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誕生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二):理論基礎



       太極拳誕生於焦作地區,焦作地區厚重的地域文化乃是太極拳誕生的文化基礎。焦作地區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焦作地區道教文化發達,尤其是道教理論發達,為太極拳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焦作地區武學傳統悠久、武術文化源遠流長,為太極拳的誕生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從今天開始,我們分三期刊載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覃懷文化研究所所長程峰先生的《太極拳誕生的地域文化背景》,以饗讀者。



    程峰教授訪問唐村保存太極拳譜的李立朝老人


「太極」一詞源於《周易》。太極拳是用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這一哲學理論來解釋拳理而命名的。它是綜合吸收了古代各家的拳法,結合了古代道家導引、吐納之術以及中醫經絡學說而逐步形成的。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宋以來道教內丹的易學思想是太極拳的哲學基礎。太極拳的這些理論基礎亦為太極拳創始人的實踐所證實。

博愛唐村千載寺是太極拳的發源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曾記載,唐十力和尚少而聰慧,文、武、醫、易、博、藝皆修,弘揚釋、道、儒三教,修《涅磐》、《攝論》、《黃老》並融易以《大明渡無極經》、《易筋經》、《道德經》、《黃庭經》、《千金翼方》,導引吐納,創藝無極養生武功,從而為太極拳的「創藝」奠定了基礎。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曰:「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儒釋道三教的思想、《涅磐》、《攝論》、《黃老》、《大明渡無極經》、《易筋經》、《道德經》、《黃庭經》、《千金翼方》以及導引吐納之術,就成為「無極養生武功」的思想來源和哲學基礎。

無獨有偶,太極拳的創始人之一、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廷詞的《長短句》也曾記述道:

「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由陳王廷《長短句》中有「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可知,《黃庭經》對陳王廷「造拳」是產生重大影響的。《黃庭經》時刻伴隨著陳王廷,陳王廷也不時地研習其中的思想內涵,並把它融於「造拳」之中。

唐十力和尚與陳王廷雖然不是同一個時代,但他們「創藝」拳術或「造拳」的理論基礎是基本一致的,此二人創拳的實踐即可證明,太極拳的創立與導引吐納之術及《黃庭經》、《千金翼方》等理論經典有著密切的關係。實際上,導引吐納術、《黃庭經》、《千金翼方》,或在古代的焦作地區就非常發達,或誕生於焦作地區,或與焦作地區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焦作地區濃厚的道教文化是創立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一) 引導吐納之術

我國的導引吐納之術源遠流長。導引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暢通無阻,達到改善身體健康的作用。吐納術是通過吐故納新,排出身體濁氣,吸納清氣,達到服食養身,形神相親,表裡相濟。

焦作地區地處中原,歷史悠久,《尚書·禹貢》篇稱其為「覃懷地」,道教文化發達。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懷慶府志·雜記·軼事》(卷32)記載:「尹壽子,相傳虞舜時人,說道經於河陽」。河陽即黃河之陽。「說道經於河陽」,就是尹壽子在河陽傳經佈道,傳授長生不老的修鍊方法,這說明遠在虞舜時代,覃懷大地就有了道教的方法和理論。西漢時期,焦作地區曾出現了著名的善於引導吐納之術的大師劉自然。劉自然原姓李,善引導吐納之術。劉自然庵即位於金傘山(今博愛柏山)萬壽觀。據下期城《觀音廟碑》記載和地名考證,漢武帝曾親至柏山,向李自然學習導引吐納之術並賜其國姓,准其由李自然名為劉自然。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河內縣誌·金石》(下)(卷21)載有東方朔於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撰寫的《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贊》。這篇碑文是記述導引吐納之術的較早的史籍,其中東方朔高度評價了劉自然的導引吐納之功。而將導引吐納之術運用到練拳習武之中,則是在博愛唐村千載寺完成的,因為在千載寺的牆壁上原存有《導引圖》石刻一幅,此圖應是千載寺僧侶提高內功修鍊的圖譜,也是太極拳揉合導引吐納之術的實證。

