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書法學習的幾點認識

 通過我對書法的學習和看到書友們的學習,對有些問題又有了新的認識,我把它寫出來,以便和同道交流,也請大家指正。

一、條條道路通羅馬與不二法門

       原來我認為學習書法從哪條道路進去都可以,殊途是可以同歸的。但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當選定一個「法門」時,必須是「一門直入」,直達峰頂,這樣才能看到最高境界,才能與各「法門」融會貫通。自古以來學書成功者走的都是不二法門,既學書必須通過臨帖。第一,選帖要准,要選歷史公認的,適合初學的,自己喜歡的。要經過行家指導選帖。有些人選了低水平的帖,結果耽誤一生。第二,臨帖要專一,要精準,要達到古人的高度,然後才可以由專轉博,必須先實臨,後意臨;先形似,後神似;先無我,後有我。有些人臨帖不專一,今天寫這個,明天寫那個,結果是寫多少個都是一個水平。須知在一個貼中把問題解決了,眼力提高了,臨其他帖也就迎刃而解了。在一個貼中解決不了的,在其他帖中照樣解決不了。臨帖不精準,就不能發現古人的思想,就不能達到古人的高度,「察之尚精,擬之貴似」是達到精準的方法。有些人臨帖一開始就想先意臨,先神似,先有我,開始就想追求個性,就想抒發情感,就想把適合自己口味的東西加在一起,結果阻礙了對古人的觀察,阻礙了審美能力的提高,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形之不存,神從何來。第三,不同的字體(篆隸真行草),各有不同的基礎。儘管它們有聯繫,但又不能互相替代。有人認為,學好楷書就能寫好行草,這種觀點是不對的,行草有行草的基礎,楷書的基礎代替不了行草的基礎。

二、面貌因時而變,規律千古不易。

       趙孟頫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其實這話說得並不確切。結字,每個時代都不同,而用筆每個時代就相同了?趙孟頫的用筆面貌與王羲之不同,啟功與趙孟頫的也不同。但他們用筆、結字的規律卻是相同的,既變化與協調的規律是相同的。用筆、結字、布局都要遵循這個規律,從古至今這個規律都沒有變,但面貌卻一直在變化著。所以我說規律千古不易,面貌因時而變。因此,我們學古人是通過面貌學規律,最後要遺貌取神,掌握規律,變出自己的面目。藝術中,變化協調規律就是哲學中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體現,對立與統一是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關係,對立的因素可有側重,但必須把握它的均衡。比如,我們側重方,可以表達一種意念和情感,或出現一種風格,但純方則板;我們側重圓,也可以表達一種意念和情感,出現一種風格,但純圓則軟。要想掌握規律,必須通過學習和實踐,學書法就必須通過臨帖來掌握這個規律。

三、平正,險絕,復歸平正。

       孫過庭的名言:「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這是學書過程的描繪,每一步都不易,都得付出艱辛的勞動,都得通過反反覆復的學習。至於每一步達到什麼程度,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也離不開個人的多方努力。

四、對書法本體的認識要清醒

       任何事物都是與其它事物相比較而存在的,如果此與彼沒有區別,那麼此也就沒有了存在價值。通過與美術字、實用字、抽象畫、具象畫的比較,我們就能看清書法藝術的本質。書法不是美術字,反對裝飾和描畫,要強調書寫性,一切變化都在一揮之間完成;書法不是實用字,所以沒有必要寫現代的規範簡化字,為了人們審美的需要,可以寫歷史存在的各種字體;書法不是抽象畫,它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因此不能把文字打散,變成點線面的構成。當然,同為視覺藝術,共同之處是可以吸取的;書法不是具象畫,他是文字元號,儘管文字的初期是簡略的繪畫,但符號性是他的本質,因此,追求象形性,把寫字當成畫具體的形象是錯誤的。

五、古意與新意

       古人說過,學書貴有古人意。也說過,學書貴有新意。實際上這是一個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古意,沒有新意,是為書奴;只有新意,沒有古意,是為怪胎。這就像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一樣,子女為父母所生,必有像父母的一面,也有像自己的一面。書法史證明,古意和新意越突出,越是大師。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突出的,不能成為大師。只強調古意就會失去自己的價值,只強調新意就會走火入魔,都不能修得正果。對書法的評價標準,我認為應包括六個方面:用筆、結體、布局、文字、古意、新意。

六、理論既能使人悟,也能誤人。

       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能指導實踐,但理論都受到具體時空的局限。所以,我們學習理論,應用理論,都要結合具體的時空。否則超越具體的時空,真理就會變成謬論。宋蘇東坡之論,好像只強調創新;元趙孟頫之論,好像只強調復古。但我們要看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針對的是什麼。如果我們把「我書意造本無法」作為初學的指導,豈不謬哉?

 

推薦閱讀:

毛主席:我不算書法家,古代書家我也都看不上
馬一浮、謝無量:書法中的學養修為
姜夔的這篇小楷,驚艷了近千年
學書法的人最關注的的四大筆法關係!

TAG:法學 | 學習 | 書法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