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0七夕節:七月七日問情人

在中國,農曆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關注女性的心理和身體,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馮驥才說,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按照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還有了孩子,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忠貞不渝」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而在今人的演繹下,七夕節漸漸變成了所謂的情人節。 七夕節:中國式愛情傳說  

20世紀80年代常見的年畫《牛郎織女》

主持人:孫春芳

嘉 賓:黃 濤(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劉宗迪(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陳連山(北京大學中文系)

主持人: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來臨了,今年的七夕節因為剛好趕在奧運會開幕的前一天,所以顯得格外喜興,我看街邊的一些花店這幾天生意都特別紅火,年輕的小夥子都趁著這個時機買束鮮花送給自己心儀已久的女孩子,表達一下自己的愛慕之情,那麼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七夕節就是中國的情人節呢?

黃濤:古人沒有給我們流傳下來現成的情人節,我們的傳統節日體系里也沒有一個專門的情人節。像元宵節、中秋節都有夜晚在戶外賞燈、遊逛等活動,留下不少「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等之類的詩篇佳話,這些節日因此也就多少帶有一點情人節的味道。但是這些節日還都算不上是情人節。因為這些節日的主要習俗都不是關於愛情與婚姻的,男女傳情只是附帶的、次要的活動。

如果要在傳統節日中尋找一個最接近情人節的,那就非七夕節莫屬。自晉代牛郎織女傳說融入七夕節後,這個愛情婚姻故事就成為七夕節的主要內容。白居易《長恨歌》中就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把七夕節當情人節來過:「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當然,節日的存廢興替主要取決於民眾的自然傳承。其他包含情人節因素的節日傳播到今天,或者其整個節日已經衰微,或者其中愛情活動已經消亡,是無法靠外力促使民眾把它們過成今天的情人節的。上巳節或三月三是上古時期最具情人節色彩的節日,但是中古以後其會男女的習俗活動隱沒了,而且這個節日近現代以來在我國大部分地方已經消亡了,不大可能再恢復為全社會的現代情人節。而七夕節因與纏綿悱惻、膾炙人口的牛女故事捆綁在一起,到現代社會仍然顯示出傳承下去的無窮活力。有著名愛情傳說墊底,這是其它節日無法比擬的優越條件。其實台灣同胞把七夕節當作情人節來過已經有二十多年了,他們只是把西方情人節贈送玫瑰花、巧克力、首飾、卡片等習俗一骨腦兒地挪到了七夕節上。近年來福建、浙江一帶許多地方也已經把七夕節當作情人節來過了,許多商場在七月七前後降價促銷以迎合七夕情人節的社會時尚。北京的一些餐館、娛樂場所、鮮花店也在打七夕情人節的招牌。

七夕節:女人要先乞巧 望自己心靈手巧

主持人:七夕節這麼難得的機會,精明的商家自然是不會錯過的。黃教授的意思是七夕節之所以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情人節,是靠它背後的牛郎織女故事做支撐,但是從最原始的起源意義上講,七夕節是不是一開始就是和牛郎織女故事勾連在一起的呢?

劉宗迪:我是覺得這兩者是有共同的起源的。先說牛郎織女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最初所反映的是古人的天文學常識。牛郎指牽牛星,相當於現代星圖中的天鷹座α,織女星相當於現代星圖中的天琴座α,這兩顆星都很亮,它們分居銀河兩岸,織女在西,牽牛在東。上古時期,每年初秋,也就是七月的時候,織女星正好升到了人們頭頂的天空,因此,人們只要看到明亮的織女星到了頭頂,就知道秋天到了,所以織女星實際上是秋天到來的標誌。這個時候,銀河也正好轉到了正上方的天空,橫貫南北。此時,人們仰望星空,就會看到頭頂的織女星正好和銀河東岸的牛郎星隔河相望。牽牛織女遙相望的意象,就是這樣來的,而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是從這種意象中發展而來的。

那麼七夕節又是如何來的呢?我覺得它也是從織女星升上中天的日子發展過來的。七夕節的主要習俗是乞巧,為什麼叫乞巧節,因為秋天來了,天氣冷了,女人要織布準備冬衣了。《詩經》中的《豳風·七月》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授衣,則必須七月織布,八月縫衣。因此七月是女人織布的時節,是女紅開始的時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靈手巧。織女星之所以被稱為織女星,正是因為它是七月或者是織布之月的標誌。最初,還沒有成文的曆書的時候,乞巧的日子就是根據對織女星位置的觀察隨時確定的,這就叫觀象授時。所以說,七夕節及其乞巧風俗和牛郎織女的故事都是源於根據織女星記時的習俗。

黃濤:牛郎織女神話確實是起源於遠古先人的星象崇拜和觀天文以知農時的生活方式,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宗迪的觀點,但後來出現的七夕節並不是發源於牛郎織女傳說。東漢和西晉時期的史料中記載的一些習俗都跟牛郎織女故事沒有關係。七夕節存在了約二三百年才跟牛郎織女故事融合。牛郎織女與七夕結合到一起的關鍵在於牛郎織女故事有了七夕相會的情節。在此之前,二者不搭界;在此之後,二者密不可分。

  

