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歷史:晉人在五代史上的貢獻
五代歷史雖然短暫,但晉人在五代的歷史舞台上卻顯得特別活躍。他們不僅人數眾多,戰功煊赫,仕途輝煌,而且在戰爭中的出謀劃策和國家的施政建設上,在保家衛國、抵抗異族入犯以及平定國內叛亂等方面,都大顯身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晉人何以能活躍於五代的歷史舞台上?究其原因,一是自唐末農民大起義之後,唐朝一統局面破裂,黃河南北烽火連天,戰馬賓士,晉人為戰爭浪潮裹挾,投軍從戎,為日後建功立業奠定了基礎;二是五代之中,除後梁朝外,後四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統治者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等,都自河東發跡,他們部下的將。兵許多是晉人,這使晉人大受重用;三是晉人勇悍的秉性,使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如魚得水,脫穎而出。 以下略述晉人在五代史上的貢獻。戰勝攻取
唐末的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們渴望著統一與安定;而統一與安定得通過戰爭,消滅割據者,才得以實現。在兼并戰爭中,晉人充分地表現出了英雄本色。 (一)朱溫麾下的晉人 唐末五代初期,軍閥林立。晉人大多投身於河東軍閥李克用麾下,在其它軍事集團中拼搏的不多。其中,在朱溫軍事集團中軍功顯著而受到朱氏賞識、重用而名留史冊的晉人有李(訁黨)、范居實和郭言。李(訁黨),河中臨晉(山西臨猗縣人);范居實,絳州翼城(山西新絳縣)人;郭言,太原人。 (二)汴晉爭衡中的晉人朱溫建立後梁後,晉王李存勖率軍與汴梁進行了15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史稱「汴晉爭衡」。爭戰中,晉軍取得一次次的勝利,並最終於後唐同光元年( 923)滅了後梁,建立了後唐王朝。在這十多年的戰爭中,晉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們的奮勇拼搏,晉王才得以建立局部一統的天下。茲輒舉二例:
1.破「夾寨」,救潞州 後梁開平元年( 907)五月,朱溫派兵八萬,會同魏博兵攻潞州(山西長治市),在潞州城下築重城,內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謂之「夾寨」,企圖以圍困之計使潞州晉兵食盡援絕,坐以待斃。「晉王以蕃、漢都指揮使周德威為行營都指揮使,帥馬軍都指揮使李嗣本、馬步都虞候李存璋、先鋒指揮使史建瑭、鐵林都指揮使安元信、橫衝指揮使李嗣源、騎將安金全救潞州」。這些將領幾乎都是晉人。周德威,朔州馬邑(山西朔州)人;李嗣本和史建瑭都是雁門(山西代縣)人;李存璋,雲中(山西大同)人;安元信、安金全,代北(山西代縣)人。有趣的是,面對晉軍的增援,朱溫遣左神勇軍使范居實將兵救之。前已述及,范亦是晉人。可見,晉人不僅是晉王李存勖依靠的支柱,同時也是後梁倚賴和信任的對象。由於晉將的英勇善戰,最終使晉王解了潞州之圍。 2.救鎮州,戰柏鄉 開平四年( 91O),後梁攻鎮州(河北正定縣)。趙王王(釒容)向晉求援。晉王出兵救鎮州,並於次年與趙聯兵,與後梁軍隊在柏鄉(河北柏鄉)大戰。結果後梁軍隊慘敗。此戰中,晉籍將領周德威、史建瑭、安金全等建立了卓著的功勛。在汴晉爭衡中,累立戰功的晉人還有:梁漢(禺頁),太原人;康思立,晉陽(太原)人;侯益,汾州(山西平遙縣)人;李存進,振武(山西代縣)人;史儼,雁門人;李德(王充),應州金城(山西應縣)人;張彥澤,太原人;周密,應州神武川(山西山陰)人;李懷忠,晉陽人;史敬(釒容),太原人,等等。他們的具體事迹分別見於《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各人傳。
