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義精要! 作者:根桑澤程仁波切著
密宗法義精要! 作者:根桑澤程仁波切著
密宗法義精要序 作者:根桑澤程仁波切著觀現在許多有心學密宗的人,常苦於法海浩瀚。雖然也曾聽聞修學,但不知抉擇實踐的重點與次第之法要,無從正確入手。因此,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相應功德。
修學密宗,最主要的是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因為人生無常,苦、空、無我,尤其是六道輪迴,更為痛苦!如果想要了脫生死痛苦,得到究竟安樂,非先皈依上師、三寶不可。不皈依上師、三寶,則不能得聞顯密佛法,有了聽聞佛法的機會,而不自思維修學,則永久不能得到成就。所以想要速得成就佛道,一定要先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如果只有皈依上師、三寶,不發大菩提心與光修福慧二種資糧,也不能得到成就。因為成佛必須要有福慧具足,所以佛陀稱為「福慧兩足尊」。
秘密法云:「未六二資糧(福慧)而求成佛,是欲煮沙出油,倘資糧如芥子芝麻,則積幾許當得幾許;如一奶取酥,雖多少不同,終必有得。發心廣大,則圓滿無缺」。龍樹菩薩云:「福慧二資糧具足,則成報、化二身,再通達空性,則證法身矣!」學密宗除了注重皈依三寶與發菩提心之外,更重於上師。只一點,應該特別注意!因為修學密宗的人,必須要聽從上師的指導,供養上師。但其中最到的供養,就是身、口、意的供養。你把你的罪業身供養上師,換成了佛的法身,你就不能再去做殺、盜、淫的罪業;口供養上師之後,換成聖人的清凈口音,你的口也不能再造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罪業;你的意(心)供養上師以後,你的心便換成本尊的大菩提心,不能再有貪、嗔、痴、慢、疑、邪見等罪業心。要把你的身、口、意三業,變為佛(本尊)的身、口、意三密。這樣就是學密行者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合一(無二),你就是佛(本尊),本尊就是你,你既是佛(本尊),還能造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惡業嗎?上師有這麼大的恩德,所以弟子必須要身、口、意都聽從上師的指導。 專修密宗者,又重於自認有罪,自知慚愧。因為罪障能夠障礙學佛的菩提路。學密宗的人,必須要時時持鏡自照,如果與三門(身、口、意)清凈相合,再加上精進修持,很快就可以得到即身成就。如果發現自己有點罪業,便應當時時懺悔對治,不可以不滿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計劃。 阿底峽尊者云:「第一善知識,能自呵斥過患者是。第一口訣,能自觀過患是。第一良友,能照見罪障之心是。第一行持,心與法相合是。」 宗喀巴大師云:「人生無常,一切皆苦,求菩提道,非從皈依發心不為功。」因此,西藏根桑澤程仁波車(佛爺)所著「密宗法義精要」這本書的內容,從「人身難得、念死無常、觀六道痛苦,乃至依止善知識,皈依上師、三寶與發菩提心。」等都有詳細說明,真是一本稀有難得的法寶,可以說是初學佛法的導師,也是修學密宗的準繩。 一九八一年元月十日釋廣定序於佛教出版社一、 人身難得
1.思維本體
佛經上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因為六道取趣,都是有漏善惡所招致之苦果,我們幸得人身,有聽聞佛法修學之機會。但要思維暇滿人身難得,不可放過。又恐壽命不能長保,此世不能久住,知死王必至,當念一切皆無常,觀六道無非是苦,信業果之不虛,明解脫之功德,希涅磐於大道。然學無師承,即為妄修,欲趣菩提正道,又非依善知識開示正法,依教起行,莫由成就也。此為大、小、三乘、人、天所共依,若欲真實了知顯密性相一切法義,最初亦當依此教授,共所修學。今分為八段說明如下:
1.思維本體 總於未生八無暇中,能逢正法,修習有閑,是名為暇。於此不能,是名八無暇處。無暇有八: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謂於三途受苦,不得自在,不聞佛名。四、邊地。謂生邊地文化落後,沒有正法的地區,風俗野蠻鄙陋,不聞佛法音。或有獵人,邪命自活,均難聞法。五、長壽天。謂狀如昏沉,不知劫數,定力消失,嗔而下墮,有闡提心,是為常見。六、無佛出世謂無教法聞修也。七、諸根不具。謂愚痴聾啞,不聞佛法。八、邪見。印度外道執無三世,不信因果,以死即休,是為斷見。佛在世時,善星比丘侍佛二十五年,唯見佛過,致生邪見,後於花圃中生墮餓鬼道。故雖值佛出事,亦無成就佛道希望,與無暇等無差別。又蓮花生大士在西藏時,以大乘法降服外教,但不受佛法者仍多,亦無暇也。(「八無暇」是指八種沒有機會見聞修學佛法的眾生。)2.思維圓滿
圓滿有十,龍樹菩薩云:「自圓滿五,他圓滿五。」
