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排隊槍斃」戰術?

文/紅楓未名(歷史研習社原創作者)

近代歐洲軍隊,在17-18世紀,終於出現了最考驗軍隊士氣的「排隊槍斃戰術」。又稱「線列戰術」。

在戰場上,士兵們要隨著軍樂隊歡樂的鼓聲,排成橫隊以一致的速度向敵人勻速步行靠近,要知道連死刑犯被槍決時都要蒙上眼睛,而士兵們卻必須朝著對方的槍口不斷前進,一直要到「看得到敵人的眼白」(英軍要求18米)才能聽命令一起開火!

1759年,英法魁北克之戰,英軍3300人排成2列,緩步靠近法軍3500人,法軍進行了兩輪射擊,英軍傷亡了約20%,但並不還擊,將領沃爾夫少將挨了三槍被打死,一直到兩軍接近30米距離,英軍第一輪齊射就打倒了法軍1000多人,同時敲響戰鼓、吹奏風笛,向前推進。英軍前進了約10米後,打了第二輪齊射,法軍又倒下了800多人。法軍於是就此崩潰。

全過程只有20分鐘。這在冷兵器時代是恐怖的殺傷力,要知道歷史上很多據說血流漂櫓的戰役,持續數月死亡才上萬,而這一仗20分鐘兩軍就損失了數千人。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當時使用的滑膛槍精度差,百米開外打著人的概率極低,加上隨著射擊次數的增加,啞火槍支會因各種原因越來越多。英軍硬頂著傷亡,等到最後近距離才開第一槍,保證了首輪射擊的擊發率和命中率。可謂「後發制人」。

如果把「士氣」定義為「忍受傷亡繼續戰鬥的能力」,那麼這可以說是傳統陸戰士氣的巔峰。有人總說什麼1840年鴉片戰爭兩軍武器差距不大,清軍勇敢一點就可以取勝,但其實按照英軍的戰績來看,哪怕鴉片戰爭早80年發生,英軍的士氣表現也遠勝清軍。要知道1860年八里橋之戰,清軍3萬人僅僅倒下1200人後就全軍崩潰了。就這樣的表現還經常被人拿個別士兵的表現來吹噓清軍的英勇。

現在的問題是,為何中國歷史上沒出現這種「排隊槍斃戰術」?

原因在於:的武器決定了軍隊的戰術。正如有了精確制導武器,才有21世紀的南斯拉夫戰爭的「空軍決勝論」一樣。

而排隊槍斃戰術的前提,是「燧發滑膛槍」的發明。簡單的說,就是在槍內裝打火石,扳機打火,去點燃火藥爆炸,最後把子彈射出。這種槍是前膛裝彈,所以沒法趴在地上射擊。而槍膛中沒有膛線,於是射程很近,超出50米以後精度急劇下降。

燧發滑膛槍在17世紀時已經在歐洲開始裝備,清朝在雅克薩,新疆,已經見識過他的威力,不過嘛,大清皇室只願意用它打獵,沒想到去裝備軍隊。

我們英勇的八旗軍還是使用著源於明朝,已經有二百年歷史的「鳥槍」。

鳥銃的主要問題有二。一是他是靠點燃火繩瞄準的,於是射擊射速慢,又很麻煩,根本做不到齊射。二是清軍裝備的鳥銃做工就像圖中這樣不統一,軍隊一多,手裡的鳥銃就長槍短炮大小不一,於是更難了。

清軍用這種武器,最多只能做到「排槍射擊」,也就是大傢伙擠成一堆,一起朝放一槍,然後朝後跑到長矛兵後面去。

上圖是1690年的烏蘭布通戰役,清軍對準噶爾汗國,右邊是清軍,可以看到他們射擊時並沒有排成線形,也不注重統一射擊節奏。

到了1850年以後,清軍敵人都有大量的新式槍械,於是湘軍和淮軍終於開始也武器進化,但這時,更先進的線膛步槍也一起進入了中國,專供「燧發滑膛槍」的「排隊槍斃戰術」在高精度的線膛步槍和催生的「散兵戰術」面前被取代。於是大清就在小學都沒畢業情況下,稀泥糊塗的被拉到中學去學習了。

當然啦,跳級學習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大清東邊的鄰居日本,同樣也是用了幾百年的火繩槍,沒經歷排隊槍斃時代,但只要好好學習補課,直接進化到使用 線膛槍的時代也不是太大的問題,電影《最後的武士》描述的就是這個時代。

大清和日本這兩個近代軍事的跳級生,在1894年的鴉片戰爭中統一考試了一番,結果清軍的表現,讓戰前緊張不已的日軍大大鬆了一口氣。

他們發現:大多數清軍根本沒有隊形,雖然拿著先進了幾代的新式步槍,卻還是「一堆堆」的擁上來,在遠遠不到射程的距離就朝日軍開槍,然後一鬨而散, 表現居然和200年前烏蘭布通戰役一樣。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28
王羲之的成就有什麼?
怎麼理解先秦法家的思想?
【原創輯佚】諸子抄佚書集錦-3 |諸子百家|中華歷史文化版 - 浪人御所 戰國文化愛好者聚集地
和大家一起看看書(41)-------西方政治思想史 ?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排隊 | 戰術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