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食物拍得足夠美味?讓你的「深夜放毒」更誘人!
來來來,先給大家放一波毒!
怎麼樣?看了這些美味的食物照,有沒有覺得頓時就餓了?
如果你餓了,那我就打算請你吃...哦不...是請你一起來學習一下專業食品廣告中那些高端的食物攝影技巧!
那麼,我們就從色彩這一部分開始入手吧!
當我們談到食品品類影像的色彩特徵時,就一定會想到明亮、高飽和度的色彩有利於表現食品的品類屬性。那麼這些色彩到底是怎樣被運用到固態食品的廣告中呢?接下來我們將會從視覺表現和心理效應兩個方面來談明亮、高純度、高飽和度的暖色是如何在食品的廣告中發揮作用的。
正確還原食品的色相
色彩的色相能夠幫助消費者在第一時間識別食品的類別,西紅柿的紅色、黃瓜的綠色,小麥的黃色、葡萄的紫色……另外,心理學已經證明,色彩能夠喚起消費者的聯想,例如黃色會讓人聯想到「枯萎」、「腐爛」,青綠色會讓人聯想到「酸」、「未成熟」……這意味著影像中食品的色相如果同現實中食品的顏色發生誤差,就會使消費者產生錯誤的聯想,從而對食品的屬性產生懷疑,致使他們消除原有的購買動機。因此,在食品的影像中給出正確的食品色相,是實現食品品類影像特徵最基本的要求。
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被拍攝的食品時,盡量挑選新鮮的食材,以保證被攝體色彩的純正;在拍攝時使用正確的曝光量,以便能夠在感光材料上準確地記錄下被攝體色彩的信息;而在後期製作的時候,絕對不能輕易改變畫面中食品的色相,即便它只是作為輔助的道具出現在食品廣告的畫面之中。
調整色彩明度、飽和度的方法
實際上,色彩包含著色相、明度、飽和度三個衡量標準,準確的色彩表現能夠幫助消費者辨識食品,錯誤的色彩信息則會誤導消費者對影像的理解。因此在色相準確的基礎上,如何獲得高飽和度的色彩,使之準確再現食品的特徵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在對膠片進行感光特性測試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剛好處在曝光點時,色板上的色彩和人的膚色都被最準確地還原;而在曝光點以上的色彩純度和飽和度隨著曝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人的膚色也隨之變淡;曝光點以下的色彩純度隨著曝光不足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飽和度則隨著程度的增加而逐級提高,人的膚色也逐級變暗。
同時可以看到,在曝光點上下一擋的範圍內,色彩和膚色的真實度還是可以接受的,曝光點上一擋的色彩偏淡偏亮,曝光點下一擋的色彩則偏濃偏暗。因此,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曝光技術的特性,來調整被攝食品的色彩明度以及飽和度。
假如我們拍攝的巧克力色彩不夠濃郁,可以使它處於曝光點至下一擋之間的位置,來提高它色彩的飽和度;而當我們發現畫面中處於主體位置的草莓色澤過於厚重時,也可以在曝光控制的時候調整它的照度,使它處於曝光點至上一擋之間的位置,以此降低它的飽和度,營造出平衡的畫面色調。
(註:為保持景深,通過改變快門速度來增加曝光量)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後期調色的方式來調整食品色彩的純度和飽和度,甚至可以從畫面中單獨抽出被攝食品的色彩對其進行色相的調整,使其更符合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對食品的色彩感受。
