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般涅槃經》略釋 凈慧法師----【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http://www.folou.com/thread-88577-1-1.html不可思議的偉大經典《大般涅槃經》略釋——凈慧法師 講解《大般涅槃經》略釋凈慧法師諸位法師、諸位仁者: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緣起,這部經是我自願為諸位略釋,因為在前一段時間,定中出現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圍有無數僧人圍繞,坐而不語。但我感知令我承擔一項重任,然後不現,恢復寂靜。出定後百思不解是什麼重任。當我拜佛時,突然看見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經》,又回想定中見大德高僧時,也看到一部經,雖不知經名,但從外形上一模一樣。這個因緣,我才發心為諸位略釋此經。本不願講這個緣起,怕有些人心起疑惑。但此經不可思議,緣起也很微妙,不得不講。我還知道,講完此經後,在一段時間裡,我不再講經。有幸與諸位共同讀誦受持佛說《大般涅槃經》,加以略釋。為什麼略釋,因經文內容很長,諸位來此道場聽法時間有限;加之,有些經文內容諸位又知道一些。所以,每卷中選擇重要的地方或不易理解的地方,簡單的講一講,與諸位共同獲益。首先,講一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說的最後一部經。佛從兜率內院示現降生至十八歲,為太子階段,主要是感悟人生、老、病、死苦。十九歲出家,六年參訪,六年雪山打坐為修行階段,主要是證悟佛理和示現成佛。三十歲至八十歲講法49年300餘會,主要是闡揚佛理與廣度眾生階段。在第三階段里,講《阿含經》等類似動員,講《楞嚴經》類似發展,講這部經類似總結。所以,這部經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之功效。對修行人來講,是非常難得之法。這部經為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懺翻譯。佛入涅槃後,佛教在古印度興盛幾百年後,於西漢時期流入中國。一位古印度僧人從民間把一部分佛經傳入中國。佛教也在中國興盛。第一部傳入中國的佛經為《四十二章經》等。達摩西來後,佛教在南北朝至隨,掀天揭地,智果於真。唐三藏法師去天竺參驗周流17年,回國後翻譯經典為官本流傳。對民間流傳的佛經是講有譯音不準確或錯別字之處,而沒有偽經之說。現代一些學者卻把民間僧人翻譯的佛經解說為偽經,實無憑據。這部經有北本,南本。北本四十卷,南本為三十六卷。二版本內容相同,分卷目錄不一。我們今天略釋的是南本。南本是以《般泥洹經》為版本,經唐朝荊溪尊者堪驗為《大般涅槃經》。然後,講一講經名。「大般」是「大般若」的簡說,是大智慧。是說這部經里有佛的大智慧。「涅槃」是超脫生死的境界。聲聞、緣覺的涅槃是有時間限制的涅槃。佛的涅槃是無限時間的涅槃。涅槃可分為有餘和無餘,一是對四聖道之人所專用。其他人達不到這個境界。外道與六道眾生皆喜生懼死。生則苦中有樂,死則無樂皆苦。二是佛是化身涅槃,聲聞緣覺是報身涅槃。三是示現涅槃,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成就的示現,成就示現的化身入涅槃,而真正的化身可化無量億佛,而沒有涅槃。即無所謂來,也無所謂去。涅槃不是死亡的代名詞。四是涅槃之樂,佛之肉身可法喜充滿。享受報身佛的常樂我凈。肉身入涅槃,而真實的化身,還同樣享受這種快樂。人間凈土是聖人的肉體。能講三藏十二部而無實證的法師,其肉體不是人間凈土。經名可簡釋為「智慧能超脫生死」或「超脫生死大智慧」經。最後講一講,諸位要知道珍惜法緣。「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佛是如語者,實語者。這些法語是真實的,不是嚇唬人的。俗語有一句,「精人害怕,傻人膽大」,與此同意。一些人不信,不知佛法,所以不知害怕。精人為什麼害怕,他相信佛法,證悟佛法真實。現代科學家用科學手段證明。我們的地球壽命已達約45億年。在這45億年里有佛三次,即三轉法華。我們今天雖未值佛住世,但幸遇佛法。還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在地球上消失,再等約57億年,再值彌勒佛住世。無佛與無佛法多長時期呀。難道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么?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那我們就要珍惜聽聞佛法的機會,珍惜法緣去修行,去證悟超脫生死的境界。下面開始說講一講經文內容。這部經是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的全部過程。【大般涅槃經卷第一】【序品第一】這一品主要是說,佛普告眾生,佛在某時、某地將入涅槃。眾生所疑悉可問,為最後問。然後十方眾生前來供養,表示哀苦。如是我聞。一時。是佛經與其他典籍的區別,為釋疑,息爭論。佛住世在八十歲的時候,一時來到拘屍那伽城外婆羅雙樹林間。這是佛將入涅槃的地點。這地方四面各有這樣的樹。這種樹的特點是枝枝相對,葉葉相映;中間綠草如茵,野花似錦,香氣四溢,清馨宜人,環境優美。如西方極樂世界,是佛的莊嚴凈土。這裡講兩個問題,一是佛入涅槃為什麼選擇雙樹林。二是雙數林有什麼說法。首先,佛出生於嵐毗尼國無憂樹下,成道於菩提樹下,涅槃於雙林樹下。第一,出世時童貞無憂,修行破煩惱能證菩提,入世與出世對稱如雙林。第二,體現諸佛與諸菩薩的體性,空道。佛教認為,宇宙的體性為六界觀,即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為物質特性;空是虛性,遍一切處;識是十法界之靈性。人是小宇宙,具有六大,與宇宙對應;內有六根,外有六塵。空道是諸佛諸菩薩不依於業的不生不滅的真實體性。六大為性之六德,六德妙用為佛神通原理。所以,佛生、成道、涅槃沒有在王宮、寺廟和殿堂,而示現於空間樹下。其次,雙樹林釋為真俗二諦,在真諦為世間與出世,枝枝相對,離開世間無從談出世間,無出世間也無從談十法界。在俗諦為出家僧人與在家俗人,葉葉相映,僧為在家俗人中出,俗人為僧所教化度。佛將於二月十五入涅槃的消息普告眾生。範圍是毗盧遮那佛法身之內,十方分身釋迦文佛所教化眾生國土,即娑婆世界眾生。佛以神力所發音聲,各法界眾生都聽到明白。現代自喻聰明講科學的普遍,所發音聲不能十法界眾生都聽到明白。連地震都不能準確測知,而動物能提前有徵兆,有逃生反應。羅睺羅為佛住世唯一之子。佛把九法界眾生平等的看待如同一子想。佛住世時,佛為一切眾生歸依處。佛自有法,佛是真僧。佛可為眾生遮風擋雨,宿住安穩,即消除煩惱,修成道果。佛入涅槃後,我們地球人再不能用音聲向佛問疑,所以為最後問。佛從面門,放種種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其中六道眾生,有機緣被一佛光照觸者,罪業和污垢煩惱即刻消除,可成聖道。這裡難懂的是「遇」字。現在,十方諸佛慈光也遍照六道眾生,可眾生遇到了嗎?一是有緣之人;二是禪行之人。其他眾生雖佛光遍照三千界可耀眼,而眾生如盲如喑不覺有分毫。當時,九法界眾生都請佛住世,為什麼佛還要入般涅槃,就是眾生垢重,難逃魔綱。垢重表現為一部分人認為來得及修行,另一部分人不信佛法或遇不到佛法,長期受魔王掌控。「佛之真子」。這是對十方來此雙樹林供養佛的阿羅漢所言。佛在《法華經》中講,阿羅漢是名譽佛子,不是佛之真子。而這裡怎麼又說是佛之真子呢?一是因為這些阿羅漢是十地菩薩示現的,是隨佛示現聲聞化度眾生的菩薩。佛因地時名善慧,亦名忍辱仙人。佛生到兜率內院時,名聖善菩薩,亦名護明菩薩。說這幾句是告訴大家,輕視周圍的修行人或講法者,就有可能輕視未來佛,所以諸位要慎之又慎。我這個人不是自誇,自懂事起,心裡就沒有「輕視」或「欺狂」等字,在身邊常有座右銘,為「心不輕仁」。「觀察法,對治之門」。這是佛對來雙樹林供養佛的優婆塞的評價。內觀業習感因果,然後我們在行做上找到去掉惡業習的對治方法,培養修行善業習,找到修行善業習之佛法。「八功德水」、「六種味」、「三德」。這裡的八功德水是八戒所生成,三德為輕軟、凈傑、如法,是戒定慧所成。這是十方優婆塞來雙林樹下供養的水與供養味。「如來出世甚難」。賢劫千佛出世,而一佛出世對地球人而言,五十多億年,才有三次值佛住世。這一次,佛說法才四十九年,佛法住世才一萬二千年,即便三次,與五十多億年比也是太短暫。所以,「如來出世甚難」,佛法難值難遇。我平時一句閑話都不說,是沒時間說,不能拿有限的生命開玩笑,開不起玩笑,只是默默靜修,行住坐卧無非是禪。佛將入涅槃,都有哪些眾生前來哀告供養?佛的弟子及八十億大比丘,六十億比丘尼。一恆河沙十地方便現身菩薩,二恆河沙優婆塞,三恆河沙優婆夷,四恆河沙閻浮提諸王眷屬男女等,五恆河沙閻浮提大臣長者,六恆河沙閻浮提內諸王車兵,七恆河沙諸王夫人,八恆河沙天女,九恆河沙諸龍,十恆河沙諸鬼神王,二十恆河沙金翅鳥王,三十恆河沙乾達婆王,四十恆河沙緊那羅王,五十恆河沙摩睺羅伽王,六十恆河沙阿修羅王,七十恆河沙陀那婆王,八十恆河沙羅剎王,九十恆河沙樹林神王,千恆河沙持咒王,一億恆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恆河沙天諸彩女,千億恆河沙地諸鬼王,十萬億恆河沙諸天子及四天王,十萬億恆河沙四方風神,十萬億恆河沙雲雨神,二十恆河沙大香象王,二十恆河沙師獸王,二十恆河沙諸飛鳥王,二十恆河沙等水牛、牛羊,二十恆河沙諸神仙人。閻浮提中一切蜂王,無量阿僧祇恆河沙所有諸山王,無量阿僧祇恆河沙四大海神及諸河神、魔王波旬及眷屬、非人等。十方諸佛國土各遣大弟子和無量阿僧祇大菩薩前來聞訊供養。什麼人沒來雙樹林下呢,迦葉、阿難兩弟子,後文有交代。還有一闡提。即不相信佛與佛法,作斷滅想的眾生。在來此雙樹林下哀告供養的眾生,除閻浮提的少部分眾生外,不管現什麼身,包括外道仙人,飛鳥,獸王,羅剎王,鬼魅王,魔王等,都是有化身成就的菩薩化生到各道眾生的示現。都是娑婆世界範圍的化身菩薩,都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有緣救度的化身菩薩。對各法界眾生所持美妙上味供養,佛默然不受。因為佛是化身示現,化現肉身,佛要憐憫人這道眾生。這道眾生修的是生滅法,而化身菩薩修的是苦樂法。所以,要入般涅槃必然示現無常的生滅法。如宣化法師圓寂時偈曰,「吾從空中來,吾回空中去。」有人問我怎麼想,我說,「無所謂來,無所謂去。我曾來過,我曾去過。」這都是一回事。【大般涅槃經卷第二】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純陀品第二】這一品主要是說,佛接受了純陀的最後供養,而拒絕了純陀請佛久住,莫入般涅槃的請求。為此各自闡述理由。純陀與其同行共十五人,為優婆塞。大膽的站出來,頂禮佛足,悲感流淚,欲從佛這裡為眾生求得功德資糧,懇請佛接受最後供養。最後供養。這裡是指佛住世入涅槃的飲食供養。與以後的舍利、佛像、塔等供養一樣。區別在於佛用有形之體受有形於供。而後者供養是無形無相之體,受有形於供,所得功德不一樣。可比喻為父母在世盡孝和逝世盡孝,雖都是孝,但有區別。「施食有二,果無差別,具足無極限供養。」佛為讓眾生斷除貧窮,常得富貴安樂,長壽和有智慧,接受了純陀等十五位優婆塞的最後供養。我們這個世界一切福報從供養得。離開供養,無福可求,無福之慧也是空慧,不能成就功德。佛告純陀說,世間最具足的供養,也可稱最大的供養是,一者受已成佛,二者受已入般涅槃。而且,這二者供養所生功德一樣。這時,純陀有點不服氣說,這二者的供養所生功德,不應該一樣吧?先供養者,即牧羊女供養時,佛還是眾生,不具足佛的智慧,不能讓眾生具足供養功德,不能讓施者盡除煩惱。受施者還是雜食身、煩惱身,可能以後會感業而著善惡兩邊之身,是無常身。只具肉眼,受已得命、色、力、安、才。而後供養者,供養的是佛,是無煩惱之身、金剛之身、法身、常身,不受善惡業感召之身,具足六度和佛眼、慧眼,受施者無命、色、力、安、才。怎麼說二者供養一樣呢。佛說,我無量劫前就已經沒有雜食身和煩惱及善惡業感召身了。當初受牧羊女供養後,即見佛性,成佛破魔與今日入般涅槃破魔一樣。所以說二者供養功德一樣。雖當初沒說十二部經,但早已通達,今天說了早已通達的十二部經是一回事。所以,兩者供養功德一樣。「牧羊女所奉乳糜,我實不食。」「汝最後所供,實亦不食。」化身佛是報身佛的意生身,可化無量億。這些化身佛性不食供養,也不入涅槃。而化身佛性成就之肉身佛,要示現受食供養和示現入般涅槃。簡單地說,佛性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示現的肉身還要遵循世間法則,也在遵循毗盧遮那佛法性自己的法則,「如來示同眾生方便涅槃。」純陀和牧羊女一樣,都是菩薩化現而來。供養佛入涅槃的功德要大於大梵天王的功德。所以說,生世為人難,佛出於世難,值佛生信聞法難更難;遇佛入般涅槃難上加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純陀見佛能接受最後供養後,便向佛請求,請佛住世。請佛住世的功德是人得長壽。我們今天請佛像供養等於請佛住世,種下長壽之因,將來必得長壽之果。佛說(這裡的「佛說」,為方便講法故,是對講經的解釋說,可理解為按佛或菩薩的原意說,其他類同,特說明一下。)「不應請佛久住於世。」因為在此世界,一切有形相者,包括釋迦牟尼佛和今天的佛像及一切行做,都被無常的規律所支配,有為的行做必被破壞掉。無為之佛必示現有為之佛形,來度有為眾生去證悟無為境界。佛這麼說,是破眾生有的執著,依法去修證,去自度慧命。破假有為妙有。這是佛的真慈悲。可以說,真佛壽命無量,真常妙有,但不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貪求萬歲的人是道士,只是看屍鬼。如果你是真修行者,你會在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真正化身沒入涅槃,法會還沒散。當你拜佛真身舍利時,你會感應到佛的真身妙有。當你講佛經講出佛的本意時,你會觀到佛帶領百千菩薩與天王等親臨道場,讓講法者生信心,讓聽法者生歡喜心。有時,道場祥瑞百端,異香不散。讓聽法者似如虛空。所以,我告訴諸位,哪裡有講大乘經典者,一定要擁護道場,讚歎講法者。在此世界弘佛正法太難太難了。寧可自己死一千次,都不對講法的法師說一句不恭的話,何況詆毀。業報太重啊。我鼓勵諸位,去證真實法,究竟斷諸有。此身苦所集,一切皆空無。【哀嘆品第三】這一品主要是講,六趣眾生聞佛將入般涅槃,心生愁惱,懇請佛慈悲眾生,不入般涅槃,請佛住世。純陀去辦供養食具之時,地有六種震動。一是震動的範圍,地球至大梵天;二是震動的原因,佛降生、成道、轉法、入涅槃。三是震動的次數,六種震動就是讓六趣眾生感應到有大事發生。四是震動的大小,大動帶小動。大動是眾生普遍感應,小動是讓眾生普遍歡喜或驚怖。諸天人、龍等八類眾生身毛皆栗,同聲哀泣,表現既恐怖又痛苦。舉例說,您如國王,我們如諸子,心愛我們又教技藝等生存本領。今天又要拋棄我們。我們不願讓您放舍,請您久住不入涅槃。理由一,而於諸法,復生怖畏。不懂佛經的人,不知害怕。學佛懂了佛法的人,害怕學不好墮地獄。理由二,初學佛法,未得安樂,未離諸苦,害怕不能成就。理由三,佛有密藏偏教給文殊等菩薩,沒有普度眾生。我們想佛不是不教,是沒來得及教。理由四,少者無智,老者業重,病苦未脫生死,險道者二十五有:即三界火宅是,四惡趣,四大洲,欲界六天從四王天至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從初禪天至無想天;無色界四有,從空想天至非想天。這時,佛沒有直接回答天人、龍等所請所問,而對諸比丘說,你們不要向天人等愁憂啼哭,當勤精進。間接的對諸天人等作了回答。佛接著說,諸比丘有什麼疑惑,當皆當問。「汝等遇我,不應空過。」無量劫中,我為汝等比丘捨身命財,你們應珍惜這個機緣,不應放逸。不應取此虛偽之物。這裡的「虛偽之物」是指諸比丘貪著小乘法,不得究竟,以下心得少為足。佛接著說,你們諸比丘,雖身披袈裟,乞食,去除鬚髮,卻不知求大乘法,如進寶山而取石頭,取真金才是大乘法。佛接著說,解脫之法,如來之身,佛的大智慧,沒有涅槃。為眾生故,是肉身示現入涅槃。就我們這個世界而言,佛傳給弟子的修行身心、解脫生死的方法,在一萬兩千年里佛法住世,誰依法而行,誰得解脫。佛的化身即如來之身,在佛法住世的時間內自然住世,只是不以肉身住世。佛的大智慧法藏,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是為了眾生不貪諸有,知空、苦無常,而求出離世間,而肉身示現入涅槃。諸比丘聞佛意當涅槃,表現憂悲痛苦。向佛提出幾個請求:第一,請佛快給我們講無常苦,空無我。第二,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佛怎麼放舍我們而入於涅槃。第三,我等今者還為煩惱所縛,不知如何解脫,佛怎麼放舍我們而入於涅槃。第四,我等久病未得安穩,佛怎麼放舍我們而入於涅槃。第五,佛當為我們施法葯,讓我等得醒悟,而入於涅槃。第六,佛讓我等修行除慢知空無我等,我等也這麼做了,但不得究竟。幾個請求的目的,是請佛住世。佛對諸比丘說,你等善能修行諸法,但有三種修未達實義。第一,但知文字。第二,顛倒生心。第三,有我修行。今當告訴諸比丘達實義的三修法。因為世間有苦者計樂,樂者計樂;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無我計我,我計無我;不凈計凈,凈計不凈思顛倒法。眾生必然產生想、心、見三顛倒。所以,眾生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凈見不凈,但知文字而不知義;顛倒生心,有我修行。即執著有無兩邊修行。第一,知文字意修行。第二,遠離四顛倒修行。第三,依無為法修行。這樣修行可化作世間的常樂我凈和出世間的常樂我凈。世間的常樂我凈有字無義,出世間的常樂我凈有字有義。即世間聖人的肉體要入滅,是諸法空相;出世間的法身無入滅,是諸法實相。諸比丘說,佛您永離四顛倒,了知常樂我凈,為什麼不住世一劫或半劫,令我等也離四顛倒。我等如何止住身毒,修於梵行。我等也應當隨佛入涅槃。佛對諸比丘說,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如國王出巡,將國事付囑大臣。迦葉是有智慧的人,能以方便力,巧取水中寶珠,可為你等依止處。入涅槃是證得,不是說得或隨佛而入。諸比丘說,佛您以前教我等諸法無我,如此修行以後,可以成就,得入涅槃。今天佛您入於涅槃,我們卻不能,這是什麼意思?佛用一個例子回答諸比丘,即用國王、舊醫、客醫、乳葯治病加以說明。國王者,我等心是;舊醫者,我們的思維是;客醫者,佛法是;乳葯者,世間諸法是。國王之心愚迷無智,舊醫之思維頑愚驕慢,客醫之佛法方便技藝,舊醫之思維只知世間諸法之乳葯。客醫之佛法既知世間又知出世間乳葯。乳葯之世間諸法,既可善人又可毒人。即眾生種性不同,根基不同,度脫的方法也不同,適應學凈土的不能用禪密法,反之亦然。但總歸其一,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不管修什麼法,殊途同歸,諸法無我時,一定得入涅槃。可現在你等比丘還未得諸法無我之實。【大般涅槃經卷第三】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長壽品第四】佛接著對諸比丘說,你們對戒律有何疑問,今天都可以問,我當給予解說。諸比丘說,我等無有智慧,於諸戒律不知問什麼。我們如同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人,體弱多病。有一位富人要遠行他方,將寶物多存放在老人這裡,老人無有子女,命終後所寄存寶物盡皆散失。佛要把佛法之寶物存在我們這些聲聞這裡,就如同富人把寶物存於體弱老人這裡一樣。佛又對諸比丘說,你們今天若請法能利益一切眾生。諸比丘說,佛您應該將佛法之寶藏寄存於菩薩那裡。如年輕人有妻子兒女,家宅興旺,會保證富人寄存財寶不散失。佛若將佛法付囑於大迦葉、阿難及諸比丘,這些人也如同老人,悉皆無常,使佛法不得久住。反之,佛法久住於世,利益眾生。諸比丘說到這裡,都沉默不語了。這時,佛對大眾說,我之壽命不可稱量,我說妙法不可窮盡。你們隨意咨問。佛這麼說以後,有一童子菩薩(在古印度時,未結婚的青少年稱童子,下邊統稱為童子菩薩。)姓大迦葉,從坐起對佛說,我不多問,但佛您能聽,我才敢問。這裡大家要注意童子菩薩四字。童子有姓是人,又不同於四眾弟子。什麼人是菩薩唯佛知,而我們四眾弟子,以聲聞或凡夫境界,用顛倒知見衡量不了別人。童言無忌,表示菩薩純貞境界和佛法真常。佛讚許後,童子菩薩向佛請法。共問了三十二個為什麼。童子菩薩並表示,我們請法是為了頂戴恭敬守護佛法,如大臣守護國王的寶珠一樣。同時,為增長廣深智慧。從第四卷開始至十六卷,佛廣說童子菩薩所請。因為是菩薩請法,佛說法對象重點是菩薩,可理解為佛教化菩薩,菩薩行持佛法。佛教化眾生如何發菩提心,菩薩以身示範眾生具體發菩提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是也。我們學佛、念佛,修行六度萬行,是為證得佛果。又不為證得佛果而證佛果,而為承傳佛的家業,廣度眾生而證佛果。在世間法空的境界上,又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在出世間法,定的境界上,又有願力牽引,因緣匯合,妙有法喜。這時佛對童子菩薩說,我為你說佛如何得長壽之業。佛的長壽之業是以因地菩薩因緣修行而得,菩薩以此業因緣修行必定成佛。如王子犯罪坐牢,國王憐愛自己犯罪之王子,親自去牢房探視。菩薩如國王,欲得長壽,應該憐愛一切眾生,如對犯罪王子想。