出版於一九八○年的連環畫《牛郎織女》封面

七夕節的習俗與主題為乞子乞巧和講述牛女愛情故事

牛郎織女故事在上古時期就傳的很盛,《詩經》中將二星在一首詩篇里相提並論,沒提到二者有愛情關係,但有男女性別之分。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中就提到了二星的愛戀關係:「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說牽牛沒有娶到織女,三次追求三次放棄。這種說法是對天文現象的反映:牽牛星與織女星分處銀河兩岸,遙遙相對,事實上總不能相會。東漢時期的古詩十九首中說:「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三國時期曹丕《燕歌行》也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可以肯定地說,在三國以前,關於牛郎織女的所有可靠的文獻記載里,兩位星神都是相戀相思而不能相會相見的。在這一階段,牛女故事是純粹的悲劇,但在西晉時期的文獻里,牛女在七月七鵲橋相會了,這個故事就成了喜劇,雖然一年只見一次的姻緣還有點悲劇色彩,但是畢竟結成佳偶了。特別是七月七更是個大喜的日子:深愛的男女一年才會一次,這一天兩人必定極其恩愛、無限纏綿,更免不了陰陽相接、溫存交合,此為有利生殖之兆,也是七夕節盛行乞子習俗的動力之一。而且雙方由二星神相望變為人仙相會,又有喜鵲搭橋於天河之上,使七夕之夜不僅喜慶,吉利而且浪漫神奇,更能引發世俗男女的興味和文人墨客的詩情。從此七夕節的習俗與主題就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由曝物曬書等俗轉為乞子乞巧和講述牛女愛情故事。

主持人:說到這個愛情故事,今天看到新聞報道,有不少年輕人都選擇在8月8日這一天去登記結婚,某些數字對中國人好像特別地具有魔力啊,就拿中國的傳統節日來講,春節是元月初一,端午是五月初五,重陽是九月初九,七夕是七月初七,這裡面又有什麼玄機呢?

陳連山:中國古代神話說,造物主第一天創造了雞,第七天創造了人類。所以正月初七又叫人日。七因此成了與人類生命有關的吉利數字。七月七日,被人們當作更加吉利的日期。古代傳說講,漢武帝、魏太祖,甚至土地爺都是七月七日出生的。 

剪紙藝術《牛郎織女》

古人認為「七」有利生殖、轉生、長生

黃濤:古人有對數字「七」的崇拜,認為「七」有利生殖、轉生、長生,雙七更是吉利數字,所以在這個日子要搞相應的儀式,就使它成為節日。「七」跟「九」一樣也被古人當作極數,數字滿七算是完成一個階段。《周易》中說:「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將七作為陰陽循環的一個周期,七日陽剛復來,為吉利之象。正月七日是人的生日,人死後要「做七」,都跟「七」有利生殖、轉化有關。 

主持人:易家講「反覆其道」,道家講「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剛才黃教授也說過,「節日的存廢興替主要取決於民眾的自然傳承。」大家知道,七夕節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這表示了我們傳承的意願。那麼處在現代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之中的傳統節日我們又如何做到讓它「周行而不殆」呢?

黃濤:晉代以後,牛郎織女傳說由天空仙界的星神之戀演變為人神之戀,成為敦厚勤奮的農夫與天上美麗多情的仙女之間凄美動人、曲折神奇的婚戀故事,多了許多生活氣息,情節也更為豐富,更能勾起大眾的嚮往、同情與感嘆。以牛女相會為中心的七夕習俗也更繁多,並且對織女的崇奉越來越盛,許多地方修起了織女廟,直到今天,在西安斗門鎮、山東沂源等地還有很熱鬧的祭拜織女神的廟會。

在現代社會,七夕節仍然是六大傳統節日之一。今天,七夕節在國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牛女傳說賦予的。牛女傳說在我國家喻戶曉,其影響之廣泛是不用說的。至於七夕節的過法,各地不同,也有盛有衰。總的說來,這個古老的節日要在現代社會發展壯大,需要也應該在不違背傳統的基礎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在習俗和主題方面進行必要的、自然的調整演變。 七夕中國情人節 我們歌頌什麼? 

七夕

古時風俗圖,蛛網乞巧

●傳統的七夕是女性節日

●愛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義

●「中國情人節」是對傳統文化淺薄的附會

●為什麼要叫情人節,我們就叫七夕節,我們就很含蓄怎麼了?

●七夕不可能還跟過去一樣,要尊重文化的常態變遷

專家學者:

孫建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肖 放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

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

七夕將至,滿城都是愛情,這裡是「七夕餐」、「七夕游」,那裡搞起相親會、姻緣角,愛情似乎成為七夕的全部主題,但即使這樣,「中國情人節」人氣還是不敵西方情人節。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七夕這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是什麼?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中國情人節嗎?我們到底該如何過七夕?就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三位專家學者。

傳統的七夕是女性節日:表現婦女的聰明智慧

1問:七夕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有什麼文化內涵和習俗活動?

肖放:七夕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傳統的七夕是女性節日,它關注女性的心理和身體,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七夕的乞巧活動很多,比如「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以巧芽取針。現在南方很多地區還保留這些習俗。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流傳至今,牛郎織女的傳說之所以比較盛行,愛情之所以成為主題,這是時代變遷的結果,與社會兩性開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關係。

孫建君:過去把七夕叫乞巧節,也叫女兒節,乞巧在過去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表現婦女的聰明智慧,不過現在已經淡化了。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代表了中國過去勞動人民的淳樸感情。傳統的習俗活動挺多的,主要是女紅。女紅是過去安生立命、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流傳至今的各地還是這些,但可能有點變異了,只是在形式上去做。比如乞巧,有些地區有組織地搞婦女技藝展覽、評比,這實際也是一種形式。七夕不可能保存到現在還像過去一樣。

 

中國的七夕是表現愛情忠貞的節日

2問: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國情人節」,還有人大代表對此專門提交議案。也有人認為「情人節」不夠確切,應該叫「愛情節」。對於這些稱謂,我們應該怎麼看?

