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八關齋戒儀軌講解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賽康仁波切)

大乘八關齋戒儀軌講解

 


[雪歌仁波切]  加入時間:2010-12-3 14:39:56  點擊:265

《大乘八關齋戒儀軌講解》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賽康仁波切)

陳那論師在《集量論》一開始有段禮讚釋迦牟尼佛的偈子提到:「佛陀是具正量者,因此,吾等能對他生信。佛陀具正量,因此能利益無量眾生。」我們對佛法或佛陀為什麼能生起真正的信心呢?這種深信的力量來自哪裡呢?因為佛陀本身是具備正量的士夫,他所說的法能利益無量的眾生,因此眾生能對他生信。佛陀依止了兩個原因而得到兩種果實,第一個是動機,也就是首先發起的是菩提心這個清凈的動機,第二個是在正行時他證悟了空性,因此能證得二身,也可以說是得到了善士的果位。

佛陀在行持上證悟空性時,在自利方面就具備了斷、證兩種功德;在他具備利他的菩提心時,他就成就化身的果位。以大乘來說,他的三身指的是法身、報身和化身。佛陀的慈悲成就的是化身,來度無量的眾生。他所證悟的空性是證悟了了知所有一切所知法的空性。

剛剛這一段主要是說佛陀依止兩種原因成就了兩種果位。透過這因與果四個的討論,我們可以說佛陀是正量士夫,也可以說佛陀具備了無量的力量和功德。他和所有外道的教主完全不同,外道可以說是無因無緣而生的,而佛陀則具備清楚的因和清楚的果,是依靠自身精進努力而成就的。佛陀最初發心修持時跟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一樣,他當時心中也有瞋心、慢心和嫉妒心,心也非常混亂,煩惱也非常多。但是,他卻因為具備了慈悲心和證悟空性這兩個因而得成就。當具備這兩種因時,通過慢慢修持,他便能夠逐步證悟道次第,成為正量士夫。

這一段話提醒每一個修持者,在一開始動機就應該非常清楚。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都充滿著煩惱,接著再慢慢的修持,這個道路就跟佛陀走過的道路一樣。第一句提到「佛陀轉變成為正量的士夫」,因此,我們透過次第的修持,也要生起勇猛心和信心,相信我們也能轉變成與佛陀一樣的正量士夫。這段話有兩重意思:第一是要我們對佛法生起大的勇猛心,不要畏懼;第二是要對佛陀所說的生起信心。

佛陀依靠最根本的因才能成就,就像剛剛示範辯論時所提到月稱菩薩的偈子一樣,所有佛陀與成就者最根本的因就是大悲心。今天各位來參加持受大乘八關齋戒的儀軌,就是要幫助增長我們的大悲心,同時穩固我們的大悲心,甚至讓我們證得菩提心。透過菩薩行可以不斷重新受這個大乘八關齋戒的戒律,因此,明天我們要正受大乘八關齋戒。

在內地,一般會以為大乘八關齋戒跟近住戒或一般八關齋戒是一樣的,原因是它的八個律儀與八個支分,或八條戒是同樣的。其實,這兩者差別很大。第一、近住戒(一般八關齋戒)是屬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屬於二乘行人(小乘)的戒律,因此,近住戒(八關齋戒)的發心是為了自己能夠得到解脫。第二、大乘八關齋戒是指大乘的教法,不是指二乘(小乘)行人的,大乘八關齋戒的根本是菩提心,對治與修持的方法有八條戒律。這兩者的差別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細分來講,這兩者還有八種差別,後面的法本儀軌中都會提到。這樣的大乘八關齋戒出家眾也可以受持,因為透過這八戒能增長菩提心。

這個法本由赤降仁波切彙集而成,無論如何,在各個教派,修持觀音法門(名為扭捏的特別觀音法門)時,早上都會有大乘八關齋戒的儀軌,下午才開始修持扭捏的儀軌,各個教派的大乘菩薩律儀儀軌都是從觀音菩薩的修持方法裡面結集出來的。這個法本主要是從佛陀所開示的一個密續中傳出來的。

第一頁首先提到的是功德增長咒,密續中佛陀曾經說過增長善行的增長咒,我們先念三遍或七遍,不管接下來做的任何修持或善行,善的功德都能億萬倍無量無邊地增長。就好像佛陀特別叮囑弟子們不可以造惡一樣,我們對此已生起了信心,同樣,佛陀也說過,如果我們念誦這個咒語,也能生起無量的功德。因此,我們要真正相信。

