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幼兒家庭教育〈上〉

教育孩子父母配合態度一致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

  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 專家提示

  誠然,懲罰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且還有一個使用方法的問題,正確使用可以以罰代教,如果使用不當,則會使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如有些兒童在感情衝動時會用堅持錯誤行為來報復懲罰。而懲罰的反覆執行要麼使孩子產生恐懼父母的神經官能症,要麼使孩子破罐破摔,對懲罰"逆來順受"無所謂,這都是不足取的。

 

早教的關鍵是素質培養

  幼兒期正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早期教育對人的影響深遠。如果把幼兒比喻成一棵樹,那麼情感、意志、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彷彿是這棵樹的根系。假若一棵樹的根系不頑強、不健全,不能和諧地在"社會"沃土中茁壯成長,這棵樹就很難頂天立地,成為棟樑。

  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使孩子學會自尊、自信、自立意識和自主性,還包括平等競爭的意識、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培養孩子寬和容眾的協作精神,鍛煉幼兒的社交能力,使孩子具有處變不驚的心態和強大的社會應變能力。

  孩子的體驗是知識、情感、世界觀、人生觀的結合,是一種綜合的學習。比如,孩子在堆沙堡的過程中,不僅知道了沙子的形狀,還有了堆沙子的經驗,不僅如此,他們還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苦惱。對幼兒園的孩子,應該是以玩兒為主,當然也可以讓他們通過活動完成一些任務,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能力和思維方式。

  兒童的早期教育,關鍵也是素質的培養。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智能素質、品德素質、法規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這其中心理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然後才是考慮讓他們多學點東西。對一般的孩子,他是3歲能識3000字,還是10歲能識3000個字並不重要。

 

 

如何為孩子選擇感統訓練館

   近年來,隨著剖腹產兒童的增多以及非常"6+1"的養育環境(意指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孩子的集體關注與養育),使得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眼裡是標準的"問題兒童"。對於他們,老師和家長也沒少費心,甚至家長對其打罵,但收效甚微。其實這些孩子很可能是患了感覺統合失調症。時下,許多家長把孩子送進感統訓練館進行訓練,當感統成為一種流行,如何給孩子選擇訓練館又成為一個新的問題。

  一、選擇經驗豐富的教練是最重要的

  有些家長非常注重感統訓練館的硬體設施,認為只有器械全才能保證訓練效果。給孩子選擇訓練館,重要的是選擇經驗豐富的教練,關注的是訓練的效果,千萬不要把眼光單純地盯在訓練器械上,以免重蹈古人"買櫝還珠"的覆轍。

  二、選擇訓練組織形式多樣的訓練館

  傳統的感統訓練多為量化訓練,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很難讓兒童長時間地保持訓練熱情,興趣一旦失去,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卡奇獨特的家庭延伸訓練不但增強了家長的訓練互動性,而且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最大程度地確保了訓練效果的穩定性。

  三、選擇體能和感統訓練並存的訓練館

  實踐證明,許多感統失調的孩子同時存在著體質差的現象。體質訓練是感統訓練的基礎,訓練方法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方法的多樣性能夠很好地調動孩子的運動積極性,從而使感統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歲前是培育寶寶的關鍵

    孩子很多行為是在三歲前決定的,重點在於您有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學習發展機會、給予足夠的愛。 

  觀察孩子是第一步

  您有一顆細膩的心觀察孩子,這就是正確的第一步。父母的想法和孩子有差別,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地去試探孩子。在情緒教育方面,了解孩子的個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的情緒管理不是去學很多理論,而是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去了解孩子、愛這個孩子。

  愛是一種學習過程,在生活片斷中,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給他傷害。孩子的成長速度很快,要時時注意他的變化,父母要能有足夠的智能去了解孩子是否正常,不要只是給予斥責與處罰,要知道那是因為你不了解他,結果反而給予斥責與處罰,要知道那是因為你不了解他,結果反而給了他傷害;孩子是用感覺學習,所以父母要營造情境去學習如何愛人,讓孩子去表達要與不要。

  如果只是"教"與"給"是不夠的,要與孩子互動學習才知道如何適當地給予。世上有許多成功的人,就是因為他對自己充滿自信,而犯罪青少年多半沒有自信,就是因為父母常跟他們說什麼不行、不能要,所以給孩子充分的需要與滿足,這樣孩子成功的機會就會多很多。

  親子互動影響未來發展

  其實父母不難發現,孩子哭鬧不見得就是要人抱,而是希望知道父母就在身邊,所以到底要不要抱不是問題,而是了解他要什麼,有的父母乾脆就以塞奶嘴解決,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嗎?零歲教育所以重要,就是因為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親子之間如何互動,對他未來的情緒將有極大的影響。

  在零歲之前就做好孩子的人格發展,必須是父母懂得如何用對心、使對力,如此可以使你將來在教育孩子時更加省力。例如我要在上班前叫孩子起來吃奶,但孩子睡得很沉,被吵醒一定會很不愉快,所以我就想如何使他快樂地起床,經過我的觀察發現,父母當時的情緒如果是急切的、有壓迫性的,孩子也會感到不安,所以我決定在他一睜眼時,就讓他看到我的笑臉,我會抱著他去玩玩偶,抓他的手讓他去拍一拍,跟他說話,使他了解這個儀式表示要起床了,要知道跟人家問好。所以營造好的起床氣氛很重要。另外,挑選保姆也是重要的,要了解保姆會不會笑,是不是愁眉苦臉,這樣才不會將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傳播快樂情緒

  大人的笑容對孩子是一個最好的示範作用,您的管教態度也關係到他的順從與否,例如孩子討厭洗臉,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緒帶給他,你可以邊洗自己的臉邊哼著歌,讓孩子覺得洗臉是件愉快的事,之後問他要不要洗,讓他產生期待的心理,進而喜歡這件事。這個過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規該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學些卡通的話與幻想,讓孩子感染到您快樂的情緒。

  當父母覺得做這件事是快樂時,您的孩子必然也會快樂;如果您覺得不快樂,孩子也會覺得不快樂,這就是沒有用對心、使對力。孩子在快樂的經驗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緒及性格的基礎,並且得成功的快樂。三歲前的教育取決於父母去觀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到處去聽信別人怎麼說,只要那個方法是可以帶來快樂,那就是可行的;如果您會覺得困擾,那個方法就不要用,因為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應專註與用心

  專註與用心是最好的教養方法。還有我的孩子不到一歲就不用尿布,前提是要訓練他大小便,但我又擔心強迫他,所以我就問她如何訓練。原來是保姆每次帶他去廁所,都會在一旁放水,而且每天固定時間坐在馬桶上,使他培養便意,久而久之他就知道何時會解出來,或者是放水龍頭時,他就會有尿意,而且每次上完,保姆就教他拉水,並學開燈、開門,讓孩子感覺是在玩。切記在他學習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責罵他,而是讓他從愉快中學會上廁所。由此可知,方法很重要,要專註與用心。

  如何用對方法教養孩子

  例如,當孩子會爬時,我會擔心他容易受傷,於是我就圍了一個區域,限制他的活動範圍,可是他長大後就會把東西頂開,即使後來我加強圍堵,沒想到他居然做出更危險的動作。我發現這個方法不行,就把插座蓋子蓋上,或是把東西收起來,使他不再那麼容易產生好奇;還有他對做飯很好奇,我怕他受傷便把他放到娃娃車裡,沒想到他的態度變得很急躁,於是我就抱他去參觀爸爸做菜,或是給他玩具鍋鏟讓他獲得參與感。

  由此可知,孩子不是限制、禁止、命令能控制的,而是要了解他對什麼好奇,只要能滿足他的好奇心,就能讓他不再好奇。但他對危險事物也很好奇怎麼辦?我絕不鼓勵去驚嚇孩子,比方說讓他去接觸熱水,因為當他還小時,父母要避免讓他接觸危險,所以好的教導是去營造一個好的空間,而不是嚇他。 

 

怎樣發現孩子潛在特長

     下面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18種潛在特長:

  1、能出色的記憶詩歌和電視播放的專欄樂曲。

  2、善於觀察父母的心情,領悟父母的憂與樂。

  3、善於辯別方向,極少迷路。

  4、落落大方,動作優雅,懂禮貌。

  5、愛伴隨樂器的彈奏唱歌。

  6、愛提些怪問題。

  7、給孩子朗讀時,要是你更換了經常朗讀的故事裡的某個詞,孩子就會說讀錯了。

  8、喜歡自己動手,什麼東西都一學就會。

  9、特別喜歡模仿戲劇或電影人物的動作或道白。

  10、乘車時,對經過的站名或路標記得清清楚楚,並向你提起什麼時候曾經來過這個地方。

  11、喜歡傾聽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響,並能根據音響敏捷地判斷出是什麼樂器。

  12、喜歡東寫西畫,物體勾勒得形象逼真。

  13、愛把玩具分門別類,按大小和顏色放在一起。

  14、善於把行為和感情聯繫起來,如說"我生氣了才這樣乾的"。 

  15、喜歡給人講故事,而且講得有聲有色。

  16、善於描述所聽到的各種聲響。

  17、看見生人時,會說"他好像是某某人"之類的話。

  18、善於判斷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您的孩子如果第1、8和15條表現突出,可能具有語言才能;如果5、11和16條突出,可能是個音樂苗子;如果6和13條表現突出,說明的邏輯數學方面的天賦;如果3、10和12條表現突出,說明有豐富的空間想像能力。

訓練孩子說話的九要素

    首先我們要知道小兒說話所需哪五種基本技能: 

    1、小兒能發出各種聲音,而且音調有高有低。 

  2、能聽和辨別聲音的方向,並且有了聽覺選擇性,對某些聲音予以注意,而對另一些聲音不予理睬。 

  3、有模仿性行為,特別是模仿發聲及發聲時的方式。 

  4、會想像,對不呈現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遊戲反映出來。 

  5、認識熟悉的事物,當大人蓋住眼前的實物時,小兒會尋找。 

    小兒開口說話猶如打破堅冰一樣,是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開口說話看似簡單,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 

    只有當小兒具備上述5項技能時,才會有語言的產生。現在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賦予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那些開口遲、說話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在此,我們要奉勸父母們不要太急躁,因為小兒說話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它是沒有捷徑可行的。父母要耐心地觀察,並促進這個過程的發展,哪怕短時間內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語言上的絲毫進步,也不要氣餒。實際上,小兒語言的進展在開口說話之前是悄然進行的。如果此時父母灰心喪氣,放棄教孩子說話,那麼失敗則是難免的。所以,我們建議父母要用遊戲開發小兒的語言能力,預防語言發展緩慢。為了使這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更有效,父母要記住下述幾個方面的策略: 

    一、盡量使小兒感到快樂和有趣 

    教語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種父母說,孩子學的單調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有些語言,特別是那些較難理解或較難發音的詞語,兒童一時半會兒是講不出來的,如果父母硬逼著他們"鸚鵡學舌",只會使孩子感到緊張和痛苦,失去對學語言的興趣。正是因為這個道理,父母先要發現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這可能包括吃的東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飲料等。當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項任務,父母就可以用這些東西獎賞他們,但更多的是要有語言、用父母快樂的表情、用擁抱或親吻的動作來對孩子表示鼓勵。還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據小兒的年齡特點安排遊戲時間的長短;二是要不斷變換遊戲內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二、控制教學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學習新的語言,首先要學會控制孩子學習的情境,使小兒能夠配合,注意力集中並感興趣。其實,年幼兒童在學習時的分心是很常見的,關鍵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訓斥。比如 ,當孩子在學習中不合用或表現不好時,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辦法是什麼也不說,自己只管繼續遊戲;如果孩子此時把玩具亂扔在周圍,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離開房間幾分鐘後再繼續;如果小兒仍然調皮搗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結束遊戲。這樣,孩子會很快懂得自己做錯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會回到父母身邊再安靜下來。 

    三、教語言的同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語言 

    父母在教孩子學語言時,一則自己不要自顧自地說,因為這會使孩子只聽而無機會說;二則不要提問題太多,因為孩子在諸如"這是什麼"一類的問句中,並不能學到什麼語言,反而增加他們的緊張;三則不要使用複雜的語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並且突出所教的單詞,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則是不要只說不演示。在教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充分調動視、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還要輔以相應有盡有動作,使孩子懂得說話的意思。 

    四、每天定時教小兒 

    父母應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遊戲,在遊戲中教孩子說話。所定的時間可因人而異。開始的時候,時間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約2-3分鐘,然後逐步延長,形成常規。 

    五、選擇最佳的學習時機 

  父母應當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學習時機進行語言教學。所謂最佳的學習時機,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較集中的時候,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孩子學的東西也會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睏倦的時候教語言,往往事倍功半。 

    六、重點突出,反覆練習 

  父母在一段時間內只教小兒學習一個特定的詞語,並且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 

    七、小步驟前進 

    學習語言時,父母要把目標化整為零,每一步要分得較細,使孩子在學習中容易獲得成功。如果步驟與步驟之間跨度較大,孩子就會遇到困難,挫傷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例如,當小兒只會少數稱呼時,父母就著重於疊詞或單詞的教學;當小兒不會發"K"音時,父母可以訓練孩子的口舌運動,先發"a"或"e"的音,逐漸過渡到"K"音等等。 

    八、不要輕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時間內,父母尚未看到明顯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為孩子的開口,是需要"千呼萬喚"的。 

    九、記錄進展情況,看到小兒的進步 

    在孩子末開口之前,父母很難看到他們的進步,這常常影響父母教孩子的積極性。為了避免這一點,建議父母經常記錄孩子的行為表現。對於能說話的孩子,父母要記錄他們用辭彙的性質,是名詞還是動詞,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的詞語,是短語還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語言學習的反饋信息。

 爸爸應多與寶寶"肌膚之親"

   英國衛生當局建議初為人父者懷抱新生兒時,最好赤裸上身,共同感受肌膚接觸的溫情,這樣做對增進父子間的感情以及嬰兒未來的人格發展大有益處。可見,父愛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交流與累積。

  沒錯,看過了這四位小爸的故事,之前的答案已經昭然若揭--

  1.感情需要鋪墊,在妻子剛剛懷孕時,你就該投入到這場孕事當中,適應准爸爸的身份,為將來寶寶的到來做好感情準備;

  2.誰都不是天生的育兒高手,不妨先從打雜做起,慢慢摸索,然後做一些相對簡單的事,不要因為孩子哭就慌亂灰心。在一些育兒事宜如看醫生、買保險、購買玩具等問題上爸爸可以主動拿主意,聽取他人建議。

  3.當你為在家中多了一名新成員感到不適應,或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時,你就必須向一個人尋求幫助--你的妻子。和她保持良好溝通,把心裡的不快說出來,讓孩子媽明白你的感情需要。同時,你也應該多幫妻子分擔一些家務,讓她能有時間來傾聽。

  4.建立父子良好關係的基礎始於孩子的嬰兒時期,一旦錯過良機便永不再來。只要每天抽出一小段時間來和寶寶進行直接接觸交流,驚人的感情共鳴便會滲透在父子間。你只需做一些很簡單的事,如散步時你來推嬰兒車;多給寶寶拍一些照片;每天教寶寶說一個單字……

  只要能做到以上這些,年輕的80小爸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向眾人宣布:我們很年輕,但我們一定能成為好父親!

孩子早識字不如做遊戲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讓孩子出類拔萃的並不是提前識字,而是遊戲、遊戲,再遊戲!日前,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心理專家、早教專家瑪思博士為上海家長解讀了一次"遊戲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遊戲

  "我們工作都很忙,哪有時間陪孩子玩?""為了照顧孩子,是不是應該在孩子出生後的三年里,做"全職媽媽"?三年的"全職媽媽"界限是否科學?"不少家長抱怨時間少,又擔心照顧孩子不夠。

  但瑪思博士對年輕家長強調:全世界的爸爸媽媽都越來越忙,美國很多媽媽生完孩子6周後就去工作,這並不是家長的錯,但工作再忙,也能擠出時間陪孩子,把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變成遊戲!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價的遊戲道具。"瑪思博士表示,廉價的紙盒並不比昂貴的玩具差,評價玩具好壞的並不是價格,而是用處。鍋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樂道具。孩子通過敲擊可以了解聲音的大小、節奏,甚至為自己創作出一段不錯的音樂,充滿成就感。

  此外,把寶寶整個身體放在捲起來的毛巾上,就可以訓練他的平衡感;一面鏡子和一支口紅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我,比如:把口紅塗在寶寶的鼻尖上,當寶寶在鏡中看見自己,並試圖抹去口紅時,孩子就會意識到原來鏡子中的寶寶就是他自己。

                                         

  在遊戲中學習社交禮儀

  "今天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玩過家家遊戲,將來他可能就是你孫子的爸爸。"瑪思博士認為,孩子不僅在遊戲,更在經歷學習做人的最初體驗。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合作等方面比較薄弱,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往,創造一個良好環境。0至3歲的寶寶已經有他們自己的社交。瑪思博士說,當寶寶哭泣時,別人會有反應,這就是最初的交流。寶寶會在和別人的遊戲中逐漸了解規則、解決問題方法等,而戶外遊戲更能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熱愛世界。

  同時,教會孩子在遊戲完畢後收拾房間,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家長,寶寶的第一個玩伴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同等。家長要選擇合適的遊戲,並做好孩子的第一個玩伴。"

  瑪思博士說:"別把孩子推給電視就以為了事,儘管電視節目很有趣。家長選擇的遊戲不能太複雜,但也不能太刺激。遊戲要尊重寶寶的成長速度,符合寶寶的特點等。"專家建議,躲貓貓就是孩子最愛玩的遊戲之一,孩子遮住眼睛就會認為事物消失了,玩這種遊戲可以幫助寶寶意識到物體永恆性,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看不見而不存在。

  寶寶的模仿能力也很強,經常做一些日常動作,比如:揮手再見等,能幫助寶寶更好地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而角色扮演能培養寶寶的想像力,給寶寶一隻玩具話筒或用玩偶和寶寶對話,都能更好地讓寶寶開口表達。

 

 父母必讀十個經典家庭教育故事

   一、無聲的教育:老禪師的育人技巧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看見院牆邊有一張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翻牆出去了。老禪師也不聲張,靜靜地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個時辰,果真聽到牆外一陣響動。少頃,一位小和尚翻牆而入,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師傅的責備和處罰。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很平靜的語調說:

  "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張伯苓先生以身作則戒煙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1919年之後相繼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他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並且身體力行,為人師表。

  一次,他發現有個學生手指被煙熏黃了,便嚴肅地勸告那個學生:"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沒想到那個學生有點不服氣,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張伯苓對於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喚工友將自己所有的呂宋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 "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果然,打那以後,他再也不吸煙了。

  三、一句話改變學生的命運:皮爾保羅校長"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一定會是紐約州的州長",一句普通的話,改變了一個學生的人生。

  此話出自美國紐約大沙頭諾必塔小學校長皮爾保羅之口,話語中的"你"是指當時一名調皮搗蛋的學生羅傑羅爾斯。小羅爾斯出生於美國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裡環境骯髒、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從小就受到了不良影響,讀小學時經常逃學、打架、偷竊。一天,當他從又窗台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校長皮爾保羅將他逮個正著。出乎意料的是,校長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誠懇地說了上面的那句話並給予語重心長的引導和鼓勵。

  當時的羅爾斯大吃一經驚,因為在他不長的人生經歷中只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的小船的船長。他記下了校長的話並堅信這是真實的。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象一面旗幟在他心裡高高飄揚。羅爾斯的衣服不再粘滿泥土、羅爾斯的語言不再骯髒難聽、羅爾斯的行動不再拖沓和漫無目的。在此後的40 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終於成了紐約州的州長。

  四、寬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五、讚美是暗室中的一隻蠟燭

  據氣象台的天氣預報,最近將有颱風襲擊一座海濱小城。

  小城裡的百姓驚慌起來,積極地投入到預防工作中。一位母親忙碌著,旁邊站著她的小女兒。

  "這該死的颱風……",母親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詛咒。

  "我喜歡颱風",旁邊的小女孩不同意母親的說法。

  母親感到很詫異,因為颱風破壞力極強,毀壞莊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不便並造成損失,可眼前這個小不點兒居然說她喜歡颱風。

  "孩子,告訴媽媽,你為什麼喜歡颱風?"母親小心翼翼地問。

  "上次颱風來了,就停了電",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電又怎麼樣?"

  "晚上就會點蠟燭。"

  "你喜歡點蠟燭嗎?"

  "是的,那回(指上次颱風吹過的晚上)我點著蠟燭走來走去,你說我象小天使。"

  母親頓時無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計,抱起小女孩,親吻著她的小臉蛋,湊近她的小耳朵並說了一句話:"孩子,你永遠是天使!"

  六、開花的佛桌:給浪子回頭的機會

  曾經有一個小和尚,極得方丈寵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數教授,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佛門弟子。沒想到他在一夜之間動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從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後的一個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灑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懺悔了,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里請求師父原諒。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不願再收他為弟子,說:"你罪孽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桌子上開花。"浪子失望地離開了。

  第二天,方丈踏進佛堂時,看到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間大徹大悟,連忙下山尋找弟子,卻為時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而讓奇蹟隕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

  七、正人先正己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有一位女士養了一隻珍貴的鸚鵡。這隻鸚鵡非常美麗,可是它卻有一個壞毛病:經常咳嗽且聲音沙啞難聽,好象喉嚨里塞滿了令人作嘔的痰。女主人十分焦慮,急忙帶它去看獸醫,生怕它患上了什麼呼吸系統的怪病。

  檢查結果證明,鸚鵡完全健康,根本沒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問起為什麼鸚鵡會發出那難聽的咳嗽聲,醫生回答說:

  "俗話說,鸚鵡學舌。它之所以發出咳嗽聲一定是因為它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你們家一定有人經常咳嗽,是嗎?"

  這時,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來,她自己有抽煙的習慣,所以經常咳嗽,鸚鵡只不過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聲模仿出來而已。

  八、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頭熊在與同伴的搏鬥中受了重傷,它來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憐,便決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為熊擦去血跡、包紮好傷口並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供熊享用,這一切令熊無比感動。

  臨睡時,由於只有一張床,守林人便邀請熊與他共眠。就在熊進入被窩時,它身上那難聞的氣味鑽進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從來沒聞過這麼難聞的味道,你簡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蟲!"

  熊沒有任何語言,當然也無法入眠,勉強地挨到天亮後向守林人致謝上路。

  多年後一次偶然相遇時,守林人問熊:

  "你那次傷得好重,現在傷口癒合了嗎?"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傷痛我已經忘記,心靈上的傷口卻永遠難以痊癒!"

  九、給每一株野草開花的時間

  一位隱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勞,每年春天,台階上的野草剛探出頭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隱士決定出遠門,叫了一位朋友幫他看守庭院。與他相反,這位朋友很懶,從不修剪台階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瘋長。

  暮夏時,一株野草開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氳著一陣陣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蘭花一樣,不同的是花邊呈蠟黃色。這位朋友懷疑是它也是蘭花中的一種,便採擷了一些葉子和花朵去請教一位研究植物的專家。專家仔細地觀察了一陣,興奮地說:

  "這是蘭花的一個稀有品種,許多人窮盡了一生都很難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這種臘蘭的單株價至少是一萬元。"

  "臘蘭?!"這位朋友驚呆了。而當那位隱士知道這個結果時,驚呆的人又多了一個,他不無感慨地說:

  "其實那株臘蘭每年春天都會破土而出,只不過它剛發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開花,那麼幾年前就能發現它的價值了。"

  十、永不凋謝的玫瑰

  在前蘇聯的一所學校,校園的花房裡開出了美麗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學前來觀看,但都沒有人去採摘。

  一天清晨,一個四歲的小朋友(就讀於該校幼兒園)進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當她拿著花走出花房時,迎面走來了該校的校長。校長十分想知道小女孩為什麼要摘花,便彎下腰親切地問:

  "孩子,你可以告訴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給誰的嗎?"

