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光緒

百家講壇: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光緒

    大家好,今天我講光緒。光緒皇帝名載湉,4歲登極,在位34年,享年38歲。光緒是清朝非皇子入繼大統的第一個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今天我要講,我是想按照光緒皇帝自然的生命歷程來講。就是光緒皇帝38年的生命歷程,一共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出生到4歲,就是醇親王王子時期,就是我剛才講的那個。第二就是從4歲到親政這十二三年的時間。幼帝,就是少年天子,幼帝時期。第三段,就是從親政到被囚禁十年的時間,我說這叫做囚帝時期。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崩駕了。同治死在皇宮養心殿東暖閣,戌時,兩宮太后就在養心殿的西暖閣召集大臣會議。在這次兩宮太后召見王公大臣的時候,宣布同治皇帝故去了。誰繼承大統?考慮到年紀太大的不合適,要年紀小一點兒的好教育,誰繼承大統?太后宣布:「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就是說,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繼承咸豐皇帝為子,入承大統做嗣皇帝,他不是繼承同治而是繼承咸豐。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慈禧為什麼選載湉來入承大統?

 

  大家知道,乾隆定下來輩分的排,叫「永、綿、奕、載」四輩,道光又接續了四個字,叫「溥、毓、恆、啟」。同治叫載淳,「載」字輩。他死了以後,應當是「溥」字輩來繼承。你沒有兒子過繼,應當是找「溥」字輩,「溥」字輩這時候有誰呢?就是道光的一個長孫,叫溥倫,但是溥倫這一年17歲。如果溥倫繼承皇位的話,最晚18歲要親政,那「太后垂簾」這一說就沒了,所以,就沒有選「溥」字輩,就選「載」字輩。「載」字輩,道光皇帝有9個兒子,老大奕緯,老二奕繼,老三奕綱,都死的早,老四奕詝,就是咸豐。咸豐就一個兒子,沒談過繼的事情。老五奕誴過繼出去了,過繼給惇親王。老六就是奕訢,奕訢有兩個兒子。這個時候一個叫載徵,一個叫載漪。載徵這個時候沒有兒子,載漪這個時候也沒有兒子。往下就是老七,就是醇親王奕譞,奕譞他有四個福晉,有七個兒子。奕譞的兒子裡面選誰?奕譞跟慈禧有一種很特殊的關係,就是咸豐十年,這一年奕譞19歲。慈禧她是兄弟倆、姐妹倆,慈禧要考慮到她妹妹想法要嫁給皇室。慈禧在宮裡面很少接觸男人,經常接觸的也就是這幾個小叔子,奕訢、奕譞等等。這個時候就是咸豐十年,奕訢已經結婚了,所以不能再考慮了。那老七呢?奕譞19歲沒有結婚,奕譞這個人比較厚道,也比較實在,慈禧看上了,就攛掇這門婚事,就把她妹妹嫁給了奕譞。那奕譞的兒子呢?老大早死了,老二就是載湉,這一年到同治死這年,載湉4歲,再往下就太小了,所以選來選去就選了載湉。

 

  載湉對慈禧來說,有兩重關係:從皇家來說,是她親侄子,從她娘家來說是她親外甥,兩重關係。所以慈禧就選載湉來繼承皇位。還有一點,就是同治死了之後,「辛酉政變」這一年奕譞20歲,奕譞帶了人,到密雲半壁店抓了誰呢?抓了肅順,奕譞是跟咸豐靈柩回京。走到密雲半壁店的時候,肅順熟睡了,突然闖進門裡把肅順抓起來。抓到北京之後,不久就把肅順就殺了,所以在「辛酉政變」這個過程當中,奕譞對慈禧來說,有重大貢獻,為慈禧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慈禧就選定奕譞來繼承咸豐的帝統,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慈禧這樣做,是一個重大的改制:第一,慈禧改變皇位父死子繼的祖制,努爾哈赤死了,由兒子皇太極繼承。皇太極死了之後有爭論,是弟弟繼承,還是兒子繼承,最後順治繼承。順治死了,兒子康熙繼承。康熙死了,兒子雍正繼承。雍正死了,兒子乾隆繼承。乾隆死了,兒子嘉慶繼承。嘉慶死了,兒子道光繼承。道光死了,兒子咸豐繼承。咸豐死了,兒子同治繼承,到這兒改了,也可以過繼過去也算兒子繼承,這是一個清朝皇位繼承製度的一個重大改制。第二,慈禧改變皇位繼承程序的祖制,皇位繼承它有一個程序,清太祖太宗死了之後皇位繼承,由貴族會議集體討論決定,順治死了之後,皇位怎麼辦?是順治死之前由皇太后和順治共同商量,用順治的名義發布了一個遺詔,就是康熙繼位,沒有用皇太后的名義,是順治的遺詔來決定的。康熙的遺位怎麼辦?官書說是康熙有遺詔,雍正繼位,雍正之後改了個辦法,叫秘密立儲,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是秘密立儲,也還是皇帝決定的,同治死了之後,是太后決定的,整個皇位繼承的決定的程序改制了。所以我說,是慈禧一言定大統。

 

  第三,慈禧改變幼帝大臣輔政的祖制,第一個幼帝是順治,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兩位親王輔政,叫「輔政王」,後來改名叫「攝政王」,第二個幼帝是康熙,8歲,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大臣輔政。咸豐死了之後,同治6歲,遺命八大臣,就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端華的弟弟大學士肅順,還有御前大臣額駙景壽,還有四位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位顧命大臣,也叫贊襄政務大臣輔政。後來發生「辛酉政變」,「辛酉政變」之後,還是恭親王奕訢,做議政王輔政,但是,到了光緒的時候,4歲做皇帝,沒有親王,也沒有大臣輔政,權力完全抓到皇太后手裡。這是慈禧對清朝幼帝王大臣輔政的一個重大的改制。這三條就把皇位繼承製度做了一個很大的改變。慈禧宣布這個消息之後,29個大臣沒有一個提出異議的,事情就這麼定了。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慈禧一言定大統。

