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損傷康復(上)

第一節 運動損傷概述

  運動損傷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損傷。運動損傷重在預防於未然。由於造成或引起運動損傷的機制和原因十分複雜,雖然強調預防,但在日常訓練或者競技比賽中,運動員仍難免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從治療角度來看,運動員自身、教練、隨隊醫務人員能在運動現場早期發現運動損傷,施以合適的科學急救處理,是保證運動員順利康復、延長運動生命的必要條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對造成損傷的機制和原因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把運動損傷的機制和原因的研究與早期妥善處理放在同等的地位,是運動醫學中最基本的觀點之一。

一、運動損傷的分類

 1、按損傷病程分

⑴急性損傷:

⑵慢性損傷:

急性損傷

慢性損傷

突發的疼痛

緩慢、逐漸發生的損傷癥狀

急性事件引發的受傷

不知不覺中發生的

單一的或一次性的傷害造成的

持續的、輕微傷害引起的

造成中度的或較嚴重的疼痛

一般伴隨輕度的疼痛

一般不會造成永久的肌肉的損害

可發展成嚴重的疼痛和永久性的功能障礙

常見的急性損傷有:皮膚擦傷;肌肉、肌腱拉傷;戳傷等

常見的慢性損傷有:腳疼;膝關節疼;腰背疼;肩關節疼等

 

2、按受傷後皮膚或粘膜完整性分  

⑴開放性損傷:指皮膚或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傷口與外界相通的損傷。如:擦傷、切傷、刺傷、裂傷等。

⑵閉合性損傷:傷處皮膚和粘膜完整,無裂口與外界相通的損傷。如肌肉拉傷、關節韌帶扭傷、挫傷等。

3、按受傷的組織結構分

⑴軟組織損傷:此類損傷佔55.66%,居各種損傷之首。在群眾體育活動中,常見急性軟組織損傷。從事專項訓練的競技運動員,則慢性軟組織損傷居多。

⑵骨與關節損傷:急性損傷成人多見骨折和關節脫位,兒童多件骨骺損傷。慢性損傷則多為與專項技術特點有關的骨軟骨炎、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或創傷性骨關節病

⑶末端病:此類損傷大多因過度使用引起,創傷的好發部位與運動技術動作對某一部位的特殊要求密切有關。如:羽毛球。網球運動員長期反手擊球引起的肱骨外上髁炎;跳高、籃球運動員因反覆起跳所致的髕尖末端病等

⑷神經損傷:拳擊運動員因大腦反覆被擊,致日後腦功能損害即「拳擊腦」;跳水運動員的腦挫裂傷等。

⑸內臟器官損傷

4、按受傷輕重分

⑴輕度:指傷後未喪失運動能力,仍能按原計劃繼續訓練的損傷。如:擦傷。

⑵中度:喪失運動能力24小時以上,受傷後短時間(一般1~2周)內不能按原計劃訓練,需要停止或減少患部活動或進行治療的損傷。如:肌肉拉傷。

⑶重度:傷後較長時間完全不能訓練,或需要住院進行治療的損傷。如骨折。

5、按運動技術與訓練的關係分類

⑴運動技術傷:是因專項運動的特殊技術動作要求,引發人體某部位的職業性損傷。

⑵非運動技術傷:此類損傷部具備專項訓練的特點,多數為運動中的意外損傷。常發生於運動中需要身體相互接觸的激烈運動或需要騰空落地的運動項目。運動訓練水平低,缺乏保護或保護失當易致損傷。暴力大小及防護能力的差異會影響損傷的程度。

二、  運動損傷的原因和預防

一、運動損傷原因

1、內因:

      年齡

      性別

      人體的解剖生理弱點

      身體形態

      身體素質

      心理素質和體育道德

      健康及生理狀態

2、外因:

訓練方法不當:準備活動不合理

              局部負荷過重

              違背訓練原則

              訓練手段、技術動作錯誤

個人運動裝備不當

運動環境不良:場地、器材、氣候等

組織管理不當

 

第二節  康復學

康復定義:是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以減少病、傷、殘者的軀體、心理和社會的功能障礙,發揮病、傷、殘者的最高潛能,使其能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

運動康復:通過運動的手段達到康復的目的。

例如:踝關節扭傷

致因:過渡內翻

運動康復方法:加強本體感覺訓練

 

 

第三節  急性運動損傷的康復

    急性損傷的處理(RICE)原則

[1]休息 (Rest):受傷後的休息可以促使受傷組織自行修復,避免被進一步的加重。休息可以是完全休息(不再運動)或相對休息(受損部位不再運動)。損傷程度越高,休息的時間就應越長。

[2]冰敷 (Ice):在受損部位敷以冰塊兒或其他冰冷物質,可以抑制組織毛細血管進一步出血,從而可緩解腫脹。冰敷一般要持續20分鐘,每天4-8次,最好進行3天這樣的處理。