  "送給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訴她學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這就摘下來送給她看,希望她早點好起來,等奶奶看完了之後我會把花送回來。"

  聽完孩子的回答,校長的心顫動了。他牽著小女孩的手,從花房裡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說道:

  "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這位校長是誰呢?他就是偉大的教育家、萬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蘇霍姆林斯。

3歲以下學電腦影響發育

     許多人認為孩子越早學電腦越好,不僅有助於智力發展,還能較早掌握電腦這個高科技產品。但是教育專家建議,3歲以下兒童不宜學電腦,因為計算機與3歲以下的兒童的學習方式並不相匹配。

    據上海青年報報道,經研究,幼兒骨骼發育的特點在於骨骼彈性大,易變形,腕骨骨化沒有完成;肌肉組織較柔軟、力量弱、耐力差,容易疲勞。而現在幼兒所使用的電腦,都是比照著成人的尺寸製作的。必然會導致孩子的身體的不良發育,何況你還要考慮到盯電腦屏幕引起的近視、散發出輻射傷害等問題。

    另外孩子過早學電腦,對其認知和感情發展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早期兒童長時間地與電腦打交道,計算機的符號式思維將主導其基本思維方式,零碎的符號式機器思維代替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兒童的創造力、想像力和注意力很難得到磨鍊。在情感上,對電腦的信息界產生一種眷戀和過分的依賴之情,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而且也不利於良好道德觀念的形成。

孩子爭吵的解決方法

   孩子間相互爭吵是父母最感頭疼的事。一方面怕爭吵時打架,傷害孩子或對方,另一方面怕傷了與對方父母的和氣,所以,家長往往以訓斥或揍孩子而結束爭吵。  其實,孩子在一起玩耍,爭吵是普遍而自然的現象。現在孩子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倔強,是每個家庭中的"特殊人物",所以容易形成不合群、自顧自、獨佔一切的壞習慣。

  他們在一起玩耍,爭吵的現象是難免的,從孩子心理上講,他往往以自己為中心,不了解別人的心理和要求,不容易接納同伴的意見,常常是通過爭吵的形式來爭辯說理,來了解對方的想法。另一方面,孩子通過爭吵來激發自己表達內心世界的語言,從爭吵中學習說話,學會忍讓、寬容、接納別人。孩子一般不會像大人一樣因利益衝突而記恨對方,他們爭呼以後會馬上和好,往往大人氣還沒消,孩子又到一起玩了。因此,父母發現孩子爭吵時,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把大人之間的矛盾帶到孩子中間去。

  孩子間相互爭吵的解決方法?

  1、 父母要耐心聽,不要急於解決。發現孩子爭吵時,只要不是那激烈,不會發生過頭現象,不會造成傷害,父母就要耐心聽他們為什麼事爭吵,做到心中有數,一般不要急於管,讓他們爭吵一會兒,他們把話說完了或是意見統一了,自然就不爭吵了。

  2、先轉移注意力,後冷靜處理。當孩子爭吵非常激烈,有打架的趨勢時,父母可先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說:"××你的衣服怎麼樣了?"或父母拿件玩具說:"這玩具是誰的呀?"這樣兩方孩子的注意力馬上轉過來看衣服或看玩具,顧不上爭吵了。等他們冷靜下來以後,大人再詢問爭吵的原因。

  3、聽清原因,不要輕易評判。父母發現孩子間爭吵,往往不問青紅皂白,開始就說"不要吵了","誰吵我就打誰",或是用恫嚇的方法嚇唬孩子說:"你們都是壞孩子,再呼和浩特我就把你們送公安局去!"這樣做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因為孩子爭吵必定會有原因,或是誰拿誰的玩具,或是誰打了誰,或是誰不跟誰玩了等等。即使很小一個原因,孩子也會爭吵起來,所以父母一定要問清原因,不能輕易評判。孩子間的爭吵,反映著雙方關係不協調。暫時有了障礙,只要父母採取調和的手法,說說雙方的優點,鼓勵他們有勇氣承認錯誤,讓他們互相說聲"對不起",孩子就和好了,父母不要非評個誰是誰非不可。

  4、 父母不要急躁,不要橫加指責。孩子發生爭吵,必然聲音大,態度不好,父母看,千萬要冷靜聽聽他們爭吵什麼,手裡拿什麼東西,在不了解原因前不要橫加指責,各打五十大板。這樣簡單、粗暴地處理,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

  5、孩子爭吵,父母要很進行引導。對孩子爭吵如果引志不當,會產生消極的作用。因為孩子心理和語言發展水平有限爭吵大多利用動作方式,難於展開語言爭辯,所以父母要很好地加以引導。比如:"××是講道理的","××說得對""××聽父母說的話"等等,以鼓勵表現好的來誘導表現不好的,這樣會立即奏效。

  6、孩子間相互爭吵,父母要給以正確的評價。孩子爭吵,父母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以誰會說,誰的力氣大就說誰占理。這種不公正的評判,會使孩子是非不分,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以致影響孩子正確認識做人的標準。

寶寶的小屁股怎麼坐不住

  家裡到處都堆放著寶貝喜歡的玩具,但是似乎沒有一樣能夠讓他長久地保持濃厚的興趣。小傢伙對它們"視而不見",他們似乎更喜歡這裡爬爬,那裡走走,越是被禁止去的地方越是對他們充滿吸引力。這讓不少年輕的新爸新媽們大為頭疼。

  爸爸媽媽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寶寶的小屁股怎麼就是坐不住呢?他怎麼就不能乖乖地坐著玩上一會兒玩具呢?

  事實上,在2歲以前的年齡段,大多數的小寶寶對事物的有意注意僅僅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而已。隨著寶寶有意注意時間的不斷延長,他們對事物專心的能力會不斷地得到發展。與此同時,爸爸媽媽對寶寶那使不完的勁以及對玩具的"孰視無睹",不妨做做以下的嘗試:

  換換遊戲方式

  如果寶寶明顯對某樣事物或者某個玩具不再感興趣,那麼不妨換一種玩法。例如,本來一直和寶寶玩滾滾球,現在不妨來玩玩跳跳球或者丟丟球。

  玩玩"躲貓貓"

  嬰兒研究專家表示,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躲貓貓遊戲對寶寶大有好處。例如,能夠讓寶寶漸漸理解物體的客觀永存性。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個遊戲能夠非常有效地延長寶寶的有意注意時間,他們會盡情地做著遊戲,全然沒有厭倦感。

  滿足寶寶的好奇心

  寶寶喜歡把一切弄得一團糟嗎?那就隨他去吧!偶爾的一次"無所顧忌"能夠大大地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何樂而不為呢?

  在玩具上"動點小手腳"

  每個星期都將一些玩具藏起來而給寶寶一些別的玩具,或者每隔一段時間將玩具換個固定的地方擺放,這樣寶寶會對玩具保持濃厚的興趣。

  不要忽視"親子閱讀"

  要充分利用各種卡片,和寶寶一起認認卡片上的事物。經常為寶寶準備一些新的圖書,激發寶寶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的濃厚興趣。這可是訓練有意注意的絕佳方式。但要注意,千萬不要用看電視來代替閱讀。電視的畫面跳動頻率非常快,寶寶長時間看電視,不僅不能增強有意注意,反而會影響他的視力。

 

父母是寶寶的最好"玩具"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能否最大程度地發揮潛在的智力,極大部分有賴於5歲以前所接受的感覺及智能刺激的多寡。1歲之前的孩子尚未進入主動探究周圍世界的階段,給予孩子較合理的感覺刺激和較多的情感交流,應是最好的選擇。爸爸媽媽是幫助孩子了解世界的第一人。

  實際上,可以作玩具的東西很多,也並不是越新奇特越好。一些簡單的家用物品,如可握、可捏的塑料瓶、空盒子、可咬、可磨牙的東西等;也可自己改裝,只要顏色鮮艷,可拿著玩的任何形式的物體,同時體積夠大,孩子不致吞咽下去,經過消毒,沒有傷害 都可以。商店裡也有一些不錯的選擇,如掛在小床上會動的一類玩具;還有一條橫杠加上一些圓環的一組裝備,嬰兒可抓,也可以用手拉的;或是清晰可見的塑料水族館,裡頭有魚,可以掛在小床邊讓寶寶觀看……

  父母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儘可能多地給孩子提供可玩的東西,可聽、可看、可感覺的東西。

  最好的玩具就是爸爸或媽媽,這個"玩具"是寶寶最喜愛的。任何玩具都比不上爸爸媽媽和寶寶的交流與玩耍,因為爸爸媽媽是充滿感情的,是有創造性的,是變化無窮的。

  媽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寶寶說話,跟他戲耍。許多做媽媽的在沉默中給孩子換尿布、餵奶、洗澡、為什麼不在這些時候說話呢?要以為你是在"對牛彈琴"告訴寶寶你正在做什麼,他將得到感覺及智能的刺激。

  應該對他說些什麼?喜歡說什麼都行,可以說:"我的小寶寶餓了,瞧這小嘴噘的,來我們吃好吃的了,寶寶大口大口地吃,快快長大,長成個大小夥子……"也可在說話的同時配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說:"要換尿布了,來來來,馬上就要舒服了。媽媽給你換一個又干又軟的小尿布,把你包起來,舒服了吧,笑了吧!"每一位母親都告訴寶寶她自己的一套話,對寶寶唱她自己的歌。

  對寶寶唱歌、說話、做好笑的鬼臉,或是輕輕搖他,和他戲耍的時候,正是給予他感覺刺激的時候,這將促進他智力發展。

 

幾歲開始性教育比較好?

    "孩子也有性秘密?"不可能吧?提起這個話題,很多人會持懷疑態度。但事實上,孩子的性萌動從兩歲半就開始了。兒童的成長伴隨著性的發展,兒童的性發展與他的其他的行為同時發展。性的種子(性染色體)在兒童的身體里,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抽枝,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都是有其自然規律的。了解幼兒的性狀況及其發展,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2歲孩子媽媽的疑惑: 

  孩子為何愛看大人洗澡? 

  情景故事: 

  最近,小萍頗感苦惱:2歲多的兒子似乎對大人的身體特別感興趣,家裡任何人要洗澡的話,兒子都嚷著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無所謂了,可是兒子就連叔叔、嬸嬸洗澡也要看。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歲,新婚不久,兒子的這種要求著實讓大家覺得很尷尬。開始的時候,小萍不讓孩子看,可是孩子總是鬧個不停,讓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專家支招: 

  解決的辦法是:讓孩子盡情地看。 

  事實上,2歲半,正是孩子對於"性"最初意識的開始。不過這時候孩子對於人體的好奇,只是無目的的簡單探索,其實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如果這一時期孩子的這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會使他潛意識的心裡蒙上一層陰影,認為人的身體是神秘和羞恥的,而這種意識並不好。因此,這時候家長最正確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搬個小板凳,讓他盡情地看。其實,孩子的這種好奇並不會持續很久,只要滿足了好奇心,日後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4歲孩子媽媽的疑惑: 

  孩子怎麼玩起了性遊戲? 

  情景故事: 

  聽到4歲半寶寶的話,媽媽阿華嚇了一跳。當鄰居問起自己的寶寶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區別時,寶寶竟然說:"我知道啊,幼兒園上廁所的時候我就看過阿楠的,我還摸過她的屁股呢!她也摸過我的小雞雞。"孩子在幼兒園竟然這樣!難道寶寶變壞了嗎?阿華第二天趕緊去了幼兒園向老師詢問個究竟。 

  專家支招: 

  聽了專家的話,阿華就不那麼害怕了。原來,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這種行為並不表示他變成了"壞孩子",反之,這是可能會發生在每個孩子身上的正常反應。事實上,孩子的"性遊戲"分為幾種,阿華寶寶的這種屬於"探究式",類似的情況可能還有比如男孩子和女孩子們互相看對方是怎樣小便的;男孩子們互相比"看誰尿得高"等等。孩子的"性遊戲"還包括"侵犯式"和"友愛式"。 

  "侵犯式"性遊戲通常發生在男孩子身上,比如,4歲的明明在公園裡玩,看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走過來,就衝動地跑過去抱住她親了一口。這種行為往往被家長呵斥,而其實明明的行為完全符合此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行為特點,明明的行為或許是看了類似的影視片而模仿,或許是出於對小女孩的喜愛,或許是由於頑皮。 

  "友愛式"的性遊戲則表現為孩子們互相玩耍著"過家家"、"結婚"的遊戲。4歲的晶晶和冬冬高興地玩著"扮新郎新娘"、"過家家"。晶晶將紗巾戴在頭上,冬冬抱晶晶並在她的臉上親了一下,晶晶也親了一下冬冬,然後"新郎"、"新娘"上了床。冬冬說:"我們生個小寶寶吧。"晶晶把布娃娃放在褲腰裡,然後取出來說:"我當媽媽,給寶寶餵奶,你當爸爸,帶孩子玩耍……" 

  據專家介紹,4歲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關性別的問題,比如,問家長"我是從哪來?"或者"為什麼媽媽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問題。而"性遊戲"多數就是來自於他們對於人的身體的好奇心,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觀察與理解來認識性,而對自己和別人身體的好奇和關注,正是這一特點的重要表現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期滿足孩子對異性身體的好奇心,有利於他們今後性心理的發展,因此對於孩子的探究式"性遊戲",我們既要保護積極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極的一面。家長或老師可選擇適當的時機,如游泳換衣服時、洗澡時、上廁所時,很自然地讓孩子們認識個體的器官,向孩子說明男女身體是不同的。

 

給寶寶"做規矩"要合情合理

   一提到家規總是讓人覺得有約束、懲罰的不快感,可是沒有規矩又不成方圓。

  要如何為你家的寶貝制定規矩,讓他知道這個世界還有紀律兩個字的存在。

  俗話說得好,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規的制定當然遠不如國法嚴格、涉及範圍廣,卻也讓父母們在管教兒女上感到進退維谷:規矩定多了,害怕約束了孩子的成長,限制了他們的潛能和天性;如果不立規矩,又沒了好壞、獎懲的標準。首先你需要知道:

  哪些是必要的家規

  作息時間

  作息時間不是你釘在牆上的時間表,它最早開始於寶寶的生理條件反射。根據經驗,嬰兒期的日常照護活動如果遵照一定的時間來安排,比如,午睡時間到了,大人放下窗帘,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就很容易形成寶寶自己的生物鐘,這便是一開始的家規。

  孩子的日常活動日漸增多時,大人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他的作息時間。3歲以前的寶寶自覺意識還不高,還需要大人時時提醒;當孩子的意識逐漸成熟,懂得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就能自覺遵守規矩了! 

  通情達理的家長在節假日會適當放寬要求給孩子一些自由,如可以比平時睡得晚些,玩多些。但你要事先講明具體要求,讓小傢伙明白這是因為節日的關係,平常可沒有這種特權。

  家規中訓練孩子遵守作息時間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對孩子成長很有裨益。

  行為準則  

  給孩子準備一個遊戲天地,擺放幾個大紙箱,讓他學會整理自己的東西。這樣做的好處是為他制定家庭行為準則。從小訓練做事有條有理會帶來今後辦事、思維的條理性。

  丟三落四、虎頭蛇尾是每個2~3歲幼兒做事常犯的毛病,不要過多的責怪他,這是這期間他意志行動發展的特點所決定的。這一時期他們的行動缺乏明確的目的,動作往往不加思索就開始了,情緒衝動很大,容易受外界環境和當前感知覺的影響。

  這一階段,大人制定的行為準則在他的行動中會起著重要的作用。他行動前,你用具體示範和語言指示,告訴他在活動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如:大人的東西小朋友不能亂碰、吃完飯要將自己的小碗送到廚房等等。讓在他的活動中反覆實踐你制定的行為準則,最後得以強化。

  你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行為準則不僅僅只是定給孩子的,你也要做出應有的榜樣。這樣他才會覺得家規公正和公平,紀律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待人接物

  當孩子語言智能有了發展,社會性也略顯端倪時,家規中你需要加入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提出的不同的禮貌待人的要求。

  如:在家:尊重家庭中的長輩,早上起來要主動對大人打招呼,小朋友見面要問好;有客來訪:叔叔阿姨來家中主動叫人、問好,在大人講話時不插嘴……      

  家務勞動要求

  小孩子有喜愛勞動的天性。培養孩子勞動要有耐心、多鼓勵。不能因為孩子做得不好就算了。讓孩子學會勞動並不難,難得是堅持,如果家規中有參與勞動的要求,你就不會養出一個小懶蟲了。

  孩子的勞動應先從自我服務開始,自己的事自己干,然後再幫助成人。小年齡的孩子可以要求幫大人拿拖鞋,再大一點學會自己脫襪子、脫鞋、自己脫穿衣服。到了4、5歲你就要規定他參與大人的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飯前分筷子,幫助澆花、拿報紙等。

  家規中規定孩子勞動的許可權不僅幫助孩子中增長知識,鍛煉意志,還可以培養孩子做事的責任心和有始有終等好品質。

  4原則家規合情又合理:

  原則1  口徑一致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給孩子做規矩時,不論你們還是爺爺奶奶,都應保持態度一致,規矩一做好,所有人都應共同堅持。

  原則2  有始有終

  所有凡涉及到家規的,必須前後保持一致,不能昨天堅持,今天卻因為大人心情好就"算了";也不能昨天大人堅持得很到位、今天卻做做形式,敷衍了事。

  原則3  寬嚴適度

  規矩的尺度把握在每個父母手中,可松可緊。凡事沒規矩,不是聰明的父母;事事做規矩,不是明智的父母。制定的家規要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考量,在不同階段所制定的家規是不同的。

  原則4  多用表揚

  執行家規時,大人的態度要嚴肅,多講道理,多從正面進行鼓勵。好的行為要鼓勵,同樣如果家規遵守得好,也要及時表揚,給予適當的獎勵。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經常這樣會使孩子習慣於按規矩辦事。

  家規,簡單地說就是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你制定家規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遵守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培養他良好行為習慣,決不能因為家規有約束力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張鈴博士生最後提醒聰明的家長,如果你和孩子的親子互動不是愉快的,孩子的行為有逆反傾向時,你需要考察家規指定是否於嚴格。

善待幼兒的謊言

   許多幼兒的家長很苦惱,常常抱怨:"小小年紀不知從哪兒學來的說謊。"有的家長甚至為此打罵孩子。仔細分析,我們便會發現有些幼兒的說謊是由於想像導致的。

  和成人不同,幼兒的想像常常與現實分不清,尤其當渴望做的事情在頭腦中反覆出現並留下深刻印象時,幼兒便會把它當成記憶中的事說出來。有個孩子看到電視里有一群小朋友觀看冰燈,那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冰燈美麗極了,嚮往自己也能去看一看,摸一摸。第二天,他告訴幼兒園的小朋友,昨晚他看冰燈了,用手摸摸,冰涼冰涼的。他還說:"如果你出汗了,只要用舌頭舔一下冰燈就不熱了。"把實際上根本沒有的事說得活靈活現。

  幼兒的想像有誇大性。有個女孩告訴小夥伴,她家有輛電動汽車,能帶兩個小朋友一同玩。小夥伴到她家一看,原來是輛只能坐兩個布娃娃的電動車玩具。

  幼兒的想像還帶有情緒性。有個小女孩看到鄰居家的玩具娃娃會叫爸爸、媽媽,會哭會笑,也想玩一玩,可人家不給。她靈機一動編出一套話來:"我家有個更好的娃娃,會叫爸爸媽媽,還能聽我的話,幫我掃地,和我做遊戲,還會唱歌呢!"

  家長不能一聽到孩子的"謊言"就火冒三丈,而應仔細分析產生"謊言"的原因。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幼兒類似的"說謊"現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減少。

 

讓孩子去玩泥

     一團泥巴,大人往往嫌臟,而孩子卻愛不釋手。很多父母看孩子玩泥,往往當場訓斥。這些年輕的父母片面的理解泥巴弄髒了衣服和手,卻不知泥巴是一種最好的玩具。它可以讓孩子發揮自己的興趣,塑造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小玩具。這對開發孩子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孩子的智力活動能力是大有益處的。孩子們用泥巴做成自己喜愛的形狀,如大象、小兔、桌子、碗壺、娃娃、手槍等等。這些泥玩具做成雛形後,他們還要仔細觀察,評頭論足,反覆推敲,仔細加工一塊泥巴經過幾次的失敗,才做成了他們喜愛的玩具,這樣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和毅力,又發揮了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藝術欣賞能力。而這些能力恰好是智力開發的重要因素。想想看,玩泥一舉就孩子心理發展來說,是多麼有益和難得的啊! 