 

  下面我講第二個部分,就是光緒皇帝的少帝生活,少年天子生活,光緒皇帝的少帝生活。初五同治死了,夜裡頭把手續都辦完了,初六就把4歲的光緒在家裡面哭哭啼啼的聲中,用個小轎抬到了皇宮,抬到了養心殿,先到西暖閣,向兩宮皇太后跪拜行了大禮。然後又到東暖閣,到同治的遺體的旁邊,叩拜祭奠,然後「剪髮成服」,繼了皇帝位。光緒做皇帝4歲,實際上3周歲多一點,這麼點一個小孩抱到皇宮裡頭怎麼辦?他哭啊,沒有親人,就得找他爸爸,把醇親王奕譞叫到皇宮裡頭,醇親王奕譞這個人,很有城府。

 

  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他上《豫杜妄論》密書,秘密的這麼一個奏書,上給慈禧,上給兩宮太后,為什麼上了這個奏書?這裡頭有個歷史典故,是明朝正德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死了之後沒有兒子,讓他堂弟,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繼承皇位。他這個弟弟當時在哪兒呢?在湖北的安陸,明朝的規定,王不能在北京,都要分在外地,清朝不,清朝王府就在北京,就把他接到北京來,就繼承了皇位。繼承皇位之後,就發生一個爭議,叫「大禮儀」,就是嘉靖稱他這個父親叫什麼?繼承那個父親叫什麼?這不有個禮儀問題嗎?朝廷官員分為兩派:一派說,你親生的父親叫「本生父」,親生了你,本生父。繼承那個父親,叫「皇伯父」。另一些大臣不幹,說不能這樣子,你已經過繼過去了。嘉靖很擰,就是要稱我的父親是「本生父」。這一來事情就鬧大了,何孟春等135個大臣,到金水橋的南面跪著哭,叫 「憾門大哭,聲震闕廷」,就是聲震廟堂,憾門大哭。聲震殿堂,哭了兩個時辰,嘉靖火了,讓他們退,不退,就把編修王相等大約有180人,拉到午門前廷杖,因為打傷致病,死了17個人,大臣廷杖打死17個人,這是轟動朝野的叫做「大禮儀」的案子。醇親王奕譞他知道歷史,將來這個事情怎麼辦,怎麼稱呼,所以他預先寫了一個叫《豫杜妄論》書,明朝這個「大禮儀」這個案子重演。果然,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官員叫吳大徵就提出這個問題。慈禧就把醇親王奕譞這個秘密的奏書拿出來了,做回應,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是奕譞的第一件事情。

 

  奕譞第二件事情,請求免去一切職務。奕譞職務很多,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御前領侍衛內大臣等等。他兒子做了皇帝了,他就請求免去這些職務。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請,同意了,就是把醇親王奕譞所有的職務都免了,就是保留了一條,就是親王雙俸,就是加一倍,雙倍的俸祿,這個倒不過分。就負責一個事情,在毓慶宮照顧他的兒子光緒皇帝讀書,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的閑話。

 

  第三嚴於律己,奕譞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小心翼翼,夜夜乾乾翼翼,他把自己那個正堂掛了個匾,叫「謙思堂」,謙遜的「謙」,把自己書齋也有個齋號,叫「退省齋」,他這個几案上放了一個欹器。我解釋一下,「欹器」是一種巧器,裝上水,「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這個罐裝上水,沒裝滿的時候它是歪的,裝到中間的時候,這罐是正的,裝滿了倒過去,水全灑了。這罐是叫「欹器」。孔子聽說這個器讓他弟子親自實驗,果然如此,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典故,叫「欹器」,這個欹器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奕譞把這個欹器擺在他案子上,還題上字,「滿招損,謙受益」。醇親王奕譞把他兒子閨女的房子,每一個房子親自寫一個聯,每一個屋都掛上。這個聯很有意思,很值得我們思考,醇親王奕譞,他寫的聯是這樣子,他說:「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如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這個醇親王奕譞他腦子想,醇親王府旁邊不有個太平湖嗎?湖的名「太平」,家就要過一種太平的生活,他認為榮華富貴已經享盡了,就是要求太平了,醇親王這三件事情,可以看出醇親王的為人,和對子女的教育。

 

  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就是光緒,到了皇宮之後,在養心殿,這時候是4歲,第二年,5歲了,就要討論要上學了。清朝皇室的規定,皇子6歲上學,因為他入皇宮這年是同治13年,第二年就是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繼位大典第二年,光緒二年四月二十一,這是一個吉日子,光緒皇帝開始上學讀書,這一年虛歲是6歲,我算了一下,周歲4歲半。上學的地點在毓慶宮,6歲的小光緒上學,環境生,師傅生,伴讀也生,一切都生,不習慣。給他選了師傅,一個是翁同龢,署侍郎,內閣學士,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進士,翁同龢主要教給他書,識字,四書,夏同善這個時候主要教給他寫仿格,寫字。還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學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剛一上學的時候,他不習慣,他就哭、鬧、發脾氣,翁同龢、夏同善哄也不好哄,近了不是,遠了不是,就報告慈禧了。慈禧說你們再好好開導一下皇上,開導還是不聽,發了脾氣以後就摔書本。小孩嘛,四周半。所以把他爸爸找來了,就讓醇親王奕譞到毓慶宮來幫著照顧小皇帝讀書,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光緒就比較習慣了,就習慣讀書生活。學習很用功,光緒還是比較聰明的,不像同治那麼頑皮,不好好念書,字寫得也可以,也能做詩,後來文章也行,因為他受了一種帝王教育,特別要強調「仁愛」之心。

 

