賈也:改革需要有「窮人經濟學」思維

          賈也:改革需要有「窮人經濟學」思維——你為什麼是窮人?窮人會越來越多

  一、窮人經濟學史觀:歷史周期性

  觀察人類歷史,從農耕文明到商業文明,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地處理「窮人經濟學」的問題,導致所謂「歷史周期性」。

  農耕文明以農為本,土地為重,土地就是硬通貨,利益驅使,豪強都有兼并土地的衝動,最終難免導致很多農民無立錐之地。而失地或少地農民,在面臨餓死的結果時,既然窮得只剩下命了,那麼只有揭竿而起了。問題的嚴峻性在於:不僅是豪強要兼并土地,而且官府還要課以重稅,豪強的貪婪和官府的橫暴,很容易讓中國歷史周期性死循環之中。事實上也證明這一點:漢朝敗於張角領導農民起義;唐朝衰於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亡於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當然,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也想通過各種改革,防止土地兼并從而減少窮人造反的可能,唐朝的楊炎「兩稅法」改革、宋朝的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改革、明朝的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改革針對的就是日益嚴峻的土地兼并,但無不是積弊難返,窮人終是起來造了反。

  商業文明以商為本,資本為重,資本就是硬通貨,利益驅使,商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最終難免導致很多市民生活無著陷於貧困。而這些生存維艱的工人,在面臨餓死的結果時,既然也窮得只剩下命了,那麼只有罷工和暴動了。工業革命以降,歐洲社會無疑也陷入死循環之中,特別是19世紀三四十年代,革命浪潮席捲整個歐洲,社會動蕩局面比現在的中東好不了多少:一會是法國里昂工人起義,一會是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一會是英國憲章運動……這時候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盛行,其它都是一種「窮人經濟學」概念,領導工人去爭取生存權益。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漫長的鬥爭,當然社會生產有能力提供工人的生活保障,最終建立起一套高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紛紛為窮人生活進行兜底,工人運動才漸漸消退。

  分析中國封建主義社會和歐洲資本主義社會,我們不難得到啟示:要讓社會走出歷史周期性的魔咒,核心問題就要解決好窮人的生存問題。「窮人經濟學」其實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

  回到中國,新中國的建立是通過農民的力量來實現的,「打土豪,分田地」動員起廣大農民加入到了革命隊伍中來。建國初期的中國,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毛澤東深知「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的道理,自然想告別這種「歷史周期性」,所以躊躇滿志地將土地收歸為國有,並建立起「人民公社」,提倡大家一起吃「大鍋飯」。

  可惜的是,迎來了「三年自然災難」,餓死了太多的人,這樣「人民公社」自然就基本玩殘。最後灰心喪氣的毛澤東沉浸在意識形態鬥爭之中,導致政治和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一個偌大的中國到處都是窮人:窮農民、窮工人、窮商人……

  窮則思變,開啟改革開放大幕,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加速向現代化邁向。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終於積累了不少財富,國家顯得比較富強了,同時城鎮居民的比例慢慢超過鄉村農民,但是窮人並沒有因此減少,事實上這種發展是以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的,導致了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給人感覺倒是窮人越來越多了。

  二、你為什麼是窮人?勤勞難致富

  你為什麼成為窮人?

  很多人一直認為你受窮就是因為你懶。其實,並非全是如此,無論封建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甚至是社會主義社會,勤勞並不一定能致富的。窮人之所以成為窮人,而且會越來越窮的,甚至有明顯的代際傳遞跡象。其實,這是裡面是經濟學的原因,往往是國家經濟政策導致的:

  比如說國家制定經濟政策想通過市場降價減少生產,而窮人只能生產某種商品,他們是養殖戶、種植戶、小作坊等,降價反而會讓他們為保收入而生產更多產品,比如過去養殖戶養五頭豬的收入,現在需要養十頭才能保住這個收入,這樣一來生產並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地增加,自然面臨又一輪的市場降價,這樣有很多面臨成為破產,成為新的窮人,是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

  再比如國家制定經濟政策想通過提價來節約資源,比如對水、電等生活必需品費用採取漲價,富人是根本不在乎那點小錢的,照樣消費不誤,而窮人面對這些生活必需品的漲價,只能減少其他開支維持生計,不僅沒能節約資源,而且降低了窮人的生活水平,讓窮人變得更沒有錢了,嚴重地拖累了消費市場。

