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華經講記·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法華經講記·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莊嚴王,在很久很久以前,乃是修道的比丘,同另三位比丘發心在深山中修道;因為沒人供養,為生活憂慮而影響修行。其中有一比丘是妙莊嚴王的前身,發心供養三位比丘,令他們安心修道,不為衣食住而分心。於是決定還俗,做苦工賺錢,供養三位比丘的飲食、衣服、醫藥、卧具等日常必需品。

有一天,他在王宮附近做工。見國王出巡,甚為威風,前後儀隊,十分威武。心生妄念:「我來生能做國王,多麼威嚴,人人都恭敬我!那時,我將發心供養所有的比丘。」此念一生,果然來生為妙莊嚴王,但是卻忘了護法的願。

後來,三位比丘皆證聖果,用法眼觀察護法的因緣,便知這位護法者,因為往昔的功德,而轉生為王。此王有慈悲心,愛民如子,可是信邪教,心裡有邪知邪見。三位聖者欲報往昔護法之恩,設法救其出苦海,乃共議一個解救的辦法。一位發願作為他的夫人(凈德夫人),兩位發願作為他的兒子(凈藏和凈眼)。為什麼?因為要借著賢慧的夫人及孝順的兒子,用感情做影響力,才能改變這位國王信外道邪見的思想。

 

前面從藥王菩薩開始,以自己燃身供養來勸導行人受持《法華經》;觀音菩薩、妙音菩薩是以行持來護持眾生修行正法;那麼〈陀羅尼品〉呢,涉及到諸佛菩薩、天人鬼神大眾,等於是全民參戰來護持修行人,並且也教以持咒,自己保護自己。從內到外給我們造成的印象,好像造成一種立體的防護體系,使受持《法華經》的人時時、事事、處處都感覺到在三寶的護持當中、置於安全地帶。這品經文呢,啟發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廣結善緣,對於我們生生世世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這一品是敘述妙莊嚴王,深受凈藏(藥王菩薩)和凈眼(葯上菩薩)兩個兒子的感化,開佛知見,得到法益。後跟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出家修道,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常講,一個人只要念佛或者持誦經典,乃至出家,乃至組織法會,乃至積極地供養三寶,你就是打起一面紅旗。由你這面紅旗,首先是你的家親眷屬與三寶結緣,其次是同事好友,乃至冤親債主,都使他們與佛法結緣。一個人真正修行,功德無量,他走到哪裡都是個播種機,都是在種金剛種子。不管你有意或者無意,你都是在教化眾生。這就是我們在過去世中發的願。

在今生世中的一些親朋好友或者冤親債主,你只要起了「我要度他」這個念,你將來在某生某世都會有這種緣分跟他在一起——或為家人,或為同事同學好友、或為老闆員工,種種關係。我們相互之間要珍惜緣分,乃至與牛馬豬羊都是緣分。時時事事處處恭敬一切眾生、一切物命,這就是菩薩的自利利他。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這裡又是一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佛特別是在《法華經》中反反覆復用那些不可思議的天文大數來形容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數量的多少。你隨文入觀,自覺不自覺就會拓寬心量,聽經聞法容易開智慧。在待人接物的過程當中,往往那些好耿耿於懷、好計較人的心態就能得到改變。每當遇到此類的經文我們要認真地觀照一下。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別號往往介紹這尊佛在修證過程中獨特的個性。無量法門,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徵和興趣,自在選擇任意法門。十號是諸佛的通號,通號就是表任何一尊佛,他不管有種種的性格、特徵和興趣,這些基本的規則他不能超越。別號,我們從這個字面來觀照。

『雲』是表大慈悲心、平等心。六月天驕陽似火,雲給人清涼的感受,而且它是平等地覆於虛空,對一切的萬法平等供養。『雷』是表諸佛菩薩那種報身智慧、神通法力道力不可思議。打一次雷,整個天空都能聽到,是表佛法的法力道力勢不可擋,它能破除我們的那種昏沉、迷惑、懈怠、懶惰種種的習氣。『音』是表諸佛教化眾生。諸佛的使命就是宣講『如來藏』。『音』它是作為一種教體表法。諸佛出世都是通過嘴巴講話,讓眾生明白道理。佛的妙音說法就是『雲、雷』的具體體現。按照『法華三昧』來講,這也是「開權顯實」——以『音』之「權」之便,來開『雲雷』之「實」。

『宿王』就是月亮。我們在前面講「宿王戲三昧」。通過月亮的這個特徵而體現出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的特徵。白月亮、黑月亮是不是一個月亮?白月亮表有形有相、表有;黑月亮表無形無相,表無;這個無是無相之實相,無不是真無,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空有不二」。那看不到月亮的時候,黑月亮在不在啊?一定是在。眼睛雖然看不到,我們的心能看到。再看那個月亮,圓、半圓、大半圓、小半圓、月牙、一條線,雖然這個中間可以說一個月三十天,它每一天的形狀都不一樣;雖然不一樣,是不是一個東西?這是表『如來藏』為總,萬法為別。各種大小、形狀、黑白都是由一個念一個真心所變現而已。變來變去,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宿』就是月亮;『王』是表得自在;『華』是指《妙法蓮華經》。諸佛菩薩腳踩蓮華台,身坐蓮華座。所以萬法都是由一個蓮華法來圓融,來開我們的智慧,用蓮華法來明白什麼是『一心三藏』,明白「即因即果」,「即念即佛」。明白了『妙蓮華』,你當下就是『妙蓮華』,你當下了生脫死。『華智』就是這樣的智慧。

多陀阿伽度,譯作『如來』;阿羅訶,譯作『應供』;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這裡以如來三號代表如來十號。

國名光明莊嚴:『光明』表智慧;『莊嚴』是裝潢,裝飾;『嚴』帶有圓滿之義。劫名喜見:這個『劫』是表一個時間的概念。一個劫可能就是百億千億年。我們娑婆國土現在這個劫名叫什麼啊?「賢劫」。那麼這裡『喜見』是「法喜之見」。在佛法授記的這些國土名、年代名我們要從第一義諦來加以解釋,因為這是佛的良苦用心。「法喜」是表眾生開智慧,明白真理。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凈德,有二子,一名凈藏,二名凈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凈三昧、日星宿三昧、凈光三昧、凈色三昧、凈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佛法有正法住世、像法住世還有末法時代。這裡『彼佛法中』應該是彼佛肉身住世這個時代。『有王名妙莊嚴』,在這一片佛土上有一個國王叫『妙莊嚴王』。

其王夫人名曰凈德,有二子,一名凈藏、二名凈眼:母親和兩位兒子都以『凈』字來開名,與過去世中的因緣有關。四個人一起修行,其中一個人還俗,掙錢供養,這是不是『妙莊嚴』啊?『莊嚴』帶有護法、護持之義。那麼其他三個人衣食無憂,安心修道,他們是不是一門清凈了?『凈』表示這三位菩薩已經大成就,最起碼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念念入薩婆若海,念念不退初地位。這是最低等級,圓證三不退方可稱『凈』。那麼『凈德凈藏凈眼』無非是從三種角度來講同一個道理,證得了清凈心。

