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破譯千年不解之謎《河圖洛書》

 

劉思成

 

茫茫宇宙,朗朗乾坤,曾讓多少智者先賢為之遐想。歷代的智人哲者無不為自己存在於天地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的玄機而傷透腦筋。僅就《河圖洛書》那幾個黑白小點,不知花去了他們多少腦汁。研究之書籍文稿,也不知有幾千萬字。但問題不外乎在以下幾點:

1、   河圖洛書的生成年代、地點以及發明者?

2、   它的原始含義和與宇宙本原的關係?

3、   它和八卦和陰陽五行的關係,誰先誰後?

4、   它與天地之間的關係?

5、   它與人的關係和對人的影響?

6、   它的象、數、理之間的關係與應用。

河圖洛書的真偽之爭

面對《河洛》之生成年代、地點以及發明者,除卻地區性區域以外,幾乎無從考究。而人們爭論最多的,就是其真偽性。

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又見於《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在先秦到兩漢,乃至唐代,諸文獻記載中,均以為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內,黃河之濱,龍馬負圖而出,獻予伏羲。伏羲依此演卦。又相傳,大禹之時,洛陽之西,洛水中有神龜,背銘洛書,示於大禹。禹即依書治水奏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統治天下。後收入《尚書》中,名《洪範》。後人對《河圖洛書》,則傾向於《周易·繫辭下》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然「河洛圖式」於宋前所未見。故疑「河洛圖式」是宋人所為,非古時所有。於是以後一千多年,圖書之爭,愈演愈烈。

  一九七七年春,安徽阜陽,於西漢汝陰侯墓中,出土一件「太乙九宮占盤」,爭論從此告一段落。因其圖式與洛書數完全相同,絕非宋人臆造。《太乙九宮占盤》(如圖1)分正背兩面。正面中心之圓圖,以八條射線標明了四正、四隅的方位,其數順時針依次為「一八三四九二七六」,四正標有「1君」對「9百姓」,「3相」對「7將」;四隅是「2」對「8」,「4」對「6」,吻合於《洛書》。外層方邊,標有各宮節氣,分列八方。於方圓之間,刻有占辭:「當者有憂」、「當者病」、「當者有喜」……

論其意義,表明《洛書》早存於西漢。至於1987年,在安徽含山長崗鄉凌家灘村一處,出土距今5300年前,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時,發現的一套玉器——玉龜和玉版(圖2),不少專家疑是古版《圖書》,本人則覺有點牽強。

 

河圖洛書生成的地區

       至於河圖洛書生成地區,說法也不一致,有「洛南說」、「洛寧說」。不過河洛地區大概是指黃河中游潼關至鄭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地區,即今河南西部地區。南有外方山、伏牛山,北為黃河,西立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時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優越。《河圖洛書》就算不是發明於此,也必然繁榮於此。至於有人把《河圖》比天上之銀河,那只是一種大膽的幻想。

古人的《河圖洛書》觀

有關《河圖洛書》的原始含義和與宇宙本原的關係,可以說無甚建樹。西漢劉歆(約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以河圖為八卦,以《尚書·洪範》為洛書。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871~989年)著《易龍圖》,援引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說,畫出了幾個圖式——「龍圖」,其中就有今之《河圖》。從陳摶到邵雍均以從「一到十」稱為《河圖》,從「一到九」稱為《洛書》。而劉牧(1011-1064年)的看法正好相反,把「一到十」為《洛書》,「一到九」為《河圖》。西蜀隱者又把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看作是《河圖》。南宋朱震(1072-1138)於《漢上易卦圖》中載其圖。南宋蔡元定(1135~1198)認為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續將九宮圖稱為《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為《河圖》。朱熹(1130~1200) 認可蔡元定的看法,在《周易本義》卷首載是圖,後世一直援用自今。南宋薛季宣(1134-1173) 又把「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看成是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1610-1695)《易學象數論》、胡渭(1633——1714)《易圖明辨》也認為《河圖洛書》為四方所上圖經一類。今人高亨(1900——1986)認為《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為《河圖》為上古「氣候圖」,《洛書》為上古「方點陣圖」,或以為《河圖》為「天河之圖」。

