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周看完 3 本書,怎樣讀才能真正吸收?

AppSo 在五周年會針對大家常見的需求,推出一系列實用技巧文章和工具介紹,包括信息處理攝影讀書等。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的,就是讀書這件事。

AppSo 之前說過,進入網路時代不久的我們,大腦還沒習慣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環境。在大腦強大的本能和互聯網巨大的誘惑下,理性幾乎不堪一擊。

自從工作之後,讀書的時間驟減,想用有限的時間提升自己,就只能利用通勤的時間閱讀。

但閱讀得多不意味著真正吸收,提高單次閱讀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我在長時間通勤時間裡,摸索出來「有助於讀完真正消化」的讀書方法。

我就在 AppSo(微信公眾號 AppSo),和大家分享,我如何用私家書藏、Knotes、MarginNote 以及實體的紙質筆記進行深度學習。

選好一本書,比立馬開始讀更重要

雖然書很便宜,購買成本很低,但個人認為讀書實際上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因為當你選擇開始認真地閱讀一本書時,勢必會投入時間成本。

與此同時,書籍的選擇變得愈發艱難:封面好看書名吸引,但通篇廢話的書太多。所以,我認為除非為了打發時間而閱讀,必須帶著目的對書籍進行遴選。

我自己用的懶人方法是:

  1. 先劃定一個閱讀主題,到豆瓣、知乎上搜入門到進階的書單;
  2. 認準某個領域大咖的著作,接收的知識是權威的;
  3. 認準某個有實力的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質量會更高。

按照這個「3 步懶人法」選取書籍,不僅能明確閱讀目的,還能將有限的時間放在質量更高的書上。

管理讀書進度,完成主題閱讀

想要快速進入並熟知一個領域,在短時間內集中閱讀相關的書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我將這種讀書習慣稱為「主題閱讀」。

由於 A 君的影響,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研究效率工具,並尋找「時間管理」相關的入門書籍。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下了書單,並把有電子版的從 Amazon 上買回來(吐槽一句,Kindle Unlimited 經常找不到我想要的書,現在已經沒有續訂了)。

對於非虛構作品,我很少有耐心從頭讀到尾。所以我必須藉助工具管理我的閱讀進度,這裡我給大家推薦「私家書藏」,它能幫助你建立自己的私人圖書館。

直接搜索,或者拿出手機掃描書後條形碼,就能自動錄入圖書信息——書名、ISBN、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價格等。

更重要的是,它能為你提供「自動標籤」,在書的信息欄下面自動出現其他人添加過的標籤,方便書籍歸類。剛剛提到的所有書,都被我打上了「時間管理」的 tag,只要在「常用標籤」-「時間管理」就能找到。

由於完成一次「主題閱讀」可能需要 1-2 個月時間,所以我會利用私家書藏標記好閱讀進度,以免忘記自己看到什麼地方。

如果你對借還管理、記錄閱讀進度有強烈需求的話,建議用 18 元購買終身完整版。

除此之外,你可以直觀地看到當前藏書的整體信息——最愛的作者、最愛的出版社。或許你自己都沒注意過,買過的書大都是某個出版社的。

有興趣詳細了解「私家書藏」的朋友,可以看 AppSo(微信號 AppSo)這篇評測文章,也可以到文末的 A 店入口,以優惠價購買。

整理閱讀批註,記錄過往思考

平時看書我用的工具是 Kindle,習慣利用裡面的批註和筆記功能記錄當下想法。當然,到大段有啟發的文字也會直接截圖(是的,Kindle 也能截圖)。

不過,嚴肅閱讀總是需要「記記劃劃」,在事後如何將這些「摘錄」、「注釋」進行整理並且導出妥善保存一直都困擾著 Kindle 用戶。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那不要錯過 AppSo(微信公眾號 AppSo)曾經推薦過的 Knotes。

它是一款管理 Kindle 標註工具,讓你在電腦上批量管理和編輯 Kindle 上的讀書批註,並且另外導出,方便之後回顧和知識鞏固。

當我們將 Kindle 與 Mac 連接,點擊同步按鈕,Knotes 就可以自動讀取該文件,對標註進行自動整理。

同步成功後,我們可以按照「書籍名稱」、「作者」歸類。查看標註詳情時,可以依照「標註時間」或者「書籍中位置」來對標註進行排序。

Knotes 通過不同的顏色將摘錄以及注釋區分開來,藍色引號是摘錄的內容,灰色引號是注釋的內容。

在最新版中,Knotes 帶來了:

  • 導出批註到印象筆記功能
  • 優化了微信分享批註圖片功能

其中,導出批註到印象筆記的功能給人很不錯的體驗:將印象筆記或者 Evernote 賬戶與 Knotes 綁定之後,每次修改都會自動上傳,無需任何手動修改。除了印象筆記,Knotes 也支持導出 PDF。

如果要使用電子書,就儘可能增加其它感知線索。對每個部分的內容做好重點標註,看完書之後再瀏覽一次標註,可以對整本書的架構有更加清晰的概念。

有興趣詳細了解 Knotes 的朋友,可以看 AppSo(微信號 AppSo)這篇評測文章,也可以到文末的 A 店入口,以優惠價購買。

用腦圖、大綱完整消化碎片信息

除了已經整理出版的書籍外,我也會藉助知乎、微信公眾號,甚至是論文網站等渠道獲取資訊。然而這些知識都是分散的、不成體系的,所以我會利用 MarginNote 將它們串聯起來。

在 MarginNote 里,閱讀、批註、重組信息,你都可以在這 1 個 app 內一次完成。

除了高亮文本、添加批註等常規功能,你還可以給標記的語句添加標籤,方便按照任意主題,同時在多個筆記裡面用標籤提取相關資料,把知識橫向串聯起來,再也不用逐個逐個筆記去翻閱。

但光是閱讀是不夠的,只有把知識按照我們的理解進行重組、再輸出,它才是我們真正吸收的。

曾經高亮過的關鍵詞和語句,都被做成了「小卡片」的形式,放在了大綱和思維導圖裡,等你來把它們重新組織起來。

這正是 MarginNote 令人著迷的地方:

  • 所有你標記過的文字,插入過的批註,都會被「剪藏」到一個筆記本,作為備用的筆記素材收集起來;
  • 這些筆記可以在頁邊、大綱列表、思維導圖、學習卡集中不同的視圖裡自由切換;
  • 筆記和大綱、思維導圖是聯動的,你可以邊對照原文修改筆記,邊在大綱或思維導圖裡重組筆記架構。

MarginNote 的開發者 Min 有一個使用 MarginNote 的工作流,十分值得參考:

我的工作流一般是就某一個主題建一個筆記本,然後把這個主題下最棒的資料 PDF 拖進來,然後陸續把看到的網頁通過 MarginNote 的 EPUB 轉存功能也拖進來。

在碎片的時間裡把一片片摘錄慢慢收集起來,然後有空再到思維導圖和 Outline 里整理。最後用 Flashcards 回顧和記憶。

有興趣詳細了解 MarginNote 的朋友,可以看 AppSo(微信號 AppSo)這篇評測文章,也可以到文末的 A 店入口,以優惠價購買。

咀嚼、消化,然後輸出

電子化是一把雙刃劍:它能以極快的速度存儲大量的數據,解放了人腦,但是卻給予我們錯覺——我們真的掌握了這些東西。

在電子化的工作架構下,使用紙質筆記其實有兩大優點:避免數字干擾,開啟第二視窗。

所以,我會通過上述的方法整理架構後,憑藉記憶重新在紙質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思考。這裡我推薦使用 AppSo(微信公眾號 AppSo)曾經推薦過的「格式筆記法」,特別適合懶人。

除此之外,這裡還有 6 款超簡單的筆記法,讓你的思考更有深度。一本書可以反覆閱讀、咀嚼,經典的名著在不同階段看也有不同的感悟,可以藉助五年日記這種特殊筆記,直觀地看到在不同人生階段,對同一種事物有何種不同的思考。

AppSo × 蜻蜓 FM 聯名《五年日記》

注意力和時間都是我們的資本,在什麼地方投資,就會獲得什麼回報。每個媒體都想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信息從四面八方湧來,如果想抓住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你要學會利用工具來抵擋噪音。

推薦閱讀:

白皮雞蛋和黃皮雞蛋哪種更有營養?了解它才會吸收到更多營養
消化不太好的人在健身時吃蛋白質能有效吸收嗎?
礦油對皮膚的害處有哪些?
吸收犯與事後不可罰該如何區分?且看老蔡怎麼說~~

TAG:才能 | 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