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史記》(連載3)
書名: 《不可不知的四十九個史記人物》
作者: 郭燦金
小說簡介:
一部史家之絕唱,一曲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我國史學的典範之作和不朽的文學經典,一直被後世所欣賞、閱讀和研究。本書作者是兩位年輕的學者,他們以新奇、別緻的現代觀念和現代視野,對《史記》所涉及眾多人物逐一品評。論古而鑒今,深刻、犀利;品人解事,妙語迭出,讓人捧腹。
郭燦金,1967年生,青年學者,河南大學教師。著有《古典下的秘寫》、《中國人易錯的文史知識》等。 許暉,1969年生,自由作家,現居北京。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後門》,著有《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趣讀史記:不可不知的四十九個《史記》人物》
第三部分
侯嬴:看看人家的導演好不好色(1) 「竊符救趙」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故事,也是一部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片。這部大片的總導演,竟然是魏國一個看守城門的低級小吏。 該小吏名叫侯嬴,雖是小吏,其實侯嬴已經七十歲了。俗話說「大隱隱於市」,侯嬴這個貧寒的隱士,卻是「大隱隱於門」。 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聽到侯嬴的大名,派人給他送去厚禮,想結交侯嬴。侯嬴拒絕了,理由是:「我修身、潔行數十年,不能因為現在貧窮就接受公子賞賜的財物,那豈不是一生的修行都付諸東流了嗎?」 信陵君一看這招不管用,有一天設宴大會賓客,待眾人都入座之後,信陵君卻帶著大批隨從,空著車上左邊尊貴的座位,親自去迎接侯嬴赴宴。侯嬴略微整理了一下襤褸的衣衫和帽子,上車就坐在左邊的上座,也不謙讓一下。信陵君恭恭敬敬地抓著馬韁繩伺候著。侯嬴又對信陵君說:「我有一個朋友在屠宰場,希望委屈您一下,帶我去拜訪他。」信陵君二話不說,立刻駕車前往。到了屠宰場,侯嬴下車,故意和朋友朱亥高談闊論,很久都沒有談完的意思。侯嬴斜著眼睛觀察信陵君,只見他仍然神態謙和,沒有一絲不耐煩的表情。這時,信陵君府中魏國的貴族將相們還都等著信陵君回去宣布開筵呢。 信陵君這一番奔波,街市上的人都看在眼中,大家都很奇怪:誰的面子這麼大,居然勞動信陵君親自為他駕車?信陵君的隨從們肚子里都在暗暗咒罵侯嬴。侯嬴終於和朱亥聊完了,終於又上了信陵君的車。到了府中,信陵君請侯嬴上座,向賓客讚譽侯嬴乃修身潔行的賢士。滿座賓客盡皆大驚。酒喝到酣處,信陵君起身,到侯嬴面前敬酒祝壽。侯嬴於是對信陵君說:「今天我這一番做派,都是為了成就您的美名。我只是一個把門的,您這麼禮遇我,我還這麼傲慢,魏國人都會認為我是小人,而認為您能夠禮賢下士啊。」
侯嬴鄭重向信陵君推薦他的朋友,屠夫朱亥,信陵君多次前去拜訪朱亥,朱亥卻從不回禮致謝,信陵君心中很不滿。 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此時秦國攻打趙國,她多次給魏王和信陵君寫信,請求他們出兵援趙。魏王派將軍晉鄙率領十萬大軍救趙。秦王聞訊,派使者威脅魏王如果膽敢救趙,下一個就要進攻魏國。魏王害怕了,命令晉鄙停軍觀望。平原君不停地派使者謁見信陵君,催促他快說服魏王出兵,說你即使不為趙國著想,也要為你的姐姐著想啊。 信陵君非常著急,魏王始終按兵不動。信陵君於是率領門客數百人趕往趙國,決心和趙國一起玉石俱焚。 路過都城東門,侯嬴正好值班,信陵君向侯嬴訣別,侯嬴說:「公子您加油干吧,我老了,不能跟隨您了。」信陵君走了幾里路,越想侯嬴的態度越不是滋味,扭頭又回來了。侯嬴一看就笑了,說:「我就知道您要回頭。公子您禮賢下士,天下聞名,如今公子有難,萬般無奈之下,以肉投虎,去和強秦作戰,有什麼用呢?又要我們這些門客幹什麼呢?公子待我甚厚,公子赴難我卻無一語相送,因此知道公子心中惱怒,肯定要返回來質問我。」 信陵君一聽有門道,趕緊支開身邊的人,向侯嬴請教。侯嬴說:「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寵幸,經常出入魏王的卧室,肯定能偷到兵符。我還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所殺,三年之久都沒有抓到仇人,如姬向公子泣求,公子派門客斬了仇人的頭,獻給如姬。如姬殺父之仇得報,全出於公子,公子只要開口,如姬可以為公子萬死不辭。」信陵君於是請求如姬,如姬果然盜出了晉鄙的兵符。 拿到兵符之後,侯嬴又對信陵君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晉鄙如果看到兵符仍然不交出兵權,事情就危險了。你把朱亥帶去吧,晉鄙如果不聽,就讓朱亥殺了他。」 侯嬴去拜訪朱亥,告訴了這件事。朱亥大笑說:「我只是一個市井的屠夫,公子多次親自登門問候,我所以不回禮致謝,是覺得勇士應該不拘小節。如今公子急難,正是我效命的時候。」 信陵君臨別時向侯嬴致謝,侯嬴說:「本來我也應該跟隨公子一起去的,可是我老了,沒什麼用處。我會計算時日,等公子到了晉鄙軍中,我將面對北邊公子的方向,吻頸而死,以此送別公子,感謝公子的知遇之恩。」 到了晉鄙軍中,信陵君假借魏王的命令要晉鄙解職。晉鄙把兩片兵符合在一起,仍然將信將疑。朱亥突然從長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鐵椎,椎殺了晉鄙。信陵君取代了晉鄙,下令道:「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兄長回去;獨生子的,回去贍養父母。」選精兵八萬人,向秦軍大營進發。秦軍不敢和趙、魏聯軍接戰,解圍而去。趙王和平原君親自到邊界處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替信陵君背著箭囊在前領路。趙國的圍解了,信陵君再一次名揚天下。