李松:我不贊同把七夕看作中國的情人節,不能骨子裡樹立一個標準,外國有什麼,我們也得有什麼。當然不是說外國的節日不好,它創造情人節有它的社會背景,我們尊重就是了。中國的七夕節有自己的時間概念,我們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國人在七夕這天聚集起來重溫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這一天,人們記住了,人與人建立一種愛情關係的時候是這樣的,是這麼忠貞、這麼凄美、這麼浪漫,有什麼不好呢?我們不要短暫的愛情,我們接受神話傳說里的愛情觀,大家心裡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麼愛情節,也大可不必,愛情是七夕的文化意義之一,但不是全部。

肖放:不能因為西方有一個情人節,我們也叫中國情人節。中國本來沒有情人這個概念,對「情人」的理解是狹義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實本來不是這個意思。把七夕節叫做中國情人節,有相應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後,西方的情人節進入中國,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輕人都在過西方情人節,就想到,我們中國自己也有,為什麼要過西方的情人節,當時有專家提出嚴格抵制西方情人節,七夕就在這樣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長的機會。我認為,在當代所有傳統節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別旺盛的,是現代生活里最有創造性的一個節日。現在,我們借這個節日為青年男女的愛情服務,這沒什麼不好,只是「中國情人節」這個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節,七夕風情節,今年湖北就將舉辦首屆中國(鄖西)七夕文化節。

孫建君:說是「中國情人節」這是對傳統文化淺薄的認識和附會。七夕跟西方的情人節是兩回事,兩者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一來乞巧跟情人節沒有任何關係,二來中國的七夕是表現愛情忠貞的節日。如果把七夕當做情人節,也像外國人送朵玫瑰花的話,那只是一個形式,並不了解它的內涵。現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達愛情,所以就慢慢轉移到情人節的說法上來。我是這麼看的,民間說是什麼節都可以,但是沒必要在人大上提議把它定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是中國人對情感的含蓄表達

3問:外來文化對傳統節日的影響如何評價?傳統節日該不該有所豐富和創新?創新的來源和尺度在哪兒?以七夕節為例,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能夠統一嗎?

孫建君: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全球一體化,西方強勢文化對世界各地文化產生衝擊。國外的東西對我們影響很多,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很嚴重的摧殘,想讓它一下子恢復,誰也沒有這種良方。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這個不要去講什麼統一,每個社會不斷發展,新的東西不斷注入。但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深入以後,就像我們讀了很多詩,讀了現代詩、朦朧詩、十四行詩,再去看古典詩詞,會發現還是我們這種唐詩宋詞太好了,真是千古絕唱。

過去過七夕從來沒有組織,也沒有人強加他們,是發自他們內心的。老百姓想怎麼過這個節日是老百姓的事情,但我們要正面宣傳七夕,正面理解它。告訴大家七夕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是怎麼過的,它的文化意義在哪,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傳統文化要有尊嚴,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肖放: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里,外來文化是不可避免的,這增加了文化的多樣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這只是補充豐富,不是我們的主體。我們的主體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一種文化體系,那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血脈所在,是我們價值觀念寄託的地方。當然我們顧本,但並不排斥外來的一些文化,因為社會有多元的需要。

我認為傳統節日要不斷調整,不斷適應社會發展,不斷自我創新自我發展。它的基本內涵會比較穩定,但形式、方向會不斷根據人們的需要自動調整節日的內容,所以七夕的變化也可以理解。就尺度來講,人民群眾認為是怎樣就是怎樣,不要專家說也不要政府說,要人民自己來說,他們自己做選擇,這需要一個選擇的過程。以七夕節為例,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可以統一。比如男女相會的美麗傳說可以變成當今社會倫理的加強,青年男女如果平常接觸不多,沒機會談戀愛,不妨作為一個愛情節,作為一個相會的日子,作為社會和諧的方式。

李松:我們當然不能靜止僵化地看待傳統文化,它一定是動態的變遷的借鑒的。我們對外來文化要借鑒,但不能借鑒得找不到自己。七夕是傳統的接續,不再是直接傳承了,因為它的一部分內容已經淡化了,但在愛情方面,我們還可以進行很多有意義的解讀。中國人對愛情是很有見地的。我們為什麼要叫做情人節,我們就叫七夕,我們就很含蓄怎麼了?

至於怎麼過七夕,首先,我願意每年採取一些實際行動去紀念它,強化它,不僅強化自己,還要影響周邊的人,把心得和感想與大家共享,看下七夕能做些什麼事情。我相信創造力來自於每個人的生活。其二,節日都是共享的,不是一個人關上門過七夕。如果大家都覺得節日應該一起干件很愉快的事情,我想七夕節就很了不起了。

4問:近年來,各地舉辦七夕活動熱情高漲,不只是商家,許多媒體也圍繞七夕爭先舉辦相親等娛樂節目。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孫建君:商家利用七夕作為發財的機會,卻根本不了解文化產品跟普通產品是不一樣的。媒體和商家是兩回事,媒體比商家有思想些,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正確認識,不是附庸那些淺薄的認識和思想。作為學術分子只能堅持自己的學術立場學術觀點。大眾想法和學術觀點不是完全一致的。媒體主要是一個導向,把專家的認識傳給社會。

肖放:這些活動對七夕來說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利於提高七夕節日知名度。如果沒有傳媒和商家,七夕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一定意義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於好多人對它關注。另一方面,它可能會把七夕的一些傳統要素抽空,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功利的訴求,會削弱它一些傳統的文化內涵,只是強調其中一些比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達到一個商業目的。商家和傳媒不應該過度利用七夕這個資源,創新不能太離譜,應該想想怎樣掌握好「度」,濫用只能適得其反。

李松:七夕這天去相親,在文化轉型中有它的具體意義,給現在的關係更增加一種浪漫色彩和道德規範。但是我反對媒體和商家把七夕節做成一種商業過程,反對把七夕節炒作成一個黃金節。我覺得節日更多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時間,節日從來不應該是一個商業機會。