自圓滿五者,謂:一、人中生。二、生於中國。三、諸根具足。四、無宿業顛倒,易得發心。五、正信。讚歎人身者,以地獄、餓鬼、畜生,苦難自在,或如馬牛不能自御冷熱。天人、阿修羅,雖壽較長,或有享受,但不能受戒學法,故未若人身殊勝。中國者,有地方之中國,與佛法之中國的分別。南贍部洲菩提道場,為千佛成道之地,歷劫不壞,本來成為佛法之中國(中土)。但自外道侵入,人心陷溺,而佛法示衰,印度已成邊地,此地方之中國也。(佛經上所言之中國,不是指我們中華民族的中國,而是指印度金剛地為中國。) 西藏自松真剛波以觀自在化現,弘揚佛法,遣使入印學習梵文正草(正書梵天字、草書龍宮字也)。又創正草藏文,翻譯經論。後文成公主入藏,創建塔廟,造像供養,而八大菩薩,亦多示現應化。迨松真剛波第五世孫持松德尊接王位,禮迎塢金堪布蓮花生大士等善賢三藏一百八尊班智達,入藏弘法,建立桑野大寺等多數法幢。又羅乍瓦清波白若渣那大呢感譯經三藏一百八尊入藏傳教,並廣譯經論,是時藏中已不啻當日之菩提道場矣!中雖偶經戰亂,教證一切,迄未衰失,且正自發揚光大而未有已,是為佛法之中國。根不具者,不見佛之莊嚴,不聞佛之功德,信心難啟,遑言其他。無宿業顛倒者,自非邪命而活,如獵人等,身、口、意三門易得清凈,發心不難。正信者,遠離邪依邪見,知教證功德,皈投三寶,信心具足,此為最要。上五關於自身,為佛法順緣,為自圓滿五。他圓滿五者,謂:一、佛出世。二、說正法。三、教法住世。四、住法隨轉。五、得遇善知識攝受。釋尊出世二十九年以前,六年苦行之中,如日初出無光。成道以後,為一圓滿。梵天請轉**,為二圓滿。佛法未滅以前,為三圓滿。佛法未衰,講授大德慈力無邊,有持有說發心可學,為四圓滿。得遇善知識,聞甚深道,為五圓滿。此五屬於他人玉成之法緣,以是修學之助緣,故明他圓滿。
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住劫之中,佛為出世,喻為黑暗時。現喜大劫中有三萬三千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百劫。又滿吉祥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後百邊圍劫無佛出世。又俱賢劫中八十四俱胝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五百劫。又見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後七百劫無佛出世。又俱喜劫中六萬佛出世,此後無佛出世者九百劫。正顯示無佛時多。現在為賢劫,劫初海中見千朵千葉蓮,天人知為千佛當出世矣!至人壽八萬歲時迦葉佛出世,人壽百歲時釋迦佛出世,此後若干年無佛出世。我們生賢劫中,值佛出世,正法長住,有持有說,可不深慶幸耶?又常謂佛法難聞,況得聞密法及無上甚深耶?蓮花生大士云:「往昔莊嚴劫有現生王佛出世,曾授密法,現在賢劫,釋迦佛出世,及未來一俱胝劫後,華嚴劫中,文殊生佛出世,均得聞密法,除此三劫之外,余均無有密法。」又佛在定中,與無佛同,釋尊成道時,本不說法,後由梵王等啟請請,始轉**。印度有班智達名米底乍那(度耳)尊者,其母入日壽(孤獨)地獄,在人家灶中。尊者以神通見之,願入其家為牛工,薦度其母。阿底峽尊者知之,嘆曰:「西藏人福薄,故此尊者只作一牛工而已!」正說眾生業重不遇佛法也。釋尊正法一千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萬年。過此無佛法住世,吾人當此末法之時,不知聞法修學,正如日出光明,無目不將也。亦如見大海,不食一滴,終不濟渴,是無明黑暗,乃難得光明湔除也。般若經云:「非依善知識,無由成佛道。」謂:佛法八萬四千,如無師承,不得口訣,難期成就。阿底峽尊者如藏,有空、我、腫等三大弟子,一日問尊者曰:「如何成佛到?龍樹、月稱之述論孰重?」答:「以善知識口訣要緊。」又問:「何故?」答:「三藏盡通,仍非善知識不可,一人與法離開不得。」又問:「三門清凈,即是口訣耶?」答:「尚不止此,須知清凈修人天福,為此生來世,均不究竟,故應重在善知識口訣。」是殆讚歎發菩提心修無漏業也。無垢光尊者論中有別說八無暇:一、對愛起貪,對仇起嗔,縱學佛法,終難成辦。二、愚痴無慧,不能深入法義。三、見戒不合,與佛法相背。蓮花生大士初入藏中云:「西藏見是龍樹,而戒不是,見、戒相反,背道而馳。「四、修學不精進。五、雖修而感應未孚,病及違緣,不知懺悔,反疑佛法。六、願修學而自無主宰。七、因緣不具,勉強學佛,不為解脫輪迴,或為其他,不止無暇,且造業也。八、出家持清凈,但未知如法修行,而大德自詡,希圖名聞利養。又說:一、不合和伴侶,不思利他。二、性劣,雖遇善知識,剛強難化。三、於惡道及此本世苦,不起恐怖心,不思救濟,厭離心弱。四、於諸大德(如:蓮師、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等)言教,無尊重信仰心。五、三毒增上,三門(身、口、意三業)不清凈與佛法相背。六、於大法不知勝妙,無希求心。七、受戒不護,破犯無慚。八、破犯密戒,不發露懺悔。如是當知,須具足十圓滿,離開八無暇等,方為難得之人身,當時時觀察思維,如已圓滿遠離,應生欣幸,精進修學,即身成辦,若未離開,當清凈三門,勵令無失。不然者,縱遇善知識,開示修學,亦無義利,以在無暇中,終不免為修學之障難也。3.思維喻義
既明眾無暇,十圓滿,更當思維暇滿之大義。蓋不有此難得之人身,何以成就度生事業?比如草地烹茶,非具水、火、石棉、茶葉、器具等因緣作用,不能圓滿。試問成佛作祖,從無始以來,千生百劫皆已無果空過,今欲一蹴得之,不當具足眾緣耶?緣具足已,最底限度也應念無償,觀六道苦,修人天乘等,惟非本法所尚。要入大乘,特別須修見定戒。由正皈依、發菩提心,了知惟佛能救,但憑此身,依怙三寶。若此者,雖身在家,已為大乘佛子矣!