侯嬴呢?這位「竊符救趙」大片的總導演,一諾千金,在信陵君到達晉鄙軍中的時候,北向吻頸而死。 【個性點評】 名譽和諾言,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士視這兩樣東西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權力和金錢,今天的人們視這兩樣東西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剛烈死了。情感死了。正義死了。時代已變,機緣已去。貴比千金的血性死了。」今天的大片導演,只會破壞環境,敗壞人家女演員的清白,最後還死不認賬。他們比侯導演惟一優越的地方在於:他們能經常坐飛機出國。 嗚呼!夫復何言! 黃石老人:因為你需要,所以我存在(1)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幾乎是歷朝歷代的潛規則。漢朝的開國功臣都被劉邦給「潛規則」過,下場的悲慘程度和其功勞成正比,功勞越大,下場越悲慘。譬如淮陰侯韓信,才能卓越,戰功累累,最後卻落了個被夷滅宗族的下場。 然而,漢朝的開國功臣中也有一個例外,此人就是張良。自始至終,張良都深得劉邦的信任,同時也贏得了呂后的尊敬,以至於張良死後還獲得了文成侯的謚號,兒子張不疑也襲封為侯。所有這一切,也許和一個「莫須有」的黃石老人有關。
張良的先人是韓國人,其祖父和父親加在一起做過五代韓王之相。可是等張良長大的時候,卻已經沒有在韓國做官的可能了,因為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早把韓國給滅掉了。我們可以理解張良心中的憤懣。亡了國的張良決定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最後找到了一個大力士,製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鎚,埋伏在 秦始皇巡遊必經之地。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斷然出手,像擲鉛球一樣把鐵鎚擲了出去,可惜僅僅命中了秦始皇的副車。 此後,時代風雲變幻,張良信念堅定,意志頑強,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遼闊的大地上,處處記載了他的政治遠見和高超謀略。他設計擊敗秦軍,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爭取黥布、彭越,籠絡韓信,進而滅楚。劉邦稱帝後,他四兩撥千斤,建議封賞與劉邦有宿怨的雍齒,從而徹底安定了人心,將禍患消滅在了萌芽之中。他是劉邦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劉邦對他言聽計從,高度評價他「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 然而,這些都不足以說明張良的偉大,張良真正的偉大不在於輔佐劉邦,而在於自保。張良深知「敵國破,謀臣亡」,面對爭功的同僚,他「不敢當三萬戶」;劉邦對他的任何封賞,他都表現得極為滿足;在波詭雲譎的劉邦統治晚期,他經常稱病杜門不出,行「道引」、「辟穀」之術;他揚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處處表現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毫髮無損。 至此,該讓黃石老人上場了。 張良和黃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場事先策劃的傳奇故事:在張良籍籍無名的時候,他經常在下邳一座破敗的橋上孤獨漫步。有一天,應該是傍晚吧,張良無意之中意外地看見一個仙風道骨的老者。他徑直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橋下,挑釁似的對張良說:「小子,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最後還是強壓怒火,把鞋子撿了回來。誰知那老者得寸進尺,竟要張良替他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把鞋撿了上來,就替他穿上吧。老人把腳伸出來,看著張良乖乖地給自己穿鞋,滿足的表情在臉上流露出來,最後老人笑著離去了,把張口結舌的張良落在了橋上。 老人走了半天之後卻又突然返回,很突兀地說道:「你是個好孩子,看你還有些前途。這樣吧,五天以後天剛亮時,你來這裡見我。」 五天之後,曙色初現,急匆匆趕到的張良,發現那老者已先行來到,還沒站穩,他就聽到了那老人的不滿:「沒想到你和老人約會居然好意思遲到!」老人留下一句話之後憤而離去:「五天以後再來吧!」 又是五天之後,儘管起了個大早,但張良遲到依舊,老人依然是那句話:「五天之後再來吧!」這次張良學乖了,他不到半夜披星戴月地趕到橋上,如同地下黨接頭。還好,這次總算早來了一次。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這次終於露出了笑容:「早就應該這樣啊!」