凈德,這也是成就位的功德。修行叫功,破除了某種習氣,成就了某種道行,叫『德』。『凈藏』,清凈心裡蘊含寶藏無量之功德,也是成就位的功夫。『凈藏』都是成就在這個光明心中。『凈眼』是成就功德的那種妙用現行,開了智慧,成了菩提道行,以法眼、慧眼、佛眼來觀察自己,觀察周邊環境一切的人事法。『凈眼』包含天眼、慧眼、法眼,乃至達到佛眼的境界。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非明心見性的菩薩不可言『大神力』。神力就是神通道力、法力。天人鬼神都有神通之力,但只是一種我執。大部分會給自己菩提道造成障礙,唯有菩薩位的大神通道力,自利利他。『福德智慧』,即明行足。『智慧』是自利,『福德』是利他。這是菩薩的自他不二雙重功德。內心無復煩惱邪知見,身外無復束縛和障礙,處處自在,沒有塵勞之苦。久修菩薩所行之道:為什麼有『大神力福德智慧』呢?因為他多生多世以來成就了菩薩自利、利他這兩種功行。

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六波羅蜜、六度萬行,說盡了菩薩一切的修行次第。前面的五波羅蜜——『檀波羅蜜』是布施,『屍羅波羅蜜』是持戒,『羼提波羅蜜』是忍辱,『毗梨耶波羅蜜』是精進,『禪波羅蜜』是禪定。這五波羅蜜包含了藏、通、別等無量門派,無量經典是無量有形有相的法門。

修藏教也講六波羅蜜,他那個般若波羅蜜就是行善斷惡;那麼通教講般若波羅蜜是見空性;別教講次第性、分別性;那麼到了圓教波羅蜜,你執著於行善積德,執著於見空性,是有漏智慧。到了圓頓大法,這個般若特指對宇宙人生真理的『一念信解』為智慧。其它的那些所謂的智慧都是世智辯聰、菩提邪,屬於執著,最多屬於一種精進禪定的功夫。所以對這六度的解釋通小通中通大,只有讀懂了《法華經》《楞嚴經》,才能仔細辨別。你看佛在〈隨喜功德品〉怎麼講啊?對《法華經》『一念信解』的功德,比修五度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功德還要大無量倍。

慈悲喜舍,這是「四無量心」。

又得菩薩凈三昧、日星宿三昧、凈光三昧、凈色三昧、凈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前面在講〈妙音菩薩品〉的時候涉及到種種『三昧』;講〈安樂行品〉的時候涉及到「十八個空」。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圓融起來觀照、複習。

菩薩凈三昧:到了『菩薩凈』即為「離三垢」——菩薩離開了三種邪知見,三種迷惑。哪三種呢?一者,破除在六道三界內那種粗重的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辟支佛、藏教佛,超越六道輪迴。二者,破除二乘人的塵沙煩惱。這種惑叫「細惑」,三界六道的惑叫「粗惑」。「細惑」破除以後,最起碼在初住位;然後進一步破除四十一分「無明微細惑」。所以菩薩破除了「滅相無明」,在某種意義上叫「離三垢」。這是『菩薩凈三昧』。

日星宿三昧:『星宿』可以統統說為星星和月亮,是表黑夜的智慧;『日』是表白天的智慧。『日星宿三昧』呢,即為「開權顯實」。怎麼「開權顯實」呢?按照現代科學的解釋,月亮發光是對太陽光的一種反射。當我們看到月亮時,雖然看不到太陽,太陽就在,這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雖然現在看不到真心,我們知道能講話、能吃飯的「能」是真心顯現出來的,就等於你看到月亮之光,你就知道有太陽。看到我們能吃能說話、能蹦能跳、有生住異滅這種變化,我們就知道有一種「能」在進行變化、表演的那種本體。雖然我們看不到它,它是真實存在,是表這個法。

凈光三昧:我們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有無量的智慧和德能;但是我們卻得不到現前妙用,原因即在於我執和煩惱習氣困住了我們的手腳,使得自心本性不得現前。只要我們放下我執,放下煩惱習氣,我們的心自然就亮堂,智慧德能就現前。

就比如一盆渾水。你在水裡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臉呢?看不到。一個水塘里是渾水能不能映出月亮呢?不能。當水沉澱以後,在水裡能不能看到月亮?能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所以我們的煩惱心也是這樣。被名聞利養所污染的這個心水很濁、很渾,他都不認識自己是誰,怎麼能開智慧?當我們放下我執,放下煩惱習氣,每個人都會真實感受到靈感爆發。這就靠我們修清凈心,叫『凈光三昧』。心凈光通達。道理非常簡單,靠我們自己把持就能成就。注意,這是證道位的功夫,在見道位只能做到一半,只能使我們的心得到自在,由於我們現在還被無明色身所束縛,不能得到大自在。

凈色三昧:是『無量色身三昧』。明心見性的諸佛菩薩在現量境界,在解除了肉團身這種無明殼的束縛,解除了六識束縛以後,他可以自在變現十法界一切萬法。現任何一法,他這種三昧定力沒有絲毫減損,叫『凈色三昧』。也可以解釋為「有餘依涅槃」——余了無量的「色」,依靠無量的「色」來教化眾生,但是他的三昧定力沒有絲毫減損。「非生示生,非滅示滅」,也叫「和光同塵」——現無量色身叫「同塵」,仍然在定中,三昧定力無有絲毫減損,始終他是一個本體,叫「和光」。比如現人相、牛相、馬相,不管現任何相他都是一個大手套,現佛相、菩薩相、天相、鬼相、泥巴相他都還是佛,還是個本體。

凈照明三昧:明白宇宙人生本來面目,對於耳聞、目睹、身受一切的萬法,我們刻骨銘心、深信不疑,當下、當時、當處都是「我」,都是一個本體、都是一個念。也就是說在相見性,叫『凈照明』。《西遊記》不是講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嗎?他看到這個茶杯一看就知道這是白骨精變現的,那金箍棒一拿:「妖怪!」就打下去了。這就是『凈照明三昧』。那我們不是看到是妖怪,是老佛爺。意義是一樣的。你要善於透過現象看實質。所以傷害我們、欺騙我們的人,是不是老佛爺來成就我的?你不要眼睛一瞪,手往腰上一掐:「老子不怕你!」心能轉境,叫『凈照明三昧』。扎紮實實運用到實踐中去,歷事練心。

長莊嚴三昧:也就是毗舍浮佛對持地菩薩開示的「心凈則佛土凈」。我們首先把這個心要修好,修得很慈悲、很柔軟、很智慧、很光明。把這法理法義觀照明白。以此莊嚴,「一莊嚴一切莊嚴」。其它任何的行持都是自性流露,全性起修,這才叫『長莊嚴』。佛講,『一念信解』勝過七寶滿虛空供養無量佛,『一念信解』就是『長莊嚴』。無量的七寶把整個虛空法界都裝潢起來,還不叫『長莊嚴』。

