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尊法師《入中論》講記(三)

法尊法師《入中論》講記(三) 資料來源:《法音》    作者: 隆蓮筆記     時間: 2009-06-19     從地登地善上進,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除如第八聖此亦爾。

 

諸地所證真空,無有差別,於勝義慧中,安立為地。菩薩從地至地,如鳥飛空無有行跡,故曰善上進也。又由親證勝義,始能善巧無誤失,故名善上進。然於勝義慧中,諸地雖無差別,而於世俗諦上,建立諸地差別。故由福德力之不同,有所斷障礙,所成功德,與所圓滿波羅密之異。否則禪宗破三關後,已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何須再來搬柴運水乎?滅彼一切惡趣道者,彼謂地前。加行位不墮惡趣,唯伏惡趣因果,要證初地,惡趣因果,方得永斷。初地以後若為度生,亦示人惡趣;然由願力,非業力也。異生地即凡夫地,不能得聖人之功德故名異生性,在小乘《俱舍》中名為非得,即未得聖人慧也。此能障聖果,證聖果時,此即永除。第八聖為小乘初果向之異名,四果四向為八位,此從阿羅漢果向下數在第八故亦稱八人地。初果依四諦十六心見道,謂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乃至道類智之十六念心,最後道類智之一念,即證初果。道類忍前,十五念心即八人地。此引為初地同法喻,以大乘境界難知,小乘易曉故也。

                

即住最初菩提心,較佛語生及獨覺,由福力勝極增長。

此三句顯超二乘功德。最初菩提心,謂初地最初勝義菩提心。佛語生為聲聞異名。獨覺者,謂發解脫心以來,百劫修行,常值佛聞法,深通四諦、五蘊、十二因緣、十二處、十八界、處非處等法門,由慢心故出無佛世,最後生,生上三姓,不從佛聞法,由宿善根力,自能厭俗出家入山修行,觀日月遷流,草木代謝,老死無常等事,自能通達有情流轉無明為本,斷惑證聖,故曰獨覺。又獨覺不樂群居,常獨來獨去。又獨覺不喜喧雜,故不為眾生說法,唯為作福田,或現神通,令眾生培福信心增長。即一者,謂即唯初發勝義菩提心之菩薩,已勝二乘也。聲聞利根者三生證果,即鈍根者,如有於釋迦佛世曾發心受持五戒十善,至彌勒時,亦定證聖果。獨覺則百劫修行,亦能證果。唯大乘菩薩要經三大阿僧祇劫,積集福德資糧,本願未圓滿,佛土未莊嚴,眾生未成熟,不能斷煩惱證佛果。如人但求自身存活,即乞丐亦不難謀一飽;若欲成大事業利益多人,富累巨萬,猶感貧乏,是故福德懸殊也。發世俗菩提心功德,諸經亦多說勝於聲、緣,謂彼心緣盡法界眾生,咸欲與樂拔苦,一念中於一眾生邊成一福德資糧,眾生無量,一念中福德無量。雖於睡眠放逸之時,此善根亦繼續增長。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輪王,福德不如一聲聞;悉成聲聞,不如一獨覺;悉成獨覺,不如一初心菩薩,此所以為勝也。

德至遠行慈亦勝。

此句因文便說上地菩薩慧勝聲、緣。七地名遠行地。他宗自唯識以下,皆言初地空慧即勝於二乘。以二乘唯達人空,不達法空故。空宗則說三乘空慧平等。《華嚴經》說乃至八地空慧亦同二乘,而是無相無功用行,七地則是無相有功用行,於第七地般若波羅密多圓滿。又蓋以方便波羅密多,故於真如空性,能剎那出入,此則非二乘所能。故曰初地以上福勝二乘,至第七地時慧亦勝二乘也。

爾時施性最增勝,為彼菩提第一因。

此下贊布施功德。施性即布施波羅密多。爾時通達性空,割身肉以施眾生,如截樹術無異,故能圓滿布施。而此布施,乃成彼無上菩提佛果之第一因。要福德資糧圓滿,始能成就佛慧故;要與眾生安樂,始能攝受教化故。自利利他,皆由布施,故為第一因。

雖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現見。

由達空故,雖施身肉,亦無恐懼痛苦猶豫等事,仍殷重愛樂行施。以此樂施之相為因,能比知其餘不可現見之功德,如達空性,斷三結等。

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

此下示不唯菩薩應行布施,二乘凡夫亦應行施也。彼者,指菩薩以外之人。皆求樂者,眾生多求五欲樂,苦行外道受諸苦,如尼乾子等,亦為求作國王或升天,享五欲樂也。修離欲外道者,為求禪定樂;二乘為求寂靜樂;乃至成佛亦為令眾生得無漏樂。故不求樂之有情,可謂無有。此處所說樂,偏重五欲樂。資具即衣食四緣等,在用貨幣之時代,可以金錢釋之。資具無缺,乃先世福業之報,在家孝父母敬師長,出家承侍三寶乃感此果。若無因而有果,虛空應出麵包,故貧者不可以劫盜而致富也,《賢愚因緣經》、《百喻經》等當參看。佛知正因果,故於六度之中,先為菩薩說布施。或謂出家之人,未必能布施,然仍能持戒,可見六度不必以布施為先。然而凡持戒者,第一念必先有不貪著心;對於家及五欲境不貪,始能持出家戒;對於資具不貪,始能非義不取。如此等是也。