從劉自然的導引吐納之術到千載寺的《導引圖》,構成了一條清晰由強身健體的導引吐納之術到寺院僧道習武練功的發展脈絡。將拳術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是保障了新陳代謝的自然進行;其次是通過形體運動促使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第三是通過拳式的形體運動促進人體宗氣的均勻分布,達到全身表裡上下、肌膚內臟,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兼修、動靜相輔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二)魏華存的《黃庭經》

《黃庭經》出於西晉,是道教上清派諸經之一,分內外兩篇,全稱為《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據齊梁間陶弘景《真誥》的《敘錄》載:上清經皆由魏夫人傳楊羲、許謐,「數傳之後,為某竊之,因濟浙江,遇風淪漂,惟黃庭一篇得存」。其中的魏夫人就是晉司徒魏舒之女魏華存。魏華存(252~334年),字賢安,又名魏元君,西晉兗州任城國人,今山東省濟寧人。晉司徒魏舒之女,女道士,道教上清派開山祖師,道教界奉其為「紫虛元君」、「南真」,號「南嶽夫人」。魏華存自幼好道,24歲時嫁給南陽(今修武)劉文為妻,生兩子後另居室內修,獨自修鍊。並在當時的河內郡(今焦作地區)的陽洛山、王屋山、修武各地,從不同途徑收集道教的各種書籍,後經過認真篩選、整理、注釋、詮次,把自己的醫學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個人的道悟、感受,撰成了著名的道教養生典籍《黃庭經》,創造了吐吶、導引、咽津、存思、服氣之法。《黃庭經》將宗教思想與醫學、生理學、氣功學、養生學相揉合,以七言韻詩的形式闡述了積精累氣健體長生的理論,為內丹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黃庭經》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每部皆有八景神鎮守,合為二十四真。這些神祗各具名稱服色,與該器官的性狀及功能相適應。實際是將臟腑的功能稱為「神」,是器官崇拜也是自然崇拜的內部化和微觀化的結果。黃庭分上、中、下三宮也稱「三丹田」,從真神居住角度稱為「宮」,從煉養修真角度稱為「丹田」。內丹講求煉精結氣沉入丹田,積之既久體固精盈乃至長生不老,認為真氣運行和調動以下丹田為出發點和歸宿。

關於魏華存的《黃庭徑》與太極拳的關係,從《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的記載以及陳王廷《長短句》中的「《黃庭》一卷隨身伴」,可見一斑。

                          沁陽神農山二仙廟

(三)嵇康等人的養生理論和實踐

焦作地區以嵇康、阮籍等人為代表的養生文化發達。魏晉時期,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隱居河內山陽二十餘年。阮籍、嵇康都有豐富的養生思想。養生即養性。嵇康認為,性命之理可導養不可更化。嵇喜的《嵇康傳》說:「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之。」「夫神仙……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致。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若安期彭祖之倫,可善求而得也。」嵇康在《養生論》中說:「蒸以靈芝,潤以醴泉」,「呼吸吐納,服食養氣,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嵇康指出,養形須結合節慾、食氣、服藥、運動等。運動包括食氣、服藥、體力勞動(如鍛鐵、灌園等)、遊歷山川等活動。「食氣」就是注重呼吸吐納等運動鍛煉,「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阮籍的養生思想偏重養神,即重在追求內在精神境界的自由與和諧。阮籍在其《大人先生傳》說:「養性延壽,與自然齊光」;「修身養性,不違其紀。惟茲若然,故能長久。」阮籍還認為,養性須作到虛靜專一,「清靜寂寞,空豁以俟,善惡無所分,是非無所爭,故萬物反其所而得其情也」。「泰始真人,惟大之根,專氣一志,萬物以存。」