最早持不同意見者是胡瑗。胡著有《周易口義》,其中說:《易傳》的「聖人則之」,非則之畫卦,而是「法則其時,以行其事」。既然非則之畫卦,則《河圖》與八卦無關矣。並由此指出,以往一切說法都不成立。繼胡瑗後,歐陽修態度更為激烈,在《易童子問》中不僅指出「聖人則」之畫卦和「仰觀俯察」之畫卦有矛盾,而且還徹底否認有「河出圖」之事,繼而否認《繫辭傳》為孔子所作。在胡瑗和歐陽修心中,所謂《河圖》,就是八卦,非黑白點陣。而此種觀念,源於孔安國、劉歆、王充等人。接著程頤更諷刺地說,觀兔也可畫卦,何必《河圖》!(見《二程遺書.伊川先生語一、四》)

而程頤的傳弟子薛季宣則認為:《尚書》、《周易》之《河圖》,乃地圖也,非黑白點。項安世則認為:「竊意圖者必有八卦之象,書者必有古文字之形,而今不傳爾。」

此外,說河、洛出圖書之事純屬怪誕妖妄者,還有楊簡(《楊氏易傳》)、葉適(1150~1223)(《習學記言》)、趙汝梅(《易雅》)等人,還包括朱熹的弟子林至(《易裨傳》)以及宋元之際的俞琰(《讀易舉要》)。他們大都明確指出,黑白點之《河圖》、《洛書》,不過是劉牧據九宮和五行所畫。

明儒臣宋濂(1310—1381),則否認以「數之多寡」為《河圖》、《洛書》,他說:唯劉歆以八卦為《河圖》,班固以《洪範》「初一」至「次九」六十五字為《洛書》本文,庶幾近之。(《河圖洛書說》)另歸有光則力主廢《河圖》、《洛書》,認為《河圖》無休止之爭,即說明無論是黑白點《河圖》還是什麼別的《河圖》,都是不可靠的。(見《易圖論》)。

清初,精於考據的乾嘉學派,紛紛著文、著書,反對黑白點《河圖》,認為其非《尚書》、《周易》中所說之《河圖》。其中最著名者有黃宗羲的《易學象數論》,黃宗炎的《圖學辨惑》,毛奇齡的《河洛原舛編》,胡渭的《易圖明辨》等。黃宗羲說:「謂之《圖》者,山川險易,南北高深,如後世之圖經是也;謂之《書》者,風土剛柔,戶口隘塞,如夏之《禹貢》、周之職方是也。謂之「河洛」者,河洛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圖書,皆以「河洛」系其名也。

繼二黃、毛、胡之外,惠棟(1697-1758)在《易漢學.辨河圖洛書》說:「其(指劉等人)說皆與《河圖》合。然康成、仲翔未嘗指此為《河圖》。則造此圖,以為伏羲時所出者,妄也!桓君山曰:「河圖、洛書俱有兆,然而不可知」。乃知漢以來,並無圖、書之象。夫子曰:「河不出圖」。東序《河圖》,後人安得見之?雖先儒皆信其說,吾不敢附和也。

近賢劉大鈞於《關於「圖」「書」及今本與帛本卦序之探索》一文中道:「作為鐵證的是:考《舊唐書·禮儀志四》"天寶三年,有術士蘇嘉慶上言,請於京東朝日壇東置九富貴神壇……東南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龍,五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上,六八為下…….』此一段文字記載,足以做宋人「洛書」乃襲前人「九宮」說而出之鐵證,亦一九七七年春,在阜陽縣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宮占盤」在唐時仍有傳授的鐵證。」劉大鈞儘管把《洛書》的出現大大地推前了數百年,但還是沒有解決《河圖洛書》是否古已有之的問題。

 

《河圖洛書》源於自然 反映著自然

 

