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語」與大陸的普通話

     如果單就語言交流而言,對我等北方人來說,在台灣的感覺似乎比在廣州、上海、重慶還適意,因為上海人的吳語、廣州人的粵語和重慶人的四川話,讓我們聽起來實在太費勁,這是我八天台灣之行的深刻感受。

     大陸人講的普通話與台灣人所講的「國語」較為相近,相互間聽起來沒有多少障礙。如果單就語言交流而言,對我等北方人來說,在台灣的感覺似乎比在廣州、上海、重慶還適意,因為上海人的吳語、廣州人的粵語和重慶人的四川話,讓我們聽起來實在太費勁,這是我八天台灣之行的深刻感受。「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國民政府沿用了清末的北京官話,不久就法定了「國語」體系,即「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差異」。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第六年,為了便於推廣和交流,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將「國語」更名為普通話,並從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確定了普通話的標準。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或許是因為普通話和「國語」都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語言為基礎方言,所以台灣人現在講的「國語」和大陸人說的普通話較為相似。

     說大陸的普通話與台灣的「國語」是較為相似,並不是說二者沒有差別。我在台灣那些天,聽著台灣人的「國語」腔調有點類似於江浙人的普通話。為此,我向台灣高雄師範大學的方教授探討這個問題。他回答說,上個世紀40年代的來台的外省人中,以江浙人為最多,所以,台灣的「國語」帶有明顯的吳越腔調,也就是江浙語調。其實,不僅是在台灣,大陸不同方言區的人說起普通話也都會有方言語調,不然哪會有我們「濟普話(濟南普通話)」之說呢?

     漢語是漢族的母語,因為漢族人分布廣泛,故而不同地區的人都有其方言語系。東北語、客家話,閩南語、河南話,「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普通話或「國語」說到家就是國家為漢族同胞明確的交流語言。據史料記載,民國初年在確定何種方言為「國語」的時候,都曾發生過激烈的爭執,爭執到最後不得不採取票決制,還是一省一票,「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差異」的「國語」僅是靠微弱多數得以確定。1955年在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為「普通話」的時候,爭執更是激烈。當時的票決結果是這樣: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得51票次居第二,吳語(以吳語為基礎方言,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得46票位居第三,粵語(以粵語為基礎方言,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得25票名列第四。得7票至1票還有5種,依次為中原官話、冀魯官話、江淮官話、閩語和東北官話。另外,西北官話、膠遼官話、晉語、客家語、贛語和湘語均為零票,棄權11票。從這份資料顯示中可知,當年確定何種方言語係為普通話標準音時,爭執之激烈。

辭彙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語言的隨之變化主要就體現在辭彙上。1949年之後,海峽兩岸由於語言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所以辭彙上就表現出很明顯的「詞語差」。比如台灣人把速食麵稱為速食麵,把錄像帶稱為錄影帶,把計程車稱為計程車,把自行車稱為腳踏車,把空調稱為冷氣機。類似這些日常用詞語,大陸普通話與台灣「國語」中有很多不同。

普通話或「國語」,在海外僑胞中多被稱為華語。說實話,「國語」和普通話的名稱都不如華語更為貼切,因為華語這個名稱帶有更強烈的漢民族特色。

推薦閱讀:

原配和小三令人絕倒的通話
張國榮生前最後通話:讓經紀人赴自殺現場
「念佛」念佛就是跟阿彌陀佛熱線通話保持聯繫
關於普通話和方言
《紅樓夢》編劇之一周嶺:見證陳曉旭畢彥君最後通話 最後6集一生之憾

TAG:台灣 | 通話 | 普通話 | 大陸 | 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