大威德藏三昧:唯有『如來藏』才能叫『大威德藏』。唯有『如來藏』,十世古今、無量虛空法界當下一念,這個大威、大德、大藏不可思議,把話都講絕了。離開這個,不管是天、人、神魔、孫悟空或者楊三郎,他那種威德都是極其有限。孫悟空神通再大,他能不能翻出如來藏的手掌心呢?不能。

於此三昧,亦悉通達:上面各種各樣的『三昧』實際上就是一個「如來藏三昧」,沒有哪一樣不是『如來藏』,改換門面、換湯不換藥,都是在講一個法。越是真理越簡單。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時凈藏、凈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諸佛開講《法華經》,總要找一個當機「演雙簧」。因為《法華經》是第一難信難解之法,有一個當機就顯得很真實,否則眾生不知道你葫蘆里又是在賣什麼葯。在這裡足以體現出諸佛如來弘揚《法華經》的良苦用心。他一定要有具體的當機來把這個法展開;也體現出諸佛出世是隨緣顯現。那麼這種機緣「無分別不妨分別」,因為佛菩薩在無量劫因地中修行,與廣大眾生形成了這種種種種機緣。無量無量的眾生、無量無量的時間,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來分門別類、一批一批地成就。

兩個兒子知道佛在講《法華經》便要去聽,所以對於在過去世中久植善根的菩薩,他屬於自性流露。有些菩薩要修行無量劫才能信解《法華經》,可不容易。《法華經》就是發心的經。沒有過去無量劫的善根,你對《法華經》信解之念不能生起。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凈藏、凈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凈,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這個母親就勸兒子:你們的老子信受外道啊!『深著婆羅門法』,『婆羅門法』,因為在印度婆羅門是上層貴族,他壟斷了國家的各種各樣的文化資產。此階級由梵天之口生,顏貌端正,清凈高潔,以習吠陀(註:梵文音譯,譯為知識,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司祭祀為業。婆羅門有六法,即學習吠陀、教授吠陀、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婆羅門由於職責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許多特權,多數為素食者。儘管如此,婆羅門法不能讓人了生脫死,那就不是一般的差距。所以母親勸兒子啊,應該跟父親溝通,一起去聽大法。

凈藏、凈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這句話很有法味。這兩個兒子已經是大菩薩,而且神通廣大;但從現在看來,他們是不是還有隔陰之謎啊?過去世中曾得益於他們父親的還俗來幫助三個人成就道行,他們是不是忘記了這個本呢?往往許多大菩薩願身再來都是帶著隔陰之謎,在今生今世就容易修清凈心。跟前面阿難和舍利弗也是一樣。佛當年親自剃度的那些大弟子,佛講了,過去二萬億佛法中我就是你們的老師。他們聽了高興得不得了。佛如果不講,他們誰也不知道,僅僅知道佛成佛幾十年,我們好不容易跟在佛後面學法,就這麼個想法。這個道理很重要啊!

生此邪見家:有些人說:「哎呀!我倒霉,父母不信佛,先生也不信佛」「我太太誹謗佛法……」我們應該不應該再去輕慢他們呢?其實呢,你生在這個家庭是來還債,來還願。但是我們既要還願、了緣,又要調整心態,不能被他轉了境界。這就是用智慧來看待這個問題。母子三人有沒有隨順他去學婆羅門外道?沒有,而是引導他去學《法華經》。

許多人對因果報應認識不到位,認為他障礙我學佛啊!「我是來還債的,我前世障礙他,所以我也應該受他的障礙。」你大錯特錯啊!懂得學佛的人,我們要以萬還一,以無量還一,而不是以一還一。如果「我前世怎麼障礙你的,所以今生今世我也心甘情願受你這樣障礙。」講得客氣一點是以一還一,講得不客氣一點,你不但沒有還債,你還增加了債務,你欠她更多!

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凈,或聽我等,往至佛所:這是用方便法教化眾生。既然他修婆羅門、修外道,我們也可以示現方便法,示現外道法來度他。特殊情況下,對下等根機的眾生可以示現神通。對於上等根機的眾生,三言兩語你把他勸走了,沒有必要多此一舉。要注意,在佛法里用神通教化人是一種下等之法,是無可奈何的辦法。為什麼?因為鬼神都有神通。如果成為一種普遍法,勢必搞成真假不分。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凈信解。】

 

為什麼在虛空中『行住坐卧』啊?他的心把虛空就當成跟泥巴地一樣。在過去,包括外道在內,有人能在虛空中一步一步地,就跟踩著樓梯一樣,可是沒有樓梯啊!一步一步地往天上走。前面講了多少次,全靠我們的心一種執著。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我們有時急出滿頭大汗,臉上紅紅的,無非是心力增加的原因。再增加那汗就變成了瓢潑大雨。心力再大一點,那個熱量就變成熊熊烈火。無非是數量的變化而已。

外國人過去有一種比賽,選拔「烤火冠軍」。在寒冬臘月穿著大棉襖泡到水裡,等棉襖全部結成了冰,人穿著硬邦邦的冰棉襖,坐在這裡,開始看誰的棉襖先干。就是用心在烤火。當然這是種外道修行。雖然外道修行,他有沒有離開用心啊?他用心來發熱。

現代人因為過分地依賴於科學,使我們身體里許多重要的功能都已經失調。在過去原始時代,天氣比現在要冷,那個時候人是不是跟畜生一樣沒有衣服穿吶?那麼現在在野外的那些狗啊、貓啊、雞啊,在冷天它們是不是也照樣生活啊?人還穿著棉襖在這裡烤火,人的體質是一代一代地往下衰退。就是我們對物質環境過分依賴。這些神通功能都是我們本有,根本不需要修!誰看破放下,煩惱習氣輕,誰就能很快地恢復我們這種本來的功德。

入地如水:就是從泥巴里鑽下去,他把地看成虛空。怎麼『履水如地』呢?在水上走跟在地上走路一樣,因為他把水看成是固體。而『入地如水』把固體看成是液體,無非是通過自己的心力,來使自己與外部的環境來溝通。

令其父王心凈信解:因為他的父王修婆羅門外道,執著於神通境界,那麼看到兩個兒子菩薩道的神通境界比外道的神通境界還要殊勝,生歡喜信解之心。你如果叫他:「我們去學《法華經》!」他才不理你呢。「我聽那個東西幹什麼啊?我學神通多好!」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妙莊嚴王這下高興了,發心去拜訪老師。提示一下,菩薩以神通來接引眾生,接引去是學經還是學神通呢?有些人看到什麼上師,什麼頂仙的,或者修氣功的會神通,就不聽經法,跟著修神通吶。這就顛倒了!我們只能把神通作為修行正法的方便接引,而不能把神通作為究竟。

令其父王心凈信解:這裡的『信解』是用一種外道方便法來引導他,相信這個兒子的功夫不錯、這個法門很好,而不是究竟的『信解』。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這兩句話也只能解釋為方便法,他以眾生的情執來歡喜,因為他從來沒有看到這麼大的功夫,上天入地,騰雲駕霧。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兩句話是一個意思,反映出他的心情很激動:你們老師是誰?你們是誰的弟子?兩句話表達同一個意思,就表現出他的心情比較激動。