[3]加壓包紮 (Compression):用彈性繃帶將患處裹緊,加壓,同樣可以抑制局部水腫。通常可將冰敷和加壓包紮同時使用。

[4]抬高患肢 (Elevation):將受傷的肢體抬高,盡量高於自己的心臟的高度,避免血液過多地流向受傷部位,造成進一步的腫脹,同時可促進受傷部位的血液向心方向的流動

一、肌肉拉傷

股四頭肌拉傷:(跳躍或勁踢)

診斷:運動員可感到大腿前部有撕裂,並發現局部腫脹與壓痛。

肌肉損傷的修復:

  1、炎症階段

  2、修復階段

  3、改建階段

康復治療:

1、直腿抬高。患者仰卧,患膝伸直位抬高30厘米左右,足跟相當於健側的足尖高度,股四頭肌用力收縮,盡量維持在這一體位,同時數數記時,實在堅持不住時,可放下休息同樣的時間,這為一次,每組10—15次。上下午及晚上各做一組,直到直腿抬高能連續堅持1分鐘,再轉入下一步鍛煉。

2、負重直腿抬高。動作同上,只是在抬起的肢體足背上負擔一定重量,從1公斤開始,逐漸增加到5公斤,若也能堅持1分鐘,可轉入第三步。

3、負重短弧練習。患者坐在床上,患膝下面墊一枕頭,使膝關節能屈膝30度,患足負重從5公斤開始,逐漸增加到10公斤,作抬腿伸直練習,能維持伸直1分鐘,再轉入最後一步。

4、負重長弧練習。患者坐在床邊,患側膝關節屈膝90度,小腿下垂,足背負重從10公斤逐漸增至20公斤,練習負重抬腿伸直,若能堅持伸直達1分鐘,則生活工作可達正常

 

腘繩肌拉傷

短跑和勁踢(短跑和足球運動員)

典型癥狀:

1、多數情況在短跑或高速跑運動中,腿部後方出現突然的銳痛;

2;腘繩肌發生痙攣,通常在肌肉伸展和收縮活動過程中出現疼痛時發生;

3、局部出現腫脹和淤青;

4、如果發生叫嚴重的撕裂,肌腹上可以摸到

早期康復

早期活動受傷下肢是正確的康復方案中較為重要的一條。它包括在疼痛能忍受的範圍內進行伸展和肌力訓練。這類練習有助於緩解局部腫脹。合理的訓練可以保證任何新生修復物質延正確方向生長,以減少繼發損傷的風險。

 

二、  韌帶損傷

膝韌帶損傷:

  交叉韌帶損傷

    致因:膝關節承受過渡剪切力。

    運動康復:加強屈伸肌群力量配比。

膝韌帶損傷的康復

1、負重直腿抬高;10~15次

2、髖的伸屈、內收、外展; 10~15次

3、膝等動伸屈練習;

4、患者坐在床邊伸屈練習:股四頭肌向心與離心收縮的力量練習,應在膝伸直時停留1~2妙,然後在4秒鐘內緩緩放下。休息2秒鐘後再重複以上動作

 

三、  骨折

表現:疼痛、腫脹、皮下淤血、功能喪失、出現畸形等。

預防:避免劇烈運動中的碰撞

治療:停止活動,進行急救。固定包紮

 

四、   扭傷

踝關節扭傷

         是體育運動中最常見的一種關節韌帶損傷。

         多發與籃球、足球、跳遠、跳高、賽跑、滑雪和溜冰等運動中。

         踝關節的準備活動未充分做好,跑跳時用力過猛,落地的姿勢不當,地面不平等。

         停止鍛煉,高抬傷肢,12hours冷敷,after24-36需熱敷。恢復性練習。

致因:過渡內翻

運動康復方法:加強本體感覺訓練

 

第四節  慢性損傷的康復

  慢性運動損傷的運動量可根據癥狀輕重、損傷原理、個人特點及項目技術要求進行。

1、糾正錯誤動作的練習   如投擲肘患者應強調投擲時前臂旋前屈髖出槍,以防    肘的過伸與外展。俯卧式跳高時,制動腿的起跳角度應為170°或稍大。小於140°易患髕腱周圍炎,改進角度即可使髕腱周圍炎患者傷痛減輕或漸愈。

2、發展代償功能的練習   如患投擲肘較重,肘部不能伸直者,應改變訓練內容,重點發展前臂、肩、腰、膝等部位的爆發力,成績常可繼續提高,肘傷也不致加重。

3、加強傷部肌肉的練習   可以穩定關節發展功能性代償的作用。如慢性肩袖炎,加強三角肌肌力的訓練常可消除癥狀繼續訓練。方法是屈肘,肩側平舉,置杠鈴片做大重量負重練習。

