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老北京的「年味兒」
追根溯源 「年」———原本是個怪獸
幾乎人人都聽過年獸的故事:古時候,「年」原本是一個頭長著觸角,異常兇猛的怪獸,每到除夕就來到人間,吞食牲畜傷害人命。人們為了驅趕年獸,所以才在除夕之夜放鞭炮、貼紅對聯,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稱為春節,是近代才出現的事情。辛亥革命後,各省代表雲集南京開會,議定我國採用公曆紀年,把每年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但是並沒有正式命名和執行。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才正式決定我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正月初一正式被命名為春節。
「福」字倒著貼辭舊迎新 「福」字一定倒著貼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更多的是人們將「福」字倒著貼,取一個「福到了」的意思。
其實這「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跟大腳馬皇后有關。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後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晚輩給長輩磕頭討壓歲錢大年三十 磕頭給壓歲錢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這是說過年當中的重頭戲,孩子們最期盼的一刻:拜年收壓歲錢。
壓歲錢是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晚輩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據說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關於壓歲錢也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裡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小偷,兩人將錢幣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於是「祟」不敢再來侵擾了。因「歲」「祟」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更歲交子」之際吃餃子「更歲交子」 吃餃子
過年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或者來年會有好福氣。 吃餃子的習俗,據說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正月初一 「掃帚生日」不掃地正月初一 「掃帚生日」不掃地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初一還不能掃地,不管除夕晚上,地上有多少花生皮、瓜子殼,也不能掃,據說會把家裡的財氣掃走,為什麼呢?
據說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個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大年初一貼雞畫大年初一 貼畫雞
舊時民間以進入正月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度朔山上的天雞,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 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 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正月初二祭財神正月初二:祭財神
老北京過年,有春節子夜開財門起,送財神,到了正月初二又祭財神的習俗。關於財神是誰說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記》。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 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這些財神中,范蠡、比干被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羽則是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為財神的。而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但是,據說財神爺都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為什麼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叫花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後,他什麼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裡禱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花子,心裡想連香燭都捨不得點,還來求財?可乞丐心中想得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發善心給這叫花子一點施捨。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麼好將錢賜給叫花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花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花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後,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婦女不到「破五」不出門不破五:婦女不出門
過去老北京講究拜年是男人們的事,各家婦女不到「破五」不許出門送賀,即便很近的鄰里,也只能在院中說話,不許進屋,即所謂「忌門」。翟鴻起老先生說,實際上初五之前婦女作為一家之主,也出不了門,拜年的人不斷,過年的時候吃飯沒點兒,來了就吃,桌子上的飯菜長期擺著,她們要在家做飯,根本也出不去。
正月十五猜燈謎正月十五:猜燈謎
元宵節,又叫燈節,人們在這一天要吃元宵看花觀燈。而且過了元宵節才會覺得,這個春節的節日才是真正地過去了。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來自漢朝。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元宵,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據資料記載,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漢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說印度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就逐漸形成了。 北京人也喜歡觀燈,一些文人雅士還在燈上寫上謎語,這成了老北京的又一種民俗,燈謎。 文/本報記者 高鴿本版漫畫/桔子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回家吃飯」這個 App 和平台?
※如何看待瘋狂的楊林從小米離職?
※如何看待北京將建全市首條封閉式自行車高速路?
※北上廣深哪個城市在本地美食上的優勢明顯?
※Never late to say 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