5問: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對於七夕的保護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對此,您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李松:不僅是七夕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節日都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說明國家提倡我們保持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是國家的一個基本態度,就是提醒全社會、每個人、各級政府或者文化部門,都有一份責任支持和保護我們的文化傳統。對於保護的具體措施,國家沒辦法一刀切,沒法制定一個標準的七夕節過法,各地有各地的習俗,具體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尊重文化的常態變遷。現在我們都是城市化生活,搞個集體訂婚儀式,那也挺好的。

孫建君:七夕不像端午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來確認。它是傳統民俗節日,是跟民俗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現在有個提法,叫把過去的民俗「激活」,因為它還存在於老百姓心中。怎麼激活?那就是按照老百姓的意願去過這個節日,比如湖北端午節賽龍舟,由農民自發集資開展,民營企業家買些禮品,政府不拿一分錢,但在治安等方面給予支持。 

相關鏈接

日本七夕節:與愛情無關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原本是陰曆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曆,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曆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韓國七夕節:重祭祀講究飲食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乾淨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麵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深厚的生活經驗和閱歷  

五歲時的夏天夜晚,奶奶開講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大致的意思是某某來自銀河系外的女子愛上了一位尚處於發展中農業社會的男子,似乎是一部超時空要塞的生死之戀被搬演到皇家後宮之中,而後仙女被殘暴的帝王關到了銀河的那方,男人於是就又當爹又當媽,用奶奶的話說,連扁擔都買不起,只好用燈心草編了挑籃,擔著倆孩子千里尋妻。

但我的疑惑是,牛郎又當爹又當媽,是好理解的,人間煙火的平常生活不就是吃喝拉撒,但仙女們卻是怎麼生活的呢?

轉眼間我就長大了,順利地進入了童年以及麻煩不斷的青春期,這才知道,大凡能在凡人童話里佔有一席之地的仙女們,大都是住在那銀光閃閃的一條大河的對岸的超級雷人,餐霞飲露,以云為裳,以雨為樂,不用吃飯,不待見走路,從來不知洗衣服為啥,揮一揮衣袖,衣服就換過,妝也上好了。用望遠鏡找到一個任勞任怨的放牛娃,從此就天上人間,幸福永恆。

結婚之後,我才發現為什麼前人會編製出如此精妙的仙女傳奇,那實在是有深厚的生活經驗和閱歷為基礎的啊。

當老婆身著白紗,從紅地毯的那一端走近我的時候。我真幸福得快要死掉了,大腦一片空白,滿臉傻笑,手足無措,滿眼銀星閃爍,那條銀光閃閃的大河對岸的仙女啊……

當老婆購置了無數的廚房用具之後,進行了詳盡的廚房作業布置,她開始正式向我演示她的成就:你看這圍裙是防水的,洗碗時戴上,就不會把你珍愛的香蕉共和國的條紋襯衫弄濕了;還有這個手套,去烤箱、微波爐里拿東西,得戴上;還有這鍋鏟,是專門配給咱們家的德國不鏽鋼多層炒鍋使用的……真是感動啊,人生得此賢妻!

我承認,我心底最溫軟的部分被再次觸動了。當然,這感動的代價是慘重的,可以射死老鷹的米飯,足以讓鹽廠倒閉的菜湯,還有一盤形如骨肉相連之類的創新菜品,打死我我都要說,實在應該改名叫血肉模糊。

不要緊,我安慰自己,壞的開始意味著美好的未來。要不是夏娃取了蘋果去誘惑亞當,哪來咱們未來的蘋果派、蘋果西打、蘋果醋?要不是秀才的娘子愛夫心切,熬殺千百次雞湯,哪來的今日紅遍7月高考時的狀元及第過橋米線?對老婆進行了一番教育之後,我開始挽起袖子,親自調教賢妻。

成果還是蠻不錯的。

她學得認真極了,每次我全副披掛在廚房揮舞操練的時候,她都兩眼放光,對我的廚藝的景仰之情有如滔滔不絕的水龍頭,儼然有如錢塘觀潮,看那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而且,無論我教她什麼,她都極認真地點頭稱是。

這種滋味爽極了。一個半月之後,是約定好的出師之日。她開始在我的監督下,進廚房實踐。

其結果慘不忍睹,五分鐘之後,為了不讓廚房出現血光之災,我當即將她驅逐出境。

結婚多年後,老婆終於學會了許多菜肴的製作,並且能不斷地變換出複雜的菜系顏色,真是青出於藍而更甚於黑——這是僅限於顏色上的。

有了孩子多年後,我也終於知道了那些仙女們都是怎麼活的了。仙女們每天早晨都會從一堆衣服里,變出一套配置;仙女們都改行去寫MBA論文,蒸汽瑜珈,駕駛著mini cooper,去鳥巢聽宋姐姐和周老弟的合唱,閑暇時分用時光機器把多拉愛夢先生的晶元從未來移植過來,從此老公入得廚房是大廚,出得廳堂是精英,去往銀河的路上,還得背著孩子,從攜帶型冰箱中拿出仙女老婆冰鎮的母乳,安撫我的寶寶。

美食、愛情、事業、孩子……與老公兼得,不是夢想。

八歲時隨父母去看《白蛇傳》,許仙自斷橋上扔了一個酒釀圓子入白蛇的嘴,白蛇就下定了決心要以身相許。

這一幕印象太深刻。

真是愛情千古一夢都相似啊。

在那英雄與美女輩出的春秋戰國,孔子老先生還可老神在在地說,想當年,我老人家,可是「君子遠庖廚」。最新的八卦版本是,他的老婆是廚娘,確非仙女也。 七夕節的永恆性之一在於歌頌夫妻恩愛  