縱觀歷朝歷代,於《河圖洛書》之研究,絕大多數都停留在古書的片言隻語之中,假如某個古人出錯,研究的價值也就蕩然無存了。也正因如此,千年的「真假」之爭,至今不休;另外從數字到數字,沉迷於數學遊戲,也於哲理越去越遠。其實我們做學問,一不為炫耀學識,二不為賣弄文字。光是從書本到書本的研究,探討得再「精確」,也是毫無意義的。數典忘祖,前車之鑒。其實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既然無任何實據可依,不若從常理出發,從自然入手,邏輯地推理其起源,研究它對人類的作用和意義,實實在在地把古今知識,科學地承傳下去,把這些知識服務於社群!這才是我們研究學問的目的。

我們研究《洛書》不僅因為它有文化上、數學上的價值,還有更重要的——實用價值。如《堪輿學》就是利用《河圖洛書》和「先後天八卦」,創造出了一整套比較完善而實用性很強的理論體系。這套體系已經實踐和服務了人類一千多年了,至今依然生機勃勃。它就是當今最受堪輿學界推崇的《玄空飛星學》。我研究實踐各類風水理論近30年,唯獨《玄空飛星學》最合乎實際!其他的理論雖然也偶有所驗,但如一個停下來的鐘,每天也能准兩次一樣,只是碰巧而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既然《河圖洛書》在實踐中行得通,當然就有作進一步研究的必要了。

 

洛書數神秘的排列方式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以為《河圖洛書》必源自於自然,也必反映自然之規律。今天,我們就從大自然入手,察《河圖洛書》之玄機。

先觀《洛書》。過往人們總被那「載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的排列方式、被它那橫豎斜相加等於15的均衡數理所折服。便一頭栽進那撲朔迷離的數學幻方里,迷失了研究的方向。

我們不能重蹈覆轍。在研究的過程中,先要拚棄崇拜心理,不墮入數學幻方,不數典忘祖,不以為《洛書》有多玄。而從自然的、形象的、合理的方面著手,一揭其神秘面紗。

在遠古蠻荒之時,人對大自然之認識,應該是十分直觀的。由於文化的單一,成見之稀有。人們只能從感官出發(當然不排除特異感官),觀環境,知事物。而最為常見、最具影響力、規律最深的,莫過於太陽的東升西落、月亮星辰的晝伏夜出、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因此古人在創造《洛書》之時,也就不離於此。

《洛書》之於《堪輿學》,稱為「九宮飛星」。把1至9數稱為「飛星」,全因這「飛星數字」要循洛書數之順序,隨時間之變而「飛」。請看左圖。首先,必須明確:中國歷代均以「上南下北,左東右西」之習慣定方位和看地圖的。此種習慣與我國位居北半球有關:因北半球的國家,都是南熱北寒,所蓋房子又都是坐北朝南為主,皇宮也不例外。因此,皇帝都是背北面南而坐,以皇帝為中心而論,就是前南,後北,左東,右西。地圖在古時是罕有之物,只有帝王將相才可擁有,所以當地圖置於皇帝面前,很自然就反映出上(前)南、下北、左東右西。

以下,我們依洛書數順序,一睹其飛行路線:1在正北、2忽於 西南、3去正東、4位東南、5居中央、6至西北、7臨正西、8轉東北、9歸正南。如此怪異之飛行路線,真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無論是天文還是地理,均無法得以貼切的解釋。從地球自轉、公轉,太陽之東升西落,月亮、二十八宿、北極和北斗的出沒等等,都無法解釋!儘管有人附會硬解,但終難以服眾。

在研究中,我發現倘若將1到9數,按太極圖的S路線排列(如圖),結果發現,這排法極貼近《洛書》,但沒能達到橫豎斜相加等於15的「平衡數理」。又思之,是否古人為達「平衡數理」,故意對調(2)(8)呢?如若對調,則完全與《洛書》吻合。後來發現,前人也有過這種想法。但這畢竟是「數字遊戲」,大有脫離現實之感。

以往有學者認為:是先有河洛再有八卦。在《尚書·顧命》的孔安國傳中就這樣寫:「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並形成了用河圖洛書釋八卦之「圖書派」。

但北宋名相歐陽修(1007~1072)於《論易辭非聖人作》一文中,質疑伏羲據《河圖》而立八卦之說。他認為伏羲創八卦,是取法於天地及周遭之事物,和所謂河圖無關。《易經·繫辭上》所言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與「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說法,其意並不相關,硬把二者牽合而一,會誤人子弟,影響極壞。並激憤地說:「古之言偽而辯、順非而澤者,殺無赦。」