    孩子把自己動手做得的泥製品,拿給小朋友們看,拿給叔叔阿姨看,拿給爸爸媽媽看,他不僅為自己的作品而自豪,而且可以得到家長、阿姨們的指點,從而提高了藝術表達和欣賞能力。放在桌上的作品,每日可見,會使他感到勞動的愉快,精神振奮。

    這種效果是給他從商店裡買的高級玩具所達不到的,而良好的精神活動叉有助於征於智力水平的提高。 

    當然,孩子玩了泥,衣服也可能沾上泥水,自然給爸爸媽媽添些麻煩。但是,如果孩子由此在智力上有所發展,這點麻煩還是值得的。有的孩子撒泡尿來和泥,這確實是不衛生的,家長應該引導他用乾淨的水來和泥,不要囚孩子玩了尿泥而阻止他玩泥。 

    為了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他的思維能力,作家長的,要支持鼓勵孩子去玩泥巴,不僅如此,還要教給他怎樣玩,做什麼泥巴玩具,我做得玩具為什麼不象,怎樣做才像?如果有時間的話,和孩子一起玩,那就更是錦上添花。

 

善待孩子眼中的寶貝東西

     父母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在清理孩子的雜物時,孩子會阻攔你這也不能丟,那也不能扔。許多東西在大人看來不過是垃圾,而在孩子眼中卻成了"寶貝"。 

    記得一次,一個四歲小姑娘喝完飲料,把軟空盒留下來。她把盒壓扁,拽出四個摺疊的角,然後用小細繩整整齊齊地捆綁在一起,足足攢了三四捆,我納悶地問要這些東西幹什麼,她說收廢品呀!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難道她要做一個收廢品的?我突然想起經常來小區里收廢品的人,大概是女孩模仿他們而產生的念頭吧。 

    孩子眼中的事物都是純潔的、美好的,幾粒石子、幾片樹葉、一塊色彩別緻的碎玻璃、一張小卡片,都可能被孩子視為寶貝;甚至剛吐綠的小草也被他們拔回家泡在瓶子里。此刻家長斷不可阻止這種尋求慾望,因為這是孩子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熱愛生活的良好開端。 

 也許是綻放的野花教會孩子識別各種色彩,也許是光滑的石子幫助孩子認讀數字,也許是幾片樹葉使孩子感受四季更替,也許是大人丟棄的舊信袋讓孩子學會了物品分裝……那些被孩子視為"寶貝"的破爛兒,也許與豪華的房舍極不協調,但請容許孩子有自己的一點空間,不要把他們的"童話夢"扼殺在大人的固定思維中。 

  面對孩子鄭重守護的那些"寶貝",家長怎麼忍心訓斥他們弄髒了新衣、地板?當孩子拿著電玩具去換同伴的一隻撥浪鼓時,怎能武斷地責罵他是個傻瓜?在孩子眼中,物品極少有貴賤之分,只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區別。請家長善待孩子眼中的"寶貝"。

 

精神胚胎:愛和自由衡量父母孩子的關係

   給予孩子愛,也要給予自由

  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係模式無比重要。衡量這個關係模式的質量有兩點:愛和自由。

  我們知道,自由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育,自由也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並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做起來並不難,就是,但孩子開始進行自我探索的時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經常限制他。譬如,當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傢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個玩具時,大人不要因為覺得他很辛苦,就把那個玩具替他拿過來。更不要把他抱起來,帶他去拿一個大人認為的更好的玩具。

  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同等重要的是愛。

  愛是什麼?按照羅傑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麼,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於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愛。

  我們很容易急於給孩子建議和命令,這是因為,給建議和命令,遠比理解容易。實際上,無數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難太難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個3歲的孩子為什麼非得要一張完整的大餅?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談到接受,羅傑斯認為,只有無條件的接受,才能令一個孩子感受到被愛。然而,無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做到什麼,我才愛你。"

  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把注意力從內部轉化到外部上來。原來,他是因為精神胚胎的召喚,才去爬10米遠去拿一個玩具的。但現在,他不去拿拿個玩具,是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令父母不高興。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原動力,一切行為都以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為目標。於是,他現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長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好的親子關係就是最好的教育

   1985年11月8日,我的女兒誕生了,取名叫克洛艾。

  事實上,她在出生前就開始激勵我,我在懷孕期間就決心要為她多做一些事情:更多的母愛,更加成熟,更加負責任,更具創造性,更加多產,更有保護能力。我要儘可能地對得起她。一切都用配不配做她的母親來衡量。事實證明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很快就成為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我認為她是"冠軍",一個冠軍人物。她一年年地長大。她在嬰兒時期非常活潑好動,到兒童時期又變得非常有創造性。到6歲的時候,她激勵我更好地利用我的時間。有一個周末,我抓緊時間讀書,她就專心致志地玩她的積木。幾個小時過去了,她不希望有人去打擾她。後來,她問是什麼時間了,我告訴她兩點了。她馬上變了臉色,哭喊著說:"噢,不,我浪費了整整一天時間。"那些浪費時間的人,在她面前一定會感到臉紅。

  她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經常寬慰那個不合群獨自吃午飯的孩子或者那個她認為被不公正地解僱的老師。她是個多愁善感的女孩,4歲的時候站在學前班全班同學面前,含著眼淚講述瓦爾迪茲石油泄漏事件破壞野生生物和環境(這個字她當時還不會發音)的問題。

  她的自信,她的自重,令我驚嘆,並且也激勵著我(我是屬於缺乏自重的那一代人)。她7歲時,有一天早晨,我叫醒她去上學。她在頭天晚上生病了,但仍堅持要去上學。她真的要去嗎?為什麼今天不在家呆一天?不,她堅持要去,她睡眼矇矓地把兩個小拳頭伸過頭,大聲地說:"我是克洛艾·馬勒,我是大力士,我能做到。"

  她勇氣十足,並且興趣廣泛,在這方面我自愧不如。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克洛艾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一直激勵著我。她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

  她總是不乏勇氣和豪爽。在克洛艾9歲那年,她的父親得了重病。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她既要照顧父親,還要照顧我,但每天早晨她走進四年級教室的時候,總是輕鬆愉快地向大家說"早晨好",而她的大部分同學回答起來總是沒精打採的。

  六年級的時候,由於克洛艾樂於幫助和鼓勵周圍的人並且抱有積極的人生觀,她榮獲學校頒發的"精神獎";這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我這個人容易悲觀,是她的精神經常激勵著我。

  有一天晚上,克洛艾、我的兄弟克里斯、克洛艾崇拜的貝嬸嬸和我一起到我母親那裡吃晚飯。我母親住的房子一塵不染,裡面鋪著粉紅色、淡紫紅色和象牙色的地毯。走進這樣的環境,孩子們一般都會很拘束。克洛艾當時才11歲,她一蹦一跳地進了起居室,手裡拿著一大杯橘汁。我們正想給她換一杯白葡萄汁,她就一屁股坐到沙發上去了,無意中把滿滿一杯紅色的橘汁灑翻在嶄新的粉紅色絲質沙發坐墊上。在一瞬間,我們都呆住了。我的母親還沒有進來,儘管她寵愛克洛艾過度,但這次恐怕也要發火了。

  於是,我們一齊動手,蘇打水、濕海綿、紙巾一齊上,又擦,又吸,又吹,仍然無濟於事。聽到腳步聲越來越近了,克洛艾靈巧地把沙發墊翻過來坐到屁股底下,嘻皮笑臉地沖著大夥說:"生活真美好!"

 

認認五官 輕鬆簡單學英語 

     可能常常聽我說英語,女兒在生活中會好奇地問我:"媽媽,這個英語怎麼說?"於是我就有意無意地開始對她進行英語教學。  一日晚上快入睡時,我親著女兒的小臉說:kiss your face,kiss your face。女兒忍不住咯咯笑。我又親了女兒的小鼻子,接著說:kiss your nose , kiss your nose。

女兒若有所思地看著我,我想也許她正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所以,我趁熱打鐵,親她的小嘴巴,說道:kiss your mouth, kiss your mouth。接著,我又開始親她的眼睛,說道:kiss your eye, kiss your eye。

女兒一邊咯咯笑著,一邊也回應著來親我,並且學習我的樣子說:kiss your--聽著她滿嘴的不知所措,我忍不住地笑。

於是,我放慢了速度。我親親她的臉,然後稍慢一些說:kiss your face,kiss your face。女兒緊接著,學著我的樣子用濕濕的小嘴,親親我的臉道:kiss your face。就這樣這個遊戲,我和女兒一直玩了好幾天,直到她逐步明白和掌握這個句子。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睡前,我們也常常玩這個遊戲。

    在女兒熟練掌握這個句型後,我又和她玩起了"指鼻子"遊戲,以鞏固對五官的認知。遊戲時,媽媽用英語說,女兒指出相應的五官。例如,媽媽說nose,nose,mouth!孩子就要跟著媽媽說的單詞和節奏,指兩下鼻子,然後在媽媽說到mouth時趕快指到嘴巴。

    在英語學習中,動作和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最易掌握的。在這兒我只是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經驗,希望能給你一些小啟示。 

 

 妙不可言的"赤足教育"

     孩子們最希望光腳丫。然而,大人們總擔心光腳會把腳弄髒、會把腳劃破、會腳底著涼……總是千方百計哄孩子把鞋子穿好。其實讓他們光著腳丫玩玩也是大有好處的。

  為什麼兒童要赤足活動呢?首先必須了解腳部的結構、功能對人體的作用。腳是由多塊骨頭、肌肉、肌腱、血管和神經等組成的運動器官。人的一生中80%清醒時間都需要用腳,因此腳已被外國學者譽為"第二心臟"。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腳上血液循環的好壞與腦和骨盆內的血液循環密切相關,如果孩子們能經常赤足活動給腳部適當的刺激,對調整好腳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加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加強大腦思維的敏感性和記憶力等都有好處;而且還可以避免發生扁平足。因此,在溫暖的季節,年輕的父母要讓孩子赤足在草坪上、沙灘上、操場上或床鋪上多活動活動,這既滿足了孩子的慾望,又有利於他們的心身健康。

如何訓練1-3歲寶寶的忍耐力

     "媽媽,我現在就要我的禮物,我不想等啦!"3歲的女兒在堅持自己的要求…… 

  為什麼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等待這麼困難?為什麼當我們在打電話、在超市購物排隊或為客人準備飯菜時,他們總是失去耐性呢?

  忍耐不是與生俱來的

  正如你已經注意到的,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必須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給他,他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學習。

  為使你的孩子學會忍耐,他必須獲得兩種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時間的能力和領會因果的能力。他還需要兩種關鍵的情緒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這些技能是相互依存的。例如,你的孩子只有在忍受一些挫折之後,才能做到延遲滿足。同樣,因果思維依賴於時間如何流逝和事件如何彼此銜接的一些知識。下面讓我們看看你的孩子的忍耐力是如何伴隨他的成長而發展的。

  18個月

  嬰兒開始只有很小的忍耐力,這對他們的生存來說不僅正常而且必要。一個嬰兒的全部需要(食物、溫暖和保護),必須由他身邊的成人給以滿足,哭是嬰兒尋求幫助的一種必要信號。但是即使是新生嬰兒有時也必須讓他學會等待一會兒,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地告訴他開始的。當他聽到你的說話聲,他就會開始考慮下面將出現什麼。當幾個月的嬰兒聽到你的說話聲,他就會停止煩躁,以此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說話聲,並且是他得到滿足的一種前兆。因為語言聯繫著因果思維,所以它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

  媽媽要記住:對一個嬰兒來說,忍耐意味著只能等待兩三分鐘。如果不及時地滿足他的需要,他的哭聲就會逐漸升級,同時他已經學到的所有關於忍耐的要求會被忘記得一乾二淨。如果你的反應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那你就是在教你的孩子相信他的需要會得到滿足。這就使他信任你,並鼓勵他下次能等待更長時間。

  訓練1:"吃蘋果"的等待

  對於1歲的孩子,當他提出想去樓下散步時,媽媽可以拿出一個蘋果說:"請等一下,等媽媽吃完半個蘋果再下去散步。"然後邀請孩子也吃一小片蘋果,同時對孩子親切地說話,說說即將下樓見到哪些小朋友或是小動物、小食品等感興趣的話題,會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樂趣。

  對1歲半的孩子來說,當他想去動物園時,媽媽可以告訴他:"這兒有4個蘋果,我們每天吃一個,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媽媽就可以帶你去動物園了。"

  這是利用視覺輔助,幫助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

  訓練2:"聽歌曲"的等待

  對於半歲的孩子,當他想媽媽抱的時候,媽媽不急著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著孩子,念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謠,然後伸手抱起他,讓他感受到短暫的等待中,***愛一直陪伴著自己。

  對1歲左右的孩子,你可以對他說:"我們得在汽車裡聽完這盤磁帶里所有的歌曲,然後才下車到姥姥家去。"

  這是利用聽覺上的輔助,幫助孩子理解時間概念,並給他一種在規定時間內要求完成選擇,而不是發脾氣。

  18個月-3歲

  這時的孩子已經會用語言向你傾訴他的要求,但他還不大懂得通過許多能力來調整自己,而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急切願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東西,從而常常顯得毫不講理。

  孩子的大量需要是指向你的--你的照顧、情感和讚許等等。他不理解為什麼你在被召喚的瞬間,不馬上過來或立即聽從他的命令。

  媽媽要記住:嬰兒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是這個年齡段發展的一個健康、正常的特點。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為他仍習慣於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訓練1:"寶貝,請你等一等"

  當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時,微笑著對他說:"給媽媽念一首"小蝸牛"的兒歌,你念完"小蝸牛",媽媽就過來了。"或"媽媽在喝咖啡,你給媽媽唱首歌,然後我們出去買牙刷。"

  你也可以使用幫助孩子判斷時間推移的裝置,比如說指著漢堡造型的計時器告訴孩子:"看,等計時器的鈴響,媽媽就要開始給蛋糕點一枝蠟燭啦!"

  你還可以用積木來教孩子計算天數,讓他學會等待。

  訓練2:"媽媽,你好了沒有啊?"

  和你3歲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換的遊戲。比如,由你來扮演沒有耐心的孩子,讓孩子來扮演爸爸或媽媽。然後,在"爸爸"或"媽媽"在為你做事時,誇張地模仿孩子平日不願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媽媽),你好了沒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吃!"讓孩子體會到模仿的幽默,並領悟到不願等待的滑稽。

  你還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主題關於期望、忍耐和最終滿足的故事書。這些都可以逐步幫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變得有耐心。

  6歲以上

  6歲以上的孩子要開始上學了,不管所學的科目是閱讀、科技還是足球,忍耐力是學習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你應該繼續幫助孩子培養忍耐力,幫住他確立短期內集中注意力的目標,把新信息分隔成小的組塊,這樣他就能掌握這些內容,並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學下去,直到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 

教寶貝學規矩的六種妙招

     都說一歲寶寶最讓人頭疼,自從他們學會走路,能和你對話後,他們就變得無組織無紀律。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勺子扔到馬桶里,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會出現什麼讓人頭疼的行為。 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該教他學點規矩了。 

    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 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美國兒童行為研究學者Rothbaum教授認為,對一歲寶寶來說,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讓他用這些可憐的理解力去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時的孩子還不具備預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難怪晨晨會對媽媽的態度視而不見。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只能聽懂部分語言,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專家解釋說,寶寶在一歲半以前,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言,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別人正常交流。

  2、 寶寶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想讓這個年齡的寶寶理解時間的概念是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為難他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寶寶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只是:你有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也就是說,他想要一個玩具,你能及時滿足他,他可能會按照你制定的規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沒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會大哭大鬧。

  3、 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候寶寶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寶寶剛剛學會開動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覆的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肅的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話(即使你說的是個"不",我也喜歡)。寶貝的學習過程儘管有上面種種不利因素影響,這個年齡的寶寶仍然可以學會一些最基礎的規矩。研究表明,12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學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到了一歲末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認識到其他人的感覺變化。這時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對的,被咬到的人會很疼,很難受。甚至可以讓他親身體驗一下。教孩子學規矩之前,先要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講的規矩內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樣,要先給他解釋歌詞的意思。這樣他才能記得深刻。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發出"我明白了"的信號。教這麼小的孩子懂規矩有意義嗎?對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嬰兒說話一樣,可能他不會在馬上就學會,但他會把這些知識一點點積累下來。所以,你也應該從一歲開始教會寶寶懂規矩,學會避免危險,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些都是寶貝社交能力的縮影。只不過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教寶貝學規矩的有效方法

  1、 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點微怒的面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反,如果你表現的過於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復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對著干。你們的學規矩課堂,就會變成戰場。

  2、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為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裡必定會感到疑惑:我么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後為了解決這個疑惑,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複"規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3、 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為中學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為一定要是好行為。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為。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4、 面對現實。

  專家提醒我們,你不能期望一個一歲寶寶懂得所有規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裡,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發卡,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在他能夠到的地方。還有,媽媽最好把長頭髮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5、 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飢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矩,給他一點"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說,太多的規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咬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得他的某種行為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矩放在首位了。

  6、 別忽視孩子的創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里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Tips:如果寶寶……你應該立即……再試著……咬別人把他抱走,並嚴肅的對他說"這樣做不對"。要求他向被咬的人道歉。從別人手裡搶玩具用其他東西吸引寶寶注意力,並把玩具還回去。當其他小朋友不想玩這個玩具的時候,你再把玩具拿給寶寶,並對他說"輪到你了"。吃一些不能食用的東西把它從寶寶嘴邊拿走,堅定的告訴"不能吃這個"。向寶寶解釋這個東西的功能。比如"這隻筆是用來畫畫的,不能吃。看媽媽畫了一隻小貓"。在飯店裡大聲尖叫找個東西分散寶寶注意力,讓他安靜下來。向他解釋,你剛剛的聲音適合在外面使用,但你現在是在屋裡,就要小聲點。

嚇唬孩子害處多 

     面對愛哭、愛鬧、不聽話的孩子,有些家長常常採用瞪大眼睛,裝出兇相,"嚇唬"孩子的教育方法,這樣的方式對嗎?

    可能這般"嚇唬"會立竿見影,孩子立刻嚇得老老實實,不哭不鬧了。但是,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是很嚴重的。其害處至少有:

    1、會增加幼兒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許多孩子夜裡常做惡夢,睡不穩,很多都是"嚇唬"造成的。2、容易形成幼兒膽小、軟弱、遇事縮手縮腳,優柔寡斷的性格,不利於培養他們勇敢堅強的個性。3、會損害家長在幼兒心目中的形象。家長"嚇唬"孩子的話,大多是在氣頭上順口說出來的,兌現不了。久而久之,孩子把大人的知便看成了是"騙人"的謊話,再也不相信了。4、家長順口說出的"妖怪吃你","警察抓你"之類的話,不講科學,不合情合理,不符合法律規範,會給孩子形成錯誤的認識。

    因此,用"嚇唬"的方法教育孩子弊多益少,不如用循循善誘,說明道理的方法,更有益於孩子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更有益於孩子健康活潑的成長。 

你會讓孩子3歲前進幼兒園嗎? 

     你會讓孩子在3歲以前進幼兒園嗎?讓孩子早些進幼兒園,可以讓自己喘口氣,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當中,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孩子來說,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過早進入幼兒園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和心理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過早入托的孩子有暴力傾向?  

  個案

  姓名:多多,年齡:4歲半

  入托年齡:1歲2個月

  多多1歲剛過就被送進幼兒園讀全托。

  關於孩子的心理問題,多多媽媽表示沒有發現多多有暴力傾向,"有時老師會投訴說他欺負別的孩子,但是情況也不多,三四次吧。"她最擔憂的是多多不喜歡呆在家裡,"他一回到家裡就發火,老是吵著要回幼兒園,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多多媽媽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的話一定不會再把孩子送進託兒所,"就算苦一些也應該自己照顧孩子。"

  專家觀點:太早入園不利於孩子發育

  兒童心理專家表示,太早進入幼兒園或託兒所確實不利於孩子的發育,"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將2歲以下的幼兒送進託兒所或幼兒園,因為對他們來說,一對一的照看是最為理想的。"但是對於過早進幼兒園會讓幼兒具有暴力傾向的說法,他表示懷疑,"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實這一點,而且幼兒的心理問題非常複雜,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才是至關重要的。"

  他認為把幼兒長時間地放在託兒所中,特別是群體中,可能會培育他們的攻擊性和反抗性,但是更多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往往與父母日常生活對他們的態度有關。"如果出於種種原因而不得不讓孩子提前上幼兒園,父母應該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密切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況,因為如果孩子在幼兒園中得不到妥善的照顧,不但會阻礙身體發育,對其心理和性格成長也會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他也表示,對3歲左右的兒童來說,好的幼兒園可以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

  足夠的愛才是重要的

  嬰幼兒最好由母親專職照顧,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在工作壓力和競爭日趨增強的今天,將孩子送進幼兒園是大多數父母都被迫選擇的事,而該什麼時候送,很多時候會受到諸如工作、經濟和照顧孩子的人手等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我們往往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儘管孩子過早入托會產生暴力傾向這種觀點還有待證實,但也給為人父母者敲醒了警鐘,我們可以期待孩子在幼兒園能夠得到專業教師的照顧和指導,但卻不能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任何一所學校或任何一個老師。努力賺錢讓孩子衣食無憂、受到良好教育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也要記住,被無數例子證明的一個事實:在愛與關懷下成長的孩子遠要比僅僅在物質中成長的孩子幸福和健康。比豐衣足食和名校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愛心、耐心和正確的引導。 

 

什麼是親子遊戲?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幗眉教授說過:家長對小孩子的教育,第一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二就是跟孩子做親子遊戲。現在很多人都開始重視親子遊戲,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但社會上對親子遊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

  從廣義上講,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動都可以看作是親子遊戲,而科學的親子遊戲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1.能夠啟發孩子的智慧。這就要求遊戲活動既能夠利用和發揮孩子現有的能力,又能夠引導和發展他們新的能力。 

  2.家長要能和孩子平等地參與到遊戲當中。做親子遊戲不是上課,家長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畫腳,而應當是遊戲的參與者,並且跟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

  3.遊戲的形式應該注重相互配合,家長能自然而然地引發孩子智能的發展。設計的遊戲應讓寶寶主動尋求家長的配合,這樣家長就能順理成章地教給寶寶一些知識和技巧。

  4.遊戲的整個過程要能夠給孩子和家長雙方都帶來樂趣。要讓孩子在遊戲中體會到創造和成功的快樂,而家長則能夠體會到親子交流的幸福。

  只有特定的親子遊戲才適合於進行比賽,家長應學會更多的遊戲,並將具有特定功能的親子遊戲同日常的育兒生活相互交融起來,這樣就可以在豐富而快樂的育兒生活中,使寶寶的潛能不斷地開發出來。

幼兒看電視須知

   不少家長反應,7~8個月的嬰兒就愛看電視了,1~3歲的幼兒更不用說了,孩子看電視時會比較安靜,不讓看就會哭鬧起來,通過看電視,尤其是少兒節目,對小兒的智力開發、進行早期教育,是有幫助的。從保護嬰幼兒視力的角度出發,要注意以下幾點:

  有些家庭為了怕孩子亂動電視機開關頻道,把電視機放得很高、很偏,這是不對的。這麼看電視,看了一段時間,一定會感到脖子緊張、眼睛很累。應當把電視屏幕的中心與嬰幼兒視線等高,長時間在側方看電視,還可造成斜視。

  有的家長把嬰幼兒抱在離電視機很近的地方來看,這也不對。雖然許多專家測試,電視機所發出的微波,對眼睛沒有直接傷害,但太近看到屏幕上出現一條條掃描線和閃光點,不僅圖象不清晰,也很累眼睛,因為嬰幼兒輻輳能力尚未發育完善,時間一長,物像就會模糊不清,眼球會覺脹痛,並有視疲勞。看電視的距離,大致是熒光屏對角線的4~6倍。有一個簡易方法可以試試看,一隻臂向前伸直,手掌橫放,如手掌恰好把電視屏遮住,這個距離就差不多,大概2米左右。

 

  有的家長認為關燈看電視,黑白分明可以看得清楚些,讓孩子更集中精神,其實不然。嬰幼兒的視覺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善,缺乏突變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對強光的直接刺激,視覺難以調節和適應。電視機時明時暗,變化多快,特別是彩電,顏色過濃、刺激性強,光線太亮還會使瞳孔縮小,使調節緊張。如果關燈看電視,熒光蕒的亮度和周圍的黑暗強弱分明,容易損傷眼睛,所以晚上室內要保留一盞低瓦數的電燈,使環境中有微弱光線,電視機也要適當調整光度、對比度和色彩。

  另有一點也很重要,不要凝視太久,較長時間連續觀看,特別是嬰幼兒看電視時間更不能過久,對較長的節目,中間可穿插一些其他活動如遠望等,有利視力的調節和恢復。

 

兵不血刃,巧治貪心寶寶

 【導讀】帶寶寶一起逛商場,本來是件開心的事情,不料在玩具櫃檯,爸爸媽媽遇到了麻煩。

 

看著琳琅滿目的玩具,寶寶要買這要買那,爸爸媽媽斷然拒絕。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發生了--寶寶開始當眾耍起潑來,引得路人紛紛側目。明知這是寶寶的"陽謀",可媽媽爸爸頓時無計可施。

這時除了滿足他,或者採用死拉硬拽的手段把寶寶弄走外,好像別無他法,但這些都是"下下之策",有什麼方法既能不滿足他的無理要求,又能讓寶寶安靜下來呢?機智媽媽當然有高招,就讓我們看看幾位媽媽的經驗:

應急型媽媽

寶寶:張欣 3歲

這個月中旬,我們一家去泰國旅遊,在飛機上,空姐給寶寶一盒玩具,他非常開心。大概過了5分鐘,寶寶開始急躁,嘟著小嘴,我想可能是孩子玩玩具時的一種心理表現,就沒多加關注。可沒一會兒,他便哭了起來,機艙里本來靜悄悄的,寶寶一哭弄得人人皺眉,空姐紛紛過來幫著哄,依然不見效。情急之下,我把他抱到前面沒人的座位上說:"什麼時候不想哭了,媽媽再跟你說話。"不出3分鐘,哭聲漸漸小了。我馬上問: "好了,告訴媽媽,為什麼不開心?""你不幫我裝玩具。"他委屈地說,我這才明白,對他來說,玩具的難度太大了,而我卻沒有幫助他。我安慰寶寶:"如果需要媽媽幫忙,為什麼不跟我說?大哭大鬧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幫你。"在我的幫助下,他完成了玩具組裝,很快又恢復了喜悅的心情。