  光緒十一年,這一年他15歲,虛歲15歲,寫了一篇御制文,這篇文章裡頭有幾句話,我讀一下,也還值得我們思考,他說:「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飢,曰我飢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一個老百姓飢餓了,就是等於我也飢餓,一個老百姓寒冷了,等於我也寒冷了。這就是15歲的時候,有一點愛民之心,他還寫詩,寫了一首詩叫《圍爐》詩,詩有四句話:「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惟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邊塞下大雪,老百姓很冷,但是在皇宮裡頭,爐火通紅暖洋洋的,就是他還思念邊塞,思念貧民的辛苦,寒苦。光緒上學的時候是比較用功,學習也還可以。但是光緒的性格我看和他父親不一樣,可能受他母親的遺傳因素比較多,他母親的性格沒有見到官方的文獻記載,我們可以從他姨慈禧的性格聯想到光緒母親的性格,慈禧是好強爭勝,我行我素,我想光緒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他母親的遺傳因素的影響。當然,也還有教育因素的影響,社會因素的影響等等。光緒逐漸逐漸就長大了,順治是14歲親政,康熙也是14歲親政,到了14歲了,按說光緒應該親政了,慈禧說再等一等,等到光緒十三年,虛歲17歲了,不能再拖了,所以光緒十三年,光緒親政,親政之後,兩宮太后就要撤簾,退政,不能再聽政了,所以光緒從親政開始,到戊戌變法失敗,這之間十年多一點的時間,是他做皇帝的時間。

 

  光緒在少帝時期有三件大事情,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對外關係的大事情,就是發生了中法戰爭,法國向中國駐在越南的軍隊發起了進攻,引起的中法戰爭,法國的軍隊曾經打到台灣,在淡水被劉銘傳給打敗了,又北上到了鎮江,清朝在中法戰爭中,叫做「不敗而敗」,簽訂了《中法新約》,這個歷史責任還不是光緒,因為他還是沒有親政。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們國內台灣設立行省,因為台灣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光緒十一年,清朝正式設立台灣省,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巡撫,歸閩浙總督管轄,《清國史·劉銘傳》記載說,他是安徽合肥人,後來參加了淮軍,後期在淮軍為諸將之冠,他在台灣抗擊法國的侵略有功,後來就任命他為台灣的巡撫,這個人思想比較開明,他提議要修鐵路,所以《清史稿·劉銘傳傳》記載:「中國鐵路之興,實自劉銘傳始」。他做了台灣巡撫之後,在台灣修鐵路,架電線,整頓吏治發展生產,最近上映電視劇叫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講的這個事情。

 

  第三件事就是宮廷裡頭的,就是慈安太后故去了。慈安的死,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病死,一種說法是慈禧害死。這裡面有一個事情,有的書記載,慈禧害了一場大病,病好了,慈安去看她,慈禧也很高興,就招待慈安吃點心,就是慈禧娘家做的點心送到宮裡。慈安這個人有個習慣,睡午覺,午覺醒了之後要吃點心,正好她到慈禧這個地方去吃點心,看著點心做得很漂亮,也很好,她就吃點心。慈禧問怎麼樣,她說這個點心很好吃,說這是我娘家做的,過幾天我讓他們做,我再給你送去。慈安也很受感動,有的書說,慈安就跟慈禧說,說我們姐妹倆已經二十年了,就是從同治死,同治十三年,現在是光緒七年,一共二十年,一直都很好,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跟你說,沒說,就是當年這個咸豐皇帝死之前,留了一個手諭給我,我給你看一下,慈禧一看以後非常之驚訝,手諭大概內容就是說,如果慈禧跋扈無法,用手諭處置,慈安說既然我們姐妹倆二十年了也都很好,你把這手諭給我,慈禧當著蠟燭就燒了,慈禧是又驚訝又感動。過了幾天之後,慈禧就派人送點心給慈安吃,裡面下了毒,頭一天慈安還挺好,第二天慈安突然就死了。這件事情正史沒有記載,慈安是不是慈禧害死的,咸豐臨終之前有沒有給慈安手諭,正史都沒有記載,都是野史小說裡頭寫的。我在這麼提一句,跟大家說,這是野史小說記載,正史沒有記載這兩個事情。慈安死了之後,慈禧就一個人垂簾聽政,獨掌天下。

 

上一講,我講了光緒上,今天講光緒中。光緒一生38年的生命歷程,可以分做四個時期:第一,就是從出生到4歲,主要是做醇親王王子時期;第二,4歲登極,到光緒十三年親政,中間這12年的時間,是少帝時期,就是少年天子時期;第三,從光緒十三年親政,到光緒二十四年變法失敗,中間是11年的時間,是親政時期;第四,從光緒二十四年變法失敗,到光緒三十四年死,中間10年的時間,是囚帝時期。

 

  光緒的童年時期,少帝時期親政時期大的事情,上一講跟大家做了簡單的介紹,今天重點講光緒囚帝這十年的生活。

 

  第三個問題,就是光緒生命歷程的第三個時期,親政時期。光緒在這個時期,碰到的大事情兩件,現在我講第一個問題:甲午戰爭,光緒主戰。

 

  中法戰爭之後,清朝吃了虧,發現海軍不行,就成立了水師衙門,逐漸建立起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有一支可觀的艦隊。但是這個時候的國際形勢和同治新政的時候不一樣,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開始向朝鮮向中國東北擴張,俄國也向遠東擴張,向中國的東北和西北侵略擴張,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也從陸上和海上頻頻地對中國侵略,其中最嚴重一件事情,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的經過,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說了,結果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朝割去了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及其附近島嶼等給日本,賠款白銀兩萬萬兩。這一場戰爭的勝敗原因是非功過,史學界里種種的討論,今天我不說,今天我就說一件事情,在這個時候,撤簾的慈禧做什麼?慈禧在準備她的六十大壽,慈禧撤簾之後,大修清漪園,把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慈禧六十大壽,她想仿造當年乾隆給她母親慶賀七十大壽的那個規模來做。時代不同了,乾隆的時候,是叫做「府庫豐盈,富有四海」,乾隆自己還說花錢多。你慈禧這個時候已經是國貧民弱,外敵欺辱,沒有這個條件,這麼大規模來慶壽。花了多少錢呢?有一本書叫《藏園群書題記》,說花了七百萬兩銀子,戶部國庫出四百萬兩,京官捐了121萬兩,外官捐了167萬兩,兩淮鹽商各捐40萬兩,宮女太監也都要捐銀子,要擺餑餑桌,北京城裡擺到頤和園,擺餑餑桌,擺850桌,張燈結綵,紅的綢緞十萬匹,紅的地毯五十萬尺。大家注意,這個時候北方鬧災荒,哀鴻遍野,北京城多處設粥廠,救濟災民,後來慈禧也看到問題的嚴重,有所收斂。我在這裡面插一點事情,有人說,慈禧這個人,每逢甲年她就不利。甲戌年,同治13年,她獨子愛子死了;甲申年,光緒十年,發生了中法戰爭;甲午年,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這是她六十大壽,中法戰爭,是她五十大壽;甲辰年,光緒三十年,她七十大壽,發生日俄戰爭。這當然是一種歷史的巧合了,這是第一件大事甲午戰爭。

