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旅行感悟
這次澳洲自助旅行,穿越了澳大利亞東西海岸,和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圈的人交流探討,結合自己以前在歐洲在內地和港澳的旅行經歷,讓我又體悟良多。
問題一:為什麼人家是發達國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差距在哪裡?
其實周圍去過國外的長輩不少,但是回來的反饋往往都是:「國外現在還不如上海呢,哪有上海這樣豪華的高樓大廈,哪有我們這樣大吃大喝啊!」包括媽媽去了香港回來也說上海好,難道我們真的已經超英趕美?
可是自己走過那麼多地方後覺得:我們的確還和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以下細細說來:我覺得,從城市建設方面來講,上海的硬體條件從表面來看已經遠遠超越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們的現代化設施基本是近20年來建造的,西方的城市現代化建設大多已經有了50 年以上的歷史,因此,看上去不如我們的光鮮亮麗;另一方面,是由於民主程度和民主意識的差別,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政府投資建設基本都來源於納稅人的口袋,西方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每一次大規模用錢都需要經歷激烈的爭論和博弈,納稅人主人翁意識也更強,會通過監督稅款的用途和去向, 相對而言,普通老百姓應該是更傾向於通過政府的治理,自己能擁有更加舒適和實惠的生活品質,更加清新自然的空氣質量,而不是更加豪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 樓,這可能也造成了基建進程不如我們速度快的原因。所以表面上來看,上海的確比他們所謂的大城市光鮮亮麗很多。
請注意,這裡我提到「是從表面來看」,也就是說我們的城市建設還存在很大的問題,拿城市地鐵舉例:1. 我們的地鐵雖然豪華,但不準時,更不舒適。相比之下,西方的地鐵雖然裝修樸素,但是基本能按時刻表準時到,而且運能設計充足,高峰時間不擁擠,比較舒適。2. 我們地鐵里的電梯從來都是給領導秀一秀的,難的開一次,而西方的地鐵里的電梯則是給殘疾人、寵物坐的,是真正起作用的。3. 我們的地鐵越造越差,地鐵一號線質量最好,二號線過得去,四號線車站塌陷,六號線開始大倒退的,車廂是小車廂,且只有四節,站台也只有四節車廂的距離,八號線跨越超百萬人口人口最密集的楊浦、虹口、閘北,也用小車廂……越造越差的高潮我想應該就是前不久的動車出軌事件了吧,已經到了明知不行還敢的地步。西方國家基礎建設步子很慢,不光是經費需要得到納稅人的同意,建設方案也要徵求多放意見,所以自然是在吸取以前的教訓的基礎上越造越好。我在國內和朋友討論問題的時候,常得到的一個答案是:「我們人多啊」,殊不知,這才是我們說了幾十年的最大的謊言,論人口密度,德國的柏林慕尼黑一點不比北京上海低,但是他們的地鐵相當準時,一點都不擠,難道我們是人太多的問題?難道我們沒有能力造好?我看也不是。人民廣場站是經典的兩豎一橫的交匯站,本應該一號線和八號線各在站台一邊的,卻造成了換成需要走上走下走很多路,同樣是華人的香港,太子站兩站換乘,出車廂站台對面就是另一條地鐵,真正做到零換乘。(詳見《上海軌道交通漫談》)雖然我不是鐵路專家,但是走過了那麼多國家,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火車的擁擠程度和人口密度沒有必然關係,而體制才是決定性因素。同樣是發達國家的德國和瑞典,人口密度相差很大,但是地鐵和鐵路都同樣比較舒適,遠遠沒有人口密度相差那麼大,而義大利,捷克,雖然人口沒有德國多,但是鐵路卻更加擁擠,中國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德國差不多,但是火車的擁擠程度遠超德國,舒適程度遠低德國。那麼,如何感受到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呢?
