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松溪派太極拳

 

武當松溪派太極拳特點

發布日期:2010-12-16

 陳太平先生是當代武林大家,功夫造詣頗深,精通道家修鍊法門。他拜訪過許多道家高賢,研習武當松溪派太極拳、龍形太極、全真龍門派的玄門太極,以及先天無極門的先天太極等多種道家太極拳法功法,形成自己的綜合理念,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太極養生技擊體系,可以啟迪後學。

  陳先生文武兼修,修鍊之餘更著書立說,曾經出版過《太極推手述真》,《太極心語》等多本專著,其中《太極心語》再版三次,並在《武魂》、《精武》等雜誌上發表過十幾篇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論文。

 

一、 名因松溪著,道自武當傳

 

     張松溪為一代武學大師,並與武當張三丰有著深刻的淵源。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有一段介紹:「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

  據陳先生說,他所傳承的武當太極拳即為武當派張松溪一脈,此套拳法為河南新鄉周國遠老師所傳。周國遠自幼跟祖父周繼興(江西泰和人)習練武當松溪派太極拳和龍門派內丹法,其中的五字訣跟史書上記載的完全一致,可以證明確系張松溪先生所傳。

  關於武當松溪派的基本特點和主導思想,陳先生說松溪派所傳承的道家武學,其核心就是提高人的生命力,其中武技可以用於健身自衛,道功可求旺盛生命力和心性的超脫,醫學可以普度蒼生。其最寶貴之處在於完整保存了古傳太極一整套從入門到中級、高級的訓練體系,為後人研究道家武學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松溪派傳承內容包括武當太極拳、武當劍、武當導引內功,以及各種輔助訓練功法等。其主要特點以下分別論述:

 

     (一) 武道合一  功高壽深

  周國遠老師曾經撰寫過《修齡要訣》,書中提到本門功法乃武當張松溪祖師之真傳,祖師自言其法理源於張三丰祖師。只傳有志有德有後之人,先傳太極,次傳劍法(即武當劍),後傳靜坐養生。前兩者為導引氣功,為煉陽;後者是修鍊性命之氣,陰陽交媾以達到延年益壽,是為煉陰。名為三體合一,又是同一理也,即是一陰一陽。

     養生內功、太極拳、武當劍,三體合一,陰陽都得到很好的訓練。通過拳法、劍法的修鍊,人體的筋骨和氣血都得到很好的訓練,為後續的丹功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道家講練精化氣、練氣化神,沒有精何談化氣呢?丹功訓練也必須遵循一定的修為次第,不能一步登天。因此從拳法入手,合于丹功的修鍊方法是最合適的。前輩有雲,武學與道學結合,事半功倍。誠哉斯言!

     道家一些修為精深的修鍊者是把拳法與丹法相互結合。道家認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如精、氣、神凝聚不散,人體的機能還沒有衰老,人就可以延年益壽。所以武當道家的太極拳與當今社會上流行的太極拳有很大的區別,它不是單一的拳法,而是把自然科學和人體科學有效地融合到一起。

  周繼興老前輩是在1928年離開人世,時年96歲。周國遠老師去世時享年94歲。由此可見,修鍊松溪武學體系的人往往得享高壽。周老師70多歲的時候,尚能雙臂平伸,各掛一個成年人,其身體狀態遠遠超越常人。松溪武學一直把人的生命力延伸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為核心的宗旨,於當代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

 

     (二)拳功一體  次第分明

     武當太極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拳功一體。一套拳法,既可以技擊中使用,又可以訓練內功、氣血,既是拳法也是功法。將其訓練要領稍微轉化,就可以進一步訓練到精氣神,訓練氣血的運轉升騰,訓練神意的蓄放。

  周老師傳授的武當太極是非常系統的,並非僅僅是盤一趟架子,盤架以外的功夫要求也非常嚴格。

  入門之初先教一套武當如意樁,其樁法訓練難度非常大,一套全部練下來大約四個小時,經過訓練後效果非常顯著。運動中下盤穩固如不倒翁一般,且全身的筋腱強度遠遠超過常人。樁法達標後才開始習練太極拳,修鍊到一定程度後開始訓練太極球。當時周老師讓弟子用生鐵鑄造幾個太極球,球體中空,但重達六七十斤,隨著功夫的進展,逐漸地往裡面添加東西,增加重量。這樣設計是非常科學的,球體相對方的東西來說是比較難以控制的,特別是沉重的太極球控制起來更加困難。一方面對訓練稍節的力量和靈敏大有裨益,另外運動中的訓練有對整體的間架是一種強化。武當太極球是一種非常辛苦的功法,沒有一定的功力就玩不動,更不要談細微的勁力變化了。周老師傳授的太極球與外界傳的太極球是有區別的,有多種訓練方式,但很有針對性,訓練控制勁、旋轉勁、走化勁和發放勁的練法都不同。當時練太極球的確吃了一些苦頭,但這些功夫給以後練勁奠定了很深的基礎,適應了球體的重量和細膩,以後再跟人推手就會感覺很輕鬆。

  之後再進行推手、武當劍和太極拳的對練,逐步進行技擊的訓練。這套訓練的程序是非常科學的,前面的訓練為後面打下良好的基礎,環環相扣,比如如意樁訓練好的下盤功夫,直接為武當太極拳的訓練服務。太極拳分幾種高度習練,難度較大的是保持馬步的高度來走架,沒有堅實的樁功基礎是不行的。前期的訓練培育好了技擊所需要的基本素質,並且經過過渡性訓練,然後在技擊訓練中把這些都串在一起,這也是武當太極的風格吧。