 

  第二戊戌變法,光緒主變。中法戰爭的失敗,甲午戰爭的失敗,就看到清朝必須要變革,要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等積極變法,從光緒二十四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到同年的八月初六,一共103天,所以叫做「百日維新」。具體過程我都不說大家都很熟悉了。因為這次變法,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侵害了一部分特權人的權利地位和利益,他們就結成一夥,所謂「後黨」。另外組成所謂「帝黨」,慈禧發動了一個「戊戌政變」。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六君子殘遭殺害,光緒帝變成了囚徒,監禁在西苑瀛台,或頤和園的玉瀾堂。大家到頤和園可以看,完全是一個死院,東西兩廂的牆是一個暗牆,不能從窗戶跑,皇后住後院也不能到前院來,完全面對一個囚徒的生活,從光緒24年到34年光緒死,整整十年。「戊戌變法」是清朝五次歷史機遇當中的最後一次,這五次歷史機遇我最後還要說,最後一講還要說,就是清朝喪失了最後一次改革變法的機會,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清朝的滅亡。清朝滅亡,戊戌變法失敗,固然是人民的損失,國家的損失,首先深受其害的是清代的皇室貴族,是八旗。因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首先矛頭指向的是皇親貴族,他們由天皇貴胄變成普通的平民。這個問題我在最後一講還要再提到,這裡就不多提,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光緒皇帝就開始了十年的囚帝生活。

 

  光緒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個結論是悲劇,但是光緒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劇。光緒只有一後二妃,這在清朝皇帝裡面是獨一無二的,那有人說宣統呢?宣統不算,因為他3歲做皇帝,6歲就退位了,還沒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來說,清朝沒有一後二妃的,他這一後二妃還不幸福,我數了一下,說光緒皇帝的家庭悲劇有八個不幸。

 

  第一,父親。他的父親是醇親王奕譞,他和父親是個什麼關係呢?是君君臣臣,然後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親雍正就是父子關係,又是君臣關係,他父親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親是君,他是臣,他父親就是父,乾隆就是子,這個關係也單純。光緒他父親是臣,他是君,他父親在他面前跪著稱臣,就家庭生活來說,是一種悲劇,他父親跟光緒不能和正常父子關係這樣,敞開心扉來交談,不可以。

 

  第二母子關係,乾隆和他母親可以一塊吃飯,可以請安,可以陪著他母親下江南,光緒可以嗎?不可以,他母親在醇親王府,光緒想看看他媽媽行嗎?不可以,他媽媽想要看看他,不經過特殊的手續,特殊的批准不可以,見了面之後,像普通的母子關係拉拉家常,隨便談一談可以嗎?不可以,作為一種家庭生活來說,這種母子關係是悲劇。

 

  第三,皇后。皇后和光緒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后,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親侄女,有些話他不敢說,說了以後,怕她報告到慈禧那兒,這個關係很難處,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后結婚,光緒又不喜歡,作為家庭生活來說,也是一個悲劇。

 

  第四,跟他妃子。對珍妃,他喜歡,聖母太后又不喜歡,遠了不是,因為他喜歡珍妃,近了也不是,因為皇后和慈禧不同意。一會兒我還單講珍妃,作為家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五,兄弟,光緒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間的關係不能像常人家的兄弟之間關係這樣,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對母后,就是對慈禧叫「聖母皇太后」,慈禧又把他撫養大,應當說慈禧是他的親人,慈禧點的名讓他繼承皇位,應當說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敵人,慈禧既是光緒的親人、恩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這是一個矛盾,作為家庭生活來說,也是悲劇。

 

  第七,光緒無兒無女,身邊沒有子女的家庭歡樂。

 

  第八,自己長期過著一種囚徒的生活,沒有任何人跟他來往幾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對個人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悲劇。光緒作為皇帝來說,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說作為一個人來說,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家庭生活有八種不幸。可以肯定地說,光緒的家庭生活是悲劇。

 