釋尊於涅磐經中,對阿難尊者說:「人身難得」,有「盲龜值木」之喻。龍樹菩薩勸誡樂行國王書亦引此喻,勵其修學。另一喻云:「壁上撒豆,針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較得人身為易。」由此可知人身難得矣!4.思維數目差別
從數目差別上說地獄如晚星,餓鬼如晝星。以畜較人,亦如其例。善惡兩道,尤非比擬。又地獄中人如塵沙,人到如爪上泥。又如地上蟲類,試就一家論之,當知人與蟻之倍數,人身亦既難得矣!生中國者幾何?入佛子數者幾何?可信佛法難聞矣!盪巴桑結云:「得人身空過,是誠可惜!發菩提心,守清凈戒,較得人王為貴,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頂,較金輪王為榮。浪擲人身,如寶投水。」人身非幸運而得,從無始乃至今生,俱有因緣,如非善因決難成就。米拉日巴尊者云:「人身誠難得,得之造業則甚易而力大,業力所牽,此身中斷,殊大可惜!」當知以之修學無上道,其力量亦不小,上取下取,即在一轉念間。因得人身,如得度苦海之船,然今生一失,下世得否?實無把握也。入佛子菩提行論(入行論,寂天菩薩造)云:「我此生不行持,未免枉得人身,要想永久受苦,與永久得樂,均視此身。」「景額哇格西,晝夜修學不寢,恐時間空過,阿底峽尊者之弟子某,勸其少休。格西答曰:"一思人身難得,即不敢休息。"終身念不動明王咒九百萬遍。」其精勤策勵為何如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我得人身無義恆空過,我為佛子未如教修學;彼諸暇滿精勤勵力者,願仗上師三寶共加持。」
二、念死無常
1.念外器世間無常
須彌、四洲為眾生業力共報所成,外似堅實,至劫壞時,受水、火、風災,即一切毀滅無餘。最初壞地獄有情,業報未盡者,移向他方世界。六道既盡,欲、色界空,還時無雨,一日出,河流盡涸,二日出,樹木草根如槁,次三日、四日出,無熱大海(馬竹巴海)亦涸,世界無水矣。次五日、六日至並出,須彌亦成火焰,從地獄至梵天,燃燒毀滅,諸天恐怖,此火災為一劫。七次以後,一切山河大地,復鎔為水,色界天亦成巨浸。水淹一次,然後大風為災,色界第三亦造壞滅,盡成虛空,彼龐大之世界尚無常,吾人秋蚊壽命,寧久存耶?
2.念內有情世間無常
上至無想天,下至地獄,有不死之眾生乎?特別為南贍部洲,五濁惡世,災橫障重,死緣多而易遭,人壽無常,有如逝水,日出瞬沒,去時苦多,吾人何日死,何處死,何法死,能決定乎?經雲,「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故逸。」
印度國王某,其妃死,問佛以故。佛云:「六道誰不死,尚有疑惑於中耶?」龍樹菩薩云:「人死只呼吸間耳,在睡夢中,出入息不斷,夢醒復起,是誠希有,不於此時著意修學,恐一息不來,奈何?」謂:死魔以黑繩步步追隨,非如鋼箱重兵可守,如到黃眼變灰,朱顏轉白,藥師佛來,亦難救濟。惟有聽業力支配,兩手抓胸而已!3.聖賢大德無常
過去七佛,賢劫四佛,及無量諸佛,其功德之大,眷屬如菩薩、羅漢者數如恆沙,只今亦僅存其名號耳!聖賢如寂,雖不同凡夫之虛生浪死,但為示現有生皆有死,故其身亦不存在也。過去大德,如龍樹、無著、天親等,不見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蓮花生大士,起二十五弟子成就者多,紅教尼馬瓦及其三大弟子。阿底峽尊者,及其弟子等,均為大德,在當時水火不能尉危,四大不為害,何以亦無長存不壞之身耶?
米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獵者見其食蕁麻,身變綠色,問之無聲,以為鬼,射之不入,棄之水中,回視未移其座,投之火亦不燒。又宗喀巴大師為大威德化現,但均不能逃此例外而不死,然則吾人業報所得煩惱熾盛之身,不當急起依怙三寶,時時念無常而進修耶?4.天帝人王無常
壽命之長,莫過於長壽天王--梵天王,可活數劫,其身高大若干由旬,光明可比日月,下至金仙,飛行自在,皆不能保其不死。過去金、銀、銅、鐵等輪王,福報之大可知,今亦僅聞姓名。釋迦世尊轉**時,皈依之國王無數,威勢無比,此時名號亦有不存者。西藏王如娘赤簸等,有松真剛波為觀音化身,在當時權力若天王,版圖半西北,現亦僅知為歷史上之人物而已!吾人享受,直如一口蜂蜜,尚有何等可保信耶?