一生慈悲心,自己不殺害也讓眾生互相不殺害,即讓眾生守持五戒十善;二來三界,菩薩化現到三惡道等六趣眾生中去,安慰眾生諸恐怖,教其離苦解脫之法。這時,童子菩薩對佛請法,佛您說菩薩修行平等心,眾生如子想,那為什麼有一童子僧盜聽說戒,金剛密跡,承佛神力,杵碎其身。是金剛報惡還是把眾生同一子想只是這麼一說呢?佛說,菩薩為教化破戒之人而示現破戒童子也。毀滅佛法、誹謗佛法和什麼因果也不相信等等之人,他們殺生、邪見、違犯國法等等眾生,佛菩薩同生悲心,同於子想。佛法不同於國法或世俗法,對破戒之人,啟單、呵責、說明因果等,讓其自我放棄,遠離諸惡。佛入涅槃後,有持戒比丘守護正法,糾治破戒;今行善法,得福無量。如伐除宅舍毒樹,少年剪掉白髮一樣。否則姑息養奸,非我佛子。這裡啟單,還要理解佛法不度破戒之人,連往生的資格都被取消。你會想,會這麼嚴重么?有一破戒弟子在佛前懺悔,我問她,佛聽你的懺悔嗎?佛看的是你行動上的心懺悔而不是言語上的懺悔。如一個死亡的三歲兒童能入祖墳地安葬嗎?一定不會,族親也不會讓人破壞俗定之規。這時,童子菩薩又對佛請法說,一人持刀害佛,一人用香供養佛。佛對這二人生平等心,就不應懲治刀害之人。佛說,如國王有四子,請嚴師授學,都讓成就。而經苦治,因仗罰而死三子,一子成就。國王與師對四子而言是平等心。有一子成就而使全國人受益,國王與師得福無量。國王與四眾如苦治不修戒、定、慧法和懈怠、破戒、毀正法之人,同得福無量。菩薩修行此業,便得長壽,並善知宿命。即知自身宿命,又知有緣人宿命,為自度與度人。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如對眾生生平等心,您應該得長壽,善知宿命,常住於世。那今天您壽同人間,不足百歲,是怨恨眾生還是往昔造惡業了呢?佛說,童子菩薩這麼說是粗言,你只知道佛化身示現的肉身涅槃,你不知佛的真正化身、報身、法身壽命無量,如同天地虛空一樣。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按此意佛您應住一劫,減掉一劫的生死,為眾生常說妙法。佛說,為度眾生故,佛示現如毒樹一樣的無常肉身。肉身示現涅槃,同樣是讓眾生知見,佛的真正三身是常住的。目的是讓四眾精進修行,廣傳佛法。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出世間法與世間法有何區別。佛說,世間法如賊盜牛,被妄心所迷,眾生執著肉身生滅,不知佛法,不信佛法,不修佛法,將自身具足的常住佛性散失六趣。雖有些人修戒、定、慧,由於沒有證得出世間的智慧解脫,而不得常戒、常定、常慧的解脫。出世間法如王退群賊,即閉住自心六賊。清凈之業,證知出世間的真常,戒定慧的解脫;證知真正的佛法僧三寶常住;證知世間法的諸法實相,諸法空性;證知出世間法的諸法空性,諸法實相。最後具足佛的常樂我凈。是諸佛法性入常樂我凈。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我想知道什麼是法性或者如何知道身生法性。佛說,色界天以下法性有身,無色界法性有意無身。諸佛的法性三身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如不相信出世間佛法僧三寶法性,此眾生不是清凈三歸依,不能持清凈戒律,不能證聲聞、緣覺和菩提之果。反之,則能成就。【金剛身品第五】這時,佛又對童子菩薩說,佛之真身是常住不壞金剛之法身,不是現在化身示現的肉身。童子菩薩說,眾生只見肉身,不見不壞法身。所以,佛您今天為什麼要示現入涅槃。佛說,佛之真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有為、非無為、非有相、非無相等。佛的化身無量億,無處不現身,示現三乘度眾生。在娑婆世界外的其他佛國土,示現護法身、比丘身、居士身等,度脫十方佛國土眾生。佛的報身盧舍那佛功德圓滿,願力宏深,十地菩薩圍繞,唯一佛乘,常樂我凈。佛的法性身,毗盧遮那佛,包藏娑婆界,虛空法界,森羅萬象,無量眾生,是一真如性。佛今日示疾入涅槃,為欲調伏眾生知世間無常,出世間有常。童子菩薩說,佛您的金剛不壞法身是如何成就的?我們想知道這裡的緣故。佛說,以守護正法的緣故而成就金剛不壞之身。什麼樣為守護正法,菩薩行人護法度人的願心是;韋陀菩薩護法度人的行為是;四眾弟子的持戒、弘法、自利利他、護持正法者是;即現代擁護法師廣說佛經典者,依法修行六度萬行者是。否則,出家二眾為不護法者,在家二眾為禿居士。禿居士為相不具足,行有缺欠的假信佛之人。護持正法的人,必生佛國土,得無量果報。佛說,我涅槃後的世間,有眾生為吃、穿、住而出家,即職業出家為僧,不為修行、弘法、護法等出家人,這樣的人為禿人。這樣的禿人,相為出家,心有缺欠,見有護持正法之僧,驅逐殺害,攻擊弘揚大乘佛法者。必須有護法四眾,持正見、喜大乘、不為利養、具足威儀,制住惡人。這樣的人才是持戒、護法之法師,眾生的真善知識。佛說,出家人有三種,一種犯戒雜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凈僧。持戒僧為利養故與破戒僧相互親近,同其事業,即似現代的法事商業化,這樣行做的為犯戒雜僧。不平等教令眾生,對犯戒的人不加教令,還以自己不犯戒而覺得很好,這樣行做為愚痴僧。能調伏犯戒雜僧和愚痴僧的人善持戒律,護持正法的為清凈僧。佛說,菩薩為調伏眾生,還示現到白衣、媱女等身,教善止惡,為聲聞眾所不能為。這樣的菩薩善解佛法,善持戒律。佛說,有上述正見、正知的護法者,就可見佛金剛不壞之身。這一品主要內容是如何成就金剛不壞之身。即菩薩以什麼堅固力,什麼因緣而成就出世間的法性不壞之身。【名字功德品第六】這一品主要內容是聽聞這部《大般涅槃經》經名的功德。這時,佛對童子菩薩說,有人聽聞到這部經的經名就善生人天,不生四趣,即三惡道與修羅道。這是說人的即生功德。因為,此經為諸佛修行所得功德,具足清凈梵行,降伏一切煩惱魔性;佛一生所說妙法,皆入此經;此經具足八昧,一常、二恆、三安、四清涼、五不老、六不死、七無垢、八快樂。八昧者是佛法常住,菩薩恆常守護,眾生安穩,去除煩惱,是佛正法,可以解脫,清凈智慧,法喜充滿;佛示涅槃,而佛法僧三寶常住。世間的佛法僧三寶是佛像、經書、出家人。出世間的佛法僧三寶是,三身佛真體,三世佛度脫眾生之法,佛、菩薩、自性為真僧。【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四相品第七之上】這一品主要內容為什麼是四相。佛如何示現度脫眾生。佛說,菩薩若為眾生開示或宣講涅槃實義,要具足四相。即是法師講這部經必須堅持的原則。四相是,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隨問答,四者善解因緣義。如何理解自正。寧可自跳火坑不說佛經三藏十二部為魔說或偽經,寧以利刀自斷其舌也不說佛法僧三寶無常,若聞他說生憐憫心如自身被火燒一樣,是自正。如何理解正他。如一女人,餵乳嬰兒,希望健康成長,長大以後食苦、酸、咸、甜、辛、淡六味,母欲遠出將家業交給善子掌管,而不交給惡子,善子知母遠行未還,惡子言母已死。當知其母親健在而常住的人為正他。這裡,佛自比喻為母,聲聞弟子為嬰兒,母乳為佛法甘露。聲聞食六味為苦,無常、無我、無樂。用智慧之火,燃無常、無我、無樂之薪,達到常樂我凈。而聲聞不知佛入涅槃為示現,而菩薩在地前菩薩這一大阿僧祇劫,已證知佛法僧三寶常住,菩薩承傳佛法,度脫眾生為正他。這部經多處提到如來秘密之藏,世間的秘密之藏表現為身、口、意秘,再深一點說,修行方法秘,修行口訣秘,承傳形式秘。出世間的秘密之藏表現為佛、法、僧秘,深一點說,第一妙高峰如何真相,宇宙與眾生如何安立與出離,菩薩以何相何方式何地等承傳佛的家業,在經中佛只說眾生皆有佛性佛之密藏。這些密藏須自己證知,實無秘密,靠東尋西找是徒勞無益的。如佛家有坐脫立亡之法,證得此法之人至死不說不傳給弟子,誰證誰得,可用可不用。多說一句,大家不要心思用在密藏上,而用在當下修行上。須知林內事,入林便自知。生生世世迷,還世世生生。能隨問答。佛說,如有人問佛,我一文錢也不想供養別人或舍給別人,我還要名為大施主,怎樣能辦到呢?佛回答說有啊,你見著僧人你供給他肉食、美女等,你不損失一文錢,還能名流天下。這種回答問題的方法就是能隨問答,即隨順眾生,不讓一眾生因我不能善巧而生煩惱。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您都不聽食肉二字,是這樣么?佛說食肉如同食自己兒子之肉,斷大慈悲種。佛住世時,因出家人眾多,糧食欠收等,佛己悲力化三凈肉,供出家人食肉。即今天我們見到的太歲,是一種真菌類,而不是眾生之肉。受戒之人不但不食肉,還不能食五辛之物。不穿貝殼裝飾的衣物和皮革衣鞋等。不如此,其身臭穢,眾生恐怖遠離。但現在有的解釋為不見、不聞、不為己殺。佛說,我涅槃後正法時代,四眾弟子都能這麼持戒修行。從像法時代開始出現,至末法時代流行,出家人少讀經書,貪食養身,外觀賢善,內懷貪疾,誹謗正法,破佛戒律,相互鬥爭,攀緣權貴,算命看相等,自稱釋子。離上述諸惡事的持戒修行人才是真佛弟子。如是說,如是行的四眾弟子得此清凈法,為能隨問答。善解因緣義。佛度眾生,先歸後戒,隨教修行,漸次而制,以戒善懺悔,去除邪見及墮四道之因緣,培植善根,增長功德。眾生的根基不同,習氣不同,因緣不同,說法隨之有區別,度脫方法自然也不一樣,這就是善解因緣義。佛說,如是四相,即是一義,即為大涅槃。大涅槃義為滅諸煩惱,離諸有者,離欲寂滅,空無所有,常住無退,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佛說,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一是此身畢竟不從愛欲和合而得生,而是如法樂觀之身,示現入胎,示現出世,示現嬰兒,其母摩耶夫人都是化身菩薩。為隨順世間法故,示現如是。二是示現太子,入學堂,學習技藝,歡娛受樂。為隨順世間法故,示現如是相。三是示現出家修道,受具足戒,精勤證果,力度眾生。四是,示現坐於道場菩提樹下,降伏魔軍,實為降伏剛強眾生。五是,示現出息入息,有大小便事,實無諸患,只是隨順世間故。六是示現受人信仰布施,實無饑渴,睡眠等事。於無量劫中,早已具足無上清妙智慧。七是示現是人,實非人,即相是人,性早已非人,可示現人相等事。八是示現涅槃,而我真實化身,實永不滅。另外,在此世界的無量劫中,我行菩薩道時,除正面示現外,我還示現過反面,如戲中演員,主演過英雄,也演過丑角。再如,示現過破戒、犯四重罪、什麼都不信的人、破和合僧的人、魔王波旬、四趣眾生、入淫女舍人、奴僕、教師、喝酒、博弈、爭訟、大鷲身等,實無造諸惡業,而是化身度眾生。我們為什麼現在造業不行,我們是報身,化身沒有成就。報身造諸惡業,必遭報無疑。同時,也化現梵王、長者、居士等身。佛說,羅侯羅名為佛子,實非我子,他也是有願力得化身菩薩。佛的涅槃為常,而聲聞緣覺涅槃如燈滅,不是大涅槃,沒有成就自己得佛國土。三果以下羅漢,不名涅槃。這一品中,提到化身示現問題,化身即意生身,是報身得意生身。千江有水千江月,意生身隨願示現身。證佛果的菩薩,可示現佛身,而十地以下菩薩不能示現佛身。在我們的娑婆世界,只有釋迦摩尼佛可示現肉身佛,其他佛國土的佛,到此世界,也不示現肉身佛。釋迦摩尼佛得真身法性,真長永住,而在此世間,末法一萬年以後,將離此世界。那時世界是什麼樣,動物世界是。佛與諸菩薩隨願示現度脫眾生,有一個前提,即度有緣,不度無緣。我們今天值遇佛法,是與佛與諸菩薩有緣,但還要與周圍人多結善願。結善緣的人,誰要證得菩薩,自己一旦未出離時,相信菩薩一定化現各道中去度脫我們。眾生有貪、嗔、痴為可怕,修行人有妒、慢、嗔為可怕。請諸位慎之又慎,保持住精神健康,身體快樂。【大般涅槃經卷四】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四相品第七之下】這一品重點說了兩個問題,一是講有無秘密藏,二是大涅槃行是解脫義。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諸佛唯有秘語。那為什麼還說諸佛有秘密藏呢?佛說,諸佛實無秘密藏,只是愚人不解,有智慧的人了達。即是凡夫不修無證,把四聖道識為秘密;依法修行有證有悟,自然清凈心盡知,無有秘密。這裡不包括密語真言,是為修行者說。佛說,若說諸佛有秘密藏,如富人藏有珍寶不給唯一貧子。即將眾生出世間得解脫之佛法,隱蔽起來。諸佛能這麼做嗎?不能。但火宅眾生貪著諸有,執著戲樂,不相信諸佛有珍寶。而諸聲聞如年幼之子,不懂大乘佛法之成人之事。所以,是告訴他富者得一半珍寶,而沒有告訴他另一半珍寶,待幼子長大後,自然知道全部珍寶。佛說,我積聚的財寶有兩種,一是聲聞,即有為僧;二是佛、菩薩,即無為僧。諸佛於大涅槃而般涅槃,即是於大涅槃中,為度脫有緣眾生一大因緣故,來此世間,示現肉身,示現涅槃。佛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常被淫、怒、痴煩惱毒害。一為可治,二為不可治。即對佛法有信者可治,無信者不可治。無信者稱一闡提,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擁護善法,不生一念之善。此善為出世間大善,不是世間小善。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涅槃。佛說,涅槃即解脫。什麼才是真解脫呢?說色解脫者,即是佛解脫,因佛離一切色相。說非色解脫者,即是聲聞,因聲聞未離一切色相。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唯願佛哀憐眾生再說一說大涅槃行解脫之義吧。佛說,真解脫者,一為不生,為度眾生示現肉身,實則性以解脫,故說不生。二為虛無,即無相。三為無為法,即空性常住。四為無病,即無煩惱所縛。五為無垢,即無業報,而功德圓滿。六為無漏,即無欲無求,只依願力而行。七為無鬥爭,即心安清凈,無有對立。八為安靜,即是寂靜而常樂。九為安穩,即心安無燥,三界火宅不生恐怖畏懼,我曾來過,我曾去過。十為等侶,即涅槃路上無朋伴,誰修誰證誰獨行。十一為無憂愁,即無牽掛或無掛礙。十二為無憂喜,即不聞悲而憂,不聞歡而喜。十三為無有塵垢,即不為六塵所遮蔽。十四為無有垢穢,即純真而無雜染。十五為不可壞,即不為魔事所能破壞。十六為多有財寶,無有所負,即功德圓滿得大自在。十七為無逼切,即以不被無常力迫切所逼。十八為無逼切者,即不為凡夫慢高所逼,不為世界諸毒蟲毒獸所害。如日月不逼眾生,虛空可容日月。十九為無動法,即佛法久住。二十為無動法者,即法中無我。二十一為希有,即如火中蓮花。二十二為虛寂,即希有者為妙有,無有未滅盡之事。二十三為不可量,即功如大海不可度,德滿虛空不可量。二十四為無量法,即善業無量為因,功德圓滿為果。二十五為廣大,即無有與之相比者。二十六為最上,即無有與此比之超越。二十七為無能過,即熒火不能比過陽光之輝。二十八為上,即究竟彼岸。二十九為無上上,即彼岸智慧無極限。三十為恆法,即長久堅硬,遇之伏順。三十一為堅實,即性本具足,悟性各張。三十二為不虛,即出世間所證道果真實。三十三為不可法,即無濁自凈,真空無塵埃。三十四為無邊,即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三十五為不可見,即如虛空鳥跡,水裡魚蹤。三十六為甚深,即如聲聞、緣覺未達第三城。三十七為又甚深,即如孝子 致孝,得到諸佛菩薩所恭敬。三十八為不可見,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的智慧,何識凡夫。三十九為無舍宅,即離諸有,有即三界。四十為不可取,即證不可求。四十一為不可執,即看不見摸不著,又卻有。四十二為無有身體,即離一切相。四十三為一昧,即唯顯願力 。四十四為清凈,既無染污。四十五為又一昧,即願力化為慈悲。智慧為慈悲用,可隨緣現鏡台。四十六為除欲 ,即有欲則迷,雲開見日。四十七為寂靜,既無音聲之繞,無煩惱之波。四十八為平等,即對眾生心平等於一子想。四十九為無異處,即自古華山一條路,妙高峰頂無等論。五十為知足,即千難都值得,萬金換不來。五十一為斷絕,即斷一切無明本,絕一切業障之根。五十二為彼岸,即空無此岸處,了義清凈覺。五十三為默然,即性智無聲,真常自現。五十四為美妙,即真空存妙有,平靜有誰知。五十五為除諸煩惱,即良醫妙方、能醫眾病。五十六為無則,即如心內賽馬,肚內行舟,能容眾生難容之事。五十七為滅諸愛,即愛河泛舟欲為櫓,性空無求干愛河。五十八為法愛,即自拔三毒根,憐憫眾生苦。五十九為離我我所,即三界無法我,火宅逃主人。六十為滅盡,即諸有滅盡,諸貪絕根。六十一為救護,即救眾生出苦海,護眾生離怖畏。六十二為皈依,即眞皈無動轉,依處無餘依。六十三為屋宅,即行走無險難,安穩覺塵迷。六十四為無所畏,即如獅子王百獸,成道破諸魔。六十五為無有則狹,即涅槃大道無關卡,智海闊寬無狹峽。六十六為不則,即純益無害。六十七為又不則,即如舍小舟,而登大船心安快樂。六十八為拔諸因緣,即不受因果律,來去自由身。六十九為能伏驕慢,即眾生有佛性,平等慈悲心。七十為伏諸放逸,即貪有多散亂,空無不聞名。七十一為能除無明,即業凈無雜染,真明一輪紅。七十二為寂靜,即空曠涅槃樂,獨一無伴侶。七十三為堅實,即籽實可為種,漏盡慧命通。七十四為能覺了增益於我,即一覺為佛,了義彼岸。增功益德,救度眾生。七十五為舍諸有,即色相虛幻,泡影不真實。七十六為決定,即花香無葉事,同根不同用。七十七為水大,即甘露潤草木,亦能滋眾生。七十八為入,即久修無我者,得金於寶山。七十九為善,即喜事於師,得師善教。八十為出世法,即蓮花出污泥。八十一為不動,即風吹門動而框穩固。八十二為無波濤,即似一灘清水,喜樂無時日。八十三為宮殿,即宏而製法為尊,偉自臣服得貴。八十四為所用,即金能多用,本來無過惡。八十五為舍嬰兒行,即丈夫遠行與魔戰,不能帶五蘊小兒。八十六為究竟,即已破魔羅剛,清凈還家鄉。八十七為無作樂,即妙藥已除五毒,身愈而得安樂。八十八為斷四種毒蛇煩惱,即慧劍斬斷生、老、病、死、苦,行深般若除去煩惱魔。八十九為離諸有,色相煩惱根,拔出無苦集。九十為斷塞諸有,即斷外道一切有為法,塞法執無我我見性。九十一為不空,即空空尼犍子,妙有為不空(尼犍子為外道,裸身無財舍為空空)。九十二為空不空,即空三界諸煩惱,不空常樂我凈。九十三為離愛,即菩提徹觀明了義,愛有求想非慈悲。九十四為斷諸有貪,即遠離一切有相、束縛、煩惱、生死、因緣、果報。九十五為受安樂者,即眾生怖生死,三皈可免離,三皈除四魔,依則得安樂。九十六為涅槃者,來去身安樂,遠離諸色相。九十七為不生不滅,即肉身示不滅,真身無生滅,法性恆宇宙 ,佛性如虛空。九十八為喻虛空,即佛性真常虛空喻,虛空虛無無佛性。九十九為非喻為喻,即為化眾生不能喻而喻虛空,眾生知虛空而不自知佛性。種種方便比喻因緣化有情,不可喻勉強喻得知實法故。達到這九十九種境界,為真解脫,真解脫者,就是覺了為佛。菩薩不達真解脫,尚有一念無明未破。佛說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涅槃是佛區別於外道的根本,外道無涅槃之樂,執著於死後的天堂之樂及諸有之樂,眾生迷於五欲之樂,天堂之樂都很難得到。唯佛無所謂來,無所謂去,來者身如極樂,法樂充滿:去者常樂我凈,妙樂無盡。所以,唯佛涅槃之樂。佛說什麼是三皈依,眾僧之中法常比丘僧常。二者佛為覺,法為不覺,僧為和合。三者供養僧,則得具足供養三皈(即三皈的具體表現)。四者隨佛語等於供養佛,依法修行求解脫為供養法,眾僧為隨佛語、依法修行的具體體現者,為供養僧。【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四依品第八】這一品主要講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為世間眾生依止處。因為菩薩的任務是弘傳佛法,引導聲聞發菩提心。另外菩薩多隱於世間,利益眾生,教導眾生去依止四果聖人。四果聖人必是證法修行人,依像法與末法去修行不能證得四果聖人。佛說,有四種人依此經護持正法,建立正法,意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憫世間,為世界依,安樂人天。一是須陀洹,一果羅漢。二是斯陀含,二果羅漢。三是阿那含,三果羅漢。四阿羅漢。這裡一果、二果羅漢,必來世間了生死,為世間依止好理解。而三果為不來果,一番生死在天上。四果羅漢已了脫生死,為什麼還來世間?有三種原因,一種是一果、二果羅漢在世間修行遇大善知識指引,可修證得三果或四果。二是三果、四果羅漢發菩提心,為新發意菩薩再來世間。三種是菩薩示現。須陀洹人煩惱未盡,故有七番生死。但能持戒,建立正法解佛法其文義,廣說世間無常覺,多欲苦為覺,心不厭足覺,懈怠墮落覺,遇疾生死覺,貪究多怨覺,五欲過患覺,生死熾然苦腦無量覺。善知菩薩方便示現不同身份和所行密法。斯陀含人也煩惱未盡,故有三番生死為一來果。能得正法,持正法,轉正法。而且不受不持不說,世間不凈之法不能染污,不能壞其行。如遇大善知識指導,可滿三果後至新發意菩薩。阿那含人尚有一念煩腦未盡。是人為不還果,即不來果。若遇大善知識指導,發菩提心往返世間為新發意菩薩,可證菩提道,直至成佛。這樣的人,世間一切戲論、外道典集、客塵煩惱所不能害,對生、老、病、死不生怖畏,永離媱欲:說大乘佛法,夢中也不犯戒。阿羅漢為諸漏已盡,無世間煩惱,如發菩提心,為新發意菩薩,常隨諸佛化身來此世間弘法,成就菩提道,直至成佛。現在世間尚有部分四果羅漢發菩提心,尊佛旨住世,護持佛法,凡夫之人不可見知。正法時代,四果羅漢住世,示現神通,制伏外道,無世間諸漏,集無量功德,能隨佛化度眾生,除佛菩薩外,為人天中最尊最勝。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在瞿師羅經(美音經)中說,天魔為壞佛法可現佛身相莊嚴,眉間放光。魔尚能變作佛形,那也能變作四種羅漢身相,現各種神通。所以佛您說可依止的四種人,眾生不能信受,不能依止。這個問題,在當今末法時代,特別現實。末法時代,說法者多如牛毛,怎麼去辨別真偽?一位幾十年研修佛法的居士對我說,「我信修佛法幾十年,三藏經典我都研究過,過去和現在最知名的大法師講法看過或聽過。但向您這麼講法還第一次聽到,言簡意捷,通俗易懂,立刻明白自己如何去修行。你屬於二種人,一種人是菩薩再來,聽你講法後,會有無量眾生得度,人天之幸。二種人是魔王再來,那就太可怕了,人天之禍。」