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視角下的努爾哈赤戰爭戰法研探

作者簡介:耿之矗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師,暨南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畢業,多年來師從馬明達教授系統學習通備武學。耿之矗博士學、術兼長,對於滿洲射箭文化有深入研究,曾獲得第一屆全國長、短兵交流比賽大量級冠軍、世界中華國術大賽短兵大級別冠軍等。


   

 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遺甲起家,先統一女真各部,繼與明朝開戰,曾所向披靡,最終卻兵敗寧遠。在這個過程中,努爾哈赤和他率領的軍隊究竟是如何攻城略寨,以及衝鋒陷陣,卻鮮為人知。

事實上,從起兵開始,努爾哈赤的軍隊在人員構成、武器配備等各方面都不斷發生著變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努爾哈赤稱雄白山黑水的時代,弓箭一直都是其克敵制勝的重要憑藉。不管是努爾哈赤本人還是他的士兵,都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練就了精湛的射藝。不過,正是他們手中的弓箭,演繹了清興的傳奇,也醞釀了晚清的恥辱。

英勇善射的努爾哈赤


   

明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起兵時,年二十五歲,一開始所經歷的戰爭,規模很小。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描述當時的情況說:「其始(努爾哈赤)亦不過一小部落之酋長,積兵聚斗而已。」是其真實寫照。此時的努爾哈赤兵少將寡,大小戰役,不得不身先士卒、浴血奮戰。乾隆四十三年(1788),乾隆帝在盛京瞻仰了努爾哈赤所遺甲胄,聯想到努爾哈赤創業之艱難,不禁感嘆:

  「數人舉之且廢力,被用臨陣常從容。天生真人俾創業,殊勇殊智殊仁衷。三者闕一誠不可,實錄所載聽惟聰。寬御下更嚴督戰,及至要地先以躬。棟鄂翁鄂洛拒命,臨陣受傷退拄弓。創愈復往終克攻,大度反授射者封。時此甲胄即進御,想像創跡猶余紅。嗚呼,想像創跡猶余紅,敢不思念艱難亹敬恭。」

   

這首詩追述的是萬曆十二年(1584)清太祖努爾哈赤攻破翁鄂洛城的戰役,這是努爾哈赤的所有英雄事迹當中最為精彩的一幕。

事情的起因是,完顏部的遜札沁廣袞向努爾哈赤借兵攻翁鄂洛城,以報曾被城主縛獲之仇。此時努爾哈赤剛剛討伐完棟鄂部,回兵經過此地,也想乘機戡定一方,遂率兵星夜馳往翁鄂洛城。孰料遜札沁廣袞之侄岱度墨爾根暗通翁鄂洛城,夜襲之事被敵方獲悉,城主早早收其兵眾入城。滿洲兵一路撲空,遂縱火焚城樓及村中廬舍。

努爾哈赤獨自登上屋頂向城中射箭殺敵。敵兵中有個叫鄂爾果尼的人以暗箭射中努爾哈赤頭部,矢貫其胄,努爾哈赤忍痛將箭拔出,以所拔之箭從煙囪隙處返射,洞穿敵股,應弦而踣。此時努爾哈赤傷口流血至足,猶鏖戰不已。

敵兵中又有一個叫洛科的人乘濃煙暗箭射中努爾哈赤脖子,擊穿鎖子甲護項。由於箭鏃穿鎖子甲時,受力翻卷,努爾哈赤將其拔出時,血肉迸落。屬下看見,慌忙登屋扶掖,努爾哈赤頭腦冷靜,恐為敵人看到,忙止住眾人,自己徐徐撤下。

   

史書記載,當時努爾哈赤:

「血涌如注,以一手捫創,一手拄弓而下。後由二人攙掖而行,忽迷仆。少蘇,裹創,迷而復甦者數次,蘇輒飲水,凡一晝夜,血猶不止,裹創厚寸余。至次日未時,血始止,於是棄垂下之城而還。」

   