食品廣告中色彩的暗示作用
色彩除了能夠準確傳達出食品外表的信息,還可以暗示出食品的營養屬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帶有這種顏色的畫面,例如翠綠色的植物和掛滿葡萄的果園象徵葡萄汁的新鮮;
另一種方法則是將象徵食品營養特徵的色彩插入消費者不易發覺的畫面細節,例如演員的服裝、選擇的場景和道具等各種有色的畫面構成元素之中,從整體上影響消費者的視覺感受。
色彩的強調作用
除此之外,在廣告中某一色彩的重複出現還可能是對品牌的強調。各個不同的食品品牌都有其品牌標準色,隨著品牌概念的推廣,標準色也成為辨識某一食品品牌的標誌。如下圖,是《雪碧廣告》中,在虛擬的色彩構成空間中演員載歌載舞的場面,但色彩的使用範圍已經被規劃為單純的產品識別色彩。
色彩的對比關係
有時食品廣告為了突出品牌個性,特意在人們司空見慣的色彩關係里,布置一些跳躍感強烈的、鮮艷明亮的色彩,這種處理方式能激發強烈而另類的感受。在《ZOKOKO 巧克力廣告》中,巧克力與牛奶顏色的搭配是常規的色彩構成,而女子嘴唇的粉紅色,在其間就顯得很跳躍。這樣的處理會讓受眾產生對通常巧克力廣告中棕、白兩種顏色的破壞,熱衷於另類審美的觀眾會對這種突兀的色彩對比產生好奇心理,萌發一種追隨感;而習慣於常態生活的受眾雖可能在第一時間對該色彩對比關係產生一定的印象,然而這種如此刻意、生硬的色彩關係,會被他們認為違背了該類食品的屬性予以排斥,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刻意區隔消費群體,而不是普遍迎合他們的一些品牌。
如果固有的食品色彩和經過處理的色彩在同一隻廣告中達成妥協,對色彩的處理能夠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基本屬性的認知,那麼色彩的改變就能夠被普遍的受眾群體所接受。例如在《德芙雪糕廣告》中,開篇故意降低了環境和人物的色彩飽和度,並偏向於某一種另類、小眾的色彩對比關係;然而當產品雪糕單獨出現時,巧克力、奶油等立即變得質感新鮮入口,畫面呈現了明快、高飽和度的色彩傾向。通過讓消費者看到食品色彩對比的改善,使他們相信雪糕的固有品質感,而將前面色彩的個性變異,理解為特定人群對常規食品的另類熱衷和強烈的忘情貪念。
色彩的搭配
為使其散發誘人的香味,廣告中的食品很少以單一的色彩出現:紅色的番茄醬會和翠綠色的黃瓜搭配,番茄湯會將綠色的香菜葉作為點綴。在畫面中使用多種鮮艷、明亮的色彩不僅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更會大大刺激他們的食慾,使其產生豐富的聯想。因此在眾多的披薩廣告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是金黃的麵餅搭配紅紅綠綠的蔬菜,而棕黃色的麥片里也會配上紅色的草莓和綠色的獼猴桃……然而,當我們在搭配多種色彩時,一定要通過控制不同色塊的面積和冷暖的對比關係,來維持畫面中主體食品的色彩傾向,從而使每一個廣告畫面中的色彩都是在為實現食品的品類影像特徵服務。
在食品廣告中搭配色彩很見功夫,這與製作者的色彩修養有關,更與商業化的產品識別色彩有關,還與人們對食品顏色約定俗成的好惡有關。首先要突出的是其與產品包裝統一的色彩取向,或者用非產品色彩作為產品色彩的陪襯;其次還要尊重目標消費群的色彩審美及其接受能力。找到既符合產品要求又符合受眾的共鳴,又能彰顯品味的色彩,是最理想的一種選擇,但這似乎過於理想,其實是一種不可及的境界。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一些食品廣告中能夠讓人們普遍接受的安全且常見的配色。