4、改善關節活動的練習  影響關節活動的原因除骨性阻擋外,主要是由於關節內粘連、關節囊、韌帶與肌肉攣縮所致。前者多需被動運動及推拿解決,而肌肉的攣縮則需抗阻力運動加被動推拿將肌肉拉長。

5、消除粘連改進血供的訓練  如跟腱周圍炎可用全腳掌慢跑治療,距離由100米開始,漸增至2千米。

6、發展肌力協調性訓練   如腘繩肌拉傷這應注意發展腘繩肌肌力,使與股四頭肌肌力保持平衡。

7、矯正畸形的訓練   射擊及射箭運動員常有脊柱側彎,應在訓練後加以校正。

 

常見的慢性損傷

一、  腱鞘炎

   腱鞘炎好發於上肢,在體操、舉重、中國式摔跤運動員中多見。

   肌腱與腱鞘長期、快速、用力的摩擦,會使兩者都發生損傷而水腫,同時發生腱鞘炎和;炎症肌腱炎發生時,鞘管相對狹窄,壓迫其中的肌腱,反覆發作的水腫則會引起腱鞘和肌腱增生。鞘管本來就很小,增生的腱鞘會壓迫肌腱,使肌腱水腫、增生,呈葫蘆狀腫大,阻礙肌腱的滑動,運動時會有彈響或閉鎖發生。

  癥狀表現:腱鞘炎最初癥狀是早晨起床時患部發僵、疼痛,活動後可消失。漸漸發僵、疼痛持續,嚴重者有彈響或閉鎖,患處局部壓痛。若部位表淺,則可捫及一壓痛性結節,該結節隨肌腱滑動,並可感到彈響由此處發出。

  治療:腱鞘炎發病早期應注意患肢休息、局部制動、理療,直到癥狀完全消失。上述治療無效時,可用甾體抗炎藥局部封閉,以減輕局部炎症反應。癥狀完全消失後可逐漸開始恢復訓練,但要注意正確的訓練方法,避免致病因素,才能防止複發。病情嚴重者,終日疼痛或閉鎖不能解除時,需手術切開狹窄的腱鞘。

二、   疲勞骨折

  骨折是一次性暴力損傷所致,而疲勞骨折則是慢性損傷積累的結果。這種骨折可發生在人體的許多骨骼,且並不少見,是由於受累骨上非生理性應力集中積累造成的。也有一部分病人由於存在體質缺陷,生理範圍的應力積累也可促發疲勞骨折。附著於骨骼的肌肉,特別是大塊肌肉的收縮不僅對骨產生縱向的壓力,同時也有使骨彎曲的分力,但肌肉放鬆時這種分力消失。反覆作用和積累可使受累的骨小梁逐漸斷裂,同時又骨膜下出血,進而導致骨膜下新骨形成。

   臨床表現:疲勞骨折常見於一些參與持續高強度活動者,在過度的體能訓練中更常見,特別是那些不習慣訓練者和體質較差者。疲勞骨折好發於下肢,跖骨尤其常見,跟骨、脛骨、腓骨、距骨亦多見,甚至脛腓骨同時發生。恥骨、坐骨、尺骨、第一肋骨、脊柱棘突的疲勞骨折亦有報道。根據局部疼痛,休息後好轉的病史,結合X線片上骨膜下新骨形成的表現可診斷。

  治療:疲勞骨折是一種不完全骨折,往往骨折時骨癒合也同時進行,所以一般只需停止訓練,休息3~6周即可,大多不需要複位和石膏固定,但負重骨股指需石膏固定或內固定。有時可用彈力繃帶包紮,使患部休息、消腫。對骨折嚴重者或不能保證停止劇烈活動者,可用石膏外固定,以防再次損傷而變成完全骨折。

  運動員訓練,特別是青少年,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訓練前應作充分的準備活動。訓練時要掌握要領,訓練後應作適當按摩、熱水浴等,以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另外,應加強訓練場地管理,提高安全性。

三、  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 俗稱 「抽筋」,是指肌肉不由自主地強直收縮。體育鍛煉中,最容易發生痙攣的肌肉是小腿腓腸肌

抽筋的處理

         當腿度抽筋時,第一個動作就是馬上休息,並將抽筋的腿部伸直(勿讓膝蓋彎曲),將腳板往自己身體方向下壓,並用雙手按摩抽筋部位。

         如果自己怕痛,可以請別人代勞,記得一定要按摩有疼痛感才算有效。

         如果旁邊無人可以幫忙,則可以將雙手撐住牆壁,腳跟不離地感覺小腿筋有被拉直的感覺,進行幾分鐘後,再放鬆按摩腿部肌肉。

         其他如手臂抽筋時,必須將之輕輕拉直;

         腹部抽筋時,輕輕把腹部墊高拉直腹肌;