我問他,你說我屬於那種人?他說「我無實修實證,判定不了。」其實,這兩種人我都愧不敢當,太抬舉人了。根據我幾十年的實修證悟,幫助諸位如何去辨別。一,有師承。二,有開悟法師認證。三,講法時,有祥瑞,讓聽法者感應到。四,依法修行,感應道交。五,依正法修行,弘傳正法,辨別是否了義。六,龍天護佑,能伏外道。第六條,現代人很難理解。我講二個實例:一是,有一位按隱態師法語修行者,見到我後說:「怎麼見到你後,我只見光,不能與我空中隱態師溝通了」。二是,有一位人稱大仙的人,能看事看病等,見了我便哭求:「您快救救我,我被外道所控,不能自主」。這樣的事,不光二例,還有很多。他們伏的是佛法,正法修行人自有龍天護佑,非我之能。魔王或魔民講法辨別也有六條,一貪求供養。二讚歎淫慾。三說災或造災迷惑眾生。四自我癲狂自喻是佛。五講相似法離戒定慧修行之根本。六遭王難,國法不容。佛說,善男子當善分別真假。如何辨真假呢,佛用一個例子作比喻,夜有偷狗之人入院。家人大喊,抓住賊人將其手腳頭捆在一起送官法辦。這時,偷狗之人做賊心虛,跑掉後不敢再來。降伏魔王波旬亦而,此為一也。諸聲聞人要勇健威猛,不要怯弱害怕,當精進修行,堅固道心,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魔自降伏,憂愁而去。菩薩行人得佛深密法,其心歡樂。經歷過無量億魔侵繞,知修行大乘經典能降伏諸魔,此為二也。聲聞、緣覺之人持咒,令使魔王波旬心生畏懼而退。菩薩行人修學大乘經典,以方便降伏諸魔。讓聲聞、緣覺之人也信樂大乘經典,此為三也。菩薩行人以身示範,破魔法後方顯大乘佛法珍貴:魔考一尺,道增一尺:讓聲聞、緣覺之人得知魔王從反面助你成道。在這個世界有佛無魔不成道,有魔無佛不成佛。此為四也。佛又說,我般涅槃後四十年中,此經流行。百千福薄眾生不信誹謗此經,唯有四種人可為依止,當能拔苦濟貧。福人信受歡喜,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菩薩為眾生廣說此經,依菩薩力讓眾生聞受大乘法昧。沒有機緣聽聞的眾生是甚可哀憫者。佛入涅槃四十年後至八十年前,此經隱沒一段復出。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正法時代結束以後,什麼人能受持此經,讓諸菩薩得不退菩提心。佛說,若有眾生於無量諸佛所發菩提心,能在未來惡世中受持弘傳此經,自聽受又勸他人聽受,自供養又勸他人禮拜。廣說眾生皆有佛性,善知法藏,建立無上正法,受持擁護。信受者可滅無量劫惡業。惡比丘聞佛涅槃,不生悠愁,反生快樂,認為佛入涅槃後,眾生可利養,可不持禁戒等,這樣的人誹謗拒逆大乘經典。若有對此經不信、謾罵等人,現身多病、貧窮、值刀兵亂世、醜陋等業報不可思議。未來世不生善處。聽受此經乃至一偈,聞後不謗,當知是人已近佛道。以此因緣,一至四果羅漢聽佛說此部經,一定堅信不疑,已近佛道。所以,為世間依止處。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怎麼才識知這樣的人而去供養那?佛說,若有人建立護持正法道場,當捨身命而供養。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對供養師長有所疑,如年長比丘向年少比丘諮詢沒聽聞過的佛法,應不應該禮敬。如年少護持禁戒比丘向認識的破戒比丘諮詢沒聽聞過的佛法,應不應該禮敬。如出家人向在家人諮詢沒聽聞過的佛法,應不應該禮敬。禮敬為不持戒,不禮敬為不供養師長。佛說,上述所說是為未來諸菩薩而說,而不為聲聞弟子而說。因為正法時代結束後,菩薩隱世不現身。菩薩行人方便請法,方便供養為持戒,不為不持戒。如聲聞弟子在理論上很難解釋通。末法時代,出家人有的用傭人,購房、購車、做買賣、看相等,為佛門不凈之物。這時,一至四果羅漢中有人出現於世,現出家相,與此種出家人共處,不表明態度,但不作破戒之事,待時機成熟後,調伏此等出家人,建立正法道場,護持正法。這樣的出家人,在沒能力和時機未到之時採取默然的態度,不為犯戒。佛又用比喻說明此事。如一國王突然死亡,儲君年幼,王權被劊子手之稱的惡人篡奪。國人賢士等民心不服逃往外國。篡奪王位的惡人為穩民心,公開求賢人為師,許半國分治。賢人都不願。這時有賢人之子,願為惡人之師,惡人與賢人之子共治國家。賢人之子對惡人說,你待我這麼好,我家先人有長生不老的葯,可供給你和大臣們,咱們共同長生不老,共治國家。惡人歡喜受之,眾人所服之葯均為甘露,惡人見眾臣服好,便服下賢人之子所供養毒藥。惡人死還政於儲君,國民和賢士都擁護賢人之子,稱讚做得好。無人說賢人之子欺騙、下毒、殺人之過。佛說,我涅槃後,諸菩薩以方便力將破戒假名僧調伏,護持正法。如同上述賢人之子,除惡人的比喻一樣,四眾讚歎,護法者無罪業。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這樣的菩薩已經受戒,這樣做是不是於戒從緩。佛說,你不應該這麼說已經受戒。菩薩雖然這麼做戒本不失,實無犯戒。因為菩薩是化身示現,無化身成就難度眾生。這樣的菩薩是大乘心,為護持正法奉戒。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眾僧中有比丘、比丘尼、男、女小沙彌四種人,似未熟之果,怎麼知道是破戒還是持戒。佛說,良田中小苗時谷莠難分,成熟時谷莠各異。可觀察是否遠離八種事,以區別之。一有傭人,二有牛羊,三有田宅,四居不凈地,五有金銀,六有車乘,七有生意,八有種畜。唯有清凈持戒之人,不受這八種事,也知作此八種事破戒,命終當墮地獄。可在家人怎麼知道誰是假名僧誰是真實僧呢。在家人又不應該禮拜供養假名僧。如現在人,在街上見出家化緣就報警,怕是行騙之人。一些在家人不敢去廟,即怕寺廟經濟化,出家人職業化,又怕廟上各類仙堂。這些都是末法時代的表現。佛說,如何判斷上述諸問有四條標準。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四法標準可證知是不是真實僧和假名僧。依法不依人。法是常住佛法,一至四果羅漢知見法性,善解佛微密深藏,當知而為依止。不依人即是不依有為,人不能度人,人要通過佛法願緣度人,所以不應依。這是結論的意義。有人聽我講佛法後,問我人在哪裡。我轉告他們,一瓦蔽體隱身心,心中寶剎空無痕,仁者早尋回鄉路,崑崙頂上有故人。就是奉持的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義是覺了滿足,講法不離並誠認佛常、法常、僧常,勸人正法修行,發菩提心,聽聞信受為依義。不依語是,不聽文詞華麗,花言巧語,讓在家人為其勞作等,不應依止。有人聽我講法後來供養,我轉告他們。山頭白雲,飄忽不定。小溪綠水,來去無聲。認為我講的佛法是正法,依法去行比供養我強千百倍。別依我講什麼,要依佛經說什麼。依智不依識。智是出世間的智慧,是修行證悟所得。佛說大乘為鋼骨,簡出小乘為別安,是古德智慧之語,智慧不立絲毫,出世彼岸有智慧。依智為依佛,修行世間法,證得出世間。識為世間思維,五蘊之首(色、受、想、行、識),識蘊區宇含心裡無量業轉習氣等。所以,識不可依,也依不住,在不斷變化之中。依真智為真常,不依識幻化性。有人問我怎麼知道是不是真心念佛,我說喜樂煩惱處,生死念相繼。凈念是真智,識念靠不實。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依為究竟、彼岸、心裡有底。佛所說大、小乘經典都為了義經。說小乘為大乘鋪墊,說大乘為小乘統領。菩薩證知佛法真實智慧,心無掛礙,可為了義。一至四果羅漢護持正法為了義。菩薩行人,不以小乘經典為了義,眾生必依小乘經典為了義而證入聖人流,方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再以大乘經典為了義。不了義經為對佛經心生怪疑,不相信有佛有法有真僧常住。二為一切外道經典。三為世間經論。這些不能使眾生了脫生死,流轉六道。現在有些人,專門把不了義幾個字對準佛經,把相當一部印度高僧冒著生命危險,從民間傳入我國的佛經說成偽經,或用這部經攻擊那部經。我們對此,必須有正知正見,莫被迷惑而自毀菩提之路。蓮池大師說,妄談佛理,不如老實念佛。妙葉大師說,因地不真,修而無效。【大般涅槃經卷第七】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邪正品第九】佛說,為什麼說一至四果聖人可依止呢,因為有四魔的緣故。什麼是四魔,一是魔師。二是魔子。三是邪經。四是邪律。魔子現相於四眾弟子中。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我們如何分別是魔說還是佛說,眾生如何所行。佛說,我入涅槃七百年後,魔王波旬現世,以有漏之行作無漏身,壞佛正法。即魔王及魔子現四眾像,或現一至四果聖人像,或現佛像自稱是某佛。魔說經律是,人行不施得成佛道,受人天恭敬。不存在菩薩從兜率內院降生示現之事,如是說者是魔眷屬。佛說經律是,佛久已成正覺,今方示現,為度眾生,隨順世間,如是說者,即是菩薩。魔說經律是,佛降生時十方各行七步,不可信。佛說經律是,佛出於世十方各行七步,是方便示現。魔說經律是,有菩薩生以後,父母依王權到天祠用旨冊封,使各天王禮敬,故名為佛。或說,天先佛後,為什麼諸天王禮敬於佛。佛說經律是,菩提樹下示現佛破魔後,到天祠,諸天王禮敬。魔說經律是,佛沒出家前為太子時,娶妻深宮自樂。佛說經律是,佛久已離欲,不受諸天妙樂,弟子發心出家修道。魔說經律是,佛住世時,任由弟子們有傭人,養動物,蓄珍寶,有田地,做生意,儲穀米等事,佛慈悲憐憫眾生故,佛不戒止。佛說經律是,佛門戒律嚴嚴,除禁止上述魔說事外,還不準馴獸、觀星、占相、解夢、習治身咒術和惑人的外道咒術、不談俗事、不美容、不偽曲、不戲笑談說、不穿皮衣皮鞋、不親近國王等、不高聲大笑、不妄說長短等是非、不穿美麗衣服、不造不賣不喝酒、不淫亂、不博奕(包括賭博)等等。如果出家人這麼做,應還俗。魔說經律是,世間神為大,菩薩為供養神故入天祠。菩薩入諸滅是,為調伏諸天人。菩薩不能示入外道邪論中去。鬥爭不和合,不為國王大臣等恭敬。於怨親二人中間保持中立,故名佛。佛說經律是,菩薩為度眾生隨處示現,在示現處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魔說經律是,佛為我解說經律,說惡法中罪不分輕重一樣重。佛經就為調伏惡人所說。這麼說誰不相信等於有罪。如果能信受,就是知足少欲,斷除煩惱,智慧涅槃的善法因緣。此外,我給諸位講一點,現在世中有人不講戒定慧,講相似法度人,有些人上當或痴迷,就是相信語言,不求了義。佛說經律是,戒相分明,不為懲罪,不為調伏惡人。是讓諸比丘、比丘尼遠離一切不凈之物,得微妙清凈,正了經義。佛為度眾生而說經律。否則,此等人不為佛法而出家,是邪見外道弟子,魔說經律是,佛也是人、肉體也無常變異,不須無量功德所成就,也就是空說無我,世間根本沒有真正的佛與佛法。佛說經律是,佛為度化眾生化生示現,實則為無量阿僧祇等功德所成,常住無變異。魔說經律是,若有比丘實沒有五逆重罪,沒有失去戒體而眾人說你犯了重罪,失去戒體,失人身當墮地獄,就等於如此。佛說經律是,若有持戒比丘,被國王,大臣讚歎,這些比丘是羅漢,不久會成佛。這些比丘說我不是羅漢,也不會很快成佛。國王仍令人民供養尊重。其國王與人民都有大福報,這位比丘也沒犯重罪。如果這位比丘聽後,默然受之,則實犯重罪。佛說經律是,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依法修證,性無煩惱,除不信不修外,皆可成佛。有人聞佛法信修,持戒不犯重罪知身中定有佛性,必定成佛。這樣的人這樣想或說,都沒犯重罪,我釋迦牟尼就這麼過來的。如果不隨順此說為魔說或魔眷屬。魔說經律是,根本沒有四種極重罪,十三上重罪,犯此戒又犯彼戒,三十下重罪,九十一上輕罪,四中輕罪、下輕罪、七極輕罪,無偷盜廟、塔、僧團、常住財物,五逆、斷滅想之人。比丘戒僅此一說而已。如果有破戒業報,出家人破戒墮地獄,而外道無戒可犯而生天。按此理,佛說戒也就是嚇唬人呢!出家人行淫穿上俗家衣服就沒有犯戒,佛住世時也有這樣的出家人得解脫或生天。佛所說如犯了最輕的罪,不知不作懺悔,八百萬年後要墮地獄。這不是佛在嚇唬人是幹啥呢!佛說經律是,犯小戒及至微細,有因有果,當受苦報,期限不盡。我們必須知道,而加以自身防護,今世若犯小戒不加懺悔和守持,後世就可無惡不作,何況犯佛說的重戒呢。四眾弟子不可親近上述魔說之人。眾生雖有佛性,因持戒修行才能見到佛性成佛。這裡我多說幾句,修行與持戒似鳥雙翅,光修行不持戒或光守戒不修行,如同一鳥折單翅,不能飛行,原地撲騰。如演員演佛不是佛,演菩薩不是菩薩,演僧人不是僧人,假相修而不持戒。特別是三果聖人或菩薩行人,動一惡念為破戒,等於折斷鳥的一翅。光知守戒不知求解脫法修行之人同為一理。很多人都誤在此不得解脫,即生業障或後世業報不得出離。所以,我勸行人持戒而修行,修行而持戒。勸初行人莫當演員而自誤,自誤而當演員。佛說經律是,於九部經中或很多經中不說佛性,雖不說當知實有,當知作說者,其人真我弟子。我在講《心經》時,談到入深禪定時佛性的一些境界。一些人難理解,說一些經書上找不到,是真的嗎?您有緣聽到佛說此處經義時,您就明白自性觀世音的實義了。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佛的九部經中均沒有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果說有,犯不犯戒律而獲極重罪呢。佛說,善男子,實沒有犯戒律而獲極重罪。佛的經典多為聲聞、緣覺所說,但證悟者自知眾生皆有佛性。在大乘經典中,對世間亦說有我,順世間故,對出世間亦說無我,諸法空相故。所說中道亦為妙有,需持戒修行方能了悟。所以,不犯戒律,無極重罪。而不如是說者,為犯戒律獲極重罪。如果說我已成佛,因為我有佛性必當成佛,為犯戒律獲極重罪。大家知道,雖有佛性,而沒有持戒修行,沒有見性,故不能成佛。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為什麼有的比丘犯戒獲過人罪呢?佛說,若有比丘為名聞利養故,諛諂權貴,邪偽欺詐眾生。常想如何讓四眾親近我,知道我是聖人,然後裝模作樣,善好第一,大得門徒,得大供養,女人敬念。這樣的比丘為犯戒獲過人罪。佛說,如有比丘想建立無上正法道場,住空閑處,未證得阿羅漢,而人都稱是阿羅漢,讓很多人生起信心。以這樣的因緣,讓佛門增加很多比丘等四眾弟子,教化持戒修行,弘揚大乘佛法,建立正法道場,這樣的比丘沒有犯戒獲過人罪,而是菩薩所為。佛說,四眾弟子不應親近供養犯偷盜的比丘。比丘私用供養佛寺之物,佛塔之物,他人寄存修塔寺之物,包括供養僧團之物和常住之物,為犯偷戒。這樣的比丘下世的業報是,人無男女二根或同有男女二根,為惡根。佛說,四眾弟子不應親近男不男、女不女之人和出家又住俗世有俗事,在家又穿出家人衣服、剃光頭等出家人不像出家人,在家人不像在家人之人。佛說,真正的出家人對眾生應起悲心,不飲酒、不聞香、不妄語,不生淫慾心,乃至動念和夢中,都應如此。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若有比丘夢中行淫犯戒不。佛說,不也,應生悔和不凈想。是對初行人說的,不包括三果羅漢以上的人和菩薩行人。佛說,如見比丘經常翹著二郎腿,這樣的人不為出家人。如見比丘食肉和食五辛之物,穿蠶絲織的衣服和皮革之物,蓄不凈之物等,非佛弟子乃外道眷屬。佛讚歎童子菩薩是有機智靈敏的人,能分清魔說與佛說差別相之法。隨佛所說的人是佛弟子,隨順佛經典的人是菩薩。否則是魔王及其眷屬。聽本品後,諸位應明白,魔有煩惱鬥爭之樂,作樂是苦。佛有清凈無為之樂,以苦為樂。魔與佛斗其樂無窮,佛不與魔斗,魔軍自敗。魔子與聖人斗,其樂無窮;聖人不與魔子斗,邪說自息。魔法與佛法斗,其樂無窮;佛法不與魔法斗,邪見自除。魔王、魔子、魔法的反方向力越強,佛、佛子、佛法的定力、戒力、慧力就越強。初行人要培育自己的逆商,轉逆境為順境,安穩精進。菩薩要用定力、戒力、慧力三力轉反方向力為佛正法道場,直至菩提。總之,有佛無魔不成佛。【四諦品第十】苦集滅道為四諦,聲聞弟子如何理解四諦真義而修學四諦。佛說,知佛真身常住,修苦自利利他,求解脫者為苦聖諦,而三途眾生業報苦和人身八苦不是苦聖諦,是報苦,不得解脫。眾生無真智,不知佛真身常住 ,必受輪迴苦,枉受輪迴苦,甚為憐憫。苦集諦者是知佛法常住,正法修行,求正解脫。若於佛法不生真智,言正法斷滅,不知法性,生死苦惱,是集苦報,不是聖諦。苦滅諦者是知佛法密藏,精勤修行,有煩惱可滅,有聖道可證,為修苦滅聖諦。若執著修空,說空可滅煩惱,外道也修空,不能於諸法中而得自在。修空不能滅輪迴煩惱苦報,因沒有從戒、定、慧法藏中修積功德。道聖諦者是知佛、法、僧三寶常住,依法持戒修行,得正解脫。若以顛倒心,非法計法,造無量惡業,輪迴三有,無道聖諦可言。【四倒品第十一】這一品重點說什麼是眾生的四顛倒,為什麼顛倒。佛說,眾生有四顛倒。第一顛倒是於非苦中生於苦想。即平生苦想。佛示現入般涅槃不是苦與苦報,而是常樂我凈的一種表現形式。眾生不知,顛倒認為佛之示現肉身也有生老病死之苦,入般涅槃如薪盡火滅一樣,而生苦想。因為喜生懼死是眾生的普遍心理,心生苦想而悲痛。第二顛倒是於苦中生樂想。樂者佛真常。無常是苦,不知依法修空寂禪昧而求證真常也是苦,眾生在無常苦中不求出離而貪五欲之樂,並生樂想。第三顛倒是於無我中而生我想。佛法有我,即是佛性。而眾生不知我有佛性,為我中無我想。生佛法中無我,我無佛性想。第四顛倒是於凈中生不凈想,於不凈中生凈想。凈者佛真身常住 ,眾生執著佛示現肉身而不知佛常住真身。眾生身在不凈處,心修不凈觀為不凈中生凈想。講到這裡有人問,如何理解佛門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代,向佛其心堅固,專心修道,修道成道。佛門公案:有一富人,見一僧人住草堆而供養百兩黃金。三年後,富人去見僧人仍住在草堆中,不見廟宇。富人問僧人百兩黃金怎麼用啦?僧人指了指草堆,富人用手一摸,還是三年前他放黃金的地方,僧人連看都沒看。正法時代的人只修道,不知其他。但正法時代也有像法與末法存在,比例非常小,百分之一與萬分之一。古稱十人修行,十人成道。像法時代,專求功德,修塔造廟,刻印經書,像法時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末法存在。正法住世為百分之一,所以有百人修行一人得度。末法對像法的比例是千分之一。末法時代,專重形式,執著文字。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像法住世,比例為萬分之一與千分之一。所以,有萬人修行一人得度。【大般涅槃經卷第八】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如來性品第十二】這一品重點講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的真正皈依。若有人修學此經,相信眾生皆有佛性。是真有佛子。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三界之中有我嗎?佛說,若說有我,即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常為無量煩惱所覆蓋,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如貧女不知宅舍深藏黃金,嬰兒聞苦而不吮乳,大力勢額有金剛珠因搏擊而入腹內,唯有善知識或良醫以方便力引導,方能見真實。六道眾生業習輪轉,身命常斷而佛性不斷滅。佛性不可見知,而能證知。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若人殺生而因眾生之佛性不能被殺,殺生者有沒有造不善之業。佛說,殺生者有業報,即墮惡趣。因為佛性住於眾生身的五蘊之中,因緣所生五蘊業相能為無常力所壞。雖眾生佛性不能為天魔及人天破壞掉,但殺生又為眾生的佛性上添加無明煩惱。講到這裡,諸位要明白,在世間法中,諸有有我,我在法中。在出世間法中,遠離諸有,法中無我。即佛性也稱自性在佛凈土。所以,有化身成就的人才稱得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童子菩薩用偈語向佛請法說,我今都不知皈依三寶處。佛用偈語說,皈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皈依於法者,則遠離殺害。皈依於僧者,不求於外道。為化度聲聞、凡夫,隨順世間法而說三皈依,若出世間,自性圓成佛道無三皈依,當為皈依,即皈依於佛。皈依佛,以佛法身為皈依處。皈依法,以佛真法為皈依處。皈依僧,以佛真僧為皈依處。菩薩以皈依三事於一體,示現三事是為無量諸惡眾生和諸聲聞、緣覺而作佛事。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我請法是明知顧問,目的是請佛說菩薩清凈行,說大般涅槃經,讓眾生相信自有佛性,正學大乘經典。佛讚歎童子菩薩已成就深利智慧,當為菩薩說入如來藏。有我為常法,無我為斷見,中道遠離兩邊即是真法。即眾生有佛性不覺佛性而生斷見,執五蘊之身是我而生常法。知佛性而修樂的人為善行,知佛性真常而修行的人為入如來藏。知肉身無常,而修真常佛性的人,為皈依佛法僧,得正解脫。清凈佛性,常住不變。眾生不應戲論諍訟,應該去證悟了知諸法真性。知身有法樂之性。明與無明,凡夫謂二。有智慧的人,了知煩惱即是菩提。一念覺即明,一念迷為無明,這就是諸法真性,也稱實性。佛用草、牛、乳、酪的轉化比喻明與無明,佛用海水可轉為淡水比喻煩惱覆蓋佛性。眾生的佛性被生老病死煩惱客塵所覆,如我只見人生人、羊生羊,而未見人下世如何入六道,同人見酪而不見草,見客塵而不見佛性一樣。佛又用虛空雷震起雲與象牙上的年輪花比喻,雖聽聞很多經典,不聞此經,不能說知佛微妙之相,說入如來藏知佛性。若有人能受持此經,當知是人能報佛恩,是真佛弟子。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難見難入,聲聞、緣覺很難徹底理解明白。那為什麼佛性難見難入呢?佛說,無量菩薩乃至十地菩薩,未能見所有佛性,何況聲聞、緣覺。十地菩薩,見入佛性小一點。