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閑話釣魚》之一〖釣魚文化〗二(釣魚史話)

第二節

釣魚史話

 

據有關史料記載與傳載,早在6~7千年以前的遠古時代,就有垂釣活動的記載,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骨質魚鉤,舜曾「釣於河濱」、燧人氏教人「其釣之為魚,當為此乎?」。所以說,自三皇五帝直至今天的人類歷史中,釣魚活動從未間斷過,它貫穿於我國古代文明發展進程的始終。可以說,大地上凡是有水有魚的地方,都有垂釣的活動存在。並且,釣魚參與者上之君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乃至男女老幼均宜。

 

古代人們通過洗獵物的肚腸時有魚來吃,而人們用繩拴根小棍插上肉,讓魚吞吃後棍橫於嘴中而被人拽了上來,又後來竟能因掛人的鉤刺物使人們受到了啟發而用鉤,初以骨鉤,後殷商和戰國時期均發現釣魚用金屬鉤,鉤又演變為無刺鉤,有倒刺鉤,有外倒刺鉤和有內外倒刺鉤這四種,沿用至今。元代始有進步,使用竿釣,後又發現了合線圖(寒江釣圖)。到了唐代又加竿輪,可用手轉動存線,稱為釣車。唐伯虎的畫中也有船尾插釣魚竿帶有存線輪的圖形。

開始是人們作為一種物質生產手段,演變至今成了最廣泛、最普及的一項體育娛樂型和有釣獲魚利的並且仍具有其一定功利性的雙重性質的活動。釣魚有其特定的社會價值和文化特徵。

釣魚,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喜好,因釣魚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內容,釣魚給人們帶來生活的樂趣和精神的享受,所以會流傳千古而不衰。無論是官宦黎民,名流雅士,不分高低尊婢貴賤,叟翁頑童,青壯長幼,男女老少以及達賈巨富等,多有此雅興與愛好。象孟浩然在詩中也喻用「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來抒發心志,可見垂釣入世之深。

 

釣魚,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釣魚也是社會性活動,人們工作之餘或退養後,進行垂釣娛樂休閑活動,體現凸顯出來的是時逢盛世、國泰民安、社會和諧、樂業中興,反映出人們的生活質量,表見出人們的精神風貌與社會態度。「其觀魚翁之憂樂,而知國運之盛衰」。

釣魚,是沒有國界的,作為一種雅趣,釣魚為各國人們所喜愛。古今中外,避世漁樂,釣魚休閑,融入生活,深入人心。

據報載,我國近鄰日本,釣魚迷約有幾千萬人,數千家生產漁具的工廠遍布日本各地。有趣的是,視垂釣為雅癖的日本小豆島人,至今依然沿襲著別具一格的釣魚婚禮,男女雙方在訂婚那天,新郎須在證婚人的陪同下,攜帶禮品到新娘家。然後,新郎便偕新娘來倒海灘垂釣。依當地風俗,只有當二人釣到同一種大魚時,才算拿到了可以舉辦婚禮的「通行證」;如果釣不到「合格」的魚,則需接二連三地再試運氣,一直釣到被證婚人認可的大魚後方可結束。

釣魚在英國,也被視為一種時尚,大受人們青睞。英國的釣魚協會,不僅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釣魚比賽,而且還將形形色色的釣魚紀錄載入一年一度的專門出版的記錄冊。迄今為止,記錄冊中所載的垂釣到的最大的魚,是一條重386公斤的金槍魚。此魚是米歇爾·亨利於1933年在英格蘭北部的惠特比海濱所釣。相比之下,中學生凱文·皮利卻以一條重7克的小魚,創造了英國垂釣史上最小紀錄。如果將米歇爾釣到的大魚,視為世界之最,那就錯了。1959年4月,澳大利亞阿爾夫·迪安,在丹尼阿爾灣釣到的一條白鯊魚長為5·13米,重1208公斤。而世界上用釣竿釣起最大魚的紀錄保持者是美國人埃·格拉塞爾。他在秘魯的白角一帶海濱,曾用釣竿釣起過重710公斤的大魚。摘錄(睿之文《體育世界報》)。

釣魚,除能夠娛樂休閑、修身養性、強身健體和陶冶情操以外,更能夠使人們充分的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悟大自然,並懂得如何保護大自然,進而和諧、改善和優化一切生物共享的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自然生態相 —— 藍天、白雲、綠地、碧水、清風、鮮氣。 釣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相當的地位。 釣魚文化歷史悠久且底蘊深奧,於唐宋明清時代對垂釣來說是個繼往開來的時代。從某種角度上的文化意義上講,釣魚,一個是釣食、釣利;二個是釣養、釣益;三個是釣韻、釣趣;四個是釣情、釣幽、釣意;這第五個就是釣機、釣運、釣人、釣譽。

