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猶如一樁買賣
2012年二月在北京的一個婚禮現場。Diego Azubel/歐洲圖片出版社
北京——相親的成本很高。在中國,這樣的賭注開始就很高:他們都是以結婚為目的的,從來不是以尋找愛為目的。
最近一個在北京的朋友去相親。到達咖啡館的時候,他驚訝的發現不單單這個女孩,還有她的母親。在幾分鐘內,她連續問出了這些問題:他的收入多少?他在哪裡上過學?他有沒有房子。
在中國,浪漫往往輸給現實;相親很大一部分已經變成了商業交易。在北京,家長們聚在公園裡互相的介紹自己的兒女給對方。單身俱樂部根據需求分配成員——身高,收入,資產。像在上海,成千上萬的人為尋找完美的配偶而參加相親活動。
對於今天的中國男人來說,成為一個完美的對象的條件是擁有一輛車,一個公寓,高收入,勻稱高大的身材。與此同時女人必須在27歲前結婚;超過了這個歲數,她們就會被貼上「剩女」(這個貶義詞中的「剩」是「剩飯」的「剩」——2007年被中國教育部收錄)標籤。
「婚姻在中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積累資源的方式」,在一名北京記者研究一本關於剩女的書中,Roseann Lake如是說。最後指向一個方向。「一個女人無論在她的專業上造詣有多深都是沒用的,除非她嫁得好。」包辦婚姻在1950年就被禁止了。然而無論是通過工作單位還是家人的媒人介紹,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大家都習以為常。必須承認,中國在過去的三十年經歷了奇蹟般的增長,但是傳統還是很難撼動的。儒家理論強調,婚姻必須滿足社會責任而非個人慾望。
計劃生育政策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期望。在沒有福利制度的中國,年輕一代必須贍養老人:你要和誰結婚關係到你整個家庭。
這種擔憂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他們也暴露出一些代溝。80後和90後的孩子,出生在經濟環境比較好的時代,受流行音樂和電影的影響,並不像他們父輩那樣急於結婚。
《中國式離婚》的作者王海鴒在她的微博上轉述了一個愛出風頭的母親的故事。這位母親告訴她女兒多參加相親活動,因為她還在一個「值錢」的年齡。謝玉潔,一個溫州(擁有900萬人口,上海以南230公里)的單身女性。儘管她有一份很有前景的工作,但她的父母天天提醒他,找到好的丈夫算是孝敬他們了。謝玉潔目前正在尋找自己的愛情,她的父母批評她的想法不切實際。「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終究是現實」,她幾個周后解釋道。
為了能「釣」到大款,在成都的單身女性花3100塊去參加培訓課程。在一檔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中,一個22歲的模特恬不知恥的說,「我寧願坐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坐在你自行車後笑。」
當然,這些例子有些極端,但是壓力還是有的。中國畸形的男女出生比例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會有2400萬單身男性,他們主要生活在農村地區。在房價和收入比12:1的大城市,尋找合適的伴侶是那些高學歷,事業心強的女性的頭疼的事情。
隨著七夕的來臨,各地正為各種相親活動做準備。一個北京單身俱樂部的基本要求是:本科學歷;年繳納會員費560美元——幾百名會員將會參加。在四川廣元會有數萬人參加相親會。他們將要尋找的不僅僅是迷人的微笑和愛情的閃光,還有金錢和關係的承諾。
推薦閱讀:
※9位女生說,我就這樣pass掉了相親對象丨春節相親指南(上)
※相親難相親累相親女不喜歡你的表現!
※一個北京土著男談相親:我為什麼選了北京女孩
※我主良緣單身相親報告:不會說話是硬傷,不會打扮次之
※中國式相親:記住這21條過來人相親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