在暗淡的月光之下,那老人如同變戲法一樣拿出了一部書:「這是部蝸牛小說下載,掌握其要領,完全可以當帝王的老師。我料定你十年以後就會有大的發展。小夥子,好自為之吧!」最後,老人又補充道:「十三年後,別忘了到濟北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 從此,張良精研兵法,果然在十年之後找到了用武之地。劉邦為他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他的文弱之軀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在劉邦的心目中無人可以替代。 在和老人闊別十三年之後,機緣巧合,張良果然因公事來到濟北,那時他正跟隨劉邦外出視察,路過濟北的谷城山,意有所感,心內惆悵不已,十三年前的雲煙往事突然湧上心頭。他蒼茫四顧,果然見到谷城山下那塊醒目的黃石,他不管不顧地奔向黃石,畢恭畢敬地將黃石取回,從此奉若至寶,須臾不離。 後來他去世之時,還特意留下遺言,要求將黃石和自己一起安葬。 於是,黃石老人就成了一個永遠傳誦不已的神話。 【個性點評】 漢初開國三傑中,只有張良獲得了善終。張良的水平和謀略不僅僅體現在運籌軍國大事上,更體現在其防患未然的自我保護之上。一個關於黃石老人的傳說,就是他的智商和情商明顯高於韓信和蕭何的具體表現。黃石老人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除了張良之外沒有第二個目擊證人。可是到最後,神話卻來了個現實的結尾,張良假戲真做地弄來了個黃石作為物證,以此證明自己從前所言句句為實。雖然這是張良缺乏自信的表現,但這塊黃石卻巧妙地補足了張良所編造的黃石老人傳說的缺憾。這塊石頭的出現,為張良提供了物證,同時也幫張良完成了自我神化。面對天助的神人,凡夫俗子豈可嫉妒?因而,最終張良得以全身終老。 因為需要,所以存在,黃石老人是個實用主義的標本。司馬遷曾說他自己看到過張良的畫像,貌如美女。不僅外貌,看來張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樣綿密。男人女相,大富大貴之本啊!汲黯:遇到這個人,皇上只好保持沉默
汲黯,人如其名,遇到這個人的時候,人們只能黯然無語,連皇上也只好保持沉默。這樣的酷哥,中國歷史上有幾個? 汲黯為人嚴正,嚴正到了令人畏懼的地步。漢武帝時,汲黯官拜謁者,為皇上掌管傳達之事。東越的兩族人互相攻伐,漢武帝令汲黯去視察調解。汲黯到了半路的吳縣就回來了,對漢武帝說:「越人相攻,只不過因為他們的性格本來就好鬥,不值得皇上過問,也不值得皇上派我去調解。」此公居然如此明目張胆地違抗詔令,還振振有辭。 河內郡失火,連綿燒了一千多家,漢武帝又派汲黯去視察。汲黯這回倒是真的去了,不過回來說的話更氣人:「有一家人不慎失火,因為鄰居住得密集才蔓延開來,皇上不必擔心。倒是我經過河南郡時,發現河南的老百姓飽受水旱災害,災民多達萬餘家,有的甚至父子相食。我就自作主張,憑著皇上所賜的符節,命令河南郡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現在我回來了,請皇上治我的矯詔之罪。」此公不務正業,在路上亂管閑事,漢武帝聽了也無話可說,只好把汲黯貶為滎陽令。 誰知汲黯根本看不上這個小小的滎陽縣令,覺得簡直是對自己的羞辱,於是稱病不去上任,回到老家休養去了。漢武帝無可奈何,只好又把汲黯召了回來,官拜中大夫。汲黯仍然改不了老毛病,經常直言相諫,漢武帝實在忍受不了,又把他貶為東海太守。這一次汲黯沒有再任性,在東海太守任上無為而治,自己病怏怏地天天躺在卧室里睡覺,居然把個東海治理得井井有條,官民人等交口稱讚。漢武帝又趕緊把汲黯召回來,官拜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的官越做越大。 竇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百官來朝賀的時候,年俸中二千石的大官都行跪拜之禮,田蚡非常傲慢,根本就不還禮。他傲慢,汲黯比他更傲慢,見到田蚡的時候作個揖就算作行禮了。 漢武帝好儒學,廣攬天下的文學之士和儒生。汲黯看不過去了,公然在朝堂上進諫說:「皇上您其實內心裡的慾望很多,對外卻偏偏假裝要施行仁義,怎麼能真正獲得唐堯虞舜那樣的功績呢!」漢武帝一聽,照例地沉默不語,但是越想越生氣,不等結束上朝的時間,拂袖而去。回去對近侍發牢騷:「汲黯這個人,真是他媽的又戇又愚!」大臣們都替汲黯擔心,有的還數落汲黯不該這樣赤裸裸地指責皇上,汲黯回答說:「皇上要咱們輔佐他,難道咱們都非要阿諛奉承不可?這不是明擺著要陷皇上於不義嗎?」 漢武帝氣消了以後,也不再怪罪汲黯。相反,大將軍衛青入宮侍奉,漢武帝就蹲在廁所上接見他;丞相求見,漢武帝有時連帽子都忘了戴。可是汲黯求見的時候,漢武帝帽子沒有戴好是不會接見他的。有一次漢武帝坐在武帳中,汲黯前來奏事,漢武帝還沒有戴帽子,一看見汲黯,趕緊躲進帳子裡面,囑咐近侍代他出面,汲黯奏什麼就准什麼。 對丞相公孫弘,汲黯指摘他是小人,「懷詐飾智」,阿諛皇上;對酷吏張湯,汲黯更是一見就上前痛罵他實行苛法,不過就是個刀筆吏,有什麼資格做公卿。以前這兩個人都比汲黯官小,現在反而都爬到了汲黯的頭上。汲黯也不是聖人,心中常常憤憤不平,對漢武帝抱怨說:「皇上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後來者居上。」