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靜夜思》唐代詩人李白

作品賞析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註解】:

  1、舉:抬。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評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像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

  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麼逼真,那麼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

  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勛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像,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馬茂元) 本站部分賞析內容來自網路或網友提供,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於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郵箱:service@shicimingju.com
推薦閱讀:

大家覺得李白最狂的一句詩是什麼?_?
李白和王維都在今天出生,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倆卻終生不識
仗劍走天涯的古代俠客真的存在嗎?
李白和杜甫詩歌比較?
讀《獨坐敬亭山》惟我悟李白神采飄逸

TAG:詩人 |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