西藏有這麼一段話,最開頭有一個「尤尼嘎」的咒語,這個咒語如果念過很多的話,以後只要念一遍功德就非常大,不管我們過去造了什麼業,它都能夠消除,任何善功德都能無量的增長,非常的了不起。這段話就是,有一個老婆婆說:「當我在尤尼嘎跟前時,我就已經是不得了了。」也就是只要她念了這個咒語,功德就是無量無邊了。但是,她又說:「如果到了戒律的旁邊,就連上師自己也要多珍重、多小心了。」我們念到「嗡散巴日阿」時也很不得了了。總之,念這個咒語是非常重要的,念三遍或七遍都可以,在念過之後,所有行持的善行功德也會非常大的。

我們做任何修持之前,如果能先迎請皈依境,所作的善功德就會更大。透過迎請皈依境,我們觀想皈依境在我們前方出現,再對他作供養,所有的聖眾(佛菩薩)都會感到歡喜。由於諸佛菩薩的歡喜,我們所修持法的善功德將會更加增廣。因此,迎請皈依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迎請皈依境之前,我們首先要把環境弄乾凈,地方要加持清凈。皈依境中諸佛菩薩祖師到來時,他們安住的地方要乾淨。供養的供品也要得到加持,必須是清凈的,這些都要先準備好。

接著的兩個偈頌就是加持土地與供品的。第一個是:「一切地基化清凈,無有砂礫等雜物,面均平坦如掌心,性同琉璃甚平滑。」這是加持土地化為凈土。第二個是加持供品,「人間天界諸供品,真實陳列與意化,普賢最妙供養雲,無餘遍滿虛空界。」這裡都提到「加持」二字,藏文「加持」的發音是「擎臘」,這兩個音分別有不同的意思,「擎」的意思是力量,「臘」的意思是轉變,指的是透過一種力量而將東西有所轉變。如何轉變呢?就是靠我們心中的虔誠和恭敬,透過這一念心使物品能夠有所轉變。如果我們能以最殊勝的心轉變加持,我們可以證得樂空不二的智慧。如果我們無法證得樂空不二的智慧,還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心,觀想所有的供品都是無量無邊的,即盡量去想所有的供品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甚至比山高、比海深,非常非常的多。

我們可能無法以樂空不二的智慧來觀想,在我們現在還是凡夫身時,透過虔誠心和恭敬心來觀想,這個觀想對我們將來會有非常大的利益。為什麼一個證悟空性的人觀想的利益更大、更殊勝呢?因為一個證悟樂空不二智慧的人已經消除了任何執著實有的心,外境無法阻擋,他甚至可以穿牆破壁。因此,一個證悟空性的人如果用觀想來變現各種色聲香味觸的東西,他是真正可以觀想無量無邊的。對一個證悟空性的人來說,他所觀想出來的跟真正的東西是一樣的。雖然我們無法像一個證悟空性、具備樂空無二智慧的行者來作觀想,但是,透過我們虔誠恭敬心的觀想,還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頁開始就是加持供養咒和諦力願等兩個部分,加持供養咒翻譯過來就是諦力願,意思是一樣的。透過加持供養咒和諦力願,就能夠使剛剛虔誠觀想的一切都轉變成真實,即能「化此供品為真如」。因為我們現在還不具備力量,所以要透過咒語加持一下。

接下來就是迎請,「一切無餘眾生依怙主,摧滅無盡魔軍戰勝尊,一切實相無餘善知者,世尊眷屬祈請降臨此。」

世尊的眷屬非常廣,可以說十方三世的一切佛菩薩,此時他們都能出現,最主要的中尊是釋迦牟尼佛。以我們所在的佛堂來說,正中央的主尊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可以觀想周圍所有的眷屬,就像牆上(正受八關齋戒地點)有噶舉傳承殊勝的祖師、密勒日巴大師等,還有所有的佛菩薩,甚至還可以無分別地觀想所有佛菩薩,我們都可以迎請他們一起出現。

前面這一整段,很重要的是我們須具備虔誠的心念。無論如何,透過虔誠心的觀想,對我們一定會有幫助。在佛法名相當中,雖然虔誠心還是歸類在錯亂識裡面,但對我們還是有幫助的,因此,我們還是要修持虔誠心。為什麼呢?一切佛的心都在萬法之中,因為佛陀的心都在,所以,他們的身也在,亦即他們是真正如實存在的。

接著就到皈依與發心的部分。之前我們透過虔誠恭敬心,已經將皈依境迎請到我們前面,但是,光有皈依境還不行,因為修持者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凈,他不具備善心的話,那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接著修持者要皈依與發心。

皈依與發心的次第,首先是以皈依為基礎,然後再生起善心,或是說發起菩提心。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真正離苦得樂唯一的方法,或者說我們唯一的所依處就是三寶,因此,皈依是佛弟子最重要的基礎。在次第上,以皈依為基礎進入到發心,就是生起善心。