(三)後唐滅前蜀之戰 同光三年( 925)九月,後唐發動了滅前蜀之戰,進軍神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這場滅蜀戰爭中,最大的功臣也是晉人。後唐樞密使(宰相)、代州雁門人郭崇韜為招討使(副帥),實際上肩負起了主帥的重任,「其招懷制置,官吏補置,師行籌畫,軍書告諭,皆出於崇韜,(都統)繼岌承命而已」。此外,代北人康延孝亦是功勛卓著。 (四)後周南征北戰 後周世宗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先後發動了對後蜀、江淮以及北漢的兼并戰爭。在這場聲勢浩大統一戰爭中,又湧現出一批晉籍功臣。他們是:白延遇、吳廷祚、李萬超、慕容延釗,均為太原人;張永德,并州陽曲(太原陽曲縣)人;李崇矩,潞州上黨(山西長治市)人;張廷翰,澤州陵川(山西陵川縣)人;袁彥,河中河東(山西永濟縣)人;高防,并州壽陽(山西壽陽縣)人;楊美,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人等等。他們的事迹亦記載在《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各人傳中。
此外,不少晉人傳記中,雖然記載簡略,但從他們所得官職之高之多,亦可知他們在戰爭中立下了顯赫的功勛。正是顯赫的軍功才使他們得以留名史冊。出謀劃策
戰爭之前的謀略是否合理,關係著戰爭的勝負大局。《孫子兵法》「作戰第二」云:「末戰而廟算勝者,得勝多也,末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手無算乎!」「謀攻第三」亦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代兵,其下攻城。」說的都是軍事活動中,出謀劃策的重要性。 在五代史上,許多重要的軍事勝利的取得,都與晉人的出色謀略有關。這之中,郭崇韜是一位最惹人注目的人物。郭崇韜自貞明三年( 917)被晉王李存勖任為中門副使,即專典機密,成為晉王的重要謀士,「軍籌計畫,多行參決,艱難戰伐,靡所不從」。他對問題的觀察全面,分析中肯,建議合理,對晉王的軍事取勝影響極大。限於篇幅,其出謀劃策以致勝之事不述,詳情見《舊五代史》卷57,本傳。晉王曾對郭崇韜說:「卿為朕畫策,襲取汶陽,保固河津,既而自此直趨大梁,成朕帝業,豈百戰之功可比乎!」其後,後唐伐蜀,由於郭崇韜制定的戰略決策正確,故能輕而致勝。當時人及後世史家對郭崇韜的評價都極高。參與滅蜀之戰的將領康延孝曾說:「南平(後)梁,西取蜀,其謀盡出於郭公」;封建史家亦認為,「(郭)崇韜服勤盡節,佐佑王家,草昧艱難,功無與比」。 此外,所獻謀略為當政者採納,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的晉人還有周德威、康延孝、鄭仁誨、扈彥珂、王溥等。周德威是一位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老將,在作戰中不僅勇冠全軍,而且知己知彼,料敵如神。如開平四年( 910)十二月,晉與趙聯軍對付後梁對鎮州的進攻,起初形勢對晉不利,由於採用了周德威的謀略,晉最後取得了勝利。康延孝是從後梁方面投奔晉王的。晉王聽了他對形勢的分析及其滅後梁的謀略,「甚壯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鄆入汴,凡八日而滅(後)粱」。扈彥珂,雁門人,在後漢平定「三叛連衡」反叛活動中,建議合理,對後漢的克敵制勝起了重要作用,因之以功遷護國軍節度。晉陽人鄭仁誨在協助郭威處理軍務,出謀劃策平定叛亂等方面,「密贊軍機」,有「佐命功」,很受郭威賞識,官至樞密副使。王溥,并州祁(山西祁縣)人,在郭威、柴榮身邊為謀士,對於國家戰略的部署,將帥的用人,獻策良多。後周顯德六年( 959),王溥受命參知樞密院事,參與國家軍機大事的謀劃。雁門人史匡翰亦以「剛毅有謀略」而著稱。
