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概述

菩薩戒概述

釋親藏

一切佛法不出三無漏學,三學之中戒為基礎,戒法分三大類,所謂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這裡主要分析三戒中的菩薩戒。

在北傳佛教中有關大乘戒律的論典主要有《梵網經》、《優婆塞經》、《虛空藏菩薩經》、《瑜珈師地論》等。漢地以 前二為主,藏地秉後二為宗。其他尚有《菩薩內戒經》、《清凈毗尼方廣經》等則少有人提及了。這其中的「優婆塞戒」為 在家菩薩所受,「梵網戒」主要是出家者守持。漢地前輩大德 對「梵網戒」不乏著解,如今正值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中的《三戒論》,試依《瑜珈師地論》對菩薩戒的內容稍作分析。

一切戒法皆分體、相二分。戒相即是戒條,他勝、惡作、十重四十八輕之類。戒體為存在於依法授受的補特迦羅相續 中,能生防非止惡等功能的本體。對此戒體的承許諸部各有不 同,有部認為其應該是無表色,經部許為非色非心,是相續中的一種特法。今說大乘戒、依唯識宗的觀點,應是阿賴耶識 中依儀軌等因緣所熏成的善種子。在《三戒論》中將其定義為:「以對無量眾生悅意的慈心與不忍他們痛苦的悲心滋潤 相續,唯一為了利益他眾,以智慧圓滿菩提而想獲得佛果之心引發,也就是以智慧方便雙運的願行心所攝六度本體的特殊發心,斷除利他之障礙以及自己圓滿菩提之違緣三門罪業的相續心。」菩薩戒有三類或者說三個分支:嚴禁惡行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

嚴禁惡行戒亦名律儀戒,《瑜伽師地論》中認為律儀戒應是菩薩戒所受的七種別解脫戒,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此戒有十種相:一、不顧戀過去諸欲。二、不惜求未來諸欲。三、不耽著現在諸欲。四、樂於遠離不生喜足。五、能掃滌不正言論、諸 惡尋思。六、不自輕蔑。七、柔和。八、堪忍。九、不放逸。 十、具足軌則凈命。菩薩成就如是十支,名住戒律。

攝善法戒在《瑜伽論》中的定義為:「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為大菩薩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為攝善法戒。」宗喀巴大師歸納為八種相:一、發生三慧。二、於殊勝田積集資糧。三、隨喜功德及有德者。四、習近堪忍。五、迴向發願。六、供養三寶。七、修不放逸。八、修資糧道所依之善。

饒益有情戒以宗大師論有十一相:一、饒益求助伴者。 二、饒益愚於正理者。三、饒益有恩。四、救濟怖畏。五、開解憂惱。六、饒益匱乏資具者。七、饒益求依止者。八、饒益求隨心轉。九、饒益正行。十、饒益邪行。十一、饒益應現神 通調伏之有情。

菩薩戒的受法分有師法和無師法兩種。

有師受法中受戒者需具足兩個條件:一、對前所說三種戒藏具善意樂,誠欲修學。二、發願菩提心。非惟他勸、非為勝他。傳戒師應具備已發大願,有智有力、於語表意能授能開等功德。還需避免惟聰慧,無凈信、有慳貪等過失。求戒者在具德的阿闍黎前禮雙足已,請言:「我今欲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凈戒,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戒師亦當為贊戒之勝利,宣說學處,若輕若重,並勸其發決定心,立堅固誓。

戒子既作如上無倒勸請後,當虔心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及已入十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諸菩薩眾。念彼功德,生凈信心,然後於有智有力勝菩薩所具卑敬儀,對佛像前,作如是請:「惟願大德,或言長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薩凈戒。」如是請已,專念一鏡,長養凈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 量無上大功德藏,如是修勝歡喜,默然而住。此時師當問障 難曰:「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或法弟聽,汝是菩薩否?」彼應答言:「是。」「發菩提願未?」應言:「已發。」若依「梵 網」還應問其是否造過五無間業,若有不應為授。

師於正行時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凈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當具。於是學處,於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否?」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如是三番問答已,能受菩薩不起於坐,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沒?頂禮雙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薩,今已於我某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已為某名菩薩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 某名受戒菩薩亦為作證。」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如是受戒羯磨畢竟。自此以後,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 生親善意,眷念憐愍。令其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

以上即是受菩薩戒祈白請證,如是已作受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薩具起供養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論中叮囑受後應當數數思維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並對經律及注釋等勤加修學。對謗法無信之人不應率爾宣示戒法。

如果不會遇具德善知識,如「梵網戒」中說:「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爾時當於佛像前自誓受戒。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凈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凈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受戒以後當識開遮,先論開緣。論中云:「又一切處無違犯者,謂若彼心增上狂亂,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凈戒律儀,當知一切皆無違犯。」宗大師攝略為二:一得戒未舍,而意樂正住。有違犯中分無染,有染,有染犯中又分軟中上三品纏之差別。所斷罪犯有兩種——他勝罪和惡作罪。他勝罪,「梵網戒」有十,含別解脫四重。「優婆塞戒」有六,《虛空藏經》中有十八或二十三。寂天菩薩的《學集論》把《虛空藏經》與《菩薩地論》結合有十四條。此「瑜伽 戒」有四或分為八。即:一、為求利養,自贊毀他;二、慳惜財法,不行惠施;三、嗔損有情,不受諫謝;四、信相似法,謗菩薩乘。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凈,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

