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明城牆探訪四個書吧 尋找朱偰先生的金陵(圖)

導讀:「山川金陵」的主講人袁幼平徐徐告訴大家,上世紀30年代,朱偰先生留學歸來,在南京城看到棲霞山秋葉飄零,秦淮河還飄著六朝的胭脂,被深深吸引,而當時國民政府卻大力建設新都南京,土木大興,南京許多的文物古迹被破壞,朱偰感嘆,文化既亡,國將焉存?之後他開始考察金陵遺迹,歷時三年寫出了《金陵古迹圖考》。書的第一章《金陵之形勢》就是寫的金陵山水。

袁幼平

南京城牆大樹根創營書會。

楊國慶

解放門台城書房。

武定門垣里書香。

陳平

西干長巷鳳凰台上。

陳正榮

「以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獨怪關於南都,獨少考察古迹之著作。」80年前,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曾任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的朱偰先生如是說,並通過三年實地勘測寫出了《金陵古迹圖考》。80年後,一場名為「尋找朱偰先生的金陵」的主題分享活動在明城牆內的四個書吧舉行。上周日,80多位「書蟲」沿著城牆,一路探訪四個城牆書吧,一路聆聽「山川金陵」、「城垣金陵」、「守護金陵」、「詩詠金陵」四個分主題分享會。這次活動由南京市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聯合舉辦。

山川金陵:玄武湖曾經被王安石下令填埋

活動的第一站是位於南京城牆大樹根段的創營書會,早上9點不到,這裡已經坐滿了聽眾,還有許多人站著聽講座,並不時地拿筆記錄。

「山川金陵」的主講人袁幼平徐徐告訴大家,上世紀30年代,朱偰先生留學歸來,在南京城看到棲霞山秋葉飄零,秦淮河還飄著六朝的胭脂,被深深吸引,而當時國民政府卻大力建設新都南京,土木大興,南京許多的文物古迹被破壞,朱偰感嘆,文化既亡,國將焉存?之後他開始考察金陵遺迹,歷時三年寫出了《金陵古迹圖考》。書的第一章《金陵之形勢》就是寫的金陵山水。

「南京山川靈秀,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鐘阜晴雲、石城霽雪、棲霞盛景、北湖煙柳、秦淮漁唱等都是在講南京的山水之美,但是南京的山水特別是玄武湖都經歷過坎坷的命運。」袁幼平介紹說,玄武湖在六朝時曾與長江相連,面積大至近半個南京城,北宋時期,時任知府的王安石以民生為重,做出了一個「泄湖為田」的重大決定,在玄武湖中開十字形河道,將湖水泄去,水退之後再將田地分給貧民耕種。王安石這項看似以民生為重的政策卻造成玄武湖消失了近300年,「惟城北十三里僅存一池」,南京城也陷入了「雨則澇,旱則涸」的尷尬境地,直到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特意派人對十字河進行了一次大疏浚,玄武湖才得以重現。

「朱偰對長江、秦淮、金川、紫金山等山水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考證各種資料數據和歷史信息,為南京的山水文化留下了寶貴遺產。」袁幼平說道,「朱偰的研究也提醒後人尊重大自然的規律,與山水和諧共處。」

城垣金陵:沒有朱偰,石頭城城牆就沒了

「沒有朱偰,石頭城城牆就沒了。」在明城牆台城段的台城書房裡,南京城牆研究專家楊國慶感慨道,這讓剛剛還沉浸在南京山水文化中的聽眾們心頭一緊。

楊國慶介紹說,1955年的冬天,南京特別冷,許多造磚場的磚坯都凍壞了,不能按照合同向南京城市委員會提供用以城市建設的石磚,於是一場從草場門向南的大規模城牆拆除開始了。

1956年6月中旬,朱偰接到緊急報告,稱有人在拆毀明代古城牆,草場門以南、蘆席營以北250米城牆已被拆除,若再不制止,中華門城堡即將毀滅。朱偰憂心如焚,立即趕到現場,那裡像剛經歷了一場攻城的惡戰,古城堡轉眼間成了一堆瓦礫廢墟。幸好鬼臉城還未拆除,朱偰又立即趕到南京市政府,要求立即制止這種行為。朱偰於1956年9月23日在《新華日報》上發表《南京市城建部門不應該任意拆除城牆》一文,對南京市有關部門提出嚴厲批評:「……對保護國家文物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竟擅自拆除上級指定應該保護部分的城牆……今年5月,先拆除太平門到覆舟山後一段,幾乎長達一里……實在是不可原諒的一種粗暴行為。」