  再比如國家制定經濟政策想通過統一標準提高質量,但標準一高成本就自然會攀高,這樣的產品窮人因為購買力原因,根本買不起,只好消費更差的產品了。

  說來說去,你只是農民或者工人的身份,只能種地和打工,這就決定了你只能接受窮人的命。當然,既然是中國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那麼窮人也就告別傳統窮人,成為現代窮人。

  傳統意義上的窮人就是農民,而現代意義上的窮人就是市民。可以這麼說,現代意義上的窮人比之傳統意義上的窮人,身份更窘迫。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筆者分析:

  傳統窮人煮飯自己上山砍柴也好路上撿柴也罷能夠解決的,但現代窮人只能買煤買電來解決,沒錢根本不行;傳統窮人喝水只要自己挖口井就能解決,但現代窮人必須買自來水或買礦泉水來解決,沒錢根本不行;傳統窮人出行,無非就是去種地和趕集,只要花更多時間步行就可以解決,但現代窮人上班必須買車票乘車來解決,沒錢又根本不行。

  因此,現代社會制度設計本質上就不允許存在窮人的,一旦處於無錢的狀態,就相當於陷入了生存絕境之中。但是,由於我們的經濟雖然發展上去,但是社會欠賬太多,生活保障體系並不完善。而且現代窮人又實實在在地存在於現代社會之中,而真有那麼一些人「苟活在生存線之上、生活線之下」的人。

  但是一旦現代窮人沒法活下去話,那麼很容易引發社會穩定問題。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目前「去產能」的背景之下,並沒有刻意地提工人下崗,而是慢慢地消化掉。具體用怎麼辦法消化,這就很難說了,但這個過程無疑會產生更多的窮人。

  三、窮人將越來越多?「三駕馬車」失靈

  為什麼中國將會產生更多的窮人?這是目前世界和中國的經濟形勢決定的,當然,更重要的是與中國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有關。

  我們國家非常看重GDP,而GDP的「三駕馬車」就是投資、消費和出口。中國經濟已經融入全球市場,從2008年開始,世界經濟低迷不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無疑受到的衝擊是很大的,「出口」極度萎縮,導致製造業哀鴻一片。

  既然「三駕馬車」中的「出口」這匹馬不行了,那就是通過「消費」這匹馬來提振一下。於是,國家就提出「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政策,來彌補「出口」的受挫。但是國家沒搞多久,猛然發現,中國的內需實在太虛啊:一則很多老百姓並不是很有錢,內需根本擴大不了;二則現在製造業不景氣,連就業都很難以保證,更是不敢花錢了。因此,「消費」這匹馬根本跑不起來。

  「出口」不行,「消費」也不行,那麼就只剩下「投資」這匹馬了。如此一來,就只有孤注一擲了,搞大投入,從而帶動GDP的增速,就這有了大家熟知的「4萬億投資計劃」。

  國家的「4萬億」當然是投資到國計民生的「鐵公雞(基)」上,上屆總理站出來說「我們要投4萬億」之後,相當於給中國經濟打了一針「強心劑」,全國上下投資信心爆了棚,各級政府紛紛表示要領會了國家的政策精髓,到處追加投資,中央的「4萬億」經過地方的「放大效應」,至少到了「20萬億」以上的規模。那麼,這麼多錢投向哪裡呢?地方政府沒有那麼多鐵路、機場可修,怎麼辦?

  花不出去可是違背中央刺激經濟的政策,仔細一想,出路有二:一是投向重工業最快了,能夠快速帶動就業,維持社會穩定;二是投向房地產業最好,能夠通過土地出讓解決地方財政壓力,緩解經濟危機。

  大投入加大產出,投資回報率又極高,這樣一來,官商勾結程度就更高了,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而那些有錢人的財富只需要10%就可以滿足生活需求了,剩下的90%用來幹嗎?存進銀行里沉睡嗎?當然,也想到跟著國家政策去投資。於是,民間資本緊隨政府其後,加入到房地產投資和重工業的收購之中。因此,「投資」這匹馬一路絕塵而去,創造了不少財富神話,比如各種房地產巨鱷、資源巨頭(以山西「煤老闆」最為搶眼),但到2013年,問題就充分暴露出來了,投資過度了,房地產過剩、重工業過剩,出現處處過剩的局面。大家都知道,「投資」這匹馬也指望不上了,GDP下行壓力越來越大了。