  光緒結婚比較晚,你像康熙12歲就結婚了,光緒是13年親政,17歲了,18歲才結婚,比較晚,結婚之前要選后妃呢?就願意把自己的親侄女也是葉赫那拉氏給光緒做皇后,將來有了孩子她死了之後,她侄女又可以垂簾聽政。另外還介紹了四個女孩子,其中兩個就是瑾妃和珍妃,一共五個人。慈禧還不錯,還讓光緒來挑選,就是都在場挑選,慈禧事先準備了一個如意給光緒,就是你看好了誰,你就把如意遞給誰,誰得到這如意,就是日後的皇后。選吧,光緒這時候18了,他就看了看葉赫那拉氏,慈禧這侄女,就不大喜歡。另外兩個女孩子比較喜歡,還有兩個女孩子比珍妃就又差一點,光緒就想把如意遞給比較喜歡的,慈禧在旁邊,慈禧就使了一個眼色,就警告光緒。光緒跟慈禧身邊長大的,慈禧的意圖他是了解的,他就不得已把這個如意就遞給了葉赫那拉氏,就是慈禧的侄女,慈禧看出來了,光緒比較喜歡的兩個孩子,就沒選上,免得進來之後,奪了她侄女的愛。把另外兩個就是瑾妃和珍妃作為陪襯。之後,光緒就舉行了大婚典禮,非常之隆重,明媒正娶了葉赫那拉氏,你儘管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的親侄女,由大清門抬進來的,到了坤寧宮,但是光緒你不喜歡。這個皇后,長得不漂亮,略微有點駝背,才能也平庸,再仗著她有慈禧這層關係,又比較驕橫,後來一直他們關係不好。關係不好了,這個小皇后比光緒大三歲,也還算小皇后,她也要哭訴啊,她也不滿意呀,找誰哭呀?就找她姑姑,又是皇太后,到慈禧那兒哭吧,慈禧當然心疼這個親侄女,那這股火往哪兒發呀?只有往光緒那兒發,往瑾妃和珍妃那兒發了。同時定的還有兩位,一個就是瑾妃,一個是珍妃,瑾妃和珍妃是姐倆,同父異母,雖然是姐倆,長得不太像,性格差別也很大。瑾妃進宮的時候,算嬪,叫瑾嬪,性格比較沉穩,表現比較平庸,瑾妃的日子很難過。後來因為她妹妹連帶的關係,戊戌變法失敗了以後,瑾妃被貶就貶成貴人,慈禧六十大壽高興的時候,把瑾嬪晉陞為瑾妃,後來慈禧又不高興的時候,又把她貶,貶成瑾貴人,到宣統的時候,又追封她瑾貴妃,那是追封的不是實封的。這個瑾妃的日子是最難過的,因為皇后儘管皇帝不太喜歡,但是她跟她婆婆關係比較好,她婆婆是慈禧又是她親姑姑,有一些不高興的話,可以到她姑姑面前哭訴一下。珍妃因為跟光緒有一段纏纏綿綿的關係,儘管短,總還是有一些,瑾妃恰好夾在皇后跟珍妃之間,既沒有得到愛情,又沒有得到個人生活的幸福,應當說瑾妃也是一個悲劇。

 

  接下來就是珍妃,珍妃和瑾妃一樣姓他他拉氏,和瑾妃同時進宮,進宮的時候,珍嬪,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張燈結綵慶祝,慈禧一高興,就封她為珍妃,很多小說、電視劇說珍妃長得如何漂亮,如何參與光緒的戊戌變法,給人一種感覺,珍妃既是大美人又是政治家,實際情況不是,珍妃長得一般,又偏胖,她姐姐瑾妃很胖,好在有照片,這個時候有照片了,不是畫像,畫像可以美化,瑾妃留下來的照片很胖。珍妃在宮裡面性格比較活潑,比較熱情,年齡也小,無憂無慮,喜歡打扮,甚至於女扮男裝,穿上男人的衣服。珍妃喜歡照相,照相剛傳到宮廷,所以珍妃的相片留下來少,因為她給別人照,但是她自己的相片少,但是也有,後來宮廷下了禁令,不許在宮裡照相,據說,她用一個太監在城裡開一個照相館照相,後來被慈禧發現了。這個太監姓旦,因為違反了家法,下令把姓旦那個太監處死,但是,珍妃留下了真實的照片,可以看到珍妃的真實的形象。這個珍妃,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有一個人叫裕寬,他想謀一個職務就是福州將軍,他先託人找李蓮英,想走李蓮英的後門,來謀這個缺,李蓮英要價太高,他沒有接受,他就跟珍妃家裡面有一點關係,就托珍妃來辦這個事。結果,被李蓮英察覺到了,就報告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知道這個事情,非常生氣。

 

  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這天,光緒以依例到慈禧太后那兒請安,跪下請安,慈禧不搭理他,頭不抬,眼不睜,光緒跪了很長的時間,也不敢起來,也不敢問。慈禧就甩出一句話來,說你那個珍妃、瑾妃,你不管,我可得要管一管了。光緒就退出,光緒回到他的宮裡之後,一會兒太監就跟他報告,非常慌張地報告,說出事了,珍妃遭到了廷杖。

 

  我在這兒簡單說一下,這個廷杖在清朝很少用,明朝經常用廷杖,有的書記載,說慈禧下令對珍妃褫衣廷杖,褫衣就是脫了衣服,這對一個妃子來說,既是肉體上的痛苦,又是精神上的羞辱。但是這件事情正史沒有記載,正史沒有記載說慈禧對珍妃實行廷杖,這件事情有沒有?清宮有檔案,就是在這一天,御醫給珍妃看病,記載珍妃受到驚嚇,渾身肌肉顫動,夜裡十點、十二點,幾次緊急召太醫到珍妃那兒,有的診斷記載,說是珍妃昏迷,深夜把太醫召到珍妃住的地方,從這個診斷來看,珍妃可能是真的受到了廷杖,這個事情傳到光緒這兒,光緒自己是皇帝,連自己的愛妃的利益、權利都不能保障,這個皇帝也是太窩囊了,他的內心痛苦是可以想像到的。

 

  我再補充一點,就是慈禧為什麼對珍妃用廷杖,甚至有的書說褫衣廷杖,我想慈禧這樣做,可以收到一石五鳥的效果。

 

  第一對光緒,你老寵著珍妃,你不聽我的話,我要殺雞給猴看,殺一儆百,教訓光緒,借著珍妃教訓光緒。

 

  第二,對皇后,珍妃老受寵,你老被冷漠,我懲治珍妃,給你出口氣,給她親侄女出口氣。

 

  第三,對珍妃,你做的事情的確被慈禧抓住了,我就嚴厲懲罰你,以解我多年對你的不滿,心頭之恨,以解慈禧多年對珍妃的心頭之恨。

 

  第四,對宮女,皇宮應當是一片凈土,怎麼可以在這裡面貪污納賄,賣官鬻爵,懲治一個人,教育一大片。誰再敢賣官鬻爵以此為戒。

 