漢武帝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語,權當耳旁風。 匈奴渾邪王率眾來歸降漢朝,漢武帝下令徵發兩萬輛大車去接他們,長安府沒錢,於是向老百姓借馬,老百姓就把馬藏起來,結果馬沒有湊齊。漢武帝大怒,想殺了長安令,汲黯進諫說:「長安令無罪!匈奴叛主降漢,皇上您應該按照慣常的規矩,讓沿途各縣慢慢地接運過來,幹嗎弄得天下騷動,讓我國的老百姓疲於奔命地去侍奉討好匈奴人呢!乾脆您把我殺了得了!殺了我,老百姓就把馬獻出來了。」聽完這一番諷刺刻薄的諫言,漢武帝又是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語,權當耳旁風。等到渾邪王來到長安,商人們不懂得法律,不知道和匈奴人交易犯了走私罪,於是和匈奴人交易的五百多人都被判刑下獄。汲黯進諫說:「漢匈連年交戰,死了多少人,花費了多少軍費,皇上您不把投降的匈奴人發配給死難者家屬做奴婢也就罷了,卻反而拿國庫里的錢賞賜他們,徵發良民侍奉他們,把他們寵得真像天之驕子一樣。如今還要殺掉犯法的這五百人,這不就是俗話說的庇護了樹葉卻傷害了樹榦,得不償失。」漢武帝又是照例地沉默不語,偷偷在背後發牢騷:「很久沒聽到汲黯說話,如今又開始胡說八道了。」
數月之後,漢武帝找了個由頭,罷了汲黯的官,汲黯於是回鄉隱居。 幾年之後,楚地私鑄錢幣的風氣大盛,漢武帝又想起了汲黯,召回了汲黯,官拜淮陽太守,讓他去治理淮陽。汲黯拒不受命,來往了好幾個回合,汲黯沒辦法了才接受任命。臨走前向漢武帝抱怨說:「皇上您這不是又發配我嗎?」漢武帝安慰他說:「你名聲大,本事也大,躺著就能把淮陽治理好,哪裡是發配你呢!」汲黯辭行,最後去見好友李息,對他說:「我被發配到外地,不能再管朝廷的事了。張湯是個大壞蛋,李息你位列九卿,你要不向皇上進諫,你和皇上都會被張湯所殺。」李息可不像汲黯這麼膽大妄為,哪兒敢進諫呀。後來張湯果然事敗自殺,漢武帝聽說了汲黯和李息間的這一席話,遂把李息治罪。 汲黯把淮陽治理得很好,七年後去世。漢武帝再想聽汲黯的刻薄之言也聽不到了。 【個性點評】 汲黯和漢武帝的關係,只能說是高水平的大臣遇到了高水平的皇帝。水平如此之高,功力悉敵,當然誰也離不開誰。一旦一個人離開了,另一個人立馬就感到了寂寞。因此,當汲黯向漢武帝抱怨皇上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後來者居上,為什麼老是不升自己的官時,漢武帝照例沉默不語,不過心裡肯定在嘀咕:再陞官就升為皇帝了!那我還幹什麼!這話漢武帝可沒有膽子當面說出來,因為依汲黯的個性,立馬就敢撂挑子,就像汲黯死後,漢武帝就像懷念情人一樣懷念他一樣。 黥布:我受刑,我成功,我滅亡(1) 黥布原名英布,從英布到黥布的轉變,是一段恥辱的往事,但這段恥辱令英布興奮、激動。 「黥」是古代一種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的刑法,又稱墨刑。黥刑雖不算太嚴重的懲罰,但因所刺的部位在臉上,所刺的圖案或文字極難清理,因此被公認是對犯人的人格最具傷害的一種懲罰。譬如《水滸傳》中林沖就是經過黥刑之後發配滄州的,這種懲罰幾乎摧垮了這位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自尊心。後人曾這樣描述林沖:「男兒臉刺黃金印,一笑身輕白虎堂」,其痛何如?但英布不同,英布一直盼望著自己能遭受黥刑,所以當他「坐法黥」之時,他甚至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讓施刑的警察大跌眼鏡。
為什麼? 原來在英布很小的時候有人為他看過相,看相的人信誓旦旦地對他說:「孩子,你將在受刑之後稱王!」所以,在英布看來,這次受刑簡直是加冕,別人以為恥的受黥,反而成了英布驕傲的資本,成了他與未來約定的一個信物。別人看他受黥如此興奮,就乾脆把他的名字改成了「黥布」。 如同受了催眠一樣,黥布每天念叨著「受刑而王」的預言,對即將到來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期待。他是一個易於受別人暗示的人,有了這樣的暗示,作為勞改分子的黥布在驪山服役工地上如魚得水,很快身邊就團結了一批江洋大盜,並且不久之後就帶領這麼一幫人越獄,跑到長江上做了響馬。 在秦末風雲際會中,黥布很快出人頭地,他幾乎參與了那個年代所有改變歷史的標誌性事件:活埋章邯二十萬降卒,命令是項羽下的,但活兒就是黥布乾的;追殺楚懷王,命令是項羽下的,但活兒也是黥布乾的……因為這些驚天動地的業績,黥布終於被項羽分封為王—九江王。 黥布就是這樣完全靠自己的實力證實了「受刑而王」預言的正確性。 黥布做事最大的特點是不按常理出牌,他是一個無可無不可的人,當上了九江王之後就更是這樣。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坐了項羽封贈的九江王的他,出人意料地坐山觀虎鬥,無心對項羽施以援手。 黥布的反常舉動終於為劉邦所利用,在劉邦的使者隨何三寸不爛之舌的蠱惑下,他終於決定倒向劉邦,並成為垓下之圍的絕對主力,為劉邦最終走向皇位掃清了最後的障礙。在劉邦的大封賞中,黥布再次被封為王—淮南王。果然是「受刑而王」啊! 在劉邦建國之後的大清洗中,眼見自己的同類項韓信、彭越一個個被滅族,黥布頓時感覺如同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為防萬一,黥布只好加強自我防衛,並且時刻留意周邊局勢的發展變化,以避不測。黥布知道,對於自己來說,沒有比這個王位更重要的東西,千辛萬苦掙來的諸侯王豈可輕失? 他的小老婆就挑在這個節骨眼上有了病,這個小老婆可是黥布的心肝寶貝。病了就去看醫生唄,這一看可導致了天崩地裂的大事情發生。黥布小蜜所就醫的診所和一個人的家是對門,此人就是黥布的中大夫賁赫。眼見自己直接領導的愛妾住院治療,賁赫和我們一樣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是間接向領導表達忠誠的天賜良機。能巴結上領導的小蜜顯然是終南捷徑。
