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11-25 10:43:41 來源: 南方都市報 作者: |
|
開放專欄
我在大學學了四年的歷史,後來又教了四年的歷史,有一個女性的名字一直沒有遇到,她叫鄭蘋如,一位刺殺汪偽政權政要的女特工。直到李安導演的《色,戒》公映後,一些學者通過電影女主角王佳芝,索引出這位民國時期的女英雄。這裡我不僅要感謝這些索引學者,還要感謝李安導演。 有一點是肯定的,電影導演在片頭沒有標明: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只是註明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而張愛玲的小說也沒有說她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或屬紀實小說。所以,將電影中的女主角與所謂的小說原型人物捆綁在一起,將藝術電影上升到政治歷史層面,總使人覺得心有不安。還是那個關於畫家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一位婦女問畢加索,「你畫中女人的胳膊那樣長,我們女人的胳膊有那樣長的嗎?」畢加索回答,「太太,那不是女人的胳膊,那是我的繪畫。」李安導演完全有理由回應那些索引學者,「先生,你說的鄭蘋如是鄭蘋如,她是歷史的女兒,《色,戒》中的王佳芝則是藝術的女兒。」 藝術是借著歷史說故事,而不是借著故事說歷史。借著故事說歷史,那是歷史學家或歷史教員的習慣,而借著故事說藝術,則是藝術家的方式。藝術的職能不是尋找歷史的真實,它是通過歷史來發現人性與美,它讓人思索讓人感嘆。而一門心思去索引,則是學者專家們的專業行為了。如果沒有專家們去索引,有多少人會知道歷史上還有一個偉大的鄭蘋如?又有多少人看過電影后,又因發現了一個「原型」鄭蘋如,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會覺得一個民族的情感受到了傷害? 我不會因為電影人物異趣於歷史人物而對電影藝術充滿敵意,甚至覺得深受傷害,也不會覺得一部電影背後有著不可告人的政治動機,它是為了歪曲歷史還是為了醜化英雄人物?歷史人物是專業特工,而電影中女主角卻是稚氣的大學生;歷史人物是滿門忠烈,而電影女主角卻簡單動搖;歷史人物與漢奸勢不兩立,而電影中的女主角卻愛上了漢奸政府中的政要。這樣的反差令一些歷史衛道士怒不可遏,他們因此代表中華民族來發言,認為這樣下去,中華民族真的要滅亡了。一個民族因一部電影而滅亡,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經典的搞笑調侃。
當年張愛玲不過是借虎畫貓,她畫自己心中的貓,並沒有醜化原型老虎的動機。她是一個女人,也是一位女作家;她是女人,所以會有自己的父親母親還有丈夫。令中國人最反感的是,她的丈夫竟是「漢奸」,這樣她就自動轉化為「漢姦婦」了。但罵張愛玲是漢姦婦的人有沒有查一下歷史,就是張愛玲有沒有賣國的行為?有沒有侵犯他人生命權的行為?如果上述這些都沒有,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指責張愛玲,沒理由將張愛玲劃入漢奸成分,這種「文革」中的成分論居然蔓延到歷史人物身上,是不是對歷史人物的一種不公? 如果真要將《色,戒》中的女主角與作者相聯繫的話,我們看到,一個女性在歷史中的無奈與悲哀,因為她是女性,天性中既具女性的柔弱,卻在歷史中不乏正義獻身的精神,我們把她參與革命活動看成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盡了自己全部心力,犧牲了身體還有情感,只是她沒有完美,沒有最後將應該消滅的敵人消滅掉。這是一個普通女性參與革命的過程,我們看到革命的殘酷,看到動蕩年代政治人物的可悲(易先生說他每天見到的人眼睛中都充滿恐懼)。 那些總是通過政治解讀藝術的學者們,還喜歡以民族人民的名義,讓藝術無條件地歌頌高大全的歷史原型,不允許藝術變形歷史中的人物形象,他們似乎有對藝術立法的權力,也有替觀眾甚至替民族代言的權力,是他們低估了觀眾的審美能力呢,還是他們的思維已形成習慣? (吳祚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
|
|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11250396.asp
推薦閱讀:
※木作叉子製作.gif
※Art Amoy 國際博覽會當代區主題展——探尋下個出口的每個相遇
※大疆發布精靈四的V2.0版本
※黃曉明兒子稱骨算命三兩一錢:近貴藝術、衣食足用
※倫敦藝術青年養成指南:不僅有美術館、畫廊、還有遊戲廳呢
TAG:政治 | 藝術 | 南方 | 解讀 | 都市 | 南方都市報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