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核輻射對人體造成什麼傷害

受大地震影響,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外部。防輻射成了人們關心的話題。核輻射對人體造成什麼傷害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3/18/content_771939.htm?div=-1珏 曉《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03月18日   第 14 版)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爆炸圖

 

日本醫務人員對一名兒童進行核輻射測試

一名女子和她的狗正在接受日本醫務人員的檢測

日本日立市醫務人員對民眾進行放射性檢測

 

 受到核輻射身體有何感覺在日本核電站周圍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31和銫137。其中,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可能會引發甲狀腺疾病,而銫137則會造成人體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傷,因此必須防止被放射線輻射。所以當人暴露在核輻射環境下,就可能會得輻射病。這種病癥狀明顯,幾小時內人就會感到噁心嘔吐,隨後會出現腹瀉、頭痛或發燒等癥狀。在最初的癥狀過去之後,可能會出現一個短暫的無癥狀期,但數周后就會出現新的、更嚴重的癥狀。在更高的輻射劑量下,這些癥狀可能出現得更快,也更明顯。同時,核輻射會對人體內臟造成廣泛的、很多時候甚至是致命的傷害。暴露在核輻射中,一半健康的成年人無法承受4戈雷的輻射劑量。相比之下,在癌症治療中採用的放射性療法使用的輻射劑量約為1至7戈雷,但都是高度可控的,其作用區域被嚴格限制在一塊很小的病灶部位上。不同輻射劑量對人的影響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受到各種輻射,不同輻射劑量對人體的影響會不同。短時間的輻射劑量低於100毫西弗,對人體沒有危害。高於4000毫西弗時,對人體是致命的。在放射醫學和人體輻射防護中,人們用西弗作為國際單位,用來衡量輻射對生物組織的傷害。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人們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等於1000微西弗。對於日常工作中不常接觸輻射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微西弗—2000微西弗。當短時輻射物質攝取量低於100毫西弗時,對人體沒有危害。如果這個數字超過100,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100毫西弗—500毫西弗時,沒有疾病感覺,但在血樣中白細胞數在減少。1000—2000毫西弗時,輻射會導致輕微的射線疾病,如疲勞、嘔吐、食慾減退、暫時性脫髮、紅細胞減少等。2000—4000毫西弗時,人的骨髓和骨密度遭到破壞,紅細胞和白細胞數量極度減少,有內出血、嘔吐等癥狀。大於4000毫西弗時,將會直接導致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坐10小時飛機,相當於接受30微西弗的輻射。福島核電站每小時的輻射是1015微西弗,相當於一個人接受10次X光檢查。輻射對人體有何危害放射性物質在衰變時會釋放離子輻射,這種輻射可以對人體內部化學環境造成嚴重傷害,它會打斷人體組織的各種原子和分子間的化學鍵。人體會自動對此作出反應,嘗試對這種損害進行修復。但有時這種傷害將是非常廣泛而嚴重的,修復幾乎不可能,並且在自動修復過程中還存在發生錯誤的可能性。人體內對輻射損傷最敏感的部位是腸胃部的細胞組織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細胞組織。輻射對人體的損傷取決於你在輻射環境下的暴露時間以及所受到的輻射強度。輻射對人體長期影響輻射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最嚴重的方面是它會引發癌症。一般而言,一個正常的細胞一旦到了其壽命,它會「自殺」,從而死亡,給新生的細胞讓路。而當細胞喪失了這種「自殺」功能時,癌症便發生了。這種細胞變得「永生不老」,持續進行細胞分裂增殖,失去控制。不過人體擁有各種機制,阻止正常細胞癌變的發生,並且也有一套完善的新舊細胞替換機制。但輻射影響將徹底打破這種人體自身的控制體系,使癌症的發生幾率大大上升。擅自服用碘片不可取衛生部中國疾控中心近日發布核與輻射事故防護知識要點,市民應避免恐慌,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動,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況下待在室內。中國疾控中心表示,暴露於電離輻射可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核事故後煙雲能飄浮多遠很難預測,它取決於風速和其它氣象條件。在突發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隱蔽是主要防護措施之一,大多數建築物可使建築物內的人員吸入劑量約降低一半,隱蔽時間一般認為不應超過2天。個人體表的防護可用各種日常服裝,對已受到或懷疑受到體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員進行去污,方法簡單,可用水淋浴,並將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脫下存放起來,直到以後有時間再進行檢測或處理。