而至唐代的孫思邈不僅是著名的醫學家,而且是著名的養生理論家,在養生方面著有《存神煉銘》、《攝生枕中方》等。焦作地區修建有許多的藥王廟,以敬奉藥王孫思邈。據《博愛縣誌》記載,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年),黃河中下游流域發生瘟疫,醫藥學家孫思邈聞訊來到今博愛縣月山寺西側、丹河東岸的圪壋坡,掛牌行醫,為群眾治病。相傳,613年,孫思邈在焦作的李貴作一帶親手種植千頭柏,並結草為廬,鑿井取水,上山採藥,下山炮製,往返於太行山、王屋山之間,施藥救人,遍搜民間藥方,為後來撰寫《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醫藥論著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茅山派宗師唐代的司馬承禎、宋代道士賀蘭棲真的道教思想也是傳統養生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

嵇康、阮籍等人的養生理論、孫思邈的《千金翼方》等養生著作曾是唐十力和尚創無極養生武功的理論之一。由「無極而太極」的理論推知,也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千載寺唐僧十力和尚》的碑記就有「融易以《大明渡無極經》、《易筋經》、《道德經》、《黃庭經》、《千金翼方》、導引吐納,創藝無極養生武功,練傳《千載養生醫鑒秘訣》」的記載。

博愛縣月山鎮皂角樹「竹林七賢亭遺址」碑

(四)何瑭的陰陽哲學思想

太極就是太虛,太極就是一,太極就是道。道者,陰陽而已。《內經》曰:「陰陽者,萬物之本始也」。因此,太極即世界之本始。《易·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陰陽是也。《六書本義》中說:「太極函陰陽」。《類經圖翼》說:「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渾然太極之理,無乎不在」。因此,太極就是「萬化之本」。《內經》又云:人體「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明代的何瑭在陰陽並存本原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陰陽是並存的二物」理論,即陰陽「不可混」思想。這種思想無疑會對太極拳誕生的產生重大影響。何瑭(1474~1543年),字粹夫,號柏齋、虛舟,世稱柏齋先生。明懷慶府武陟人,今河南武陟人,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政治家。在何瑭看來,世界的本原既不是氣,也不是理,更不是心,世界的本原是形與神。形神來自宇宙的陰陽二氣。他認為,只有陰陽相合,物才能產生;陰陽相離,物就會死亡。同時,何瑭提出了「陰陽是並存的二物」理論,即陰陽「不可混」思想。他認為,陰陽是不可混同的又各自獨立存在的實體,萬事萬物皆分陰陽。因為「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天不能生地,水不能生火」,所以陰陽不可混。又認為萬事萬物對於陰陽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歸屬是固定不變的,如夏為陽為火,冬為陰為水,火旺於夏,水旺於冬等等,提出了陰陽是並存的二物思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平衡,周身上下內外形氣一體,如太極之象,混然一圓。正是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轉化的特點,使中國的傳統武術技能,也講究剛柔平衡,剛柔相濟。陰陽是太極拳運動的靈魂,「不知陰陽,便不知太極」。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內外相合、上下相通等陰陽相合的動作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何瑭陰陽哲學思想的體現。

總之,古代的焦作地區道教文化發達。劉自然的導引吐納之術、魏華存的《黃庭經》無疑為太極拳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嵇康、阮籍等人的養生論、何瑭的陰陽論思想等也對太極拳的創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在如此的文化氛圍之中、深邃的理論基礎之上,李岩、李仲、陳王廷創立了太極拳。


推薦閱讀:

同樣作為經濟發達省份,江蘇內部蘇南蘇北互黑如此嚴重,而浙東與浙西卻平安無事?
在現代化的演進下,沒有故鄉的人與有故鄉的人相比有什麼差異?
說說你身邊真實的南方人看到雪的反應?
中國表情包是否有地域差異?

TAG:文化 | 地域 | 理論 | 地域文化 | 太極拳 | 太極 | 背景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