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皋魚之泣:錯失了三次盡孝的機會

畢寶魁祭之豐不如養之薄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掃祖先陵墓的日子。由此我想到了歐陽修在《瀧岡阡表》中借父親之口所說的一句話:「祭之豐,不如養之薄也。」意謂祭祀無論多麼豐盛,也不如老人活著的時候好好孝敬,哪怕生活條件拮据,也還是老人活著更好。是的,如今也會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的人在富裕之後,想孝敬父母,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於是便很後悔和愧疚。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只要盡了孝心就沒有什麼遺憾。如果要想在這方面沒有遺憾,便一定要在平時恪守兒女的孝道,盡到應盡的責任。孝道求心不求跡,只求對於老人的孝敬之心而不以給老人提供什麼樣的物質生活條件為標準。如果依照物質條件進行衡量,天下窮人無孝子。而實際的情況是孝子多在民間和窮人家。但是,盡孝要在當下,在現實的生活中,不要寄希望於未來,因為父母隨時都有可能離開,一旦離開了,想要盡孝也就不可能了。天倫之樂不只是和後代之間的親情,也包括你和老人,尤其是老人更需要你給他們提供天倫之樂。因為屬於他們生命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可能正是基於這種觀念,「皋魚泣」的故事便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彷彿有非常深的印痕,動不動就自動跳出來。傳誦千古的皋魚之泣那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孔子率領自己的一大群弟子在道路上行走,看見有人在路邊哭泣,氣堵喉噎,非常傷心。孔子受到感染,也有些奇怪,便下車前去詢問,弟子當然都跟著。孔子認識此人,名叫皋魚,便問他為何如此。皋魚說道:「我錯失了三次盡孝的機會,少年時求學在外,遊歷諸侯追求富貴而把孝敬父母雙親的事放在後面,這是第一失;我只顧追求高尚的理想而盡心儘力為國君效力,而沒有功夫去侍奉我的雙親,這是第二失;和朋友交往密切而疏忽了陪伴我的雙親,這是第三失。如今父母雙親都離我而去,我想盡一點孝心也不可能了。樹想要靜止下來可風卻不停地吹,子女想要贍養盡孝而親人卻不能等待。逝去便無法追回的是歲月時光,失去便不可再見面的是父母雙親。我實在後悔傷心而不想活了,請求從現在開始就離開人世。」說完,立即就死了。孔子見狀,對弟子們教誨道:「你們應該引以為戒,牢牢記住這其中的道理。」於是,孔子的弟子告辭老師回家奉養親人的便有十三個人。孔子可能是最受感動的人,孔子想要盡孝,可是沒有機會。他老人家三歲便死了父親,十七歲便死了母親。但孔子當時就是著名的孝子,因為他一直努力分擔母親的勞作而不讓母親操一點心。但孔子一定希望他的父母能夠多活幾年,這便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啊!皋魚之泣的啟示這則故事出自《韓詩外傳》,作者是西漢前期的韓嬰,是很可靠的。皋魚的話對我們有很強的啟示意義。人都是父母生養的,只有小說中的孫悟空才是石頭砬里蹦出來的,人所最要報答恩情的便是父母。而父母的壽命又是很難知曉的。這樣,孝敬父母就應該儘早及時,且不要等待日後再盡孝心。追求事業,追求理想也是人生所必須,這樣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注意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要用各種借口不孝敬老人,要用心去關愛父母,生活上盡心贍養,心理上真心關懷,不要等老人去世後再追悔,又是號啕大哭,又是大操大辦,實際上都不如生前的孝道。只要沒有遺憾,沒有後悔,「盡心焉耳矣」,便足矣。「活著不孝,死了亂叫」是農村批評那些假裝孝道人的俚語,但很精妙。皋魚之哭,俚語之諷,其實都是一個道理:父母在世的時候,盡一個兒女應該盡的孝道,否則是沒有補救措施的。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大意說:「父母的年齡,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是高興歡喜,一是憂慮恐懼。」這是具體培養子女的孝道感情。要求子女時刻記住父母的年齡,因父母不斷高壽健在而歡喜,同時也因為逐漸衰老而憂慮。孝道是心情,但要在具體事情上表現出來。這種感情是有影響和熏陶作用的。如果正當年的兒女不孝敬老人,那麼直接影響熏陶自己的後代,也很難被後人孝敬。俗語說:「老貓炕頭睡,一輩留一輩。」話粗理不粗,孝道有家風,是有道理的。
推薦閱讀:

生日帶這幾個字的命帶財庫,有暴富的機會
暴跌1000多點 賺大錢的機會又來了?
地理天機會元論禽獸官鬼曜星總訣
打雜無小事 機會能把握
地理天機會元夾竹梅花論二十四龍斷

TAG: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