 

(三)書道同源  拳劍合一

  武當松溪派的一個特點,就是文武雙修,把文化的修養與功夫的修為結合到一起。

  史載:張三丰真人「議論三教經書,則絡繹不絕」,後世的王征南未嘗讀書,然與士大夫談論,則蘊薪可嘉,了不見其為粗人也。再後來的黃百家更是大儒黃宗羲之子,自己也曾經編著史書,整理《南定文集》。周國遠前輩曾經就讀於中正大學,傳統文化修養也非常高。

  松溪派有一門奇技——字門拳法,這套拳法可以說是武當上乘拳法之一,它是一套內外兼修,人筆合一的拳法。字門拳把拳法的修為與書法的研究緊密地結合到一起,從中也深刻地反應出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強烈的內在關聯。法門萬千,而大道不二。

  武當字門拳,書拳同修,以拳行字義,而以字助拳。經過刻苦的訓練,習練者也可以做到「有筆似無筆,無筆似有筆」,它的書法與當今的書法大家基本理念是相通的,但它更強調筆脈之功。它不是為了寫字而寫字,否則那個字體已經是個死字,不是活靈活現之字,沒有內涵。

  松溪門內書法的修鍊,就是內功訓練方式的一種,書法練成的時候,內功就有相當的造詣。武當字門拳有一套完整的內功訓練方法,講究人與周圍環境,人與自然進行感性互動,達到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併非修道中所說的天人合一,兩者分別屬於不同的層次)。在此基礎上繼續訓練,身與筆合、心與筆合、神與字合。前賢認為只有心神有效的融合,隨感即興的發揮,才能寫出來一種自然、洒脫、富有飄逸而不失內涵的完美字體。書法與自我內在的修鍊融為一體,通過我靜修使精氣神達到高度飽滿的狀態,在此狀態下寫出來的字渾厚而充滿神韻。

  周國遠老師就是此道高手,他的字蒼勁有力。不過陳先生說自己當時一心埋頭苦練武當內丹之法,未在此道上下過太大功夫,因而未臻周老師書法的絕妙境界。不過恩師當年所講之精要,如今他仍然記憶猶新。

一個內行的人,看到一幅好的字畫,不但可以欣賞字的優美,更能通過字看出寫字之人當時的心態和功力,這稱為以字看人,返觀內照。

  周老師駕鶴西行之前,曾給陳先生留下一幅字,以做紀念,並且再三叮囑,勿送他人。乍一看這幅字極為平淡,但靜下心來,用心去觀察,則又不平淡。有人看了這幅字,為它而啼哭,有人心態久久不能平靜。為什麼?因為它有內涵。有人問:內涵是什麼?陳先生說,你吃個葡萄,葡萄是什麼味道,感覺如何,你能說出來嗎?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此道中高手,可憑一幅字畫看出作者當時的心態、性格和造詣,正是「見字如見人」。

《筆髓論》有云:「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有人從書悟道,也有人從拳入道,不一而足。

  武當派把拳法、書法的修鍊結合到一起,揮揮洒洒一氣呵成,每一個字又有獨到的含義。陳先生雲,書法和武術在要求上有很多相通之處,如筆斷意連,意斷神接。書法里講究有形返無跡,跟拳法里追求無意之真意,本質上也是一樣的。書法與拳法,均根植於中國幾千年積攢下來的傳統文化,血脈相通。

從古至今,武當劍法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周老師所傳武當劍法名為「武當五龍三節劍」,是一整套內外兼修的上乘劍法。這套劍法是武當功夫必修之課,也是冷兵器時代除魔衛道的看家本領。武當劍法樸實無華,實用性比較高,沒有漂亮的跳躍翻騰動作,不是一種簡單的舞劍。從外形來講,它是靠身法、步法、手法,把劍舞起來,身劍合一,力達劍梢。不是用肢體去舞弄的劍花,而是用整個身體把劍旋轉出來,以身帶劍。在精、氣、意、力、神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當時周老師講過,舞劍是劍為人用,而不能受劍所用。武當太極拳拳劍本為一體,相輔相成,拳為本體,劍為用,是功夫的一種升華和深化。戚繼光曾云:拳為武藝之源,其他兵器都在其後習練。武當拳法、劍法、丹道是一體的,劍法之傳也久已,然其道之廢也久也。武當劍外兼拳法之長,內練中和之氣,運於神,合於道。武當太極拳基礎打好以後,再學劍法則事半功倍。武當派講究使劍如使拳,身劍合一方成道。身劍合一者,凡其人之內勁能直貫注劍鋒。

  陳太平先生云:武當派本來也是樹大根深,然外界了解甚少,而且傳人比較分散。但畢竟同氣連枝,有共同的傳承淵源,陳先生也願意藉此機會尋訪同門,互通有無,共同推動武當拳功服務於社會。

 
推薦閱讀:

六十八勢武當太極拳
隱仙龍形太極十二勢
【大道至簡】太極練習誤區-膝蓋篇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源流 —— 佚名
太極合老說

TAG:太極拳 | 太極 | 松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