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所以這裡對他父王的引導啊,一開口就從高處說起。他並沒有講:「我們的師父就是那位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你想學神通嗎?走,我們一起去。」不是的。特別指出佛的正業是講解《法華經》。言外之義,聽講《法華經》比起修神通的的功德智慧是無量倍。神通在佛法里屬於聖末邊事、皮毛而已。

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他的父親在地下,兩個兒子在空中,在空中對話也是表一個法,居高臨下,讓他的父親有所期盼,對自己的下劣心有所懺悔。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兩個兒子看到機緣成熟,認為父親看到自己的神通表演對於所介紹的雲雷音王佛也已經相信,所以這裡叫『堪任』,能夠擔當。『發』是成就。已經能夠成就菩提心,機緣已經成熟。

『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之心,就是能夠認可宇宙人生真理,已經達到了這種信解度。但現在還沒有明心見性。

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這個『作佛事』就是對父親的那種特殊的方便引導,示現神通法力。願母見聽:『願』是請求,請求母親『見聽』。『見』就是能夠,『聽』就是由得我們。請求母親能夠由得我們做決定。什麼事呢?出家,要當和尚。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如優曇缽華,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二子向母親請求出家。理由就是諸佛出世很難得,如同『優曇缽華』。優曇缽華三千年開一回。這個三千年是天上的三千年,起碼在第二層天,一天等於人間一百年。所以三千乘以一百還要乘以三百六十五,這麼長時間才開一次華。曇華盛開,沒有大的福報你看不到。這是比喻要遇到諸佛出世很困難。

再一個呢?『脫諸難亦難』,『脫諸難』就是解脫輪迴之苦比遇到佛還要難。遇不到佛你不能解脫,遇到佛的你還不一定能解脫。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幾億幾百億年出世一次,是不是很難得吶?而且佛出世你不一定也跟著他一起出世啊!也有可能佛出世一百次一萬次才給你碰到一次。所以佛出世難,那麼你遇到佛是不是更難啊?如果說用解脫生死來講,沒有佛在世你能不能解脫啊?不能解脫。佛在世你又不一定遇到;即使你遇到,《法華經》住世是不是佛啊?現在有多少人來讀《法華經》?只有讀《法華經》才能解脫。所以我們要非常珍惜啊!這次機會失去,你不知道無量百千萬億億億億年才遇到正法。

聽汝出家:『聽』就是由得你們的意思。所以者何?佛難值故:這都是在演雙簧啊!他們母子三人都是菩薩再來,是乘願再來,來報答妙莊嚴王在過去生中對他們的恩德。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短短几句反反覆復講諸佛『難值難遇』,兩個兒子對著父母請法,但是他們只對母親講,而且母親沒有等父親開口就搶嘴快!這叫控制局面,防止那個國王的老子講出不同的話,再來講就已經形成被動。我們在教化眾生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搶先控制局面。有些事本來一個家庭中他可能是這樣想,也可能那樣想,但是經過你這一個人拿主導意見,提前發言,你就控制了這個局面。另外,這兩個人要出家,他們知道自己成就了。其實也在暗示父王出家。

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意思來講,你們看看自己應該怎麼辦。所以我們也要注意懂得旁敲側擊,指東說西。有時講著我們要怎麼樣,實際上暗含著叫別人也應該怎麼樣。有時候兩個人談論佛法,往往是專門談給第三個人聽的。要懂得運用各種手段。有時本來聽得很平靜的,為了讓別人生起興趣,你可以聽得手舞足蹈:「這麼好啊?」其實你早就知道了。這是為了把別人攝受進來。有時候你本來是懂的,你還可以裝不懂,問: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菩薩為了教化人沒有「我」相。有時你可以裝大學問家,有時也可以裝大傻瓜。

這裡打了一個比喻啊,叫作『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有隻烏龜是獨眼,它在大海里隨處漂流。那麼有塊木板上只有一個孔。這個孔跟烏龜的腦袋一樣大小。這個木板也在水裡飄,兩者都是飄流不定。烏龜還有一個特點:它一百年,頭伸出海面一次。想一想:這個木孔在某一個時空點與這個烏龜正好頭一伸的時候,這個頭就套在木孔里。這個機會難得不難得啊?很難得。這是比喻佛難遇,佛法難遇。

佛在其它經典還打了一個比喻,叫作「須彌穿針」。須彌山頂1008萬里,有一個人從須彌山頂吊一根線下來,下面有人拿著一根針。在上面的人把線一放,正好穿到針眼裡,這個難不難穿啊?難有得可能幾百萬億年,乃至可能永遠都穿不到,叫「須彌穿針」。人身難得,佛法難遇,大法更難聞!所以我們要非常非常珍惜啊!〈方便品〉也是講,遇到《法華經》是如優曇華開一次,機會太難得。這個機會是不是給我們逮到了啊?你可一定抓住不放啊!你修其它一些小法並不太難啊,唯有修《法華經》很難得。現在全世界修行人少說有幾千萬,有幾人修持《法華經》?

 

【彼時妙莊嚴王后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凈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凈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妙莊嚴王,看來是轉輪聖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凈藏、凈眼、凈德這三位菩薩以及妙莊嚴王這位菩薩在他們無量劫以來修行過程中,結下了殊勝的法緣。皆悉堪任:這些人機緣都已經成熟。佛在兜率陀天四千年觀察就是做這個安排工作。師父每到一處開講《法華經》,就有許多同修從天南海北聞風而來。這都是佛菩薩在冥中安排。否則你即使在眼皮子底下,都不會來聽聞《法華經》。他將來要後悔無量劫,後悔無量劫啊!成佛了生脫死,在此一舉。錯過了這一關,你不知何年何月能再遇到佛法;而且再能遇到佛法,你是不是就能進入佛門又當別論。有智者,抓住當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你稍微猶豫一下,無量百千萬億年過去了,要受『大苦惱』。所以我們看看『值浮木孔』,看看「須彌穿針」,看看『優曇缽華』,這是不是佛菩薩在苦口婆心勸進我們受持《妙法蓮華經》?