  更要命的是,「投資」的產出,根本不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甚至在嚴重擠壓「消費」。因為社會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窮人越來越窮,卻依然要面對日益高企的房價,民眾的需求根本無法轉化為有效需求了。實際上,在投資「大躍進」時期,社會整體需求一直在下降,或者說被嚴重抵制了,導致實體經濟的產能表現出「嚴重過剩」。

  到了2015年,隨著投資在房地產和重工業投資「黃金時代」成為歷史,社會資本只能從實體經濟上撤出來,轉而投向具有炒作性質的資本市場,如PE、互聯網金融、古玩市場等,更為嚴峻的經濟問題出現了:一方面投資越來越盲目,投機性越強,錢不知何處去,導致了2015年的股災和互聯網金融的亂象。另一方面,投資資本市場是很少創造就業崗位,導致失業人群比例進一步提高,多數人缺乏工作崗位,使得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變得長期化。

  一邊是「產能過剩」,另一邊是個人有需求但不能轉換成有效需求,這絕對是個非常畸形的矛盾體。中國的「需求」越來越荒誕:有錢人需求有餘,錢不知怎麼花;而窮人需求不足,沒有錢可以花。

  其實,出現這樣荒誕的現象,很容易理解:有錢人要追求更好的產品,就像飯已經吃飽了,想吃點水果和牛奶什麼的,但國內的廠商比較LOW,只會生產米飯,而且只燒一大鍋米飯,有錢人表示「味如嚼蠟」,開始通過「海淘」或出國「掃貨」了,這才有了中國人去國外買日本馬桶、澳州魚油、荷蘭奶粉、德國進口車、各種美國貨等瘋狂掃貨現象。而窮人呢,從消費市場大面積潰退,精打細逄,買東西都圖著省錢了,紛紛衝進淘寶去淘便宜貨。面對中國產品,有錢人根本看不上眼,指望不上了;窮苦老百姓沒購買力,也指望不上,屬於典型的「高低不就,兩頭不著」。

  但是,中國廠商已經習慣做這一鍋米飯了,降價處理要虧本的,產業升級又擔心沒有埋單,就對國家抱怨道:「老大,你看這咋整,沒有人買我東西啊!」

  國家一開始還是熱乎的,真心幫助他們,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但國家細思極恐,這不是長久之策,我們GDP既然「投資」過熱了,那得靠對外「出口」和對內「消費」來拉動的啊,你的產品連國內老百姓都不埋單,還指望世界各國來埋單?在這樣的考量之下,「供給側改革」應運而生了。你們中國廠商就不要生產這些很LOW的產品,要去產能轉方式促升級啊。

  但問題是,國家在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時候,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們,依然是「富人經濟學」思維,沒有想到保證給老百姓有充足的可支配收入,或者說給窮人提供必要社會保障。

  既然缺乏了窮人經濟學,那麼國內生產出來的產品,國內需求無法爆發,而國外需求能不能爆發更是一個未知數,那麼中國經濟的出路依然路漫漫兮其修遠矣。更為嚴峻的是,國家知道要「去庫存」,但根本沒有信心讓房價降下來,畢竟地方政府被房地產「綁架」了;而在「去產能」時又意味著更多人要面臨「再就業」的問題。在雙重危機之下,窮人似乎面臨更悲催的命運,弱勢群體面臨淘汰的問題。新一輪政策性的窮人產生已然不是概率的事了。

  結語

  中國經濟經過30年多年的發展,應該說積累了不少的社會財富,問題是財富主要集中到了少數富人那裡,根本帶動不起社會消費。發展經濟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廣大民眾能夠通過「買、買、買」這個消費行為,來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正因為如此,中國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從生產型主導的社會轉向消費主導型經濟。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就要「窮人經濟學」思維來重構經濟發展模式,首先要為窮人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體系。

  這個保障體系的建立,並不是單單「投入」的問題,國家向社會購買產品提供給窮人消費(提供更多的、免費的社會產品,如教育、醫療、養老乃至住房等),這裡面本身包括了「生產」和「消費」兩個環節,只是往這個方向轉,才真正地讓民眾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從而產生所謂的「獲得感」。

  個人微信號:jiaye6108

  公眾微信號:meriguanjian(觀鑒)

推薦閱讀:

南方報業網-出版社-《窮人不是天生的》
聲影書 | 國外窮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沒野心只能一輩子當窮人 尋找捷徑成為富翁
《你為什麼是窮人》:代序
揭秘:富人必備的思維觀念 這些窮人早晚會成為富人!

TAG:經濟學 | 經濟 | 窮人 | 思維 | 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