首先要去看農村。如果只是從表面上來看,那最直接的感受差距就是要去看國外的農村。
澳大利亞的農村真是非常的美,網上貼出來的美國農村的照片是發達國家很普遍的寫照,歐洲也是這樣,隨便開車到哪裡,看到的農村就是這樣的 —— 正如我們想像中的童話世界:每一個小鎮上都布滿了五彩繽紛的房屋、配上乾淨寬敞的街道、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我曾很好奇他們每家每戶的花園怎麼都能打理的既有個性化色彩又那麼賞心悅目,後來住了農戶的家,才知道園藝學是他們的一門基本修養課程。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很難想像,一望無垠的葡萄莊園一 般來說都只有一對老夫婦在經營打理,可見其農業現代化程度之高、機械化水平之高。
而且,他們的農民的文化水平也是相當高的。我們在悉尼集市碰到一位農村來的老伯,在賣萃取水果香味的食用香油,他用精緻的瓷盤倒了一點,讓我們用蘋果沾點嘗嘗,清香自然,真的很不錯,他看我們有興趣,就給我們一張精美的宣傳單,上面有他的莊園的介紹,他告訴我們生產這個油的水果全都自他們的莊園,並且由他自己加工和包裝,這瓶油包裝相當精美典雅,著實讓我們對他的能力和品味不俗都表示驚訝,我們想買兩瓶,出於習慣性的,我問了他能不能便宜點,沒想到他的回答又讓我很驚訝,他說,「非常抱歉,不能再便宜了,因為製造這一瓶油,需要消耗10千克的橙子,成本非常高,並且同樣的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價格是這裡的兩倍,這個價格已經相當便宜了」 -- 天哪,兩個理由,從技術和市場兩方面完美的論證了價格的合理性,我覺得不要說國內的農民,就算是大學生,都做不到這樣思路清晰。
然後盡量找機會和當地人開展交流(當然,這需要一定的語言能力,因此對長輩們來說,這幾乎不可能)。
在悉尼和墨爾本,我們的交流對象主要還是華人,包括同學朋友、留學生、移民和移民後代等,而他們也是各有特點的。剛來不久的,說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勤儉持家過日子;來了好多年的會跟你談國內外的比較和澳洲的不足之處;移民的後代則對國內知之甚少,完全熱愛那邊的生活,除了能說結結巴巴的中文,長著黃皮膚黑眼睛,從文化和價值認同上已經和當代中國沒有什麼交集了。
而在大洋路的小鎮和西澳的農村,我們因為住在青年旅社或農民家中,則交流對象就成了澳大利亞本土居民(不過不是土著人,哈哈)。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我能對西方發達國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追求和價值取向有一些粗淺的了解。比如我們和農莊老夫婦談到,我們已經面臨年輕勞動力缺失問題,由於今後沒有足夠的社保來承擔那麼多老人的養老金,我們很可能會延長退休時間。他們說西方社會同樣面臨這一問題,可能會影響到下一代的生活品質。存在的問題雖然是 一致的,但層次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對生活品質的訴求在他們看來依然是「基本需求」,也就是住房、醫療、教育,還有前面提到過的「大吃大喝」(這話聽起來挺好笑,可挺能反映問題,說明我們依然在追求基本的東西);而他們所說的「生活品質」,是更多的閑暇時光、更多的投入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和空間,因為他們的 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不為基本生存需求所累的程度,正是這些差距,進而影響到國內外人不同的想法。
問題二:為什麼他們那麼懶還那麼富有發達,我們那麼勤勞卻不如?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會回答:因為我們人多。
在我看來,「因為我們人多,所以資源就少,導致貧窮」,是至今多數人還未看明白的最大的謊言之一。日本人口密度比我們更高,資源更少,為何比我們富有?