楚國詩人宋玉在《釣賦》中喻雲「昔堯舜禹湯之釣也,以賢聖為竿,道德為綸,仁義為鉤,祿利為餌,四海為池,萬民為魚」。其釣意政治也。

今有人喻得更深妙,釣魚兼有「賞畫的絢麗、吟詩的飄逸、弈棋的睿智、覽游的曠達」。其釣韻也。其浪漫之釣意釣幽也。

猶如《武王伐紂平話》描寫「姜太公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之釣魚說,實為「釣翁之意不在魚」,其是有以釣機釣運釣譽也。

清鄭板橋膾炙人口的《道情》組詩之《釣魚歌》:「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沙鷗點點清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其釣韻釣情也。

唐人胡令能有詩讚:《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體現出釣童的專註神情也。

唐代詩人自號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的《漁夫詞》中的一闋《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其隱居釣閑釣趣也。

宋朝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其寫情寫意也。其寓 「漁人」歷苦之意。

唐儲光羲作《釣魚灣》——「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潭清疑水淺,荷動如魚散。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其寫釣情和山河之美景也。

更有唐人司空曙的釣閑詩:《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表達了祥和安寧的環境。

唐戴叔倫的詩篇:《蘭西棹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其寫情景魚性也。

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和清正板橋的《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釣竿。」其都是借詩賦以抒發政治胸懷。

唐代詩人李郢的詩《南池》—— 「小兒供餌婦搓絲,溢溘香醪倒接笠。日出兩竿魚正食,一家歡笑在南池。」描繪出一家人垂釣的歡樂情景。

唐代有寫清寒釣魚人的皮日休詩《釣侶》:「嚴陵灘勢似雲崩。釣具歸來放石層。煙浪濺蓬寒不睡,更將古蚌點漁燈」。其釣之苦作樂也。

唐又有鄭谷詩譽《淮上漁者》:「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其天倫之樂意悠哉。

 

有感而錄唐代馬戴的詩《過野叟居》:「野人閑種樹,樹老野人前。居止白雲內,魚樵滄海邊。呼兒采山藥,放犢飲溪泉。自著養生論,無須憂暮年」。其老亦自娛自樂之養生有道也。

 

有感而錄唐代高適的詩《廣陵別鄭處士》:「落日知分手,春風莫斷腸。興來無不愜,才在亦何傷!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道出了作者規勸其才人志士的能上能下、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生活充實的真諦屬相。

 

學作:《秋韻》:「會秋擲去臨為官,霜葉秋風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馬頰河上做釣竿。」1988年,讀鄭板橋《畫竹別濰縣紳士民》詩受感啟作。

 

學作:《鄉情》:「乘月出城東南橋,饒河馬頰五十里, 垂釣愜意境自寬,靜候佳運收大鯽」。 (1999年夏日 於仙人湖)

 

學作:《鄉靜》:「靜坐溝邊釣,觀漂專致系。 進入忘我境,心中煩不記。 野趣沁人心,好景抒情意」。 (2000年 秋)

學作:《釣興》:「寅時約友赴漁場,東冥肚白神速行。時人不解釣翁意,只笑蠢漢太痴情。未知在趣非惟餐,哪曉益身賺神興」。

外一首:《鄉行》:「釣翁之意不在魚,奔簸五十享情趣。 躊志諧和予自然,神歸青碧清靜益」。 (2001年 夏)

學一闋:《釣魚樂》詞:「秋風細雨蘆花絮,蜻蜓飛點鯽魚戲。獲亦樂,空也樂,釣翁之意非惟魚」。 (2006年12月 會秋學作)

又一闋:《漁歌子》詞:「馬頰河上蒼鷺飛,新黃流水鯉魚肥。手持竿,苲蘆邊,斜陽霞卧不須歸」。  (2006年12月 會秋學作)

學作形句對聯:佳運還原  (2006年12月 會秋之年)

       盼釣大魚,想多釣魚,網護成群,能釣獲真高興,

上鉤遛魚,期待入護,線斷鉤折,魚跑了最遺憾。

《新編釣魚歌》: (2007年 早春)

釣翁悠然,散心偷閑,神情輕鬆,自在安然。

與世無爭,娛樂休閑,不生怨氣,不花冤錢。

調精節神,靜境超然,修心養性,意義非凡。

有效勞動,期遇有盼,豐富生活,益壽延年。

結束語,由於釣魚的語彙太多,以上,僅簡點摘錄、拙劣學做而已。
推薦閱讀:

「書讀得越多,就越反動「對么?
有些人說的話沒有根據卻自以為是,如何忍住不抽他/她一巴掌的衝動?
為什麼在道德上,人們通常認可沸煮螃蟹龍蝦,而不認可沸煮貓狗?
抓泥鰍吃蟲子,嘗辣椒喝米酒,讓法國人痴迷的中國苗寨生活
中國的各大城市,當你想到時都會想到哪些流行元素?試列舉

TAG:文化 | 提醒 | 釣魚 | 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