5.變壞無常
往劫人高地坦,身有光明,食若甘露,能飛行自在,壽量無比。迨後業力漸增,受用減壞。後此若干劫壽量減至十歲,身根縮為一尺,當是時人心好鬥,地上草木,到手即成戈矛,互相殺戮,所存者亦僅耳!嗣見人身稍高,問為守戒所得,人壽增長,知由戒殺所感,以是人心轉變,身壽漸高漸長,至人壽八萬歲,彌勒下生成佛,轉**。如此一增一減,至十八次時,人壽無量,當賢劫最後一佛,正覺解意如來(桑結末巴)出世,亦如過去賢劫九百九十九佛,調伏眾生,長住世間。如有眾生,於賢劫中修學未得解脫,或曾發願求解脫者,至此均得滿願。是知解意如來所作功德事業,正同過去九百九十九佛無二無別也。
又若一歲之中,遷變無常。春去秋來,花開花謝;綠而苞者,或黃而落;夏葛冬裘,因時轉易,就是一日之間,氣候也有不同。昨日之日,不可復留,至午無晨,至晚無午,剎那生滅,念念遷流。言念無常,能不憬然於寸陰之可貴,而蹶然起修耶? 如是當知:生必有死,合必有離,高必墜下,成必有壞,恩必變仇,樂必為苦,故應觀一切皆是無常。比如同聚一城,百年前人,現在有否?百年以後,又復如何?因死神一至,任是天、人,亦只有裸體孤單,隨業支配而往,眷屬親愛,同去者誰?即大德攝受多人,好官士民愛慕,到命盡時,曾有一弟子,或一百姓同去耶? 亦有在世衣食,高如天王,當臨命終,誰復願見?縱平日喜愛之子女,此時多畏而不前,親朋不能救,財產不能贖,只一切善惡業,隨身帶去,是知或度或墮全由自身,一切貪著,到此乃無能為力也。「德格有大德將死,其子知其必不起,欲求卓請仁波車修法幫助,大德笑曰:"自度自墮,旁人何能為力?」卓請者,亦深通三藏之古學,尚以為何能為力?當知大德是深達法義者。 財寶受用,本來無常,曩日窮苦,此時權威,昨王今丐,寧有把握?牛羊成群,忽焉餓殍,故應以廣大菩提心行布施也。聚散無常,如師弟眷屬,同學伴侶,今日同居,明日分手,作是思維,應勿愛勿嗔也。盪巴桑結祖師語弟子鄧日巴曰:「師弟相依,家人相守,只如商人集場,短時交易,應相與敦勸勤修佛法,方為此聚不虛。」 此日之頹垣破廟,何嘗非當年之莊嚴佛剎?如藏中某大寺者,為蓮花生大士開光,持松大王赦造。又松真剛波以天王功德,建廟極多,此時不已成廢墟乎?阿底峽尊者至要教授云:「眷屬受用,均不可保信,何如入雪山?或清凈處與木石居,一心依止佛法,較為堅實,縱窮如乞人死岩野間,勿退悔心。」此為甘丹派教法,當具此心不畏法,法不畏窮,窮不畏死,死不畏野之四種精神,以勇猛修學也。不可以不滿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計劃。 冤親無常者,如:嘎打雅那尊者所見婦人食魚打狗事,故見乞丐不應嗔慢,當思為過去父母,以彼前世嗔慢,故此世為人厭舍。抑思此世親愛,誰願舍離?因財成仇,反同陌路,應視如平等,冤親無二,乃為大心救度也。又或煩惱熾盛之眾生,一聞佛法便生愛樂,此為樂苦無常。當知修學佛法,縱然略苦,必得最後之快樂。倘五欲自恣短期受用,當來必生大苦,此可決定也。宗喀巴大師供曼達,寒暑無間,左臂磨穿見骨,仍不少息,弟子請易以右手。大師云:「地獄苦比此更甚,眾生實長受之,我作此為時極短,亦欲救眾生耳!且只手又安足惜?因我無始以來,得手無數,曾無此機會供曼達也。」
釋尊轉**時,有日光(你阿)國王出家,成阿羅漢,後歸國,其子恐不利己,謀諸臣,殺其父於途,且復毀謗三寶。嘎打雅那尊者以神通見之,誡其國人曰:「此地無佛法,業力甚重,七日後當雨沙。」人皆不信,果於次日雨衣服,次雨食物,次雨珍寶,至七日雨沙,人皆埋死。釋尊云:「是諸人等,本有福報,故先衣服、珍寶,而後雨沙也。」此謂造業之人則樂短苦長。 世間賢、愚、善亦無常,有初傳戒為昆波,後乃犯戒,或初甚造業,後皈投三寶,亦得成就。「捫公甲初為盜,兇惡,人誘以岩窩有寶,斷繩墜岩中,因自思業重,當死,悔求三寶加持,忽飛騰出險,得不死,後為格西。常語人曰:"人見外面似我,內實不同"。並禮誘之者為善知識焉!」是故當知,學佛法,應當心起變動,倘身入佛門,而仍滿腹貪嗔痴,與五欲凡夫何異耶?觀一切無常之理透澈了知,自能通達無我,斷貪嗔痴三毒妄念,即以此矣! 見人鮮衣,應隨喜他,有福當著。見人受苦,思彼業重,應代懺悔。處心要卑下,如弟子事師。自然見善惡樂苦,俱能洞了無常。某比丘已能飛行,一日放朵馬(施食),見鳥集眾多,以為冤讎當盡矣,即此一念,又墮常人。蓋修學者應如持鏡在手,時時自照,不應置鏡在眼,惟見他人過失也。6.死法無定