如望空中飛行的天鵝、大雁,入其目、見其形,不能知其祥;如醉人行路,朦朧見不清晴見等。十地菩薩見自身佛性,如弱子通夜玩耍,清晨識物悉不明了;如黑中觀人,見其影而辨不清面等。無量菩薩如何見入佛性,當精勤修持此經,唯佛能知。佛用「王子寶刀」,「貧夫與大臣未見寶刀」,「猜測寶刀什麼樣子」來比喻猜測佛性。菩薩如是講佛法,凡夫妄作佛相,種種分別,而起邪見。妄作佛相很可怕,讀幾部經就憑猜測意斷佛相,用理論批評這位法師,指責那位法師,起邪見而遭業報。在末法時代真修實證,見知佛性後再去評論,免誤己害人。我禪行幾十年,修頭陀行,有時每日打坐十幾小時,經明師認證後,方敢略講佛法一二。哪位法師弘揚佛法,我都擁護讚歎。誰批評指責我,誠心感謝善知識的助道。【文字品第十三】這一品重點通過十個四字音,即四十個字音、字義形述佛之真身,用字喻事。佛說,世間所有異論咒術語言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您怎麼說這些文字根本問題呢?佛說,世間一切記論咒術文章等都是世間法的一事,是佛法中的枝節末梢。而世間法的另一半,語言文字等也可記述流傳佛法,讓世人聞知佛之真身來去無盡,常樂我凈。1、阿字喻三寶如金剛:三寶為功德。又喻世間為聖者,無著少欲清凈能度三途眾生。又如修行清凈戒律,皈依聖人,禮拜佛、師長及孝養父母,修學大乘,聽聖人教誨。2、伊字喻佛法清凈:辨明魔說。又喻佛法微妙甚深難得。得見佛法之人為眾生自在說法,為己自在故說,同時轉苦為樂。3、優字喻此經於諸經中最上最勝,聲聞、緣覺未曾聞佛性,菩薩能聽受此經而於一切眾生中為最上最勝。佛性於諸經中最尊最上,若有人誹謗,這樣的人與牛一樣愚蠢,甚可憐憫。4、因字喻諸佛法性常住。5、野字喻佛利益一切眾生。6、鳥字喻佛永斷一切煩惱諸諦。7、炮字喻大乘經典於諸經論中為究竟。8、庵字喻佛法中能舍一切不凈法。9、阿字喻此經於諸經中為殊勝。10、迦字喻佛於眾生起大悲如一子想。11、呿字喻惡有不凈、不信佛法密藏。12、伽字喻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常住不變。13、俄字喻一切諸行不善,皆破壞佛法。14、遮字喻依法修行讓眾生欽伏。15、車字喻佛能救度一切眾生。16、暗字喻得正解脫無世間四相。否則煩惱旺盛,不得解脫。17、若字喻知佛法真性的人為有智慧。18、吒字喻側身半面說法,法身不足,難見佛法全貌。19、宅字喻法身具足,才見佛法全貌。20、茶字喻愚痴僧不知佛性常,身無常之法,不知報佛恩。21、拿字喻外道不得究竟。22、多字喻佛對諸比丘講微妙法,讓其遠離驚怖。23、他字喻眾生愚痴流轉生死不求自我解脫。24、陀字喻大乘經典是佛對眾生的大布施,稱讚的功德非常廣大。25、那字喻佛法僧安住不能被魔傾動。26、波字喻疑惑佛法僧常住為顛倒知見。27、頗字喻世間之災不能破壞佛法僧常住。28、婆字喻用佛力承擔依無上正法度脫眾生重任的人,一定是大菩薩。29、摩字喻菩薩嚴持戒律,受持此經與大乘經典。30、耶字喻諸菩薩在在處處為眾生說大乘經典。31、啰字喻舍聲聞乘行菩薩乘,唯大乘能破貪嗔痴慢疑。32、和字喻世間一切法皆佛法,青山無非廣長舌,處處煩惱盡般若。33、賒字喻遠離貪嗔痴。34、沙字喻威儀具足,受持一切大乘經典。35、娑字喻廣說正法讓眾生生歡喜心。36、呵字喻佛離一切行知佛常住,應生歡喜心。37、羅字喻魔不能破壞佛法密藏,佛又要隨順世間。38、魯流盧樓喻,佛法僧隨順世間,如提婆達多示現壞僧為制戒故。佛法能令眾生口業清凈,菩薩能平等慈悲眾生。39、滿字喻說世間一切善法,離不開相對的一切不善法。修行一切善法,持戒破一切不善法,才能解脫。40、無字喻親近惡修之人,遠離善行之人,分辨不清是佛法還是魔法。【鳥喻品第十四】這一品重點用鴛鴦等二種雌雄共止之鳥,比喻眾生苦無常之身與佛性無我之法一樣不得相離。哪裡有眾生因緣受化,哪裡就有佛法示現。佛說,有加鄰提印度的一種鳥和鴛鴦二種鳥雌雄共止,不相舍離。如同眾生苦無常之身與常住無我之佛性一樣,不相舍離。眾生貪著世間外道之法 ,不知自有佛性,常住佛性要經過修持,去除無明,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才能具足入涅槃的功德,成為常住佛。佛說,聞受此經,了知自身無常而有常住佛性,有煩惱如無煩惱,能利益人天。因為修行人知煩惱能轉煩惱,最後證無煩惱。所以,能利益人天。接著,佛用庵羅樹花與果,冶煉礦石與金、壓榨胡麻與油、水流與大海作比喻是明此意。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已寄憂悲諸有,無憂悲諸有,是什麼緣故是佛憂悲呢?佛說,佛法甚深難解,實無憂悲苦惱。而於眾生起大慈悲,示現憂悲。看眾生如子想,現有憂悲。如樹神依樹而住,不能住根,住莖、住枝、住葉一樣,是有不見,說無還有。佛說,佛性清凈無染,無憂悲苦惱,才能利益一切眾生。但要度脫眾生,就要隨順世間,讓眾生感知到佛的慈悲。所以說,佛法與眾生佛性不可思議。有猶與無猶在佛境上,不是聲聞緣覺能知,何況眾生,無有辦法知道。如下劣人無法知上智之人的境界一樣。但佛欲讓眾生離苦無常,同佛一樣入於大涅槃樂。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讓眾生同佛一樣得入大涅槃樂呢?佛說,謹慎無放逸,是處名甘露。謹慎是依佛法修行,無放逸是精進持戒。放逸是有為法,是凡夫,在苦無常中輪迴。無放逸為出世聖人,離苦得樂,離煩惱為菩提。佛說精勤勇健者,開大智慧殿。精勤勇健者,才能得正解脫,證出世間果。開大智慧殿,安住智慧為正覺,遠離三界諸毒,才能隨因緣,示現化度眾生。【大般涅槃經卷第九】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月喻品第十五】這一品重點用此方月落他方月出,而月實無出比喻佛示現涅槃而實無涅槃,即有佛入涅槃,而無涅槃佛。佛說,眾生見此方月落,不見他方月出,而此月實無落出。佛示現出生,示現涅槃,佛性實無涅槃,實無生滅,為度眾生示現生滅。佛說,月有盈虧,佛性無盈虧。佛用初一日至十五日的月盈虧來比喻示現初生、入學堂、出家、成道、破魔、佛像莊嚴。用月盈虧比喻佛示現涅槃。佛用滿月隨水現影和人行萬里月隨來比喻不同眾生心裡的佛相各異。聲聞、緣覺、天、人、畜生等心中的佛各有區別。而佛真身是無生方便身,隨順不同眾生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佛身。佛用月蝕比喻有眾生出佛身血、造五逆罪、魔壞僧斷法等留難,是示現隨順世間,而佛法身無壞無變。佛用二人比武傷身或致死,其罪不重。比喻有意無意出佛身血的業報,有意業重,無意業輕。佛用良醫教子,用藥比喻佛制戒與比丘守戒。佛滅度後,持戒修行者是承傳佛法,如子承父醫。佛用諸天一會工夫見月蝕月明,天日長、地日短。比喻佛為度眾生隨順世間種性,在很短時間內示現生業因緣與成道及入涅槃。佛用明月眾生喜見比喻佛性純善清凈無垢。佛法為善心之人喜見,噁心之人見而不喜。佛用春夏冬三季的白天中、長、短。比喻聲聞人等見佛如冬日短,菩薩見佛如春日中,佛見佛如夏日長。佛說於未來世,若有人護持此經,開示眾生,當知此人是真菩薩。因為,聲聞人見此經如冬日怕冷,即自身功德不具足。菩薩行人見佛性常住如春日發芽,必然生根結果,利益眾生。佛用白日見光不見星,比喻佛之三寶真性常住無變。佛用黑夜彗星比喻眾生見知佛入般涅槃為不祥,認為佛實無滅度而生憂悲。佛用日出霧散比喻此經出世,能滅眾生無量無間惡業。世間有此經住世,如佛常住,正法不斷、僧寶不減,當多修勤學。此經為無量功德所成,亦名為菩提不可窮盡,故得稱為大般涅槃。【菩薩品第十六】這一品重點講此經能為眾生髮菩提心之因,唯對生斷滅想,對佛法不信受的人不能為因。然後佛說此經開始流布與滅除。最後是四聖位有無差別。佛說,此經大涅槃光勝諸經三昧所有光明,能入眾生諸毛孔為菩提心的人作發心因緣。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犯四重戒作五逆的人與對佛生斷滅想,對佛法不信受的一闡提人,怎麼能此經光明入身作菩提因呢!這樣的人與持凈戒修善的人還有區別嗎!再有,有人於無量佛所聞此經不解其意,怎麼一經於耳能斷除一切煩惱呢!佛說,除一闡提外,其餘眾生皆能為因;聽聞此經法音,光明入毛孔的人,一定當得無上正等正覺。因為,聽聞此經的人不是福薄之人,於往昔供養恭敬無量諸佛,知道諸佛甚深密藏佛性的大事。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未發菩提心的人怎麼為因呢!佛說,若有人說聽聞此經後不用發菩提心,就能成就菩提道是誹謗正法。若有人聽聞此經後,未發菩提心,在夢中見羅剎鬼像,心中害怕,聽羅剎鬼像說,你今若不發菩提心,就要你命。此人夢醒後,驚恐索命而發菩提心。這樣的人,雖即生難以成就,在三途或人天等,經常能意念發菩提心這檔事。在此經妙神力作用下,能成就這樣人的菩提道。佛說,此經妙神力如法雨,能普潤利益眾生,為發菩提心因。唯一闡提,不能得到普潤利益。因為,一闡提如發霉種子,雖經千萬劫的時間,也不能發芽。這樣的人,斷滅一切善根,即便有機會聽聞此經,也不能發菩提心。再有,此經妙神力如明珠放入破四戒作五逆眾生的濁水之中,水可澄清而發菩提心。而此珠放入一闡提的污泥中,無論如何不能澄清而發菩提心;因非根器而無善心。再有,此經妙神力如葯樹王,能滅眾生一切病苦。如能消除一切眾生破四戒重罪和五無間罪等惡業,而敬信修持發菩提心。如妙藥不能治必死之人一樣,一闡提不能發菩提心。再有,此經妙神力如眾生手外傷敷藥得愈而發菩提心。而一闡提如眾生手無外傷敷藥,無發菩提心因緣。再有,此經妙神力如金剛能壞一切物品,安止無量眾生於菩提道。就如鋸掉的廢羊角無論怎麼壞損也與羊無關一樣,不能讓一闡提立菩提因。再有,此經妙神力如馬吃枝草,斷枝草能續生一樣,讓雖犯四重戒作五逆的人,能續生菩提因緣。而一闡提如多羅樹枝斷不能續生一樣,不能續生菩提道因。再有,一闡提如斷樹不生、雨不住空、金剛不容外物一樣,必然不能發菩提心。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這樣說「一闡提」有什麼意義嗎??佛說,一闡提不能見知真常佛,不能修行賢善之行,不能親近善知識;認為造作無因果,世間根本就無佛,更不存在佛法等。有智慧的人,見到這樣的人必墮三惡道很可怕。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此意義還有別的說法嗎?佛說,能知懺悔無量劫來造諸惡業,後不復造,諸惡業可消滅。如王者出遊正路,盜賊望風逃散,不復再來一樣。而一闡提驕慢心,多作惡,不害怕,如猴水中撈月,空轉六道。有無量眾生成佛而沒有一闡提什麼事。再有,一闡提不知佛性真常,見佛入涅槃說,釋迦牟尼不也和普通人一樣,油盡燈滅。見菩薩作善業,詆毀破壞不信,欲置死地而後快。一闡提身有眼而心無目,不見苦集滅道真諦,而謗佛法。再有,若有人說我今是菩薩,不信小乘經典,只信受大乘經典,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原因,眾生身中也具足佛的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說的法與佛說法一樣,破無量煩惱如破水瓶一樣簡單,瓶破而見佛性。這樣的人隨文解義,口說佛性而心實不信有佛性,是為利養的惡人。而有智慧的人,如國家駐外大使,寧喪身而不辱使命一樣,在眾生中廣說佛三乘法藏,真常佛性。再有,一闡提惡比丘住伽藍清凈處,自稱是真阿羅漢,是大菩薩,破壞佛清凈法。見有人講佛法,心裡嫉妒,說這部經是偽經,那部經是魔說,佛經都是無常法等。毀滅正法,破壞眾僧。又說,魔王說法就是沒有善巧順著佛說,如殺人放火做州官,死後業報誰見到了,也不過是業報那麼一說而已。此是一闡提所說邪惡之法。再有,眾生聽聞此經妙神力如日照蓮花開放,悉為發菩提心之因。而一闡提雖有佛性,以無量罪垢所覆業緣,不得妙因,流轉生死無盡頭。再有,眾生聽聞此經妙神力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樣,雖有煩惱終不被煩惱所縛,為作菩提微妙因緣。而一闡提不是法器,不能為因。再有,如良醫善於用藥,能治身、眼瘡、小兒、邪鬼、毒胎鬼上身等病,卻不能治心理病一樣,佛說諸經禪定三昧能治貪嗔痴三毒煩惱病,而不能治已犯四重戒五無間罪。唯有此經妙神力能治。再有,此經妙神力如良醫良藥,能治眾生一切病,能讓盲人復明病,能治上吐下瀉,女人難產等諸病一樣,讓聲聞緣覺開發慧眼,讓犯四重戒五無間罪的人發菩提心。而不能治必死之人和先天生盲之人一樣,不能讓一闡提發菩提心。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犯四重戒五無間罪極重惡,未發菩提心,怎麼能作菩提因呢?佛說,此諸眾生雖造業極惡,但臨命終時,聽聞此經後幡然醒悟,知惡有惡報,心生懺悔。雖報在六道,但唯此一念作菩提因。再有,此經妙神力如用毒藥塗鞋趕路,諸毒蟲自退,唯毒龍一闡提不能退。再有,此經妙神力如葯塗大鼓,諸眾生聞鼓聲而貪嗔痴等煩惱漸漸自斷。唯一闡提不能斷。再有,此經出世如萬糧秋收能安樂眾生,悉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再有,四眾弟子及諸外道,有受持此經,讀誦或為人說等,皆為發菩提心因緣。若再能為犯四重戒五逆罪的人和為邪鬼毒惡所持身之人,講解此經,或教人書寫此經,信受之人諸惡消滅,邪鬼自去。要知道能這樣講解此經之人,是真菩薩。一闡提如聾人不聞其聲一樣,想聽也聽不到此經妙典,無此因緣。再有,諸眾生想聽聞或不想聽聞此經,一旦聽聞此經後,眾生煩惱之山自崩落。但一闡提不能。再有,佛先教諸比丘等四眾弟子,修學凈身,修無我想,逐漸教學其他經典,最後說此經既為已發菩提心的人說又為沒發菩提心的人作菩提因。一闡提除外。再有,佛以此經為無上船師,駕法船接引眾生。但眾生也要值遇大般若船,順風順水才能到達彼岸。否則,無量劫於六道生死,不能值遇。值遇此經要生奇特想,生清凈信,才安穩過生死海,達彼岸證菩提。再有,佛示現涅槃如蛇脫皮,皮退而常住。如真金作器,於三界化度眾生示現種種身,而真身常住無變。如庵羅樹一年三變,開花、結果、落葉,於三界示現三種身,初生、長大、涅槃。而真身真常,不是無常。佛說,「如來密語,甚深難解」,如大王身邊有智之臣,知大王晨起後的一個系列,四個環節。一洗拿水盆,二吃上食物,三飲奉水杯,四游牽馬。四個無常的環節比喻大王的四種密語和佛說的大乘經典。若佛出世,為眾說佛入般涅槃,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佛本真常而說無常相,想讓諸比丘等修無常觀。若佛說正法當滅,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佛本常樂而說苦相,想讓諸比丘等修苦觀。若佛說我病苦僧壞,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佛性真常而說無我相想讓諸比丘等修無我觀。若佛說正空的人為正解脫,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正解脫是離三界諸有,想讓諸比丘等修空觀。若佛說一切眾生有佛性,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是法久而常住,想讓諸比丘等正常修法,若能隨順學的人,是佛弟子,知佛密藏。甚深佛法,不是世間凡夫識幾個字就能信解得了。佛說,於我滅後,若有人不能恭敬此經,此人於大眾中無有威德。因為眾生不知自有佛性,而此人誤以為眾生缺少福德。再有,正法將要滅盡時,多有行惡比丘等不知自有佛性,懶惰懈怠,如痴賊棄真寶黃金而挑擔草木,甚可哀哉可怕。唯有諸菩薩等取此經真實義,不著文字相,為眾生說。講到這裡多說一句,有的人總有「大海無涯天作岸,登山絕頂我為峰」的感覺,見哪位法師弘法,不知末法時期弘法艱辛萬難,居高臨下而專作評論家、批評家。而自己空無證悟,妄談佛理,甚可哀哉怖畏。交流證悟莫攻擊,商洽知見莫指責。聖智凡愚自心明,說與不說眾生知。佛說,我涅槃後,正法時代的後八十年,此經於世廣泛流通。此時,有諸惡比丘等眾抄略此經,抄前不抄後,抄後不抄前,抄前後不抄中等。然後用此經的某一句,去攻擊另一部經,指責法師,弄得眾生不知真偽而滅佛正法。用一句「末法時代魔王說法如恆河沙」去指責法師,誰講佛法誰是魔,弄得人人不敢弘法而滅正法。要知這樣的人是魔王伴侶。這樣的人也讀誦此經,是為裝門面、裝明白,文飾而不知實義。如貧窮牧羊女賣乳,輾轉加水,已無乳味。這樣的人,破壞大乘經典,也是這樣作法。此乳雖無乳味,仍勝諸苦味千倍。如此經雖遭像法、末法,仍是諸聲聞經之王,而為上首。佛說,如世人皆讚歎男身,知女身是世間是非罪惡的住處;女人對諸有貪慾無足一樣,知自有佛性是丈夫相,不知自有佛性的男人也不是真丈夫相,如同女人。知自有佛性的女人,雖是女人也有大丈夫相,如同男人。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我今日才覺得決定通達佛性。佛贊童子菩薩說,你今隨順世間法才這麼說。童子菩薩對佛說,我不能隨順世間法。因菩薩知道世間法世俗世論破壞佛法,所謂「眾生惡世多激情,輪轉生死浩浮盈。如是順流背本己,無明神識六道中。學佛入世逆世行,逆世離世非厭世,識破無常因緣情,自度度人大英雄」。佛贊童子菩薩說,你今知無上法昧,難知己知,如蜂采百花為蜜一樣難得。再有,如蚊子澤水而不能潤大地萬物一樣,雖此經於未來世流通,能信受此經,聽聞此經或見到此經的人極少,大多數眾生而無法受益。何況於末法時代中的正法滅時,此經先滅。那時佛法在此世間已現衰相,將無佛法。有人要問,世間無佛法時什麼樣子,今天的動物世界是。再有,此世間佛法要滅時,如秋雨連綿,其它大乘經典悉皆滅掉。那時,若有人能保存一部完整無缺的此經或大乘經典都如人中王一樣稀有,只有諸菩薩隱世才能做的到。有人問此經為什麼這樣重要,告訴諸位只有依此經才能矯枉人心中的像法、末法,過正還原人心中的正法。早在二十年前,有一位九華山開悟證道高僧對大眾弘法時說,大開普度十年後,將有人弘傳正法,矯枉過正四眾心中的像法、末法。於末法時代中興正法,最後四眾尚不證知是何人。所以,我提醒諸位,要注意當今世上每一位法師講法,尊重讚歎。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純陀獨有疑心。心疑依佛性而真佛常住,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即釋迦牟尼佛肉身不真常,我們今天實實在在地見到了,而佛常住真身今天說有,而我們還沒實實在在的見到。依據此理,諸佛、菩薩、聲聞、緣覺都一樣,沒有什麼差別。佛說,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諸法,無有是處。四聖位也有差別,也無差別。差別在功德圓滿不圓滿,無差別在佛性覺與不覺。分別解說,如乳牛種色不一,地域不一,而牛乳白色同一。不一的是業報因緣,同一的是佛性。這是四聖位的本無差別。那佛為什麼還說三乘法呢?因為世間諸漏與出世間的漏根不一樣,即功德不一樣而有差別。如乳還可加工成乳油、乳酪、乳酥等。如冶煉礦石成金,金價昂貴。礦石的含金量不一樣,礦渣多少不一樣而有差別。而同是金礦石的同一佛性而無差別。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與佛還有什麼差別。雖然這麼說有所不妥,但是什麼因緣眾生皆有佛性。聲聞入小涅槃,八萬四千大劫,時間有限為小涅槃。緣覺入中涅槃,時間與聲聞相同,而法樂環境比聲聞天高界好。菩薩入大涅槃,離此三界至佛凈土,時間與環境聲聞、緣覺所不能比。雖入佛凈土而不是自己的凈土。佛入般涅槃是入自性涅槃,無所入和不入,只是示現而。前三聖位怎麼不能同佛一樣入般涅槃呢?佛說,佛入涅槃為入自性涅槃,不是其它聖位可比。所以,大般涅槃為善有,即妙有。妙有自性凈土莊嚴,妙有自性報身圓滿,妙有自性化身無量而化度眾生。菩薩的妙有有限,聲聞、緣覺無妙有。再有,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如酥,佛如醍醐,是同一佛性而又有差別。再有,眾生佛性,不是外來,不是後有,各自本具。只是久迷煩惱與覺而智慧,眾生與佛而有差別。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怎麼有人一發心就成佛道,而有的人久發心而不能速成佛道。佛說,有聲聞、緣覺、菩薩於佛前速作誓願,我當久久護持正法,然後就速成佛道。如商人市場賣寶,愚人不識貨而輕笑,見商人吆喝此寶無價後,又是輕笑。還相互說這年代哪有真寶,真好笑。不能速成佛道的聲聞緣覺就同愚人一樣,不識佛寶,輕視佛道。再有,於未來世有人因被生活所困等原因出家,心志不穩,邪見不說實話,不精進修行佛法。見聞佛為聲聞速受記,便大笑、輕慢、攻擊等,要知道這是破戒,自認為自己總比別人強。佛速受記為堅固其聲聞道心,佛受遠記為護持正法久住。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怎麼得不壞眷屬。佛說,勤加精進,護持正法。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怎麼口唇乾焦。佛說,遇痴無智,不識三寶。再有,不知佛真身常住,眾生雖有目如盲者。若知者雖是肉眼,卻似天眼,此人久修大乘經典。若有天眼者,不知者,卻似肉眼,不修大乘佛法。再有,佛常為一切形類,無足有足多足等眾生,以一音說法,彼彼異類各得醒悟。所以,佛為一切眾生之父母。再有,佛隨順世間如大人對不會說話的嬰兒說話,小孩雖聽不懂什麼,卻為小孩將來會說話,說什麼話打下基礎。佛為眾生說妙法也是如此,將為眾生成就佛道撒下菩提種子。從第四品童子菩薩請法,逐一開示至這裡。有人問,宣化法師講,佛法滅時《楞嚴經》先滅掉,這裡怎麼說此經先滅掉?這裡不矛盾,此經為聲聞經王,《楞嚴經》是菩薩乘的銅輪王。從聲聞乘講此經先滅掉,從菩薩乘講是《楞嚴經》先滅掉。【大般涅槃經卷第十】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一切大眾所問品第十七】這一品重點說,純陀及天人等各類眾生願最後供養佛。