市民應避免恐慌,及時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動。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況下,待在室內。碘片的服用要根據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評估事故狀態以後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僅憑個人主觀臆斷或因恐懼而擅自服用。「核事故發生後,即使沒有受到輻射,也會感覺害怕,這是什麼原因?」中國疾控中心解釋說,不管是否受到實際的輻照,都會有精神上的焦慮。這種情況歸因於人們對健康危險的自我感受,它部分取決於人們是否相信主管部門有能力和值得依賴,是否已經採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動來控制輻射劑量。醫學工作者應對人們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解除心理恐慌狀態。如何應對核與輻射突發事件根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介紹,一旦出現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公眾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儘可能獲取可信的關於突發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門的決定、通知。應通過各種手段保持與地方政府的信息溝通,切記不可輕信謠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採取必要的保護自己的防護措施。例如可以選用就近的建築物進行隱蔽,應關閉門窗,關閉通風設備。根據地方政府的安排實施有組織、有序地撤離。當判斷有放射性散布事件發生時,切忌不能迎著風,也不能順著風跑,應盡量往風向的側面躲,並迅速進入建築物內隱蔽。採取呼吸防護,包括用濕毛巾、布塊等捂住口鼻,過濾放射性粒子。若懷疑身體表面有放射性污染,採用洗澡和更換衣服來減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出現核與輻射恐怖事件,公眾要特別注意保持心態平穩,千萬不要惶恐不安。輻射引發的病症能否治癒當出現核輻射時,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脫去受污染的衣物,以便防止進一步的輻射污染,隨後應當使用肥皂水輕柔地擦拭皮膚,進行清洗。人們已經研製出了可以增加血液中白細胞數量,以便抵消輻射可能對人體骨髓造成的影響,並降低可能由於人體免疫系統的損害而導致的感染風險。現在已經有專門用來降低由於輻射粒子對人體內臟造成損害的藥物。輻射對兒童面臨風險將更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兒童受到輻射污染將面臨著更大的危險。這是因為兒童的生長更為迅速,細胞分裂也更加頻繁,細胞在對損傷進行自動修復時也就有更大的幾率出現錯誤,從而導致嚴重後果。不同階段應採取的防護措施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介紹,在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後,不同階段可採取不同的防護措施。事件發生1至2天內,對人員可以採用的防護措施有:隱蔽、呼吸道防護、服用穩定性碘、撤離、控制進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護是用干或濕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動,可防止或減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穩定性碘能防止或減少煙羽中放射性碘進入體內後在甲狀腺內沉積。在事件中期階段,已有相當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沉積於地面。此時,對個人而言除了可考慮中止呼吸道防護外,其他的早期防護措施可繼續採取。為避免長時間停留而受到過高的累積劑量,主管部門可採取有控制和有計劃地將人群由污染區向外搬遷。還應該考慮限制當地生產或貯存的食品和飲用水的銷售和消費。根據這個時期對人員照射途徑的特點,可採取的防護措施還有:在畜牧業中使用儲存飼料,對人員體表去污,對傷病員救治等。在事故晚期(恢復期)面臨的問題是:是否和何時可以恢復社會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進一步採取防護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徑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懸浮物質的吸入引起的內照射。因此,可採取的防護措施包括控制進出口通路、避遷、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儲存飼料和地區去污等。
推薦閱讀:

核輻射發生後的公眾應急措施
核安全醫學專家解讀:公眾如何防護核輻射2
福島核災七周年,可怕的不只是輻射魚
服碘為何能防核輻射
遭遇核輻射「內外兼防」:隱蔽是主要防護措施

TAG:核輻射 | 人體 | 人民日報 | 人民 | 海外 | 傷害 | 輻射 | 人民網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