我較贊同歐陽修的觀點。但是,據我研究,「八卦」與「洛書」還有更為密切的關係,前一個是觀自然陰陽變化而來,而後一個是根據八卦抽象而來。因為先有「圖象」而後有「數理」,較為符合人類觀事物而思規律的邏輯。另外「八卦」均以象稱,如「卦象」、「爻象」,而「洛書」均以數稱。也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發現了《洛書》完全是脫胎於「先天八卦」的。

「先天八卦」的起源

說到「八卦」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

一天,我與一位魔術大師相聚,聊起魔術之神奇。他言道:「其實魔術之神,是利用了人們的習慣性思維,特別是成年人,倘若在小孩面前表演,比較容易穿幫,因為小孩單純。」此語令人深思。因為一些極其簡單的事情,可能因為某些物證隱滅之後,再加上歷史去遠,學說日豐,思想益雜,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成見更成了認知事物本原的障蔽!八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除了古人認為「八卦」據《河洛》而出之外,於近代學術界,最為普遍的觀點如馮友蘭(1895-1990)的「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龜兆而來」;高亨(1900-1986)的「占筮竹棍說」,認為八卦是模仿有節和無節兩種竹棍的不同排列方式而來;李鏡池(1902-1975)則認為陰爻和陽爻,是古人用結繩法,記錄占筮之數,後衍化為八卦的。目前則以「月體納甲」說佔主導。

以上各說,吾均未敢苟同!我以為「八卦」當源於「天文」、「地理」和「陰陽變化」。就像《易經·繫辭上》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又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帛書繫辭傳》說:「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可見古人也認為,八卦是觀天、地、人三才之道而作,而人道、地道又法於天道,所以主宰者仍不離天道。

要研究「先天八卦」,就不可偏離「天道」,更要懂得陰陽五行。在我國古代的哲學範疇中,「陰陽」與「五行」是其中最基本的兩個。在早期的學術史文獻中(如《莊子·天下》篇、司馬談的《六家旨要》)認為:中國學術起源於陰陽家,欲認知我國之科學史,「陰陽五行」是密鑰。其橫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丹術、建築以及政治、軍事、倫理、歷史、文藝、哲學等眾多領域,影響至深。

故古人云:大道至簡。關於「陰陽五行」之起源,也不複雜:先賢觀天察地之際,只見日夜交替,便自然有了「陰陽」觀念。白天光亮為「陽」,晚上黑暗為「陰」。晝「日」出,夜「月」出;「日」為太陽而「月」為太陰。隨時之推移,生活信息日豐,人們便把周遭之事物,按著陰陽的基礎,對號入座。如《黃帝內經·素問》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從而產生了「天陽地陰」、「男陽女陰」、「上陽下陰」、「左陽右陰」、「前陽後陰」、「南陽北陰」、「東陽西陰」等一系列的陰陽觀念。「左男右女」,便據此而來。當我們背北面南時,很自然是左東右西,日出東方為陽,代表男性;日落西山為陰,代表女性。這就是「左男右女」的來源。

而「先天八卦」的來源,也與太陽出沒有關、與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有關。

遠古,人觀樹木、山石時,發現太陽之變會引至陰陽之變。如今我們模仿古人,在一個晴朗的白天,置一卵石於我們的南面,觀察其投影的變化。你會發現:當日出東方,卵石左明,右暗,形成「東陽西陰」的現象;隨時間推移,到了中午,卵石南明而北暗,出現「南陽北陰」的局面;到了下午,卵石則西明,而東暗,變為「西陽東陰」。面對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恆常有序的陰陽變化,古人開始對其做出了理性而抽象的總結:太陽永遠是「東升西落」的;南北永遠是「南陽北陰」的;只有東西兩面,每天都會出現「陰陽交變」。於是,他們便把這種極為常見的、很有規律的陰陽變化,抽象歸納成左圖。

我們先看最里的一圈,是左白右黑,反映一種永恆的現象,那就是太陽東升。至今沒變。此為經度的規律;第二圈是上白下黑,這反映了位居北半球的國家,永遠是南熱北寒,至今如此。同時在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河洛地區,永無日照頭頂而無影的情況。在我國中原地區,無論何時,必然是山南陽、山北陰。因此第二圈描述的是「南陽北陰」的狀況。這是緯度的規律;以上兩圈,是總結在北半球,經緯度兩個永恆不變的規律!