  第五,對慈禧,就是對她自己,懲治了珍妃吐出了一肚子的怨氣,懲治完了,還沒有結束。慈禧連著發了兩道木牌,這個木牌別的書都很少見,現在檔案館裡還存了這兩個木牌,我把兩個木牌說一下,是告誡瑾妃、珍妃和其他的人。

 

  第一塊木牌是大意是這樣寫的:「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預國政,顛倒是非,從重治罪」。看起來,光緒變法,珍妃可能從側面支持啊,或者鼓勵,可能有這樣一個情況,因為她講到干預國政。

 

  第二個木牌明確指出告誡瑾妃和珍妃的,這樣說:「平素妝飾衣服,俱按宮內規矩穿戴,並一切使用物件不得違例,如有不遵者,重責不貸」。特別提到瑾妃和珍妃的穿著衣服,看起來珍妃穿男人衣服,女扮男妝,講得很具體了。

 

  之後,就把珍妃打入冷宮,大門反鎖,飲食從門檻底下遞進去。

 

  慈禧臨逃跑之前,把珍妃推到井裡面害死了。大家都知道,現在故宮有一個珍妃井,但是這件事情正史沒有記載,說慈禧下令把珍妃推到井裡頭害死了,沒有記載。可以有一點兒旁證,就是以後關於珍妃的記載,檔案文獻都沒有,沒有記載,就說明這個人消失了。後來有一個太監叫崔玉貴回憶這方面的事情,從慈禧他們西逃回來之後,又把珍妃的屍體撈出來埋葬。根據各方面材料來看,研究這方面的專家認為,珍妃的確是被慈禧下令推到井裡害死的,這個事情應當是可信的。並不能因為正史沒有記載,就說沒有這個事情。光緒的一後二妃,和他自己一樣,一生都是悲劇,這個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也是當時清朝腐敗的一個縮影。

 

今天講光緒下,現在先講第一個問題,是光緒和李蓮英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李蓮英和慈禧關係特別,非同一般,那李蓮英跟光緒有什麼關係,關係也十分密切,舉一個例子,有一種說法就是光緒被李蓮英害死的,這個問題,我底下還要講就說明光緒和李蓮英關係很密切,在講光緒和李蓮英的關係之前,先要介紹一個重要的太監,就是安得海,安得海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大太監,貼身太監。

 

  同治八年,發生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慈禧派安得海到北京以外下江南替她做採辦,這件事情在清朝是大事情,安得海得意洋洋,奉了皇太后的懿旨,乘著輪船順運河南下,當時直隸總督是曾國藩,曾國藩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在直隸的管轄地區,沒有做任何行動,但是,山東巡撫丁寶楨得到這個信息之後,認為太監親自出都是一件大事情。他一方面秘密奏報,說太監安得海出都怎麼處置?另一方面秘密派人跟蹤安得海的行動。安得海一行乘船到了山東,到了山東以後,就棄船陸行,到泰安進香。在這個過程里,丁寶楨秘密派人秘密跟蹤安得海的行動,快到泰安的時候,就把安得海一行人逮捕了。安得海不服,我是奉了皇太后之命,你們算是什麼人?人不聽,就把他抓了。抓了之後,就把他押到了濟南,怎麼處置?丁寶楨手下的官員說,說要慎重,因為他是皇太后身邊的太監,等到懿旨下來之後再處置。丁寶楨說,太監私自出都要正法。沒等懿旨來,丁寶楨下令,把安得海等一行太監全部處死,把得到的金銀財寶上交內務府。這件事情當時震動了朝廷,也震動了朝野上下。許多正義的官員表示,丁寶楨敢做敢為,堅持正義,但是也有一些人,替丁寶楨捏一把汗,他可能輕則罷官,重則論斬。這個時候,慈安太后接到了丁寶楨的上奏,慈安太后找大臣問怎麼辦?大臣說,按照清朝的家法,太監出都正法,慈安太后沒有阻攔,丁寶楨把安得海殺了之後,沒有收屍,曝屍三日。這件事情丁寶楨當時怎麼想的不清楚,是曝屍三日示眾,還是另外什麼別的想法,慈禧得到這個奏報之後非常氣憤,打狗還要看主人,我身邊的貼身太監,你給我殺了,得了嗎?所以很多官員認為丁寶楨這一下可以出名,但是闖了大禍。慈禧收拾一個巡撫那輕而易舉,借任何一個茬兒,都可以把你修理掉,但是,慈禧沒有,沒有給丁寶楨任何處分,反而給丁寶楨由原來的山東巡撫升為總督。為什麼?有人說,有的書記載說,社會上流傳慈禧和安得海有一種特殊的關係,俗話說叫有一腿。丁寶楨把安得海殺了之後,曝屍三天,有人就看到了安得海的的確確是太監。這就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冤。慈禧暗暗高興,原來安得海和慈禧的一些流言,就不攻自破。所以有人說慈禧感謝丁寶楨給他升了總督,安得海死了之後,對李蓮英是個什麼結果?對李蓮英產生了兩個影響:第一,安得海的死,李蓮英是牢記在心,永遠以安得海為戒,處處小心謹慎,怕重蹈安得海的覆轍;第二,安得海的死給李蓮英造成了機會,李蓮英到了慈禧的身邊,做了慈禧的大太監。

 