南贍部洲,死法甚多。中論云:「有以葯求長壽,反變毒藥而死者。」水火高樓於人有益,或反焚溺顛墜,因在受用重,往往成為死法。特別說,食肉者,最為有損壽命,以肉入人身,易變為毒。西藏有草與肉同食者殺人,車、馬、船等均用以乘人,或亦因之致死,是生緣反成死緣也。
人有在胎中死者,或出胎一日二日,乃至一歲二歲死者均不定。有說日光一照即死,以影子有毒也。或持物在手,食物在口,已命終矣!人命如廣場中燈,不定何方風來?一吹即滅,其脆弱有如此者,容有或不致死之疑耶?至死後為飛、為潛、披毛、戴角,均不可知。須知教人觀無常,不是要避免死,正進死在前面,刻刻緊逼,死法無定且多,當以一心精進學佛為要門。至彼時較有把握,必不致手忙足亂也。7.死決定至
如穿衣出門,思歸家否?歸家入室,思更出否?休息坐卧,思再起否?早起,思此日又已空過,痛自刻責,時時作是念,養成串習,乃剎那頃均在修無常觀,則執我我所之見,自可消除。
「嘎登巴作飯生火,乞鄰而用,飯後即覆碗,表示此後不食,不作再用再食想。」以隨緣度日不飢足矣!入佛弟子菩提行云:「好衣食,有何用?只增長貪心耳!但把此身當船,借來渡河,不至凍餒而已!如為此身造業,更為不值。」吾人以有餘受用濟人,此為布施。行路只看四尺遠,大地觀作凈土,見人如根本上師,自然一切不起貪嗔。夜睡想入凈土,依正莊嚴,本尊正說法要,境界殊勝,此為忍辱。財寶不堅,要知涅磐經說:「信、戒、慚、愧、多聞、智慧、舍離」等,為七聖法財,最為堅實,誰偷誰壞?應以不堅換堅者。更想三寶有神通,能見我,時時恐懼,此為持戒。言語無意義不說,因言詞多由三毒發動,惟有多誦多修,期無間斷,此為精進。妄念生時,當思由貪等起,須令一心清凈,罪當懺悔,有功勿喜,如念佛見佛,亦不貪著。多觀無常,則生、老、病、死,均於我無關,久久通達空性,即為禪定與智慧也。米拉日巴尊者云:」我初畏死,入山靜修,久觀無常,今不畏矣!以得死後之把握故。」故說初學佛人,當切想已在獄中,將死甚懼,忽然逃逸,只心中常畏人捉著耳!即以此心修無常觀,依止三寶,最為勝妙。須從念死而修,而精進,而成佛,初、中、後不改也。人能修無常,自然離苦得樂,如耕者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又如自己建屋,初甚苦,完成時自己享用,先要有此意樂,自然不畏死矣!
釋尊云:「多觀無常,即為供養一切佛,亦受一切佛加持,為成佛之始基。」又經云:「供養迦葉等阿羅漢,與一剎那觀無常,後較前勝也。」又云:「牛馬足跡不如象。」以象跡圓滿,喻念無常心也。有人問博多瓦說:「云何是成道唯一之法?」博答:「觀無常是。」又問:「觀無常有何勝利?」博答:「初於三寶啟信,觀察父母或他人死時痛苦,中間精進,後得禪波羅蜜,通達空性,成佛道,均從觀無常中來。」又云:「初只知現世目前,學佛僅為避禍求福;中不畏輪迴苦,只求人天福報;後不知涅磐功德,無出離心,皆由不能了達念無常故。」又云:「初求法,不為五欲所迷,中得法,如理修學,後無障礙,不間斷,得圓滿,皆以念無常為根本也。」 巴祖仁波車開示云:「我見人權威不起貪求,惟見大德則心生愛慕,只依靠過去大德無常之開示,不知其他。」「格西惹那共窮,在後藏足莫喀拉山洞靜修,洞口有荊棘,出入必掛其衣,每思去之,但以念無常故,終其身未去也。」 「藏以七月雨為甘露,可以療病,智悲光尊者之弟子,請築池蓄之,尊者以念無常故,迄未成也。」可思大德修無常之猛勵。又釋尊轉**時,常云:「有漏皆苦。」因無常即為有漏,正示人念一切無常也。 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無常在眼前,尚執老為幼;我與諸迷者,啟師求加持。」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三、觀六道眾生的痛苦
1.地獄
吾人於難得人身,今已得矣。既知一切無常,有生必死,死決定至,則死後水干火滅乎?是不然,因業力牽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頭沒頭出,亦可得決定也。大德云:「輪迴眾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終不得出。」因所造為有漏善惡,故永不離六道輪迴苦也。龍樹菩薩云:「以大地為丸,母較丸多。」當知所出之淚,較大地多,所飲銅汁鐵水,亦如海量。入佛弟子菩提行云:「小孩舔糖刀,糖盡舌傷。」應總觀日出四部俱明,夜則昏昧,天身有光,墮時還暗。此謂縱地人天,已與糖刀無異,他復何說?故應於座上,閉目思惟,六道皆苦,如在念誦前,先觀苦果為最要也。以下別觀。