凈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這個『法華三昧』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開權顯實」,就是「華開蓮現」。『法華三昧』開權顯實,把我們的本來面目說得一清二楚,通過「華開蓮現」把「聽經聞法」當下成就說得斬釘截鐵,毫不拖泥帶水。特別是《法華經》,無論你利根鈍根,不漏一人、不漏一法,統統都能成就。

凈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這實際上也是講『法華三昧』。『離諸惡趣』就是離一切惡趣。唯有『一心三藏』講一切的萬法皆是當人當下一念而已,這個一念就是離一切分別而證入無分別法,是為離一切惡趣。通教菩薩破有歸空,別教菩薩搞「次第三藏」,與圓教的圓融中道相比,也是惡啊。唯有《法華經》《楞嚴經》把一切的萬法歸納為一個念,一切的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這是既圓且頓。這是真正的『離諸惡趣三昧』。這個『三昧』是「如來大定」。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離開三種惑——粗惑、細惑、無明微細惑,離開兩種生死,離開四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那講起來更為詳細。雖然詳細,不如『一心三藏』解釋起來簡明扼要,一目了然。『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一切眾生』無所不包,就是『一心三藏』。

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這還是『法華三昧』,表述『一心三藏』。『諸佛集』,『集』在哪裡?就是集在『一心三藏』。『諸佛』表無量。『集』就是集中於一念,集中於我們的真心本性。『諸佛集』是不是阿彌陀啊?讀《法華經》《楞嚴經》,我們始終都要注意咬住青山不鬆口。這個青山就是『一心三藏』,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離開我們的本來面目你沒有言語可論,沒有佛法可講。越是真理越簡單,就是一句『一心三藏』,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如是我聞』。你可以把《法華經》上面講的多種三昧、講的各種空,好好地歸納一下,最後呢?無非是講『如是我聞』無非是講『阿彌陀佛』這幾個字而已。『能知諸佛秘密之藏』。這是解釋『諸佛集三昧』。『秘密之藏』無非是『一心三藏』。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通過兩個兒子方便引導,轉變他父親的習氣。『好樂佛法』是從習氣上來言;凡夫惡習難改,好人善習也難改。學正法叫真人,真習也難改。修行的過程無非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把我們的習氣來一個顛倒改變。過去我們習慣於「為我」,或者習慣於「為他」;聽聞大法以後,變成了真習、佛習、菩薩習,你想改都改不掉,你沒有辦法改,生米已經煮成熟飯。當你這個心明白了佛,你就是佛心,你想退到凡夫心都沒有辦法。但是我們想由凡夫心進到佛心,可以,它能夠轉,這就是聽聞大法的重要性。好樂佛法:注意,度化我們身邊的親人,要學會抓住機會,只要你會用心,機會時時刻刻都在,你一引導過來就好辦。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凈德夫人與後宮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

 

三個人各有各的一批人馬,這都是在過去世中的因緣。這也是向我們表一個法啊!我們修行人要注意時時、事事、處處廣結法緣。從人緣到天緣鬼緣神緣乃至畜生緣,我們要會用心。但最主要的我們先把人緣結好,看你的心能不能容人?能不能養人?看你的氣氛和諧不和諧?人講和氣生財,這個財既包括財產、也包括法財、人財。我們自己很明白你生生世世能得到多少人財?我們往往有時候是事與願違啊!修行人不可以搞到孤家寡人那種境界。修行人的特點就是我們怎樣時刻來包容人,而不是「為叢驅雀,為淵驅魚」,把自己水塘里的魚趕到人家水塘里去,把自己樹林里的鳥趕到人家那裡去,使自己越來越孤立。所以我們在這段經文要懂得廣結法緣。

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這是信眾見佛,弟子見老師的通常禮節,『繞佛三匝』。在幾十年之前,學生見老師要周圍繞三圈,合掌,然後再禮拜、禮三拜,這是規矩。但是因為現在末法時代人心浮躁,所以現在這些傳統的禮節已經沒有了。現代人啊,心情很浮躁,他不僅不繞佛、不僅不頂禮,他還可以跟你強辭奪理,他的聲音還可以比你高,你講一句他可以回你三句、十句、八句。不是出世間法,連世間法都不懂得規矩。在師父面前哪有弟子開口的餘地?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的。你看整個所有的經典從頭到後,學生見老師應該怎麼見法啊?問好了以後就『卻住一面』,你就不要開口了,只有老師講話的餘地。叫你講話、問你,你可以開口。老師講的話你懂也好、不懂也好,只有好好去觀照,連懷疑都不可以。老師一定有老師的道理。我們每個人將來都要當老師,你現在就可以設身處地:你當老師的時候,如果弟子都是跟你這樣,你怎麼辦?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以老師考慮的是整個全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該你管的事你不要管。天塌不下來。要管就要有把握把大家管得服服帖帖。所以你沒有這個金剛鑽,你不要攬這個瓷器活。所以我們每當讀到這些經文的時候啊,我們要好好地想一想。

 

【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台,台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前面無盡意菩薩向觀世音菩薩供養珍珠瓔珞,這裡大同小異。

彼佛為王說法:不用懷疑,這是傳《妙法蓮華經》,這一家人就是沖著他講《妙法蓮華經》而去。

解頸真珠瓔珞:是比喻妙莊嚴王和他的夫人求佛印證,不可以單純理解為就是用財物來供養三寶。『解』是表聽佛傳法以後,心開意解,開了智慧。『頸』是表智慧的等級,表中道了義,是表圓融、圓滿、圓通的真性菩提。『真珠瓔珞』這是比喻他們的境界。『真』是表見性,真性菩提;『珠』是表圓滿;『瓔珞』是表妙音請法。因為『瓔珞』是用各種不同的金屬片和合而成,內空外實,風吹或者相互碰在一起的時候,它發出一種非常美妙的音樂。這是以此來比喻這個妙莊嚴王這一家人談對佛法的體會這種法味,像妙音一樣,來求佛印證。

價值百千:這是形容他們見道的功德殊勝奇妙。最偉大的就是智慧,金銀七寶滿虛空抵不上你對《法華經》生一念歡喜心。『百千』是表無量,比七寶滿虛空還要貴重無量。『以散佛上』,我開口求法也好,我供養你珠寶也好,佛最能明白我的心境。『以散佛上』是求佛印證。並不是說,佛要那麼些東西幹什麼?他什麼沒有啊?他自己千變萬化就有了,還要你供養?如果你依文解字的話,佛變成了大地主、大財主,專門在囤積居奇,接受賄賂,那整個佛法變味。

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台:虛空,表智慧,是針對凡夫著實執有而言,能夠透過「有」見到空性。化成四柱寶台,是表修行人在明心見性以後的心量擴大。『四柱寶台』是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者四弘大願。台中有大寶床:四弘大願中有大智慧,般若智慧。『寶床』就是如來座。四弘大願是我們的行持,行持在戒定慧里屬於戒,就『圓頓大法』而言,法法圓融,沒有慧能不能成戒成定啊?在種種行持中,就成就了我們大智慧。敷百千萬天衣:『敷』是包容、展現。百千萬衣,是表「解脫德」,在四弘大願的行持中,在如來座這個大般若智慧中,成就了無量的解脫功德。所以『千萬天衣』就是如來衣。