皈依可以說是佛弟子最重要也最根本的。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所依唯有三個,就是佛法僧三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寶,因為它能幫助我們轉變自己的心;我們透過法的修持而得到轉變。但光有法的修持還不夠,還要有指引帶領我們的人,也就是佛寶和僧寶。依靠佛寶、僧寶再加上對法寶精進不懈的修持,我們就能真正離苦得樂,這就稱為皈依。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一個佛弟子應該具備的觀點,也就是剛剛提到的皈依。整個分析起來,我們最究竟的皈依是誰呢?是回到了我們自己身上,要透過法寶自修,才真正能達到離苦得樂,而不是皈依一個外在的東西,或是在天空出現而無實體的一個外在的神或佛像,這是沒有用的。

剛剛提到所有修持都是透過法來用在自心上,讓自心有所轉變。這種轉變的次第可以分成很多,總結來說有以下的次第。首先,這種轉變針對一類只想到此生的眾生,他們不覺得有來世,只覺得此生是最重要的,執著此生,短視近利,心量非常狹小,這是第一種轉變,它能轉變眾生對此生的執著,將心打開來。再進一步第二類的眾生,他的心可能轉變為相信有來世,但是他只想到自己來世要得到好果,永遠不會想到別人,這種二乘行人的心態也要透過法使其有所轉變。通過這個次第在自心上就能得到轉變,這就是法的作用。

今生我們不斷努力,想要找到一個離苦得樂,能轉變我們內心的方法。我們是非常有福報的,因為第一、我們已經接觸、聽聞到了佛陀所開示的教法;第二、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同參道友,大家可以一起來修持。在這些因緣都具備之後,我們發起大心愿來精進修持,帶著這種強烈的精進心,我們來念誦皈依與發心文。在念誦皈依與發心文時,我們要具備強烈的心,最主要是透過這個來轉變我們的心。最殊勝的一種心態的轉變是什麼呢?就是將我們自私自利的心轉變成為關心和照顧他人的利他心,也就是菩提心。這裡的發心是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可以說是讓我們的心轉變最好的方法,也可以說是萬法真正的精髓所在。這裡透過念誦皈依與發心文,首先依止正法聖僧眾以及指引我們的佛菩薩,並透過布施等法的修持來轉變我們的心。

在持受大乘八關齋戒之前,我們所要具備的動機一定要非常清凈——這是根本。接著還有一個要點,就是要積聚功德資糧。有一句話說:「如果沒有功德資糧為基礎,就好像是一塊乾涸的地一樣,沒有任何水分,長不出任何東西。」此譬喻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要是豐滿濕潤的;積聚功德資糧能滋潤我們的心,能長出各種善的種子。集資最好的方法就是接下來的七支願文,也稱為普賢行願文。不管經部或續部中的各個教派,七支願文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普賢菩薩的大慈悲力和大加持力可以說是最殊勝的一種供養。因此,接著為了集資供養,我們要念誦普賢行願文。

普賢行願文中有兩個禮敬偈子(八句)。首先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禮敬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心觀想,對於十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佛菩薩們都要禮敬。第二個禮拜的偈子是「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一段的重點也在觀想——觀想我們自己的身體化現為無量無邊,任何有佛菩薩的地方,我們都化現在那裡禮拜;因此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心化現的禮拜。

普賢行願文可以說是大願王,因為這是普賢菩薩所發的大願,讀誦這個願文具備無量的利益。普賢行願文有七個積聚功德資糧的方法。之前講過的偈子「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是說修持者要禮拜,但並不是真正的禮拜,而是發願要禮拜。接下來的三個偈子分別代表身、語、意三種禮拜。「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是身禮拜。接著「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由於正知所知界一切都是空性,因此,在一塵中都能化現出塵數的佛,這是不可思議的,是透過意來做的禮拜。再接著「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是語的禮拜。前兩個偈子中說佛是超越時空無量無邊的,而這個偈子提到供養者自己也是無量無邊的。觀想方法是,好像有無量的眾生,每個眾生有無量的頭,每個頭都有一個舌頭、一個嘴,可以發出各種聲音,發出非常非常多的音聲,這就是語的供養。

接著是供養支,「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這裡提到的是以佛菩薩周邊附屬的東西,如伎樂、塗香、傘蓋等供養諸如來。接著是「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是以佛菩薩直接會用到的如衣服、各種香等來供養。這裡特別提到的末香指的是粉末的香,藏族在過藏曆年的時候,都會用這種粉末的香來供養。所有的香就像妙高山(須彌山)一樣的多。