1.地獄地獄有四:一、熱地獄八層。
(一)烊所。意即生而死,死而又生也。亦說為等活地獄,大如世界,周遍燃燒,火焰騰空。彼中有情,為業力嗔心驅使,見他有情,若見仇敵,隨手得器,互傷互死,以業力故,聞空中呼烊所聲得復存活。如是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報盡為止。南贍五十年為四天王眾之一日,彼天五百年是此獄之一日,如獄受苦者當此五百年。 (二)黑繩地獄。彼中有情,身彈墨線,釘而鋸解,以業力故,壽命不斷。南贍百年為三十三天眾之一日,彼天千年是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千年。 (三)眾合地獄。彼中有情,見杵若須彌,舂之成泥,特別生前傷害蟲物,蟲變鐵杵,入獄更舂,舂已復生。南贍二百年為摩天眾之一日,彼天兩千年為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兩千年。 (四)叫號地獄。彼中有情,受大燃燒,惟聞叫號。南贍四百年為兜率陀天眾之一日,彼天四千年為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四千年。 (五)大叫號地獄。彼中有情,雙層夾燒,叫號猛利。南贍八百年,為化樂自在天眾之一日,彼天八千年為此獄之一日,入獄受苦者,當此八千年。 (六)燒熱地獄。彼中有情,以銅汁煮,煮濫復生,未沸時均覺快樂。南贍千六百年為他化自在天眾之一日,彼天萬六千年,為此獄之一日,入於獄受苦者,當此萬六千年。 (七)極焰熱地獄。以又等從湧泉穀道,穿置極燃燒處,諸根焰出,入獄受苦者,為時半中劫。 (八)金剛地獄。亦名無間,彼中有情,身在猛火聚中,如紅玻璃,只聞苦聲,不見人處,入獄受苦者為一劫。 二、近邊地獄。上八大獄,各有四門,門各有四獄,鐵城圍繞,為十六近邊地獄。在大獄中受苦欲逃,先循東方思得涼風,至即入糖煨地獄,不知紀年;又循而南,思得水食,至即入屍海,沉下沸熱,鐵獸甚多,爭食其髓,不知紀年;又循西方見綠草場,為刀刃道,至地足斷,舉則復生,與彼相近,見樹木林,思入其中,至則風起葉落,割肢截體,彼諸眾苦,次第受已,復至北方有無極河,灰水沸煮如煮豆等。又次有山,山下樹葉殺人,山上則鐵雕鷹等,啄食髓眼,山下見紅火聚成男女相,近則為猛獸爭食,如犯五戒、沙彌、比丘小乘戒等,均受此山之苦,苦乃無期也。 入佛子菩提行論云:「地獄四周鐵牆苦,罪人呼號業所成。」靜言之思此等重苦,如身當之,如何承受?寧不恐怖?又思我幸未墮,亦思其中有呼號者,非我過去父母耶?現在已死之父母親屬,其中未嘗無有。我今求法,要離開眾苦,即身成就,不可再到此中,先當發願,不再種地獄之因,勵力修善所修功德,迴向眾生,此三時發心,至為切要!三、寒地獄有八。俱舍論云:「獄在北方,大如世界,冰雪成城,寒風刀割,業力眾生,無衣裸立。」(一)周身寒縮如泡,名皰地獄。(二)泡裂,為裂皰地獄。(三)作阿啾啾聲。(四)作活活聲。(五)作呼呼聲。(六)身青藍如鳥巴拉花。(七)如紅蓮。(八)如大黑紅蓮,身裂百數。復有惡力所成之蟲,啄食血肉。此獄受苦時,如以印度八十斗黑芝麻,百年取一粒者,取盡之時,即第一獄時期也。余獄受苦時期,轉復倍增。
亦思我臨冬衣薄,乍立風前,尚不耐忍,何堪受此?此是嗔等所造,應自力求懺除,並代彼懺,如前思惟發心而修,有在世毀壞佛經,或毀大德開示者,多墮此獄中。 四、日壽(孤獨)地獄。此中受苦方法無定,主處亦無定,受苦亦無定時,多在岩阿山間,或樹窟海隅,碓帚磨中,看似不苦,其實苦甚。「嶺極惹巴大德見雅佐撮海子即嘆曰:「可憐!可憐!」眾弟子問之。答曰: 「此中有一喇嘛。弟子欲見之,大德顯通,水立涸,見大魚長數百里,遍身有蟲,大若牛馬,嚙食其肉,輾轉甚苦。」此亦孤獨地獄,受苦者為後藏黑馬喇嘛,以他生前治病騙人供養也。又德格河中有大木,開木得蛙,大如鞋,小蟲嘬食,受苦未死,因請大德以三十七壇加持之,即報盡死。此為某寺波及管家,亦因業力致此,若此者非人間地獄乎? 上來地獄諸苦,經論甚詳,言不能盡,猛火冰雪聚中情狀,及受苦長短,要常常憶念,懺悔過去,策勵將來,亦勿如石上下雨,不見痕迹,亦勿以三寶無感應,只口說而不力行也。如:「過去一比丘,人問其行持,對曰:"一切顯密皆學過。"又問地獄情形,只答十八層,而不能舉其名色。」又:「瑪嘎巴人呼紅黑帽。(紅教之一派),曾入皇宮,名譽甚大,常不願問其教派,亦不知地獄情形。」蓋佛法應學一句即修一句,自然有受用可得,倘無願力,不思修持,多學無益也。2.餓鬼