供養後,純陀菩薩、童子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以及天人、世人、阿修羅等分別向佛請法。這時,佛從面門放青黃赤白蘭紫種種光、照純陀及眷屬身。純陀及眷屬手捧器物,佳肴美膳充滿,欲奉佛與諸比丘最後供奉。此時,有一位威望很高的天人攔住純陀說,請等一等供養。諸天天人及其它眾生,也各自持齋於佛前長跪供養。諸比丘也手捧衣缽供養。此時的三千大千世界莊嚴如西方極樂世界。純陀跪於佛前,憂悲的懇求,唯願佛哀憫我們再住世延壽時間越長越好。佛告訴純陀,你想請我久住於世,應該快點奉上最後具足的供養。此時,一切菩薩與各類眾生異口同音,羨慕純陀成大福德,請佛受最後無上供養。我們無福,白預備美食。佛為讓眾願滿足毛孔各化無量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眾,示現受其各類眾生供養。唯釋迦牟尼佛自受純陀供養,並以佛神力使此膳餚充滿法會而供養大眾。表示佛示現入世間,隨順世間,憐憫世間眾生,而獨受純陀供養。此時,天人、阿修羅等哭泣悲嘆,佛入涅槃,我等永遠離開了師尊,以後的路我們怎麼走。佛用偈語安慰大眾說,汝等莫悲嘆,諸佛法常住,悲心視一切,皆如羅睺羅。四眾應善聽,聞已應歡喜,即發菩提心,最上之誓願。此時,人、天、阿修羅等大眾等,聽佛說法後心生歡喜,知佛常住。散花、塗香、天鼓伎樂等供養佛。此時,佛對純陀說,你今所見是不是悉有奇特。純陀答說,殊勝莊嚴。佛對純陀說,你今皆已成就菩薩行,住十地。童子菩薩對佛說,純陀所修成菩薩行,我也隨喜。今日佛為利益未來無量眾生說此經。那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中,有餘意無餘意呢?即真經實義沒有全說還是全說了。佛對純陀說,所說經也有餘意,也無餘意。即也有沒全說的,也有全說的。純陀向佛請法說,所以布施都可讚歎嗎?持戒與毀戒有怎樣的差別呢。佛說,唯除一闡提布施外,其餘一切布施皆可讚歎,獲大果報。怎樣為破戒,此經中已說。純陀又向佛請法說,我還是沒明白,佛說破戒的人,就是一闡提。如果真信三寶真常,人就不破戒。一闡提這樣的人怎麼樣表現的呢?佛對純陀說,四眾發粗惡言誹謗正法,造重業不知悔改,還心安理得等人,為趣向一闡提道。犯四重戒作五逆罪,心不知害怕,無懺悔意;於佛正法,無護惜心,詆毀輕賤,說有很多的過錯等人,趣向一闡提。又說過世間根本無佛,也無佛法。誰說有請出來讓我見一見等人,趣向一闡提。純陀又向佛請法說,破戒之人怎麼表現的呢?佛說,如犯四重戒及五逆罪,誹謗正法等這樣的人為破戒。純陀又向佛請法說,這樣破戒的人,還可拔濟救度嗎?佛說,若有因緣的,還可拔濟救度。即破戒後心常懺悔,又害怕又自責,不應該破戒呀!以後我也護持正法,供養護持正法的人,讀誦、受持、廣說大乘經典。破戒之罪被法制服後,可以重作新人,新人不算舊賬,為不破戒。如日出破諸暗一樣,此經能除眾罪,拔濟、救度破戒之人,擁護此經正法得大果報,離此經正法,無救度破戒之人之法。若有誹謗正法之人,能自己改悔,還歸正法,自念不善自害後,對別人說自己的教訓,讓別人從中受益,這樣的人得福無量。犯五逆罪的人也是這樣做,也可得福無量。若犯其他重罪的人,應認真聽一聽。正法是佛密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當護持,還要讓別人知道,用正法供養別人,可得大果報。如母子渡河,棄子母可活命,但母拚命不舍,母子都被水淹沒。此女人本人沒有作善業,而因慈念子的原故,得生天中。犯重罪的人也同此理,因護法心而得福報。護法為世間無上福田,有無量果報。純陀向佛請法說,若一闡提也自改悔等這麼做,也能得到同樣的福報嗎?佛說,你不應該這麼問,如有一種果,皮苦仁也苦,不論怎麼培育,也改變不了它的本性。若一闡提能發善心就不是一闡提了。再有,一切布施,因布施對象不一樣,果報不是沒有差別。只有供養佛,才得無上果報。純陀向佛請法說,是什麼原因這樣說呢?佛說,此王舍城中,有一男眾信佛又奉外道。來這裡請法供養之意。故說供養對象不一樣,果報有所差別。同時,又對菩薩帶領四眾持戒而說,棄除破戒。棄除破戒少數人,是對持戒多數人的慈悲。佛說偈語「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葉林,必有樹木。一切女人,必懷陷曲。一切自在,必受安樂」。這時,文殊師利菩薩禮佛後也說偈語。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樹木。非一切女,必懷諂曲。一切自在,不必受樂。佛您說偈必有餘,沒能全說,請慈悲說其因緣。如西牛賀州有何直而不曲;金銀琉璃寶樹有樹無林;也有女人持凈戒而功德成就,有大慈悲;諸天王雖得自在,悉是無常。佛說,如良醫治病,正常用藥為治病甘露,超量服藥不能治病反為毒。佛說法也是這樣,因聽法對象不一樣,而有所保留取捨。說此偈語是為調伏王子與后妃的驕慢心,讓他們知道因果是很可怕的事。如今天我為諸位講佛經,諸位都是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修行,我要講繼續苦行,否則往生佛凈土很難。所修功德越高,往生的把握越大。如果諸位都是新學,我要講只要信佛念佛,將來一定往生佛凈土。否則,會讓新學害怕而放棄信念。佛說,文殊師利你現在應該明白了佛說偈語無有漏失,是根據眾生根基有所保留。你早已明白此意,為利益眾生才故意這麼請法。文殊菩薩聞佛說法後說,於他語言,隨順不逆,亦不觀他,作以不作,但觀自身,善不善行。此偈是佛您所說,這麼說法不是正確說法,特別是語言隨順不逆不了義,請佛垂慈哀憐眾生,再正確的說一說。再有,佛常說一切外道,有九十五種趣向惡道。而聲聞弟子走的路正確持戒威儀,慎守主根,深樂大法,趣向善道。佛怎麼於佛經中有批評他們,訓斥他們的語句和意思呢?佛說,所說此偈語不為一切眾生所說,而專為阿暗世王所說。阿暗世王害其父王后,還說他父王的過錯。至佛所想讓佛折伏王者勢力。說什麼是佛一切智和不是一切智,若有一切智,於往昔無量世中就能調理好常懷壞心的人。怎麼還有跟隨追逐佛而來,就想專門與佛作對,專門謀害佛的人。他們還想出家就出家,佛也管不了呢,以是因緣說此偈語。告訴他,大王你今害父,已作逆罪雖墮落無間,但不知懺悔,以求清凈,有什麼緣由還指責父王的過錯。再有,批評或訓斥一些聲聞弟子,是為教誨他們遠離眾惡,再讓他們教誨別人也遠離眾惡,不毀禁戒,成就威儀,而成就功德。受佛教化是佛弟子。這時,佛又為文殊師利菩薩說偈語「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怨已可為辟,勿殺勿行杖」。文殊師利菩薩於同時也說偈語,「非一切畏刀杖,非一切愛命,恕已可為辟,勤作善方便」。佛您說,偈語法義也是沒全部說透。如阿羅漢、四天王等,是天人或阿修羅持利劍能害了嗎?持戒比丘勇士,烈女等能為活命害怕刀杖嗎,阿羅漢能與凡夫相比嗎,若凡夫不識阿羅漢而比作走路的人與凡夫一樣,那是邪見。是有因果的。佛說,於眾生生大悲心,無殺害想,是阿羅漢的平等心。所說偈語是以前說予此城中獵戶的,他獵殺很多鹿,請佛去家中吃肉。佛雖受請而未吃肉,勸他說慈悲眾生如子想。還說,當讓你長壽,久久住於世。受持不害法,獨如諸佛壽。文殊師利菩薩又說偈語,「云何敬父母,隨順而尊重。云何修此法,墮於無間獄。」即隨順而尊重父母,怎麼還墮入地獄呢?佛說偈語:「若以貪愛母,無明以為父。隨順尊重是,則墮無間獄。」即若人隨順尊重貪愛無明,必然墮地獄。佛又為文殊師利菩薩說偈語:「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一切驕慢,熱極暴惡。賢善之人,一切愛念。」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佛所說還是沒有全部說完,請慈悲說其因緣。如徒兒向師學手藝,說徒兒是師的兒子不成立;說師對徒兒不像兒子那麼教他學不會;說不投師而想自在又什麼手藝也沒學到。所以說佛沒說完全,是有餘義。再如,一個傀儡王子什麼事也不能自主,能說自在嗎?烈女出家,誰也不敢接近她,能說賢善愛念嗎?有出家人犯四重戒,還住寺廟穿出家僧服,堅持威儀,護持依法修行的人,是人命終必墮地獄。能說賢善愛念嗎?修善的人也有因犯戒而驅出寺廟還俗的,這又怎麼說呢。所以說佛沒有說完全,是有餘義。佛說,說法要隨順世間的時間、地點、人物因緣而說法。否則斷章取義,風馬牛不相及。佛說此偈是為,此城一女子回娘家順路至佛所,此女說一切女人不自由,一切男子自在。所以,佛說此偈。文殊師利菩薩見今日佛受純陀供養而說偈語:「一切諸眾生,皆以飲食存。一切有大力,其心不嫉妒。一切因飲食,而得諸病苦。一切修凈行,而得受安樂。」 此偈大意是,眾生都依飲食生存;有勢力的人心才不嫉妒不如自己的人;為飲食生存而吃各種苦;修凈行的人才得安樂。這時,佛為文殊師利復說偈語:「非一切眾生,盡依飲食存。非一切大力,心皆無嫉妒。非一切因食,而至諸病苦。非一切凈行,悉得受安樂。佛繼續說,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所食為示現,讓無量眾生具足布施功德,令其出離三惡道,實無所食,不依食而生存。肉身不是真正常住的羅漢、辟支佛、菩薩、佛,誰又見四聖道有食。若有的世間凡夫,一生也嫉妒別人,但也沒有大的勢力。若世間人有的外傷,不是因飲食而得病苦。若世間外道人也修梵行,照樣多受苦惱。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也不完全,是有餘義。佛所說偈,是有因緣而說。如上一首偈語,不是對文殊師利菩薩所說,是為一婆羅門人只求受不邪淫戒和不惡口戒,別的戒不能受而說。童子菩薩這時向佛請法說,什麼是無餘義或一切義。佛說,一切人常樂善法為一切無餘。其他一切為有餘或無餘。一切常樂善法的人中,要去除掉助道的人。正面助道為善行,不為助道。反面助道為逆緣,行惡法。所以,去除掉。童子菩薩說,請佛說一說此經能得怎樣功德!佛說,聽聞此經名字得功德聲聞緣覺都不知,唯佛全知道。因為這是佛的境界。何說受持、讀誦、流通或書寫此經得功德,更是不可思議。這時,天人、人和阿修羅等也說偈語,諸佛難思議,法僧亦復然。尊者大迦葉,及以阿難等。佛說偈語:「我法最長子,是名大迦葉,阿難勤精進,能斷一切疑」。這時,大眾以物供養佛後,立即發起菩提心,無量數菩薩得住初地。佛又分別為童子菩薩、純陀菩薩分別受記。並說,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文殊師利菩薩為法會說法,待大迦葉與阿難來到此地時,付囑如是正法。然後示疾,右肋而卧。【現病品第十八】這一品重點說,佛示疾眾生不理解。佛又大悲利益眾生,放大光明,為諸天及地獄眾生說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讓眾生得安穩、清涼、快樂,除一闡提類不得利益。這時,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已無一切諸病患苦,不像世間人等有貪慾、嗔恚、愚痴、驕慢四毒為病,有寒熱、腫痛、吐瀉、心慌等癥狀,今日怎麼讓文殊菩薩為法會說法,而佛示疾呢!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憐憫一切眾生;二是施給有病的人醫藥。否則,佛今日怎麼自說有病呢?世人有病坐卧不安,想吃這個那個,如何治理家業。而佛不言不語而卧,不教弟子等持戒修行解脫等法,不教如何不退菩提心,如何對治諸惡比丘不守清凈戒律等,若真有病,怎麼右肋而卧呢!行菩薩道的人,凡是供養病者醫藥的有福德;又去供養一切眾生,與眾生共同發願,心向菩提證無礙智慧的功德,能除去眾生的三種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表現為:貪慾、嗔恚、愚痴、憤怒、纏蓋、焦惱、嫉妒、慳吝、奸詐、諛諂、無懺無悔、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驕慢、放逸貢高、對恨諍訟、邪命媚諂、詐現異樣、以利求利、惡求多求、有無恭敬、不隨教誨、親近惡友、貪利無厭、纏縛難解、欲與惡欲、貪與惡貪、身見有見及以無見、頻申喜睡、欠呿不樂、貪嗜飲食、其心迷亂、心緣異相、不善思維、身口多惡、好喜多語、諸根暗鈍、發言多虛、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業障表現為:五無間罪,重惡之病。報障表現為三惡道眾生和誹謗正法的一闡提。再有,菩薩願令眾生永斷諸病,得成如來金剛之身等。怎麼佛今天自說有病!再有,世間人非常痛苦,想這個人念那個人等,怎麼右肋而卧,什麼也不說呢?愚人會想,佛是不是常住長生,不應該自說有病呢?再有,世間有病身體瘦弱,卧床不起,人生厭煩等。今天佛右肋而卧,會為九十五種外道所輕視,認為佛也無常,還不如我等長壽呢!按這樣的道理,佛不應該右肋而卧,又默然不語。再有,世間人有病,四大不適至極,不能隨意坐卧等。而佛四大無不適而身力具足,具足十力;不應該像嬰兒一樣什麼也不會說。而佛有大智慧,大威德,神通自在,進止安詳等,怎麼今天右肋而卧,讓人無悲苦呢!這時,佛心大悲,究竟隨順利益眾生,立刻從卧而起,結跏跌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放大光明,充滿虛空,明徹地獄。諸天眾生不退菩提之心;地獄眾生遇此光者眾苦滅掉,清涼快樂。佛於大光明中為眾生說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地獄眾生聞法,心生歡喜,當時結束地獄苦報,生人天中,地獄虛空。僅剩一闡提,不能得利益。諸餓鬼類遇此光者,饑渴解除,立刻命終而生人天,唯一闡提類不能得利益。畜生類眾生遇此光者,恚心滅掉,立刻命終而生人天。唯一闡提類不能得利益。為什麼六道眾生都盼佛降世,三善道得救度,三惡道罪苦得豁免。佛身毛孔出無數寶蓮,一一蓮花各有一佛,莊嚴其身。又示現欲界六天,又為眾生說聲聞乘,緣覺乘法,菩薩六度萬行所得功德。我們世間的人遇佛光者,盲者見色,聾者聽聲,啞者能言,腿殘能行,貪者得財,慳者能施,恚者慈心,不信生信。唯一闡提類不能得利益。這時,天龍鬼神等類眾生,心皆歡喜,歌舞散花,供養佛與僧。並說偈語:如是甚深佛行處,凡夫下愚誰能知,施諸甘露法,為斷除彼諸煩惱。這時,佛對童子菩薩說,你現在已得這樣甚深微妙智慧,一切外道諸魔不能破壞,不為惡風所動。成就請法功德,樂說辯才。佛早已除病根,永離依卧,在無量阿僧祇劫有佛無上勝如來,說此經典,開示我等聲聞。聽聞此經後,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講解。以此功德,發菩提心。從那時起,再沒有諸惡,煩惱業緣,永斷誹謗正法一闡提,再沒犯四重戒,沒作五逆罪。這裡告訴我們,此經薄福之人,難聽聞到;有福德的人聽後大果報如此不可思議。有緣聽聞此經之人,實為佛緣殊勝。佛又對童子菩薩說,佛真實非人非天,也不是鬼神等類;猶如大海無鹹味,猶如高山無土石;猶如父母,實非父母;猶如船師,實非船師;猶如商主,實非商主;能催伏魔軍,實無噁心;猶如醫王,實非醫王。這些都是隨順世間,比喻說法。佛繼續說,若有依佛法修身口意業,死後火化、水葬、棄屍供野獸飛禽食用。是善人用屍身行最後善,死後生善道。佛今天自說有病,讓文殊師利菩薩為四眾說法,是示觀涅槃。佛身,大涅槃,是請佛甚深禪定。虛空之性,無有坐卧等事;更無童子菩薩所問世間諸事,諸佛如虛空,實性出世間。佛說,世間有三種人的病難治。一是謗大乘佛法;二是作五逆罪;三是一闡提。這三種病聲聞、緣覺不能治,此病必死。世間有僥倖亂投醫好病的巧合,而這三種病,沒有巧合。佛說,聲聞緣覺從佛或菩薩那裡聽聞到此經,發菩提心或不發菩提心,以後值佛不值佛、值菩薩不值菩薩、聞法或不聞法都能自然成就菩提。何況能受持、讀誦供養此經。有人會問,不到法華會,不得成佛道與此是否矛盾。我告訴你,能聽聞受持此經的人,種下菩提因,也一定能到法華會或聽聞《法華經》。佛說,有五種人,於此經有不圓滿的地方:一種人為一果羅漢,永斷三途諸苦,人天七返。過八萬劫後證得菩提。二種人為二果羅漢,永斷三途諸苦,人間一往來。過六萬劫後證得菩提。三種人為三果羅漢,永斷人以下五道,為不來果。過四萬劫後,證得菩提。四種人為四果羅漢,世間諸漏已盡入余涅槃。過二萬劫後證得菩提。五種人為辟支佛,永斷諸煩惱,入余涅槃。過一萬劫後證得菩提。這裡的證得菩提,是證得一地菩薩的智慧。【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聖行品第十九之上】聖行品即菩薩行,共分三卷三品。這時,佛對童子菩薩說,菩薩當於此經專心思維五種之行。一者聖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嬰兒行,五者病行。下面分別講解:聖行。菩薩經常修行這五種行,還要修行佛行,即受持佛說大乘經典和此經。1、菩薩聽聞此經生信,思維諸佛無上道。為受持佛大乘經典和此經,應舍離妻子、眷屬、舍宅、財富等一切外財,視居家如牢獄一樣讓人煩惱,不得盡壽凈修清凈行。應出家讓一切善法因此增長,修行無上菩提之道。舍外財出家為菩薩行布施,菩薩想出家時,與魔王的戰爭開始。魔王生大煩惱,說我又減少一個子民多一個戰爭對手。這場戰爭又曠日持久,一直戰鬥到菩薩菩提樹下證菩提。2、菩薩出家後服法衣,奉持禁戒。菩薩護戒之心,猶如金剛。乃至小噁心生怖畏。菩薩護戒如人持浮囊,想渡大海;魔子想破戒,向菩薩乞索浮囊或一半、三分之一再或搭一把手不可;菩薩寧被魔子殺掉也不破戒,如不舍浮囊。菩薩護戒,常有煩惱魔子來巧語誘破,而菩薩為證無上菩提,護持重戒與微小戒律一樣,堅固心如金剛。3、菩薩具足五方面清戒。一根本業清凈戒;二前後眷屬余清凈戒;三非諸惡覺清凈戒;四護戒正念,念清凈戒;五迴向菩提戒。4、菩薩又有二種戒。一受世教戒,二得正法戒,終不為惡。5、菩薩又有二種戒。一性重戒(四禁戒),二息世譏嫌戒,世間人都認為不該做的事,如小稱大砣和不食五辛之物,不看兇殺戲等等。6、菩薩寧以熱鐵炙身,終不取以身破戒。菩薩寧吞熱鐵丸,終不取以口毀戒。菩薩寧卧熱鐵床,終不取以身貪求高廣大床而破戒。菩薩寧受三百矛扎,終不取以身貪求滋補醫藥而破戒。菩薩寧願投入鑊湯,終不以身貪求豪宅而破戒。菩薩寧願被鐵棒打碎,終不取以身貪求禮拜而破戒。菩薩寧願被鐵器挖出雙目,不以色心視好色。菩薩寧願用鐵錐刺耳,不以染心聽好音聲。菩薩寧願用利刀割去鼻子,不以染心嗅諸香。菩薩寧願用利刀割去舌頭,不以染心貪其美味。菩薩寧願用利斧砍其身,不以染心貪其觸。誰這樣對待菩薩,墮於三惡道,而成就菩薩護持清凈戒的功德,具足圓滿。7、菩薩修持這樣的清凈戒,進入八地菩薩,不動地。此地菩薩,為不動地、不隨、不退、不散,如山一樣,不為大風動墮退散。一不動為,不為色聲香味觸法所動,不為貪嗔痴所動,不為煩惱魔所動。二不墮為,不墮三惡道,不破四重戒罪,不為色受想行識蘊魔惱害而墮。三不退為,不退回聲聞、緣覺,不退戒還俗,不退菩提道。四不散為,不為邪風所散,於大乘經典不散,不為死魔所散。8、菩薩進入不動地,為菩薩修行聖行。佛與菩薩所行為聖行。因為,佛與菩薩為聖人,有聖法,有聖戒,有聖定慧為聖人。聖人有七聖財,信、戒、懺、愧、多聞、智慧、舍離。七聖覺: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舍覺、定覺、念覺。9、菩薩聖行,修於諸觀。觀身不凈,誰是我,我是誰。觀身白骨,斷除一切色慾。觀骨節分離,斷形貌欲、姿態欲、細觸欲。觀青色十方皆青,黃白色也是如此。在各色觀中,此身不凈,因緣和合,四大無我,示現身作事業,幻化不實,何處生貪慾、罵辱、嗔恚。若心不忍,心則散亂,失去正念。若失正念,不分善惡,墮於惡道。如是觀為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得四念處。得入堪忍地,即一地菩薩。10、菩薩堪忍,身心苦惱一切能忍。堪忍貪慾、恚痴、寒熱、疫病、惡口、打罵等。11、沒有得住不動地凈持戒時,有因緣可得破戒。為令他人受持讀誦大乘經典,令不退菩提心,故得破戒。如七地以下菩薩為度化喝酒的人,就示現飲酒接近此人等。為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12、菩薩擁護大乘經典,令人不退菩提心,雖破戒卻無地獄可墮。往昔佛於我們地球做大國王,敬重大乘經典。當時,無佛和聲聞、緣覺住世,只有佛教經典。佛十二年供養婆羅門,又十二年保護安全。然後勸婆羅門發菩提心時,婆羅門說,菩提之性,是無所有,大乘經典也如此。見聞婆羅門誹謗大乘經典,當時將其殺掉。如此因緣,沒有墮地獄。護持大乘經典,有無量勢力。菩薩行六度成就十種自在,即行法施、無畏施、財施,可以圓滿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持戒行能圓滿業自在、生自在;精進行能圓滿願自在;忍辱行能圓滿信解自在;禪定行圓滿如意自在;般若行能圓滿智自在、法自在,即菩薩有十種自在。13、菩薩聖行苦集滅道。苦有逼迫相,集有生長相,滅有寂滅相,道有大乘相。苦滅相,集轉相,滅除相,道能除相。苦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壞苦相。集三界諸有相,滅三界諸有相,道戒定慧。有漏法有因有果,無漏法也是有因有果。有漏法漏果為苦,漏因為集;無漏法無漏果為滅,無漏因為道。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為苦;能生苦法為集;無有苦處為滅,十力,四無所畏,四念處,大悲為道。十力為:一是處非處智力(道理與非道理);二是業異熟智力(知三世業力);三是諸禪解脫三昧力;四是根上下力;五是種種智解脫力;六是種種界智力(眾生界);七是遍趣行智力(顯現六道);八是宿命智力;九是天眼力;十是漏盡智力。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諸法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四念處為: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生有五種相,一者初出,二者終,三者增長,四者出胎,五者種類生。老有二相,一為念老,也為增長老;二為終身老,也為滅壞老。病為地、水、火、風,互不協調。