前面兩個偈子指的是有限的供養,接下來的偈子是無限供養,指的是不可思議、非常殊勝的供養,尤其是諸佛菩薩加持過而變現出來的各種最殊勝的勝解供養。「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在供養完之後,也可以想成諸佛菩薩都已經受用了,接下來第三支是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露懺悔。如果能把做錯的每一件事都講出來最好,如果不行的話,當我們在念誦這個偈子的時候,心裡也可以仔細地想我們過去造過怎樣的業,在這裡都要懺悔。偈子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一切惡業都是透過身語意三門造作的,惡業的因是無始的貪瞋痴三毒。經由身語意的造作,產生各式各樣的惡業和惡果。所以,「一切我今皆懺悔」,所有造作的惡業只有我自己才能懺悔,是我自己要面對的,不能靠任何其他的外力。一般要透過四力來懺悔,所說的四種力量是自己自發的四種力量,因此是無法靠別人的。

在念這一段懺悔文的時候,重要的是我們要盡量去想我們過去到底造了怎樣的罪業。我們可以從因果上來想,造了怎樣的因會有怎樣的惡果,甚至應該多讀誦有關因果方面的經典,加深我們對因果的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對因果有了深刻的了解,才會真誠地發露出來,懺悔乾淨,所以,對因果的了解和真心相信因果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對因果沒有真正的信心,當我們在念這一段懺悔文時,越想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越生氣,反而又造作更多不好的因。所以,認識因果很重要。

透過懺悔,我們的心變得清凈了。當心清凈之後,要再積聚功德資糧就更有力量。能在最短時間內積聚最大功德的方便法門,就是第四支的隨喜讚歎。「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藏文的順序是先提到如來和菩薩,然後是二乘有學和無學的修行者以及一切眾生的功德,我都來隨喜。這樣的隨喜讚歎等於已經包括了所有的功德,從佛菩薩、修行者到所有的眾生,都包括在裡面。當我們隨喜讚歎的時候,隨喜的功德跟對方所做的功德利益是相等的。

無始輪迴以來,我們一切的快樂、喜悅都是從無我依他而生的,也就是需要依靠別人才能真正產生。就佛法來說,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給予所有眾生快樂和喜悅,而透過隨喜的法門,當對方在行各種善行時,我們生起一念歡喜隨喜的心,事實上這也是在給予快樂,這也是在積聚功德。

隨喜可以分成幾類,資質比我們更好的眾生,我們隨喜他們的功德;功德和我們一樣的,我們隨喜他們;功德比我們卑劣的,我們也要隨喜他們的功德。與我們功德一樣或是比我們低下需要幫助的眾生,當他們行功德時,我們隨喜,不僅能幫助他們也能產生其他利益。但是,比我們資質好、功德比我們大或證悟比我們高的眾生,我們可以透過恭敬虔誠的心來觀想,希望我們也能具備與他一樣的功德。

接著是請轉*輪支。透過剛剛說的隨喜,自己積聚了功德,也讓他人得到了利益。進一步為了使自己積聚的功德及他人的利益能夠增長,我們一定需要一個像世間燈明一樣的指引者,能夠使*輪常轉;如果沒有*輪常轉,我們這些善行就無法增長。接著第五支就是請轉*輪,「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輪。」

在請轉*輪之後,第六支就是請求佛陀住世,我們要請求他能夠跟我們長久在一起。「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接著第七支就是迴向,透過之前六支的供養,我們積聚了一些功德,為了讓此功德能更加增長,所以要做迴向,「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懺悔諸善根」,這裡分別提到前六支的供養,「迴向眾生及佛道」,這裡藏文中的意思就是迴向圓滿的佛道,要能利益無量眾生才能得到圓滿佛道的果位,圓滿佛道者就是覺者,像佛陀也是能利益無量眾生的。當我們迴向這麼殊勝、能利益一切眾生的果位時,它的功德是更加的廣大。菩薩的果位,在眾生不空的時候,他的願是無止境的持續下去,所以,功德也是無量無邊,是沒有邊際的。

之前是廣的七支行願文,接著是略的部分,每一句就是一支供養。當時間不夠的時候,也可以只念略的七支行願文。

我們已經懺悔過了,為了能得受戒體,接著就要獻曼達。供曼達分成很多種,有七供、九供、二十三供、三十七供等,平常我們都是念三十七供。最短的則是七供。

廣的獻曼達裡面開始第一句是「形康木補哇咻」,這是維那師要念的,意思是告訴大家要供養了。接著的咒語是「嗡班扎布米阿吽」,「布米」的意思是指金地。「嗡阿吽」分別象徵的是身語意。「班扎」是金剛的意思,它象徵著身語意三門無二無別。無二無別的金剛指的就是樂空不二的力量,首先要以樂空不二這一念心為基礎來供養。