平定叛亂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將領手握重兵,多有稱王稱帝之野心,因而叛亂頻繁發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在五代歷朝鎮壓叛亂,維護國家統一與安定的軍事活動中,晉籍將領表現得卓爾不群。 (一)平定李克寧叛亂 開平二年( 908),晉王李克用病死,傳位於子李存勖。李克用弟李克寧陰謀發動兵變以奪權。兵變如成事實,必然會造成晉籍軍事集團的分裂內戰,事態嚴重。結果,李克寧的叛亂被及時平定了。平叛功臣是晉人李存璋和史敬(釒容)。(二)平定朱守殷叛亂
後唐天成二年( 927)十月,汴州節度使朱守殷發動叛亂。平叛中,一位晉籍將領表現不凡,他就是沁州綿上(山西沁源縣北)人郭延魯,「延魯從車駕東幸,至其地,坎壘先登。守殷平,(郭延魯)以功授沛州步軍都指揮使,加校尚書左僕射」。 (三)平定秦王叛亂 後唐明宗末年,秦王李從榮陰謀發動兵變以奪位。結果陰謀未能得逞。平叛功臣是代北人康義誠和太原人朱弘昭。康義誠當時總侍衛親軍,手握禁軍兵柄。他就是利用禁軍平叛的。 (四)平定李金全叛亂後晉天福五年( 940)五月,安遠軍節度使李金全叛,歸附南唐。在平叛中,晉人安審暉(安金全子)任平叛副總指揮,立下了大功。
(五)平定安重榮叛亂 天福六年( 941)十二月,安重榮叛於鎮州,率兵數萬奔京師而來。後晉皇帝石敬瑭命杜重威(太原人)統請將以御之,最後取得了平叛勝利,斬安重榮首傳於闕下。這次平叛中,功臣還有太原人白延遇。 (六)平定安從進叛亂 天福七年( 942),襄州藩帥安從進構逆,率眾寇南陽。申州刺史、潞州人李建崇主動領步騎千餘屯於葉縣以御之,在湖陽縣(河南唐河縣)花山遍安從進叛軍,「建崇接戰,大敗之,以功授亳州練使」。(七)平定李守貞、王景崇、趙思綰叛亂
後漢乾信元年( 948),護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守貞、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同時反叛。在預防叛亂以及平定叛亂中,有功的晉籍將領是:匡國節度使、潞州人張彥成(原名彥威,避郭威諱改名彥成);馬軍都指揮使、雲州(山西大同市)人羅金山;河中行營都部署、太原人白文珂;晉陽人葯元福等。 (八)平定慕容彥超叛亂 後周初年,慕容彥超據兗州(山東兗州縣)叛。周太祖郭威將平叛重任交付陳州防禦使、晉人葯元福。葯元福不負君主重託,將叛亂平定,以功授任建雄節度使。 不少晉籍將領不只是在一次兩次平叛戰爭中立下功勛,而是多次參與平叛戰爭,均立下軍功,如杜重威,汾州平遙(山西平遙縣)人侯益、侯仁矩父子等。此外,平叛功臣還有代北人安審通、太原人李萬超、晉陽人李進卿等。
正是由於晉籍將領在平叛中英勇善戰,所向克捷,因而,一旦叛亂髮生,統治者常常在晉籍將領中物色挑大樑者。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後唐末年,擁有雄厚實力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後唐廢帝在預防叛亂和平叛中,都以晉人為主要將領,如以寶鼎(山西萬榮縣寶鼎)人楊彥詢為北京留守以監視之;叛亂髮生後以代州人張敬達為平叛最高軍事指揮一一北面行營都把討使;以安審琦(安金全子)為馬軍都指揮使;以并州人相里金為步軍都指揮使,等等。只是由於石敬瑭勾結契丹大軍為援,力量過於強大,才使這場平叛戰爭未能取勝。 可見,五代時期許多叛亂都是在晉籍將領的指揮或積极參与下被平定下去的。可以這麼說:晉將是五代叛亂的剋星!保家衛國