一為身病,二為心病。身病有水、風、熱、雜的原因和外傷,外傷由戰爭等、不小心或誤摔等、刀杖瓦石、鬼魅作穢四種原因。心病有高興、害怕、憂愁、愚痴四種原因,這四種原因有三種根源,一者業報,二者惡對,三者季節與代謝。死為失去受報之身體。一為命盡死,二為外緣死。命盡有三種情況。一是命盡福沒盡,二是福盡命沒盡,三是福命都沒盡。外緣死也有三種情況,一是想害別人或被別人害自殺,二是想殺別人或被別人害他殺,三是又想害別人又想自害而死。另外,有的人外緣死可為放逸死、破戒死、壞命根死。放逸死是人誹謗大乘經典;毀戒死是人毀犯諸佛所制禁戒;壞命根為舍五蘊身,是成道之人。愛別離為所愛之物被破壞離散。一為人的五蘊壞,即心、肝、脾、肺、腎。二為天的五蘊壞,即色、受、想、行、識。三為其它五蘊壞。怨憎會為不愛而脫不掉,還要會集。重點是三惡道,不想去、不願去、不願作也得會作,不見輪迴饒過人。求不得為所求不得和費大力氣不得果報。五蘊盛,為七苦作用於心,念念為苦。14、三界眾生無不有生,不一定有老。眾生貪生而厭病老死。菩薩不然,知生必有病老死相伴生,善必惡相隨。佛用功德天女與黑暗惡女姐妹比喻,美與丑伴生,富與貧相隨。有智慧的,驅除功德天女,而黑暗惡女,也相隨而去;愚痴的人,貪求功德天女進舍,而黑暗惡女,也相伴入宅。菩薩捨生,而病老死都無,眾生貪生,而八苦根本。眾生貪生,如小孩餓,逼取糞中果子,洗而又棄。菩薩見生如糞中果子,不受也無舍。菩薩不貪色聲香味觸法美味,諸苦惱自免。眾生貪其美味,而得色力,知有一患,將來要死,也出高價貪而食之。愚痴貪受,諸苦相集。15、菩薩住於此經觀知生為大苦。菩薩受持此經,知佛要隨順世間,示現涅槃,那還有誰能違背世間諸法規律呢!三界受生處,如毒樹根、莖、葉、花、果都能殺人,是糞臭一樣,人生十歲乃至能活八萬歲,都諸苦相隨。凡夫貪生求壽,如冒險採藥人不覺跌於深坑。菩薩見生壽如見天人妙食似地獄鐵丸。16、菩薩住於此經,觀知老為大苦。老能壞勇力意念,無年青時的快樂驕慢等,為人瞧不起。人老如池中蓮花鮮美而遭冰雹,小國王好戰而遇大國強兵,車折軸,富家遭強盜等,盛年壯色為衰老乾枯,再無出家、讀經、坐凈的勁頭。老人也如國王失國乞食,油干燈滅,干河無水,不能咨受一切善法。17、菩薩住於此經,觀知病為大苦。病能讓人失去安穩樂事。如小苗遇雹雨,常人失手足,芭蕉有子等,搶奪人的正念根本。18、菩薩住於此經觀知死為大苦。如火燒一禪天,水淹二禪天,風吹三禪天,唯四禪天可免。一禪天內有覺觀,外有火災。二禪天內有歡喜,外有水災。三禪天內有喘息,外有風災。四禪天內無患,外無災。唯菩薩住於此經,如國王能識破怨賊偽裝親善,而欲殺害之陰謀詭計等。菩薩住於此經是住於空、無相、願力三定,與死遠離。19、菩薩住於此經,觀知愛離別為大苦,愛別離苦為眾苦根本。偈語說,因愛生猶,因愛生畏,苦離貪愛,何猶何畏。愛別離能生出種種苦。如頂生太子具七寶為轉聖王,又貪忉利天玉帝諸寶,玉帝受持此經,並為其開示。而頂生轉輪聖王,於玉帝生噁心而墮落回人間,別離七寶和愛念之人,因苦惱生死而死。當時玉帝迦葉佛是,頂生聖王我釋迦牟尼是。應該知道愛別離過去現在世都有,未來世眾生也是如此。20、菩薩住於此經,觀知怨憎會為大苦。菩薩觀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五道,都是怨憎會苦,恨這個,怨那個。如看見牢獄緊閉,枷鎖杻械於人一樣害怕。所以,菩薩舍外財而修六度萬行,入於涅槃。21、菩薩住於此經,觀知求不得為大苦。一切盡可求,但分二種。一是求善法,求善法不得苦。二是求不善法,為度眾生求惡法不離苦。22、五蘊盛為七苦所集,修善法有樂想,作惡者生苦想。這時,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如色是苦,一切眾生不應有求。又如善道中,六觸受樂,樂是苦,一切眾生不應有求。佛說的偈語,菩薩摩訶薩,畢竟到彼岸。所做眾事辦,是名最為樂(餘下略去)。諸經中所說樂相是什麼樣子。佛說,一切眾生與下苦中,橫生樂想。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下苦為八苦。下生為三惡道,於中樂無苦樂想,於上樂生樂想,當怎麼回答?怎麼說於苦中而生樂想?佛說,從理義上說,無有樂想,是妄生樂想。五蘊中有三受三苦。三受是樂受、苦受、不樂不苦受。三苦為苦苦、行苦、壞苦。以苦樂受中,雖為三苦,實有樂受,是菩薩以苦樂性不相舍離,以苦為樂,不舍離眾生。若於一切眾生一切皆苦,實無有樂,妄生樂想而已。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修行善者,則受樂報,諸經所說樂受是真實的嗎?佛說,修善受樂報是菩提道之根本。所以,在諸經中說有樂相。而世間人以女色、美酒、財寶等貪慾滿足為樂,如是樂能生苦,是憂悲苦惱,乃至斷命。菩薩於八苦中,能解苦無苦,於此經中能知苦因樂因。【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聖行品第十九之中】23、菩薩住於此經,觀集是蘊因緣,集還歸愛於有。愛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又可分欲愛、色愛、無色愛。又可分業因緣愛、煩惱因緣愛、苦因緣愛。出家人有四種愛,衣服、飲食、卧具、藥品。又有貪著五蘊,隨諸所須,一切愛著,分別計較,無量無邊。愛又有善求與不善求之分。諸菩薩為善求,凡愚之人為不善求。求大乘者為善求,求二乘者為不善求。凡夫愛為集,菩薩愛為諦。因為菩薩為度眾生而受生,不為愛而受生。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在其它經典中說,眾生以業為因緣,今天怎麼以愛性為因緣呢?佛說因緣不是因。而五蘊主要的因來自於愛,愛與一切煩惱如王者出巡,臣屬相隨;穿衣塵土相著而隨;土地能生芽一樣。住於此經,深觀愛有九種可怕之處。一為欠很多債,二為要羅剎女,三為鮮花上有毒蛇,四為強食不能食之物,五為見淫女,六為樹藤籽,七為瘡中息肉,八為暴風,九為彗星。怎麼的可怕呢!「如債有餘」為窮人欠很多的債未還清,又被關進監獄。這裡比喻聲聞緣覺,有愛習餘氣,不能證菩提。如羅剎女婦,為先食其子,後食其夫,所食眾生令墮三惡道,讓眾生失去善根。如妙花莖毒蛇纏為眾生貪五欲之花,不見愛毒蛇之患,愛蛇傷命後眾生墮三惡道。所不便食而強食為五道眾生,強食貪著等不能食而死,以是因緣墮三惡道。如淫婦為愚人與淫女通,錢財被巧奪後,又被驅逐。愚人貪愛被奪去一切善法,被驅中道,墮入三惡道。如摩樓迦籽為隨鳥糞落在樹下,樹被藤束而枯死。凡夫善法被愛藤繞枯滅後,墮三惡道。如瘡中息肉為愚人五蘊瘡,應當勤心治愛息肉,不治命終墮入三惡道。如暴風為愛欲,暴風能於父母而生噁心,能拔大智無上深固菩提之本。如彗星出現,警示世間將出現飢餓和瘟疫,能斷一切善根種子,讓眾生受種種苦。所以,凡夫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菩薩無苦而有真諦。凡夫有集無諦,聲聞緣覺有集諦,菩薩無集而有真諦。聲聞緣覺有滅不真,菩薩有道有真諦。24、菩薩住於此經,觀見滅見滅諦,為寂滅煩惱火滅。不在三界受生報身故名出世間。出世間為我性,常於六塵而不染,不苦不樂,畢竟寂滅,為常樂我凈的真諦。25、菩薩住於此經,觀道如燈明暗,遠離輪迴,悟入八聖道。一正見,能見真理。二正思維,心無邪念。三正語,言無虛妄。四正業,住於清凈善業。五正命,依法乞食活命。六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七正念,能專心億念善法。八正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這時,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若說八聖道是道有些不妥。因為,佛有時說信心是道,能度諸漏。有時說不放逸是道,是菩薩助道之法。有時說精進是道,觀身念處,必須專心勤習。有時說正定是道,禪定能思維五蘊生滅,滅除一切憂悲苦惱。有時說修無常想是道,獨坐思維於空寂清凈處。有時說為人說法為道,聞法即斷眾生疑綱。有時說持戒是道,是人能度生死大苦。有時說親近善知識是道,具凈戒發菩提心。有時說修慈是道,慈能斷煩惱,得不動處。有時說智慧是道,能斷不停止的各種煩惱。有時說施是道,多行惠施,才有福德或菩提道。今天此經八聖道是道,其它經典是不是虛妄,佛久離錯謬,不會虛妄,那是什麼因緣才那麼說呢。佛說,如是諸經,悉入道諦,都能入道。信是八道根本,能佐助成就菩提。如中醫能治病,根據病情用多種葯配合,方達療效,雖是一副葯(一法相),要分別說各種葯的作用。如一聖道(菩提),要方便說很多名相一樣。從信根是道至八聖諦是道,都是一個道理。佛說,如一種金可作各種各樣的裝飾品,雖樣子不同,但金性一樣。佛以一佛道,隨諸眾生或說一種至二十種,佛、定、慧,見、慧、智,見道、修道、無學道、佛道,信行道、法行道、信解脫道、見到道、身證道,一至四果羅漢道、辟支佛道、佛道,念覺分、擇法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信、十力、大慈、大悲、念佛三昧、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一切智無所謂、漏盡無所謂、諸法障道無所謂、說盡苦道無所謂。是道一體,為眾生種種分別而說。佛說,如一火可燃各種燃料,草、木、煤、油等,佛道如一火,而眾生如燃料不同,是一無二。雖一思維,依六根而說六。雖一佛道,隨眾生而說,四聖諦,八正道等,是以因緣度眾生離生死。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在河邊林中抓一把樹葉說,我知法如山河大地草木那麼多,而說法如手中一把樹葉。佛所說諸法苦、集、滅、道以外,是不是還有別的法呢?佛說,所說諸法,都包括在四聖諦中,但仍有沒說。四聖諦中有二種智,一者中智,二者上智。中者,為聲聞緣覺智,上者,為諸佛菩薩智。知諸蘊苦,為中智;分別諸蘊有無量相諸苦,是上智。知入為門、為苦,是中智;分別諸入有無量相諸苦,是上智。知諸世間為分、為性、為苦,是中智;分別諸界有無量相諸苦,是上智。知色壞相是中智;分別諸色有無量壞相諸苦,是上智。知受覺相,是中智;分別諸受有無量覺相,是上智。知想取相,是中智;分別是想有無量取相,是上智。知行作相,是中智;分別是行無量相作相,是上智。知識分別相,是中智;分別是識無量知相,是上智。知愛因緣能生五蘊,是中智;能知一切眾生所起如是等愛,是上智。知滅煩惱是中智;分別煩惱不可稱計,滅分別煩惱也是不可稱計,是上智。知道相能煩惱,是中智;分別道相無量無邊離煩惱也無量無邊,是上智。知世諦,是中智;分別世諦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是上智。知一切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是第一義,是中智;知第一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是上智。這些法義,在其它經典中都不說,上智境界,非中智所知。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所說世諦,第一義諦是什麼意思?佛說,對沒有出離三界的人說,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二種。世間法為世諦,出世間法為第一義諦。而對出世間的人而言,就是第一義諦無二諦。五蘊和合為人,凡夫稱姓名是世諦;人死後姓名註銷,但這個前世或無量世,都是什麼姓名,後世又能是什麼姓名,根據性相全能知道,是第一義諦。即有名無實者是世諦;有名有實者第一義諦。我、眾生、壽命、知見、養育、丈夫、作者、受者等能從五蘊入為世諦;苦集滅道為第一義諦。世間法有五種,一者名世,二者句世,三者縛世,四者法世,五者執著世。名世,男人女人擁有世間財務。句世,圍繞生活有很多話說。縛世,被世俗世論很多煩惱所束縛。法世,持僧戒修行。執著世,見蘭說蘭,見緣思緣等差別念。於五種世法,心無顛倒,如實而知是第一義諦。若燒、若割、若死、若壞是世諦;無燒、無割、無死、無壞是第一義諦。有八苦相,是世諦;無八苦相,是第一義諦。依父母而生是世諦;十二因緣和合生者,不因業報而生,唯觀因緣度眾生而生,是第一義諦。文殊菩薩對佛說,所說的實諦是什麼意思?佛說,實諦是真法。真法無顛倒,無虛妄,實諦是大乘。實諦是佛所說,不是魔說。實諦是一道清靜。常樂我凈是實諦之義。文殊菩薩對佛說,若真實為實諦,真實之法就是虛空佛性,虛空與佛性有無差別?佛說,佛性如虛空,虛空如佛性。佛性是真實,虛空也是真實。眾生苦集滅道有諦有實。佛非苦非諦,虛空如佛性非苦非諦是實。所說苦是,可斷滅的無常相是實諦,佛性真常不可斷滅是實。集是五蘊和合而生,是斷滅無常苦是實;佛性不是可斷滅的五蘊之因的集性,如虛空一樣。滅是煩惱滅,二乘得滅為無常,暫時滅或階段滅。諸佛得滅是常為正法,是真實的。佛性不滅,只滅煩惱,常與不常不是說的,是證知常住無變為實,如虛空。道能斷煩惱,依法而修證道斷煩惱是常,不修行的煩惱相是無常,是真實的。佛已證虛空佛性,無道可修,無煩惱可斷,無無常也是真實的。佛者是真實,佛性真實者。佛說,有苦就有苦因,有苦因就有苦到盡頭的一天,有苦到頭的一天又有新的苦因在等待對應。苦有為有漏,無樂;佛無為無漏,有樂。這是真而又真,實而又實。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不顛倒為真實,苦集滅道中有顛倒嗎。若有不能說無有顛倒是真實的;若說一切顛倒也是不實的。佛說,一切顛倒,皆入真實之苦。眾生有顛倒心為顛倒,如有人不聽父母兄長教誨,不是苦也是苦。俗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切虛妄,皆入真實之苦。眾生欺詐別人,別人沒把他怎樣,而有三惡道等著他。欺詐別人時不苦,而有苦報相等待。諸佛所說大乘是真實。聲聞緣覺斷諸煩惱,是真實,而煩惱之根未拔出,又為不真實。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諸佛所說真實,那魔所說就不真實。那麼,魔說裡面有沒有真實的地方呢。佛說,魔所說真實的地方,在苦集裡面。如世間人有苦,受很多苦,但也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在家學佛人這個不吃,那個不做;出家人這個戒律,那個依法苦行,不還是人受苦嗎?千百年來,見誰成佛了。這樣說的是魔說,為虛妄。若說一道清凈,別無一道清凈,外道有苦集真常,無滅道真常,於不滅中生滅想,於無道中生道想,於無果位中生有果位想,這是佛說真實。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佛所說,有常樂我凈是真實義。而諸外道,也說有常樂我凈。外道說,可意十善與不可意十不善業報不失,即善惡到頭終有報。若說無常,作善惡之人一死,果報誰呢?所以,所作諸行是常,殺生是應該被殺也是常;若說所行所作無常,殺與不殺也是無常,誰去地獄受報呢?若說有地獄受報,就應該是有常而不是無常,一心專念也是常,因為十年念,百年不忘;若說無常誰意誰念?一切意念也是常,見一面相識,常見面相知;若無常再無相見相知。諸所業報也是常,初學技術不熟練,三五年後便熟能生巧;若無常怎麼有熟巧呢?算術之法也是常,從一二至百千;若無常有一無二,何有百千呢?這樣得事例還有很多,都能說明諸行是常。即諸外道認為這種常是真實的。享受到心滿意足得果報為外道有樂。如眾生飢者得食、寒者得衣、貪者得財、病者得愈等,有求得滿足為樂。如世間人惠施出家人衣食住和諸法器等,為後世得到心滿意足的果報,決定有樂。有因緣享樂,必然有身體親自感受到樂,若是說有樂而身感受不到,誰也不作猴子撈月之事。諸外道說,樂分下、中、上三等。下者忉利天之樂,中者大梵天之樂,上者大自在天之樂。眾生本能的慾望,是正常為凈。如金銀財寶等本身是凈法,沒什麼不幹凈的。色受想行識本身是凈法,也沒什麼不幹凈的。那麼五蘊之凈器盛裝金銀財寶之凈法,這不都是凈嗎?見能造作與色當知有我。如進陶瓷廠一見設備就知其廠必有陶瓷技師之我。再與我見面一說話、握手等。坐下來敘談,又見我多大年齡,穿什麼衣服,有什麼需求,有什麼讓人生氣的事等,應該知道一定有我。怎麼知道有我呢?我能勞作生活,而為自己,當然知道有我。我小時食乳,長大後幫助別人;身內得色受想行識始終相隨,當知這必定有我。有我才知道外部誰是障礙,誰是親人,誰是伴侶,誰是出家人,白天黑夜等等。諸外道認為他們得常樂我凈是真實的。佛怎麼說呢?佛說,諸外道迷於生死,沉淪諸欲,愛樂於貪嗔痴。遠離了大智導師,不知圓滿善法。諸外道雖知業報果自作自受,還不能遠離惡法。不是正法正命自活,貪上妙五欲而貪於不修善法。諸外道雖想正凈解脫,而持戒不足,不能成就。隨想求樂,無因緣得佛法而求樂。雖不願受一切諸苦,而所行不能遠離諸苦因緣。雖知不能解脫於生老病死,而享樂一天是一天,放逸一時是一時,不去求正法解脫。諸外道心被無明覆蓋,遠離善友,樂在三界長生不老。雖有煩惱大病,卻不知求大智良醫醫治。雖走向無邊險路,而不知求善法資糧。雖被欲毒所害,反抱五欲毒霜不放,近求邪惡之法,親善邪見。諸外道希望食到甘露果,而反種下苦的種子。雖想求大智光明,反住入煩惱暗室。雖想飲甘露止渴,而反飲諸欲鹽水,雖漂沒生死苦海卻遠離無上船師。諸外道迷惑顛倒,認為諸行是常,那是不真實的。因為諸外道所修善法是世間有為法、有漏法,無出世間的智慧,不知山外青山天外天,極樂凈土出世間。所以,被假世間的諸假象所迷,所行是假,其果唯真。假世間為諸有,假象為諸世相。物質世間是真實的,但要被無常力破壞而不常住,才說是假。【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三】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聖行品第十九之下】佛說,觀諸行無常,以因緣得知。諸法從緣生,當知無常。諸外道法都是從緣而生。佛性本無生滅、去來、名相長短等是常。佛性是佛,佛就是法,佛性長則法常。佛就是僧,真僧為常,則為佛法常。諸法從因生,當知無常。諸外道法,都是從因而生。諸外道法不見佛性,都是妄語而無真實。凡夫所見男女,牛羊、山河、財寶等一切都是有為,有為就是無常,而佛法僧無為如虛空,才是真常。有為法分色法與非色法二種。色法在眾生內是心心數法;在外是地水火風等有形物質。心心數法為身心諸法。眾生本性攀緣或依附於心而存在世間,心包括六根和第七識與第八識。凡夫眼耳鼻舌身與意識相對應產生變化境界無常,法相隨念頭而生滅。生滅法相傳第七識落第八識。諸行因緣不一樣,而落入於八識田裡的法相也不一樣,所以為心無常。諸外道由於修的無常心和苦空無我心是有為因緣,所修不得出世間的無我和常樂我凈。一切外道有三種心。一為出家心,二為在家心,三為在家遠離心。苦相、樂相與不苦不樂相根據心修功德不同而有區別,貪相、嗔相、痴相也根據心所造作不同而有區別,一切外道愚痴相、疑惑相、邪見相也根據心所貪慾不同而有區別。世間心念無常,怨親無常,財務無常,生死無常,性常隨無常心而流轉三界六道。有形物質是色無常。色有生有滅,如胎兒出生至老死,有不同的變化相,又有少、青、壯、老、死不同的名字。眾生無常是苦就是不凈。不凈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因緣流轉。諸行無我,知色非我是非色法。諸外道以專念心,是人本能,不是性我。我性不以意念有,不以意念無。諸外道知道有我,不知誰是我,於法等於不知道有我。真我虛空佛性,是修戒定慧證知,而不是外道世界思維知之。諸外道若以姓名是我,如貧賤人姓名「錢富貴」一樣顛倒。若以死無我,如矮人姓名「高萬丈」一樣虛妄。一切眾生於淫慾飲食、恐怖中認為一死百了而無我。諸外道於相中有我,於三界諸有中求常樂我凈,如盲人摸象,不知其貌;盲人觀雪,不知其色。諸外道不知佛法中的常樂我凈,才是真實常住的,而世間的常樂我凈是無常的。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佛臨般涅槃,難得又轉無上法真諦。佛說,若有人認為我肉身是佛,成無上正等正覺,肉身佛是法,肉身佛是道等;唯肉身佛說法讓別人信受,其他人不能,佛始終不這麼認為。這樣妄記我色身是佛,是六度萬行,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等,佛始終不這麼認為。因緣和合相為見身,語言音聲為說法,這是世間說。佛無法可說,這樣的法是佛,才是出世間說。我隨順世間法示現肉身說法,如火種遇乾草而生火一樣,佛與憍陳如等而為說法,實不生說法之念,是正法、是佛。如人、設備、乳等眾因緣和合而加工成酥,酥不言自出,隨眾因緣出而不出是正法、是佛。如農民種地而植物發芽,芽不言我自生,示現佛身說法而無作是正法、是佛。如鼓無人擊打不能自出音響,肉身佛言聲說法而無音聲是正法、是佛。佛無作、無作者才是說法。所說之法是諸佛境界,不是聲聞、緣覺所能知道的。虛空無聲出造作等有為法,佛性如虛空是無為法。佛語有兩種,一是世語,二是出世語。佛為諸聲聞、緣覺說世語;為諸菩薩說出世語,佛根據眾生根基不同而說小乘法和大乘法,為中根人說小乘法,為上根人說大乘法,不為極下根人一闡提說法。學佛求道之人有兩種,中精進和上精進。為中精進人說小乘法,為上精進的人說大乘法:初說小乘法有八萬天人得一果羅漢,今天說大乘法八十萬億人不退菩提道。佛說小乘法是無常、苦空無我。佛說大乘法為常樂我凈。佛說小乘法的聲音大梵天和以下諸天的天人能聽法受教;佛今天說的大乘法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各有二十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無量眾生聽法受教,調伏無量煩惱眾生,怨賊寂靜;還能讓三惡道諸眾生得生人天,乃至佛道。26、這時,佛對童子菩薩說,菩薩住於此經所行為聖行。聖行為諸佛所行,開示菩薩、緣覺、聲聞,如此奉行為聖行。菩薩如此行得無所畏地,十地菩薩神通三種廣大之一。即自在大、歡樂大、無畏大。不在畏懼貪、嗔、痴、生、老、病、死和惡道及地獄、畜生、惡鬼。惡道有二種,一是阿修羅,二是人中。