         大腿前面抽筋,最簡單的可以採取蹲姿,或可輕輕將手腕放在膝蓋後方,將腿往後彎曲,使大腿前面抽筋拉直,最簡單就是蹲下。

 

 

第五節  田徑運動的損傷康復

一、 髕骨軟骨軟化症

 髕骨軟骨軟化症是膝前疼痛綜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運動損傷中常見病和多發病,除了田徑運動外,在排球、籃球運動員中患病率也很高。該症對日常生活及運動訓練產生較嚴重的影響,必須引起重視。

 臨床表現:最主要的癥狀為髕後疼痛,在活動或半蹲位時出現。初期為膝內酸乏不適,以後發展為持續或進行性酸痛。往往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活動開後減輕,活動結束或休息時疼痛又加重。這種疼痛很有特色,往往被描述為「齲齒樣酸痛」。在上下樓梯,尤其是下樓或下坡時酸痛明顯。經常有膝蓋打軟,「差一點跌倒」的主訴,有時有關節絞索癥狀。

診斷:主要是根據活動時有髕後酸痛,上下樓梯或半蹲位時明顯的癥狀,結合體征,可大致診斷為本病。確診還得依靠關節鏡,手術探查或MRI檢查。體檢時還需注意與膝關節的滑膜皺襞綜合征等鑒別。運動醫學臨床常採用痛點局部封閉後再行體檢,以作為排除診斷。

治療康復:

   1、股四頭肌練習   是防治髕骨軟骨軟化症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通過加強股四頭肌力量,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改善髕股關節應力分布,並可防止由於膝酸痛及發軟而造成的跌仆或意外傷害。常用方法如站樁,一般採用靠牆避開疼痛角度的站樁方式。也可作主動直腿抬高或負重直腿抬高練習。最近,有人採取結合等速測試結果,選擇不引起疼痛的幾個關節角度,做多點等長股四頭肌練習,或者做無疼痛範圍的等弧等速肌力練習,對恢復股四頭肌力效果較好。

 2、按摩和理療   蠟療和超短波治療有一定療效。

3、關節腔注射   關節腔內注射非甾體消炎藥物。

4、手術治療  伴其他損傷,髕骨重排列術。

 

二、 髕腱炎、髕腱腱圍炎和髕尖末端病

髕腱炎和髕腱腱圍炎都是運動醫學的常見病之一,在田徑、籃球、排球、舉重運動員中經常見到。臨床表現為起跳、負重蹲起或深蹲時疼痛,靜息時也有疼痛,常影響運動能力的發揮。

髕腱是人體最粗大的腱,一般常6~8cm,其組成以膠原纖維為主,彈性纖維為輔,包裹右結締組織的腱圍。血供來自膝中動脈分支及髕下脂肪墊血管支。由於髕腱受牽拉應力較大,加之位置比較表淺,容易受到外界氣溫、濕度、暴力、機械摩擦等的刺激,所以損傷發生機會較多。

   臨床表現:活動起始時髕下方疼痛,活動開後疼痛減輕。在日常生活中,如上下樓梯、下蹲起立、負重行走、用力踢球、快速跑跳等,凡是做骨四頭肌收縮的動作時都出現髕尖或髕腱疼痛。此外還有膝發軟、跌仆等癥狀。檢查時,在髕尖和髕腱處有明顯的指壓痛。伸膝抗阻試驗陽性,半蹲試驗有時成陽性。痛點處封閉,癥狀將會消失。本病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痛點部位。

   治療:1、局部封閉注射   可選用1%利多卡因加曲安奈德注射痛點,注射部位很重要,切忌將藥物注射入腱內,多次注入腱內可造成髕腱變脆,易斷。注射後宜休息數天再恢復鍛煉。

2、按摩   可用指刮法和順法祛淤活血、松節粘連。治療時配合局部制動休息,療效更理想。

3.理療   選用透熱療法和音頻療法較為合適。對「末端病」者可選用超短波理療。醋熱敷或酒醋熱敷對腱圍炎及髕腱炎效果較好。

4、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有骨質增生及撕脫骨折者。也可做變性髕腱組織部分切除,腱圍剝離及腱縱向切開減壓術等。

 

三、 疲勞性骨膜炎及疲勞性骨折

田徑運動員中經常發生脛骨、腓骨或跖骨疲勞性骨膜炎。發生再脛腓骨上的骨膜炎稱為行軍腿,發生在跖骨上的叫行軍足。疲勞性骨膜炎發展成病理性骨折,稱為疲勞性骨折或應力性骨折。