節慶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節慶文化應從這個節慶的文化精神、節慶用具、節慶用語、節慶飲食、節慶禁忌、節慶日期等方面內容入手。每個節慶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徵,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表達了中國人對夫妻情的態度和理想。老百姓說:「久別賽新婚」,宋朝秦觀在《鵲橋仙》中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與社會關係,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時爭」的處世哲學。牛郎織女相會,滿天的喜鵲都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為他們搭橋,這是一幅壯麗的天人和諧的圖畫,善良和博愛的凱歌。中國人追求的是愛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時的歡娛;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愛,而不是一時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求永恆,是七夕節慶文化的特徵。

七夕節的永恆性源於:(1)只要能看到銀河,人們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時,白天巧雲布天,夜晚星光燦爛,是人們在戶外觀天的好季節。近年來,由於城市化加速,街區照明亮度大,影響了觀天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究要追求「回歸自然」。七夕到戶外觀天,會成為節日「時尚」的,七夕由於和天象聯繫在一起,使其具有長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頌的是夫妻恩愛,和諧穩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頭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會競爭越激烈,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現在講銀婚、金婚、鑽石婚……都是對夫妻生活的讚美。七夕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聯繫如此緊密,人們需要有一個展示夫妻情感和周邊為其進行祝福的機會。所以七夕在當代更具時尚性。(3)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中華的振興必然要表現在文化的繁榮。七夕這個節日的綜合性和獨特性,是中華節慶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節慶周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了它才使得節慶文化豐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節慶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會被人們忘記。

七夕這個節日從先秦到現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這個節日有興有衰,歷經風雨洗禮,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能夠滿足民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傳統節日,調節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間的種種關係,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應該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發展,使傳統節日在凝聚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七夕的習俗:種生求子、拜織女、拜魁星等  

七夕的習俗

節日夜晚,人們或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在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反正是豐富多彩。不過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這裡略加闡述。

據史料記載,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古時風俗圖,蛛網乞巧

蛛網乞巧

舊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拜織女

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拜魁星: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台灣拜「床母」:台灣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漂針試巧: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樹液洗頭髮花草染指甲: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接露水

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七」包含對一切美好意蘊的希祈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首先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是與數字崇拜有關。

它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不僅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常見,宗教儀式、經書中也多有出現。

佛教有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的傳說。

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之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為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聖光等七層。

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天上存在著七顆神聖的星:太陽、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

現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謂「七德」,迴避所謂「七種會遭天罰的罪過」;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禱所謂「七福神」降福;我國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光有七譜:赤、橙、黃、綠、青、藍、紫;音譜有「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瑰寶有「七珍」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

此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量常數為七;如此等等。

可見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一個「七」尚不尋常,那麼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具神秘色彩。據我國古書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遊樂之日。那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漢武故事》記敘漢武帝與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後牛女的會期被「開創與情人相會的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蘊的希祈。不能不說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的。我國民俗學專家汪玢玲先生認為,「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是因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會的諸多傳說,最後才把牛女相會放在這樣的日子,至於和「七夕」相關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習俗均是由此生髮而來的。

 各地七夕習俗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併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併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繡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緻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髮,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髮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鐘,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髮、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世界各地七夕文化 中日「七夕」文化之異同  

日本枚方市的七夕祭掃活動。

日本小鈞市的七夕活動。

□文/圖 湯禮春

「牛郎與織女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伴隨之的「七夕文化」也在我國各地大放光彩。其中較知名的有——

西安市長安區的「七夕文化節」,其緣由是在該區斗門鎮南灃村,保存有兩千多年前的牛郎、織女兩尊石刻,當地群眾稱為「石爺」、「石婆」,並建有石婆石爺廟。千百年來,四方民眾一直祭祀、供奉,形成了獨有的牛郎織女祭祀和七夕文化傳統。

山東沂源被稱為「牛郎織女」傳說最重要的傳承地,在沂源,有一條沂河穿過,沂河與「銀河」的諧音,且在沂河右岸燕崖下有織女洞,左岸又有牛郎官莊隔河相望。據當地有關人士考證,早在唐代,沂源縣境內就修建了織女洞和牛郎廟。

河南南陽的溧鄉詹庄村被稱為「牛郎織女故鄉」。除了當地「牛郎庄」庄名外,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曾在村裡的一座古墓中挖掘出一塊漢代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牛郎織女的圖案。距牛郎庄不到2公里的史窪村,又被當地人稱為「織女村」。千百年來,史窪村姑娘不嫁牛郎庄已成為當地民俗。

河北邢台市的「中國七夕愛情文化之鄉」。邢台市東部的天河山附近很多村莊都以牛郎織女故事命名。一些民俗專家考證後認為,天河山生態旅遊區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織山峰」、「鵲橋」等大量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和人文遺迹,極有可能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原生地。

此外,還有江西新余的仙人湖、江蘇太倉「牛郎織女傳說之城」以及湖南桂東縣「中國情人節的起源地」等。

在中國這些地方舉辦的「七夕文化」活動中,常常會有一些日本遊客和專家的身影,他們都是特地趕到中國來參加的。他們為什麼會對中國的「七夕文化」感興趣呢?這是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日本同樣流傳很廣,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日本古書《萬葉集》中就有「牛郎織女相會在天河」的記敘。在日本,許多地方也有與「牛郎織女」傳說相關的地貌、風物和習俗,並建有「七夕神廟」,以及「民間七夕文化研究會」。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舉辦與「七夕文化」有關的節日,比如福崗的小鈞市,早在幾十年前,市政府就花了三千萬日元在市廣場豎起了一個「牛郎織女相會在天河」的市標,並且每年都要舉辦為期幾天的「星節」,組織民間祭祀活動。日本小鈞市舉辦「星節」的緣由是,小鈞市是「牛郎織女」傳說在日本的起源地。