  耐心型媽媽

寶寶:趙敬 2歲半

以前我帶兒子去超市很麻煩,看到什麼玩具他都要,乘我不注意,他就往購物車裡放東西,然後我就不停地挑出來再放回貨架。每次看到我取出他喜愛的東西,他就開始耍賴,到了最後就是哭鬧。後來我試著改變策略,購物時,我常常跟在他身邊,他要拿什麼東西或者對什麼感興趣的時候,我都悉心解釋給他聽,買或不買的理由,諸如此類。兒子漸漸開始懂事了,現在我給他買玩具時,他還會教育我,這個不要買,浪費。

計劃型媽媽

寶寶:徐娟 3歲半

我的經驗是,跟寶寶一起定個計劃。在年初,我們都會定一個玩具計劃,讓寶寶想想,她今年想要些什麼玩具。通常,她可以擁有5個月的思考時間,玩具數量不能超過3個,每次她都會認認真真地想。因為數量有限,她會挑自己最喜歡的,每次上街都會在玩具櫃檯觀察半天,我也會給她一些參考意見。因為知道自己有選擇權力,並在以後一定會擁有,所以寶寶從來不會耍賴哭鬧。這樣一來,她就能想好3樣玩具,我在兒童節、她的生日和春節分別買來送給她,孩子喜歡,我也省心,因為那是我們商量得來的共識。需要注意的是,媽媽一定要守信用,孩子選擇了什麼,就得給她買什麼,不能食言。

機智型媽媽

寶寶:沈靜 3歲

如果孩子耍賴,在玩具櫃檯不走的話,可以試著用其他好吃的或者別的條件誘惑她,比如吃個冰激凌之類。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她知道你不會給她買玩具,但能吃到冰激凌,東邊得不到西邊補,一般在堅持一會兒後就會妥協的。

  專家提示

面對玩具,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曾經哭鬧、耍賴,尤其是在他還不太會表達的時候,因為這是他僅有的幾種表達挫折和生氣的方法。無論他們鬧得多麼厲害,父母都應表示理解,因為這不僅僅希望得到你的反應,也是一種釋放自己情緒的方式。

因此,我們首先應承認孩子的情緒;其次,批評他表達情緒的方式;最後,告訴他應該怎樣做。如果父母因孩子哭鬧而生氣,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揮起拳頭,不但沒有效果,反而使他將來更經常、更厲害地哭鬧。我們的目的不是壓制孩子的情緒,而是接受並且幫助孩子疏導,取得有建設性的效果

 

 不要用兒語與孩子說話

   兒童語言的發展有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義)、多詞句(用兩個以上的詞表達意思)和說出完整句子這麼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時,應當了解這一規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較高水平發展。

  1歲左右的孩子語言發展處於單詞句階段,小兒常常發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等,結合身體的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願望。如說"抱抱"時,他雙臂張開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而孩子長到1歲半以後,能用兩三個片語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進人多詞句階段。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媽媽抱"、"吃餅餅"等。快到2歲時,出現了簡單句,能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能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展階段中,孩子用的都是"小兒語"即"兒語",這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大人因此認為孩子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者覺得小兒說"兒語"很有趣,故也用同樣的語言和孩子講話。如孩子見到小狗說"汪汪",而父母則也用說"汪汪"來繼續教或強化孩子,這樣做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句子的時間。

  不管孩子怎樣說話,做父母的都要用正確的語言來對答,用標準的說法來指導孩子的行為。如告訴他"小狗來了"、"大汽車來了"等。這樣,通過父母正確的語言示範,孩子就能較早地說出完整的句子。 

 

 

不要打斷孩子的自言自語

  雖說凌逸纏人、少有自己玩的時候,可一旦玩起來也蠻投入,而且喜歡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口中念念有詞:斷斷續續地複述著常聽的故事。如"從前有個鄉下小姑娘,誰也沒她美麗……""姥姥,你的胳膊咋這麼粗呀?……(《小紅帽》)";有時還邊說邊評論"小紅帽不乖,不聽媽媽的話,差點兒被狼吃掉,我就乖……";有時唱著《拔蘿蔔》、《小燕子》等熟悉的兒歌;有時根本就是這個故事一句那個故事幾個詞地胡亂說著;有時說的與當時手裡玩的活動有關:拼拼圖時喜不自禁地突然"哇,我又找到一塊……"、玩LEGO時自豪地說"我堆得真好!",給圖畫書里的小貓塗色時邊塗邊說"見到小魚流口水,抓到老鼠笑嘻嘻……";有時侯則根本就是隨興而講,聽不懂他在自言自語些什麼。受了委曲還會跑進屋裡跟自己嘟噥"都不跟我玩,不乖,打你"。

  凌逸自言自語時的樣子很自我也很陶醉,樣子特別可愛,有時大聲有時小聲,完全旁若無人自得其樂,可如果發現爸媽在旁偷看時,會馬上停止自言自語。這種現象已經有好幾個月了,剛開始媽媽覺著奇怪有趣,也耐不住小傢伙可愛模樣的誘惑,於是"小凌逸,你唱得真好聽"、"哇,你太可愛了"、"你在說什麼呢?"、"教媽媽唱好嗎",可這一打岔,凌逸便羞笑著停止喃喃自語,再讓他接著說唱也是不可能的了。觀察幾次發現,凌逸正是在這種自言自語玩的時候最投入、思想最集中。

  自言自語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表現,主要集中在學齡前認知尚未成熟的幼兒階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獨處時不受大人壓力,感覺輕鬆無拘束,於是不由自主地大聲暢所欲言,想啥說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他提供並鼓勵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機會,如果中途打斷,可能也就打斷了他當時的思路和興趣,他可能會感到失望,我們應該讓他盡興,盡量不要去阻止或打斷。可以幫助孩子整合語言和思想,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有積極作用,孩子會在獨處時無意識地組織整理從大人那裡學來的話,然後大膽地對自己表達出來。

  平時很多時候是我們把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告訴孩子,有時侯我們覺得孩子話多、吵鬧而勒令他安靜點兒,有時侯在我們忙於自己的事情時,會對孩子幼稚的話不屑一顧,可是,孩子也需要有表達思想的時候和環境,而且,很多時候他對自己的"表白"正是開心或不開心情緒的表現,雖然我們不應該阻止、打斷或參與他的自言自語,但我們應該留意,耐心傾聽,當孩子有不開心的自言自語時,當時千萬不要打攪他,讓他盡情發泄,盡情自我傾訴,事後找適當時機側面了解,予以引導,並與孩子進行平等開發放式的討論。

和孩子鬥志斗勇

   兒子人雖小(23個月),主意很正,要是不合他心意,他會使出各種手段--跺腳、瞪眼、狂喊、拍桌子、自虐(打自己臉,想讓大人妥協),甚至敢揮舞著小手打人,要不是看在他屁股禁不起幾下折騰,我早想找機會收拾他九九一千零一下,哼!敢在老子面前撒野--小樣樣。要是真被我抓住把柄,我不打得你滿屁桃花開,你就不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兒子有個習慣很好,吃飯、睡覺前能自覺洗手,有時他堅持自己洗,雙手使勁的拍水,水濺的到處都是,也洗不幹凈,你要想幫他洗手,他拚命拒絕,"不的,不的"一通亂叫,媽媽拿他沒辦法。一天,我給他洗手,他又不聽話,我使個小計謀,他乖乖的讓我把手洗完。我說:"寶寶,你幫爸爸洗手",他很認真地、有模有樣的拿起你的手幫你洗,我又說:"輪到爸爸幫你洗了",他又很認真地把手遞給你,讓你洗。這樣幾個來回,就把他的手洗的乾乾淨淨。

  寶寶不愛吃藥,那怕葯是甜的,每回吃起葯來,全家得做充分的準備,姥姥抱住寶寶,媽媽按住頭,我握著寶寶的手,那架勢就象國民黨給不幸被俘的我地下黨同志綁老虎凳,灌辣椒水。寶寶特拗,哭的也特有氣勢,驚天動地,象是受了很大委屈,哭的我們也肝腸寸斷,沒辦法,葯是要吃的,忍著吧。

  時間長了,我覺得這樣也不是辦法,一天,寶寶又要吃藥了,寶寶看見姥姥拿葯過來,立即警覺起來,我順勢站起來,故做驚喜的問姥姥;"什麼東西,給我吃",寶寶立即精神了,瞪起眼睛看姥姥手裡拿什麼,姥姥說"給寶寶吃,不給爸爸吃",蹭蹭蹭,幾步寶寶就跑到姥姥旁邊要東西吃,姥姥順勢就把葯給喂下去了,吃完之後,他好象覺得有點不對勁,我趕緊說:"還有嗎,給我一點吧",他這才打消疑慮。我說"那給我點水吧",寶寶又和我搶著喝水,終於把葯順下了。和他搶了幾次之後,不用再搶了。乖乖。

  我家寶寶特愛吃水果,吃時狼吞虎咽,誰勸也不好使,越說吃得越狠,愛誰誰。前兩天,吃芒果有點急了,肚子疼了,一直不舒服,哭鬧不停,這給全家人嚇壞了,寶寶的胃腸不好,以前曾得過腸套,一想起這事,我就心有餘悸。幸好,他就是有點不舒服,不過這給我提個醒,要培養他好的吃水果習慣。

  昨天,我喂他蘋果,我拿水果刀切一片給他(小的),切一片給我(大的),怕他吃的太多。家長在喂水果時,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分享,這樣孩子不至於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有時,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更是捨不得吃,全給孩子吃,惟恐孩子吃的少了,這是一個誤區。寶寶拿起蘋果,兩口就塞到嘴裡,說也不聽,我想了個辦法,和他比誰吃的慢,我輕輕的咬一小口蘋果,對寶寶說:"我還有",寶寶也跟我學,也咬一小口,對我說"我還有",我倆就吃一口比一口,到最後,寶寶就剩一點點了,也用手緊緊攥住,狠狠的咬一口(實際沒咬著),把手送到我面前說:"我還有",還用得意的神情看著我手裡的蘋果,他剩的比我少。哼,小子,被人騙了還美呢,最得意的是我,我把你擺平了。

  我的體會:作為家長,要盡量避免命令的語氣,要和他一起參與遊戲(如果你有心情和創意,可以把很多事情設計成遊戲),孩子也願意大人和他一起玩。孩子吃東西狼吞虎咽不見得是他愛吃,而是把它作為一種遊戲,家長越說,他越覺得好玩,吃得越快。家長如果和他比誰吃的慢,他也會把它當成一種遊戲,而且,幼兒也有競爭意識,他們也想和人比,你要和他搶著吃,再苦的葯也能吃下去。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孩子,他的想法可能比你還多。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孩子習慣你的方式,漸漸地,他就會聽你的話了,這對培養孩子的性格有好處,如果孩子不聽話,不要責怪孩子,有可能是家長的方式不對。

  好孩子不是老師教的,而是父母教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現在,很多父母工作很忙,無暇顧及孩子,以為孩子還小,等長大,再把他送到好的幼兒園,接受好的教育。回家也就是抱抱孩子,不和他交流,做遊戲。實際上,幼兒時期,正是他生活習慣、接受事物的方式乃至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父母應關注這段時期,這就是長遠投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忽視,就算將來你有錢把他送到好學校,他沒有好的習慣,照樣白搭,這樣的學生我見過很多,整個就是一個紈絝子弟。

 

幼兒晚睡影響身高

   隨著電視在家庭中的普及以及夜生活的豐富多彩,人們晚上入睡時間越來越晚,兒童睡的晚,睡眠時間減少,不僅影響第二天早晨按時起床,耽誤家長上班,孩子入園,而且對孩子身體的發育尤其身高直接影響。 

    現代科學認為,孩子的身高除了與遺傳、營養、鍛煉等因素有關外,與體內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有一定的關係。 

    生長激素是人體下丘腦的一種蛋白質,它能促進骨骼、肌肉、接締組織和內髒的生長,對新陳代謝也有一定的作用,分泌過多可引起巨人症,分泌過少,又可以造成侏儒症。 

    生長激素的分泌有其特定的晝夜規率,每天夜間22點至凌晨1點是分泌高峰期,分泌量可佔全天的20%-40%,但必須在深睡一小時後才能進入這一時期,10歲以下的兒童晚上8點左右睡覺最為適宜。過半小時進深睡期,深睡1小時以後即進入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如果入睡過晚會影響其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孩子的身高,對於3--4歲的幼兒不但要保證其早睡,而且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每天應有10-12小時。 

    為了促進孩子正常健康的生長發育,家長們一定不需讓孩子睡的太晚。

講睡前故事有小秘訣 

   為幼兒講故事,如果講起來流利生動,孩子一定很入迷。為一大群孩子講述情節起伏刺激的故事,需要很好的口才,而且要加上生動的表情和手勢,但是為幼兒講床邊故事則不必。以下是講睡前故事的幾個小秘訣:

  要有感情 為孩子講床邊故事,要用感情來表現氣氛,而且要輕柔甜美。講故事之前,最好先了解故事的主題和內容,如果自己先念一遍,掌握每一個角色的個性和故事情節,那麼講起來一定很自然生動。

  聲音豐富 講故事時適度變化一下您的聲音,聽起來一定更加生動。例如火車的"嗚嗚"聲或汽車的"嘟嘟"聲,小狗"汪汪叫"和小貓"喵喵叫",您都可以用不同的擬聲發音來表現這些聲音,而不是呆板地念出字來;同樣地,爸爸的聲音和奶奶的聲音也應該不一樣。如果家長能夠充分表現愉快、憤怒、失望、難過等情緒,睡前故事就會和廣播劇一樣精彩。

  故事安詳 高潮迭起的故事當然能引起孩子注意,但也容易使孩子過度興奮,不適宜睡前講述。為了讓孩子安靜入夢,最好挑選有安定感、情節變化平靜的故事,孩子才不會越聽越興奮。家長講故事時,要把故事講得有安寧的氣氛,並不時斟酌孩子的年齡和心智發育,稍微調整故事內容。

  愛心和耐心 如果昨天的故事還沒講完,孩子就睡著了,那麼今晚講故事時,最好要有"前情提要",以便孩子適度銜接。在講述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有疑問,這時候應該先為孩子解說,然後再繼續,不要說"現在不要問,等講完了再告訴你",那是最不高明的。記住,愛心和耐心是一樣重要的。

  適度改編 可以適度將故事情節改編,孩子的吸收能力和興趣都不同,爸爸媽媽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能力範圍,然後小幅度變動故事內容。例如有些外國故事的主角名字洋味十足,不妨改成鄰家小孩的名字,孩子聽起來會更親切。

 

讓孩子更快樂的最佳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獨生子女很孤獨,平時在家沒兄弟姐妹陪他玩,只能和父母玩。許多父母陪孩子玩,往往帶有一種"目的",在玩得過程中總會讓孩子隱約有束縛感。但如果生活中只能和父母玩,孩子該從哪兒尋找自己的樂趣呢?

  其實,孩子之間的集體活動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他們在自己的群體活動中才能做到真正的無拘無束、身心放鬆,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生活中,父母應少些不必要的擔憂,還孩子自由,對於那些害羞、膽小的孩子,更要對他參與集體活動進行鼓勵。

  具體做法可參考以下四點:

  1、提供必要的玩具、遊戲材料、空間與時間,讓孩子與親朋鄰裡間的孩子遊戲交往,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及幼兒園組織的各種類型的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可以利用節日遊園、郊遊踏青、參觀遊覽、走親訪友、演出比賽等機會,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與集體頻繁接觸,增進孩子對集體活動的認識與了解,提高孩子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2、發揮同伴間的鼓勵作用,允許孩子失敗,用掌聲等增添孩子的自信。給孩子提供發揮特長、幫助別人、服務於集體的機會。了解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的困難,給予幫助,如技能技巧不熟練,父母可在家幫助練習,綵排;條件不充分的,幫助準備等,變被動為主動。

  3、讓孩子懂得有些事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好;也可讓孩子自己找朋友,從跟他喜歡的夥伴共同參與逐步過渡到大家共同活動,用同伴的熱情與積極性感染孩子,影響帶動孩子。另外,在集體活動中要給孩子提出具體要求,分配具體任務,活動項目也應該利於孩子間合作。

  4、做有心的父母,發現孩子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的點滴進步,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因為,鼓勵性語言是孩子參加集知動的無形動力,所以,我們不要放掉任何一個表揚、鼓勵的機會。

 

培養聰明孩子十要素

   為了孩子將來能聰明過人,一些父母從孕期開始就做好了充分準備,比如多吃富含高蛋白的食品,進行胎教等;孩子出生後,營養補充更為豐富。可是,就算孩子把這些東西全吃下去,能保證孩子一定聰明嗎?愛子之心雖無可厚非,但有些做法不僅不科學,而且也不夠全面。培育一個聰明孩子是項"綜合工程",父母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十個要素。

  (1)對孩子的新奇念頭、想像力、別出心裁的玩法,要給予稱讚和鼓勵。

  (2)積極引導和鼓勵孩子發問,把發問看成教育的手段之一。

  (3)創造一種新氣氛,使孩子在集體中受到重視。

  (4)使孩子懂得自尊,提出自己的思想和對事物的看法。

  (5)培養孩子創造的勇氣和信心。

  (6)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

  (7)盡量鼓勵孩子對事物進行新的探索,不停留在已經認知的事物上。 

  

  (8)避免孩子的懼怕心理,不要恐嚇孩子,防止禁錮孩子智力的活動。

  

  (9)傾聽孩子的話,捉摸他的內心世界,掌握積極向上的因素。

  (10)在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避免用舊的觀點或教條來作為孩子行動的準繩。

 

孩子需要安全感

   年輕的媽媽們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會走路了,心裡又是欣喜,又是擔心,喜的是寶寶又多了一個本事:能自己走路了。孩子獨立行走以後,媽媽的雙手也能夠從"抱娃娃"羈絆中得到一些解放;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孩子日常活動範圍是越來越寬了,他太小,不知環境的深淺,很容易出現危險。確實如此,媽媽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安全與防範意識是人人需要的,當你面對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的時候,尤其需要提醒自己"防患於未然"。  

  不過,你也不妨在逐漸地放手讓孩子自己活動的過程中,細心地觀察一下孩子的行動特點,你會注意到他的一些行為常常是小心翼翼的。學步的孩子怕摔跤,他常常帶有"試試看"的意味,看得出來,他很在意是否安全。

  孩子沒有完全獨立生存的能力,必須依賴父母的保護。1歲多的孩子在與母親分開的時候,常常會有"分離性焦慮"。他們會不斷地提出各種要求以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凡事表現出躊躇不前的樣子,甚至原本已能做得很好的事情卻需要他人來協助才能去完成,就是說依賴性仍然很高。其實,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情結就是為了獲取心理上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親子關係的質量是影響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和孩子之間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使孩子的情緒情感得到正向發展。當他知道身旁有可以信任的人在關心他,在感到餓了的時候父母會及時給他提供食物;在他不舒服的時候父母會給予細心地體貼和照顧;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父母會保護他不受到傷害;在想玩耍的時候,父母會陪他一起玩,他就不會感到孤單和無助。諸如此類來自家長的關愛,都可以減輕孩子的"分離性焦慮",並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  

  因為日常生活中一些固定習慣的改變,也會令孩子覺得不安,所以,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一種穩定的生長環境,是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重要內容。

 

怎樣對待任性的孩子 

   任性往往是溺愛的結果,孩子會用哭鬧、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時父母要堅持原則,,讓孩子講出道 理,對的可以滿足,不對的講出道理,使無理取鬧不能得逞。 

    在對待孩子的要求上,全家要態度一致,如果母親認為是不對的,而父親或者奶奶卻出來護短,就會助長孩子學會鑽空子,甚至會用說謊的辦法講這是"爸爸同意的"來達到目的,這樣不但任性會發展下去,還釀成多種不良行為。 

    總之,對孩子要愛護但也要有要求,既不可一味用糖果餅乾引誘,也不能用拳頭棍棒威脅。要從小給 孩子立幾條規矩,做到就馬上給以表揚,使孩子懂得按規矩辦事比哭鬧耍賴更有效,更招人喜歡,孩子有了多次經驗後就能漸漸克服任性的毛病。 

寶貝的人格 

   每一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寶貝也不例外,因為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

    作為一個人,寶寶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生存和安全,即使是接受照顧孩子也絕不是被動的,他每時每刻都在體味著家長的態度和情緒,而且明察秋毫的本領簡直可以用神奇來形容,大人的聲音、表情、心跳、呼吸,乃至抱他的姿勢和肌肉的緊張程度,都在寶寶搜索分析的範圍之中。家長緊張會令寶寶不安,家長不滿會讓寶寶感到委屈,家長溫柔平靜地對待寶寶,他就感到滿足和輕鬆。

    孩子的表現對周圍產生了影響,反饋回來的信號又會對他產生進一步的作用。比如,寶寶興奮時咬了咬媽媽的奶頭,媽媽皺著眉輕聲叫一下然後溫柔的"責怪"他淘氣,寶寶便知道媽媽疼愛他,但同時會以為媽媽很喜歡這個遊戲,今後還會咬你。相反,假如媽媽大叫一聲然後惡語相向,寶寶就會感到緊張和驚恐,以後不再主動跟你玩了,或者也可能再一次咬你,但目的則主要是為了向媽媽發威。再比如,寶寶特別想看電視,家長總是限制他,孩子會感到失落,以後或是找機會發泄或是把自己保護起來再也不提什麼要求了。相反,如果寶寶一鬧家長就滿足,孩子知道我想幹什麼都行,以後但凡你不依他就想方設法折磨你。

    隨著心智的發展,寶寶不斷總結交往的經驗,慢慢形成潛移默化的概念。放縱嬌慣的寶寶往往惟我獨尊,不懂得關愛他人,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受到過度保護和限制的寶寶常常自卑自憐,總把自己當作弱者,依賴他人的幫助和照顧;只有那些在保護、限制和自由發揮之間平衡發展的寶寶,才能真正懂得把握自己和他人的相互關係,才能形成良好的個性。

 

抓住關鍵 步步為"贏"

   奧地利習性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倫斯最早發現了印刻現象。他觀察到出生後幾個小時的小鴨、小鵝會追隨它們第一次見到的移動物體,無論那是母鴨、母鵝還是勞倫斯本人,但如果生後最初的1~2天沒有遇到追隨對象,它們就喪失了這個能力,再也不會去追隨誰了。 勞倫斯拒此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 

    人類嬰幼兒同樣存在類似的關鍵期現象,也就是很多能力必須在特定時期得到環境幫助而獲得發展,錯過了這個時期就會影響發展的水平,甚至失去發展的可能,就像大家曾經聽說過的"狼孩兒"、"豬孩兒"的故事。美國學者蓋塞爾曾提出嬰幼兒發展的八個關鍵年齡,他發現嬰幼兒在這些關鍵年齡會有一些特殊的跳躍式進步,其變化是其他年齡階段所不具有的,並確定了一系列測查和診斷標準,用來評價孩子的發育水平。 

    美國學者伯頓懷特主持的"作為教師的新父母"研究項目通過對數千個家庭進行定期隨訪,根據孩子成長和家長教養職能的特點,把生命最初三年分成七個階段,他們先後在美國42個州及其它一些國家培訓專業人員和家長參加父母作為教師的嬰幼兒早期發展計劃,取得了很多經驗和成果。 

    瑞士的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對自己三個孩子的跟蹤觀察研究,創建了認知-發展理論,對兒童認知發展心理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把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其中標定0-2歲寶寶發展的感覺運動階段又進一步劃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反射活動、動作重複、偶然目的活動、目的-手段協調、嘗試-錯誤反應和心理表象操作-思維開端等,並闡釋了各個階段獨特的本質特點。