比如上圖中日本的冰淇淋廣告中的這種藍白搭配給人一種乾淨的感受,這種色彩組合在日韓的廣告中比較常見,它粉飾了雜亂的生活原態,帶給人一種和諧安靜的感覺,在一些和奶類製品有關的食品廣告中用度較大。如果在這樣的藍白搭配中要加入另一種顏色而不破壞整體效果,用的最多的是淡黃色,比如圖中的小面積的勺子柄。這在組圖中加大了比重,代言人常盤貴子的膚色大面積地進入畫面,不過這種黃種人的膚色一般是被做過衰色處理的,也就是讓飽和度降低,才能使其與藍白搭配和諧。
如圖,我們看到白色和藍色的搭配,如果要突出畫面上的字幕信息,也可以處理成黃顏色,這樣會比較顯眼,並且和諧不突兀。
藍、白、黃的搭配可以理解為黃色和藍色作為一對補色相對比,之後用奶白色作為消色來陪襯。消色是指黑、白、灰的色彩成分,它們可以和任何的顏色搭配而突出對方,比如最難搭配的紫色可以用消色來搭配,從而在不被干擾的前提下得以突出。
上面這組圖是《陳世家醋廣告:俠客與蝴蝶篇》中的色彩搭配,低沉調子布景中的蝴蝶和空中飛舞的蝴蝶色彩統一,人物的著裝以及其他的配飾都壓成黑色,地面上的積水產生倒影,它反映的除了景片以外盡量遮黑,水面之上低角度給光,使得人物奔跑時激起的水花受光而浮現一片高亮,從而以黑、白、灰不同亮度的消色來陪襯單一的紫色,神秘的俠客精神和古今傳奇的味道便彰顯出來。
作為醋的廣告可以在色彩上明度較低,而上圖中的《牽手果蔬汁廣告SHE篇》就需要一種明快的色調來詮釋年輕人的快樂感受。按說這種小飲料很容易把顏色弄得花哨,搭配不好就會混亂,因為紫色是介乎冷暖之間的一種顏色,和冷暖的各級色相搭配都會有退後感而得不到凸顯。但紫色又是產品的主體顏色,為了突出它,製作者很好地利用了消色的陪襯功能,用了明度上不高、以灰為主的消色,不過在質感上強化了灰色的反光材質,再輔以小面積的紫色和品色來呼應,使得產品的識別色成為最主要的色彩,並且總體光鮮靚麗,不失年輕受眾的色彩取向。
因此安全的配色在食品廣告中很重要,也是大多數製作人小心使用和維護的準則。在其間明度的使用也很關鍵,它可從另一角度加強或減弱色相之間的對比。如組圖2-59 中棕色和紫色的搭配,由於色飽和度過高,明度隨之降低,致使這兩種顏色看起來很燥熱。雖然這是一則巧克力廣告,巧克力色必不可少,紫色又是產品的包裝顏色,但兩者卻被很不舒服地搭在了一起,同時也傷害了產品的識別色帶給受眾的美好印象。
有時無論明度色飽和度強弱與否,兩種色相在一起就會形成很強烈的對比。而這種情況一般存在於互補色之間。色彩學中對補色的解釋大致為:假如兩種色光以適當的比例混合而能產生白色光感覺,或顏料色混合呈消色的成對色就「互為補色」。補色表現出一種色覺現象,當人眼看到某一種色相後,同時會產生導向其補色的趨向性。將補色並列使用,就能彼此增強對方的表現力量,形成鮮明強烈的色彩對比效果。
「紅、綠」兩種色彩即是互補色。有一種說法:在色彩畫中,互補色的應用需要注意不能用過純的顏色去作畫,否則畫面會出現「火」的現象,即人們所說的「大紅大綠」——特別俗氣。這就是因為互補色增強了色彩對比、反差。雖然在廣告運用中對某一個特定的主題和特殊的創意,有時會起到一個增強吸引力和視覺刺激的效果,但尋求一種能夠使畫面平穩又吸引觀眾的運用補色的方法,就更加理想了。此處我們引入一個十字型對比補色的概念。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一碗面,一個人的深夜食堂。
※有哪些關於便利店的故事?
※有哪些職業總是加班到深夜?
※你經歷過最孤獨的時刻是怎樣的?又是如何解決的?
※現在是晚上十一點半,你在幹什麼,心情怎麼樣,或者說你在等一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