早在1991年的「七夕」,小鈞市市政府就派了一位官員和攝影家明石和也先生,陪同《萬葉集》七夕文化研究者魚住孝義先生到中國來訪問。魚住孝義先生從年輕時代就開始研究《萬葉集》,他發現《萬葉集》中有130首詩歌涉及「七夕」。而在這些詩歌中稱「天河」為「天漢」,為什麼這麼叫呢?魚住孝義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魚住孝義恰好到湖北,這才了解到,就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一帶有一條大河,叫漢水。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與漢水相連。這樣一來,魚住孝義就有點明白《萬葉集》中描敘「天漢」的美景了。後來,他在一部作品中將有關《萬葉集》中的「天漢考」敘述出來。當時,筆者作為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老河口市群眾藝術館的創作幹部,得以和魚住孝義一行面對面交流「牛郎織女的傳說」及七夕文化,我向他們講述了當地流傳的「牛郎織女故事」及「七夕」風俗,魚住孝義先生聽後說:「你講的牛郎織女傳說跟在日本福崗流傳的差不多,『乞巧』這些風俗也大致相同。看來,日本的『牛郎織女的傳說』是由中國傳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傳到全日本的。」

魚住孝義最想了解的是「漢水連天河」的傳說,他問我:「這種傳說是不是一種詩人的感情?」我回答道:「這不是一種詩人的感情,而是勞動人民根據山川地貌的景觀,伴隨著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浪漫情懷而傳說的。」當天夜裡,魚住孝義一行就去觀看了「漢水連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訴我,他很信服我講的關於漢水連天河的敘述,而且「漢水連天河」的景緻確實很美。

魚住孝義先生回國後,開始著手撰寫《天漢考》一書,幾個月後,他將《天漢考》的草稿大綱寄給我,要我到「天河口」實地考察那裡的風物、風俗、傳說,寫成文章補充到他的書里。隨後,我去考察了天河口。1992年,魚住孝義先生的書《萬葉集——天河的傳說》正式出版了,書中刊載了我講敘的「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我考察撰寫的《天河紀行》,以及日本小鈞市的「七夕文化風俗」。書的後一部分,則是他對《萬葉集》中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文化」詩歌的考證。

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學古典文學教授八木毅為團長的「七夕文化考察團」專程來到中國,沿著當年魚住孝義先生到中國的考察路線考察了一番,期間,日本學者們紛紛提問,主要都是關於「漢文化」及「七夕文化」的問題。據我了解,此次團員每人都帶了一本魚住孝義先生的《萬葉集——天河的傳說》一書。可見魚住孝義的這本書在日本算得上是開了研究《萬葉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驚訝的是,在此次的團員中,有許多年輕人和家庭婦女。

2007年的七夕,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會」副會長鳥住貞義先生也是拿著魚住孝義先生的書專程到中國來拜訪我。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織女相會」的城市。流經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時,百合鷗會到那裡棲息,天野川的河砂潔白閃亮,遠遠看去,彷彿是宇宙中的銀河一般,因而得名。架設在天野川上的橋名也都與「七夕」有關,如「逢合橋」、「鵲橋」、「天津橋」(跨越天河之橋)等。天野川兩岸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牛郎織女的故事,並有相關的風物遺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和鏡湖等。

鳥住貞義先生還給我放了一段去年七夕時,枚方市祭掃「七夕神社」的錄像,我看到,前往祭掃的人除了「七夕研究會」的成員外,還有當地的議長、市府官員以及許多民眾。在「七夕神社」的周圍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掃的大人小孩都將自己的心愿寫在一張長紙條上,然後掛在竹子的枝條上,用來祈福。這使我想起日本小鈞市的「七夕文化」,也牽涉到兒童,「七夕」這天早上,凡年滿6歲的兒童在媽媽的陪同下,到野外的莊稼上取些露水回家,然後用露水磨墨寫字。這是一種儀式,代表兒童從這一天起,就開始啟蒙讀書寫字了。據我考證,這是日本和中國「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他如七夕夜放河燈,為牛郎與織女照明祝福;一家人在庭院里擺上桌子,沏上香茶,一邊品茶一邊觀看牛郎與織女相會天河的美景;在葡萄架下側耳傾聽牛郎與織女相會時的絮語;姑娘在絲瓜架下默默地向天上『乞巧』,盼望自己能像織女那般心靈手巧,這些幾乎是相同的。

七夕中國情人節我們歌頌什麼?  

相關鏈接

日本七夕節:與愛情無關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原本是陰曆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曆,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曆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韓國七夕節:重祭祀講究飲食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乾淨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麵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七夕節曾是古代女人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女人的節日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中西方婚姻上的差異:中國傳統的婚姻目的是為家庭而非愛情  

摘要:由於文化背號不同,婚姻觀念在中西方存在差異 針對中西方人結婚的目的、選擇配偶的方式標準以及夫妻關係幾方面差異進行比較分析,並以此顯明中西方文化各自的風格。

 

