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創作扎記
81、寫出優秀的小說是需要汲取的——從生活的本身,也從他人的作品中;
寫出優秀的小說更需要內省——從作家自己的心理角落構築起一座能直接通往別人心理角落去的可靠而又堅實的橋樑來。
82、作家以他的一束純個人化的目光來直視社會、人生以及歷史,它帶著一股強大的穿透能量。
83、人的心理渴望是壓制不住的,就如人的生理渴求壓制不住一樣。暫時的壓抑是虛幻的假像,它醞釀著的是一次更猛烈,更變本加利的爆發——小說家通常使用這樣的一種鋪墊技巧來推動他的故事的進展。
84、氣氛的營造、強化與控制是小說家從詩人那裡學到的一種本領,成功與否和成功的大小端視小說家們在對詩品閱讀時的投入度和感動度。
85、人格(PERSONALITY)不同於性格(CHARACTER)。人格是指人物性格中的DNA成份。於小說家,人物的性格衝突可以導致小說情節的推進;而對人物的人格的發掘則是對人性礦藏的一種直接開採。
86、你要滿足一千個願望呢,還是只要戰勝一個?
——小說家覺得這個提問太富有啟迪意義了。
87、生活的江河連綿,一旦走進記憶,便立即產生斷流。
88、朝代迭更,民族永恆——僅此八字。一部大時代的大作品的精神支柱便在這片地基上頂天立地的棟樑起來了。
89、無非也就是三類作家:完全迎合文學市場的價值觀並盡量與其相適應的;追求文學,這一人類精神學科存在的尖端意義的;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這固然與作家天生的氣質和基素有關,但更與生存環境對作家的壓迫強度有關。宏觀而言,這三類人對文學理念的表達方式都無可厚非,問題在於生命意義的著眼點不同。與世間任何事物一樣,這種作家的分類形態也會呈現中間寬兩頭尖的特色;中間部分最少生存風險,除了要面對由於人數眾多所形成的推蹭擁擠的競爭之外;而兩端者,假如不是遭文學社會完全和永久唾棄,至少也會在一段相對長時期內被人曲解、誤解、甚至拒絕去理解。
90、做一個作家,尤其是一個感悟型思索型的作家是件樂事(說說的);但又是件苦事(實際的)。因為創作是件內省型的活兒,持續的工作必會給作家造成巨大的心理內壓。他需要藉助其他渠道來加以外泄。比如不停頓地與人交談,表面失控或間斷型的顛狂,甚至酗酒、吸毒和變態作愛等等。始終保持表面鎮定而勇於承受內心巨壓的孤獨型作家是最痛苦的人類之一種。然而,事實證明,最優秀的文學產品往往出自於一個自甘孤寂,並以如此方式來進行自我折磨的作家。
91、首先要有人物。人物的誕生,人物的成長。當人物一個個地在作家的腦海里翅羽豐滿起來時,他要講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趨於成熟了。
92、一個作家的哲理思維將他血液中流動著的情慾成份抽走,讓他對一具美麗或者醜陋的軀殼中隱藏著究竟是一顆邪惡還是善良的靈魂更感興趣。於是,小說人物的精神境界升華了,普通讀者群最感興趣的情慾成份留在了記憶的鍋底,反而成了殘渣。
93、生命有其規律,歷史也有它的。誰能擋得住地球的轉動呢?我們需要的是耐性以及等待——這些思考都是屬於文學的,純文學的。
94、從大堆大堆的生活礦石中提煉出文學的精華素來——人物渺小而平凡,時代卻是偉大而寬廣的。
95、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人生如夢,還是夢如人生——能習慣性地將此當作是一條平衡了的生活等式來進行創作的小說家往往能夠寫出更具飄逸性的作品來。
96、作家的某類創作技巧來自於他的分裂了的自我。他將自我分裂成了多種性格迥異的個體,互相對話,互相糾纏,互相碰撞,互相爭鬥之後又互相諒解——最終又統一到他的那個大自我之中去。實際上,作家完成的是一本又一本的自我對話集。
97、仇視共產模具,但又在不自覺中被共產理念所同化了的;
呼喚自由思潮,但終又被泛濫了的自由思潮所吞沒和窒息了的;
作家的靈魂找不到一處安寧的居址。
98、隨著人類社會對自身認識的不斷進化,很多歷史上遭禁的文學作品便開始被逐個地解凍,且都被譽為一部部意識超前了的奇作。難道在我們的時代就不隱藏有這種類似作品了嗎?故,不被當代接受有可能意味著它們屬於未來。
99、深刻的人性不是一經閱讀便能被理解的人性。這是人性岩層的深部,是沸騰著熾熱熔漿的地殼下的神秘。淺表的人性是易解的人性,常溫的人生,是生存在人性岩表上的蕨類植被。
100、寫實主義的精雕細刻,有時候,並不是當代的很多的小說家不能為,而是不願為。因為他們總在探索,總在渴求,總試圖能找尋到一種更捷徑更合理更科學更藝術更有自由度的表達通道來……
盡量讓讀者的想像力少受禁錮,因為讀者與創作者一樣地需要自身的想像空間——要知道,每一回能真正打動讀者心靈的其實都是讀者自個兒作出的文學聯想。因此,任何被框架化了的想像力的感染度,無論如何高超,都是有限的。
101、官迷心竅,財迷心竅,權迷心竅,色迷心竅——
小說創作與其他一切藝術創作一樣,需要的是美迷心竅。
102、理想主義雖然虛無一些,但是美麗人性的一種;實用主義雖然腳踏實地,但卻充當了美與一切藝術創作的絆腳石,擋路虎和一個無情份可講的冷血殺手。
103、一個作家,再老,也都會有突然感到精力蓬勃的一刻——蓬勃如一個新生嬰兒——這是在他對自己以往完成的作品產生出真切回憶的一瞬間。
104、不要問理由和原因,人性的發展有時是不講理由和邏輯的。而你不理解的人性並不見得就不是真實的人性——其實,一切人性都有它深層的潛在的進展規則;缺乏共性的,具有強烈個性的人性也是人性之一種,而且是更值得社會以及文學作品去關注和作出探討的人性。
105、在這物慾橫流人性異變的非常時代,不妨對藝術追求的三階段論再作多一次溫習: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感覺如何——滑稽?迂腐?可笑?吃飽了撐的?還是神聖高潔清明得彷彿是墨穹中懸掛著的一輪滿月,可望但不可及?