我先做一個示範,左手要抓著曼達盤,但是,左手不能是空的。通常在內地一些地方生活條件比較好,會有像珍珠、瑪瑙等碎寶石,印度沒有這個條件,他們就抓著一把米。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先抓一點寶石在左手上,然後再抓緊曼達盤。右手要做的是右繞很多遍。右手也是先抓一把各種寶石,然後一直右繞,這樣轉的意義一是利益他人,二是凈除罪障。因為我們的煩惱很多,所以就一直繞,可以做很多遍。向右繞很多圈後,最終結尾的時候要收住,左繞三圈後放下來,象徵得到身語意的加持。接著放一點點在中間,代表的就是「廣嚴黃金之地基」。接著再念「嗡班扎惹也客也阿吽」,再放一個上去。這個咒語的意思是三門無別如金剛般的鐵圍山,下一句「外以鐵圍山」象徵的就是這個鐵圍山。接著各位就可以按照經典裡面「環繞中央山王須彌山」等等。

這裡有方位的問題,東邊的方向有兩種不同的設定,第一個是獻供時,譬如聽法時要供養上師,是向外的獻供,所以,東邊要朝上師;第二個是自己修持的時候,東邊要朝自己,是向內的,表示得到加持的意思。在念偈文時,也就是第二層的時候,一定要把中間放滿,如果快念完了還沒有放滿的話,要趕快再抓多一點趕快放滿,不然緣起不好。有人在第二層堆完之後,還會再堆兩層或三層上去。但是,也可以不堆,第二層裡面慢慢堆滿,然後放最上面那個就好了。

特別要注意最後四個,即日、月、寶傘蓋和十方尊勝幢。日、月部分有兩種方法,第一個方法,日在南方,月在北方,剛剛供養上師時就是這樣。日、月分別象徵我們的兩個脈,同時也象徵著方便和智慧。第二個方法,日在東方,月在西方,因為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先把日、月的方位先定好之後,寶傘蓋和十方尊勝幢就在剩下的兩個位置上。

剛剛講的是廣曼達,接著有一個略曼達,「大地塗香花錦簇」等四句。最後又要念一個咒語「伊當木咕如惹納曼達拉剛尼雅大雅米」,這個咒語又是一個供養,總共有三次供養。

略的獻曼達是指七個供養的部分,在「大地塗香花錦簇」之後有須彌、四洲和日月,總共有七個。接著,「意緣供養諸佛剎」,這裡的佛剎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指的是一個清凈的境,而不是凡夫的境;第二種是指對象,就是供養的佛凈土。

供養一次不就好了嗎?為什麼要供養很多次,而且還要念咒語呢?由於無始以來,我們擁有和用過的東西無量無邊,甚至二、三次供養不完,因此可以透過這樣的觀想,不斷的來供養。

獻曼達主要也是代表一種布施,一種施出去的心。《入菩薩行論》提到

「我現在已經把自己身口意所有的一切都供養給佛菩薩了,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佛菩薩的僕人,不管你們怎樣吩咐,我都必須照著去做。」密勒日巴大師當時供養馬爾巴大師就曾說:「我什麼都沒有,但是,我把我的身口意全都供養給您。」同樣的,我們現在要得受殊勝的戒體,也要在佛前將我們的一切供養出去。

略的獻曼達最後還有四句:「至尊上師聖者汝等眾,法身虛空智悲祥雲集,隨機應化於所調大地,祈請任運降下法露雨。」之前獻曼達的原因在這四句中就表達出來了,是為了得受戒體或為了請法。

從「安住於十方之一切佛菩薩」,一直到「而清凈奉持此大乘八關齋戒」,是正受菩薩律儀的部分。真正具備菩提心的在有學道中是菩薩,在無學道中是圓滿的佛,因此,首先是祈請十方一切佛菩薩來護念我,同時也祈請上師都來護念我。這裡「護念」是能知道並能指導、護持我們的意思。

從「安住於十方之一切佛菩薩」到「祈請護念我,祈請上師護念我」,這一段都是祈請上師、佛菩薩護念我。「護念」也表示請您照顧我、聽我接下來說的的意思。接下來就是我們要說出來的話,「如同往昔如來應供正等覺」,正等覺就是指圓滿的佛。之後提到的是佛的功德,「猶如聰慧馬,及大象王,應作者作,所作已辦,舍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具真實語,心善解脫,正智解脫者。」這些都是指佛陀的功德。