時不可失,時不我待,賁赫於是就給黥布小蜜的主治大夫送上了一筆厚禮,以求讓領導的小蜜得到最好的治療。賁赫的誠心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他不僅得到了最高領導人的親密愛人的親切接見,並且很榮幸地擁有了一次和她共進午餐的機會。升遷指日可待矣! 領導人的親密愛人果然不騙人,在侍奉淮南王時,她終於抓住個機會,在安逸舒緩、不慌不忙的談話中間,真摯地稱讚賁赫是忠厚老實人。誰知敏感的黥布隨即質問其中原因,小蜜自認為光明正大,就很坦然地講出了和賁赫交往的前前後後。但淮南王黥布卻咬定她和賁赫有淫亂關係。真他媽活見鬼! 賁赫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腸子差一點後悔成青的,百口莫辯啊!驚懼之下的他,只有稱病躲避和黥布見面。事情越描越黑,黥布決定重拳出擊,殺掉「情敵」賁赫。 憂懼之下的賁赫只好豁出性命,先行一步,隻身奔赴首都長安,上書告變,說黥布有造反的跡象。淮南王見賁赫潛逃,知道大事不妙,只好先行起兵。 黥布起兵,其實正暗合劉邦心意,早就準備對黥布下手呢,這次倒正好有了理由,於是決定親征。言及局勢走向,一個和黥布熟悉的人一針見血地說:黥布其實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但性格決定命運,他最終會選擇消極防守的下策:把輜重轉移到越地,自己帶領人馬投奔做長沙王的親戚。 事情果然朝預料的方向發展,黥布的軍隊向西挺進,在半道上和劉邦的軍隊短兵相接。劉邦遙遙望見黥布,質問他為何造反,英布由衷地說道:「我也想當皇帝啊!」咽得劉邦半天沒有回過神來。 兩軍大戰,英布敗走,終致徹底滅亡。 「受刑而王」,「受刑而王」,這話只對了一半,這話預料了黥布會被封王,但沒有預料「王」了之後會怎樣。 【個性點評】 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恥的!黥布的無可無不可就源於他骨子裡的缺乏信仰,因為缺乏真正的大志,所以,他可以坑殺降卒,可以追殺義帝,可以隨時背叛項羽,也可以隨時背叛劉邦。當「受刑而王」的預言得以實現,黥布就開始聚精會神地維護自己的地位,因此,黥布不可能成就大事,這是他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所先天決定了的。 劉邦曾很迷惑地問別人:「黥布為什麼放棄上策、中策而選擇下策呢?」那個被稱為薛公的人這樣說:「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他平時做事的出發點全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從不顧及當今百姓,所以他選用下策。」—看,這就是最早的階級分析! 李廣:有些錯永遠不能犯(1) 多少年之後,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一定還記得當年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信授給自己的情景。那時的李廣還年輕,不知道這是一場嚴重的政治事件。 還是從李廣的家世說起吧。 毫無疑義,李廣是名門之後。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荊軻,知道荊軻就應該知道燕太子丹,李廣的高祖就是俘獲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將李信。只是到了李廣這一代,他們李家已經成為徹底的普通百姓了。 李廣生活在偉大的時代,他跨越了文景之治,並有幸成為漢武帝的臣民。不僅如此,漢朝的這三代領導人都對李廣的名字耳熟能詳,並不時給予高度評價。 在李廣還是青澀的毛頭小夥子之時,他衝鋒陷陣,手搏猛虎一類的英勇事迹已經廣為流傳,以至於漢文帝曾用惋惜的語氣說道:「可惜啊!李廣你生不逢時,若你能出生於高祖時代,萬戶侯豈足道哉?」 漢文帝一語成讖!他已經為李廣蓋棺論定,只是尚是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李廣不知。 漢景帝時期,七王作亂,吳楚叛軍西進之時,梁國首當其衝。此時的李廣作為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馳騁梁國,協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幾場勝仗,並且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李廣所向披靡,一鼓作氣,奪了敵方的主將之旗。無敵的李廣自然贏得了滿堂喝彩。雖然他僅僅是個都尉,李廣還是被前敵總指揮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將軍之印。這是破格的獎勵,不知深淺的李廣只顧著高興,哪知這次私下的破格獎勵將給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朝廷內部的事情李廣當然無緣知曉,他所知道的是,就因為梁王的這次獎勵,朝廷取消了對他的任何封賞。 