106、讓語言:既現代又原始,既深刻又淺白,既小說又詩歌,既輻射又內斂,既形象又流動,既朦朧又清晰,既泛同又準確,既哲學又樸質,既大雅又大俗,既能惹人笑又會叫人眶含了熱淚的……
107、文學創作的最佳狀態是:適度的清貧但不匱乏;適度的孤獨但不遺世;適度的憂鬱但不病癖;適度的幻想但不虛妄;適度的律己但不刻板;適度的提倡但不專橫;適度的張揚但不浮躁;適度的縱心但不越矩……
108、新聞製造轟動,文學創作永恆;
只有濾凈了一切新聞嗅覺的文學作品才能超然,才能趨於純粹以及永恆。
109、新聞反映一個瞬間,文學折射一個時代;而大文學的概念中涵蓋著的更有人之所以為人的某些永恆不變的元素。
110、一部藝術作品能否流傳後世,以及流傳有多久、多廣、多深的比例取決與它的精神組合成份中幾分屬神?幾分屬人?
111、心理活動很重要:人性的絕大部分都是依靠直接或間接的心理描述反射和折射出來的——情節的作用其實極有限。
112、女性作家的感情細節的儲藏量是足以與男性作家的理性思辯儲量相匹敵的——作家性別對其作品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113、所謂暗示(HINTS)是指觸及一點而勾起一串聯想的情緒趨動形式。能源來自於讀者本身的那些生活的記憶瀑布。一個時代太大,於是,暗示以及暗喻便成了作家要刻畫一個大時代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創作技法了。
114、在小說的創作中,人稱的使用是很有講究的,是小說結構的主樑之一。它決定了作者(故事的假定敘述者)的立場、角度、姿態、親近度以及對於事件的介入程度……
一般而言,作者的立場是應該介於讀者與人物的中位線上的。但不,有時他會偏向故事中的人物多點(第二人稱和假定第二人稱的使用);而有時,他又會偏向讀者多點(第三人稱或假定第三人稱的使用)。而當他使用純第一人稱之時,他便還原成了一名引路人,帶領著他的好奇的讀者在他故事的人物關係與場景中走一回:作者見到的決不隱瞞讀者;而作者見不到的,讀者也永遠甭想見著。什麼都有其局限性,什麼也有其無限的伸展性。
115、人稱的使用給作品的閱讀者帶來的不同的情緒暗示是:第三人稱帶抒情性,第二人稱帶親昵性,而第一人稱往往是公義公正和是非判斷的化身。
116、語言是嗷嗷待哺的嬰兒,語言只有在思想的餵養下才能長大成人。
117、模仿的語言是空洞如過風的語言;模仿的語言是插在瓶中的花,沒有來自於根部的真正的生命力。靠思想喂大的語言,才是自己的孩子,才是與作者有著血臍相通的親骨肉。而再蠢再呆再丑,都還是自家的孩子更好。
118、所謂(小說)人物的性格鮮明,只有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每一個小說人物的性格都是現實人物與小說家本身個性中的某一點基因的糅合體。經小說家創作出來的每一個人物中都有其本人的影子,有他特定的文學DNA成份的傳遞因子。《紅樓夢》是女兒國,包括那個花叢之中唯一的男性賈寶玉,其實也是個十足女性化了的男兒身——這是曹雪芹本人的陰柔個性的水面投影。因為人,如何又能徹底擺脫他自己——更何況還是個作家?
這樣的小說人物才是正常的合理的藝術造型;純生活的、原生態的小說人物永不存在:這是二條只有在想像的無限遠處才會相交的平行線。而一部小說的那種貫通全篇的統一氛圍依賴的恰恰就是所有小說人物性格組合中的那同一條的染色基因:這便是小說家的本位和本體。
119、所謂的小說人物的衣冠在河北,臉譜在河南,舉止在北京,談吐在江南;而氣質,則還可能是遙遠了時空的某個歷史人物的再現。一個謂之成功的小說人物的呈現姿態應該是這樣的:既熟悉又陌生,既可信又不確定,既貼近又有距離感,既典型又不存在對任何現實人物的明確指向。於是,他(或她)便變成了小說家本人才有權擁有的專利品了。
120、就某種意義而言:天份才是一切。玉門油田,大慶油田,還是中東的某片大油田,本身就沒有太大藝術儲存量的心靈,就是再資金再技術再設備再努力的開採也難有所作為。
推薦閱讀:
※讀詩寫詞創作有感
※小說創作的一般性方法
※四大名著怎麼開的頭?下篇(創作漫筆之四十)
※關於宜家創立並運營的SPACE10創新計畫是什麼!?
※文人怪癖背後的靈感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