接著是說佛菩薩們都在做什麼呢?「彼等為一切有情,為饒益眾生,為解脫眾生,為除饑荒,為除疾疫,為圓滿三十七道品,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清凈奉持此大乘八關齋戒。」佛菩薩們在菩薩的有學道時,他們還是需要有這樣的作業,在真正成佛之後就不用了。所以,這裡是指有學道的時候,他們要清凈奉持此大乘八關齋戒。同樣地,我們現在也要跟隨佛菩薩們饒益眾生、解脫眾生的心愿,清凈奉持此大乘八關齋戒一樣,接著就要說自己的名字,「我某某,從此刻起,至明日太陽未升前,為一切有情,為饒益眾生,為解脫眾生,為除饑荒,為除疾疫,為圓滿三十七道品,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而清凈奉持此大乘八關齋戒。」

這一整段可以說是我們受大乘八關齋戒最主要的目的和動機,這是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接受大乘八關齋戒的動機是為了無量的眾生,絕對不是為了自己要離苦得樂、離開輪迴,不能像二乘行人為了自己而發心。當我們在受得這個律儀之後,有殺、盜、淫、妄、酒等八支是要捨棄的,但是,我們不能只是捨棄不犯而已,因為如果只是捨棄的話,石頭和草也做得到,它們也不會犯這八支戒。因此,除了遮止這八支戒外,同時要思維犯了這八支戒的過患和持守這八支戒所生出來的善,要有善的動機,要能利益無量的眾生。

明天一天中領受大乘八關齋戒有幾個重點,第一、一定要具備利益無量眾生的菩提心;第二、在一天的修持當中,要謹慎提醒自己不能犯這八支戒,同時要去思維犯這八支戒的過患。第三、透過不犯這八支戒之後,也要去思維我們所生的善功德。這是接受大乘八關齋戒後一天當中的修持,是我們學做一個小菩薩的方法。

如果無法對以上每個詞都了解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動機——善心,尤其是大悲心、大菩提心。明天各位在領受戒律之後,要盡自己的心力,將心都系在慈悲心與菩提心上。這個心的感覺就像觀音菩薩一樣,觀音菩薩永遠在想著眾生、照顧著眾生;就像媽媽照顧孩子的那種心,要不斷地將心繫在眾生上;同時持誦六字大明咒。明天大家得受這個戒律之後,在上課聽法、休息或禪修時,都要不斷的念六字大明咒,最後結束之前要統計大家總共念了多少遍。

持咒時要注意,不要太大聲,但自己要聽得到,當然也不能大聲到讓別人聽到而影響他人,這樣不太好。念得太快的人可能要注意一下,你可能是想要多念一點,當然越多越好,但如果你執著於數字上想得到第一名,這是不行的。執著今天要持到某個數字,就是一種貪執,這種貪執是不如法的。有人可能以為念得越快成佛就越快,成佛之後就很舒服了,什麼事都不要做了。事實上並非如此,從來沒有聽說過念得越快就越快成佛的。重要的是為了眾生,成佛之後還有更多的事要做。想要快成佛的人,有幾個重點,要有善心,要降伏自己的煩惱,要隨時保持正念。要很清楚知道我們的念頭到底在想什麼,一心想要念多一點是貪心,這是不行的,一定要隨時保持正念。

現在回到偈文中。「如同往昔如來應供正等覺」,如來是指法的圓滿,應供(阿羅漢)指的是斷功德的圓滿,正等覺指的是證功德的圓滿。「猶如聰慧馬,及大象王」,聰慧馬指的是佛陀的智功德,非常敏捷、快速,大象王指的是佛陀的慈悲,大象王的眼神在向外看的時候是很安詳、平等的,是普視一切的,就好像佛陀慈悲地看著眾生一樣。

「應作者作,所作已辦」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按時間來講,「應作者作」是現在應該做的都已經做了;「所作已辦」是指未來要做的也都已經圓滿了。第二種解釋,「應作者作」是指外境,就該做的事情(境)上來講,該做的都已經做了;「所作已辦」是指作者,作的人所應該做的也都圓滿了。

接著是「舍諸重擔,逮得己利」,重擔指的是執著自己的我執這一心念。永遠想著自己的這一念心就像一個重擔一樣。佛陀我執的這一念心從根本上完全沒有了。佛陀舍諸我執之後,所有的利益反而都得到了。而我們隨時帶著這個重擔(我執)在心上,卻什麼利益也無法成就。接著是「盡諸有結」,意思就是遠離輪迴。在捨棄了我執之後,不僅是逮得己利,各種利益都能成就,同時也能出離輪迴。在究竟意義上來講,「舍諸重擔,逮得己利」就是證得無我,「盡諸有結」是說跟輪迴有關的所有惡業也都已經消失殆盡。