一、結婚目的的差異

中西方婚姻觀念的差異,首先表現在婚姻目的的差異。所謂婚姻目的,即男女雙方想經由建立婚姻關係的方式而達到某種預期的結果。

1.中國人的婚姻目的。中國傳統的婚姻目的是為家庭而非愛情。《禮記昏義》說:「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就是說,中國傳統的婚姻目的是:一是通過聯姻合兩大家族之優勢,擴大親屬同盟,即「結緣」;二是為了男性家庭繼承家庭的血統,傳宗接代,即「繼統」。Ill當然,在現今的中國社會中,這種傳統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男女青年往往選擇「愛情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極富傳統的社會,要使愛情變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年在上海、廣東、甘肅、哈爾濱四省市的有關婚姻質量的調查,男女因愛情結合成婚姻的只佔1/4左右。統計的結果表明:兩性因「愛到極點,無法控制」而成連理的僅佔2% ,在婚前「甜蜜愉悅,彼此相愛」的為25% ,56.5%的人在婚前「和睦相處,互有好感」,而「出於無奈,勉強結合」 和「互不熟識,元感情可言」的達到16% 。12]2.西方人的婚姻目的。西方人的結婚目的:其一是墜人愛河的戀人希望戀情有個完滿的結果;其二,尋找長久的異性生活伴侶,從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滿足。西方社會一向注重個人獨立性的培養,因此,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極強。在個人主義極為流行的西方社會中,結婚只是兩個個體的結合。而結婚的基礎是愛情和兩性相悅。在他們看來: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質量的婚姻。據美國著名的公眾意見專家路易斯哈里斯的統計,「83%的美國男女認為,愛情乃是男人和女人結婚的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動力。更有90%的美國人相信,維持美滿婚姻的首要條件也是愛情。」131由此可見,追求真愛乃是絕大多數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

因此,我們說西方人的結婚,是個人的權利;中國人的結婚,更像是對家庭的一種義務。

二、擇偶標準的差異

由於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擇偶的標準上也存在顯著的差異。

1.中國人的擇偶標準。從中國傳統的擇偶標準來看,最要緊的是身家清白和門當戶對。身家清白,往往是男方對女方要求的條件。父母替兒子選媳婦,首先調查清楚女方是否屬於本分人家,因為他們認定只有這樣人家出身的姑娘將來才可恪守婦遭,孝敬公婆,使家庭和睦。至於門當戶對,則更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家長替子女擇偶特別講究的條件。在中國古典的愛情小說中,窮秀才和富家小姐的相愛總會遭到最強烈的阻撓;而貧家女想嫁人豪門只能給人做側室或偏房。現今中國青年男女的擇偶標準,雖然不一定嚴格恪守身家清白和門當戶對的原則,但是仍然受到這一原則的影響。現在的男青年找女朋友,多數鍾情於那些「賢惠純情」 的女子。細想一下,賢惠純情的女子與以前本分人家的姑娘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而作為女方,則更多的考慮男方的經濟條件和家庭背景,其次是學歷和知識水平,再次才是外在的身材,相貌等因素。」J41

2.西方人的擇偶標準。西方人的擇偶標準和我們實在有很大的差異。「西方人的擇偶標準,最主要是兩個人的互相契合fcompatibility),其餘的條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則可以不在考慮之列。」t51

因此,一位出身富貴之家的少女在尋覓如意鄖君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選擇與自己階級背景相差懸殊的小夥子,其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被小夥子的幽默感吸引。西方童話中王子與灰姑娘的浪漫愛情故事在西方現實生活中也時有發生。英國的查爾斯王子之所以最終選擇出身、相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卡米拉鮑而斯作為自己的愛人,正是因為兩人有著契合盼陛格和共同的愛好。

三、婚姻中的夫妻關係

1.中式婚姻中的夫妻關係。傳統的中國婚姻中,丈夫往往在婚姻中處於主導地位,而妻子則是處於從屬地位。這種婚姻結構是由於傳統的文化分工造成的,即「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分工。丈夫是一家之主,是全家的頂樑柱,承擔著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責任;而妻子的任務是管理家務,侍奉公婆,相夫教子,「男子無妻家元主,女人元夫房無梁」IJ-一丈夫缺少了妻子後,家中元人照管,可能家庭生活會變得雜亂無章,但由於丈夫有經濟能力,日子還是可以照過不誤的;而妻子沒了丈夫,就會斷了經濟來源,好比房子沒了房梁,這種房子卻是沒法再住下去的。

現代的中國社會,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差距不似以前那麼懸殊。如今,女性走出了家庭的圈子,參與社會工作,保持在經濟上的相對獨立。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的妻子仍需要或願意在不同程度上依附於自己的丈夫。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經濟條件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不少要子回到家中做全職主婦,完全由丈夫供養。對於這些全職太太們,人們總是投以羨慕的目光,稱讚她們有福氣;但對於社會中出現的極為個別的全職丈夫的情況,大家總是投以鄙視的目光,認為男人圍著鍋台轉是很役骨氣的。

2.西方人的夫耍關係。西方人則認為婚姻中的男女應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用他們的話說:「Husband and wire shouhlbe equal partners.」l』I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社會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促使婦女進入勞動力市場。婦女投身到家庭以外越來越多的領域參加工作、參與交往.由於重新獲得為冢庭做出經濟貢獻的機會,婦女們自然要求自身地位的相應提高。因此,轟轟烈烈的婦女解放運動在西方社會遍布起來。這些女權運動提出了「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綱領,要求婦女在社會中與家庭里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使婦女從傳統的習慣、觀念和價值觀中解脫出來,實現真正的平等。那麼,這種equal-relationship在婚姻中如何體現呢?在西方,妻子和丈夫均可在外謀職,共同承擔家庭的經濟責任。家中的大小事情均由夫妻二人共同商定。對於紛繁的家務瑣事,夫妻也共同承擔 如果去西方人家裡做客,便不難發現,男士下廚房是常有的事兒,他們的手藝可能比妻子還要好。對於照顧孩子的責任,雙方也要共同分擔 要子元需為照顧孩子而放棄自己的職業角色,丈夫也需承擔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夫婦同時承擔雙親身份,不再有父、母在與子女關係中角色的分擔和隔離。如果夫婦雙方凶為工作而不能很好照顧子女時,他們會僱用b2JhY—sistei-來代為照顧。. 160。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人和西方人在婚姻觀念上存在諸多差異。究其根源,是由於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婚姻觀念的不同,只是兩者差異的一個方面,還有諸如在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社會關係、社會禮儀及社會習俗等等很多方面的差異。在中西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於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際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l】徐安琪,葉文振.中國婚姻質量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允康.社會轉型時期中國人的家庭質量

【2】中國婚姻家庭變遷.65.