之後,李廣就成了邊將,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都留下了他嘚嘚的馬蹄聲,只是一直在太守職位上徘徊,從來沒有任何提拔。政治上不可靠啊—和梁王私下授受,豈能怪得別人? 在這期間,李廣曾創造了一個經典戰例: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李廣於是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賓士,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卧。這時正值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 多年之後,漢武帝即位。此時的李廣已是舉國公認的名將之花。新皇帝,新氣象,李廣終於從地方來到了中央,被漢武帝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只是多年的邊地生涯之後,李廣已告別了中年。 李廣有個參照,那就是堂弟李蔡。誰都知道,李蔡才幹遠在李廣之下,可是人家李蔡到漢景帝時,已是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漢武帝時,李蔡更是一帆風順地升至列侯,官位達到三公。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 李廣豈能不憂心如焚,總要有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啊!在親愛的漢朝,哪還會有比封侯封地更能代表一個人的成功呢?要知道,奮鬥了半生,李廣還只是個年俸千石的廳局級幹部啊。 漢武帝一改文景之時的韜光養晦政策,時時表現出有所作為的政治姿態,使李廣再次看到希望之光。 李廣躍躍欲試,大概又等了四年,李廣才正式由衛尉升任將軍,帶兵出雁門關進攻匈奴。這次遲來的機會卻讓李廣蒙受了恥辱。 匈奴兵多勢眾,生擒了李廣。受俘的李廣被放在繩編的網兜里,被匈奴士兵的兩匹馬馱著走,好不狼狽! 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突然一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最終逃脫,灰頭土臉地回到長安,被判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被削職為民。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在偉大的時代,李廣只能在閑居中打發光陰。 多年之後,匈奴再犯入遼西太守,李廣再次進入漢武帝的視野,被任為右北平太守。多年的威名,讓匈奴望而卻步。不久,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征伐匈奴,可惜這次李廣依然是無功而返。 李廣自己知道,他太需要一個證明了。他自己常常自言自語: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由於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呢? 兩年之後,命運之神再次敲門。 漢朝將軍的後起之秀,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高調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准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 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 於是李廣拔刀自刎,一地鮮血如同梅花飄落。 【個性點評】 他們曾用詩句這樣緬懷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也有人將衛青和李廣放在一起來對比:「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些詩句不提也罷。 司馬遷也曾意味深長地引用《論語》里的話語讚揚李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說過之後,他依然意猶未盡,又深情地說:「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說完這句話,他依然感到意猶未盡,於是再次旁徵博引地說:「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能被司馬遷這樣一贊三嘆地表達敬意的漢朝人物實在少之又少。 然而,在我看來,李廣一生的悲劇都源於他和梁王的那次私下授受。在「七王之亂」的政治背景之下,如同驚弓之鳥的漢景帝已不再相信任何諸侯。因此,皇帝對於任何僭越行為都有一種從生理到心理的排斥。不幸的是,李廣無意之中踩到了高壓線。從此,李廣在漢景帝心裡就被打入了另冊。皇帝手裡有的是官帽,也有的是封地,但他卻沒有理由將這些賞賜給自己不信任的人。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政治失誤從來就沒有改正的機會。因此,終漢景帝一朝,李廣一直在第一線疲於奔命,卻從來不見提升。生不成名身已老,時光不會因李廣「無功」而停留。 當一個朝代冉冉而去,任你心雄萬夫,任你被各界譽為「飛將軍」,任你的白羽「沒入石棱中」……全都沒什麼用途。 李牧:讓我打仗?