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枉:暴力和精神病關係不大

蛋花 @ 2015.08.22 , 08:15 am

流行文化和大眾媒體給公眾帶來了誤解,讓人們以為暴力分子常常攜帶某種精神疾病史,而正是由於這種精神疾病導致了他們的反社會行為。但一項新研究表明,精神病和暴力之間的聯繫其實很微弱。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指出,在精神病患者所實施的暴力行為中,僅有很少一部分是隨精神病癥狀而來的。假如我們要預防他們再度實施暴力,那麼應該採用普通的情緒管理策略,而非專註於精神疾病的特殊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查看了麥克阿瑟暴力風險評估研究所收集的數據。上個世紀90年代期間,他們針對超過1,000名從精神病院放出來的病患做了一個為期三年的綜合評估。出院之後,他們在一年的時間內每隔10周便訪問一次病人,以監控他們是否涉足任何暴力事件,包括導致物理性傷害的攻擊、性侵犯、使用武器、或用武器威脅他人。該研究還記錄了精神病癥狀是否出現在暴力事件之前,同時搜集了病患心理面貌的其它方面,包括人格特質、紊亂失調、認知能力、問題行為等。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數據證實了他們對於暴力的想法:絕大多數的暴力行為都來源於一小部分的重複暴力行為者。數據顯示,從精神病院里釋放之後的頭一年裡,大約一半的暴力行為都是由10%的人引發的。而在這些重複暴力行為者中,有半數都在那一年中經歷了精神病癥狀(如幻覺、錯覺),但僅12%的暴力行為是隨精神病癥狀而來的,且僅5%的重複暴力行為者是在經歷了精神病癥狀後才實施暴力行為。很明顯,這些數據表明我們的普遍公眾認知與事實並不相符,暴力行為並非由精神疾病所推動。

這篇研究發表在《臨床心理科學》上,其結論是:我們在幫助暴力實施者康復的過程中,應該從精神病治療之外的方式入手。

對於絕大多數病人而言,有效的精神病治療方式對暴力的直接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對於剩下的病人而言,它可能有重要但不全面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對於一部分高危人群來說,精神病有時候的確是暴力的前兆,但在預防暴力上理應著重其它因素,如憤怒、社會異常。

[蛋花 via sciencealert]

推薦閱讀:

精神衛生法擬規定不得強迫他人檢查精神病
為什麼有的人會得抑鬱症和精神病?
精神疾病有積極意義嗎?
19世紀,女人喝茶過多會被送進精神病院
家人抑鬱症甚至有點精神疾病了應該怎麼做?

TAG:精神 | 暴力 | 關係 | 精神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