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
06-01
弟子規(一)前言孔子是一位偉大的老師與教育學家,對中國的文化有很深很廣的影響。他的思想一直流傳遠及到全世界的今天。他深信道德原理,品德與紀律是一個兒童的基礎教育,從小就應該落實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像現代的父母親,反對體罰。古時候中國的父母親鼓勵以及感謝老師因子女的不乖而責罰他們。古時候的父母親認為一個兒童必須先把自己的品行道德修養好,才能更進一步學習其他科目。因為沒有好的品行道德做基礎,學習其他的科目也是枉然。在古代的中國,上學的目的在做聖做賢,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了賺錢。千百年來《弟子規》曾是一個做學生應有的標準。雖然依現代的標準來看似乎是很嚴格,但是很顯然的,那時候的人覺得一個小孩應該從小就有紀律及品德的修養,是很重要的。他們覺得,沒有嚴格的紀律以及道德標準,一個小孩長大不可能會有成就。如果一個兒童從小就不知道應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以後也不會聽從或尊敬任何一個人。今日的社會似乎就是如此。有些子女不聽從父母,反過來是父母聽從子女的。老師怕教及懲罰學生,因為怕違反法律保障下的兒童人權和被父母親控訴。我們現在生逢亂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夫婦之間的關係,君臣之間的關係已完全瓦解。父母不像父母,子女不像子女。我們的心理環境被污染,我們的家庭制度破裂,離婚率有史以來達到了頂點。地球似乎很快就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我們對我們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感到擔心。希望通過介紹《弟子規》,用它給我們作參考,作為一個父母子女的指導方針,帶領下一代走向一個比較和平的社會與世界。教育是強國富民之本,而教育應該從兒童著手,所謂童蒙養正。古德云:「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兒童在十三歲之前,天真未泯,記憶力最強,最容易教導,也最需要教導,所謂「先入為主 」是也。在這時接受 良好的啟蒙教育,對他們的一生將受用無窮。三字經說:「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一段黃金時期,引用聖賢的智慧,熏習我們的子弟,教導稟性淳良的兒童,那麼,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每一位家長都是子女最好、最合格的啟蒙老師。教學方法是只要求背誦,不需要理解。等他們長大的時候,理解力自然發展,自然知曉其義。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將得心應手,過真正幸福、美滿、自在的人生!關心教育的家長、老師,千萬不可輕忽。《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其內容採用《論語· 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清中葉以後,此書最為流行,一度成為私塾的必讀課本,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弟子規適合所有學校、各種年齡人讀誦、受持,它已被國內外許多幼兒園、小學列為課程之一,頗受好評。教導兒童讀誦《弟子規》,並落實在生活當中,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對於3—7歲的兒童,還有助於腦部的發育,擴增其腦容量。同時對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凈化也有莫大的助益。「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願與天下為人父母師長者共勉之。祝福您!此片課文本人摘自《弟子規》。下面將《弟子規》原文及譯文介紹給大家。希望我們能共同學習!弟子規總敘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做到平等 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入則孝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裏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譯文】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譯文】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的接受。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醒 昏則定【譯文】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譯文】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挂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譯文】不要因為是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得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譯文】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譯文】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儘力替他們準備好;凡是父母所討厭的東西,一定要小心的處理掉。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譯文】如果身體不適或受到損傷,就會讓父母為我們擔憂;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會使父母感到丟臉。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譯文】父母親喜歡我,做到孝順並不難。父母親不喜歡我,我還是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譯文】如果父母有了過失,子女應當耐心的勸說使其改正。勸說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聲音一定要柔和。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譯文】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勸說,就等父母心情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無怨言。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譯文】父母親病了,吃的葯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並且應日夜侍奉在他們的身邊,不能離開一步。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譯文】父母親去世後,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會難過哭泣,哀思父母養育之恩。居處要力求簡樸,禁絕酒肉、情慾等事。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譯文】喪事要完全按照禮法去辦,祭祀要完全出於誠心。對待去世的父母親,要如同他們在世時一樣。出則悌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二門課。出是指出了家門在社會、在國家中,悌是指兄弟的關係,就是在社會上要能夠順從長大,能夠事兄長。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譯文】做哥哥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譯文】如果彼此都把財物看得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忿恨自然會消除。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譯文】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譯文】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做。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譯文】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夸夸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譯文】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有說什麼,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譯文】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譯文】假如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譯文】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適宜的。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譯文】在見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慢退出。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看著長輩,不要東張西望。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譯文】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謹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三門課。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以放逸。慎乃護身符。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譯文】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寶貴時光。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譯文】早晨起床後,一定要先洗臉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後都要洗手。這種良好的衛生習慣,應該在小時候就養成。冠必正 紐比結 襪與履 俱緊切【譯文】帽子一定要帶端正,衣服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齊,鞋帶要繫緊。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譯文】脫下來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到處亂丟,以免把衣帽弄髒。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譯文】穿衣服貴在整潔大方,而不在於華麗。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還要和自己的家庭條件相適合。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譯文】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會營養不良;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壞脾胃。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譯文】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喝酒。因為一旦喝醉了,就會醜態百出而丟臉。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譯文】走路時要不急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身體要端莊直立。作揖時要把身子躬下去,禮拜時要恭恭敬敬。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遙髀【譯文】進出門時,腳不要踩到門檻上;不要用一條腿支撐身體斜靠著,蹲坐時不要叉開雙腿;更不要搖晃大腿。否則,就會顯得你沒有教養。緩掲簾 勿有聲 寛轉彎 勿觸棱【譯文】進出門時,要緩慢的揭開門帘,盡量不要發出響聲。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東西的稜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譯文】手裡拿著空的器具,要像拿著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要像進到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能亂走亂動。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譯文】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時最容易出現差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認真對待。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譯文】凡是打架嬉鬧的場合,一定要遠離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當、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遠離而不去過問。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譯文】準備進入別人家門時,應該先敲門,問一聲有人在嗎?主人允許後才能進入。將要走進廳堂時,聲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讓裡面的人知道。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譯文】當裡面有人問是誰時,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回答「是我」,那對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誰了。