悲心下劣心粗獷,專求自利為勝者,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

悲心下劣之二乘,煩惱未調之粗獷眾生,不顧他利,唯以自利為第一義者,其所求滅苦之因,如滅饑寒苦之衣食等受用具,亦皆施之果也。

此復由行布施時,速得暇遇真聖者,於是永斷三有流,當趣證於寂滅果。

聲聞緣覺,要先聞佛說法為因,始能斷三有生死之流,而證聖果。在家人要值遇聖者,尤必以施為增上緣,由以清凈信心供佛及僧故,必感真聖者為作福田。聖者受已,必為說三有過失,令施者如理思惟,自證聖果。此顯二乘出世樂亦由施得。

發誓利益眾生者,由施不久得歡喜。

菩薩擐(huàn大誓甲,利益眾生,由施波羅密圓滿,不久即登歡喜地。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惟布施為要行。

悲性謂以大悲為體性之菩薩,非悲性謂非以大悲為體性之凡夫二乘,皆由布施始獲其所求之樂,故推布施為修行要道也。

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

此顯菩薩之意樂。菩薩聞眾生來求布施之聲,思維我為施主,能滿眾生之願,譬如父母,有大產業,遺其子女,自心快慰,不可名狀。較聲聞入寂滅涅槃煩惱寂靜之樂,猶為過之。以彼惟自利,此則既滿己布施之願,亦滿彼求樂之願故。但聞其聲,樂尚如此,何況真能行大布施。故聞求施語則喜,舒手行施則樂,施已亦復無悔,深生隨喜,初、中、後三時,惟是極大殊勝喜樂也。

由割自身布施苦,觀他地獄等眾苦,了知自苦極輕微,為斷他苦勤精進。

此顯菩薩布施之堪忍與精進。地上菩薩布施時,割自身肉,亦無痛苦。如經云:通達緣起性空者,視割身肉,如剝樹皮,菩薩身如葯樹,一任眾生折其枝葉,乃至掘其根株,以療疾苦,不作是念:此樹為我,彼樹為他,傷此樹時我有苦,傷彼樹時我無苦也。此說布施苦者,如說佛往昔捨身受苦因緣,皆是地前之事。加行位前,布施意樂未成熟,施身肉等,佛亦不許。加行位中,意樂久經熏成,能施身肉,然仍有苦。以如理觀故,雖苦能忍受不退。謂觀地獄中苦,如《菩提道次第》所說八寒八熱等獄,人世之苦,無可為喻。為救彼眾多受苦有情,積集福德資糧,須行布施,雖捨身肉,此地獄苦,仍極輕微,如患重病者,欲療重苦,針灸等痛,亦能忍受。菩薩為利眾生而行布施,雖割自身之肉,其苦亦能忍受,倍增精進。佛因地中,如斯苦行,極多無量。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密。由於三輪生執著名世間波羅密多。

此顯布施波羅密出世非出世之差別。空謂如幻,非謂施者受者施物皆無,若以三輪俱無為出世波羅密,一切眾生,皆已圓滿施度矣。達三輪性空,施度始能圓滿,名出世波羅密。未見道前行施,不達三輪性空,雖可觀想成空,然非實證,尚不得名波羅密。然以其能斷鏗貪,與施度相應又以迴向力攝持,亦為成佛之因;由其隨順出世波羅密之故,亦名波羅密。

極喜猶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所依光明獲端嚴,破諸重暗得尊勝。

此一頌繼以喻顯初地功德。月喻極喜地者有三義:一高尚,二光明,三尊勝。證性空慧者始達,故高;二菩提心圓滿,無量功德莊嚴,故光明;除諸熱惱障品饒益無量眾生,故尊勝。意者,心也。佛子之心,喻如虛空。空慧為能依,此心為所依。以空慧月故,所依之心,如虛空為月所照耀,亦獲光明,一切心皆有無量功德莊嚴也。暗謂愚痴,慧光能破痴暗。作大福田,故曰尊勝。


推薦閱讀:

凈界法師開示持咒訣竅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四集)-凈空老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三三一卷——第三四0卷
海濤法師:念誦什麼咒語可以消除業障?
佛學基礎知識03 廣超法師主講 果逸居士筆錄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