唐末五代,契丹族崛起於我國北方。契丹主耶律阿保機、耶律德光乘中原戰亂不息,頻頻出兵南下,掠奪人口、財物,對中原國家的穩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在防禦和抵抗契丹族軍隊的入犯過程中,晉籍將領和士兵表現突出,其中不少人犧牲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 汴晉爭衡期間,契丹軍隊頻繁入犯。晉王任命晉籍將領李存璋為大同防禦使兼應、蔚、朔等州都知兵馬使,肩負邊防重任,多次打退契丹軍的進犯。 後梁貞明三年( 917),契丹軍大舉入犯,「聲言有眾百萬,瀰漫山澤」。晉王將抵禦契丹入犯的重任交給周德威。周德威率軍堅守幽州(今北京) 200天,有效地阻遏了契丹軍進攻的鋒芒。最後與增援的晉軍裡應外合,將契丹軍打敗,契丹軍「席捲其眾自北山去,委棄車帳鎧仗羊馬滿野」。 後晉自石重貴繼位,激化了與契丹的矛盾,使契丹軍傾國入犯。在初期的抵抗契丹軍以及後期的驅逐契丹軍中,晉籍將領都有突出的表現。 契丹軍南下之初,來勢兇猛,咄咄逼人。後晉出帝親征,兩軍決戰於澶淵(河南濮陽縣)。決戰中,首當其衝的晉籍將領葯元福「奮鐵撾擊契丹,斃者數人,左右馳突,無不披靡,契丹兵潰」。出帝壯其所為,稱之為「古之忠烈無以過之」。次年,契丹軍隊又入犯。晉籍將領葯元福、張彥澤等奉命於陽城(山西陽城縣)禦敵。葯元福「率麾下騎,開據馬出戰,諸將繼至,契丹大敗,追北二十餘里,殺獲甚眾,敵帥與百餘騎遁去」。後晉陞運二年( 945),在白團村和陽城東南的戰鬥中,晉籍將領杜重威、葯元福都是功不可沒的,殺得「契丹主乘奚車走十餘里,追兵急,獲一橐駝,乘之而走」。 後晉為契丹所滅後,劉知遠在晉陽稱帝,建立了後漢王朝,正向大梁(河南開封)進軍。原來逼於形勢降附契丹的一些漢族將領乘機反正,展開了驅逐契丹軍出境的鬥爭。這其中,晉籍將領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們是:太原人何福進、李榮、羅彥環;并州榆次(山西榆次)人武行德等。 在這場衛國戰爭中,晉籍功臣還有:李萬超、安審琦、并州榆次人侯章等。 後周朝,北漢勾結契丹頻繁擾邊。在抵抗割據政權以及契丹等異族軍隊騷擾的戰爭中,功勛卓著的晉籍將領有:雲州人史彥超、葯元福,雲中人折德(戶衣)、何福進等。 由於山西與契丹領地毗鄰,晉人不僅驍勇善戰,而且熟悉邊情,因此,歷朝統治者往往將捍禦強戎,保家衛國的重任放在晉人肩上。晉人也不負主望,在御邊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如張敬達任雲中節度使,「每聚兵塞下,以遏其沖,契丹竟不敢南牧,邊人賴之」;郭延魯被後唐庄宗「擢為保衛軍使,頻戍塞下,捍契丹有功」。在御戎保邊中,折從阮。折德(戶衣)、折德願父子兄弟功勛尤著。《宋史·折德(戶衣)傳》載:折氏「世居雲中,為大族。父從阮,自(後)晉、(後)漢以來,獨據府川,控扼西北,中國賴之」。折德(戶衣)、折德願兄弟在抵抗北漢的入侵中,多次破軍斬將,維護了邊境的安寧。澄清吏治
五代是我國古代史上吏治敗壞的一個時期。究其原因,一是天下大亂,中央對地方的統治能力削弱,為地方官吏胡作非為創造了便利條件;二是地方官(刺史)多以武將充任,而武將又多崛起於草莽,道德修養差,文化水平低下,為人勇悍殘暴,肆無忌憚,故一旦為官一方,貪濁殘酷自然難免。五代時期既然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的晉人眾多,因而為官地方者自然也不乏其人。其中,雖然也有貪濁無能者,但更多的是清廉能幹者。 (一)政聲昭著。一些晉人在戰場上以勇悍著稱,在吏治上又以賢能聞名。在他們的治理下,地方建設頗有成績,他們也因而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如雁門人史匡翰「曆數郡皆有政聲」;晉陽人張憲「尤精於吏道,剖析聽斷,人不敢欺」;汾州孝義(山西孝義)人李彥從「治有政聲,百姓悅之」。 (二)為官清廉。如相里金在後唐朝任忻州刺史,「是時,諸州皆用武人,多以部曲主場務,漁蠹公私,以利自入,(相里)金獨禁部曲不與事,厚其給養,使掌家事而已」;澤州(山西晉城)人武漢球「雖出自行伍,然長於撫理,常以掊斂為戒,民懷其惠,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李德(王充),「所治之地,雖無殊政,然以寬恕及物,家無濫積,亦未嘗斂貸,庶事就理,一郡賴焉。秩滿,百姓上章舉留,朝廷嘉之」;郭延魯「正俸之外,廉平自勵,民甚賴之」,「秩滿,州人乞留,不許,皆遮道攀號」等等。 (三)興利除弊。晉人為官一方,治理水患,疏浚河道,開闢道路,做了許多利國利民之事。如代州崞縣(山西原平崞陽鎮)人安彥威在後晉朝曾任北京留守、歸德節度使,為人慷慨,愛民如子。黃河曾於滑州決口,「彥威出私錢募民治堤」;後遷西京留守,「遭歲大飢,彥威賑撫饑民,民有犯法,皆寬貸之,饑民愛之,不忍流去」;并州祁(山西祁縣)人王祚,在後周朝先後任商州刺史、穎州刺史等職,所在多有善政。在商州(陝西海縣),王祚「以奉(俸)錢募人開大秦山岩梯路,行旅感其惠」;在潁州(安徽阜陽縣),「州境舊有通商渠,距淮三百里,歲久湮塞,(王)祚導之,遂通舟輯,郡無水患」。在地方主持疏浚河道,治理水患的晉籍官員還有太原人吳廷祚、河中河東人袁彥等。 五代史上,吏治清明,頗得民心的晉籍官員還有前文已提及的康思立、楊彥詢、侯仁矩、白延通、安審琦以及晉陽人周環等。 五代「自(後)梁、(後)唐已(以)來,藩侯郡牧,多以勛授,不明治道,例為左右群小惑亂,賣官鬻獄,割剝蒸民,率有貪猥之名」。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為什麼晉籍官員中卻湧現了不少清廉賢能者?由於史體簡略,筆者難以尋出正確答案,但筆者認為,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因素是有關的:一是其人學識水平較高,道德修養較好。如史匡翰,「尤好《春秋左氏傳》,每視政之暇,延學者講說,躬自執卷受業焉,時發難問,窮於隱奧,流輩或戲為『史三傳』」;張憲「喜儒學,勵志橫經,不舍晝夜」;楊彥詢少事青州王師範,師範好學,聚書萬卷,使彥詢掌之,可見彥詢學識水平不低。二是受先輩的良好作風的影響。五代晉人中,不少是父子從軍,父子為官者。父輩為官的良好作風,對後輩無疑有重要影響。如郭延魯為官,時刻以其父為榜樣,他曾「嘆曰:『吾先君為沁州者九年,民到於今思之。吾今幸得為刺史,其敢忘吾先君之志!』由是益以廉平自勵,民甚賴之」。以上敘述的僅僅是名見史傳的晉籍將領的事迹。事實上,在戰勝攻取、平定叛亂、保家衛國等方面,還有眾多的名不見經傳的晉籍士兵在奮勇拼搏,為國捐軀。
總之,在五代時期的歷史舞台上,晉籍人氏可謂群星璀璨,賢能輩出。除以上所述馳騁於沙場的英雄,任職於地方的賢能外,晉人還有不少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上有重要貢獻者。晉人在五代時期各個方面為社會為國家獻智獻力,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美好的群體形象。當然,林深鳥雜。五代時期的晉人中,也有一些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犯上作亂者,有賣國徼利者,也有為官貪濁者。但這些人,在活躍於五代歷史舞台上的晉人中,畢竟只是少數,因而無損於這一時期晉人群體的光輝形象。推薦閱讀:
※阿爾巴尼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王大陸的嘴大是什麼梗,王大陸的嘴大是什麼意思?
※瑪麗蓮夢露是什麼死的?
※《神探狄仁傑》的演員表是什麼?
※曹操是怎麼白手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