脛骨較表淺,容易受到運動傷害,如:碰、撞、打、踢等直接暴力作用而發生創傷性骨膜炎。長期的下肢過度使用和大負荷運動,如長跑、跳、行軍、異常應力等,使脛骨前肌附著於脛骨處產生超過限度的大力牽拉,使脛骨骨膜與骨發生剝離。同時使骨膜鬆弛、小血管擴張、滲出增加、血流變慢、小血管破裂等,致骨膜下血腫形成。血腫的機化、纖維化、鈣化、骨化,就發生了類似骨折癒合時新骨的組織變化過程。也可能由於損傷了脛骨的滋養血管,或者外力直接作用於脛骨,發生骨組織的微細損傷而形成了脛骨疲勞骨折。跖骨類似於脛骨骨膜炎,跖底屈肌的收縮和長期的肌肉韌帶牽拉骨膜而引發跖骨疲勞性骨膜炎。多發生於第2、3跖骨,其他跖骨比較少見。

臨床表現:疲勞性骨膜炎患者,大多數有明顯的局部疼痛,活動時加重,某些動作可誘發更嚴重的疼痛。個別患者出現夜間疼痛感。也有少數患者無明顯疼痛,往往由於發現局部腫塊(骨膜炎骨膜增生)而來就診,經X線檢查才被確診。診斷依據:長期下肢運動史,或局部外傷史,活動時局部疼痛,壓痛點局限在骨幹上,結合X線表現和骨掃描多可確診。

治療:1、局部制動   休息非常重要,可用石膏托或夾板局部制動,直至X線片骨質癒合。

2、熱敷  特別時熱醋和硫酸鎂溶液浸泡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3、電療、超聲波、超短波、紅外線和蠟療   緩解癥狀較好。

4、按摩  運用按壓法和指揉法效果較好。

5、手術   一般不採用手術,除非疲勞骨折經久不愈,才考慮植骨或帶血管骨瓣移植。

 

四、 跖筋膜損傷和跖筋膜炎

跖筋膜損傷和跖筋膜炎在跑跳運動員中經常發生。在長途行軍、紡織女工、營業員、搬運工及老年人中也常可見。跖筋膜為足底深筋膜(足底腱膜)的一部分,相當堅硬。在足底像弓弦一樣緊繃足弓,對維持足弓起著重要的作用。

跖筋膜損傷多為間接暴力或應力反覆作用造成。反覆大力牽拉使跖筋膜發生鬆弛或慢性炎症性改變、纖維變性、強度減弱,進而纖維束斷裂而發病。也可由於從高出墜落時足尖著地支撐或跳躍時足尖蹬地,產生的對跖腱膜的一瞬間猛烈牽扯,或足底硬而不平的雜物墊襯等作用,而導致跖筋膜的損傷。女性鞋型不合腳、後跟過高呈踮足姿勢、年老足底肌肉無力和韌帶筋膜鬆弛也可能造成跖筋膜的慢性勞損。

臨床表現:足底中部、後部出現疼痛和不適,有時為撕裂樣銳痛,只是患者足尖不能著地,而呈足跟著地支撐跛行。這種疼痛和不適,可因走路過多、站立過久、身體負重、腳心墊襯等而加重;而休息時可使疼痛消失或減輕。

檢查時,可見足弓有不同程度的扁平和足的外翻畸形。觸摸時患側足底比健側要硬,有壓痛,以足心和跟骨結節處最明顯。

治療:1、跖筋膜炎或跖筋膜慢性損傷  應以局部休息和改變鞋型為主,理療、中藥熏洗。改變鞋型很重要,如某些穿平跟鞋疼痛的患者,可勸其穿中跟鞋,不贊成穿高跟鞋。

2、急性跖筋膜斷裂  一般不會全斷,所以,治療時應採取獨特的方式,即跖底放置一棉花墊,做加壓包紮。同時將足在背伸位用石膏托短期制動3~5d,使斷裂的跖筋膜健充分拉開,防止兩斷端接觸粘連,避免日後行走疼痛。3~5d後,早期拆石膏開始體療,做防治平足的矯正體操,滾圓木、走步行跑台、穿帶足弓墊的運動鞋等,一般遠期效果很好,不影響行走和彈跳。

 

五、 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在普通人中是常見病,在運動員中也相當常見。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腰肌勞損在所有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中均有可能發生,而慢性腰肌勞損在長跑、鉛球、跳遠運動項目中較常見,在賽艇、皮划艇、自行車運動員更常見。有人統計,賽艇運動員訓練時,腰部的屈伸運動量是十分驚人的,如此大的運動量,肌肉必將產生疲勞,若恢復不好,疲勞將轉化成肌肉的勞損,出現病理變化。