  李蓮英這個人很聰明,特別善於察言觀色,揣摩慈禧的秉性好惡,千方百計投慈禧之所好,所以慈禧就越來越喜歡李蓮英。有一種說法,慈禧上了年紀之後,她就掉頭髮。每天梳頭的時候掉頭髮,慈禧一見到掉頭髮,心裡就不是滋味。年齡一天天衰老,原來那個梳頭太監呢,他不懂慈禧的心理,掉頭髮還給慈禧看一看,這是你自己掉的頭髮。人家乾隆還知道呢,乾隆是孝子,他媽媽掉了頭髮怎麼辦?收起來做一個金的發塔,掉的頭髮擱在那個塔里,金的發塔里。李蓮英就比較聰明,給慈禧梳頭的時候,掉了頭髮擱袖口裡藏起來,那慈禧問,我今天掉頭髮沒有,沒有啊,挺好的。這樣慈禧就很高興,因為慈禧很信任李蓮英,一些人就嫉妒,結果就發生了一個事情。就是大家知道李鴻章搞北洋水師,在天津、大連搞海港,就是上了一個奏摺,就請皇帝派人前去巡視,慈禧太后就決定請醇親王奕譞去巡視。因為奕譞是親王,所以行前呢,要派太監、派太醫跟隨。奕譞也很聰明,我自己獨自出京門,那我回來要跟慈禧太后一個交代呀。他就跟慈禧太后說,希望派李蓮英跟著我一塊兒走,如果中間有些誤解,那李蓮英可以做解釋呀。也正中慈禧的下懷,慈禧也想派個身邊的人跟著去。一方面了解奕譞的行動,另一方面,實際看一看海港啊。軍艦水兵什麼樣子,當面跟她口述。所以慈禧就同意了,同意了,奕譞、李蓮英等一行就從北京啟程,到天津後來到了大連,後來到了旅順,到了天津港、旅順港,醇親王奕譞還沒出北京,沿途天津有的地方做了充分地準備。到了天津給奕譞準備非常華麗的行館,對李蓮英更不敢怠慢了,他是慈禧太后身邊的人,也給他準備非常豪華的行館。但是李蓮英不住,他和奕譞住在一個館裡,一個條件比較差的地方。奕譞接待客人的時候,李蓮英穿著樸素,侍立在醇親王奕譞的旁邊,不插嘴不說話,奕譞抽煙的時候趕緊給裝煙,完了給點煙,恭恭敬敬。公事完了李蓮英回到私館,閉門謝客,日夜安靜,一無所擾。很多官員想見李蓮英,在慈禧太后面前說句話呀,可以討官,李蓮英一概謝絕,任何地方官員不見。公務完了之後李蓮英就隨著醇親王奕譞就回到北京,奕譞就向慈禧報告了他的所見所聞。這個時候有個御史叫朱一新上了一個奏章,說李蓮英此行廣肆招搖、貪污受賄。慈禧看了之後覺得怎麼會這樣?就找到奕譞了,慈禧和奕譞可以說是私話,因為是她妹夫,既是親王,又是妹夫,問他怎麼回事?奕譞就把李蓮英的沿途的過程,就跟慈禧報告了,慈禧又通過其他的渠道了解了一下,說李蓮英的確是謹慎小心,沒有那些事情。慈禧就把御史朱一新給降級處分,這件事情應當是比較真實的,因為安得海被殺這個事情對李蓮英的教訓太深了。

 

  現在我們還回過頭來說光緒和李蓮英的關係。有人說李蓮英討好慈禧,對光緒很不好,經常說光緒的壞話。實際情況從一些筆記、文集裡面記載的話來看,李蓮英這個人呢,是會兩面討好。因為他考慮了,因為戊戌變法的時候,失敗的時候光緒才28歲,光緒和慈禧年齡差得太多。他要想如果慈禧先死了,光緒執政了,那他的命還要不要?可李蓮英是個聰明人,他在光緒和慈禧之間要兩面討好,舉一個例子,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帶著光緒等等所謂「西狩」,就是逃跑了,一直跑到西安。事情平息了,就是慈禧、光緒、李蓮英等等就迴鑾,就到保定住下。保定直隸官員對慈禧招待安排非常好,她的臨時的行宮,她的鋪蓋、日用飲食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一天晚上李蓮英先伺候慈禧太后,把慈禧太后安置好了,慈禧太后就睡下了。李蓮英就回到自己的屋,自己屋也安排布置得很好。因為地方官知道,得罪了李蓮英是不得了,他剛回到自己屋,他想起來了,他到光緒屋去看看。到光緒屋一看,是青燈一盞,孤坐床上,光緒在那兒坐著,點著個燈,李蓮英一看就明白了。他是聰明人,光緒床上被褥什麼都沒有,旁邊小太監也沒有,天氣很冷,那光緒怎麼睡呀?在這個時候,李蓮英馬上就跪下了,給光緒跪下了,說奴才該死,這些太監沒有在這兒伺候您,沒照顧好,都是我的責任.說完了以後,就回到他自己的屋子,把他的被褥等等就拿到光緒那邊,把光緒安置好了,睡下了,他回到自己屋子裡去。這個事情不是正史記載,我想可能比較真實。光緒回到北京之後,因為他這時候還是囚帝,所以那些小的太監也不是那麼買賬。光緒回到北京之後,說了一句話,說沒有李諳達,「諳達」就是師傅的意思,沒有李諳達我活不到今天,就是光緒對李蓮英有感激之情,光緒和慈禧死了之後,光緒34年死了之後,第二年就是宣統元年,二月初二,李蓮英就提出來他要告老回家,就退休了。

 

  李蓮英他總結他這一生太監的生涯,就是他在皇宮51年,半個世紀,八個字,侍上以敬,尊敬的敬,侍上以敬,侍下以寬,這是李蓮英一生太監生活的一個總結,應當說是李蓮英作為太監來說,還是成功的,很敬業,這是要說的今天第一個問題,就是光緒和李蓮英的關係。

 

  下面就講光緒死因疑案,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辭,光緒皇帝死因有兩種說法:

 

  第一自然病死,第二被人害死,被人害死裡面又有四種說法:

 

  一, 被慈禧害死,

 

  二, 被李蓮英害死,

 

  三, 被袁世凱害死,

 

  四, 被他人害死。

 