接下來的第三圈,卻是一個全方位的總結:它在確定了「南陽北陰」的基礎上,又表達了東西兩方的「陰陽平衡」現象——在白天里,卵石上午是「左陽右陰」,下午卻是「左陰右陽」,可見東西兩方的陰陽是均恆的。而在一年的春季與秋季,氣溫也是比較平均的。在氣候學裡,對一年四季溫度劃分的指標是這樣的:氣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候平均氣溫大於22℃為「夏季」;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兩季。從10℃升到22℃是春季,從22℃降到10℃是秋季。為了表現這種「陰陽平衡」,古人在畫第三圈時,把各佔1/4圈的東西兩方,畫成了一半黑一半白。這樣就把各佔1/4的東西兩方又一分為二了。為了達到每段勻等,所以也把各佔1/4的南北兩方,同樣地一分為二,最終把每圈等分為八份。此時,象變魔術一樣,一個先天八卦圖,躍然眼前。這可是一個驚天的大發現啊!此即為「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

1位於正南偏東的一塊,是三個白道(古人又稱之為三個陽爻),為乾卦;

2正東偏南的是,上面一個黑道(古人又稱之為陰爻),下面兩個白道,為兌卦;

3正東偏北,上下為陽爻,中間一個陰爻,為離卦;

4正北偏東,是下面一個陽爻,上面兩個陰爻,為震卦;

5正南偏西,是下面一個陰爻,上面兩個陽爻,為巽卦;

6正西偏南,是上下為陰爻,中間一個陽爻,為坎卦;

7正西偏北,是下面兩個陰爻,上面一個陽爻,為艮卦;

8正北偏西,三個陰爻,為坤卦。就是如此簡單地「八卦」產生了。

有人提出:第三圈的東西兩側,為什麼要畫成「上陰下陽」而不可以畫成「上陽下陰」?因為如果畫成「上陽下陰」的話,就無法與第二圈區分開來了。

這個排列的方法,就是「先天八卦圖」的排法。這也與《易·說卦》里所說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相一致。問題是先有「八卦圖」還是先有《易·說卦》呢?如果我以上的推理成立,應該是先有「八卦圖」而後有《易·說卦》,因為這樣比較合乎邏輯。至於人們為何把「乾卦」代表「天」、把「兌卦」代表「澤」、把「離卦」代表「火」、把「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風」、把「坎卦」代表「水」、把「艮卦」代表「山」、把「坤卦」代表「地」。又有另一番解釋,它還是根據「陰陽」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以影響人類最巨的現象構成。如「天地」乃最大之「象」,而按照人這個個體來說,人立地以觀天,只感覺大地堅如磐石,穩如泰山,一動不動。按照陰主靜、陽主動的原則,把「大地」以純陰的「坤」卦代表之。相反天空中的一切,就像一匹奔馬,永無止息地向前奔跑,因此就以純陽卦「乾」代之。

但是到了《周易》的時候,八卦的含義已經十分豐富,不再簡單了。「八卦」已經有了男女之分。《易·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其實,我們可以有一個更清晰的敘述方式:三個陽爻為純陽——代表父親;三個陰爻為純陰——代表母親。然後用「指示法」,分別對其餘的六個卦作規定。一個卦是由三個爻組成,從下而上分別為初爻、二爻、三爻,初爻為長、二爻為中、三爻為少。因此震卦的初爻為陽,代表長男;坎卦的中間爻是陽,代表中男;而艮卦的陽爻在三爻,所以代表少男。同樣巽卦的初爻為陰,代表長女;離卦的中爻是陰,代表中女;兌卦的三爻是陰,代表少女。