    30多年以來大量的研究和教養實踐一再證明:嬰幼兒的成長決不是簡單的連續不斷的量變過程,他們的成長道路就象是在蹬山,經過一點一點的努力蹬上一個台階,表現出飛躍性的劃階段的發展和進步,然後再向下一個高度進軍。儘管各個階段相互間有一定交叉,但每個階段的進步都是下個階段發展的基礎,如果前一段路沒走好,下面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麻煩。

    1996年我們開始了"育兒指導服務的研究計劃",通過對近千名嬰幼兒家長的調查訪問,發現在0-3歲嬰幼兒成長的不同階段家長遇到的問題表現出非常明顯的重複性特徵,無論是對於孩子健康的擔心,日常照顧中的困惑和麻煩,還是教育交流中的問題和矛盾,相同月齡孩子的家長會不約而同地提出類似的問題,這一現象提示我們分階段對家長進行系統的育兒諮詢和指導是可為的並應該是非常有效的。

    經過1997-1998年的試驗,我們從98年中期開始對0-3歲的嬰幼兒家庭進行科學育兒跟蹤指導服務--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傳授早期教養知識和方法,設立諮詢熱線記錄和回答家長的問題,在關鍵期對孩子的發育水平進行測查評價,分階段對家長進行具體的育兒指導等等。幾年來不斷總結和調整並不斷補充完善,逐漸歸納出一套規範的嬰幼兒早期發展關鍵期教養指導方案。

    2000年以後,我們進一步總結指導服務的經驗,不斷補充和豐富指導服務的手段,發展和細化了一整套促進關鍵能力發展的方法和技巧向家長示範和講解,開發了餵養、睡眠、情緒行為等問題綜合調理以及高危兒系統早期干預訓練方案,創新了早期教育重點能力發展遊戲活動,將"關鍵期跟蹤指導模式"向更加全面和更加系統的方向推進,取得了更好的收效。

    對專業人員來說,了解這些知識和經驗,不僅可以深入地理解孩子,而且能夠更好地熟悉家長的教養狀況,從而為嬰幼兒家庭提供更深入的服務。對於家長來說,學習嬰幼兒早期發展關鍵期教養的知識,不僅能夠更準確更細緻地了解孩子,還有助於反省和認識自己的育兒水平,對於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概括起來至少有五大好處:

   1、準確把握孩子每個發展階段的基本特點 

   2、事半功倍地促進孩子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3、預見可能面臨的育兒難題,做好思想和行動上的準備 

   4、及時發現生長發育中的問題,促進孩子早日康復 

   5、積極發展親子交流關係,奠定良好心理行為個性基礎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今天,我們將嬰幼兒早期發展關鍵期教養的有關內容編輯成冊,希望能夠幫助廣大家長抓住成功育兒的金鑰匙,從而促進兒童早期發展,奠定最佳人生開端。 

 

 育兒的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忙於育兒之事 

    忙於育兒之事的家長埋頭於具體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顧及寶寶的真正需要和體驗,常常犯下過度保護或給寶寶施壓的錯誤,不遇到問題還好,真的遭遇麻煩就大有一招走錯功虧一簣的危險。

    這個圈子中,有些家長很自信,因為他們熟練的象個"八級工",飲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條,吃喝拉撒照顧的得心應手,書桌上擺著育兒條例一二三,身後還站著頭戴各種專家高帽的人士擔當後盾,以至於自信得四處傳播自己的育兒"條例",自信到聽不進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緒行為問題、缺乏創造力、交往困難,甚至智力發育遲緩或存在各種健康問題時才大夢初醒。

    還有的家長正相反,他們常常滿腹狐疑,因為自己潛心學來的招數在寶寶那裡總是碰壁,明明書上寫著向東,可寶寶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麼多的現象都跟寶寶有"毛病"似的,於是難免有病亂投醫,東家的膏藥西家的湯、南家的法寶北家的秘方,一股腦灌到孩子身上,結果只見東邊日出西邊雨,問題去了還復來。

    整天埋頭育兒之事的家長是個"育兒工",發達了四肢簡單了頭腦。這本也無可厚非,帶孩子就是有那麼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們的"專家顧問"也是個"育兒大工",不管張三李四青紅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麼一套方子。結果受牽連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消亡"。

    第二種境界--長於育兒之術

    長於育兒之術的家長多長了一雙眼睛,發現自己的寶寶原來不是個機器,而是那麼生動和多變的一個生命。家長知道是生命就有個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對待,於是認真學習各種育兒的方法和技巧。

  這個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長,但這時自信不再盲目,他們知道隨機應變,懂得舉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於眼前的成績,而可能忘記經常抬頭望望遠方以保護視力。有些時候家長也會喪失自信,因為寶寶變的太快了,昨天還很靈驗的妙方可能突然間毫無功效了,但問題還必須解決,於是挖空心思變招兒,這一變也許就成了,也許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真正長於育兒之術的家長是個"育兒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們也有這個本事,於是不小心就會被戴上漂亮的榮譽桂冠成為別人的榜樣,對於家長來說得了榮譽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進取的話也不是壞事,但若一門心思維護名譽那就是另外一種景象了。

  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落在家長而是落在專家頭上,即便稱得上"育兒大匠",因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見影,相對考慮孩子長遠發展就少,這樣就難免落入誤人子弟的泥潭。

    第三種境界--精於育兒之道

    精於育兒之道的家長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後天培養的,而是先後天合力發展的成果。他們育兒不僅動手、用眼看,更會用頭腦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們能夠真正進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寶寶的需求,懂得引導的辦法,明確發展的方向。對這些稱得上"育兒師"的家長來說,做每一件事情都不僅僅為了這件事情本身,他們的每件工作既顧及到昨天,適應於今天,又服務於明天,因為他們更懂得從全局的角度,從長遠的目標去看待和對待孩子的發展,對待現實問題最大的優勢在於不求完美又懂得取捨。

  育兒師領悟了育兒的真諦,再游刃於育兒的技巧,周到於育兒的事物,就成為"育兒大師",家長成為孩子成長的良師益友,專家成為家長育兒的指路明燈。

  儘管前述的三種境界有高下之分,但卻不能完全割裂,因為育兒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事,又有術,更有道。

  古人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但育兒之道不能等,寶寶天天都在成長,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培養孩子決無可能返工重來,家長必須聞雞起舞,提前學習育兒的知識和技巧。同樣,育兒之術也不能僅僅專攻,無論是家長還是指導家長育兒的專家,必須全面關注寶寶的體格、智力和心理的發展,不可失之偏頗。吃喝拉撒、遊戲交流、健康保護、情緒行為……必須面面俱到,全都管起來。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欲利其器,必先諳其道。多年來儘管我們吸收了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儘管我們也總結出自己的一些科學研究成果,儘管我們通過跟蹤指導10000多個家庭科學育兒掌握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我們仍不敢冒然自稱育兒大師,而只是家長在育兒大師路上取經得道的鋪路石。

  育兒責任之重,學問之深,事業之大,需有千百萬專家學者和熱心家長共同支撐,我們畢竟都有共同的希望--讓小寶寶更健康、更聰明、更幸福的成長;我們畢竟都有共同的追求--為這個利國利民的朝陽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什麼是關鍵期教養?

   明明是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男孩兒,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叔叔阿姨都很喜歡他,兩歲半的時候家長決定送他去幼兒園,可誰知入園僅僅兩天,就被老師退了回來,因為明明不能跟小夥伴一起活動,他一刻都坐不住,成了班裡的搗蛋鬼。以後家長接連送明明去過5個幼兒園,每一次都是不超過3天就被婉言勸退了。經過醫生的診斷,證明孩子患了"感覺統合失調症"和智力發育遲緩,跟關鍵期沒有獲得很好的發展有關,需要進行治療和訓練。

   寶寶的成長決不是簡單的連續不斷的量變過程,他們的成長道路就象是在蹬山,經過一點一點的努力蹬上一個台階,表現出飛躍性的劃階段的發展和進步,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接下來再一點一點的努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積累,寶寶又將到達另一個新的高度。寶寶每一個階段的進步都是下一個階段發展的基礎,如果前一段路沒走好,下面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麻煩。 

那麼,寶寶單單憑藉自己的力量能不能蹬上關鍵的台階呢?他們是不是一定需要家長的幫助呢? 我們都知道兒童的發展需要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先天的本能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又需要家長提供適當的環境和必要的幫助,作為寶寶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否則,內在動力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般而言,家長會自然而然地為寶寶提供成長的必要條件,除了讓寶寶吃飽穿暖,還會提供玩具跟寶寶遊戲,但家長往往是憑著感覺做事,經常抓不到重點,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卻不明顯。其實,如果抓住了關鍵階段的關鍵問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養寶寶會變得更輕鬆、更成功;假如錯過了關鍵期,問題解決起來就比較難,起碼也是事倍功半,鬧不好還會走很多彎路。 

 

善於對孩子說:"你行"

   2歲的孩子既有依賴性,又有獨立性;既可愛又可惡;既大方又自私;既成熟又幼稚。凡是做媽媽的,都希望孩子健康聰明,長大了成為超越自己的有用之才,塑造孩子的人格,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素質,是所有的母親的共同的願望。然而,在方法和效果上各個母親卻有著各自不同的作法和結果。 

  有的母親重在引導鼓勵,她們以表揚、讚賞為主,用正面語言誘導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 

  這樣的媽媽常常對孩子說: 

  "壯壯真乖,壯壯會幫助媽媽幹活了。" 

  "壯壯真聰明,壯壯再背一遍給阿姨聽聽。" 

  "真勇敢,再試試……" 

  還有一些母親或出於恨鐵不成鋼,或急於讓孩子早日成長,或信奉嚴師高徒的道理,對孩子卻總是板著面孔,以批評、指責為主,又是另一番氣氛和光景: 

  "你看你,這麼調皮,愛搞破壞,你將來怎麼辦哪。" 

  "你真笨,能有對門壯壯一半的本事我也心滿意足了。" 

  "又念錯了,怎麼提醒你都沒用。" 

  在這兩種不同的作法中,前面一種方法當然比後面一種媽媽的作法高明。 

    首先,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在中等愉快的心境里學習的效果最佳。而正面誘導、讚揚為主的媽媽懷著一顆慈愛的心,諄諄善誘地教導孩子,有利於營造這種中等愉快的心境,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接受新知識,學習新的技能,塑造自己健康自信的性格。 

  而後一種方法,不利於營造這種心境,而使孩子緊張、焦躁、壓抑、久而久之,還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發生性格上的扭曲與變異,而且變得自卑、畏縮,還能影響到積極、開放、散發性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思想變得消極,封閉、遲緩、創造性受到限制,不利於健全人格的形成。 

  科學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人與動物不同,動物是本能性的生物,而人是後天習得性的,一個人初生下來,沒有什麼生活能力,只有一些本能,還是一個"生物人",經過教育和實踐的熏陶,在社會的舞台上發揮作用了,才能獲得"人格",變成一個"社會人"。社會化就是從"生物人"變成"社會人"的轉化過程。沒有這個過程,人就沒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在這一轉化過程里,母親的教導起著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而母親在一個人"人格"塑造中的作用主要是靠語言與愛心來完成的。神經語言程式學告訴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形象描繪一個人,對這個人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說,你經常用積極、正面的語言描繪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會成為這樣一個人。 

    如你常說: 

  "寶寶真乖","寶寶真聰明","寶寶是個好孩子","寶寶真有出息",那麼你的孩子心裡接受了這些積極的意念,慢慢地就真能成為一個聰明的好孩子,有出息的好孩子。 

  假如你常說: 

  "你真笨","沒出息","傻瓜",那麼你的孩子心裡接受了這些消極,負面的概念,慢慢地就可能真的變成一個真笨、真傻的壞孩字,這當然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許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中的隨機教育。換句話說,家庭教育的"一招一式"要時時注意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培養他們能夠獨立生活的本領。這種教育思想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常被一些家長有意無意地忽略掉,抑或出現偏差。因此,父母要認識孩子成長的階段性,教育的隨機性要與孩子成長的發展相結合。 

 

早期教育怎麼教

   相對於教什麼,怎麼教是更深的學問。教材是死的,老師是活的,就像送孩子上學一樣,同樣的一套教材,家長總是千方百計的讓孩子上好學校找好老師,因為良師出高徒。 

    作寶寶早期教育的良師,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始終走在寶寶前面,提前一步引導他充分發展。教寶寶最重要是提前一步,提前得太多會讓寶寶感到壓力,甚至造成傷害。始終走在寶寶前面,不斷地激發孩子的潛能,就能讓他獲得充分的發展。 

      2、 一定要用引導的方式而不是灌輸的方法。早期教育既是教能力,更是培養素質,引導的方式可以發揮孩子的主動性,讓他真正提升本領,而灌輸則只是提供了一些智力素材。 

      3、 不僅重視發展寶寶的現實能力,更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素質。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根基是嬰幼兒早期教育,俗話說"三歲看大",其實質就是指三歲時孩子就基本確立了個性的基礎,寶寶心理是否健康,學習能力強不強,從生命最初三年的發展就可以大概預見到未來。 

    強將手下無弱兵,雞窩裡飛不出金鳳凰。對孩子我們講三歲看大,假如換一個角度,看看家長是如何教養寶寶的,那麼只需幾個月十幾個月,判斷寶寶的未來也就八九不離十了。願天下的父母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正在用今天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描繪著孩子的未來,我們不僅要做孩子的益友,也要做寶寶的良師。 

 

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

   當我們在一天辛勞的工作之後回到家裡,看到孩子一邊呼喚著你,一邊興沖沖的向你走來的時候,你的內心是何等的舒暢?你是不是也在同樣體驗著趕緊把孩子抱起來親一親的熱望?家是幸福的港灣,是愛的溫床,家不但是父母本身快樂生活的天地,也是子女出生之後最早的生活環境。一個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滿的家中,身心健康將得到更好地發展;孩子生活在父母親感情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溫馨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是自覺自愿的,是永恆的,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天性,愛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能給家庭帶來歡樂和幸福,能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慰籍,更是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延續,是我們的希望。正基於此,孩子的成長就成為每一位家庭成員的關注熱點。為孩子創造一個最佳的家庭教育環境,是父親母親的共同願望。

  0-3教育是濡染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通過親子互動來體現的。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恰當、及時的鼓勵,及時的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它是孩子情緒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父母的言傳身教,使孩子接受了良好的做人處世的教育,必將對日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材打下良好的基礎。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精明的家長在照料孩子的過程中,會發覺孩子在注意什麼,在關心什麼,在探索什麼,就會因勢利導的給予幫助,給予講解,給予強化。在親子互動中引導孩子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這一點很重要。

    家長可不要憑你自己的見解,認為孩子應該學習什麼就強加給孩子什麼,這類簡單的說教往往難以奏效。很多家長可能都嘗到了苦頭,弄得自己心灰意懶,往往事倍功半。

  父母的行為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未來,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年輕的父母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做好承擔父母角色的心理準備,自己身上還殘留著一些孩子氣。在考慮事情、處理問題的時候,有時還難免以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希望為中心,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實際需要,這是令人遺憾的。就子女而言,家是他們成長搖籃,父母是他們的依靠,如果來自父母的是忽略,是拒絕及虐待,對他們的傷害必定很大。

  身為父母需要經常反省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各種情緒反應是不是能夠以溫暖、接納的態度去回應?是不是會因為撫育孩子要付出辛勞而厭煩、厭倦?會不會在孩子不對你的心思時就缺乏愛心、耐心,變得粗暴、敵意或拒絕?還要特別提醒的是你們是否意識到,父母之間的互相尊敬、互相幫助,一家人之間通過恰當的溝通,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共同迎接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不僅可以給子女帶來安全感,還為孩子提供了正確的學習榜樣。為了孩子,為了明天,讓我們給自己和孩子創建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吧! 

 

 

新子之交要平等

   人的一生不能缺少交往,換句話說,孩子是在交往之中長大成人的,君子之交講究真誠,親子之交講究平等。

    所謂平等,既不能處處順從寶寶讓他高高在上,也不能強行限制和管教把他至於控制之下。高高在上的寶寶因為很少經受挑戰和真正的磨練,心理和智力的發展都將趨於落後。在壓力中逆來順受的孩子因為心靈的能量得不到有效的釋放,常常會發生心理障礙,創造性遭受破壞的同時很容易伴發行為問題。

    家長教養寶寶的過程中,每一件具體事物的處理方式都在對孩子的個性發展發揮作用。

    吃的方面如此,比如家長強迫寶寶吃喝,機械地規定進食時間等等,容易造成厭食以外,還會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隨便寶寶挑食,邊吃邊玩邊哄,一味地順著孩子的衝動,常常造成偏食以外,還會嬌縱孩子進而產生性格缺陷。

    玩的方面也如此,有些家長為了開發智力過多要求孩子做這做那,尤其是強迫孩子按照規定的方式玩耍,這樣短期內似乎滿有成績,但時間稍長就會發現寶寶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開始出現問題,而且可貴的創造性也會遭受損害。反過來,如果家長任憑孩子自由發展,事情做不好遊戲玩不好就隨便放棄了,不僅有礙智力發展,對於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也十分不利。

    我們常常看到孩子跟家長遊戲時與同小夥伴遊戲時截然不同的表現,在小朋友當中孩子更隨意、更主動、也更樂於參與和模仿,這就是平等的力量。家長的技能和活動特點自然跟孩子大相徑庭,但重要的是我們與寶寶交往時心理上要保證平等,孩子有他的自主意識,也有相當的能力,跟他遊戲萬不該當成任務,而應該努力投入其中做個真正的玩伴。

    大一點的寶寶語言能力大大進步,也懂得了很多事物,家長可以跟孩子講講成人的觀點,也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經常平等地與寶寶交流思想,既能讓孩子有所獲益,家長自己也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 

   當我們在一天辛勞的工作之後回到家裡,看到孩子一邊呼喚著你,一邊興沖沖的向你走來的時候,你的內心是何等的舒暢?你是不是也在同樣體驗著趕緊把孩子抱起來親一親的熱望?家是幸福的港灣,是愛的溫床,家不但是父母本身快樂生活的天地,也是子女出生之後最早的生活環境。一個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滿的家中,身心健康將得到更好地發展;孩子生活在父母親感情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溫馨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是自覺自愿的,是永恆的,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天性,愛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能給家庭帶來歡樂和幸福,能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慰籍,更是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延續,是我們的希望。正基於此,孩子的成長就成為每一位家庭成員的關注熱點。為孩子創造一個最佳的家庭教育環境,是父親母親的共同願望。 

 0-3教育是濡染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通過親子互動來體現的。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使孩子享受到恰當、及時的鼓勵,及時的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它是孩子情緒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父母的言傳身教,使孩子接受了良好的做人處世的教育,必將對日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材打下良好的基礎。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精明的家長在照料孩子的過程中,會發覺孩子在注意什麼,在關心什麼,在探索什麼,就會因勢利導的給予幫助,給予講解,給予強化。在親子互動中引導孩子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這一點很重要。

  家長可不要憑你自己的見解,認為孩子應該學習什麼就強加給孩子什麼,這類簡單的說教往往難以奏效。很多家長可能都嘗到了苦頭,弄得自己心灰意懶,往往事倍功半。

  父母的行為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未來,這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年輕的父母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做好承擔父母角色的心理準備,自己身上還殘留著一些孩子氣。在考慮事情、處理問題的時候,有時還難免以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希望為中心,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的實際需要,這是令人遺憾的。就子女而言,家是他們成長搖籃,父母是他們的依靠,如果來自父母的是忽略,是拒絕及虐待,對他們的傷害必定很大。

  身為父母需要經常反省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各種情緒反應是不是能夠以溫暖、接納的態度去回應?是不是會因為撫育孩子要付出辛勞而厭煩、厭倦?會不會在孩子不對你的心思時就缺乏愛心、耐心,變得粗暴、敵意或拒絕?還要特別提醒的是你們是否意識到,父母之間的互相尊敬、互相幫助,一家人之間通過恰當的溝通,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共同迎接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不僅可以給子女帶來安全感,還為孩子提供了正確的學習榜樣。為了孩子,為了明天,讓我們給自己和孩子創建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吧! 

 

家有"十萬個為什麼"

   寶寶長大了,他對世界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強,遇到問題,他會不斷地追問你"為什麼",直到你筋疲力盡、理屈詞窮。那麼,父母應該怎樣看待寶寶的提問呢?

  寶寶提出"為什麼"是他思考的開始,面對寶寶的提問,你做好準備了嗎?

  首先,寶寶能提出問題是好事,這充分說明他在動腦子思考,他對世界的好奇心已經不滿足表面現象,而是想挖掘深層內涵,寶寶的這種追根溯源的精神值得我們鼓勵。寶寶的問題也許會非常簡單幼稚,但是家長的態度要真誠,不要嘲笑他,要以積極的態度誘導他。切忌不要因為忙或著心情不好就對寶寶的問題不理不睬,這樣做只會使寶寶會感到深深的失望,理性的探索慾望也會隨之消失,因此,對寶寶的求知慾是個打擊。

  在回答寶寶的問題時要簡明扼要,不要繁縟地解釋不停,只要讓寶寶明白簡單的道理就行了。比如寶寶問:為什麼電話能聽到聲音?你可以簡單回答:這是因為有電話線接通。至於更深的電路內容,寶寶理解不了,也不必從多費口舌。

  處理寶寶的問題時,還可以與他一起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的過程中,寶寶既學到了知識,也體會到探索的樂趣,他與父母一起努力時,還會讓他體會到父母就象朋友一樣可以互相幫助,從而使寶寶的自信心大大增加,因此,這是幫助寶寶提高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生活中可以教孩子的一些概念

 錢的多、少

  要告訴孩子"錢用了會少,存起來會越來越多"的概念,可以採用這些方法:幫孩子開一個銀行戶頭,把零用錢存起來,需要使用的時候再拿出來用。存摺上的數字會讓孩子懂得金錢的支出和存取之間的概念。如果孩子小,可以給他準備一個小帳簿,為他記帳。當孩子想買一件比較貴的東西,可以告訴他存夠了錢就買,但這個存期不宜過長,以免孩子灰心。

  左手和右手

  教孩子左右概念時,不論孩子多大了,都可以在每次交談中有意識地加入左、右,比如說:"我們正在左拐彎"、"請把你右邊的杯子拿給媽媽",這樣潛移默化地教育,容易使孩子記住難記的左和右概念。

  昨天、今天和明天

  和孩子說話時,注意多加入一些時間概念,比如:"星期天我們去公園玩,今天是星期四了,還有明天,後天就是了。"

  利用一本每天撕一頁的日曆,在孩子有計劃的那天寫上要做的事,過一天讓孩子撕一張,讓他數,"還有今天、明天、後天……"

讓寶寶都成為說故事大王

   教寶寶講故事,不但能有效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培養觀察力、想像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的綜合性全面培養方法。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引導呢?