   急性勞損:一般是由於提重物時身體姿勢不對,突然扭傷腰,或打噴嚏、咳嗽時突然感到腰部劇痛,不能行走,直至卧床不起。

   慢性勞損:1、急性勞損未很好治癒而被拖延成慢性。2、慢性重複應力作用:如賽艇運動員周期性重複腰部屈伸運動,疲勞積累成慢性勞損。某些運動或勞動,需長時間處於某種體位下工作,形成靜力性肌肉勞損。3、結構性肌肉勞損:下肢有長短、臀中肌肌力不平衡、腰椎畸形前凸或板腰、腰椎峽部不連、肥胖、過瘦、腹肌太弱等都可能造成腰椎失平衡,導致慢性下腰痛。4、物理因素的影響:如受涼、風濕或發熱後,均可影響腰背肌筋膜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使肌肉血供受到影響,肌纖維痙攣緊張。

  臨床表現:急性腰肌勞損多有較明確的外因,急性起病,腰痛劇烈,不能行走,有時有沿著大腿後部向下放射的疼痛。

慢性腰肌勞損主要表現為反覆勞累或運動後的下腰痛,多為鈍性沉重感,也可為銳痛。自覺背部較緊、較硬。休息後好轉、勞累後複發。痛點不明顯或痛點較彌散。檢查可捫及兩側骶棘肌較僵硬。耐力試驗常不超過1min,方法是患者俯卧於檢查台,上身臍以上懸出台端,雙手置於腦後,背伸堅持2min以上為合格。

治療:1、急性勞損:(1)壓痛點局部封閉,卧硬板床,加骨盆牽引,口服止痛劑,一般3d左右即可自行行走。(2)推拿、按摩。對於椎間小關節紊亂非常有效,常用旋轉推拿、牽伸和抖法等手法。(3)理療和體療。待疼痛改善後,儘早做腰背部肌肉鍛煉,配合理療,促進肌肉恢復。通過肌力鍛煉可防治複發,鍛煉時尤應注意背腹肌的平衡練習。

不贊成用腰圍,因為使用腰圍後會影響患者的腰肌自覺鍛煉,患者有依賴感,長期板著腰,腰肌血供欠佳,不利於肌肉恢復。使用腰圍後,腰肌勞損複發概率增加。

2、慢性勞損  應尋找原因,盡量做到對症治療。在急性發作期,可按照急性勞損處理。局部封閉配合口服藥物、按摩、理療、針灸、糾正治療原發病,加強背腹肌鍛煉。對運動員,有時還需堅持訓練,這種情況下可以臨時使用腰圍,以起保護作用。

 

第六節、籃球運動損傷的康復

籃球運動時一項雙方拼搶激烈、對抗很強的運動,要求運動員要全面發展、訓練有素。在籃球運動中損傷最集中的部位是腰、膝、踝。最常見的創傷是因跌倒、跳起搶球落地不穩(如踩在別人腳上或被踩)、運動中的急轉、急停和衝撞、場地不平或打滑所引起的急性損傷。一般常見的創傷有:踝關節韌帶的捩傷或骨折、膝關節的韌帶及半月板損傷、手指挫傷及手舟骨骨折。

在籃球運動中也可發生慢性損傷,其中最影響運動訓練與技術發揮的是髕骨軟骨病、骨四頭肌腱腱圍炎及髕腱腱圍炎。其發生主要是在籃球運動中滑步進攻與防守、急停與踏跳上籃等使膝處於半蹲位發力所造成的。

   為了預防籃球運動損傷,應注意如下幾方面:1.加強身體全面訓練,避免單打一的訓練方法,以免造成局部負荷過多;2.加強基本動作訓練,學會自我保護;3.嚴格規範場地,使其符合訓練或比賽要求;4.對易傷部位(腕、踝、膝等)要注意加強該部肌肉力量地訓練,運動前做好充分地準備活動,運動中帶好必要地護具;5.嚴格裁判,禁止粗野動作。

一、  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

 急性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通常又被稱為踝扭傷,是運動創傷外科和骨科門診中最常見的損傷之一。

  踝關節外側副韌帶包括距腓前韌帶、距腓後韌帶和跟腓韌帶。與內側副韌帶相比,外側副韌帶結構較薄弱,而足內翻肌群力量較外翻肌群強大,因此當進行快速行走等動作時,如果足部未能及時協調位置,極易造成足跖屈內翻位著地,使外側副韌帶遭受超過生理限度的強大張力而發生損傷。

  臨床表現:多有踝關節內翻扭傷史,損傷後踝關節外側驟然疼痛,尤其走路或活動關節最明顯,部分患者可聽到或感覺到組織撕裂聲響。患足疼痛、踝前外側和足背部腫脹、淤血青紫。不能走路,勉強走路也是以內側緣著地行走。

  慢性損傷多由於急性損傷未獲得適當治療,使撕脫的韌帶、關節囊未能很好癒合,導致患者慢性踝關節不穩、長期疼痛、無力感,特別在崎嶇路面行走時,會感覺踝關節失去控制而發生內翻。扭傷後可伴腫脹和疼痛,但癥狀較初發為輕,或無明顯疼痛腫脹。