所以《易·說卦》里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的說法是隱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它為了遷就「先陽後陰」(男尊女卑)的次序,把原來的1乾、2兌、3離、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順序打亂——把天(父)、山(少男)、雷(長男)、水(中男)四個陽卦放在先,把地(母)、澤(少女)、風(長女)、火(中女)四個陰卦放在後。

而原來的1乾、2兌、3離、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順序,是根據先陽後陰、從下往上的次序,非常嚴緊地按照形式邏輯的方法排列的。大家看看「乾」、「兌」、「離」、「震」的初爻,均為「陽爻」;而「巽」、「坎」、「艮」、「坤」的初爻,均為「陰爻」。這是第一個層次;從二爻看,「乾」、「兌」初二爻均屬陽爻,而「離」、「震」的二爻已經變成了陰爻。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三爻的變化,「離」卦的三爻為「陽」、而「震」卦的三爻卻是「陰」。由此可以看出,「乾」卦是初二三爻均為陽爻,「兌」卦初二爻為陽、而三爻為陰,「離」卦是初爻為陽、二爻為陰、三爻為陽,「震」卦是初爻為陽、二三爻為陰……如此類推,這也是大自然的客觀反映。

由此可見,歷朝歷代都認為神秘莫測的「八卦圖」,原來只不過是先賢觀天地日月、看陰陽變化的一種自然感悟。絲毫沒有任何的神秘色彩,更談不上是什麼外星人的作品。它只不過是總結北半球陰陽變化規律的抽象圖!

「先天八卦」的實用價值不容忽視,因為它是來自於大自然、並忠實地反映著大自然客觀規律的。因此,人類可以通過它,有如數學公式一般,去推理和認知大自然變化發展的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的所有活動規律。古人把《易經》推為群經之首,不無道理。無論是用它來占筮、還是借它來闡述生命哲理,甚至運用於科學研究等等,都無不恰如其分。

《洛書》是空間與時間陰陽變化的抽象數理

「先天八卦」有1乾、2兌、3離、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順序,而它們的順序是根據初、二、三爻先陽後陰的爻變規律產生的。接下來的「洛書數」,也只不過是「先天八卦」的另一個數序之謎,它同樣是根據陰陽變化而來。但是,它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洛書數」一共有九個數字。這說明,「洛書數」已經在「八卦」的基礎上發展到了「九宮」的方位概念。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洛書數與先天八卦的關係。

「洛書數」為何把1定在正北呢?從天文氣象學的角度看,冬至代表一年的開始。冬至這一天,夜最長,日最短,這是古人可以很直觀地感知到的。而冬至又是一年裡最寒冷的時候,在北半球來說,正北是最寒冷的地方。所以,很自然地我們的先賢們,就把冬至日與正北方聯繫起來了。這是方位與時間的第一次對應。直到今天,全球對方位的描述,也是以「正北」為0°,為起點。在「先天八卦」來講,純陰的坤卦就在北方,它代表著陰冷,也代表著冬至前後的這段時間。古人有所謂「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所以用它來作為一年的起始。而把正北的純陰卦——坤卦(母親)定為洛書數的【1】,定為起點是非常合理的。

接下來按照一年四季天氣「陰消陽長」的規律去排布(這個是重點!),「純陰」(坤卦)之後就是「長陰」(巽卦)了,所以把巽卦定之為【2】。緊接著是「中陰」(離卦)定為【3】,把「少陰」(兌卦)定為【4】,也就順理成章了。此時「陰氣已盡」,到了中宮,最中和的卦(無卦)為【5】;之後轉入「陽氣初生」,「少陽」(艮卦)為【6】;「中陽」(坎卦)為【7】;「長陽」(震卦)為【8】;這時,陽氣已經升到極致——「純陽」(乾卦)為【9】。