  先說第一種,第一光緒屬於自然病死。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清德宗實錄》和《光緒朝東華錄》,以及《清宮檔案》。《清德宗實錄》就是《光緒實錄》,光緒的《實錄》,光緒朝的《東華錄》,清宮太醫院的檔案說法一致,光緒屬於自然病死,《實錄》和《東華錄》都比較簡單,《清宮檔案·脈案》,號脈的「脈」,就是太醫的《脈案》,講得比較詳細。五月份的《脈案》光說光緒身體虛弱,需要長期調理,六月份的《脈案》,說光緒病情加重,屢次用藥,不見顯效,就是明顯效果。七月份《脈案》的記載,七月份請了一個醫生,叫杜鍾駿,從南方請來的。給光緒看病,看完了他就說了句話,他本來想這一次到北方給皇帝看病,能博得微名,就得一個小的名氣,給皇帝治好病了,本想能博得微名,看來不成,皇帝的病就很難調理,他就沒有把握把皇帝的病治好。到九月份,九月的《脈案》,說皇帝、皇上病情加重,臟腑難以調理,病情加重。十月二十日《脈案》的記載,說皇上身體發涼,病情嚴重,這是《脈案》的記載,從五、六、七、八、九、十這幾個月連續的《脈案》記載,那說明光緒的病是一天一天地加重了,病到最後就因病死亡。光緒這個人小時候身體就不好,怕聲音,進宮4歲之前聽到鑼鼓響聲,打雷響聲就嚇得不得了。到宮裡頭以後吧又加重,所以光緒長期有神經衰弱,或者叫做神經官能症。

 

  咱們中醫研究院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仔細研究了太醫院給光緒看病的御方和藥方,最後出了本書叫《慈禧光緒醫案選議》,我數了一下,光緒這一段選了186個藥方,這186個藥方,第一類治光緒總是遺精這類的葯。第二類,就是頭疼,失眠就是神經官能症這類的葯。第三類,就是關節疼,腰疼這類的藥方22種,所以有人認為光緒得了骨結核。再就其它的,從光緒的御醫的診斷和藥方來看,他長期的腎虛,神經官能症,腰酸腿疼,肺也不好,晚期又得了肺炎。就是他從小就得病,多病,一直身體不好,當然這跟他周圍環境有很大關係,所以這些人的意見就說光緒長期身體不好,長期得病,長期情緒抑鬱。所以,他很自然地得病、自然地加重,就死而且這個御醫每天有一個人值班,六天是六個人值班,每個人每天,每位御醫對皇帝診斷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用藥也不完全一樣,這也是光緒病情逐漸加重的原因之一。總之一些學者認為,光緒是因病正常死亡。

 

  光緒被人害死,誰害死的?

 

  一,光緒被慈禧害死,《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這兩種書都記載說光緒被慈禧害死,《我的前半生》也說,聽說光緒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他們沒有材料,就是根據推論,因為慈禧年老了,這個時候光緒重病的時候,慈禧也病重,慈禧考慮到,如果她先死了,光緒病好了,重新執政,那就是要翻局了,所以慈禧在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這是這些人的看法。

 

  二,光緒被李蓮英害死,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斯,寫了本書叫《慈禧外傳》,德齡寫了本書叫做《瀛台泣血記》,這兩本書都說,光緒是被李蓮英害死的。他們的根據就是李蓮英一直跟著慈禧,怕慈禧死了之後,光緒執政,對自己不利。所以,他下手,讓光緒死在慈禧之前。

 

  三,光緒被袁世凱害死,《我的前半生》說,我聽說,光緒皇帝是被袁世凱害死的,因為在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一旦慈禧死了之後,光緒皇帝重新執政,是要清算袁世凱這筆賬,要清算袁世凱忘恩負義這筆賬的,所以要在慈禧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四,光緒被有的人害死的,誰不知道?因為光緒年輕,慈禧歲數大,慈禧得病的確是病重,光緒的病是常年有病也不是那麼重,按理來說光緒應該活過慈禧,恰恰光緒沒有活過慈禧,而且差一天,二十一光緒死,二十二慈禧死。所以很多人相信光緒是被她害死的。但是有一條,搞歷史的得拿證據,你說光緒被慈禧也好,李蓮英也好,袁世凱也好,其他人也好,害死了,證據在哪兒?到現在為止,誰也拿不出一條證據,宮廷事情本來就是詭秘,這種事情又更加詭秘,不可能留下任何文字記載,怎麼辦?還可以做分析,做推斷。

 

  我做了一個排比,《清德宗實錄》和《光緒朝東華錄》都記載說光緒是因病死的。那麼我們看一看光緒死之前的記錄。十月初一,光緒是十月二十一死的,十月初一光緒到儀鸞殿給慈禧請安,說明他病還不太厲害吧,還能去別的屋請安。十月初二,光緒又到儀鸞殿給慈禧請安。二十,「上不豫」,就光緒病了,那十七、十八、十九這三天發生什麼事情了?有一位太醫,有一個御醫叫屈貴庭,民國年間他在一本雜誌叫《逸經》,上面發表一篇文章,他說,十七、十八、十九他給光緒皇帝看病。十七被召到了光緒的寢宮,光緒在他的御榻上翻滾,大喊肚子疼。這樣十七、十八、十九三天,二十日,《實錄》正式記載,「上不豫」,就是皇上病了。二十一《實錄》記載,三個字,「上大漸」,就是病危,慈禧下了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就是宣統,將來繼承皇位。當天二十一日光緒就駕崩了,二十二日慈禧死,兩家可以各有說法,一種說法自然病死,一種說法是被人害死,各有根據,各有材料。我把這個情況給諸位介紹一下,考證就留待那些專家學者們去做了。我覺得光緒之死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

 

  光緒死了之後,宣統繼位,由溥儀繼位,就是宣統皇帝,下一講我們講宣統皇帝,今天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可能謀殺光緒的三大元兇
光緒為什麼叫慈禧皇爸爸?
慈禧野心勃勃統攬大權 光緒之死成歷史謎案
如果讓你當皇帝,秦二世、漢獻帝、宋欽宗、崇禎帝、光緒帝你選誰?-董董_69904的回答

TAG:閻崇年 | 光緒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