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體全息圖,哪裡不適按哪裡(留著備用)

留著備用吧,不知怎麼調理時,看看這個,試試按摩相應的部位,你就會發現,中醫真的很神奇!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新書》:「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者,黃帝之同父母弟也。」

按《國語·晉語》的說法,黃帝、炎帝都是少典和有喬氏的女兒的兒子,這兩兄弟一個在姬水成長起來的,一個是在姜水成長起來的,由於成長環境不同,他們一生的功業、德行各異,所以,他們各以成長環境中的河流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一個姓姬,一個姓姜。一句這個記載,西漢的賈誼在他的《新書》斷言黃帝、炎帝是同胞兄弟:黃帝是哥哥,炎帝是弟弟。黃帝、炎帝真的是同胞兄弟嗎?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史記·秦本紀》有關秦國始祖的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這段記載用現代漢語來說,意思就是:秦國的先祖是顓頊的孫女女修。有一次,女修在織布的時候,看見一隻燕子下了一枚蛋,女修吞下鳥蛋之後,懷孕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後來娶了少典的女兒女華為妻。按《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依《史記·秦本紀》的記載,大業則是黃帝的第五世孫,從黃帝到大業一共有六代人,約合180年。如果按賈誼的理解,少典是一個人,那麼,這個大業也就實在是「奇哉怪也了」:你看,一個180年之後的人卻要娶一個與自己至少大180歲的人為妻子,而且,這個比自己大180歲的妻子還至少是自己高外祖父的姨媽,這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顯然,賈誼的理解是錯誤的。少典不應該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指一個叫「少典」的氏族或部落。換一句話說,炎帝、黃帝,還有大業所娶的是來自少典氏族或部落的女人。由此,回過頭再去讀《國語·晉語》的上述記載,我們就知道:炎帝、黃帝、少典三個遠古時期的氏族部落互通婚姻,炎帝、黃帝的妻子都是來自少典部落的女人;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兩者不是同胞兄弟,而是關係密切的兩個氏族部落的首領。

《莊子·胠篋》云:「昔者榮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據說,這是「軒轅氏」之名的最早出處。「軒轅」就是車轅。在古籍中,軒轅氏是皇帝的名字。《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之所以命名為軒轅,據傳說,是因為他發明了車。王逸在註解《楚辭·遠遊》之「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時說:「軒轅,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之為『軒轅氏』也。」換一句話說,軒轅之名是以黃帝的主要功績來命名的。

那麼,軒轅氏為什麼又被尊為「黃帝」呢?《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說的:「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這一句話有點不好理解,不妨多說幾句。我國古代人用五行終始理論來解釋世紀更替和朝代興亡的原因和現象,認為世紀更替和朝代興亡乃是五行之中相剋關係的輪迴顯現(從實際情況來看,古人有時按相生關係來解釋世紀更替和朝代興亡的):五行相剋關係表述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其中,相剋的一行叫「我克」,被相剋的一行叫「克我」;世紀更替和朝代興亡乃是後起的世紀或朝代所代表的「我克」一行克除消亡的世紀或朝代所代表的「克我」一行。《易經》、《史記》、《漢書》等典籍記載說,黃帝取代炎帝而為遠古時期的天下共主,「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有關記載。在古代典籍中,「炎帝火德王」,有「火」這一行的瑞德。按五行終始理論的說法,土克水、水克火,土行和火行之間有間接的相剋關係,所以,取代炎帝為天下共主的黃帝應該有土行的瑞德。在五行理論中,土行與黃色相匹配,形成一種對應的關係,所以,軒轅氏就叫「黃帝」,即擁有黃土之行的瑞德的帝王。

《山海經》也記載了軒轅黃帝的史料:《西山經》說:「軒轅之丘,無草木。」《海外西經》說:「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大荒經》說:「有軒轅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台。」這裡面至少有三個問題需要稍作解釋:其一、「軒轅之丘」與「軒轅之台」是同一個地方呢,還是兩個不同的地方?據曲辰先生考證,「軒轅之丘」和「軒轅之台」是同一地名的兩種不同說法。《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往北驅逐了葷粥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軒轅之丘」、「軒轅之台」就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說的「涿鹿之阿」。這是黃帝建立的國家的都城所在地,它的位置在黃帝建立的國家的西北部地帶。其二,出於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心理,或許還有禮儀制度的原因,黃帝部族族眾及其國家的民眾不會向西對著「軒轅之丘」或「軒轅之台」射箭,因為這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其三,「軒轅之丘」或「軒轅之台」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四周有以蛇為圖騰的部族士兵守衛著,這與《史記·五帝本紀》所說的黃帝「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的記載相吻合。