餓鬼分二:一、又分三:(一)外障。百千年不聞水漿名,饑渴特甚,裸露無衣,偶見河流,亟思得水,因腹大如山,手足細如竹,舉步艱難,至則變為熱沙。又見花果,近成枯枝,或遇飲食,至則甲士圍逐,不得受用,此是過去貪業所招感。又夏見月如日,冬見日如月,轉變受苦。
(二)內障。腹山喉針,本不能食,縱得食下咽變火,七孔生煙,返成眾苦。格西登巴云:「若故以陳腐物或酸奶等供佛者,必墮此道。」貪心重,而對三寶無舍心者,亦感此報。 (三)特取。略似孤獨地獄,如:「卓引姐至一方城,見餓鬼四人甚苦,憐而食之,初變麥殼,再變火,再變膿血,再變自身肉,終不得食。」此因自受美食,以劣者施嘎打雅那羅漢也。又:「某大德見一餓鬼在廣場,獨目頭小,云:"十二年只見一清凈比丘之口唾。"」足見求食甚難也。試思吾人早餐至午方食,或盛夏半日不得水,能忍受否?十二年乃至百千年不聞水名,應當作何感想?當思餓鬼道業重在貪,或無舍心,感此大苦。初要發心不貪,中思其苦惱,後當思彼等為過去父母發願盡度,並以功德迴向也。 二、空中精怪妖魔,亦此類攝,由煩惱三毒熾盛,故感此報。亦或因故慘死,七日後復現惡相,欲尋替身,不知自苦不能替脫,且加罪也。於此類鬼有用惡咒,或燒金剛火壇降伏之,則頭裂身碎,夏月冬日,亦隨業變,好花異食,見必轉壞更變為雀犬猛獸,長受眾苦,故不宜修降伏法制伏,當以慈悲心度脫也。3.畜生
畜生分二:一、大海中水族。有大如須彌,細如微塵者,互相啖食,大者吞小,小者嘬大,不見日光,不知紀年,以業力故,頗覺其苦,亦有餓而自食其身,或斷其尾者,此為最苦。
二、畜生不知善惡,聽人驅使,殺打損害,時時畏死,既畏人又畏同類之大者。如雕食雀,雀食蟻,強者凌弱,大者殺小,自以弱者小者為當然之食品,不知造業,此苦尤堪悲憫!亦有以自身之物,而速其死者,如獐子、龜、魚、象、馬,因人慾取其麝等,防護甚苦。又鹿有角,即自知取禍,食水宿草,側眼低頭,惟恐人見,備受諸苦,非止受槍時始苦也。蟲類同是生命,勿以其小而忽之,故雖小如蛩蟻,亦知畏死,不應捉殺。畜生在平常,頗覺笨拙,但被殺害時,淚眼跳叫,豈非痛苦?亦思尾所以搖搖者,非為乞憐乎?屠人佯若不知,反而鞭捶惡罵,造業無數。又如食牛奶而賣牛殺牛,與賣母殺母何殊?牛馬負重致遠,仍受眾苦,實因痴心所感,吾人當發悲心愛護,不可殺傷。 總說三惡道,一朝輪墮,既苦且長,如畜生已入惡趣,乃不自知善惡,迷惑造業,欲生善道,嘎乎難矣!吾人於此思惟,此身曾造此業否?不墮三途,有無把握?應當自懺救他,使一切有情,解脫眾苦。並發願云:「我今幸依靠知識,得聞大乘法要,自願同三惡道眾生,共修此法,離苦得樂,請求上師、三寶慈力加被,以此功德,迴向有情。」4.人道
吾人常思三惡道苦,然則三善道為快樂耶?是亦不然,以同在輪迴中流轉,未入聖域也。人道苦分二:
一、根本三大苦,皆由五取蘊生。(一)壞苦,無常轉變也。福樂順境,終必過去,樂境過後,更覺凄涼,樂境亦造業,更為將來之苦因。 (二)苦苦。老病死等苦境,本來是苦。一苦未已,二苦又至,病中生瘡,瘡上發熱,父喪母亡,匪劫傷死。蓮花生大士云:「六道終是苦惱,如以為樂,是大錯失,如在廁中求香氣,殊迷昧也。」(三)行苦。不苦不樂,但覺時光遷流,命亦隨減為行苦。不見其苦,但為苦依,衣食受用,全可造業。造業感果,豈非苦因?即食茶與青稞,不知死蟲幾何?人負馬馱,更施鞭撲。妄語謀生,以惡為美,剝皮剪毛寧不傷生?貪殺小羔,尤為造業。亦思羊母痛其少子,耕者下鋤,鴨入田中,建修樓房,豈少殺傷?應想:吾人衣、食、住、行,步步均在造業,胡不猛省?巴祖仁波車為牛廠說:「酥奶似若無罪,但小牛應食不得食,大者疲而小者瘦,是造業否?」吾人飲食衣服,均圖快樂,究其根源,恐皆地獄受苦之因,當知福報重重,業亦隨之。 二、八苦。(一)生苦,四大部洲,人有四生,惟南贍受生,中陰入胎,母食熱則燒,食涼則冷,睡如山壓,行如風飄,心中恐怖,眾苦難堪。蓮花生大士云:「母生子時,如臨命終,下地如墜池,又如剝皮,提攜如被鷹捉,著衣如受縛。」心知其苦而不能言,是為生苦。 (二)老苦。由少壯而老大,頭禿齒搖,目不速視,耳不聞聲,齒不攻堅,舌不知美味,言語不明;憶力劣弱,日在昏沉中,氣力衰損,溫度減少,身畏重衣,不著則寒;人言老大無用,言語無味,亦任其嗤笑;四大常不調,不行須行,不坐須坐,實非身之所願,是為老苦。