「具真實語」是指佛陀的語功德。「真實」是說所有眾生都能真實相信,能真實地引導所有眾生走向善道,這是最真實最有力量的,因此稱為「具真實語」。「心善解脫」,心善解脫所指的心是廣大遍滿的大慈悲心,自然得善的解脫,不像一般凡夫,心經常受到捆綁,非常狹小,想的都是很小的格局。我們想的是:「這是我的傳承、我的老師、我的上師。」都是我的,心量很小。而佛陀是心善解脫,他已經離開了各種捆綁。「正智解脫者」,正智指的就是已經遠離一切煩惱的正智解脫者。

接下來提到的事項是「彼等為一切有情,為饒益眾生,為解脫眾生」等。「為饒益眾生」的饒益指的是究竟的,是長時間地持續到最後,生生世世都饒益與照顧眾生。「為解脫眾生」也是一樣,為了讓眾生能得到究竟的果位。在我們要走上離苦得樂的道路時,會碰到很多障礙,可能是外境上的,如饑荒,或是自己內在的,像是自己得到了各種疾病,所以要「為除饑荒,為除疾疫」等。「為圓滿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可以說是大乘、小乘、經部、續部所有修持的精要。最後是「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因此,「清凈奉持此大乘菩薩律儀」。

接著是「我某某(唱念自己的名字),從此刻起」,藏文還有一個「也」字,就是「我某某,也從此刻起」,就像之前提到的所有事項,像諸佛菩薩們所做的一樣,我從此刻起也來做。明天大家正受戒的時候,念到這裡要說出自己的名字。接下來這一段跟剛剛講的一樣,就不解釋了。

接著是復誦三遍,就是從最開始一直到最後的「而清凈奉持此大乘八關齋戒」要念三遍。為什麼要念三遍?是象徵我們所發的誓是非常堅固穩定的。在念完三遍之後,傳法上師會說「踏銀挪(方便也)」。之前佛菩薩用的方便法門是修持大乘八關齋戒來利益無量的眾生,現在我們也依此方便法門來修持,所以說「方便也」。我們就要回答「雷索(善哉)」。

這裡補充一下,在念「安住於十方之一切佛菩薩」前,我們首先要三拜,三拜之後要右膝著地,左膝是抬起來的,然後合掌跪著。不拜也可以,因為我們在最開始來接受法時就已經有三拜了。

再回到七支行願文,念完之後有獻曼達。在獻曼達前要三拜,這裡有「為求受戒,頂禮上師三拜後,至誠獻上曼達。」

獻完曼達後,念誦「安住於十方之一切佛菩薩」前,我們要右膝著地,左膝抬起來,合掌跪著。在念完三遍「安住於十方之一切佛菩薩」到「而清凈奉持此大乘八關齋戒」之後,要禮謝上師三拜。在上師問我們之後,我們要說「雷索」,此時也是要右膝著地,左膝抬起來,合掌。

接著就要解說八支戒,有四個根本戒和四個支分戒。頭四個是「從此我將不殺生,他人財物亦不取,不凈法行皆不作,謊言妄語亦不說。」就像之前提到的,當講到不殺生的時候,不光是指我不殺生,還要積極去想殺生的過患,甚至當我們要殺一個眾生時要思維這個眾生會有多痛苦,而殺生的果報又是如何。在明天一天中,我們就這樣去思維,同時要記得一定要具備大慈悲心和菩提心。在殺生的部分,我們也可以想不殺生的功德有多大,殺生的惡業有多大。當我們具備菩提心後所做的任何修持,功德都是非常大的,甚至以前所造的殺生罪業都能清凈。再提醒大家一下,雖然我們在持守這些戒律時可能會得到一些好的果報,但是,這不是我們究竟的目的,我們究竟的目的或真正的動機是成佛這個圓滿目標。如果我們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執著於此,那是不行的。

接著是「他人財物亦不取」,就是不偷盜,也跟之前提到的一樣,我們可以思維別人被偷會有多痛苦,我們自身因為偷盜的因會遭受怎樣的果報。不管是殺生或偷盜,都是一種無止境的輪迴,我殺你,你就會來殺我,這個仇恨永遠是無法止息的,永遠都在輪轉當中。偷盜也是如此,我偷你的,你記恨又再偷回來。就像火在燒的時候,又把各種木柴丟進去,只會讓火更加旺盛,不可能熄滅的。事實上做生意也可以說是一種偷盜,可能也會強佔別人的一些東西。總結這幾段的意思,我們要具備菩提心,不要傷害別人。持守不偷盜的戒律會有什麼果報呢?就是將來會富有,同時沒有人會來傷害或偷、搶我們的東西。