黃帝真的建立了「軒轅國」嗎?從《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來看,這是不容置疑的:「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往北驅逐了葷粥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這是黃帝的主要功業之一:通過一系列的征伐,統一各個氏族部落,建立了一個大統一的氏族部落聯盟,並設立了與之配套的統一管理體制體系,以保證這個大統一的氏族部落聯盟正常運作。應該說,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統一國家和政府管理模式的雛形。我們把黃帝尊為我國的人文始祖之一,原因也就在這裡。

黃帝的這份功業是通過一系列的征伐活動建立起來的。這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得比較詳細。除上一個自然段引述的之外,還有下列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徳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這三段話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原先統一在神農氏氏族周圍的其它各個氏族部落此時不再擁護神農氏族部落,它們與神農氏族部落離心離德,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氏族部落卻沒有力量征討它們,以平息亂象。在這樣的時期,軒轅開始積極的習兵練武,組織力量去征討那些離心離德的氏族部落,那些離心離德的氏族部落這才都來歸從。但是,在已經離心離德的氏族部落中,蚩尤所領導的氏族部落最為凶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已經離心離德的氏族部落,這些已經離心離德的氏族部落就轉而順從軒轅。於是軒轅進一步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那些以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為圖騰的氏族部落以為自己的征戰主力,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完全征服炎帝,如願得勝。後來,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的命令。於是黃帝徵調統一在自己麾下各氏族部落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各氏族部落都尊奉軒轅做天子,軒轅就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此後,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從上面的記載中,我們知道,在黃帝為成就自己的功業而進行的一系列征伐活動中,阪泉之戰是其中最重要的戰爭之一。我們認為,對於阪泉之戰,至少是下面三個問題,我們很有討論的必要。

1、怎樣理解「炎帝欲侵陵諸侯」?在神農氏、炎帝和黃帝所處的遠古時期,顯然是不會有諸侯的。司馬遷所說的「諸侯」應該是一個氏族部落聯盟內部的各個成員,我們不妨稱之為「子氏族部落」。強大的一方用不正當的手段和方式欺犯、壓迫弱小的一方,並損害弱小一方的利益,這叫做「侵犯」,非正義的一方侵犯正義的一方,於正義的一方來說,這就是受到了「凌辱」,兩者合起來,這就是「侵凌」。司馬遷在這裡說炎帝侵凌子氏族部落,頗有點春秋筆法的味道:一字一詞之差極顯褒貶的含義。在司馬遷的意識里,炎帝對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是以強凌弱,是非正義的。那麼,炎帝為什麼要「侵凌」子氏族部落呢?對此,我們將在下文作探討。我們現在想知道的問題是司馬遷為什麼要這樣來表述炎帝的征伐活動?司馬遷採信《大戴禮記·五帝德》、《大戴禮記·帝系》的記載和觀點,以黃帝為五帝之首,實際上就是以黃帝為尊,也就是以黃帝為正統,自然,舉凡與黃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統的,也就是非正義的了。用春秋筆法來記載和敘述非正統、非正義人物的歷史,自然就要將炎帝對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動斥之為「侵凌」了。