此文一出,引起很大反響,民眾紛紛譴責拆城牆的行為,南大也有8位同學聯名寫信,要求停止拆城牆,最終城牆保住。

現場的聽眾聽得很入迷,一位年輕的聽眾聽到當時對於失業者實行以工代賑,拆下一塊城磚,可以賣一毛錢,不禁感慨:「竟把文物如此賤賣了!」在提問環節,一位上了年紀的聽眾提問什麼時候能為朱偰樹立雕像,以提醒後人保護明城牆,楊國慶說,「現在也有許多人在建議為朱偰樹立雕像,我建議雕像可以立在清涼山公園,因為當年是在朱偰的強烈要求下,才停止拆除城牆的,中華門和鬼臉城也才終於保住了。」

守護金陵:許多六朝石刻曾湮沒於荒草之間

在明城牆武定門段的垣里書香書吧,南京文化局原副局長陳平撫摸著一本《金陵古迹圖考》說,幾十年前,她讀的第一本《金陵古迹圖考》是一本薄薄的殘缺不全的書,就如同南京城被破壞被遺忘的文物一樣。

陳平介紹,朱偰當時看到不少文物古迹無人問津,尤其是南京郊外那些神態威猛而富有動感的六朝石刻,或湮沒於荒草之間,或傾圮於池塘之中,痛心不已,為了給後人留一點記憶,他實地測量後不僅寫出了《金陵古迹圖考》,還與其父朱希祖合寫出《六朝陵墓調查報告》等專著。

「南京這個城市經歷過戰爭,文物破壞厲害。早年那些六朝石刻,有的在地頭,農民耕地後會隨意把鋤頭在上面敲一下,有的倒在水塘里,文物保護工作者想弄出來,農民擔心移走石刻會走霉運不讓搬,所以六朝石刻的保護經歷了很多艱難。」陳平介紹說,最後因為石刻下面有墓葬不能隨意移動,所以現在都進行了原地保護。

陳平還告訴大家,棲霞的摩崖石刻都是沒有頭的,是早些年被人為破壞了,之前有個和尚為了保護摩崖石刻,在每個石刻上漆了一層水泥,雖是出於好意,卻是對石刻的一種更大的破壞,人們也無法看到石刻上的內容,直到有一個石刻上的水泥剝落了,才看到石刻上人物的服裝非常美。

「朱偰用腳步丈量南京城並用文字圖片數字記錄下來,為研究南京歷史文化和文物保護奠定了基石,我們搞文物的人都很敬佩他,也會沿著他的足跡繼續保護文物。」陳平說。

詩詠金陵:古典詩歌中寫金陵的經典詩篇是最多的

傍晚時分,一行人行走在明城牆的西干長巷段,來到活動的最後一站——鳳凰台上書吧。

「詩詠金陵」的分享者陳正榮說,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圖考》中引用古詩來描述金陵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如書中寫道:「太白詩云『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極言南京之文物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極言山川之靈秀也,用晦詩云『楸梧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官。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極言史跡之眾多也。」

「古典詩歌中寫金陵的經典詩篇是最多的。其中李白曾先後七次到南京,並寫出許多著名的詩篇,我們現在的鳳凰台上書吧就是源於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詩句『鳳凰台上鳳凰游, 鳳去台空江自流』。」陳正榮說道。此外,為人們所熟知的還有劉禹錫的《烏衣巷》等。

有聽眾提問,為什麼古時候詩人喜歡到金陵懷古,特別是中唐和晚唐時期?陳正榮表示,這跟南京城市的文化氣質相關,南京是一個悲情的城市,在歷代改朝換代中,不斷被推翻和重建,特別是六朝時代,走馬觀花似的換皇帝換朝代,如齊只存在了23年。南京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下7次被毀滅,如梁代的侯景之亂中,南京城被玄武湖水淹沒,隋文帝遷都時把南京盪為平地,太平天國後南京城被大火連燒幾天,南京的悲情氣質成就了南京的詩歌之城。

「作為現在的南京人,我們生活在這個詩意的城市,並一直受惠於這座城市,我們應用緩慢、深入、持久的閱讀,不斷提升自己與這個城市的高度,這也是對朱偰先生最好的致敬。」陳正榮說。 


推薦閱讀:

凝眸,尋找你的身影
十倍股的尋找軌跡
生肖與八卦,尋找自己的本命位
漢朝的匈奴和北宋的契丹為什麼消失了?尋找失蹤的民族匈奴和契丹
「尋找最好的七律詩」活動啟動

TAG:城牆 | 尋找 | 先生 | 書吧 | 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