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述評:兒童交替性偏癱診斷現狀

兒童交替性偏癱(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HC)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發作性疾病,發病率為1:100000,1971年Verret和Steele首次報道。近半個世紀以來,對AHC的認識逐漸深入,由最初的癥狀性診斷髮展到基因學病因的明確。陳會報道1例典型兒童AHC病例,並有基因學陽性結果支持,增強了兒科醫師對該病的認識,為AHC的早期診斷提供了理論指導。

01

交替性偏癱的臨床診斷

目前,AHC的臨床診斷仍然沿用1993年提出的診斷標準。作為一個以臨床特徵為診斷證據的疾病,臨床醫生需要充分認識其典型癥狀、不典型癥狀、早期癥狀以及排除癥狀等,才可能作出正確診斷。AHC的典型癥狀主要包括:(1)年齡特點,起病年齡在18個月以內;(2)癱瘓特點,發作性肢體癱瘓,入睡後消失,醒後10-20min可再次出現,持續時間數分鐘至數天AHC的可能伴隨癥狀包括:(1)發作間期或發作時的肢體強直,肌張力不全,舞蹈或手足徐動,眼球震顫、斜視以及呼吸困難和植物神經機能紊亂等其他發作性癥狀;(2)運動發育遲緩和智力低下以及癲癎,也可表現為進行性智力障礙AHC的不典型癥狀主要有:(1)18個月以後發病;(2)未累及雙側肢體;(3)未出現肢體癱瘓發作性肢體癱瘓是該病的核心癥狀,原則上100%的發生率AHC患者在偏癱發生前的早期癥狀目前認為主要是眼球異常運動、陣發性眼震等AHC的眼球異常運動出現頻率國外文獻報道>90%,國內報道在50%左右,80%以上在生後3個月內出現。隨著對AHC認識的提高以及基因測序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可能在AHC早期也就是偏癱癥狀出現前就做出診斷。另外,AHC的癥狀為發作性,需要與癲癎相鑒別,鑒別要點在於典型AHC的癱瘓發生與睡眠密切相關,而且AHC的發作期腦電圖無異常放電AHC也可與癲癎共病,因此需重視病史和腦電圖監測

02

病因及分子生物學診斷

對AHC病因的認識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自首次報道後近30年病因均不明。曾有研究將AHC歸屬於原發性血管功能異常疾病,認為是「複雜型偏頭痛」。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包括MRI及PET技術也未能給AHC的病因探索帶來實質性進展。AHC患者線粒體呼吸鏈酶活性異常的發現,提示線粒體功能異常可能參與了AHC發病機制,需要與一些代謝性疾病如丙酮酸脫氫酶缺乏症、線粒體腦肌病(特別是MELAS)、葡萄糖轉運體1缺乏症等相鑒別

 

AHC的遺傳學病因研究經歷了從細胞生物學到分子生物學的歷程。1992年Mikati等發現AHC的致病基因可能位於3p或9q靠近易位突變點的位置。在本病發現初期,一些學者根據AHC的臨床特點與偏頭痛相似,分析二者可能存在相同發病機制,AHC發病機制可能與偏頭痛的ATP1A2、CACNA1A、SCN1A基因突變相關。因為AHC與葡萄糖轉運體1缺乏症臨床相似,有研究提出AHC與編碼葡萄糖轉運體1的SLC2A1、SLC1A3基因突變有關。2012年人類發現AHC相關基因ATP1A3,75%的AHC患者存在ATP1A3基因雜合子突變,證實AHC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ATP1A3基因突變多為新生突變,也有部分家系的報道。ATP1A3基因編碼鈉鉀ATP酶α3亞單位,位於染色體19q13.2,包含23個外顯子,編碼1014個氨基酸,組成的大分子有6個胞內結構域、10個螺旋和5個胞外結構域。鈉鉀ATP酶是一種膜結合轉運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主要在神經元細胞表達,是一個關鍵的轉移跨膜蛋白,負責神經元細胞膜鈉離子和鉀離子的轉運,最終調節大腦功能。ATP1A3基因突變也是快速肌張力不全-帕金森病(RDP)和CAPOS(cerebellar ataxia,areflexia,pescavus,optic atrophy,and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綜合征的遺傳學病因,提示AHC與RDP可能存在共同的遺傳學基礎但AHC相關的ATP1A3基因突變可引起鈉鉀ATP泵的3α亞基蛋白活性降低,並不引起蛋白表達下降;而與RDP相關的ATP1A3基因突變同時引起蛋白表達下降和蛋白活性降低

 

AHC的ATP1A3基因突變率為78%-100%,98%為散發病例,突變類型以錯義突變為主。突變主要位於跨膜區域,不同突變導致的臨床表型存在差異,以p.Asp801Asn、p.Glu815Lys和p.Gly947Arg突變較為多見,其中p.Glu815Lys突變的臨床表型較嚴重、更容易發生嚴重的精神運動異常,p.Asp801Asn突變的臨床表型較輕,p.Gly947Arg突變預後最好,p.Glu815Lys或p.Gly947Arg突變的AHC患者癲癎發生年齡早於p.Asp801Asn突變患者

03

交替性偏癱的預後

在AHC的自然病程中,偏癱和眼球異常運動在0-2歲發作頻繁,隨著年齡增長,發作逐漸減少,但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和強直發作持續存在;繼發癲癎可出現在任何年齡,一般多發生在青春期AHC可出現猝死,神經系統受損越嚴重,猝死發生率越高。本病的自然病程存在多樣化及預後的不可預知性,長期不良預後包括:步態不穩、舞蹈症或肌張力障礙、精神運動發育遲滯等

04

結語

AHC是一種嚴重的罕見的神經系統發作性疾病,癥狀多樣,容易誤診。識別偏癱發作前的早期癥狀如眼球異常運動、陣發性眼震等有助於AHC早期診斷,發現ATP1A3基因突變可確診本病。但相同的基因型可能有不同的臨床表型,提示AHC存在其他修飾基因或表觀遺傳方面的影響。AHC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對其分子生物學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將有利於治療方法的突破。

中國當代兒科雜誌  2017年9月第19卷第9期

作者:羅蓉(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出生缺陷與相關婦兒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推薦閱讀:

六安漢代王陵:千年古墓群「危機四伏」現狀堪憂
揭95版《神鵰俠侶》主演現狀 | 新鮮娛樂
從「精批細改」的泥淖中突圍?——作文批改「高耗低效」的現狀和對策分析
揭娛樂圈最慘藝人落魄現狀[1]
細數昔日經典玉女現狀

TAG:兒童 | 專家 | 現狀 | 偏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