  故事接龍--新編故事法

  還記得小時候玩的成語接龍嗎?教寶寶講故事,也不妨可以來一個"故事接龍"。很多爸媽覺得自己想像力有限,更沒有什麼文學細胞,編不出什麼故事。其實根本不必有這方面的擔心,因為只要嘗試幾次之後,你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根本不必費心力去安排劇情,寶寶們編出的故事情節往往會超乎爸媽的想像。

  例如,有一次一位媽媽和孩子說故事,開頭首句是"從前呀,有一隻小兔子……"原以為兒子編出的不外乎大灰狼、胡蘿蔔之類,沒想到他接的下句卻是"小兔子呀,它有一條游泳褲,可是它又不會游泳……"於是整個大方向完全變了,故事便圍繞著如何讓游泳褲物盡其用而展開,成了一個完全超越傳統框架的好故事。

  生活中到處都有故事。例如坐在車上的時間很難打發,那麼就讓寶寶看看車窗外有些什麼可以編故事:哇,樹上掛了一隻斷了線的風箏,於是媽媽說"一隻小風箏飛呀飛呀,一不小心掛在了樹上……"兒子想了想便接下句:"風箏哭了,它對樹說"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找媽媽。"……"一個小風箏如何離開樹枝的纏繞,重新飛上天找媽媽的故事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完成了。不要覺得沒有講故事的素材,在寶寶眼裡一隻飛過的小麻雀、一片發黃的樹葉、一朵鮮艷的小花,都可以編出生動有趣的故事呢。

  在玩故事接龍的時候,爸媽們要注意兩點:一個是由於寶寶年紀小,他們的思維邏輯不可能像成人那麼嚴密,所以大人便要幫助他把故事編圓滿,能夠自圓其說。這個幫助又要把握好尺度,不必越俎代庖,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用些問句來指出故事中的不合情理之處,讓寶寶自己來想辦法彌補。第二點是,很多年齡比較小的寶寶編故事的時候會越編越亂,扯得太遠,沒有中心與主題,這個時候就得要大人幫忙在接下句的時候把他們的思維給拉回來。

  這種小遊戲很有趣,可以不受場地限制,不用書本道具,目光所及之處無不可入話,大範圍地訓練了寶寶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何樂而不為呢?想讓你的寶寶也成為說故事大王嗎?那就快點試試吧。

  讓寶寶發揮創造力

  相信每個爸媽都曾給寶寶買過書,那些插圖精美的故事、圖文並茂的連環畫,還有那些生動形象的漫畫,陪伴著每個人的童年,爸媽應該盡量利用這些有效的工具來教養寶寶。

  拿到一本新故事書或畫冊時,爸媽們通常的做法不外乎是先給寶寶講故事,重複幾遍之後讓寶寶複述。這種時候,成人往往會對寶寶驚人的記憶力嘆為觀止,有很多寶寶幾乎可以一字不差地把爸媽所講原原本本重複出來,即使是年紀尚小不怎麼會說整句話的寶寶也能挑出爸媽前後幾次講述的不同點,適當地表示異議。

   但你知道嗎,這種方法雖說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寶寶的記憶力,卻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為什麼有那麼多教育學家會呼籲不要讓寶寶過多地沉迷於電視之中呢?因為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寶寶只有機械地記憶、被動地接受,卻無法參與、創造。 

  而這種講故事一再重複的做法與看電視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寶寶在接觸這本新書之初就已經有了固定的框架,雖然同樣一幅畫可以看出不同的意思,可是因為這個框架,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編出另外的故事。

  此外,寶寶還往往會忽略畫面中那些沒有被編進故事中的圖案要素,例如背景中的小樹、小草、天上的白雲,而只注意故事中的主角,即使是小雞、小鴨這些主角,也往往因為劇情的原因而使其顏色、造型顯得不那麼重要,於是寶寶們能夠注意的、得到的只有一個情節而已。

  拿到一本新書最正確的做法是爸媽先同寶寶一起認真看每一幅圖畫,讓他們講講自己看到了些什麼。給寶寶看的書冊往往顏色非常鮮艷,人物造型又很簡單,這樣的閱讀培養了寶寶的觀察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其實每一幅畫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個故事,所以接下來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來用畫中的要素編故事,不求情節,但求符合邏輯。對於年齡稍大些的寶寶(3歲以上),還可以將前後幾幅有關聯的畫放在一起,讓他們編一個有條理的故事出來。最後,再用傳統的方法給寶寶講一遍書上的故事,讓他來評評是自己編的好聽還是書上的好聽,不光是評論,還要講出道理來哦。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書"盡其用。

如何鍛煉孩子說話完整

   一、糾正孩子以動作,表情代替言語的習慣,要求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意願。

  在有些人家裡,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他需要什麼東西只需做某個動作、某種表情或吐出一兩個詞,父母立即滿足他的要求。父母要想讓孩子說話完整,必須嚴格要求。例如孩子指著香蕉說:"我要嘛!"父母要裝著不懂地問:"你要幹什麼?"孩子說:"吃香蕉。"父母就要要求孩子清楚地說出"我要吃香蕉",然後才拿給他吃,否則不予理睬。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是會向父母的要求努力的。

  二、父母和孩子遊戲,在遊戲中要求孩子說完整的話。

  例如媽媽和孩子說"奇妙的口袋"遊戲。在口袋中裝進若干玩具,媽媽與孩子輪流摸,每摸到一樣玩具必須說:"我摸到了什麼了,我們可以幹什麼。"例如摸到皮球就說:"我摸到一隻皮球,我們可以拍皮球。"摸到積木則說:"我摸到了一塊積木,我們可以搭房子。"這種遊戲能培養孩子說完整的短句。

  三、經常給孩子講生動有趣的故事。

  當孩子對某個故事比較熟悉時,父母可以用提問的方法,叫孩子說出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父母還可以和孩子表演故事中的情節,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對話,培養孩子的講述能力。

  四、指導孩子看情節簡單、色彩鮮艷的圖片。

  這樣可以啟發孩子講述圖片的內容,當孩子敘說不完整時,父母可以補充有關詞句,教孩子複述。

  五、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同齡夥伴交往。

  父母可帶自己的孩子到鄰近的小朋友家去玩,也可以邀請小朋友來自己家玩。同齡夥伴有共用的語言,說話積極性高,但在互相交流思想的過程中,如果說半截子話,對方難以理解,因此,他們說話必須完整、清楚。

  二歲前的孩子說話是不完整的,他們往往用一兩個詞來表示一句話的意思,例如寶寶說:"鞋子、鞋子"隨著不同的情境可能表示幾種不同的意思,如"我腳上的鞋子掉了,""我要穿鞋子,""太熱了,我要脫掉鞋子"等等,父母要根據孩子說話是的動作和表情才能理解孩子的意思。

  三歲後的孩子說話基本上是完整的,別人能聽懂的,但這時如果孩子仍然用一兩個詞表示一句話的意思,父母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促使孩子把這句話說完整。

教育孩子的十三大法寶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6、接納、確認孩子的各種情緒(尤其是消極的)

  當父母否認孩子的感覺時,孩子覺得他得不到理解。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他的感覺舒暢了,他的行為才會良好,因為孩子是生活在感覺的世界裡。

  傾聽孩子的心聲有經驗的父母提出,通過說話來了解他們的感受,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儘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他所說的話,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空閑時間再說。與孩子說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立即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而對我們來講,了解孩子頭腦里想的是什麼,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當孩子與我們談話時,我們要儘可能地立即與他交談。這樣孩子就不會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他也就會更多地把心裡話告訴我們。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睡覺時間到了,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如孩子兩者都不選,父母可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任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8、遊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遊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模擬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遊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註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11、不要忘了給自己留下一點休息時間

  我們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暫把孩子放在一邊。這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撫養孩子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我們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另外,我們需要點空閑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要有一點幽默感,不要為自己的一點點錯誤懊悔不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工作。

  12、讓孩子的爸爸發揮作用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爸爸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爸爸不僅是一個監督者,更需要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父母作為一個集體,討論教育的原則,與孩子一起遊戲,一起談話,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效果。讓周圍的人幫助你,使你自己的生活輕鬆。

  13、享受孩子帶來的快樂

  成功的父母們深刻的感覺到伴隨孩子成長帶來的快樂。由於孩子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偉大,使我們變得更有理解力,使我們生活有了希望。所以,我們不要去抱怨自己的辛苦,而要用心去發現和享受孩子帶來的快樂!

 

輸的起的孩子才有競爭力

   "排他性競爭"不適合孩子

  有一位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媽媽,特別崇尚 "鰻魚效應"。其"理論依據"是:以前漁夫捕魚時最犯愁的就是帶魚捕上來後很容易死,後來,一個聰明的漁夫在船艙中放進了帶魚的天敵鰻魚,於是,鰻魚追著帶魚咬,帶魚被迫四處逃竄,帶魚體內生存的慾望被激發出來,死亡率大大降低。

  這位媽媽認為,對孩子也應該讓他早早地懂得競爭、學會競爭,把他的競爭天性"激活"。

  初聽這番話頗有道理,但仔細澄清一下,便發現這個類比有點簡單化了。

  競爭是成人社會的遊戲規則。《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競爭的釋義是:"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爭勝。"這種成人職場上的拼殺遵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規則,是一種"排他性競爭"。

  而孩子們生活在"太平天國"中,他們之間並沒有根本性的利益衝突,並不是非得爭出個你輸我贏的結局不可。將來即使孩子上了小學,參加競爭性比較強的運動會尚還提倡"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況且,"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爭勝"是不利於培養孩子健全優良的品格的。

  輸不起的孩子真痛苦。競爭本身是個中性詞,對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極作用的就是良性競爭,使人變得自私、狹隘、妒忌、規避、退縮的就是惡性競爭。孩子"輸不起"就是惡性競爭的消極影響。

  輸不起的孩子常常是這樣的:

  生氣、說謊、攻擊、退縮、任性,輸不起的孩子要麼情緒低落,心理痛苦,態度氣惱,要麼性格傾向不可愛,影響他們將來和諧性格的形成。因此,培養孩子贏不驕、輸不餒的紳士風度真的很有必要。

  輸得起才贏得起

  "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是深厚閱歷培養出來的大將風度。"輸得起"意味著認輸而不服輸,并力爭東山再起的良性競爭狀態。帶領孩子進入良性競爭需要從小就培養良好的競爭素養常常念叨別人的優點,這是認可別人、接納別人的"情商"培養。對於輸不起的孩子尤其要加強這方面的熏陶。

  爸爸媽媽可以經常與孩子聊聊:"某某小朋友有什麼優點?""你可以從某某小朋友身上學到什麼長處?"

  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知識和技能上的匱乏常常是孩子產生挫敗感的直接因素。

  如果孩子是這種情況,那就手把手地教他知識和技能,讓他產生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遊戲時別總是讓著孩子

  和孩子下棋、打撲克、拍球時,別總是讓孩子當勝利者。因為孩子與成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大人覺得讓讓孩子只是玩玩而已,孩子卻把遊戲當成"工作"一樣對待。

  爸爸媽媽要善於利用遊戲讓孩子知道有輸有贏很正常,鍛煉他承受 輸局帶來的心理壓力。

  合作與競爭是一對孿生子

  觀察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可以發現,贏得競爭的人首先是一個善於合作的人,因為我們處於一個專業分工精細而又合作共處的時代。因此,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合作者將是孩子善於競爭的堅實基礎,過分爭強好勝的孩子反而在人際關係上隱含很多問題。

  鼓勵孩子戰勝自己

  教育孩子不是把"挫敗別人"當作目標,而是把自己作為競爭對手,今天的我要勝過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勝過今天的我,這次的我比上次的我還棒    讓孩子為不輸給自己而努力。

  說到底,這種看似不與人爭的教育,其實是為了使孩子將來面對成人社會時能更有實力地競爭。

 

夫妻育兒搭配 嚴厲VS放任 

   你是合格的父母嗎?孩子該怎麼教養,常是引起新手父母爭論不休的話題!到底是對孩子嚴厲些好,還是任其自由發展比較好?抑或是父母雙方該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才能讓孩子在嚴厲的管教中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呢?

  其實,不論您與另一半決定採行哪種教養法,最重要的原則都是:讓孩子感受父母滿滿的愛,並依孩子的個性來研發教養策略。 

    此次,將針對父母採行的3種教養法做深入的探討,剖析其優缺點,讓您思考,現代孩子到底該怎麼教才好?

  但什麼才是正確的教養模式呢?以下我們將針對父母雙方都很權威或是都很放任,另一方權威、一方放任等教養模式的優缺點做介紹,讓您來自我評估,看看您的教養方式恰不恰當、合不合格?

  你是哪一型父母?

  教養模式(1)雙方都權威

  "對孩子嚴厲些,孩子才有出息!"一般父母親如果採行嚴厲的教養模式,其次,如:本身就很嚴謹,因而也不準孩子出錯;當然,也有可能是父母把嚴格當成一種訓練孩子的方法。

  教養下的孩子

  嚴厲的父母通常屬於自我主觀意識較高,控制力強的父母。此類型教養下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標準,即在家長面前表現符合家長標準的乖寶寶,但在家長不在時又有另一種表現。

  不過,有時孩子也有可能因為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標準遭責罵,而出現退縮的情況。此外,孩子還可能出現下列的情形:

  *若孩子的人格特質本來就顯得文靜,那麼有可能因為父母嚴厲地管教而出現退縮,害怕挨罵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當然也有可能會是家長眼中的乖寶寶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此外,也有可能會強化孩子的畏縮特質,使孩子不敢與人溝通,無法獨立進行一件事,甚至是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喪失問題解決能力。

  *孩子因為經常挨罵,而比較沒有安全感,自信心也較不足。

  *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前進,缺乏自動自發的精神。

  *若屬於外向型的孩子,則有可能在年紀小時完全服從家長的指令,但到某一年齡之後出現反彈、反抗,而有愈來愈頑皮的傾向。

  教養小幫手

  嚴格不一定就是好!一味地要求孩子,當孩子沒有達到標準時,即以責罵或是打罵孩子的方式管教,其實並不能達到真正的效益,正確的方式應該是:

  1.明訂賞罰,給孩子信心:加強幼兒行為訓練,及認知反省能力,對於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要訂立一套準則,並且有延續性,並在孩子達到時給予肯定。即雖然嚴厲地管教孩子,但仍需給孩子信心。

  2.避免情緒性字眼:此外,父母還需注意,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具有指標性作用,還是只是情緒性的反應,並防止自己出現情緒失控,甚至是怒罵孩子的舉動。

  3.清楚地表達指令:有時孩子也會是父母指令不清下的犧牲品!當父母表達指令時,需完整且明確地表達指令,且需配合語氣。否則幼兒可能會因為聽不懂家長的指令,或是指令太過模糊,而無法達到要求,讓惱怒的父母覺得孩子笨。

  4.讓孩子感受關心:一般來說,若孩子的個性屬於較文靜的,會明白父母嚴格背後的關心;但若本來就屬於個性比較衝動的孩子,則會認為父母事事都要管很煩。因此,父母就算要采嚴格的教養方式,最好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嚴厲背後的關心,如此才不易形成親子問題。

  教養模式(2)雙方均放任

  傳統的東方親職教育往往是權威式的教養模式挂帥,但現今由於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因而教育方式已經逐漸由放任式取代,而放任又可約略區分為,偏向西方民主式教養的適度放任,及較偏向東方完全寵溺型的極端式放任。

  而適度地放任孩子,也並非完全是不好的唷!所謂適度的放任指的是,較偏向西方民主式教育的放任法,即以不打、不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給予孩子較大的發展空間,任其自由地發揮想像力及創造力,在毫無壓力的環境下成長。

  另一方面,過度或極端式的放任教育,則是指,讓孩子予取予求、一味地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凡事都依孩子的喜好來進行,使孩子經常主觀地以自己的意見為意見,較無法體諒他人,這種多半易出現在由長輩帶養的孩子身上。

  教養下的孩子…

  若父母採取較偏民主式的適度放任教養模式,孩子可能會較有創造力:但如果採行的是寵溺式的過度或極端放任教養模式,一味地溺愛孩子,則可能會使孩子無法分辨是非對錯。

  適度的放任(偏民主式):

  *也就是採取較偏民主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而孩子在較無壓力的環境下,會顯得較有創造力及想像力。

  *由於與旁人的想法不同,所以往往也會與同儕走不一樣的路。

  *但因孩子活潑、好動、愛發問,因而在進入教育後,也有可能會產生適應不良的情形。

  過度或極端的放任:

  *指的是一味地放任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很容易寵壞孩子。

  *此種教養模式下的孩子如果遭受指責,可能會無法接受,而出現退縮,甚至是無法面對事實的情況。

  *由於從小就被照顧得十分完善,因此,自理能力多半不佳,如:到了小學還不會穿衣、水果不磨成泥就不會吃等。

  *因自小即受寵愛,因而常缺乏替別人著想的心,也常表現得自私自利,不愛與人分享。

  教養小幫手

  當家長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屬於任其自由發展或是一味地溺愛時,往往會在孩子入學後,產生一些教養上的困難,而使孩子不適應,甚至是產生人際困擾,因此,不論您有多寵愛孩子,為了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力,適度的生活常規訓練仍是必要的喔!

  教養模式(3)一方放任,一方嚴厲

  一般傳統的教育法多半是嚴父慈母的搭配法,若父母親雙可方以搭配的很好,也是不錯的教養方式。但若父母親經常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

  教養下的孩子…

  若父母親針對某一件事的想法一致,那麼一個寬鬆,一個嚴厲,反而可以讓孩子得到一絲喘息的空間,避免彈性疲乏。但若父母雙方本身對事情的看法就相左且經常有衝突,那麼就有可能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如父母親當中有一人認為孩子下課後需要上才藝班,但另一人卻認為應該自己教,那麼問題就不在嚴厲或是放任上,而是父母雙方對事情的看法不相同,當父母常因理念不同而有爭議時,就會對孩子形成不良的影響。例如:孩子可能會很世故,很會看父母的臉色。

  *或是父母親當中有一人顯得強勢,一人顯得弱勢,孩子可能會衡量輕重,選擇與強勢的一方站在同一陣線,而使親子關係失衡。

  *有時父母間教養不一致,是為了爭寵,與父母親的人格特質有關。即當孩子顯得比較喜愛父親時,父親會顯得滿足。不過,當父母為了討好小孩而出現種種不客觀的取悅舉動時,可能會干擾教育,而使孩子產生投機的心理,如:有需要時,就會偷偷地向一方索取,形成較扭曲的人格特質,像是:無法客觀地評斷事情的是非善惡、以物品來取悅他人。

  教養小幫手

  現代父母教養的不一致性,經常出現在孩子的課業上,也就是孩子的功課到底要逼多緊才好?

  1.避免爭執,維持教養一致:但不論父母親對於該事件在看法上有多大的差異性,最好彼此商議出一種處理方式。也就是說,教養的重點是,雙方該如何溝通。

  2.溝通重點,各退一步:當父母雙方對於孩子的教養理念出現分歧時,該如何溝通呢?一般由於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通常較長,因此,會希望孩子可以依自己的方式來教導:但由於父親經常是一家之主,對於家中的大小事具有決定權,所以就容易爭執不下。

  建議此時不妨各退一步,設法取得共識。例如:媽媽比較重視孩子的課業,那麼孩子的課業就由媽媽負責,爸爸希望孩子體能好,那麼戶外活動就由爸爸負責。根據夫妻的各人專長,來將事情份類,如此較不易產生衝突。

  正確教養孩子的模式 孩子是產品,還是人?

  "您把孩子當成一個重要的商品嗎?"現代父母在教養模式上,經常採取嚴厲與放任兩種極端的模式,怎麼說呢?

  有些父母非常焦慮,常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如人,而嚴格地規定孩子學東、做西,給予孩子極大的壓力。另外一種父母則是因為生的少,而把孩子當做寶,常不捨得他挨罵,不敢指責孩子,因而常採取放任的教養模式。

  但其實上述的兩種極端教養模式,都是不可行的,如果家長能停下腳步,轉換一下思維模式,以中庸(民主式)的教養方式來達到平衡,如此才是對孩子有助益的教養模式。

  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還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教養的目的是在養成一個有生命力的人,而非製作一個滿意的作品。因此,給予孩子適當的發展空間,孩子才能有創造力、想像力及競爭力。

 夫妻育兒搭配 嚴厲VS放任 

   你是合格的父母嗎?孩子該怎麼教養,常是引起新手父母爭論不休的話題!到底是對孩子嚴厲些好,還是任其自由發展比較好?抑或是父母雙方該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才能讓孩子在嚴厲的管教中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呢?

  其實,不論您與另一半決定採行哪種教養法,最重要的原則都是:讓孩子感受父母滿滿的愛,並依孩子的個性來研發教養策略。 

    此次,將針對父母採行的3種教養法做深入的探討,剖析其優缺點,讓您思考,現代孩子到底該怎麼教才好?

  但什麼才是正確的教養模式呢?以下我們將針對父母雙方都很權威或是都很放任,另一方權威、一方放任等教養模式的優缺點做介紹,讓您來自我評估,看看您的教養方式恰不恰當、合不合格?

  你是哪一型父母?

  教養模式(1)雙方都權威

  "對孩子嚴厲些,孩子才有出息!"一般父母親如果採行嚴厲的教養模式,其次,如:本身就很嚴謹,因而也不準孩子出錯;當然,也有可能是父母把嚴格當成一種訓練孩子的方法。

  教養下的孩子

  嚴厲的父母通常屬於自我主觀意識較高,控制力強的父母。此類型教養下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標準,即在家長面前表現符合家長標準的乖寶寶,但在家長不在時又有另一種表現。

  不過,有時孩子也有可能因為擔心達不到父母的標準遭責罵,而出現退縮的情況。此外,孩子還可能出現下列的情形:

  *若孩子的人格特質本來就顯得文靜,那麼有可能因為父母嚴厲地管教而出現退縮,害怕挨罵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當然也有可能會是家長眼中的乖寶寶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此外,也有可能會強化孩子的畏縮特質,使孩子不敢與人溝通,無法獨立進行一件事,甚至是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喪失問題解決能力。

  *孩子因為經常挨罵,而比較沒有安全感,自信心也較不足。

  *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前進,缺乏自動自發的精神。

  *若屬於外向型的孩子,則有可能在年紀小時完全服從家長的指令,但到某一年齡之後出現反彈、反抗,而有愈來愈頑皮的傾向。

  教養小幫手

  嚴格不一定就是好!一味地要求孩子,當孩子沒有達到標準時,即以責罵或是打罵孩子的方式管教,其實並不能達到真正的效益,正確的方式應該是:

  1.明訂賞罰,給孩子信心:加強幼兒行為訓練,及認知反省能力,對於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要訂立一套準則,並且有延續性,並在孩子達到時給予肯定。即雖然嚴厲地管教孩子,但仍需給孩子信心。

  2.避免情緒性字眼:此外,父母還需注意,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具有指標性作用,還是只是情緒性的反應,並防止自己出現情緒失控,甚至是怒罵孩子的舉動。

  3.清楚地表達指令:有時孩子也會是父母指令不清下的犧牲品!當父母表達指令時,需完整且明確地表達指令,且需配合語氣。否則幼兒可能會因為聽不懂家長的指令,或是指令太過模糊,而無法達到要求,讓惱怒的父母覺得孩子笨。

  4.讓孩子感受關心:一般來說,若孩子的個性屬於較文靜的,會明白父母嚴格背後的關心;但若本來就屬於個性比較衝動的孩子,則會認為父母事事都要管很煩。因此,父母就算要采嚴格的教養方式,最好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嚴厲背後的關心,如此才不易形成親子問題。

  教養模式(2)雙方均放任

  傳統的東方親職教育往往是權威式的教養模式挂帥,但現今由於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因而教育方式已經逐漸由放任式取代,而放任又可約略區分為,偏向西方民主式教養的適度放任,及較偏向東方完全寵溺型的極端式放任。

  而適度地放任孩子,也並非完全是不好的唷!所謂適度的放任指的是,較偏向西方民主式教育的放任法,即以不打、不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給予孩子較大的發展空間,任其自由地發揮想像力及創造力,在毫無壓力的環境下成長。

  另一方面,過度或極端式的放任教育,則是指,讓孩子予取予求、一味地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凡事都依孩子的喜好來進行,使孩子經常主觀地以自己的意見為意見,較無法體諒他人,這種多半易出現在由長輩帶養的孩子身上。

  教養下的孩子…

  若父母採取較偏民主式的適度放任教養模式,孩子可能會較有創造力:但如果採行的是寵溺式的過度或極端放任教養模式,一味地溺愛孩子,則可能會使孩子無法分辨是非對錯。

  適度的放任(偏民主式):

  *也就是採取較偏民主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而孩子在較無壓力的環境下,會顯得較有創造力及想像力。

  *由於與旁人的想法不同,所以往往也會與同儕走不一樣的路。

  *但因孩子活潑、好動、愛發問,因而在進入教育後,也有可能會產生適應不良的情形。

  過度或極端的放任:

  *指的是一味地放任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很容易寵壞孩子。

  *此種教養模式下的孩子如果遭受指責,可能會無法接受,而出現退縮,甚至是無法面對事實的情況。

  *由於從小就被照顧得十分完善,因此,自理能力多半不佳,如:到了小學還不會穿衣、水果不磨成泥就不會吃等。

  *因自小即受寵愛,因而常缺乏替別人著想的心,也常表現得自私自利,不愛與人分享。

  教養小幫手

  當家長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屬於任其自由發展或是一味地溺愛時,往往會在孩子入學後,產生一些教養上的困難,而使孩子不適應,甚至是產生人際困擾,因此,不論您有多寵愛孩子,為了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力,適度的生活常規訓練仍是必要的喔!