人中有三種惡為一闡提,二為誹謗佛法,三為犯四重戒。隨願力因緣不在畏懼受生於諸惡中、諸外道中、天魔中、三界二十五有中,因此為無所畏地。27、菩薩住於無畏地,得二十五種三昧,能壞二十五有眾生的煩惱。二十五種三昧來源於化身成就,有化身成就的菩薩才能隨佛廣度眾生。得無垢三昧,能壞地獄有;得無退三昧,能壞畜生有;得心樂三昧,能壞餓鬼有;得歡喜三昧,能壞阿修羅有;得日光三昧,能斷東勝神州有;得月光三昧,能斷西牛賀洲有;得熱炎三昧,能斷北具盧洲有;得如幻三昧,能斷閻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動三昧,能斷四王天有;得難伏三昧,能斷忉利有;悅意三昧,能斷燄摩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斷兜率天有;得蓮色三昧,能斷化樂天有;得青色三昧,能斷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能斷初禪天有;得種種三昧,能斷大梵王有;得雙三昧,能斷二禪有;得雷音三昧,能斷三禪有;得注雨三昧,能斷四禪有;得如虛空三昧,能斷無想有;得照鏡三昧,能斷凈居有;得無礙三昧,能斷空處有;得常三昧,能斷識處有;得樂三昧,能斷不用處有;得我三昧,能斷非想非非想處有。28、菩薩得入諸三昧之王,具足廣大神通智慧,得住自在地。菩薩住於此地,得生自在力。若見之惡道有緣眾生可度,即刻往生各道將有緣眾生度脫。如觀世音菩薩有一次前往古印度波羅奈城,見無數蟲蛆與之有緣,就化成小蜂形鑽入蛆蟲之口,發出南無佛音,這些蛆蟲也從口中發出此音,即刻得度。住於此地的菩薩,是由無量無邊的功德成就。這時,諸無垢藏王(會中很有威望的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的功德智慧無量無邊,我想還不如佛說大乘經典。因為諸佛無上正等正覺出自大乘經典之力。佛說,諸大乘經典成就了菩薩的無量功德,菩薩的無量功德又不能與大乘經典相比,要大於菩薩無量功德百千萬倍。是佛說諸經,出般若彼岸,是佛所有功德才是真正的無量無邊。29、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我反覆想,若有人不能聽受此經,應該是最愚痴和無有善心的人。我寧願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折骨為筆,書寫此經,廣布流傳,讓更多的人都知道此經實義。若有人愛財,就給他財,然後勸他讀誦此經;若尊貴的人,就以愛語隨順他,然後勸他讀誦此經;若愚痴的人,就以威勢強迫,然後勸他讀誦此經;若驕慢的人,就順其方便讓他歡喜,然後以此經教導他;若有誹謗此經的人,就以強勢摧伏他,然後勸他讀誦此經;有喜愛此經之人,就恭敬、供養、讚歎。童子菩薩的願力,是十地菩薩所發,也有功德力能踐行所發願力。佛說,你能護持此經,善心因緣得無量功德,會超無量菩薩,提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如佛一樣為大眾說如是經典。在很久以前的無佛時代,我釋迦牟尼就參訪外道六年而修菩薩行,通達外道一切經論。同時受持出世間的常樂我凈之法,可求大乘經名都得不到。又於雪山六年思維坐禪,也聽不到出世間的大乘經名。雪山六年,在佛的境界里,可為無量年那麼長。忉利諸天人等都驚訝奇怪,是什麼人在雪山苦行,難道是功德莊嚴主嗎!有的天子說,苦行多欲求帝釋天主;也有的天子說,不應生是慮!他們接著說,我就不相信這個世上有不為自己,專為別人而修苦行的人。難道有人不愛妻子、不愛財富、不願得受快樂嗎!如果有這樣的人,一定是求無上正等正覺,救度世間眾生。他們接著說,世上有這樣的人實在難信,因為無量眾生髮菩提心如水中月,水動月移,難發易壞,見生死恐怖,便退初心。這時,釋提桓因說,我前去一試便知。說完自變其身為羅剎像,形甚可怖來到雪山下,過去說佛說半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說完半偈後,現可怖像。這時我釋迦牟尼聽半偈後心生歡喜,如久病遇良醫,久旱逢甘露,出監獄回家一樣。是誰說半偈,讓饑渴眾生得食美味,四周空寂,唯見羅剎醜陋,心裡疑惑半偈是不是他說的呢!這樣醜陋讓人害怕的羅剎,能說半偈嗎,若能說如火中生蓮花,日光出冷水一樣不可思議。但是,也有可能此羅剎得見過去諸佛聽聞半偈呢,用現代話說,人不可貌相。當即到羅剎前,口稱大士,您於何處得聞過去離怖畏的半偈。這半偈如寶珠,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正法,世間無量眾生不能得聞如此空義。羅剎說,沒有時間跟你說這些,都飢餓好幾日了,求食而不得。這時,對羅剎說,大士若能把此偈後半偈說完,終身可為您的弟子。因為財施有盡,法施因緣無盡。羅剎說,我為飢俄所逼,實不能說。我專食人肉、喝人血。而世人多有福德,又有諸天守護,故而不得食。對羅剎說,您若說出下半偈,願將此身供養,為求無上菩提。羅剎說,誰能相信為半偈的八個字舍所愛之身。對羅剎說,有大梵天王、忉利天王、四天王、有天眼通的菩薩,十方諸佛都能作證,為半偈八個字,願捨身命。然後叉手長跪,請羅剎坐在身上而說半偈。羅剎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聽聞此偈後,便上高樹跳下捨身供養羅剎。這時,虛空中出種種妙音,上至色究竟天。羅剎立即還復原形,在空中接身於安穩處。諸天王都頂禮讚嘆,懺悔輕慢之罪過,然後辭歸各天。我釋迦牟尼往昔為半偈捨身,得超越十二劫,在彌勒菩薩前而成佛道。菩薩無量功德皆由供養佛、正法、發菩提心所成就、所超越。這就是菩薩住於此經,修於聖行。【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梵行品第二十之一】菩薩住於梵行,住於此經,久修善法。共五卷五品。佛說,菩薩怎樣梵行。即菩薩住於此經,修七種善法,具足梵行。七種善法為,知法、知義、知對、知足、自知、知眾、知尊卑。知法。是菩薩知佛三藏十二部經。即:契經、重頌、授記、頌偈、無問自說、因緣、比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具體來講:契經,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這種格式的經典。重頌經,佛告諸比丘等義,為重比義,以偈頌曰格式的經典。授記經,經律中有授記內容,如阿逸多於未來世而成佛,號曰彌勒的經典。頌偈經,用四句偈表述經律內容的經典。無問自說,佛從禪定起,無人請法而自向大眾所說法的經典。因緣經,佛根據眾生根基因緣而說法,如為捕鳥人說莫輕小惡等經典。比喻經,佛說戒律等法,用世間各種事例做比喻的經典。本事經,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說法名曰界經;迦葉佛時說法名曰分別空等,都是佛說經典,名字不一樣的經典。本生經,菩薩修諸苦行,化入六道眾生,如作兔、作鳥、作天王等經典。方廣經,大乘經典義如廣大虛空的經典。未曾有經,世間凡人中根本不能有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在佛那裡卻有,又實際發生的事。如菩薩降生,無人扶持,即行七步等經典。論義經,為說明經義而作議論,又分別廣說的經典。知義,是菩薩於一切語言文字中廣知其義。廣知是依語言文字,又離語言文字。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義、法昧、證悟境界等。知時。是菩薩根據時代、時間要求,做好修行安排。什麼時候修寂靜、修精進、修舍定,修供養、修布施等。知足。是菩薩在飲食、衣服、醫藥上等要知節儉,在行住坐卧睡語時要自省,不要干擾到別人或讓別人生煩惱。自知。是菩薩自己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知方向目標和達到目標的努力方法。有堅固的信、戒、聞、舍、慧、來去、正念、善行、問答等,如法行作。知眾。是菩薩應該知四眾弟子的根基因緣、心態習慣等,知諸外道所說經論法義,知世俗世論等,才能如法修行,弘法利生。知尊卑。是菩薩應該知人善而為尊,不善為卑。人對佛法。有信與不信二種:信為善,不信不稱為善。信的人,有常去寺廟供養和不去寺廟供養二種:供養為善,不供養不稱為善。去寺廟的人,有禮拜和不禮拜二種:禮拜為善,不禮拜不稱為善。禮拜的人,有聽法和不聽法二種:聽法為善,不聽法不稱為善。聽法的人,有至心聽和不至心聽兩種:至心聽為善,不至心聽不稱為善。至心聽法的人,有思義和不思義二種:思義為善,不思義不稱為善。思義的人,有如說行和不如說行二種:如說行為善,不如說行不稱為善。如說行的人,有求聲聞不能利益苦惱眾生,和求大乘安樂多人二種:能安樂多人的,為最上善。菩薩住於此經,慈悲喜舍,具足梵行。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修慈修悲能斷嗔恚,怎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無量心呢!慈應有三緣,一緣眾生,二緣於法,三無緣。悲喜舍心也是這樣。若按這個意思,唯有慈就可以,不應有慈悲喜舍!緣建立於身心五蘊,利益喜樂,是眾生緣;依法滿足眾生所求為法緣;佛於眾生有緣,而不是所有眾生都與佛有緣為無緣。把一切眾生視如父母、妻子、親屬一樣的慈為眾生緣;見一切法都從緣生而不見眾生是法緣;沒有慈也沒有緣,又不見眾生為無緣。悲喜舍心也是這樣,應該有悲喜舍心,而不應該有慈悲喜舍。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舍。如這樣悲舍不應該有慈悲喜舍!無量也可說是無邊,即是無邊是一,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可以,不應該說四無量心呢!佛說,諸佛為眾生說法,秘要難難。如人只見佛放光,不見光中有佛,為不同類眾生說法,現不同音聲讓不同類眾生聽明白等。佛根據請法眾生不同、根基不同、因緣不同等,有的只說善法,有的善惡和果,有的善惡果報、煩惱苦,有的說生老病死,有的說受、愛、取、有、生,有的說過去、現在、未來世因果,有的說六入愛取,有的說滅八種苦,乃至十二因緣。諸佛說法有大方便,常與無常、樂與苦、凈與不凈、我與無我等等,隨眾生根性方便說世間法,在此基礎上方便說離相離有的出世間法。讓無量眾生去掉五欲習氣,安住道心。有的眾生貪財、愛富貴或性格暴躁等無量諸惡習,諸佛以無量心方便於千萬劫中勸化,令發菩提心,佛說,四無量心具體表現為慈悲喜舍。雖然說修慈能斷貪慾,修悲能斷嗔恚,修喜能斷不樂,修舍心能斷貪慾嗔恚,字義上有重複,也不能說一說二說三,只能說慈悲喜舍。因為,恚有害命和打罵二種後果。修慈能不害命,修悲能不讓打罵。嗔有恨別人和恨自己二種,修慈能不恨別人,修悲能不恨自己。恨別人有原因,恨自己無原因,修慈能去掉有原因,如不與他一般見識等;修悲能去掉無原因,如別與自己過不去等。嗔有久遠積累習氣和今生開始積累習氣二種。修慈能去掉過去習氣,修悲能去掉現在習氣。嗔有嗔聖人和嗔凡夫二種,修慈能去掉嗔聖人,修悲能去掉嗔凡夫。嗔有上嗔和中嗔二種,修慈能去掉極愛生氣的上嗔,修悲能去掉一般愛生氣的中嗔。所以,慈悲喜舍與四無量心相對應而不能說應三不是四。人為割斷內在的聯繫和相互照應的關係。佛說,有四種無量心。即無量有緣非自在,緣於無量眾生而不能得自在之體。無量自在非緣,只緣父母、兄弟、姐妹安樂,不是與眾生的無量緣。無量亦緣亦自在,是諸佛境界。無量非緣非自在,是聲聞緣覺境界。諸佛菩薩無量心為實,諸聲聞緣於無量心中少而足。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住於此經,得慈悲心,是不是大慈大悲呢!佛說菩薩於諸眾生分為三類,一所親,二怨憎,三不親不憎。親人中分上親、中親、下親三等。怨憎也是這樣分上中下三等。菩薩對上中下三等親人分別給予上等、中等、平等的滿足之樂。菩薩對上中下三等有怨憎人分別給予下等、中等、多於上等的滿足之樂。菩薩如果轉上中下三等親人平等,給予平等滿足之樂,為慈心成就。菩薩如果轉上中下三等怨憎人為平等,給予平等滿足之樂,為悲心成就。但這不能成就大慈大悲。菩薩大慈對一闡提無差別想,不見其過不生嗔恨 ;又平等利益眾生。菩薩大悲是平等利樂眾生。菩薩大喜為眾生得佛法利樂歡喜。菩薩大舍為不見自己相而一切法平等舍於眾生,令具足菩薩行。菩薩先發世間的四無量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等,才得出世間的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四無量心對諸比丘而言,去掉不利因素,增長有利因素,是不是虛觀無實呢!若不真實還能利益眾生嗎!若真實為什麼不以諸佛菩薩威德之力,直接救度眾生出三界而受樂呢!如我修慈心經此劫七番成壞,三十六番人天果報,還沒成無上佛道呢!佛說,若於一眾生,不生嗔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修慈的人實在不是妄想,其心真實。聲聞緣覺修慈有些困難,而諸佛菩薩慈悲真實。菩薩修行慈悲,住於此經,觀金為土,觀土為金,地水火風隨意成就。觀眾生非眾生非眾生實眾生隨意成就,無有虛妄。菩薩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是真實思維,不是虛妄。怎樣是真思維,菩薩修慈悲喜舍能斷除諸煩惱的眾生相;能為一切諸善根本;能為貧窮眾生起惠施心,護佑得到財富。而自心不生貪著,必定迴向佛道。菩薩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不為名聞利養,不求人天快樂,不求報答;平等行施,不見受施的人持戒與破戒,不分眾生高低貧賤,不擇時間地點和什麼地方。只要眾生有求,平等行施永不間斷,具足布施功德。菩薩布施時如有分別心、差別念,就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菩薩修行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對眾生平等慈如自己兒子想,悲憫眾生如父母想,讓眾生滿足財富的同時,還讓眾生得到大智食物、善行食物,於佛道不求小乘;還讓眾生得到法喜食物,永離欲愛;還讓眾生得到智慧彼岸食物,得於三界解脫。菩薩慈心布施漿時,心發大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到大乘河,飲佛凈水,斷煩惱渴,離生死愛,具足法身,入三昧智慧海。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出世間離欲寂靜諸昧,具足法昧,得見佛性;然後也去利益無量眾生,讓眾生無六道差別之味,唯一法味。菩薩慈心布施車乘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成於大乘,得住大乘,得不退轉乘,得無上功德乘,共證菩提。菩薩慈心布施衣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慚愧衣,法界覆身;得壞諸見衣,成金色身。希望諸眾生普得無色身,得入無色此經。菩薩慈心布施花香等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貌色微妙第一,百福莊嚴,常遇善友,具足善根,持無礙戒、堅守戒、無悔戒、一切智戒,離諸破戒;得無戒、未曾有戒、無師戒、無作戒、無穢戒、無污染戒等大乘之戒,具足持戒功德,成就此經微妙蓮花。菩薩慈心布施床鋪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於四禪;卧於菩薩所卧之床,得安樂卧;離生死床;坐無上床、忍辱床、無畏床、清凈床、善法床等,遠離世間諸法、諸苦、諸煩惱,得善法、善友,共依諸佛所行之法。菩薩慈心布施捨宅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入大乘舍,修大悲行、六度行、大正覺行、廣大行;得正念安住常樂我凈,遠離惡念顛倒;心入此經,於未來世常住菩薩所居宮殿。菩薩慈心布施燈明時,發堅固誓願。希望眾生和自己一樣,生光明無量,安住佛法;常得照明,光澤第一;其目清凈,見清凈佛性;肉眼清凈,見十方佛剎;得佛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世界;燃大乘燈,滅眾生無明暗;得火珠明,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暗;具足五眼,悟諸法相;得此經光明,示悟眾生真實佛性。佛說,四聖道所說善根,慈為根本。一切修息至十二因緣及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的四加行等諸法諸緣,諸根諸力等一切見道修道,都以慈為根本;離開慈或無慈,一切修行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再從四禪至諸三昧及諸神通智慧,都以慈為根本;離慈無世間法,出世間法就同水中月、鏡中花一樣不真實。因為,慈是一切諸善根本。佛說,實思維即慈,大乘即慈,菩提即慈,大梵即慈。父母即慈,慈即是佛不可思議境界;慈即是眾生佛性,慈即大空,慈即虛空,慈即常住佛、法、僧,慈即是凈,慈即是我,慈即甘露,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是佛。佛說,慈是一切菩薩無上道,慈是諸佛無量境界。若於小乘的聲聞緣覺而言,無常即慈,苦即是慈,不凈即慈,無我即慈,妄想即慈,不布施等即慈。這樣慈是利己慈,不是利益眾生慈。這樣慈是不能覺了諸法,不能見佛性。慈若見法有相,就是有漏有為。佛說,慈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佛性不可思議,佛不可思議。菩薩住於此經修如是慈,安於睡眠,眠無惡夢,夢中無有不善,命終自在往生,是此經能成就菩薩無量功德。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所有思維真實,聲聞緣覺不真實,怎麼不以菩薩威力讓眾生平等受快樂!眾生也實在沒有得到快樂,是不是菩薩修慈心為無利益!佛說,諸眾生不修善行,作惡轉定業必須受苦報的,如一闡提或一闡提轉入各道眾生,菩薩所修慈為無利益,不能令得受樂。諸眾生修善行,所造業可受苦報也可不受苦報,菩薩之慈為有利益,能令得安樂。眾生善行,見修慈的人,自然受樂。佛說,慈有無量門,即有神通。如提婆達多欲害如來,放狂醉大象入城,踐踏諸弟子和百千眾生,城中人民舉聲嚎哭。諸弟子中沒有離欲的四散奔走,唯阿難於道中禪坐不動。這時,佛入慈定,出手一揚,五指出五獅子,醉象害怕,爬在地上,禮我佛足。五指實無獅子,而是修慈善根力將之調伏。再如佛來此城雙樹林的路上,有五百力士在修路,路中有巨石眾移不動,佛慈心憐憫,用大腳指舉此石置於空中,還以手接住放在右手掌上,吹一口氣將此石為碎末。令五百力士貢高心得以調伏。這都是慈善根力的功用。再如,南天竺有一大城,城中有一長者名盧至,為大眾導師。盧至已於過去無量佛所植諸善本,可大城人民信伏邪道,奉事外道。佛欲度彼長者,從王舍城至大城很遠,佛與眾弟子步行而往。外道聽到消息就造謠惑眾,說有一些出家僧人要來此城,他們到哪裡哪裡就遭災,大地五穀不收,人民飢餓死亡,生病不能救治;他們都是無賴,似羅剎惡鬼等。大城人民聽到謠言後,紛紛到外道處求解救之法。外道說,可將城外樹林砍光,井泉用臭穢物填死,城門緊閉,各持武器,才能保大城安穩。大城人民立即施行。佛與眾弟子來到城下見此情景,慈心憐憫,所有樹林恢復如初,又長出無數花草;井泉清澈;城門自開。盧至長者帶領大城人民,來到佛住所,聽佛法要,發心向佛。此樹林井泉,恢復如初,都是善根力的功用。再如,舍衛城有一女失愛子而瘋癲,裸身哭於四城門通行道上。此女於過去佛所種過善根,佛起憐憫心,告阿難為此女穿上衣後,佛為說法。此女瘋癲立愈,並發心向佛。這都是慈善根力的功用。再如,此舍衛城中有一優婆夷,於過去無量佛所處種諸善根。今生又皈依佛門,經常供養眾僧醫藥。僧中有一比丘,得了一種怪病,良醫說需要人肉為藥引子。此優婆夷用黃金買肉而買不到。便用刀割自己腿上肉為其治病,比丘之病得愈。而後來此優婆夷身上生瘡,苦惱不堪!即高喊南無佛!佛起大慈心,立見佛持良藥敷其瘡愈。並為其說法,令當即發菩提心。這就是慈善根力的功用,佛實際沒有去現場。再如,有一惡人,貪心不足。得病為頭痛腹脹,苦惱不堪。念南無佛陀!佛當時住其它城市,但聞音生慈心。這個惡人當即見佛手摩頭腹,給予葯湯。佛實沒有去惡人住處,而是慈根善力的功用。再如,一個國家有五百賊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國王用兵捕之,然後用利器刺瞎雙目。群賊苦惱念言,南無佛陀!佛於祗洹精舍聞音生慈心,用清涼風葯治癒群賊雙目。即見佛為說法,同發心向善,修行佛法。佛實沒有去群賊處,而是慈根善力的功用。再如,一國王子愚痴,廢其父自立為王。因與別的民族有宿怨,抓來一萬二千名女人,割耳鼻斷手足,推下深坑欲活埋。此時,這些女人大哭,念言南無佛陀!佛於竹林中聞音生慈心。這時,諸女人見佛來到此地,手足耳鼻完好如初。又見佛為其說法,諸女人聽法都出家受具足戒,發菩提心。佛實沒有去諸女人處,而是慈根善力的功用。由此可見,菩薩修慈是真實思維,慈善之力不可思議。佛菩薩尋聲救苦的慈心愿力與神通自在,也不可思議。在這裡,我談一個哲學命題:唯物與唯心主義。所謂的唯物主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停留在人的意識上。而不承認思維感知不到的第七識魄和第八識神識乃至第九識自性、第十識純凈性。只有佛、菩薩或老實依佛法修行的人,才證知以金木水火土為屬性特徵的宇宙光能魄的存在;和自身具有神識與性的光能存在。這種光能,說到底或了義說、究竟說,都是物質屬性,即以光體存在方式的不能獨立或能獨立的高智慧能量。不能獨立的為眾生,能獨立的為佛菩薩。