第三個是「不凈法行皆不作」,如果我們犯了淫行,壞處很多,對我們的色身、我們的心智以及我們的修持都會造成傷害。尤其在修持咒語的時候,特別不可以作這種不凈行,甚至遺精也是不行的,時輪金剛的修持裡面說遺精是最大的墮罪之一。以各位在家眾來說,在家眾可以有不凈行,但是在明天受戒後的一天中,是不可以犯不凈行的,明天夫妻要分房睡。不犯不凈行的功德利益是未來能智慧清明,五根具足,而且莊嚴。

第四個是「謊言妄語亦不說」,騙人當然是不好的,果報是別人會不相信他,不管他怎麼說,別人都不會相信他,還會損失一切的財富、功德。明天大家最好是禁語,因為在談話當中總會有一點誇張騙人的習氣,譬如這個東西本來只是好,你卻會說「真好」,這可能就是一種騙人。

第五個是「眾多過失之近因,酒精飲料全戒除」,就是不能飲酒。飲酒會傷害我們的思考,會使我們的智慧與思考變得遲鈍,果報是將來會導致我們沒有正知正念,甚至心智錯亂、瘋狂,這是很嚴重的。為什麼?在修持佛法上,最強調的一個重點是我們的心要調伏,也就是心要隨時保持正知正念,這是最重要的。一旦這樣的果報使我們的心錯亂,就非常不好,因此,對佛弟子來說,戒酒非常重要。

接著是「高廣大床不坐卧」,是說不能睡在高的床上,其最主要的意思是要降伏我慢,就是不要有比他人優秀、比他人高的心。睡覺的時候雖然睡得很低,走出去肩膀、鼻子卻抬得高高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就不行了。這樣的果報,未來不管我們多有智慧、財富,別人都不會恭敬我們。我自己也是一樣,現在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如果有這樣傲慢的心,將來別人就不會尊敬我,我就會處在低下的地方。

最後是「非時食物亦不吃」,平常的時候是可以吃的,但是在我們受戒之後,就不能吃了。如果犯了這個戒律,未來在吃、喝的食物上都會有障礙。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這一點很重要。我覺得就身體而言,晚餐(藥石)事實上是不需要吃的,尤其在不需要的時候還吃那麼多,對自己也不好。甚至應想到全世界還有那麼多飢餓的眾生,還在餓著肚子,沒有東西吃,而我們卻吃這麼多。此外,飽暖思淫慾,貪慾會容易生起。不過,現在我自己晚上還是有吃的。

我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以前三大寺很窮,生活比較困難,有一段時間因為太困難了,國外功德主就把本來供養喝下午茶的錢不給大家喝茶,而轉為供養僧人的零用錢。事實上,喝茶可能是不需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可以把它轉成一個供養。

接著是「香水花鬘諸莊嚴」,因為我們塗著香水,戴各種裝飾,會增加我們對於此生的貪著,這也是不行的。如果犯了這個戒,將來的果報是身體發臭。

接著是「歌舞伎樂等戒除」,透過這個戒,讓心能夠受到控制,避免急躁、散亂。如果犯了這個戒,果報是這個人會非常混亂與散亂,自己作不了主,如此,他就不堪受法。

我們要多思維犯這些戒的過患,同時要保持我們根本的菩提心。

接著是「恆常猶如阿羅漢」。這裡的阿羅漢不是指二乘學人的阿羅漢,而是在正受戒法時最開始「安住於十方之一切佛菩薩,如同往昔如來應供正等覺」中所提到的應供,即是如來的阿羅漢,因為他具備了菩提心,同時「不行殺生等惡業」。「我亦戒除殺生等,願速證得無上覺」,不光是自己戒除殺生,持守這八支戒律,自己「願速證得無上覺」,同時要帶領眾生也都能「於此紛擾苦世間,祈願度脫輪迴海」。

總結來說,明天一天當中,希望各位身口意三門都能系在這個法上。明天三門的修持,諸位可能會在身上面吃苦,身體坐直禪修;在語的方面,希望能夠禁語,口中多念六字大明咒。在意的方面,因為明天的課程是教導無常,希望大家能多將心觀修無常,消除對於此生的執著。這身口意三門就是明天整個修持的要點。

賽康仁波切講授,堪布羅卓丹傑翻譯

上一條:已經沒有了

下一條:醒世無常歌開示暨無常禪修

·《福份無量》--積福之道開示 大乘八關齋戒法門

·《福份無量》--積福之道開示 大乘八關齋戒儀軌
推薦閱讀:

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羼提波羅蜜
總在遇緣不同 大乘跟小乘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老實人
心地觀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玄義(五、所被根機)
杜繼文:《大乘起信論》述評

TAG:大乘 | 儀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