為什麼別人比我們富有,這個問題要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人均GDP,第二個層面,人均收入。
通俗的說,人均GDP反映了每個人總共生產了多少價值,人均收入反映了我們拿到了多少錢。
我們的人均GDP很低,大約在世界95位,4283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8985美元,台灣是18303美元(37名),香港是31799美元(24名),歐盟是32283美元,第一名的是盧森堡104390美元。
我們的人均收入更低,據郎咸平教授給的數據是佔GDP的8%,權威數據我沒有,我覺得,但凡國家不敢公開的數據,都是見不得人的數據,所以這個數據一定是非常非常低,低到你難以想像。
為何我們那麼窮,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這是因為牽扯的因素太多了,但是千千萬萬個因素中,我覺得首要的就是分配嚴重不公,我們現在得到的和我們生產出來的價值相比,實在太少了。如果分配合理,大家直接的收入會大幅上升,進而反過來又刺激了人的勞動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上升,進入良性循環。
即便如此,我們的人均GDP和別人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裡的原因也是千千萬萬,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社會缺少誠信,中國人都是以家庭利益為單位的思維觀念,很少能有全局思維觀。
西方社會雖然他們不及我們勤勞,但是卻是一個高效率的社會,因為他們很好地建立了誠信體系,一個誠信社會,也就是浪費程度低、效率高的社會。
我們在12門徒附近住的青年旅社,夜不閉戶,且沒賣出去的房間,鑰匙就掛在門上,廚房的冰箱里還放著麵包、牛奶、咖啡和黃油果醬,隨時可以取食。你所能看到的就是到處貼著標示,「請你把床單放到前台」,「請你吃完清洗餐具」等等,旅館只有一個人管理,但很乾凈,秩序井然。我們在小鎮上加油,加完去付錢,店員還問我們多少錢?我們一愣說:「難道你不知道?那人家加20塊,跟你說5塊,你不是虧大啦?」他聽完笑笑說:「Trust,Honest.」 我們所經過的旅遊景點,全都沒有垃圾箱,只有立著標示「Please take your rubbish home.」且就是很乾凈,沒人亂扔垃圾。要是在咱祖國,恐怕很難吧,有垃圾箱都要亂扔呢,何況荒郊野外的,又沒人管,會都那麼自覺嗎? 我想,從這些小小的事例中就能明白了。他們雖然懶惰,但是有誠信這一文化價值的認同,從而能自覺踐行,所以他們只需要很少的人力,就能實現很大範圍內的有序管理。並大大地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由小及大,將它放大到整個國家的社會運行體系中,就產生了高效率。難怪,我們現在大力呼籲建立誠信社會,誠信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問題三:西方人節約還是中國人節約?在歐洲和澳洲的經歷使我感到衝擊比較大還有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的能耗和西方人對比起來,真是太省太省了。從食物上來說,西方人的主食是肉,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肉處 於食物鏈的頂端,生產肉和穀物所需的能耗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且他們食量超大;從日常生活上來說,西方人幾乎人人有車,西方人沒有手洗概念,全部用洗衣機+ 烘乾機(烘乾機功率超大),另外,他們的廚房都必備烤箱(又是個電老虎),光這些東西來看,養活一個西方人的能耗至少能養5-10個中國人吧。所以養活4億美國人的成本遠遠大於養活13億中國人,老美說什麼國際油價高漲是因為中國汽車越來越多,油耗大增,扯淡!
中國人如此勤勞,生活如此節約,西人如此「懶」,生活如此「奢糜」,憑什麼他們還比我們富有,還生活的好?真是豈有此理,這個事實對我的心理的衝擊還是相當大。經過我自己的觀察,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了自己的一些認識。到底是西方人節約,還是中國人節約?