彌拉日巴尊者偈云:「欲起軟無力,行時腰不直,躡足而緩行(如小孩擊雀),坐下如囊擲,往昔並非此,知此苦何極?身瘦憶力弱,迷昧以終日,子女亦厭惡,言行多違逆。」無垢光尊者云:「老人甚苦,應隨順之,厚重衣不能著,殘食亦不辨味,身著物則痛,睡如屍,喜軟畏堅,面皺發白,人見輒不喜,常憤欲死,而心中實又畏死,此苦與地獄何殊?故應於少年發心修學,或免此苦也。」 (三)病苦。人身為四大和合,四大不調,即生病患,此苦老幼無得免。人之患病,如雀被擊,問只微答,重則心痛,輾轉不安,食而或吐,夜坐晝眠,日長更苦,藥物五味備具,非所悅意,亦須強食。又常以蚊嘬甚苦,而針灸燒刺,且復耐受,畏死之心,時時不去,亦有遭魔,尤為痛苦。或自割身肉,或墜岩自甘,乃若傳染濫病遠離家人,隻身待死,何異獄中?或因病久,反常好罵,兒女不親,更加深重,是為病苦。當知病時正好修學。如云:「有病難修,亦當趁能動作時修之,恐重則無及矣!」 (四)死苦。四大將離,壯夫變色,業力所感,惡相現前,親眷滿室,淚眼相看。此中苦惱惟自領受,縱有財位親愛,能帶去否?能替得否?此時方知,已悔無及。初齒落髮白,一再報汝,汝不留心耳。無行持之人,到此以手抓胸,毫無把持。故不信業果者,當令看造業者之死相。又如殺牛羊者,命終見鬼見魔,或見牛羊,亦是業果現前。如到四大解體之時,心中空蕩,臉呈灰色,目無光以直視,氣短促而無續。此正死魔臨頭,中陰將變,惟有隻身裸體,空手而行,是為死苦。 (五)怨憎會苦。仇敵怨家,常懷恐懼。兵短路窄不期而遇;中夜聞聲,畏賊疑鼠;曾是不思,偏來眼底,是怨憎會苦。龍樹菩薩云:「一切受用是苦,保護亦苦,損失更苦。人何必貪?當信業果。」彌拉日巴尊者云:「受用初有樂,人見不自足,每思長相保,布施不隨喜,只待怨仇來,或以此喪命。」彌拉日巴尊者弟子某,人供以大松耳石,極貴視之,每日問人,松耳石在否?惟恐盜損。一日尊者投石入海,謂之曰:「汝之松耳石苦,已斷除矣!」蓋免終日問訊也。(六)愛別離苦。以執我故,愛你恨他。恨則厭見,愛則難離,死別固傷,生離尤苦。恐其病惱,願長相聚,一朝永訣,欲見無期,是為愛別離苦。特別於親愛子女時時不舍,是因為不知一切有情,皆是父母,無平等心,愛執熱惱也。彌拉日巴尊者偈云:「親友初相見,極歡喜愛熱,今日我邀他,明日赴他約,一朝因小怨,終竟成讎隙。」又云:「貪愛子女,喜若天人,負債給他,終難滿其願望,何如入山修學,自心乾淨也?」 (七)求不得苦。人貪受用,如築房壓死,食物變毒,世常有之,或陣前爭功,命盡須臾,遠商遇盜,窮丐難歸,以圖快樂滿足故,終成苦惱,是為求不得苦。藏中常云:「時人無不求安樂者,縱如願以償,所得實如毫毛。譬希求王位而戰爭,反為王所擒戮;希求便宜而得物,反又遇仇喪命。在當時何嘗不費心機、用氣力?結果所求無一得遂;卻是自己所不希望不愛樂者,反而不幸而降臨頭上。」是若用此貪心,早即希求菩提正道,想已成佛多劫矣!奈何妄求受苦耶?又灑加巴尊者云:「吾人壽命短,貪求多,時時打算;但於自己死後如何?毫無預備。因只知預備業果,未打算菩提資糧也。」 無垢光尊者云:「親愛不願離,但終當離;美屋思長住,而終必舍;自身欲無病而所受用,結果身死受用空。」須知乞人初不發願為乞人,雖有大願,因所說與所行不相應。乃善果未修,而惡果先成,可不懼耶? (八)五蘊熾盛苦。五蘊之身,身為苦器。終日追逐,只成空過,當思此身暫不冷,有十日糧先修十日,此不但對治一切貪取,亦念無常也。彌拉日巴尊者說:「世尊云:"要遠離世法。"但出家人家事正多,著袈裟本為清凈,但為己著袈裟,世事更忙。此等五取蘊苦,雖以世尊金剛舌,亦說不盡。」因根本三苦,亦以此為自性,為器具,為依處也,是為五陰熾盛苦。無垢光尊者云:「見同學精進,應學他。行住坐卧,應想三寶在肩頭,自然一切不取,清凈進修矣。」推薦閱讀:
※看張·愛玲畫語(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祭)(30) 作者: 安意如
※「為什麼我恨宗教但愛耶穌」作者傑弗遜·貝思克專訪
※《閃婚總裁契約妻》小說78章說的什麼?
※元曲《蟾宮曲·懷古》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的作者周銳是個好作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