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譯文】想要使用別人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徵得別人的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走,這就是偷盜。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譯文】借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拖延時間人家以後就不相信你了。別人向你借東西時,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嗇不借。 信這是學生主修的第四門功課。信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之第一步。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譯文】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以的。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譯文】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因為言多必有失。說的話要恰當在理、符合實際,千萬不要花言巧語。否則人家只會討厭你。奸巧語 穢汚詞 市井氣 切戒之【譯文】虛偽狡詐尖酸刻薄、下流骯髒的話,千萬不能說。阿諛奉承等粗俗的市儈習氣,都要徹底戒除掉。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譯文】看到的事情沒有弄清楚,不要隨便亂說,輕易發表意見;聽來的事情沒有根據,不要隨便亂傳,以免造成不良後果。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譯文】對於自己認為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的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進退兩難。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譯文】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能講得太快,也不能講的含糊不清,使人家聽不明白。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譯文】東家說長,西家說短,別人的是非很難弄清楚;與自己的正經事沒有關係的,不要去多管。否則,不但攪亂了別人,也有損自己的德行。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譯文】看到別人的善行 ,就要想到自己也應該努力去做到。即使和他差距很遠,只要肯努力,漸漸也能趕上他。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譯文】看到別人的惡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就要馬上改正,如果沒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樣的過錯。惟德學 惟才藝 不如人 當自勵【譯文】做人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儘力趕上。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譯文】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著憂愁悲傷。這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因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譯文】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恭維自己就高興,那麼有損德行的朋友就會來與你接近,對你有益的朋友就會和你遠離。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譯文】聽到別人讚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譯文】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譯文】有了過錯能勇於面對,並徹底改正過來。這樣,別人還是把你當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認,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泛 愛 眾這是學生主修的第五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這是指交友。愛人者,人恆愛之。凡是人 皆需愛 天同覆 地同載【譯文】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譯文】一個行為高尚的人,名聲自然會高。因為人們敬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幅好的相貌。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譯文】一個才學豐富的人,名望自然會大。因為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譯文】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也應當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別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隨便輕視、毀謗。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譯文】不要諂媚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對窮人傲慢無禮。 不要厭棄過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歡新結交的朋友。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譯文】當別人正忙著沒空時,不要因為自己有事而去打攪。當別人身心不安時,不要跟人家說話而去打擾他。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譯文】別人有短處,千萬不要到處宣揚。別人有隱私,絕對不能說出去。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譯文】稱讚別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因為別人知道後,就會因此受到勉勵而更加努力的去行善。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譯文】宣揚別人惡行,本身就是一種惡行。如果有於過分的厭惡痛恨而一味的去宣揚,就會招來禍害。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譯文】朋友之間互相規過勸善,則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在道德上就都會有缺陷。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譯文】那人家東西和給人家東西,特別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人家的東西要多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這是人情往來的道理。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譯文】想讓別人做一件事,首先要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做。如果自己都不願意做,你趕快也不要讓別人去做。恩欲報 怨欲忘 抱怨短 報恩長【譯文】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並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應該寬大為懷,儘快把它忘掉。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譯文】對待家裡傭人,最重要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對人還要仁慈寬厚。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譯文】用權勢去壓服別人,別人就會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會無話可說。親 仁這是學生主修的第六門課。親是親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就是要親近仁者,以師事之,要跟他學,這是講擇師。仁者無敵。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譯文】同樣在世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跟著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卻很稀少。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譯文】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們都心存敬畏。因為仁者說話時直言不諱,也不阿諛奉承。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譯文】能夠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與仁者親近,德行就會一天比一天增進,而過失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譯文】不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余 力 學 文文指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就是除了以上六門主修的課以外,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要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這是輔修。文以載道。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譯文】如果所學的 不實踐力行,一味讀死書,容易養成華而不實的習性,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眛理真【譯文】如果只曉得賣力去做,不肯讀書學習,而固執於自己的見解,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假與否,這也是不對的。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譯文】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道。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非常重要。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譯文】正在讀著這本書時,不要去想著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再去讀另一本書。讀書要用心專一,才有成就。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譯文】不妨把學習的期限安排得寬裕一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達了。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譯文】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做筆記,以便向別人請教,求得準確的意義。房室清 牆壁凈 几案潔 筆硯正【譯文】房間里要收拾整齊,牆壁要保持乾淨。桌子要保持清潔,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擺放端正。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譯文】如果你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如果子寫得潦草、不工整,說明你浮躁不安,心沒定下來,思想不集中。學習要專心致志。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譯文】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閱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放回原處,這樣便於下次查找。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譯文】讀書的人要愛惜書本。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發現書本有損壞,應當隨即修補完整。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譯文】無益身心健康的書刊,應該避而不看,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人們的智慧、敗壞人們的心志。應該多讀聖賢的著作。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譯文】說話不講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為叫「自棄」。做人絕不可以這樣。一個人不能不知自愛,也不能甘於墮落。聖人和賢人境界雖高,都是可以通過循環漸進的努力修學而達到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弟子規的讀後感2000字
※【弟子規]】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兒童讀經緣由及《弟子規》易解【繁體】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譯文
※弟子規講解(第三集)
TAG:弟子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