西方人吃肉,吃多少,就買多少,燒多少;中國人燒菜,哪怕是兩個人,不來個四菜一湯不好意思開飯;西方人買東西重實用,按需購買,中國人平時吃飯坐車精打細算,婚嫁買房奢侈品為面子一擲千金;瑞典的房子牆很厚,保暖性很好,集中供暖省能耗;上海冬天濕冷難耐,房子質量差,整個社會只能大開空調,最後浪費的錢還是要整個社會自己開銷。縱然西方的生活方式不見得都好,但是總的來說,西方人是在大的方面注意節約,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比較慷慨,而我們總是在細枝末節相當節約,卻在大的方面,特別在虛的面子上一擲千金。就算從國內來看,大致也是越落後的地方越務虛好面子,越發達的地方越實幹和守信用。記得有句話,要幫助貧困地區不要給錢,要給觀念,我覺得在這些觀念上我們的確有很多可以向西方學習的地方。問題四:為什麼西方社會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
從大學開始,我就時常在課堂上聽教授講西方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那會兒沒有一點兒社會經驗,聽過而已,完全不明白是為什麼。工作 以後,隨著自己經濟獨立、組成家庭過日子,慢慢有了點體會,我們的支柱產業還是國家壟斷的,所以會抱怨銀行、電信、火車等服務不好,但又沒有選擇。這次到了澳洲,對這一問題也有了一點新的認識進展。最直接的感受是,或許他們才是更好的實行了「按勞分配」,「按市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他們的高薪職業,當然也包含了金融、IT, 但是,更多的是辛苦的體力勞動職業和技術類職業。比如,水管工、卡車司機、汽修工、高樓外牆清潔工、計程車司機等。這些職業要麼危險性較大、要麼需要長途奔襲、要麼需要專業技術、要麼需要犧牲閑暇時間,願意做、能夠做的人少,工資自然高。然而,計程車司機在西方依然屬於底層,因為他們的閑暇時間少,西方社會不是完全以高薪,而是以收入與閑暇時間的平衡來度量職業的社會地位的。如果計程車司機按照上海這樣的標準勞動,3年積累的財富就可以實現購房(澳洲房價還是很貴的)。一般的計程車司機和普通工種一樣,8小時工作時間,所以你可以看到晚上還在開出租的都是中國人、印度人和中東人。當然,他們的大多數工作的工資水平都比較平均,稅後年收入3-4萬是中等水平。行業收入差距的縮小有利於人們能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來選擇工作,對工作的熱愛程度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感都會有所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也會增強,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還有一個疑惑是,為什麼他們的老闆大多自己兼任員工,個人經營或和員工一同工作,即使他擁有很好的地段鋪面,難道也沒有想過直接轉租,輕鬆獲得高利潤?我沒有尋找到直接的答案,但是我從和那位珠寶店ABC老闆的聊天中發現,他很熱愛這份工作,熱愛自己的店,這裡不是以躺倒享福、被人服侍、做「爺」等為終極追求目標,而是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要做自己喜愛的事。 另外我得知,在澳洲股票收益是要交稅的,當然,如果你當年股票虧損,也可以抵稅。房產交易的增值稅也很高,可以推想,如果轉租,稅收肯定也不會低。也就是說,澳洲的經濟、稅收理念還是從內涵上鼓勵人人參與產生實際價值的勞動,盡量避免躺在權力和財富上的「蛀蟲」產生,從而在制度設計和安排上大力地限制「以資本直接獲取利潤」的行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他會調控社會的資源分配到合理的生產環節中去,這樣人人在為自己謀利的過程中,國家的財富也得到了增加,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是國家財富的動力機。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發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最後美國通過國家干預特殊行業,出台反壟斷法,率先解決走出危機,從而資本主義世紀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回頭看看我們,上個世紀民國時代民族資本曾經迎來「黃金時代」,不想被抗日戰爭打斷,八年艱苦抗戰剛結束,破壞更大的內戰爆發,共產黨取得大陸政權並強制改革社會經濟關係,之前本已脆弱的民族資本或就地摧毀,或逃離出境,大陸經濟發展發生嚴重倒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已經久不見陽光的經濟終於迎來一線曙光,私有經濟開始緩慢復甦,九十年代至新世紀初,在國家掌控關鍵行業的基礎下,私有經濟開始活躍,雖然仍然弱小,但已成為國家經濟最有活力的部分,本世紀第一個十年,逐漸推進「國進民退」,國家繼續擴大對關鍵性行業的控制範圍,小型私有經濟生存困難,大型私有經濟必須依附政府背景,自由市場之夢再次坎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不要說趕英超美,哪怕是實現自由市場經濟,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於旅行的感悟,當然還有很多,暫時先寫這點吧,也歡迎大家參與交流,我相信認知的火花源於交流和思考。
推薦閱讀:
※你們聽過的印象最深的四個字是什麼?
※感悟篇-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 !
※感悟1
※人生感悟的句子:無煩惱之苦,少貪慾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