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由妙莊嚴王供養的珍珠瓔珞化成寶幢天衣,上面又有佛『結跏趺坐』,就表妙莊嚴王見佛成佛。也就是『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也就是講的『開示悟入』,即開、即示、即悟、即入,也就是「華開蓮現」。那麼通過他的供養再通過佛的神力加持,顯現出神通的境界,目的就是「開權顯實」,就是顯示「華開蓮現」,顯示「即開、即示、即悟、即入」,顯示『一念隨喜』,蒙佛授記。再繼續解釋前面十七品講,沒有離開道場,聽佛一段〈如來壽量品〉,多少人證到羅漢菩薩乃至等覺。好好悟這個法。那麼這段法需要解釋,一般的人不可能一目了然。我們理解佛的良苦用心啊!也要理解師父的良苦用心啊!為什麼在這裡恨不得拍桌子打板凳?因為這個法太妙了!成就太方便太容易了!生怕你們產生懷疑,半路退轉,那真是太可惜太可惜了。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他『作是念』:這個佛身真稀有啊!他還不懂得就是自己。是不是跟我們有點相似啊?所以這裡佛示現的就是你,你供養我的東西現在佛在那裡,就是你嘛!有情無情是不是一樣東西啊?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佛是話中有話。言外之義,那個跏趺中的佛不就是他妙莊嚴王嘛?就站在我面前。因為這句話是盯住了『妙莊嚴王』的這句話而來,妙莊嚴王非要認為那個結跏趺坐的佛就是『雲雷音王佛』,他不認為是自己。佛生怕眾生不理解,說那個結跏趺坐的佛就是未來佛啊!就是那個我示現給『妙莊嚴王』看的,就是他的未來身吶!所以這裡呢!又重複說明,這個王呢,入我法中修行。

當得作佛:正當名分成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佛名、國名、劫名都有了,是不是證明他已是「分真即佛」?娑羅樹王:『娑羅樹』是一切眾樹之王。這個樹用斧頭去砍,樹的傷口一會就能癒合,就這麼厲害。這是比喻我們的法身功德沒有辦法破壞。國名大光:『光』是表智慧,『大光』是表究竟圓滿之智慧。劫名大高王:『王』是表自在解脫。『大高王』是表究竟解脫。

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這裡的授記比較簡單。有無量的菩薩大眾、無量的聲聞大眾;『其國平正』就足以說明這個國土的依報、正報都很莊嚴。『平正』,心平國土平,心正國土正。所以絲毫不遜於前面的種種什麼寶樹莊嚴啊、寶相寶鈴啊等等。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

過是已後,得一切凈功德莊嚴三昧,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看到兩個兒子說要出家,出家的原因就是佛太難遇,是不是旁敲側擊了?所以對於這些機緣成熟之人,一點就通。兩個兒子並沒有講:「快點!你們還不出家?佛這麼難遇。」你這樣講的話人家反而會生逆反心理。看你出家就出家,與我們有什麼關係?非要逼著我們出家?你只需講:「我要出家啊!因為這個佛法太難遇了!佛出世很難,出世以後我能跟他在一起也很難。而且正在傳《妙法蓮華經》的時候就更難。」

教化眾生要有智慧。有些人叫他出家,他說:「不!」你不准他出家呢,他又非要出家。有些人怎麼樣勸都不行,你可以通過反面來講;或者講:「我們今去聽經去,據我所知,去的都是有智慧的人。像你這樣的人,算了,你就在家裡面好了,你也聽不懂,還是不要去了。」他就不服氣。「怪事,你聽得懂,我還能聽不懂?」他可能就過來了。這樣的人就是要利用他們的逆反心理來成就。

如果你講:「啊!這個人可是個菩薩啊!他講的經你一聽了就能成佛!」他才不理你那一套呢!你講:「哎呀!我現在覺得跟你也蠻自在的;我聽那經有些糊裡糊塗的,這個人講的我半懂半不懂。雖然你不學佛,我覺得你智慧比我要好一點,你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不行的話我就跟著你一起。」他可能就來勁了。

如果是對你過去的師父說:「哎呀!師父啊!我想來想去還是你最慈悲,還是你講的法我最能接受。我稀里糊塗地跟他們聽了個什麼印廣法師講的光碟,總感覺不是個味道,你給我看一看,幫我開導一下。」他可能就能看。只要他看了,我告訴你,他也成就了。為什麼?真理是不可戰勝的。即使他嘴巴上誹謗,已經種下金剛種子。

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八萬四千歲』是時時事事處處。無量時間、無量空間、無量萬法都叫『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如何來的呢?我們前面講了「十如是」,十法界「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分為實法和假名,實法是一千。所謂實法是指地水火風、受想行識這真實法;所謂假名,就是人啊、鬼啊、牛啊、馬啊、豬啊、羊啊、山河大地啊,這些語言名字。怎麼叫「假名」?比如說茶杯是假名,實法就是這個鐵塊。又比如說佛像,佛像是假名,實法是一塊銅。假名又分「正報」和「依報」。「正報」是指有情的天人鬼畜,「依報」就是山河大地、桌椅板凳等無情物。所以假名二千加實法一千,是「三千」。「百界千如」擴大到「三千性相」,「三千性相」又對照於身三口四這七支啊。我們無量的煩惱習氣以貪嗔痴三毒為主,然後把貪嗔痴外的一切的那些次要的習氣呢,共同算為一個等分。所以一個等分加這個三毒是不是四等分?四等分乘以二萬一是不是八萬四?所以這樣就是把無量的煩惱習氣也好,無量的法門也好,說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的習氣對應『八萬四千』的法門,對應『八萬四千』的智慧,對應『八萬四千』的功德。

常勤精進:如果不明『如來藏』,你再精進是假的,你沒有辦法『常勤精進』;只有明白了萬法皆是「我」一念所變現,你才能做到『常勤精進』。這叫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在〈隨喜功德品〉佛講,對《法華經》生『一念信解』,比你修無量法門、無量的時間的功德還要大無量倍。不明白『如來藏』道理,你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見道的人睡覺是不是也是修行啊?沒有哪一法不在修行,何況你這個一念修行就是修無量行。所以『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前面加個『八萬四千歲』,就是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念念在『法華三昧』。

過是已後,得一切凈功德莊嚴三昧:這裡仍然是『法華三昧』,是證道位功德。怎麼『凈』呢?他的煩惱習氣已經破除了,無論是見道位、修證位,都是自性流露,念念在道。這個『凈功德』就體現出真善美,以此來莊嚴自己的身心,莊嚴周邊環境和待人接物。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妙莊嚴王在前面聽聞佛講經說法以後,他是以財物供養的方式請佛印證自己見道沒有;在這裡呢,他是經過修證以後,再次求佛印證。怎麼證道呢?『即升虛空』。『虛空』是表智慧啊!已經破除了我執煩惱習氣,『升虛空』已經是證道位的明心見性。『七』是表圓融、圓滿、圓通之義。

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今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妙莊嚴王沒有忘記兒子是他的善因緣,轉變了邪心,這叫「知妄即真」,所以『安住於佛法中』。安住,最起碼是初住位以上的現量功德。

得見世尊:這是作為過來人講,我現在才真正見到了世尊,這是證道位的功夫。他這個時候是不是也印證到:啊!原來見道位的時候見到的佛跟我們現在證道位見到的佛是一樣的道理啊!所以這裡的『得見世尊』是見那個雲雷音王佛,還是見我們自性本心吶?可要當心哦。可不要當作見到這個雲雷音王佛,還沒有聽他傳法的時候,他是不是就見到了啊?但那個時候見到等於沒有見到;現在來講,明白這個道理後見到的雲雷音王佛跟過去明理前見到的雲雷音王佛一樣不一樣啊?絕對不一樣。

佛在前面也講了,能聽你舍利弗講《法華經》則為見我,則為見你舍利弗,則為見菩薩、比丘。不懂『如來藏』,即使天天跟佛在一起睡覺,他見到佛沒有啊?沒有。他都不知道佛是誰。

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他現在真正明白這兩個兒子、這個老婆都是來度他的。宿世善根:我們在開課的時候,已介紹了這一家人之間的因緣關係。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印證妙莊嚴王:第一,印證他是現量境界;第二,印證他種善根、結善緣,能夠生生世世得到相互之間的成就。

『如是!如是』就是印證「嗯,就是你講的這樣,就是這樣,講得非常真實。」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經常強調啊,修行人之間要相互珍惜這種緣份。廣結善緣,就是在為我們的來世鋪路,來世你不至於跟一些歪門邪道搞在一起。凡是不能聽聞正法的人,遇到一點點什麼神通吶,馬上就能湊合在一起。佛歷來強調修行人要親近善人,遠離惡人,特別是修大法的人不要跟修小法的人,更不要跟修歪門邪道法的人,纏在一起。這一點很重要啊!