惡作罪在「梵網戒」里叫輕垢罪,有四十八條,「優婆塞戒」有二十八條。《菩薩地論》彙集諸經有四十六條。總的原則如《律儀二十頌》中云:「隨於自及他,雖苦若有利,及利樂應作,不作樂無利。」菩薩行者於自他現後有利之事,雖暫感苦,亦應勉力行之,不做得罪;對於自他現後俱無利益,縱有安樂,亦不應作,做亦獲罪。《菩薩地論》中有其列出純為利他的菩薩對性罪的開許。菩薩在慈悲心,饒益心等動機所發起時,可以行殺、盜、淫、妄、離間語、粗惡語、綺語身語七支。此時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只是欲邪行須簡別僧俗二眾, 唯開在家,不開出家。彌勒菩薩叮囑:菩薩於中應起尊重,住不及恭敬,專精修學……從初專精,不應違犯。

雖初專精,令無違犯,設由無知,放逸、多惑、不敬四緣違犯,即當如法懺悔還凈。應向有力,於懺悔法語表能受, 小乘大乘補特迦羅發露悔滅。其境若無菩薩律儀,唯有別解脫律儀者,則須比丘男女,以沙彌等,且非悔除犯別解脫所對鏡故。若悔罪者是出家身,現有出家可對悔境,亦不應向在家菩薩。若以上品纏犯他勝處法,由此即失凈戒律儀,應當更受。

設中品纏犯,應對三人或三人以上悔惡作罪。先對諸境合掌禮拜,次於下方蹲跪合掌,作如是說:「長老專志,我如是名,如所稱事違越菩薩毗奈耶法,犯惡作罪,如是眾罪,我於長老發露悔除,更不覆藏。發露悔除,我安樂住,不露不悔,則不安樂。」問云:「汝於此等見罪否?」應答言:「見」,問云:「後防護否?」應答言:「如法如律善為奉持。」第二第 三亦如是說。若下品纏犯他勝處法及余違犯,對一人前,悔法如前。若無隨順補特伽羅可對悔罪,可自誓悔。如《菩薩地》第十七品云:「又諸菩薩,過去現在一切誤失,一切違犯,以凈調柔愛樂隨順所學戒心,想對十方佛世尊所,至誠發露,悔往修來,亦勸導他作如是事。如是數數發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業障皆得解脫。」亦可對虛空藏菩薩前夢中悔除。《鄔波離請問經》中的觀點是:菩薩違犯中與嗔、痴相應的為重罪, 當對十眾正直悔除。復有違犯,對五眾前悔除重罪,餘罪對一、二補特伽羅悔。亦可晝夜專誠對三十五佛悔除重罪,《彌勒獅子吼經》等中亦提到晝夜各誦三遍《三聚經》及菩提心之 悔法。三聚為:悔罪、隨喜、迴向。

《攝抉擇分》中云:「又因緣略有四種:一者決定發受心不同分心,二者於有識別人前,故說捨棄語言,三者總別悔犯四種他勝處法。四者上品纏總別毀犯四種他勝處法。」第一謂舍願菩提心。第四上品纏需具四緣:數數現行,都無慚愧, 深生愛樂,見是功德。若以染中品纏犯他勝時不舍戒,生重邪 見亦舍。若未現前舍緣,則雖復轉身遍十方界,在在處處皆不 失此戒,雖數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舍菩薩戒過患極重,如《入行論》中所說:「若他障菩薩,剎那所修福,即損有情利,感無邊惡趣。壞一有情樂,尚使自衰損,況壞盡虛空,無邊眾生樂。」《學集論》中引用《正法念住經》、《正法攝經》、《海慧經》之教證廣明此理。故菩薩於初受時應善觀察,於一切種不應舍戒。

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於餘一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嘴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對治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於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計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藏故。若於菩薩凈戒律儀善加修學,精勤守護,便得成就三種圓滿,安樂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圓滿。謂諸菩薩於凈戒中 行無缺犯,於身語意清凈現行,不數毀犯,發露自惡,如是名為加行圓滿。二者成就意樂圓滿。謂諸菩薩為法出家,不為活命;求大菩提,非為不求;為求沙門,為求涅盤,非為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劣精進,不雜眾多惡不善法,雜染後有,有諸熾然眾苦異熟,當來所有生老病死。如是名為意樂圓滿。三者成就宿因圓滿。謂諸菩薩昔餘生中修福修善,故於今世種種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自無匱乏,復能於他廣行惠施,如是名為宿因圓滿。與此相違,當知成就三種衰損,危苦而住。嚴持凈戒亦常能獲得五種勝利: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捨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凈戒菩薩若等若增諸菩薩眾為其同分,為同法侶,為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能滿凈戒波羅密多;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凈戒,戒成其性。如是菩薩大屍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凈戒波羅密多得圓滿已,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依《瑜伽論》:如是三種菩薩凈戒,以要言之,能為菩薩三所做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做事,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如是菩薩惟有爾所菩薩凈戒,惟有爾所凈戒勝利,惟有爾所凈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

參考文獻

《瑜珈師地論》

《菩提正道論》宗喀巴大師著

《虛空藏菩薩經》

《優婆塞戒經》

《梵網經菩薩戒本》

- END -

 學習五部大論 

 探尋佛法真諦 

世界青年佛學研究會


推薦閱讀:

走向解脫 三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
交誼舞概述 -- 交誼舞概述 -- 交誼舞教學網
中國詩歌發展概述(一) 先秦時期
十天干概述
中國歷史概述(卌八)——唐朝(二)

TAG:菩薩 | 菩薩戒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