為了使大家更為直觀地了解,我們用八卦所代表的父母子女,再作一次排序:【1】母親(坤卦)-【2】長女(巽卦)-【3】中女(離卦)-【4】少女(兌卦)-【5】中宮(無卦)-【6】少男(艮卦)-【7】中男(坎卦)-【8】長男(震卦)-【9】父親(乾卦)。這個很合乎邏輯的洛書數的數序,就是這樣排列出來了。神秘莫測的數序,按照著一個「陰消陽長」的自然規律排列在我們的面前。從此它不再神秘了!它嚴格地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升降,循環往複的周期很有規律地運行著,永無止息!同時又非常忠實地反映著「地球時空」每時每刻的陰陽變化。它之所以達到如此完美的陰陽平衡,正是因為它從自然的陰陽平衡中來!《洛書》不再神秘,應用也就有了客觀現實的依據!由此而產生的《堪輿學》也就不再玄虛!同時更應該把「洛書數」運用到更廣闊的領域中去。

 

《河圖》是時間的數字表述

 

接下來看看《河圖》又如何?在西漢末年,揚雄的《太玄經》卷八「玄數第十一」曰「三八為木,為東方,為春」,「四九為金,為西方,為秋。」「二七為火,為南方,為夏。」「一六為水,為北方,為冬。」「五五為土,為中央,為四維。」由此可見,河圖在西漢時代、甚至還早就已經存在。但是很顯然,《河圖》與《洛書》不同,因為《河圖》是以「五行」為表述中心的。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河圖》反映著大自然的哪些規律?它與《洛書》之間到底是個什麼關係?

《河圖》也複雜不到哪裡去。但《河圖》與《洛書》不同,它不是以反映空間方位的陰陽為目的的,而是以抽象數字去描述地球在一年四季中時間的變化:下方一個白點屬陽,代表冬至一陽生;上方兩個黑點屬陰,代表夏至一陰生;左方三個白點屬陽,代表春分點;右方四個黑點屬陰,代表秋分點。五個白點屬陽,代表中宮。問題是如此一來,只有陰陽,卻沒有平衡。因此在下方一個白點屬陽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六個屬陰的黑點;同樣它在屬陰的上方,加上了七個屬陽的白點;在左面屬陽的基礎上,加上了八個屬陰的黑點;在右面屬陰的地方,加上了九個屬陽的白點;而屬陽的中宮,加上了十個屬陰的黑點。我特意用上下左右,而不用東西南北,是為了說明:《河圖》是表示時間的,而不是表示方位的!我的這個觀點,也是前無古人的一個重大發現。

還有一個與《洛書》不同的是,它不是以加法去達到平衡,而是用減法去達到平衡——無論是上下左右,還是中間,陰陽點的相減都等於5。這是因為時間是虛擬的,時間是不存在的(這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觀點)。原來《河圖》的發明者早已明白到這一點,所以把「時間」定為「陰性」。

很明顯「空間為陽」、「時間為陰」,《河圖》是用來表述時間性的,它沒有按照南陽北陰的方位去表述陰陽,而是按照時間的變化順序去表述陰陽——上半年屬陽,下半年屬陰,春天為陽,秋天為陰。

 

龍馬負河圖神龜獻洛書之含義

 

相傳六七千年前,有龍馬身負「河圖」躍出黃河、神龜背負「洛書」浮出洛水之說。《史記音義》云:「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沉璧,受龍圖於河,龜書於洛。」《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水經注·洛水條》引《地記》說:「洛水東入於中提山間,東流匯於伊是也。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見大魚,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羅蘋注《河圖玉版》云:「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滬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關於以上描述,今人多以為這是古人故意把《河圖洛書》神秘化,只是一種「神話傳說」,但我以為這種「傳說」是另有深意的。上文已經說明《河圖》是表示時間的,而時間是從不停止的,所以古人為了進一步說明《河圖》的這一特性,就以「天馬」或「龍馬」來象徵它,因此無論是「天馬」還是「龍馬」都有隱而不現,奔騰不息之象。至於「神龜」則有「永恆長壽」之意,而《洛書》是來源於方位空間的陰陽變化的「先天八卦」,而這個陰陽變化就是「永恆」的宇宙真理。
推薦閱讀:

千古之謎:河圖洛書破譯
破譯邀請函上的著裝密碼
破譯男人的十個愛情密碼
《環球人物》2004年10月25日 檔案破譯:毛澤東與賀子珍婚變內情[轉貼]
論八字神煞之:破譯天羅地網的構成原理與正確起法

TAG:破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