《法華經》是不是講啊:遠離痴眷屬。我們往往不是以善知識和惡知識來分別,是以家人和外人來分別。是家裡的人,是父母,是夫妻兒女,他再壞都是善人。你這個太麻煩了。不是要求出家,你思想上要出家,你跟家人在一起必須時時刻刻想的是度他,而不是被他度過去。修行人只以道處,不以情交。你既然現在尊重我,愛護我,那我就來度你,跟我一起學佛。這個問題我們要好好地反省一下。妙莊嚴王這一家,妻子兒女並不是恆順老子去享樂,去修外道,而是把他逼過來學佛法來成就。所以我們要好好把這筆帳要算清楚,你想不想解脫?而且現世就得到現報。

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善知識的標準就是他能夠幫助你,引導你,讓你對佛法生起信心、歡喜心,能夠成就。能作佛事:既能示現善相,也能示現惡相。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為什麼這麼說呢?一者,修行要從法化生,你不得法成就不了;二者,真正的善知識一定是明心見性之人,他能指導你學正法。所以化導,令得見佛:『化導』就是以種種辦法來引導你,能夠讓你明白真理,這叫『見佛』。

 

【大王,汝見此二子否?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這是雲雷音王佛繼續來開導妙莊嚴王,你了解這兩個兒子嗎?『見』是了解。『此二子』呢,已經供養了無量恆河沙數諸佛。也就是說,你這兩個兒子已經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刻骨銘心深信不疑一切萬法都是「我」,這一念就是供養無量佛。要與前面佛在〈方便品〉很多地方的金口玉言貫通起來,對《法華經》『一念信解』就是供養無量佛,何況時時、事事、處處勇猛精進,更不可思議。明白什麼是佛,你就是供養佛。

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於諸佛所』並不是非要肉身佛出世,我到那兒去參加讀《法華經》,誦《法華經》,聽《法華經》,錯了。『於諸佛所』是時時事事處處都持佛知佛見。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既有大慈悲心,又有利他種種善舉,引導眾生讀《妙法蓮華經》,這是『令住正見』。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非此不可,方為『正見』。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

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這是『妙莊嚴王』再一次讚歎諸佛功德,求佛印證。前者住於虛空中是表從空智、總相智來觀照萬法。這裡『從虛空中下』是表從「道種智、分別智」,以「無分別不妨分別」來觀照「俗諦」。這叫會相歸性、在俗見真。

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屬於「依報隨著正報轉」。佛頂『肉髻』是不是有形有相的法呀?它是表真實智慧。佛有『肉髻』,我們有沒有『肉髻』吶?你就是有『肉髻』,能不能看到?看不到。可是它在不在啊?這是講「非空非有」。你說有嘛,你看不到;你說他沒有嘛,我心裡知道就在。『其眼長廣』,佛以肉身示現啊,有三十二種相好。佛眼長廣是表佛知佛見不可思議的殊勝。『而紺青色』,青色是表鎮定、表自在、表清涼,青裡帶點微紅。鎮定里還有不可思議的奇妙。這是表智慧,表力量。『眉間毫相白如珂月』,眉間毫相與『其眼長廣而紺青色』對應起來觀照,是表一種神采,一種氣色。

每個人身上都有光,每個人自己就可以看到光。怎麼看呢?我教你們一個辦法。兩人一組,一個站到雪白的牆壁那邊,站著不要動,另外一個人相距十公尺左右。看光的人注意養神,養十來分鐘,心定下來,什麼也不要想。然後就好像剛剛睡覺起來——剛睡醒是不是很清凈啊?眼睛半閉不閉,觀察十分鐘以後,你就發覺這個人發光。如果身體健康的人一定是白光,白光衝天;如果有病的人是灰色的光;如果是病很重的人是黑色的光。如果這個人平時是練氣功修外道的,他會采日月之精氣呀,他有紅光、藍光、黃光出來。每個人都有光,每個人這個肉眼都有看光的功能。

為什麼平時看不到啊?因為你心很浮躁,粗濁。那麼在幾百年幾千年前農業社會的時候人心比較清凈,他眼睛一看就看到這個光。健康的人都是白光,何況是佛啊!凡是身體很健康的人都有白毫相光。在這裡示現的那種神通的白毫相光每個人都有,我們還可以自己看自己的白毫相光。

兩種辦法。一者,你在晚上把窗戶打開,這裡面是燈光通明,外面一定是黑暗的,然後你把雙手置於窗戶邊,在黑暗與光交界的地方細心看,手就跟電光一樣,煞白煞白的光放射出來;二者,晚上在桌子下面,有燈光和桌子影交叉點,同樣把手一伸,你就看到手像電光一樣射下來,那就是白毫相光。

作為佛來講,他比任何人都清凈,所以他的光比任何人都強。但是這隻能證明調整色身這種定力,並不代表智慧。真正的佛光你看不到,看到的都是無明。有些人以身上有沒有光來判定道行,因為修外道的人眼睛很利。如果一個人練氣功幾十年,每天能坐幾個小時禪定,這個人走到哪裡,那些外道只要看到你就拜,給你磕頭。為什麼?他看到你身上光亮很強。可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第三層天以上沒有太陽,第三天叫「夜摩天」,天人自己發光。越往上面的天,天人發光越強,可都還是些凡夫外道。《金剛經》講『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要搞明白。智慧不是以光來看。智慧之光沒有光亮,沒有黑暗,他就是一種靈感。那麼在這裡妙莊嚴王是讚歎佛在果地上的那種『三昧』功夫,讚歎佛示現的那種莊嚴相。

唇色赤好,如頻婆果:『頻婆果』是一種水果,紅紅的、亮亮的。

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世尊,從來沒有看到你這麼好的相啊!微妙功德,是佛出世教化眾生所示現的無量色身三昧功德。所以通過因緣法,通過有形有相的善法也可以幫助引導,啟發眾生修行,但這不是主業。主業是以『一心三藏』這個心地法門成就眾生。