我就「拖」(1) 戰國時期,趙國離匈奴最近,匈奴衣食匱乏了,就侵入趙國的邊境,大肆擄掠一番,把男人擄去做奴隸,把婦女擄去給軍兵取樂,牲畜擄去放牧。面對這個縱馬馳騁,來去自如的對手,趙國上下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趙國派大將李牧去駐守雁門郡(今山西代縣),李牧也沒有對付匈奴的好辦法,乾脆就用了最笨的一招:拖。作為邊將,李牧擁有很大的權力,可以根據需要隨意設置官吏,不受朝廷的干涉,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不光官吏的任命權在李牧手上,防區內的所有租稅也都歸李牧徵收。李牧把租稅都收入自己的幕府中,卻並不濫用,而是全部劃歸為邊防守軍的經費。 這一筆租稅為數可不算少,李牧樂得大方,每天都殺幾頭牛犒賞兵卒,對他們的待遇十分優厚,以此激勵他們練習騎射。同時加強戰備—維護好烽火台,軍情緊急時保障通訊暢通;大量派出間諜,刺探匈奴的動向……總之,戰備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與此同時,李牧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馬立刻退入軍營中,不能和匈奴作戰,有膽敢和敵人接戰的,有擅自去追捕敵人的,一律斬首!」因此匈奴每次入侵,兵卒們就點起烽火通知各處守軍退入城中固守。 如此數年,李牧的軍隊從未出戰,但是百姓、牲畜卻也沒有什麼損失。 這個笨辦法很讓人瞧不起,匈奴和邊防守軍都認為李牧是出於膽怯。兵卒們平常在一起聊天,都哀嘆說:「唉,怎麼攤上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將軍啊!」 朝中大臣也眾議洶洶。趙王承受不了輿論的壓力,譴責李牧,李牧說:「我就這樣,陛下您要覺得我不行,您就換人吧。」 趙王一聽,你這不是將我的軍嗎?你怎麼這麼固執啊!大怒,把李牧召回朝中,換了另外的將軍代替他。 這個將軍很有進取心,匈奴一旦入侵,立即出戰,但是匈奴人強馬壯,趙國的軍隊根本不是對手,結果不僅戰士減員,百姓、牲畜損失極大,邊境上幾乎不能耕種、放牧了。 趙王一看這可不行,又來請李牧重新出山。李牧像對待匈奴一樣對待趙王,也來了個「拖」字訣:閉門不出,稱自己有病。趙王厚起臉皮,數次強迫李牧去雁門郡抵禦匈奴。李牧端足了架子,這才說:「趙王您要非用我不可,我的策略還是像以前那樣,您看著辦吧。」趙王只好答應。 李牧回到雁門郡,故伎重施,匈奴是有勁無處使,又是好幾年一無所得,只好繼續嘲笑李牧是膽小鬼。 守邊的將士們過著這種和平的生活,不光糧餉不缺,每天還都有豐厚的賞賜,人人都渴望戰鬥。李牧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精選了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匹戰馬,五萬名勇士,十萬名弓弩手,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一反常態,派牧人把牲畜趕出去大模大樣地放牧。 匈奴一看這種形勢,反而不敢貿然進攻,派先頭部隊試探性地入侵。李牧命令數千人的接戰部隊稀哩嘩啦一觸即潰。單于聽過先頭部隊的彙報,立即率領主力部隊大舉入侵。李牧布下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大破匈奴十幾萬鐵騎。李牧乘勝追擊,先後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匈奴單于無法存身,只好從與趙國接壤的邊境地區逃跑了。 其後十幾年的時間裡,匈奴都不敢迫近趙國的邊城。 李牧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和燕國、秦國大戰,攻城拔寨,戰無不勝,被封為武安君。 不過這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下場卻非常凄慘。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的戰爭開始之後,著名的大將軍王翦攻打趙國,王翦忌憚李牧的軍事才能,私下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金,讓他在趙王面前構陷李牧和另一員大將司馬尚謀反,趙王這個笨蛋居然聽信了這種不入流的反間計,遂派人去取代李牧。李牧了解到內幕之後,拒不受命,堅決不交出兵權,趙王派人趁其不備逮捕了李牧,把他殺了。司馬尚也被剝奪了兵權。 三個月之後,王翦大破趙軍,俘虜了趙王。趙國宣告滅亡。 【個性點評】 李牧看來是那種真正的「睡獅」:我先打盹,你隨便玩;但是我打盹並不等於我真的睡著了,我是先把一切都布置好了再打盹。一旦時機成熟,立馬就醒,給你致命一擊。 這種蔫人最可怕,你罵他,你打他,他就像一個正宗的東亞病夫那樣毫無反應。他就用一個「拖」字訣,讓你沒脾氣。對誰都「拖」,對外「拖」,對內「拖」。「拖」得你筋疲力盡,突然反戈一擊。得!投降吧!匈奴投降了,趙王也投降了。 不過,睡獅的特點是時睡時醒。如此一來,睡的時候別人說你膽怯,醒的時候你是常勝將軍,你不膽怯了,別人倒膽怯了。所以你的末日來臨了。 並不是所有的睡獅的末日都會來臨,有的睡獅,還是拿破崙同志親口封的睡獅,到現在既沒有醒,也沒有末日,還在繼續睡著。 睡就睡吧。不醒最好。魯迅不是說了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就像李牧一樣,最終也滅亡了。 