  教養模式(3)一方放任,一方嚴厲

  一般傳統的教育法多半是嚴父慈母的搭配法,若父母親雙可方以搭配的很好,也是不錯的教養方式。但若父母親經常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

  教養下的孩子…

  若父母親針對某一件事的想法一致,那麼一個寬鬆,一個嚴厲,反而可以讓孩子得到一絲喘息的空間,避免彈性疲乏。但若父母雙方本身對事情的看法就相左且經常有衝突,那麼就有可能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如父母親當中有一人認為孩子下課後需要上才藝班,但另一人卻認為應該自己教,那麼問題就不在嚴厲或是放任上,而是父母雙方對事情的看法不相同,當父母常因理念不同而有爭議時,就會對孩子形成不良的影響。例如:孩子可能會很世故,很會看父母的臉色。

  *或是父母親當中有一人顯得強勢,一人顯得弱勢,孩子可能會衡量輕重,選擇與強勢的一方站在同一陣線,而使親子關係失衡。

  *有時父母間教養不一致,是為了爭寵,與父母親的人格特質有關。即當孩子顯得比較喜愛父親時,父親會顯得滿足。不過,當父母為了討好小孩而出現種種不客觀的取悅舉動時,可能會干擾教育,而使孩子產生投機的心理,如:有需要時,就會偷偷地向一方索取,形成較扭曲的人格特質,像是:無法客觀地評斷事情的是非善惡、以物品來取悅他人。

  教養小幫手

  現代父母教養的不一致性,經常出現在孩子的課業上,也就是孩子的功課到底要逼多緊才好?

  1.避免爭執,維持教養一致:但不論父母親對於該事件在看法上有多大的差異性,最好彼此商議出一種處理方式。也就是說,教養的重點是,雙方該如何溝通。

  2.溝通重點,各退一步:當父母雙方對於孩子的教養理念出現分歧時,該如何溝通呢?一般由於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通常較長,因此,會希望孩子可以依自己的方式來教導:但由於父親經常是一家之主,對於家中的大小事具有決定權,所以就容易爭執不下。

  建議此時不妨各退一步,設法取得共識。例如:媽媽比較重視孩子的課業,那麼孩子的課業就由媽媽負責,爸爸希望孩子體能好,那麼戶外活動就由爸爸負責。根據夫妻的各人專長,來將事情份類,如此較不易產生衝突。

  正確教養孩子的模式 孩子是產品,還是人?

  "您把孩子當成一個重要的商品嗎?"現代父母在教養模式上,經常採取嚴厲與放任兩種極端的模式,怎麼說呢?

  有些父母非常焦慮,常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如人,而嚴格地規定孩子學東、做西,給予孩子極大的壓力。另外一種父母則是因為生的少,而把孩子當做寶,常不捨得他挨罵,不敢指責孩子,因而常採取放任的教養模式。

  但其實上述的兩種極端教養模式,都是不可行的,如果家長能停下腳步,轉換一下思維模式,以中庸(民主式)的教養方式來達到平衡,如此才是對孩子有助益的教養模式。

  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還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教養的目的是在養成一個有生命力的人,而非製作一個滿意的作品。因此,給予孩子適當的發展空間,孩子才能有創造力、想像力及競爭力。

家庭教育孩子三"不得" 

   孩子成績不好,父母著急,千方百計請家教;棋琴書畫有廣告,父母著急,囫圇吞棗忙投資……凡此種種,反映瞭望子成龍的父母心態。本無可厚非,問題在於不能不分清紅皂白,操之過急。

  實際上,望子成龍急不得,父母必須要冷靜分析,靠船下篙,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方能使孩子到達成材彼岸。 

    要做到原因分析要透,對孩子優點、缺點、心理、生理等要經常不斷地觀察細考。只有從孩子的特點、興趣出發,揚長避短確定目標,才能使孩子學有所成。決不能超前投資,超能投入,否則只會"欲速而不達"。

  打不得

  "教育理為先",是教育之道,也是家教的準則。發現孩子缺點、失誤,罵為先,打向前,甚至"婦唱夫隨",這樣作萬萬不可取。

  "棍棒教育"不等於"挫折教育"。一以貫之的棍棒教育,易造成孩子緊張、恐懼、忍受、自卑的不良心理習慣。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當孩子有了錯誤時要心平氣和耐心教育,循循善誘、潤物無聲。

  捧不得

  "捧殺"的實質是"護短",而護短的結果,則是越護越短。如果父母在"疼愛"孩子的同時,忽略了他們的缺點,甚至對老師的批評也橫加指責,久而久之,容易養成孩子唯我獨尊,自以為是的不良心理品質。

  正確的途徑應該是有成績表揚鼓勵,有缺點批評教育,寬嚴有度,剛柔兼濟,恩威並重。這一點,國外許多家庭教育的理論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為了孩子明天更美好,家庭教育捧不得。

直面孩子成長的麻煩時段

   當你的乖寶貝忽然愛上了"無理取鬧",或者女兒從某一天起開始害怕黑暗,作為父母,你到底是需要諮詢醫生,還是淡淡一笑說:"這麼大的小孩都這樣。"…… 

  孩子們要麼過分淘氣,要麼過於安靜,或者突然變得愛發脾氣。 

    本來熟悉的孩子忽然變成了一個未知世界,讓爸爸媽媽緊皺眉頭,不知道自己的寶貝到底為什麼?想什麼?要什麼? 

  其實,就像我們開車去旅行,總會遇到不同的風景,在孩子們的成長道路上,他們也難免要進入因為身體或者心理發育而產生的不同階段。

  1. 小小反抗者

  "我的女兒3歲。她從不肯做我讓她做的任何事,她常常回嘴,沒有禮貌,而且以違反我的意志為樂。"

  從孩子第一次對你說"不"開始,你就要注意了:他可能在你不經意之間已經走入了成長道路上的一個新時期逆反期。他們開始發現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非常不願意別人再來干涉自己。 

  孩子這種逆反的心理通常會在3歲左右達到頂點。這個時候,他們的語言里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我",或者"我要……"並且事事都想佔據主動權。尤其是在面對一些可能會改變孩子日常生活的事情上,(比如上幼兒園),你一定要做好迎接反對和挑戰的心理準備"期待"你的寶貝用各種各樣的,有時往往是非常不正確的方式來解決他自己的問題。

  你怎麼來幫助他:

  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為你的孩子提供"自己當家作主"的機會。比如早晨起來穿什麼衣服,早餐吃蛋糕還是炒飯……當孩子表現合作的時候,你一定要誇獎他。同時,對於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不合適,你一定要划出清楚的界限。如果孩子表現得很固執,你就要幫助他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許他是因為感覺受到強迫或者遭到挫折才變得如此固執己見。有的時候,對過分倔強的孩子你也需要給他點小小的懲戒,批評或者剝奪他的某項權利(比如取消下午的冰激凌)都是不錯的辦法。

  需要警惕的嚴重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一向都很乖很合作,但突然變得不聽話和好鬥,那麼一定是他的情緒出了什麼問題。可能是有什麼事情讓他很不高興:比如家裡出現的某種變化,或者是在幼兒園遇到了什麼問題。一旦問題解決了,一切都將重新恢復平靜。還有一些情況需要你特別注意並且要想辦法來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這些情況包括:孩子不僅是對你,而且對包括保姆和其他成年人在內的所有人表現出逆反;在幼兒園搗亂;會突然地大發脾氣等等。

  2. 憂鬱少年

  "我兒子剛剛上學前班。他總是有那麼多的憂慮和擔心作業,擔心考試,甚至擔心會地震。"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都要經歷一個事事擔心的短暫時期。小一點的時候,他們擔心會和父母分開,擔心要去上幼兒園。再大一些,他可能會擔心死亡。到了7歲左右,孩子的擔心就會更"豐富"一些,而且常常還包括了對現實世界的關注。新聞報道說有大風、飛機失事等等都會引發孩子們的不安。

  你怎麼來幫助他:

  不要對你孩子擔心的事情表示蔑視,但也絕對不要誇大。幫助孩子從一種誠實但是能夠帶來安慰的角度來看問題:"是的,確實有的地方會地震,但是這種可能非常非常少。"同時,你還可以通過問問題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緩解憂慮。比如你可以問他:"你自己想一想,如果聽到很大的雷聲,你會怎麼做來使自己不那麼害怕?"類似的問題可以讓孩子覺得他自己能幫助自己,從而減輕了擔心。另外,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很容易擔心的人,千萬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顯露出來。你的擔心在孩子那裡往往會加倍嚴重。

  需要警惕的嚴重問題:

  孩子的憂慮情緒表現得沒完沒了,很長時間都不能緩解,或者是導致了一些身體反應:比如失眠或者噁心。還有就是擔憂和害怕已經干擾了孩子正常的上學或者是其他一些日常活動。這些癥狀都表明孩子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

  3. 寶貝永動機

  "我5歲的兒子似乎永遠都坐不住無論是在幼兒園,在電影院,甚至是在飯桌旁。"

  活躍、精力旺盛、幾乎沒有一刻閑得住,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這是成長發育的必須。因為孩子們需要探索和了解周圍的世界,也需要學習如何能夠將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運用自如"。這種活躍的高峰期通常出現在2歲到3歲之間。而某些孩子則會表現得格外精力過剩。一般來說,隨著孩子神經系統的逐漸成熟,他們漸漸地也就不會那麼煩躁不安了。通常6歲的孩子會比4歲的時候更加能夠"坐得住",而等到8歲,他們的表現還會要好很多。

  你怎麼來幫助他:

  良好的行為管理是關鍵。你需要為孩子旺盛的精力找到發泄的出口。比如每天抽時間帶他去操場玩,或者周末來一次短途旅行。同時,盡量避免帶他去人群擁擠嘈雜的地方,以免給孩子更多的刺激。如果要帶孩子去那些需要時間保持安靜的地方(比如電影院和圖書館),要盡量縮短在那裡停留的時間。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尤其是要固定起床和睡覺的時間。最後一條作為父母,你必須要習慣孩子的這種"活躍"。

  需要警惕的嚴重問題:

  如果孩子表現得特別不安靜,容易衝動,而且很難集中注意力,那麼你可能就需要諮詢大夫了。因為這些可能預示著孩子有某種內在的疾病。

 

嬰幼兒最需要的是健身

   傳統的育嬰習慣只重視孩子的營養和智力開發,卻很少有父母認識到孩子強身健體的重要性。

    我國幼兒在體能和體質上劣於發達國家的嬰幼兒,其實與我們在育兒觀念和方法上的落後有關。

  嬰幼兒先天具有運動潛能,開發得好,會變成後天的技能。如果不注意開發,這種潛能就會在幾個月內慢慢消退。

  3歲前是開發嬰幼兒運動潛能的敏感期。適宜的運動不但能強體健身,而且可以提高身體活動的準確性、靈活性和協調性。運動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大腦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嬰兒期的健身運動鍛煉了孩子的膽量、毅力、自信、自控能力,對未來良好個性的形成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寶寶兩歲上幼兒園的理由

   寶寶兩歲了,該不該送幼兒園?能不能接受幼兒園?相信許多媽媽都面臨這個問題。剛剛把寶寶送到幼兒園的時候,很多人一聽說寶寶才兩歲就要去幼兒園了,都抱著狐疑的態度看看我。我能夠體會他們的意思,一方面覺得孩子還小,尿褲子怎麼辦,吃不飽怎麼辦,在幼兒園小朋友欺負怎麼辦……另一方面就是老師會不會對寶寶不好,營養夠不夠……

    在送寶寶去幼兒園之前,我也猶豫了很久,甚至作了最壞的打算:上幾天,不適應就不上了。我列了兩張表,一張是寶寶上幼兒園的理由,另一張是不上幼兒園的理由。

寶寶上幼兒園的理由:

    一、寶寶兩歲了,到了幼兒園可以接收的年齡。

    二、寶寶會自己吃飯,沒吃飽還會端著小碗去要。

    三、要大便了會喊媽媽幫忙。

    四、寶寶口齒清楚,會說主謂賓加動狀補較長的句子,基本上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

    五、想要和小朋友交往,也應該和小朋友交往了。

    六、自己該上班了,找不到合適的人帶。現在保姆不好請,尤其是帶孩子的保姆,幾乎少有人願意,自己也不太放心。

    七、偵察過附近的幼兒園,覺得要送寶寶去的這個幼兒園比較正規,和老師了解過托班的情況,老師要定時把尿。也看過幼兒園的菜譜,雖不如家裡吃的好,卻也有肉有菜,葷素搭配,還有粗糧。

    八、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教育的需要。我自己帶了寶寶兩年,本來覺得自己會說的會唱的兒歌也不少了,可是現在,那一二十首兒歌,只要起個頭,寶寶都會唱出來,儘管調子不太對。最後,沒有什麼教的了,寶寶還把國歌、英文字母歌、英文生日歌都學會了,兩年來買的《嬰兒畫報》有四、五十期了(包括過刊),很多故事寶寶都會背了。真的覺得江郎才盡了。

    寶寶不上幼兒園的理由:

    一、寶寶太小。

    二、不會自己小便。

    三、幼兒園的飯沒有家裡的可口。

    總結了一下,發現不上的理由都不是理由,不會自己小便老師可以解決,寶寶一貫又是一個吃飯很香的孩子,就連白水煮麵只加一點鹽都吃的下,幼兒園的飯應該沒有問題。

    事實證明送寶寶去幼兒園是正確的, 去幼兒園兩個星期了,寶寶適應的很好,在家尿褲子的時候也少了,生活規律也好了,每天晚上9:30左右就自己睡了,每天放學的時候還高高興興地和小朋友玩一會兒才走,雖然到了早上不太想去,但是放學的時候說的是"又又明天自己上幼兒園"。另外,為了給寶寶補充營養,晚上寶寶回來吃的這一頓特意用了點兒心(寶寶在幼兒園4:30就吃了晚餐),給寶寶吃一些覺得寶寶在幼兒園吃得比較少的東西。

 

寶寶教養最佳時間表

  一. 兩歲前是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 

  人在出生以後,雖然在胚胎時期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人體,但許多器官特別是大腦,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不像某些動物,一生下來就會走路,自行覓食。而人類在出生1年左右,才能做到上述動物生下來就能做到的事。因此,在人生開始的1年內,豐富多彩的各種刺激就會使人變得聰明起來。一個教育良好的小兒,在1歲時已經情感豐富,表情多變,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所以,應將孩子的周圍環境,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環境單調,必然影響小兒心理發育,而惡性刺激會使小兒變得膽小。

  二. 2歲左右足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

  這個時期小兒學習口頭語言的能力提高最快。要想使孩子既懂中文又懂外語,只要用不同國籍的語言與其搭話,小兒可在"無意"中同時掌握兩國甚至三國語言。我們一些英語教師夫妻平時多用英語對話,結果孩子的英語竟"不學自通"。 

  三. 3歲左右是識字的最佳時期:

  教小兒識字的關鍵在教學法不能用灌輸式,而是在遊戲中學。可用卡片、圖片、實物等提高孩子識字的興趣。例如,大人打撲克孩子也要摸牌,我們就利用撲克遊戲教他認識1~10的數字和AKQJ。後來把紙殼剪成撲克大小,上面寫中文字,由易到難,一說打牌了,他就來認字,一面出牌,一面讀出牌上的字,做了數百張牌,很快學了許多字。家裡人喜歡唱"卡拉OK"孩子也湊熱鬧,一邊唱一邊學上面的字。現在他能唱數十首歌曲,認識千餘字了。當然,相似的字常讀錯,不認識的字還很多;讀錯我們就告訴他,不認識就說給他聽。不講究系統,不求甚解詞意,使小兒在大腦里有一個信息根植就夠了。我們從不強迫,只是用卡片、圖片、實物引導他,使他在玩中開發智力。據說有1個小孩17個月開始玩識字遊戲,6歲時已識字3千。

 

爸爸與孩子]做"稱職父親"的四個要素 

   一位工作繁忙、事業有成的父親對獨生女兒只是簡單地實行三條:表達對她的愛;抽時間和她在一起;用她的眼睛去看世界。然而這三條,對一個父親來說,實屬難能可貴。

    心理醫生在考察了一些家庭教育較為成功的家庭後認為:"父親在培育兒女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他們有著特殊的力量。"根據專家們的意見,稱職的父親應該同時具備以下四種元素: 

元素一:善於對孩子表達愛心 

    許多孩子都"希望爸爸能對我說或向我表明他真的愛我"。事實上,不少孩子甚至成年子女都希望父親能把對自己的愛表達出來。因為,愛的表達能賦予信心和勇氣。一位動力專家是從兒子說的話里體驗到這一點的。一天,他給4歲的兒子買回一輛三輪腳踏車,安裝時一個討厭的螺栓怎麼也套不進螺母,他想不幹了,在旁邊一直看著的兒子突然充滿感情地說:"爸爸,我太愛你了!"不用說,這位父親一口氣把車裝好了。 

    不善言語表達的父親可以通過特殊的方法做到這一點,把愛意留在便箋上、卡片上或寫成字條貼在孩子用的抽屜面上,或給孩子一些愛的暗示。 

元素二:願意與孩子共度時光 

    父親能給予孩子的兩樣最珍貴的東西,除了愛心,就是時間了。偏偏這兩樣,對男人們來說都不太容易"出手"。 

    美國一位作家蘇珊·傑克比在書中充滿溫馨地回憶"夏天午後,我跟著爸爸來到後院園子時,天南地北聊個不休,直到媽媽喊我們進屋吃晚飯"。她說:"爸爸從未對我說過:"走開!讓我靜一會兒。"" 

    一位工作很忙,經常在外的父親只要回家,總要抽空陪兒子玩個痛快。他的兒子回憶道:"對父親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和他一起打獵了,就獵技來說,他並不出色,但那是父子共度時光的一種方式,不一定要說很多話,一起在林子里本身就夠迷人的了。" 

元素三:能夠用兒童眼光看世界 

     一位父親給女兒買回一個昂貴的玩具,卻見她對玩具置而不顧,倒對裝玩具的盒子愛不釋手,他感到難以理解。可是,當他憶起自己幼年把玩具小車當真正的馬車、把小床當成宇宙飛船時,也禁不住笑了。 

    父親們還要記住:好奇和幻想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興趣和成年人也是不同的。 

    一位英語教授回憶:有一次他和4歲的兒子去看棒球比賽,才看了一會兒,兒子就說:"棒球看夠了,我要回家。"他只好帶兒子出了運動場。回家的路上經過科學博物館,做父親的想起上次參觀這裡時,兒子興緻很高,極願再來一次,於是父子倆走了進去。"他進了博物館,就從一個廳奔到另一個廳,差不多每個地方都有新發現,高聲呼喚我去分享他的喜悅"。過後這位父親回味這一天,感到很有意義,因為,他不但通過兒童的眼光看到了生活中過去忽略的美,而且認識到:與孩子在一起,成年人最好放棄"事情應該怎樣"的先人之見。 

元素四:有力量設立"限制" 

    兒童對他們可以享受什麼自由和應該接受什麼限制有著敏銳的直覺,這一點常常被不願"限制"孩子的父母們忘記了。其實,合理的限制不僅孩子需要,也是他們歡迎的。兒童怎樣理解"限制"和自己行為間的關係呢?心理醫生比喻:一個孩子走進黑晴和陌生的房子里時,只有當他觸摸到四周的牆壁,置身空間的"限制"時,他才能消除恐懼,滿懷好奇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專家們認為:"限制"是愛的基本方式之一,只要紀律執行得堅決、合理而又從愛護出發,孩子最終會心悅誠服並從中受益。反之,對孩子放棄"限制"的父母最終不得不求助於懲罰。兒童問題專家闡述懲罰與限制的區別時說:懲罰是你不得已對付孩子的,而限制則是事前告訴他的,它也可能涉及到懲罰,但有著明確無誤的、出於愛的目的。即使體罰,只要是按"章程"執行,孩子也不像被父母亂打亂罵一頓那樣憤憤不平。 

    父親到底有多麼重要,這很難一下說清。但孩子是心中有數的。一位兒科病房的護士說:"有很多次,當孩子們痛苦難忍時,他們都大聲呼喚爸爸 到身邊。最近,一個生病的小男孩毫不含糊地告訴媽媽他渴望見爸爸;雖然他極愛媽媽,但他仍需要爸爸。"

 

家長怎樣配合幼兒園教育孩子?

   孩子上幼兒園後,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中。度過的,家長應及時了解孩子在園情況,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教育。

    了解孩子在幼兒園情況,既可以向老師詢問,也可以通過與孩子談話進行。例如家長了解到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回家後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這將更有利於孩子成長。又如孩子生性羞怯,不愛與小朋友交往,家長可以與老師商量,老師會在工作中有意識地讓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熟悉、合作。

    當家長向老師詢問時,問題應提得具體,不要泛泛地問"他表現怎樣?"可針對孩子的情況問"他現在願意和小朋友們交往嗎?""他吃飯怎樣?"老師可以具體回答你。孩子初入園時,家長也可以稍提早些到幼兒園接孩子,看看孩子的活動情況,就會更了解孩子。

    孩子受到老師的懲罰時,不要護著孩子,應該相信老師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確實老師做法不當,可以婉轉提出來共同商量。如果老師的做法損傷孩子身心健康應及時找領導彙報,並立即讓孩子脫離原來環境。

    平時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家長對老師的評價會影響到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影響到老師的教育效果。孩子不尊重老師,將導致老師教育的失敗。

 

為孩子"申冤"

   小仝的媽媽今天來的特別早,原來她是要向我訴苦了……

    "最近孩子在家特別的不乖,自己做錯了事情,還和大人頂嘴,就說昨天吃飯,大人都已經把飯盛好了,叫了他很多遍,他還是自顧自的打遊戲,後來大聲吼了一句,他就把遙控器摔在了地上,說我們煩死了。還有,新買的玩具不用一個禮拜,可以當零件賣了,說說他好象反過來是我們沒理了,還有一些習慣,真是糟糕透了……,老師,你幫我們管管他吧"

    "小仝在幼兒園裡很喜歡玩,而且還能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小秘密,如果和同伴意見不合,會據理力爭,毫不退縮。他"自我中心"意識特彆強,當然,並沒有象你所說的不乖、不聽話呀?相反,他還經常幫助阿姨做一些事情呢!"