實際上,此次攻城受挫,無功而返,努爾哈赤亦受重傷。從文獻的記述來看,戰時,雙方你來我往,攻守之間全仗弓矢。正所謂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一個好的射手對軍隊的戰鬥力有極大的提升,努爾哈赤因而對射藝高強的人才抱有特別的愛惜。創愈後,努爾哈赤復率兵攻翁鄂洛城,一舉而下。原來發暗箭的鄂爾果尼及洛科皆被俘獲,諸人請誅之,努爾哈赤說:

「兩敵交鋒,志在取勝,彼為其主乃射我,今為我用,不又將為我射敵耶?如此勇敢之人若臨陣死於鋒鏑,猶將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殺之乎。」

非但不懲罰,反封以官職,各管轄三百人。

   

清朝的官書皆記載努爾哈赤英勇蓋世,騎射軼倫。其射藝之高超,其他女真善射者亦難以企及。萬曆十六年(1588)四月,努爾哈赤在一個叫洞城的地方休息,偶見一人乘馬佩弓矢而過。手下人一眼認出,此人乃是棟鄂部第一神射手,名叫紐翁錦。努爾哈赤召之上前,手指百步外的柳樹,要與紐翁錦比試射箭。紐翁錦先發五矢,只有三發命中,且上下相錯。努爾哈赤亦發五矢,皆中柳樹,眾人前往視之,五矢所集,僅五寸許,且矢入木極深,至不能拔出。

   

縱觀各種史書對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這段歷史的記載,所有的戰爭似乎都是由努爾哈赤力挽狂瀾,他以箭射敵的例子隨處可見。其中顯然有溢美的成份,誇大了努爾哈赤個人的作用,他的軍隊則成了壯麗的背景,往往為人所忽視。事實上,努爾哈赤的軍隊有著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戰陣形與方法,其中,弓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努爾哈赤軍隊的戰爭戰法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金朝時女真人用兵:

  

 「以戈為前行,號曰硬軍,人馬皆全甲,刀棓自副,弓矢在後,設而不發,非五十歩不射。弓力七斗,箭鏃至六七寸,形如鑿,入輒不可出……每五十人為一隊,前二十人全裝重甲,持棍槍,後三十人輕甲操弓矢。遇敵必有一二人躍馬而出,先觀敵陣之虛實,或向其左右前後結隊而馳擊之,百歩之內,弓矢齊發,中者常多。勝則整隊而緩追,其分合出入應變若神。」

   

努爾哈赤很明顯沿用了這樣的作戰方法,《朝鮮宣祖實錄》有一則材料講努爾哈赤:「分其軍四運,一曰環刀軍,二曰鐵鎚軍,三曰串赤軍,四曰能射軍。」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這是努爾哈赤設立四旗表述,對此,日本的三田村泰助最早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這四運乃是指努爾哈赤軍隊的四個兵種。這個觀點相當有見地,也符合實情。

   

其中,「環刀軍」、「鐵鎚軍」、「能射軍」 比較容易理解,環刀軍是指用長柄大刀的兵種,鐵鎚軍的武器以打擊性的錘為主,也是北方少數民族慣用的戰法,至於能射軍,則是滿洲最為倚仗的弓箭兵。

   

只有「串赤軍」難以理解,三田村泰助考證即「車盾兵」。努爾哈赤用兵,多在隊前列車盾,這和金朝時的女真人用兵陣形相似,《滿洲實錄》的諸多圖像中看得也很清楚,各種史料中也不乏相關的記載:

   

例如:《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率兵進攻葉赫城寨時的情況是:

 「英明漢之軍士,先以重甲外披棉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執盾而進,立於山城之下。繼之以所選擐短甲善射之軍士,隨往放箭。」

  

   

實際上,雖然分為四個兵種,但是並不是說這四個兵種每種都專用一種兵器,弓箭在所有武器當中處於明顯的統治地位,包括持有長槍或者長柄大刀的所有兵丁,都佩備弓箭,腰間的一簇箭羽成為滿洲兵丁的標誌。據朝鮮官員李民寏1619年的《建州聞見錄》記載,滿洲女子執鞭馳馬不異於男子,十餘歲兒童,亦能佩弓箭馳逐。少有暇日,則率妻妾畋獵為事。因此,滿洲人作戰,弓箭甚為得力。

   

軍隊作戰的情形是:

「戰鬥則甲騎成列,衝突擊射,隱伏山谷,出人不意,掩襲廝殺,乃其長技。」

   

滿洲人家在除夕時有懸弓矢於門杙間的風俗,據說是因為努爾哈赤曾於除夕克強敵。實際的情況可能是為了紀念後金開國。即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五十八歲的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舉行開國登基大典,定國號為後金,建元天命。這種習俗很能說明弓箭在後金建國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天命三年(1618 ),努爾哈赤以 「七大恨」 誓師征明,此時八旗軍已經建立,總兵力達十萬,其中甲騎約二萬。依靠著這支部隊,八旗軍與明朝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又相繼對朝鮮和蒙古用兵,所向披靡。天命四年(1619 )三月 「薩爾滸之戰」,後金軍取得關鍵一戰的勝利後連下四十餘城,兵臨寧遠城下。

   

在這個過程中,後金沒有像樣的火器,主要武器仍然是弓矢。明代部隊的武器裝備,除了常規的矛刀等長短兵器外,射遠兵器以火炮為主。但是,這些火器相比滿洲兵手中的弓矢,在發射的頻度與機動性方面,都處於明顯的劣勢。後金軍卻依靠著前盾後騎的戰法在野戰爭鋒中屢屢獲勝。直到寧遠之戰,努爾哈赤遇到了他一生中最為失意的滑鐵盧。

   

面對來勢洶洶的後金部隊,明寧遠守將袁崇煥吸取之前的教訓,拒不出戰,利用當時世界先進的十一門紅夷大炮憑城堅守。努爾哈赤引誘而明軍不出城,遂以騎攻城。炮聲里,後金軍傷亡殘重,大敗而歸。

   

朝鮮李星齡在《春坡堂日月錄》中記載此次戰役:  

「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而斃雲。」

   

有人因此而推斷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為紅夷大炮重傷而亡,但是此事再無旁證,難以定論。不過,火炮在寧遠一役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則是毋庸置疑的,此戰也促使努爾哈赤的意志繼承者皇太極對新式火器的威力刮目相看,使八旗軍在戰爭戰法上經歷了一次新的進化。皇太極豐富了努爾哈赤時代的作戰方法,建立了二十萬人的炮步騎聯合部隊,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也是首屈一指。利用這支部隊,滿洲人終於問鼎中原。

結論


   

努爾哈赤及其率領的滿洲軍隊驍勇善戰,尤長於騎射,與明軍火器交鋒,尚有勝算。及寧遠一敗,皇太極創建漢軍,火器之利與明軍共有,而騎射英勇過之,遂得天下。在清代的統治者看來,實在是因為明廷的腐化與明軍的懦弱導致了明朝的失敗,而清軍勝利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依賴新式的武器,而是憑藉他們的勇敢和騎射技藝。

因此,清朝建立後,歷代皇帝都以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騎射訓練保持他們英勇樸實的習俗,以防止過度漢化而重蹈明朝覆轍。結果是,到了晚清,事態朝著最為不利的方向發展:清朝的二百餘年裡,武器方面沒有新的進步,軍隊的勇氣與騎射技藝也消磨殆盡,據嘉慶帝回憶,早在乾隆時期,長期養尊處優的八旗軍已經 「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墮地」。

當西方的堅船利炮以強勢打開中國的大門時,在晚清人看來,中國輸掉的不僅僅科學技術,更是一個民族的體魄與精神。於是,漢族知識分子魏源撰寫《聖武記》,以清朝開國的武功激勵國人。

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努爾哈赤和他的軍隊,除了看到戰爭的殘酷,也應該體會到,小到一支軍隊,大到一個民族的興盛,不僅需要先進的科技與繁榮的經濟,更需要勤勞務實、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精神與作風。這是清興的啟示,也是清衰的教訓。



推薦閱讀:

半島火星若點燃?可能導致沒有贏家的大國衝突?
美媒評世界最強大25支軍隊 美俄中印位居第幾?
土豆與三將軍孰美?(上)
戰爭是人類的本能嗎?
疑花園口潰堤事之二

TAG:戰爭 | 視角 | 弓箭 | 努爾哈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