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這是表明心見性的菩薩破我執和無明微細煩惱,在修證位的三昧定力。這句話講起來很樸實、很簡單,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也就是我們在講「十八不共德」之所講的,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一切的慈善功德隨智慧行。菩薩果位的功德不可以打折扣,未證言證有妄語之罪,要受果報。不生邪見、憍慢、嗔恚,諸惡之心:他不是說生了以後當下就改,是連生都生不起來。其實見『一心三藏』這個法理法義,經過一段時間的觀照,你都會不知不覺除掉一些惡習。真正明白佛法,置於真實之處,你的心態一定會潛移默化。也就是『俱崇密化之跡』,這是妙法。你不明白道理,再怎樣懺悔你也永遠改不掉,你想改都改不掉;明白道理以後,你不想改你也改掉了,它由不得你。說是語已,禮佛而出:『禮佛而出』是表已出生死,已出三界,感謝佛恩。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凈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葯上菩薩是。是藥王、葯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這裡的『佛』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佛對大眾介紹了〈妙莊嚴王本事品〉以後,從對歷史的回顧又回到現前當下。

於意云何:你們知道嗎?妙莊嚴王就是在你們眼前的這位華德菩薩。其凈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根據藕益大師在《法華會義》里講,就是前面的妙音菩薩。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他就是為了報答妙莊嚴王,在過去因地修行中成就他們三個人修行的功德,而發願作為妙莊嚴王的夫人,以這種緣分來引導妙莊嚴王。作為他的王宮眷屬,叫『於彼中生』。

是藥王、葯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如此諸大功德,歸第一義觀照。如佛在《阿彌陀經》所講,極樂世界功德如此莊嚴。這個『如此諸大功德』就是「如是諸大功德」,是表菩薩的心態已證到十法界萬法無非當人當下一念。這個觀照不到位,你講死了天大的功德也沒有價值。這是佛反覆講,一念信解『如來藏』,比你修無量功德無量劫大無量倍。

特別是做講經說法的法師,每講到如是經文必須點明,否則你是白講了。你把功德講得天大都沒有用。你沒有見到真心。《法華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阿彌陀經》講『如是功德莊嚴』反反覆復講了五六回,就看你懂不懂。對關鍵的重複出現的詞語我們要細心觀照。往往最樸實的話語裡面就蘊藏著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道理。有些人讀經只顧著咕嚕咕嚕,讀過去到最後,什麼意思啊?他什麼也不懂。讀經不是跟你論遍數,否則你越修,我執越重,越修你越糊塗。當一個人感到自己讀了很多經,很有道行,你這個時候已經沒有道行可言;當你讀到什麼經也不要讀的時候,你就知道整個的萬法就是我一念所變現,我也不讀經,我也不誦經,你已經是虛懷若谷。

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與前面的如此諸大功德一個意思。他也明白,並且部分地證得十法界一切萬法都是當人當下一念心,這就是『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絕對不是講在無量的老古佛當中植眾德本,那是佛獃子。你把佛法當成什麼了?當成了一種法執,你成不了道的。要成就道行就是在萬法當中道交感應一個本體。

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一定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佛就是天人鬼畜、泥巴瓦塊、風雲雨霧,這一切的萬法都是無量佛所。怎麼個叫『植眾德本』呢?你把一切萬法刻骨銘心認可為自己。再大再大的功德也比不上把它看成是你這個功德大。你還有功德給人家,這個「給人家」,總還有個分別心。他的心裡根本與你沒有彼此之分,這是最大的功德,這是心地功德。如來藏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一戒一切戒」。

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這是真實功德。這種功德就是『如此諸大功德』,就是『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你『一念信解』比七寶滿虛空供養無量佛的功德還要大無量倍,世間法怎麼可以解釋啊?沒有辦法解釋。講都沒有辦法講,想都沒有辦法想。所以當我們懂得了不可思議,他可不可思議啊?你懂得了不可思議他就是可思議,就用智慧來思議。

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這句話又是妙:哦!我聽說過藥王菩薩和葯上菩薩,我看到過藥王菩薩和葯上菩薩。你對這個菩薩『識』了沒有啊?沒有。什麼叫『藥王』,什麼叫『葯上』?他們明白了『一心三藏』這個宇宙人生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了,刻骨銘心地懂得並且深信一切的萬法皆是「我」的一個念所變現,以此功德加持萬法,這個功德大不大啊?並且以此功德、以此法理法義開示演說,成就眾生,引導眾生。這就是甘露水,真正的甘露水,以這種葯來醫治眾生的身病和心病,叫『藥王』、叫『葯上』。

在佛法里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所以這個『藥王、葯上』就是阿彌陀、觀世音的代名詞,就是『如是我聞』,就是『一心三藏』的代名詞。有的人就專修《藥師如來功德經》,天天念藥王菩薩、念葯上菩薩,你念了有沒有什麼用?沒有用啊!要懂得什麼叫『藥王』,什麼叫『葯上』,你就認識了藥王菩薩。我們天天在念「阿彌陀佛」,可是你不聽《法華經》,不聽『如是我聞』,連阿彌陀佛你都不認識,他站在你面前你都不認識。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凈。】

 

又是當頭一棒。佛就好像專門跟某些人作對:你們不是講聽經聞法不能成就嗎?《法華經》里反反覆復瞪著眼睛講,佛說哪一品經時,當下多少多少人證果。你們好好地研究。〈妙莊嚴王本事品〉是不是也很短吶?內容跟〈如來壽量品〉差不多,講了以後多少人當下『遠塵離垢』,有沒有來得及離開道場去修行啊?沒有離開道場,他證果了。因為我們這個心說變就變,修就是修這個心,他明白了就成就了。遠塵離垢:一定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塵,是指三界六道粗重的見思煩惱;垢,是指界外塵沙煩惱。把塵垢破除,最起碼是明心見性初住位以上的菩薩。因為講大法直接是對我們心而言來破除無明微細煩惱。

於諸法中,得法眼凈:所謂『凈』就是通達無礙。隨便拿出一樣東西——一塊泥巴、一個西瓜、一個蘋果、一張人民幣,你當下看到這個東西就是我,就是阿彌陀佛。刻骨銘心深信不疑,並且還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即使你講不出來,你心裡明明白白,一點不懷疑,你就是『法眼凈』,你已經清凈了。而且我們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來印證自己,你的慈悲心、恭敬心怎麼樣?你是不是懂得一切萬法都是你?要自己印證自己。

佛菩薩的心態是沒有辦法用常人的心態來衡量的。彌勒菩薩的腳後跟給狗咬了一口,哈哈大笑,還讚歎狗。怎麼樣啊?飽了口福啊!再來一口怎麼樣?就是這樣。有些人神聖不可侵犯,時刻準備著挺身而出,「保家衛國」。這些人要好好檢查一下。修行人就是要破除我執,一切的我們認為很糟糕的環境——自然環境、人事環境、社會環境,都是佛菩薩在成就我們,你不要在那裡麻木不仁而造業。你別眼睛看到的總是別人怎麼學『如來藏』的,你又錯了。各人修自己的功德。

法眼凈:檢查檢查,你這個法眼凈了沒有?

 


推薦閱讀:

第三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
法華經概說
惟賢長老:法華經要義 · 中
白話法華經15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五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