   體檢:韌帶附著點可有壓痛,如果腫脹嚴重,壓痛點可能不顯著。主被動活動踝關節出現踝外側疼痛明顯加重,尤其以內翻踝關節疼痛最厲害。前抽屜試驗和距骨傾斜試驗陽性。X線檢查和踝關節造影、MRI檢查可明確診斷。

  預防與現場處理:急性損傷的早期治療有重要意義。一旦受傷,應立即停止患肢原來任何的活動,休息並抬高患肢,以減輕腫脹滲出;立即用冰塊或冰水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縮,減輕腫脹程度,也可緩解疼痛。馬上到附近的醫院就診,根據損傷的程度給與非甾體類消炎藥,並對患肢採取石膏或支具固定。對於進行那些容易扭傷的運動,或者陳舊性病變反覆出現扭傷的患者,平時注意用彈力繃帶對踝關節保護,盡量穿高幫鞋和底部較寬的鞋,並注意小腿部腓骨長短肌肌力鍛煉。

  治療:1、藥物治療 

        2、運動療法

        3、矯形支具

        4、理療:水療、蠟療、泥療、紅外線、超聲波、分米波等熱療法。

二、      手舟狀骨骨折

腕手舟骨骨折比較常見,多發生青壯年,常由間接暴力致傷。跌倒手掌觸地,手腕強度背屈,輕微橈偏,橈骨背側緣切斷手舟骨。,常引發創傷性關節炎,導致腕關節運動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多發生於青少年,傷後局部腫脹,疼痛,腕關節活動受限並疼痛加重。鼻咽窩處及手舟骨結節處有壓痛。第2、3掌骨頭縱向叩擊痛。

治療:治療原則是嚴格固定。

早期康復(0~3個月):目的是減輕疼痛、腫脹,早期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以避免關節粘連及肌肉萎縮,促進骨折癒合。骨折固定或骨折術後第1天即開始肩關節、肘關節各個方向全範圍關節活動度練習。手部在疼痛耐受範圍內,做握拳、伸拳、對指、對掌主動練習。逐日增加動作幅度及用力程度。

恢復期康復(3個月以後)開始腕、手部ROM訓練:腕掌屈、腕背伸、腕橈側偏、腕尺側偏及腕關節主動ROM訓練。

 

第七節、足球運動損傷的康復

足球運動除守門員外,是使用下肢運動的特殊運動項目,故足球運動損傷多集中在下肢。國外有資料顯示足球運動是急性損傷發生率最高的項目,其中輕者可為皮膚擦傷,重者可為骨折、關節脫位及內臟破裂。在足球運動中,急性損傷除一般的擦傷和挫傷外,最為常見的是踝關節扭傷,其次是大腿前後肌肉拉傷、挫傷,再次是膝關節的損傷。隨著足球運動的不斷發展,膝關節聯合損傷(內側副韌帶、半月板及交叉韌帶同時損傷)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

足球運動中慢性損傷中發生率最高的是足球踝(踝撞擊性骨疣,亦稱骨關節炎),主要是由踝關節局部勞損所致,X線片顯示踝關節前後骨質增生。其次是恥骨炎和髕骨軟骨病亦很常見。

一、  足球踝(踝撞擊性骨疣,亦稱骨關節炎)

踝關節撞擊綜合征,指踝部在應力作用下出現骨軟骨反應性增生或踝關節半脫位,導致脛骨前緣和距骨頸近側相對面骨軟骨超常增生和骨贅形成,踝關節背伸時相互撞擊,產生疼痛、背伸受限等癥狀。

臨床表現及診斷依據:1、病史發病多較年輕,有相關的反覆強迫背伸和跖屈創傷或疲勞損傷史,可能有相關的運動史,如足球運動員。2、本症早期活動量大時引起踝關節前方疼痛、腫脹,背伸受限,深蹲時踝前疼痛加重,休息後緩解。後期疼痛變為慢性,且容易勞累,關節僵硬,甚至上下樓、下蹲、走不平地面、快跑變得困難,無法深蹲。3、踝部檢查時,踝關節前方腫脹伴壓痛,壓痛點在脛骨前緣,並可放射到踝關節側面。被動背伸時引起疼痛,前方撞擊試驗陽性,深蹲試驗陽性。4、X線側位片可顯示脛骨前緣和距骨骨贅,以及脛距角的改變。

預防與現場處理:預防該症的關鍵是平時加強對踝關節的鍛煉,活動過程中避免過度的跖屈或背伸動作,同時注意保護踝足部。一旦出現受傷,一般應及時退出比賽,進行救護治療。

治療:早期減輕疼痛,消除炎症反應,減少患者主被動活動,嚴重者制動休息,並配合理療如:短波、超聲等。

康復治療參見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的康復。

預後:早期治療大多能獲得良好的療效,晚期如明顯的骨性關節炎,則術後可能效果不佳。骨贅切除有一定的複發率,尤其對運動員,由於誘發骨贅的因素持續存在,複發率也更高。

二、  恥骨炎(恥骨聯合骨軟骨炎)