【3】蔡琪,孫有中.現代美國大眾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90.

【4】於琨奇,花菊香.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39.

【5】郁龍余.中西文化異同論【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l992 l99.

【6】於琨奇,花菊香.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杜,1999.140.

【7】瑪麗安娜卡尼戴特斯曼,喬安克蘭德爾,愛德華N卡尼,美國文化背景【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22 「七夕相會」使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首先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是與數字崇拜有關。

它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不僅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常見,宗教儀式、經書中也多有出現。

佛教有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的傳說。

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之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為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聖光等七層。

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天上存在著七顆神聖的星:太陽、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

現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謂「七德」,迴避所謂「七種會遭天罰的罪過」;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禱所謂「七福神」降福;我國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光有七譜:赤、橙、黃、綠、青、藍、紫;音譜有「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瑰寶有「七珍」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

此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量常數為七;如此等等。

可見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一個「七」尚不尋常,那麼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具神秘色彩。據我國古書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遊樂之日。那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漢武故事》記敘漢武帝與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後牛女的會期被「開創與情人相會的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蘊的希祈。不能不說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的。我國民俗學專家汪玢玲先生認為,「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是因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會的諸多傳說,最後才把牛女相會放在這樣的日子,至於和「七夕」相關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習俗均是由此生髮而來的。 從七夕看中國人的傳統愛情觀:求而不得是最高的愛情境界  

不管怎麼看,牛郎織女的故事都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長期的兩地分居,一年一度的相會,如果是凡人,堅持上十年會愁白了頭髮,簡直就是對生命的摧殘,更悲慘的是牛郎和織女是永遠都不會老的,所以這悲慘還會年復一年的持續下去,他們要經受著天長地久的相思折磨,無窮無盡的歲月滄桑。

現在,這個盼了一年才得以相見一次的日子,被命名為情人節。這樣流傳了千百年的凄美愛情故事,被奉為中國人愛情的經典,悄悄地盛行了起來,這種現象或許可以看作是過慣了西方情人節的中國人對於傳統的愛情觀念的回歸。如果追究其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這應該也代表著現代中國人對自身情感的一種反思。

中國人重視親情自古超過了愛情

歷來中國人的親情觀和愛情觀是混為一談的。流行的說法是愛情久了,沉澱為親情,所以更為可貴,因為中國人重視親情自古超過了愛情。「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種觀念深入人心,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血濃於水的關係至死不可捨棄,而厭棄了的情人則可以棄若敝屐。把長期相濡以沫建立起來的夫妻感情比做親情,在人們的心目中,不是對愛情的否定,而是對愛情的升華,可是細細追究,這種觀念的潛台詞里,仍然包含著對愛情的否定,愛情在時間面前必將逐漸褪去華麗的外衣。

那麼在中國人心目中,就沒有經得起考驗的偉大愛情嗎?絕對有。只是這種愛情,往往是傷感的,是要被相思折磨著的。七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中國古代小說里所頌揚的偉大的愛以及美好的愛,大部分都充斥著分離的苦。比如蘇三受盡折磨的愛情,王寶釧十八年的寒窯苦守等,當她們終於苦盡甘來時,再美麗的容顏估計也已經留下了歲月的痕迹。而且,這愛情和相思往往還是單方面的,比如這兩個女人,最後雖然到了自己所愛的男人身邊,並且做了正室夫人,但卻都是在有權勢和美貌的妾的手底下討生活!

圓滿了之後就沒了下文,而王寶釧則在故事裡當了十八天的皇后就死了。

求而不得是最高的愛情境界

當然完滿的愛情也有許多,可是因為圓滿了,團聚了,就寡淡了,無味了,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值得紀念和歌頌的了。況且,許多完滿只是暫時的。鶯鶯與張生的結合,是源於作者對自身始亂終棄行為的愧疚,而真實的愛情故事,經常是以馬嵬坡的殘酷收場,或是卓文君無奈又悲憤的《白頭吟》。

歷來能引起國人憐惜和共鳴的愛情情感,是詩歌中的相見而未得,是「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就是現在流行的愛情劇里,「王子」與「公主」們的生活也格外空靈,而且,照例是結合了就截止了。如有下文,恐怕愛情就出現了意外。

沒有切實的生活,一年只能相見一次。如果現實中有這樣的夫妻,離婚和移情別戀都是很正常的,只有在理想愛情故事裡,才會有真正的牛郎和織女。

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傳統愛情觀中,對長相聚中愛情的懷疑和不自信,對理想愛情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在中國人的理想愛情觀中,性與愛是可以完全分離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更加受到推崇,肉體的痛苦則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如果過於強調,則應該受到唾棄和鄙夷。

在中國人傳統的愛情觀里,相思是愛的主旋律,求而不得是最高的愛情境界,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愛情才可能永不褪色。  
推薦閱讀:

千萬別不小心做了男人的情人
哭泣的情人們
隆科多被殺的真相,他到底是不是雍正母親的舊情人?
夫妻雙雙出軌 情人又找新歡
情人節送什麼好

TAG:情人 | 七夕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