2、為什麼要來此一戰?按司馬遷的記載,阪泉之戰發生的原因是「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兩條信息。神農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人物,黃帝氏族部落是其中的一個子氏族部落。在末代神農氏時期,各子氏族部落都有所發展,開始對末代神農及其氏族部落的領導權和中心地位發出挑戰。那麼,是什麼促使各子氏族部落的力量發展壯大呢?或許只有一個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使各個子氏族部落的生產能力上有所提升,由此增強和提升了它們的經濟實力;人類社會的進步、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又使各個子氏族部落戰勝自然災害和獨立生存的能力上有了增長,有實力的子氏族部落可以脫離氏族部落聯盟而獨立了。因此,各子氏族部落開始佔有和蓄積屬於氏族部落內部成員的勞動果實和財產,私有觀念由此而產生、蔓延並影響著各子氏族部落。由此觸發了掠奪與反掠奪的矛盾並演化為戰爭,戰爭的發生又漸次引發子氏族部落之間及子氏族部落與氏族部落聯盟之間的矛盾,氏族部落聯盟的內部分離因素由此而顯現,逐漸積累,醞釀發酵,氏族部落聯盟的分化瓦解也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樣一來,一方面,氏族部落聯盟需要因時而變,尋求新的管理、領導理念和方式,這才能夠「挽大廈之將傾」,時代已向神農氏及其氏族部落發出了改革的呼聲;另一方面,這又給因時而動的新興領袖人物及其氏族部落提供了發展壯大的機會,為其最終獲取新的氏族部落聯盟領導權創造了機會。任何一個有理想或者說有野心的子氏族部落及其首領都會發現和珍惜這樣的機會,而黃帝及其氏族部落恰好是這樣的幸運者和成功者。這樣的背景引發了至少兩對矛盾:神農及其氏族部落的衰落和黃帝及其氏族部落的興起,神農的被迫退出天下共主地位與黃帝的主動爭取天下共主地位。解決這兩對矛盾的辦法和途徑就是戰爭,而阪泉之戰只不過是這樣的戰爭「高潮」階段。「炎帝欲侵陵諸侯」,這裡的「諸侯」應該包括黃帝氏族部落。那麼,炎帝為什麼要「欺凌」黃帝氏族部落呢?只要你贊同我前面所陳述的意見,理解到了阪泉之戰發生的時代背景,你一定會接下來繼續贊同我的意見:炎帝是神農氏族部落的後起之秀,「炎帝欲侵陵諸侯」,這是對炎帝在危難時期不屈服、不妥協、不自甘沉淪而勇於承擔責任,奮起自救自衛和抗爭的另一種表述。

3、這是一場什麼性質的戰爭?炎帝、黃帝並起的時候,歷史的車輪進入到了一個新舊更替時期。是固守和沿襲固有的氏族部落聯盟形式呢,還是因時變革創建新的社會模式?這是任何一個處於新舊更替時期的歷史人物必然會面臨的選擇。從維護氏族部落固有的光榮和利益出發,面對黃帝的崛起,炎帝選擇了奮起抗爭。這樣的抗爭含有自救、自衛成分,確保單純的部族利益的考量也是很明顯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炎帝是其氏族部落的英雄,炎帝的奮起抗爭乃是為其氏族部落而戰。儘管如此,我們不能否認,炎帝的抗爭的另一種意義:拚死一搏,挽大廈之將傾,確保一個以自己所在的氏族部落為中心和主體的氏族部落聯盟繼續穩固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認為炎帝又是一個肩負大任而不逢其時的英雄。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艱難時期挺身而出,自覺承擔了挽救整個氏族部落聯盟的重任。他失敗了,這是炎帝個人的失敗,是炎帝所屬的氏族部落和氏族部落聯盟的失敗,也是一個時代的失敗。而黃帝呢?就其短期目的、目標來說,乃是因時而動,成就個人的英雄業績,兼及整個是部落的利益和榮譽:當黃帝贏得戰爭的勝利時,黃帝成了新的氏族部落聯盟首領,而其所屬的氏族部落則是這個新的氏族部落聯盟的主體。但是,當我們把我們的目光投向更遠的歷史空間的時候,我們就會發展,阪泉之戰的勝利促使了一種新的社會形式的產生,人類由此被一種偉大力量引入了文明的軌道:此前的氏族部落聯盟形式悄然開始了一場全新的變革、蛻化,變生為一種新興的社會形式;從這個時候開始,一個以黃帝氏族部落和炎帝氏族部落為主體的新的氏族部落聯盟產生了,以這兩個氏族部落為主體的統一民族形式,也就是古老的華夏族的雛形也在這個時候產生了,這是漢民族的前身;從這個時候開始,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統一的國家雛形,人類文明的種子開始在一片適宜的土壤里萌芽。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說,阪泉之戰結束了一個時代,催生了一個新時代,是人類社會邁向文明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阪泉之戰是黃帝為建立統一的國家和民族雛形、開啟人類文明歷史過程中必然要遭遇的一場戰爭。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開人體十二門法
人體疾病預測
如何通過八字來分析人體各個部位的健康情況 八字如何看姻緣
人體經絡運行的時間和順序
盤點關於人體的趣味迷信

TAG:人體 | 全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