這樣的人才能證知世界上徹底的唯物主義與真正的唯心主義是一體的,即唯一佛乘。佛菩薩的神通妙力都來源於通徹宇宙又在宇宙中萬徹萬能的光能。又以光能為載體成就的生命現象才是智慧無極限的覺者,成就的過程就是積功累德,培育慈悲、增長智慧的過程。否則,停止在意識上的唯物主義,停留在思維上的唯心主義,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是真正的唯心主義者。而是三界之內有欲、有求、有想或無想的六道眾生;或有為、有染、有漏的諸外道。這是存在於宇宙之中,乃至我們這個世界的「絕對真理」。這一絕對真理的證知,不是在語言、文字等一切文化現象上求得,也不是在一切物質屬性變化規律上的科學現象中能找到。所謂的地球文明,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世間法則。離開地球乃至太陽系,就不能適用其它星球或世界的生命文明與法則。只有出世間的文明,才是永恆的真實的常樂我凈。【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梵行品第二十之二】佛說,菩薩久修慈悲喜舍後,得住極愛一子地(十地菩薩神通三種廣大之一歡樂大,由常勤利益眾生向樂所證得)。怎麼稱此地菩薩為極愛又名一子呢!住此地菩薩對眾生同於一子想,對修善的人生大歡喜。所以,稱極愛一子地。菩薩住於此地,見諸眾生有煩惱病患,心生愁惱,猶念如子。見諸眾生功德不增,身口意行不善,菩薩以智慧讓眾生培育功德,遠離生死苦惱。見一闡提墮於地獄,願同生地獄中,一闡提受極苦時若生一念改悔之心,當為說法,得一念善根。見諸眾生於六道中造作善惡,心也常念不舍,不以嗔惡相加,如一子想。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我現在智慧淺薄,不能完全理解住一子地菩薩的境界。如佛您過去世作國王行菩薩道時,怎麼處決您那裡的外道人之命呢?若一子想應該護念而不是殺掉呀!再有,若平等對待眾生如一子想,怎麼對提婆達多說,痴人無羞,食人唾沫;他聽後非常氣憤,起不善心,出佛身血;他造惡後,佛又說應該墮地獄受罪一劫。佛您這麼說與一子想之意是不是相違背呢!再有,如須菩提尊者,住於空地,凡入城乞食,先觀是不是有人嫌嫉,若一人有此心,寧可忍極飢餓也不行乞。因為他知道,自己於往昔種福時,生一惡念,墮大地獄受苦。所以,今寧飢終日不食,也不讓一眾生起嫌嫉之心。須菩提尊者都能如此,何況一子地菩薩。因此,佛您是什麼緣故對提婆達多出粗言而又讓他生起重惡之心呢!佛說,你今天不應該這樣問難,說佛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假設讓蚊子用嘴把大海之水吸干見底,人與毒蛇同住一處或人將雙手投入餓獅子口等等,都不能說佛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菩薩連螞蟻都慈憫不殺,何況外道人呢!菩薩常作種種方便,惠施眾生無量壽命。菩薩在行布施時,持不殺戒;行忍辱時,慎口無過;行持戒時,過錯是自己的免諍訟;在行精進時,歡喜善心;在行禪定時,善法攝心;在行智慧時,平等慈悲。在行六度時,已惠施眾生得長壽命。所問國王殺外道人時,佛已證得此地。但以愛念的原故,殺其生命,救其慧命。不是世間噁心的原故。如父母唯有一子作惡多端,若不將其殺死,還要有更多的人被殺被害等。菩薩護持正法之心就是這樣,讓他改尊善法,是隨其方便。因為,被奪其命的外道誹謗正法,墮地獄後有三念。一念自知我從人道中來;二念自知墮大地獄;三念自知誹謗大乘經典。為國王所殺而來此。三念後於大乘經典生信敬心;對自己生懺悔心。這時,乘佛菩薩願力地獄之苦立即停止,然後將其接引到佛世界,是人十劫壽命。所以,菩薩為國王有殺有鞭打的事。這樣的國王,還以此業緣墮地獄嗎!在中國古代,佛門這樣的公案也有很多。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如我理解不管什麼原因,殺人屬作惡,應墮地獄。因為佛為聲聞說法,諸比丘於草木都不生噁心。再有為什麼一切眾生噁心都要墮於地獄呢!佛說,若因噁心而墮地獄,而時菩薩護持正法,令其改尊善法時,實無噁心。因為,菩薩於一切眾生都有憐憫心,只是善知因緣,行諸方便,讓眾生有緣種諸善根。可是,一些外道法,若打死蒼蠅、蚊子、老鼠等是為人類除害,打死越多越好。與佛法有本質區別。若普通凡夫殺惡人,也有業報。要在佛前依法斷食懺悔三日,才能消其罪。若殺僧人、父母、女人和耕牛,不說懺悔,要幾萬年在地獄中。佛、菩薩知道有下中上三殺的業報因緣。下殺為一切畜牲,包括菩薩以因緣示現受生的畜牲。以下殺因緣要墮三惡道,受下苦報。中殺為殺凡夫至三果羅漢,以中殺因緣墮入三惡道,受中苦報。上殺為殺父母至四果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以是業因,墮於大阿鼻地獄,受上苦報,無有出期。不在三殺之內,不受三殺苦報之內的殺,有其它的業報。如殺一闡提不在三殺之內,一些外道容易轉為一闡提,誹謗大乘佛法,打殺這類的一闡提也不在三殺之內。佛是什麼因緣罵提婆達多痴人食唾。因為,佛說法雖是實語為世人所愛,但因時間、地點、人物、場合等不合適,佛不會說;所說讓聽者不悅,也不會說。所以,只有真實不虛的法,還要合適宜時才能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說。這是佛正便知和知方便的原故。如有一曠野鬼,純食血肉,日食一人。佛為此鬼說法而此鬼暴惡不受,佛即化身為大力鬼將其降伏,此時此鬼昏迷不醒。佛以慈憫心手摸其身,此鬼又恢復其原狀,感激大力鬼王的大威德。這時,佛又為此鬼說,又為受不殺戒。此鬼問佛,我和眷屬都以食血肉生存,受不殺戒怎麼活呢?佛告訴此鬼類,凡是有修行佛法之處,都布施飲食。若有不尊佛教不行布施曠野鬼類的人,不是佛弟子,是天魔眷屬。佛曾以木打護法鬼,把羊頭鬼推下山去,以針刺箭毛鬼身等,目的是糾正諸類心中惡習,安住正法。提婆達多不是一闡提、凡夫、聲聞、緣覺,是諸佛知見,為佛法示現反面教員;佛呵責辱罵提婆達多也是諸佛境界,不以種種方便難以調伏眾生。所以,不能對佛說法和諸行有一絲一毫的疑惑心。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修慈悲喜舍又得何地!佛說,菩薩修舍心時,得住於空平等地。是入地以上菩薩的無分別自在,舍一切法,離一切分別心而得菩薩住於此地不見父母、兄弟等一切親族和善知識及怨憎等人,不見一切有五蘊的眾生壽命。菩薩住於此地,觀一切法如虛空,清凈無礙,其心平等。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怎麼樣修空呢!佛說,空有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1、內空是菩薩觀內法空。心無親怨與眾生壽命,心無佛法僧相和所有財物;唯有佛性,常樂我凈。2、外空是菩薩觀無內法,也無外法。3、內外空是菩薩內外法相具空,唯佛性不空,常樂我凈不空。4、有為空是菩薩觀一切有為之法皆空。在諸空基礎上,常樂我凈也是空,佛法僧第一義也是空,唯一佛性不空。5、無為空是菩薩觀無為法皆空。觀佛性無有為與無為的分別。6、無始空是菩薩觀生死無始皆空。觀佛性空寂,無有變異。7、性空是菩薩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觀三界諸法,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本性。8、無所有空是菩薩觀三界皆空。觀三界如貧窮人一切都無所有,純流浪漢一個,即唯一佛性。9、第一義空是菩薩觀一切來去皆空。觀一切法來無所來去無所至,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有業有報,不見作者(業力召感,無人操縱)。10、空空是菩薩觀空中皆空,即空中空。諸聲聞緣覺的最高境界時,在此處迷惑,得空空三昧,說空空是大道,不知空中空,空中空中尚有不空。11、大空是菩薩智慧到達彼岸又無有極限,三界諸有諸相皆空。心無掛礙,行無掛礙。菩薩住於此地後,於一切法無掛礙,心無迷悶,明了出世間實相,得虛空等地。此地菩薩為無煩惱業所縛,更無煩惱業所能障礙,是十地菩薩的業自在。心無好惡,如虛空廣大,能容諸物,能容諸法。菩薩住於此地中,於一切法見知行緣性相,根禪心定,乘戒法施,善知識等。一切法,能知能見。菩薩住於此地中,知而不見。知為自餓法。即一切功德自性具足,不從外有;一切向內求,修自心自性;不為我修,不為人修,不為眾生修,不為佛修。知卧灰土、住墳塚、穿糞掃衣、乞食等一切苦行和持戒及供養諸天等善,都為外在因緣法相,不是無上解脫因。不見一人光向外求法相,不向自心性內求而得正解脫。菩薩住於此地中,亦見亦知。見諸眾生諸行邪法而不自明,必墮地獄而受苦報。知諸眾生從地獄出若生人中,從聲聞緣覺入道,再修六度萬行,明心見性得入正解脫。菩薩住於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自性常自身不常,佛法僧三寶常而世間一切有相無常。知世間苦樂清凈不是自性清凈。我身、我相、我名、我利等不是性我。知佛隨順世間示現涅槃,佛身不是色所成就,無壞、無煩惱、無臭穢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菩薩住於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人順世間法流是凡夫,即凡夫著其樂願隨生死流;知人逆世間法流是正住,即一至四果羅漢與辟支佛;正住至彼岸的是菩薩是佛。見有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要墮三惡道;見有眾生修善業,要生人天善道;見有眾生從暗入暗,從暗入明,從明入暗,從明入明。菩薩住於此地中,又有亦知亦見。知人今世惡業由貪慾、嗔恚、愚痴等成就,必受地獄苦報;而有的人能依佛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現世輕受業報,不去地獄。業能轉為現世報,一是必須懺悔諸惡,立即改正,後不再作。二是必須供養三寶,修善積德。再加上依法修行這個前提,才不將地獄苦報轉為現世受報。有的人不學佛修行,身體等都很好;學佛修行後,又是頭痛、目痛、腹痛、背痛,橫死等;又有被人責罵辱打、饑寒、困苦等;又有破財、離婚、事業不順等,都是往昔極重惡業轉為現世輕報,特別是今生有幸往生極樂凈土的人,更是這樣。見世人不懂、不知、不信、不能修行身、戒、心、慧,不但不能把往昔所造諸惡轉為現世輕報,還把今世造作少許惡業增長為受地獄苦。因為不知懺悔,不知修福。菩薩住於此地中,又有知而不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所覆蔽,如黑雲擋日,不能得見。知諸眾生皆有佛性,修行功夫不到家,如夜間觀物,見不明了。菩薩住於此地中,又有亦見亦知。見十方諸佛與十方諸佛世界真實。知自性具足是佛而功德不具足不能證得,還需要福慧雙修。菩薩住於此地中,又有亦見亦知和不見不知。亦見亦知世界文字、語言般若和世間男女、山河、城市、財富等。不見不知佛智慧的微妙境界和證悟知見,即佛說法藏在語言文字後面的微密之語,佛說法藏在世間萬象後面的真相。菩薩住於此地中,又有知而不見。知世間惠施、供養、受者、因果是修福德;不見惠施、供養、受者、因果是佛法身慧德。這四知四見合為一起的無量功德,只有佛具足五眼才觀知清楚。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能這麼知有什麼作用嗎!佛說,菩薩這麼知能得四無礙智慧。即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是知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及法的名字。義無礙是知一切法諸義,能隨諸法立名而解說實義。辭無礙是知一切法生出的詞惠,明了文字語言所綜合的闡述和辯論。樂說無礙是知諸法空相與實相,演說正義,很難被駁倒,又無所畏懼。菩薩得法無礙智,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雖知諸法而不分別執著。菩薩得義無礙智,知雖有三乘,歸其一乘,雖三乘又無差別相;雖知法中諸義,而不去執著。菩薩得辭無礙智,於一法中可用多種方法解說,說法無盡;諸法名字,而對此不去執著。菩薩得樂說無礙智,於無量劫為眾生演說諸法意趣,處處精妙而不窮盡;雖演說的最好、最上,對好上不去執著。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若不能比較分別諸法,就對諸法不了解?只有比較分別諸法,才能知法,若有比較分別就是有所執著。佛說,無取著才能無礙,是菩薩。要知道貪取執著為凡夫,凡夫貪取執著色受想行識,對色等有貪心就為所縛,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憂悲大苦等一切煩惱。一切凡夫無此法義辭樂四無礙智慧。而菩薩已經於無量阿僧祇劫早已明了知見法相,對色受想行識無貪著心,已解脫於生老病死等諸煩惱。況且菩薩法無礙,善知字持而不忘失。因為有天眼通,見今日字義法相如眼見高山與浮雲一樣明了,如母知子一樣什麼也無法隱瞞。況且菩薩義無礙,善知義持而不忘失。因為有信解自在神通,知諸法名字就像知道地球上有山有水有眾生一樣不需要再去記知什麼。況且菩薩辭無礙,善知身事、國事、天下事無非佛事,心中無有男女、舍宅財寶等名。辭是世間法凡夫境界;天下無事,唯一佛事是菩薩的諸佛境界。況且,菩薩樂說無礙,善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無量阿僧祇劫說世間法,是讓眾生出世間。菩薩久修世間法知法無礙,久修出世間法而知義無礙,久修離世間法相而得辭無礙,久修說世間法而得樂說無礙。佛說,在很多經典中,說聲聞緣覺之人有四無礙,是世間有,出世間無有。菩薩修四無礙是度眾生。緣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山林獨處,經日默然,不能說法度人,不能讓人得到四加行,不能讓人發菩提心。再有,緣覺出世時世間無佛經典,雖知諸法,雖知文字,雖知佛理,卻不知大乘佛法,不知常住佛法僧,不知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實無四無礙。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一是必須軟語而後受化;二是必須粗語而後受化;三是不軟不粗而去受化。即不能善知諸眾生根基利鈍差別,因緣是否具足和對佛三乘的疑心。所以,實無四無礙。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若聲聞緣覺之人實無四無礙,那佛怎麼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訶拘希羅四無礙第一。他們都是聲聞緣覺,讓我怎麼理解?佛說,我為凡夫才說聲聞緣覺之人第一。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菩薩知見得四無礙。怎麼又說若菩薩心有所礙,名為凡夫呢!佛說,若有所礙,則為有礙,是四顛倒。菩薩無四顛倒,得無礙,才說得四無礙。再有無所得是智慧,有所得是無明。無所得是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有所得是三界六道。無所得是住大乘,有所得是聲聞緣覺。無所得是大涅槃,有所得是三界小涅槃。無所得是如虛空,有所得是入生死輪迴。無所得是見佛性,得常樂我凈,有所得是無常無樂無我無凈。無所得是世間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有所得是有相之見。無所得是無上正等正覺,有所得是聲聞緣覺的種子。若說有得是魔眷屬,不是佛弟子。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為純陀所說的偈語,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是什麼意思?佛說,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無量煩惱,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大般涅槃。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智慧相,為度眾生,今天還要示現具有煩惱像的肉身。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父母和合之身,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金剛微妙之身。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度眾生要隨順世間示現四大之身和生老病死世間四病。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無常、無樂、無我、無凈,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就無今天的無上正等正覺。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佛性可見,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無常樂我凈的肉身。所說本有,即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證得菩提;也不能把世界眾生的生老病死四魔破壞掉。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再修六度,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凡夫苦行破魔證道等。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雜食之身,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今天就沒有無邊之身。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再修三十七助道之法,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有雜食之身去修三十七助道法。所說本有,即往昔本有於一切法的貪取執著心,如不將無量煩惱去除掉,今天就沒有畢竟空定。所說本無,即真佛本無中道實義,為度眾生,今天還要隨順世間示現無量法心。所說本有,即佛初證菩提時,因為有諸鈍根聲聞弟子,只能說四諦因緣小乘法,而不能說唯一佛乘的大乘法,只能在天上講了一部《華嚴經》。所說本無,即本無利根人都像你童子菩薩這樣,佛才方便說三乘法。所說本有,即在前三個月本說要在此雙樹林下般涅槃,今天兌現前言,還要說此經。所說本無,即本無往昔和現在文殊師利沒有在世間示現肉身大菩薩,因為世間顛倒,佛雖真常還要示現無常。佛雖方便略相說廣,廣相說略,是明見眾生根基的原故,所說諸法都是真實的。佛說,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因為諸佛為出世間而說世間,目的是讓眾生出世間。若眾生不能出世間,佛就永遠不會說世間。有時佛說世間,眾生認為是說出世間;有時佛說出世間,眾生又認為是說世間。所有佛說法要先易後難,先說小乘,後說大乘。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出世間也可稱為道、菩提、涅槃等。若有說得道,有得就是無常。道是佛性,本自具足,怎麼還說得呢?在世間法有得是無常,在出世間法得為有常。佛性本自具足,有世間修道,才能見性得道。童子菩薩這樣向佛請法,是擔心眾生執著文字,分辨不清世間與出世間。佛說,道有二種。一是常;二是無常。出世間為常,在世間為無常。菩提與涅槃也是這樣。外道所修為無常,外道是心外求法,所求之法仍為有與相,所以無常。內道所修為常,是向自心求法,所求無有無相,所以是常。聲聞、緣覺所得菩提為無常,凡夫的煩惱在欲界與色界,聲聞緣覺的煩惱在色界與無色界,雖證果位,未出三界,所以為無常。用我的話說,租別人的房住,早晚得騰地方,因為不是自己的國土。菩薩與諸佛為常,菩薩的煩惱在佛凈土,已出世間,必然成佛,所以為常。這裡的凡夫、聲聞、緣覺、菩薩雖有煩惱,文字相同而各自的內含不同。為什麼有文字般若的人,易落愛見坑,墮文字獄,就是不懂出世間實相,總是在世間空相轉來轉去,實在是可憐憫者。執著於心外解脫,是有為法,是無常。自心解脫是無為法,才是常。佛說,一切眾生執著於道、菩提、涅槃等名相而去修戒定慧,仍是無量煩惱中的煩惱,所見之道不真。因為,道無色相可見,無色形可摸。若說無卻能斷一切煩惱,一切菩薩了了明見。眾生心中有相,只能貌見,見人說長相,見角說牛相等。了了見為心見、性見,離世間諸相實見。阿彌陀佛!靜待下文!也可自行下載本經略釋文本格式和其他凈慧法師開示http://iask.sina.com.cn/h/user.p ... 70&fixed=ishare
推薦閱讀:

【大乘正法佛陀正法眼藏】大般涅槃經(全文完整版)第三十六卷至第四十卷 | 佛陀正法網,佛教音樂,佛教...
《大涅槃禪》 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2)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1763 37 P0377 大般涅槃經集解(71卷)〖梁 寶亮等集〗拾伍

TAG:涅槃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