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香港觀察:購物天堂變宰客地獄
06-01
BBC 香港觀察:購物天堂變宰客地獄星島環球網 www.stnn.cc 2013-02-20 BBC中文網2月19日刊發文章《購物天堂變宰客地獄》,作者:香港獨立評論員鄒頌華。文章摘錄如下:
推薦閱讀:
無論是大陸來港的旅行團還是自由行旅客,近數年在香港總要上演戲碼相若的鬧劇,每逢過年過節就愈演愈烈。
早陣子,大陸旅行團到港後才發現被旅行社「賣豬仔」,三日兩夜香港游,團費1500元人民幣,結果由三星酒店變成入住下價旅館,更有團友要睡在旅遊大巴上,香港旅遊業再次蒙羞,旅客一心想去他們心目中的旅遊天堂,結果卻下了宰客地獄。 而同是來港旅遊的大陸自由行旅客,被本地人視為資源掠奪者,他們由一開始純粹來港旅遊、購買奢侈品的旅客,現在又夾雜了水貨客,「購物之旅」已不止是旅遊休閑,而是搶購日用品和奶粉。上兩周又適逢過年,香港主要旺區和旅遊景點幾乎被單一國族的旅客踏平。主題公園要暫停售票疏導人潮,即使成功入場的也要等待個多小時才有機會玩兩分鐘的機動遊戲;而鬧市的交通、街道更不用說了,到處人山人海,最後無論是遊客還是香港市民,大家都覺得置身於地獄之中。 購物天堂變地獄香港由當年的購物天堂,變成今天的「旅遊地獄」,不單指是香港缺乏周全旅遊規劃的惡果;畸型的旅遊生態,更無可避免地引發更深層次的中港矛盾。
誠然,中國旅客為香港甚至全球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根據旅遊發展局統計,去年訪港的中國遊客升至大約3500萬人次,是2000年的8倍,當中對旅遊和零售業的裨益確是無可估量。 這群人數龐大且購買力強勁的訪客,可說是會生金蛋的雞,不良商人自然恨不得把他們宰個痛快。旅行社見錢開眼無良經營,強迫零團費或低團費旅行團在自己旗下的店鋪購物,令香港旅遊形像和誠信破產。由旅行社東主組成的旅遊業議會早已為人詬病,被認為是監守自盜,自己人管自己人。政府儘管承諾成立部門監管,但至今仍一直只聞樓梯響聲,卻未有實際行動。沒有決心和立竿見影的政策,同類事件必然陸續有來。 旅遊規劃失衡的惡果 政府對付無良旅行社不力,在處理大陸自由行訪港期間帶來日益嚴重的問題也沒有對策。旅客愈多,令香港整體經濟和就業率有所提升是事實。但同樣不爭的事實是,香港的承受能力已臨界飽和。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年要接待4000多萬旅客,各區人滿為患,有些地區更是擁擠得連本地人也避之則吉。如今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議員,只是希望能以行政手段去治標不治本。而治標之道又以「封頂」的呼聲最高。大陸自由行以平均每日9萬多人次的數量,在市內各大消費熱點穿梭。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認為自由行旅客要「暫時就到此為止」,反對擴大自由行城市數目。
可是,政府官員又對限制訪港大陸旅客人數有所保留,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就稱未有聽聞其他旅遊城巿有設限制,而商務局長蘇錦梁則認為香港是開放經濟體系,需要增加旅遊設施應付日益增加的旅客,而不是封頂。建制派議員李慧瓊也促請政府儘快增建旅遊景點,發展東涌和大嶼山,在邊境發展大型購物區,紓緩旺區的壓力。 封頂不封頂,政府舉棋不定;但增加景點和配套設施,把旅客分流到新興景點,是否就如官員和議員所願,避免造成旅客和本地人爭奪資源,加劇雙方矛盾?而這又引發另一個問題:新的旅遊景點是為誰而建?為了遊客還是香港市民? 商務局長蘇錦梁在上月時在立法會就直接指出,增加旅遊景點的討論只針對海外和大陸遊客。 香港本來就有很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有鋪天蓋地的商場。香港沒有的,不止是妥善的旅遊規劃,還有政府沒有勇氣處理的中港矛盾。學者呂大樂就指出,「香港社會要面對的現實是,儘管某些方面尚可保持優勢,但作為一個消費點,則恐怕它慢慢已被周邊城市的居民所包圍了。」今天香港旅遊業向中國旅客全面傾斜(旅發局統計,去年訪港旅客有72%是大陸旅客,大陸客比一年前增長24.2%,其他地區的訪客整體下降。),反映了香港已納入中國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的一小時生活圈之中,也反映了香港許多方面的規劃已完全失衡,能分享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只是店鋪業主和部份零售業,大眾市民面對的是愈來愈昂高的物價,愈來愈擠的環境,小商戶被店主迫遷甚至要結業。房屋和醫療等社會民生的壓力,在此仍未計算在內。
2015年廣深港高鐵通車,2016年港珠澳大橋竣工後,勢必有更多大陸旅客涌港,也勢必將香港推向另一個深淵。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