    同樣的人,在不同人的眼裡,有著不同的看法。

    其實,愛玩、好動、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兒園裡,因為忌於老師的威嚴,孩子們可能會壓抑自己情緒,在老師的面前表現的很乖巧。一到了家裡,他就無拘無束了,盡情的玩耍。於是乎就出現了頂嘴、摔東西、不理不睬的情況。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從幼兒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一味的通過老師壓制只會對幼兒更不利。

    玩是孩子在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鍛煉的動手操作能力、注意力、觀察力、學會了思考。他們正是通過玩在獲取大量的信息,新買的玩具,他們想知道怎麼會動起來的,然後就會把他大卸八塊,在"破壞"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動"的奧秘。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完全放開手,待孩子探索完後,打個比方說,你把玩具娃娃弄傷了,他現在肯定很難過,我們一起來給他治病吧,在不知不覺中,孩子的同情心被調動起來了,這個方法總比以前的大聲打罵要好。

    當然,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還是需要培養的,比如說整理玩具,按時吃飯,這些都非常重要。家長不能一味的抱怨、乾急、顯得束手無策,而應該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比如先從自身做起,規定大人在完成工作後,要主動整理自己的桌子,衣物不能隨便亂扔,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其次在幼兒玩的時候,可以和他商量,馬上要吃飯了,你希望爸爸媽媽等你玩好了再吃呢,還是先吃飯再盡情的玩,相信孩子會選擇後者。這是尊重孩子的最好體現。最後,孩子的點滴進步家長都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完全可以是物質的。讓他們感到進步的快樂,從而形成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的學習方法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成人是通過看書獲得知識、技能,而幼兒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操作,他們看世界、想問題都有自己的獨特方式,我們能做的就是理解、支持、鼓勵他們,不要過分壓抑他們的天性。現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壓力,因為現在的社會注滿了壓力,家長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更多關注的是他們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對於一些情緒、興趣則會忽略,甚至是漠視,我曾嘗試著和家長說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可家長在贊成的同時也倒出了難言的苦衷--怕孩子落後,適應不了社會。所以參加了學校的興趣班,還要到少年宮報其他的,孩子比成人更累,他們一年到頭沒有休息日,更別說玩的了。就算是玩,也是家長早已準備好的智力玩具,真可憐!

給孩子適當的自主權

   對於1-4歲的孩子,一般家長都會以孩子太小為由凡事包辦代替。其實,只要是孩子能夠做、應該做、做起來安全的事情,父母應該讓孩子有機會做決定。哪些是幼兒有能力決定的事情呢?

    一、自已進食。

  孩子想要自己進食時,就由他自行嘗試,只要為他繫上圍兜即可。孩子在練習自己吃飯時常常會弄得滿臉、滿地都是,這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而責怪他,剝奪他學習的機會。

  二、對衣服樣式、顏色的選擇。

  天氣冷的時候可以建議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對於外套里的衣服,則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三、玩具分享。

  當孩子不願將玩具與同伴分享,有爭吵行為發生時,別急著介入他們的爭執之中,而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四、獨處的地方。

  當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緒不佳時,有選擇獨處的自主權,這段時間暫時不要去打擾他。

  五、遊戲區的選擇。

  讓孩子自己決定在哪個地方玩玩具,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在這段時間這地方是屬於他的遊戲區,父母不要去干擾他。

  六、哭的權力。

  當孩子受到挫折、受傷時,讓他盡情地發泄。孩子享有哭的權力,此時不要給他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回應,等孩子停止哭泣後,再與他討論:"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

  七、戀物情結。

  孩子對某種物品(如布娃娃、毛巾等)情有獨鍾時,無論走到哪都要帶著它,一旦沒了它,孩子的情緒便焦躁不安。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戀物情結會自然退卻,家長不要強求孩子改掉這個習慣。

  八、午睡問題。

  大部分家長(或幼兒園)在午飯後都會安排孩子午睡,如果孩子睡覺時不斷想爬起來,不要強迫他繼續躺在床上,可以讓他呆在房間里,以不干擾別人為原則。

 

別錯過寶寶語言黃金期

   2--3歲是孩子語言能力突飛猛進的黃金時期,爸爸媽媽們千萬別忽略了給小寶寶的語言環境,這也是幫助他們打開絢麗多彩的語言寶庫的金鑰匙。 

  我的兒子奇奇過2歲生日的時候,還基本上不怎麼會說話,只懂得少量的詞和一個簡單的句子:……走,他會用這個句子來描述所有他看到的並且能說出來的東西,例如:花……走!貓……走!看著別的和奇奇一般大的孩子,已經可以說很多完整的句子,甚至能背簡單的兒歌的時候,我的心裡有些不是滋味。不過,我提醒自己,過一段時間,奇奇就好了,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不用太焦慮。

  因此,每當奇奇用他的句型說出一句話的時候,我還是會鼓勵他,表揚他有進步。我努力地不讓自己去想為什麼我的奇奇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能說很多句話了呢?幾個月過去了,奇奇的辭彙量並沒有增加多少,我周圍的鄰居和朋友也開始催促我帶孩子去醫院看看。

  和醫生面對面的時候,我多麼希望她能告訴我說奇奇沒有問題,但是結果卻讓我很沮喪,醫生建議我立刻對奇奇進行相關的語言訓練,她還告訴我對於一些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敲門或是捷徑,提高他們語言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讓他們聽,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有人不斷地和他說話,讓他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滿了辭彙。早上一睜開眼,就讓他聽到:"天亮了,寶寶起床了。""媽媽給寶寶穿衣服。""媽媽喂寶寶吃飯。" ……而且,醫生還告訴我一個好消息,就是如果堅持這樣做,奇奇的現狀慢慢地應該會有很大的改善。

  從那時起,我就開始關注起和孩子語言發育相關的各種信息,包括雜誌、書、電視節目和講座等等。很偶然的一個機會,我發現了一本書,名為《每個媽媽都應該知道的:孩子的聽說讀寫問題》(Childhood Speech" Language and Listening Problem: What Every Parent Should Know)。

  這本書中提到: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語言能力的突飛猛進和辭彙量的爆炸時期應該在2歲左右,甚至還會更早一些。而2歲之前這個階段,是孩子從外界環境中獲取信息的時期。到了2歲左右,他們已經做好了積極地準備,"他們的大腦、肌肉都已經發育成熟,他們開始有了表達的慾望,並且開始嘗試著用語言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不必介意孩子使用手語

  書中還提到:如果沒有外界的幫助,一個語言能力發育不良的孩子會通過越來越頻繁地發脾氣,和一些毫無意義的舉動來表達自己的挫敗感。這時,找到適當地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就是至關重要的了。儘管有人不贊成讓孩子使用手語,但是還是有很多專家認為手語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橋樑,可以幫助孩子從單一的辭彙過渡到完整句子的表達。書中指出:"如果你的孩子模仿用杯子喝水,並且用這樣的舉動向你表達他想喝水的意願,這表明他已經開始知道:如果他提出要求,就會得到滿足。"

  排除聽力障礙

  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2歲的孩子經常使用的辭彙還不到20個,並且不會綜合使用,你就應該帶孩子到兒童醫院去測評一下。首先應該排除的是孩子是否存在聽力障礙。如果只是感冒或者耳道感染後,造成液體滯留在中耳,使聽力受阻的話,問題相對就簡單多了。如果測試發現孩子存在一系列的聽力和表達問題時,就需要特殊的治療了。

  查找其他原因

  但是,如果醫生認為有些孩子只是比同齡人發育得慢一些時,也許會讓你多等上半年或1年,然後,再看是否需要干預治療。這時,你在家裡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給孩子創造有利於語言發展的環境。另外,這裡有一些很常見的、導致孩子語言能力發育遲緩的原因,你可以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並且幫助孩子克服它們。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下癥狀,應該針對嘴唇和口腔肌肉進行相應的訓練,使他們強壯起來:

  * 偏愛糊糊狀的食物

  * 吃東西的時候總是有湯湯水水流出來

  * 平時總愛流口水

  * 經常用嘴呼吸

 

寶寶投訴老師,老師真錯了嗎

   場景1、寶寶的委屈

  "媽媽,老師不好。"這是菁菁從幼兒園出來跟媽媽說的第一句話。媽媽簡直大吃一驚。"老師怎麼不好了?"媽媽滿心惶惑地追問菁菁。"老師不給我玩玩具。"菁菁噘著小嘴,淚珠兒滾滾。"老師給別的小朋友玩玩具了嗎?""給了,就沒給我。""你找老師要玩具了嗎?""要了……老師……不給我。"菁菁竟委屈得哭了。媽媽的心裡開始醞釀一股怨氣。這老師怎麼回事兒?菁菁到底怎麼惹她煩了,竟然這樣對待她?照說菁菁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可人兒,應該不會有什麼讓老師煩心的事情。為什麼老師偏偏要這樣對待她?

  場景2、媽媽的投訴

  媽媽拉著菁菁的小手,折回身就往幼兒園跑。這事兒不能就這麼了了,單單為了菁菁,也得去問個明白。

  折回幼兒園,沒有找到她要找的老師,卻碰上了園長。媽媽正在氣頭上,來不及三思,急急地告了老師一狀。事後,老師向媽媽鄭重地道了歉,菁菁也沒再向媽媽投訴老師。

  場景3、真相大白

  又過去很多天,媽媽在接菁菁時碰上了多日不見的好朋友阿雯,與阿雯一聊天,這才明白原來自己根本就錯怪了老師。阿雯那天正好提前去接兒子,因此親眼目睹了當時的情景。菁菁那天要的玩具是一個剛剛入學的小朋友從家裡帶去的。小傢伙護著自己的玩具堅持不給菁菁玩,於是,老師只好做菁菁的工作了。菁菁當時還乖乖的,也沒見她哭鬧,不知怎麼見了媽媽就委屈地哭了。明白了事實真相的菁菁媽再見了老師,難免臉上有一種尷尬的表情。如果她當初冷靜點處理這件事……

  出現這類問題的根源在於父母,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太相信寶寶;二、對幼兒園老師過分依賴。為此,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全面分析:

  1、寶寶的話能信幾分?

  孩子是誠實的,孩子不會說謊。這是我們的信條。但是孩子的話其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真實。

  ·兩三歲寶寶的時空概念還相當模糊,因此,在表述自己時,很可能會出現時空錯亂的現象,比如把很多天前發生的事情與今天發生的事情糾纏在一起等等。

  ·寶寶在表述某些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把事實真相與他的期望或想像混淆在一起。

  ·兩三歲的寶寶還沒有特別明確的所有權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想要的物品,他覺得那就該屬於他。

  因此,即便寶寶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實的,但是一旦被他以一種錯亂的時空概念表述出來,再加上他個人的期望,如此混合在一起,事情的真實性就得大打折扣。

  2、老師與父母之間的溝壑

  由於忙於事業,許多父母根本無暇照顧寶寶。因此大多數父母很容易將教育寶寶的期望寄托在幼兒園老師身上。一旦父母的這種期望與實際情況發生偏差,那種失落的感覺就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情緒。此時,如果寶寶再參上老師一本,事情就更是糟糕不知多少倍。

  此外,老師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也存在偏差。幼兒園老師畢竟是搞教育出身,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他們比大多數的父母更專業,因此他們會更加強調寶寶的全面發展。而父母衡量幼兒園教育成效的標準則很容易流於一些表面的量化的東西。比如,寶寶在幼兒園是否開心,寶寶在幼兒園學到了多少知識等等。對於父母來說,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的寶寶,而老師則要顧及到班上所有的寶寶。老師與父母關注的重心不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很容易激化。

  那麼,再遇到這類問題,父母究竟該如何處理呢?

  1、首先父母一定要冷靜下來,多方了解情況,在明了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再考慮採取相應的措施。比如父母可以策略地跟老師談談寶寶的情況,找知情的小朋友或其父母了解情況,從不同的側面多和寶寶交談,以確認寶寶的投訴是否真實可靠等等。只有在確認老師有問題的情況下,父母才可以與老師或園長等就相關問題進行交涉。此外,在和老師交涉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逞一時之氣,弄得彼此都很難堪。倘若不幸碰上那種素質一般的老師,甚至可能給寶寶帶來更多的麻煩。

  當然,如果你試圖為寶寶轉園,那就另當別論。父母平時可以找機會多和老師溝通,一方面全面了解老師的教學意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與老師交流增進與老師的友誼。這對更好地處理問題無疑是好處多多。

  2、寶寶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心緒自然很差。而事實上,寶寶的這種委屈可能僅僅是很一般的小問題,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幫助寶寶梳理情緒。"媽媽知道你很難受。你受了委屈是不是?"父母那些理解的話對寶寶來說是一劑良藥。把寶寶抱在懷裡,讓他在你面前哭一會兒,發泄發泄他的不滿。

  等寶寶冷靜下來,再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幫寶寶分析一下,告訴寶寶老師愛他,只是愛他的方式不一樣而已,這對幫助寶寶重建對老師、對幼兒園小朋友、對自己的信心都有好處。

  3、寶寶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將來也永遠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幼兒園不比自己家,沒有人會事事讓著他,因此寶寶經歷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並不值得父母大傷腦筋。事實上,讓寶寶在幼兒園適當受點委屈不見得就是壞事。至少這可以讓寶寶明白,這個世界並非凡事遂願。

  如果凡事都為寶寶兜著,這對培養寶寶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好處。再說,父母為了寶寶的投訴折騰來折騰去,還沒折騰出什麼結果,寶寶可能早把這事拋在腦後了。

  4、想像一下寶寶在幼兒園可能會遇到些什麼問題,為寶寶創設一些類似的情景,發動家人一起扮演老師、小朋友等角色,和寶寶一起做遊戲。讓寶寶在遊戲的過程中明了他可以採取哪些方式有效地解決他遇到的各種問題。教給寶寶解決問題的方法比父母出面為寶寶解決問題可能更行之有效。

分享難道就這麼難嗎?

   獨生子女是1978年之後出生孩子的一個特有稱號。正因為是獨生,家中沒有同齡夥伴交往,只有成年人的呵護,所以"獨"是他們所特有的人格特徵。自私、利己、以自我為中心這些特點在他們身上表露無疑。而當今社會,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關係,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這些獨生子女特有的人格特徵如何去克服,就是擺在當今幼兒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

    萱萱是我班一名年齡較小的幼兒,是一個十分可人的小女孩。她是原托班的插班生,六月份才來園,剛來時和一般孩子一樣哭鬧是免不了的。好不容易不哭不鬧了,學期也就結束了。新學期以來,她雖然被看作是老生,但是有一個月入園經驗的她又比新生好在哪裡呢?哭鬧的情形似乎比以前好多了,老師的安撫比以前管用多了,萱萱也好像真的長大了。正在老師和家長喜笑顏開的時候,另一個頭痛的問題出現了。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與家人交往,進幼兒園後,交往範圍明顯擴大,他們要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合作。萱萱在活動中能與同伴一起玩耍、一起遊戲,感受遊戲帶來的快樂。可是她又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方面,就是對於自己的任何一件東西均會"嚴加管理",不允許任何人碰一下,包括老師在內。一旦有人"侵犯",她便以哭鬧不止來面對。記得有一天,為了老師拿走她身上危險的別針,她竟然一天之內三次哭鬧,實在令老師拿她沒辦法。於是,我聯繫了她的家長,和家長了解她在家的一些情況,以便能和家長一起探討出解決的方法。

    當我和她的奶奶說出我觀察到的一切之時,奶奶頻頻點頭,對我說:"老師,我這個孫女就是這樣,家裡她的東西沒有人能碰一下的。有的時候,她的爺爺要蓋她的被子也不行的,這個孩子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知道這樣的情況想了想,問了她的奶奶:"這樣的話,她的什麼東西都管得很牢,不要說把東西分給別人了是嗎?"奶奶答道:"是啊,有的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帶玩具來玩,我都要她帶來,她都不肯,說不給別人玩。""我知道了,這事急不來的。我們慢慢來,先讓她能把自己的東西放下來再說。現在不急帶玩具,她現在不肯帶就不帶,過些日子再說吧!"對自己的東西如此的"不放心",談何分享,分享交往的快樂對於萱萱難道就真的這麼難嗎?

    往後的日子我就特別注意萱萱,每當她拿著自己的東西不肯放時,我都會輕輕的讓她去放好,可是往往效果不太好。這一次是個絕好的機會,這天她剛來園,我帶著所有的幼兒到操場上進行早鍛煉。我讓幼兒玩圈,萱萱身上穿了過多的衣服,過不多久便有點熱了。於是我上前把她的一件衣服脫下,可是她堅持要拿在手上,當時我便隨她去了。看著她一手拿圈,一手拿衣服,玩得並不順利也不開心。於是我便上前輕輕的取走了她的衣服,這時的她知道拿著衣服不能好好玩,也就同意把衣服給我了。之後活動結束,我又把衣服還給了她,她笑了,我讓她知道衣服會還給她的。這個舉動讓她產生了安全感,放在老師在沒有人會拿的。太好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下一步就讓她拿玩具來吧!於是再一次我聯繫了她的家長,鼓勵她每天帶一件自己的玩具來園。

    第二天她照我的話帶來了玩具,空閑的時候她都會拿出自己的玩具來玩,可是我沒有馬上要求她與人交換,我知道這對她來說是過分的要求。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幾天,都沒有明顯的進展。

    正在此時,公開課給了我希望。與小動物的交流對不願分享玩具的萱萱來說可能會比較容易,於是我把她安排她參與了我的公開活動。活動當天,我看出她非常情願的把自己的玩具給了"小白兔",還能對小白兔說:"我給你玩玩具,我給你吃餅乾。"初步感受到交流的樂趣。雖然活動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突髮狀況,最後找到玩具還是讓萱萱感到快樂。於是我回到教室後,趁熱打鐵延伸了活動,讓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別的小朋友,這時的陳思萱顯得有些不願意了。我特意安排了一名平時和萱萱較好的小女孩陳心妍和她一起玩,這才是她有些放心,把玩具小心地放在陳心妍的手裡,兩人高興地玩著玩具,露出了快樂的笑容。

    以後,萱萱時不時會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別人玩,雖然這是在老師的刻意安排之下的傑作,但這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相信通過家園的配合,萱萱學會與人交往,逐步感受交往的樂趣。

良好生活習慣對幼兒的影響

   幼兒的學習和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渡過的,怎樣才能使幼兒在幼兒園學得好,玩得好呢?把幼兒園視為自己的第二個家呢?這與老師有否建立好一套既完善又適合幼兒年齡班的學習、遊戲和生活常規猶為重要。

    我們班的幼兒大部分剛入園,由於小肌肉發展不夠好,動作協調性差,自理能力不強,對良好的生活習慣的要求沒有明確的認識,鑒於此,我們用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幼兒進行教育指導,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遊戲中掌握知識。如:在教幼兒洗手這一環節,把洗手方法編成小兒歌:搓搓搓,搓手背,換隻手搓一搓,甩三下擦乾淨。在寬鬆愉快的氣氛中,既向幼兒提出了要求,又使幼兒掌握了本領,而不是教師生硬的去講解。用遊戲的方法就比乾巴巴的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效果好的多。除此之外還有必要組織專門性的教育活動予以強化。活動還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從興趣性、情感性入手用故事、圖片、教師示範、幼兒動手操作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將知識教育與技能培養融入於遊戲之中。如兒歌《大蘋果》使幼兒知道吃東西前要洗乾淨手;《大公雞和漏嘴巴》教育幼兒吃飯要專心,要愛惜糧食。

    由於幼兒的遺傳素質、環境影響和生活經驗等不同,這使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潛能、個性特徵。即使同一年齡段,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只有認真分析,對幼兒有準確的了解,才能設計並調整教育方案,從而對幼兒實施有效及時的教育。如在飯後擦嘴這一環節中,我多次發現張俊驍和廖克嘴是擦了,但是嘴上的髒東西並沒有擦凈。通過觀察談話使我發現張俊驍是因為沒有掌握擦嘴的方法;而廖克卻是為了快點出來散步。兩個孩子都是做了,但都沒有達到目的。於是我及時的對他們進行了教育:教給張俊驍擦嘴的方法;向廖克講擦嘴的好處,使其明白道理。觀察分析幼兒是為了在對幼兒的教育中實現因材施教,根據他們的不同需要區別對待。根據他們的不通需要進行教育,通過我們的幫助,這兩個孩子都能幹凈的擦完嘴再去活動了。

    幼兒有獲得成功的心裡需要,教師要以次為切入點,及時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給予表揚鼓勵,強化良好行為。尤其是對某些行為後果的評說,哪怕是一點一滴,對孩子的行為都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班的陳思雨是個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一天中午,她在老師的哄勸下睡著了,儘管沒睡多久,午睡後我還是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揚了她。下午她還高興的告訴了媽媽。後來的幾天,每天午睡前我都提示她、激勵她,雖然陳思雨還不能獨立入睡,需要老師的幫助,但睡眠時間比過去延長了。另外,對幼兒行為的強化,要根據幼兒發展水平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尤其對一些年齡小能力差的孩子,在他們良好習慣的形成中離不開教師的幫助,但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幫助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如陽爍是個內向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較差,午睡後穿衣穿鞋成了

    難題,開始,我們耐心講解幫助,慢慢的鼓勵著他自己去完成,稍有進步,及時表揚他。通過一學期努力,在老師的鼓勵下,陽爍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夠自己獨立穿衣穿鞋了。

    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園的共同教育。家園應互通情況,攜手合作,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教師應根據幼兒發展存在的問題,又針對性的對家長進行宣傳講解,達到共育的效果。丁雨辰是個愛挑食的孩子,每次吃海帶的時候她都把海帶挑出去偷偷的扔掉,要不就給旁邊的小朋友,在離園的時候我們向丁雨辰的媽媽反應,先肯定孩子的進步,再提出希望,對她媽媽說:"丁雨辰現在吃飯可好拉,如果能吃海帶就更好了。"媽媽聽後,不好意思的小聲說:"我就不愛吃海帶。"我們了解後,每次吃海帶都很留心她,開始讓她嘗一嘗,後來讓她少吃一點。回家後還讓她和媽媽比一比,看誰吃的香。再我們的共同配合下,現在丁雨辰能自己主動的吃海帶,而且還吃的特別香。

    我國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人類動作十有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是在幼年時期養成的。"幼兒期的可塑性大,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所以在幼兒期,從小班起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成。而習慣是在不斷重複中逐漸養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培養幼兒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就要求我們幼兒教師始終如一,堅持不懈。要不厭其煩的督促,更要強化幼兒好的習慣,只要我們細心,善於觀察,用自己的愛去敲響每位小朋友的心,都會有所收穫。    

怎樣提高幼兒的語言水平?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活動,也是孩子適應人類社會的重要 工具,而且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怎樣提高孩子的語言水平呢? 

  首先,要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成人在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 時,要多和孩子說話,還可以給孩子念兒歌,看圖講述,幫助他認識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用具以及常見的小動物等。

  第二,孩子學說話,主要是通過模仿,尤其是模仿父母的語言。 因此,父母對孩子講話,要講完整的、語法正確的句子,最好是普通 話。

  第三,鼓勵孩子大膽地說話,不要譏笑或責備孩子說錯話,不 要在孩子說話的時候打岔。孩子說的話,一定要讓他獨立地表達, 不要代替他說話,家長要隨時隨地地啟發孩子說話的願望,使他喜 歡說,敢於說,如果你正忙著的時候,孩子纏著你說話,可以向他說 明理由,另找時間和他交談。 

  第四,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發音與用詞而不去重複、模仿, 根據孩子講話的水平,及時地、恰當地進行指導和提高,使孩子學 會用一個完整的語句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並豐富孩子的辭彙 量。 

  第五,平時要注意多帶孩子出去玩,引導孩子多看、多聽、多 說,增長孩子的見識,豐富孩子的語言內容,鼓勵他們講述所見所 聞,大膽使用新詞語。如讓孩子觀察四季的自然變化時,教孩子學 會並領悟一些描寫自然景色的辭彙等。

 

 


推薦閱讀:

幼兒園小朋友必須掌握的四個自理能力
家長要善待幼兒的「謊言」
【幼兒園大班常規培養】幼兒園大班常規教育,幼兒園大班常規訓練
嬰幼兒棒針雙排扣翻領開衫大衣
鄉土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