恥骨聯合由兩側恥骨間盤組成,其上下左右有眾多的縱橫韌帶連接,正常之間的距離是4~6mm。好發於30歲以下男性,足球運動員多見此病,其次是跨欄、短跑、舉重、網球、羽毛球、排球等項目的運動員。

臨床表現:

1、  病史  多有外傷史,逐漸發病,一般在創傷後數天內出現癥狀。

2、  癥狀  疼痛,可反射至大腿內側、會陰及臀部。久坐後站立或久站後坐下,或分腿時疼痛加重。髖內收或足內側踢球時可出現疼痛。

3、  體檢  在腹直肌的恥骨止點、恥骨聯合部及股薄肌、內收肌的起點多有明顯壓痛;「4」字試驗陽性,大腿內收抗阻多有疼痛。

4、  X線檢查   可見恥骨聯合變寬,雙側恥骨可見局限性骨質硬化,邊緣毛糙不整,有蟲蝕樣骨質破壞。

治療:理療:局部熱敷、超聲波或超短波治療。

      體療:加強髖部肌肉和肌力之間的平衡。

預防:對於從事足球等項目的運動員,應加強內收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訓練。訓練結束後進行局部冷敷等理療措施。

三、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在膝關節運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容易受到損傷。半月板撕裂是最常見的半月板運動性損傷,多見於籃球、足球、體操、舉重等運動項目。

半月板研磨損傷是半月板破裂的主要原因,產生半月板損傷必需的四種因素為:膝關節半屈、內收或外展、旋轉暴力和重力擠壓。

臨床表現及診斷依據:發病男性多於女性,最主要癥狀是行走疼痛,傷後膝關節疼痛,腫脹明顯。經過休息及一般消腫止痛治療,癥狀可減輕,但關節間隙仍然疼痛,特別是當關節伸屈到某個位置時尤其明顯。上下樓梯時可感覺下肢無力,腿常打軟。有時行走時會突然感覺膝關節疼痛異常,不能活動,甚至跌倒,這種癥狀稱為關節絞索,是撕裂的半月板卡住關節所致。

體檢:1、迴旋擠壓試驗  患者仰卧,檢查者一手按住患膝,另一手握住踝部,將膝關節完全屈曲,然後將小腿極度外旋外展,或內旋內收,在保持應力狀態下,逐漸伸直,在伸直過程中,如果聽到「咔嗒」聲或有「彈響」感,即為陽性,提示有半月板破裂。

2、膝關節過伸試驗  膝過伸時引起疼痛即為陽性。

3、膝關節過屈試驗  特別是后角破裂,膝關節過屈時引起疼痛。

4、研磨試驗  患者俯卧、屈膝至90°,在加壓情況下,研磨(旋轉)膝關節,如果引起疼痛為陽性。

5、MRI及關節鏡下確診。

治療:國外多採用支具固定,同時進行康復訓練治療,以促進半月板損傷的癒合,並防止關節僵直等併發症。

早期床旁康復治療:①股四頭肌鍛煉,第一天即可進行等長收縮。②踝泵運動,術肢自然伸直,患者做足跖屈與背伸動作,30下/次,3次/d。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③活動髕骨,患者可感到局部稍有酸脹、發熱感。④壓膝運動  術肢踝後墊圓枕,膝關節向上抬高約3cm,隨後向下壓,使膝關節後側關節繃緊,膝關節主動下壓,進一步牽拉後關節囊,防止後側關節囊粘連、攣縮。⑤抬小腿6~8cm厚的圓柱形墊,以膝關節為軸心,大腿不動,抬小腿、踝部,足跟離床約5cm ,大腿伸屈使肌肉收縮。⑥直腿抬高  股四頭肌用力,大腿直腿抬高與床成90°,空中停頓3~5s。⑦滑板運動(保護性主動屈膝訓練)  滑板由特製光滑的硬質木板製成。平卧,術肢伸直抬起,與床成45°,足底與滑板平行。進行膝關節屈曲度的訓練,角度小不易滑,角度大滑不下來。膝關節慢慢彎曲,使足底順滑板下滑。

 

體驗新版博客 分享到搜狐微博
推薦閱讀:

「恐懼試驗」測一測,看你的肩關節到底「穩~不~穩~」?
球場上的隱形殺手原來是它?!
教你看懂自己骨盆問題的X光片分析
奔馬式膝蓋疼 是哪裡練習的不對嗎
Recova | 膝蓋運動損傷康復 半月板篇(一)

TAG:運動 | 運動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