酈食其:文雅的不行,就來粗野的吧(1) 這是秦末漢初最經典的一個場景: 劉邦帶兵經停陳留,欲謀取一官半職的高陽儒生前來拜見。酈食其在傳達室奉上自己的名片,溫文爾雅地對門衛說:「我乃高陽儒生酈食其,素仰沛公之雄才大略,原為沛公效犬馬之勞。敬請諸位給通稟一聲,說我想拜見沛公,渴望和他一起談論談論天下大事。」使者進去稟告的時候,劉邦正在洗腳,他一邊摳著雞眼,一邊問辦事員:「來者是個什麼貨色?」辦事員繪聲繪色地描述道:「他頭戴高帽,形象古雅,貌似滿腹才華。」聞聽此言,劉邦胃口大倒:「我最煩的就是狗屁儒生!替我損他幾句,就說我正忙于軍國大事,無暇聽儒生忽悠!」 等了半天,沒想到等來的是劉邦這幾句話,酈食其勃然大怒,雙眼圓瞪,手握寶劍,如同愛斗的公雞,氣鼓鼓地對辦事員說:「那你小子就再給我通報一遍,就說老子我是高陽酒徒!」如同我們知道的那樣,劉邦向來吃硬不吃軟,聽說來人脾氣很大,馬上答應接見酈食其。 其實,為這次求職,酈食其已經準備了很長時間。 他是陳留高陽(今屬開封)人,喜歡讀書,但家境貧寒,平時靠下賤職業維持生計。雖然如此,卻喜歡喝酒罵人,弄得自己像個人物似的,因此贏得了「狂生」稱號。 在此之前,酈食其也見過陳勝、項梁各路豪傑,每次都備感失望。那些翻身的奴隸個個都斤斤計較,剛愎自用,小肚雞腸,齷齪不堪。但是在他的想像中,劉邦不是這個樣子。多方彙集來的信息使他對劉邦充滿了期待。他知道劉邦不喜歡儒生,最喜歡的惡作劇就是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經過認真思考,他決定對劉邦還是不能走討好的路線,只有用革命的兩手對付劉邦的反革命的兩手,才會一鳴驚人。 此時的酈食其已經60歲了,他知道事情該怎麼辦。 果不其然,事情就是按照酈食其的設計發展的。 見到劉邦之後,酈食其首先從氣勢上蓋住了他:「你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但在我看來您卻不過如此—統共萬把來人,千把條槍。這樣和強秦對抗,絕對是肉投餓虎。怎麼辦?我知道你最想問的就是怎麼辦,我的建議是奪取陳留。因為陳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達,且為天下糧倉。」見劉邦已漸漸入巷,酈食其壓低聲音,神神秘秘地說:「我和陳留的縣令是酒友,如果您想清楚了,就委託我前去勸降此人。」 就這樣,劉邦不戰而得陳留。酈食其一舉成名,常以劉邦使臣的身份奔走於天下諸侯之間。 漢王三年(前204年)的秋天,項羽攻打漢王,攻克了滎陽城,漢兵逃走去保衛鞏、洛。不久,楚國人聽說淮陰侯韓信已經攻破趙國,彭越又多次在梁地造反,就分出一部人馬前去營救。淮陰侯韓信正在東方攻打齊國,漢王又多次在滎陽、成皋被項羽圍困,因此想放棄成皋以東的地盤;屯兵鞏、洛以與楚軍對抗。酈生便就此進言道:「真正的王者以百姓為天,而百姓又以糧食為天。敖倉是重要的糧倉,目前守敖倉的部隊戰鬥力低下,我們正好乘虛而入。」 劉邦馬上採納了酈食其的建議,出兵據守敖倉,酈食其又為劉邦的發展壯大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天下格局初定,漸漸成為了楚漢相持的形勢,只有齊國還保留有相當的實力,和楚漢不即不離,因此,齊國的立場就顯得格外重要。 酈食其自告奮勇出使齊國,只是他不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在齊王面前,酈食其口吐蓮花,頭頭是道。他盛氣凌人地問齊王:「您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嗎?」齊王回答:「我不知道。」酈生說:「您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歸向的話,那麼齊國就不可能保全了。」於是,酈食其從天時、地利、人和,大氣候和小氣候,主觀與客觀……縱論天下形勢,探討楚漢的發展前景,得出了漢興楚亡的重要結論,並和齊王達成了共識。 於是,齊王撤除兵守戰備,天天和酈生一起縱酒作樂。 災難就這樣來臨了。 淮陰侯韓信聽說酈食其沒費吹灰之力,坐在車上跑了一趟,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心中既不服氣,又很失落,於是就採用蒯通的計策,乘夜幕的掩護,偷襲不設防的齊國。 結果可想而知,正與酈食其喝酒的齊王聽說韓信兵臨城下,頓時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便惱羞成怒地說:「你他媽騙我啊!你明明說劉邦要和我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可是劉邦派來的大軍卻把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做人怎能無恥到這種地步?如果你能阻止漢軍進攻的話,我讓你活著,若不然的話,我就要烹殺了你!」酈生知道這次被韓信給涮了,局面已無可挽回,就恢復了酒徒本色,咬牙切齒地說:「干大事業的人不拘小節,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別人責備。你老子豈肯替你遊說韓信!」 於是,酈食其被齊王投進了滾熱的油鍋,如同一根油條。 多麼圓滿啊,酈食其以酒徒始,以酒徒終—雖然他更多的時候是個儒生。 【個性點評】 少年時代,我所就讀的那所學校不知怎麼就開始流行書籤。書籤的大小接近於今天新版的一元紙幣,大概就是一毛錢一個的樣子。清新的圖案,清淺的格言,美觀大方,惠而不費,它很容易就吸引了我們清貧的目光,同學之間熱衷以之互贈—此物最勵志。 當時,一個有些另類的書籤吸引了少年的我:有些破舊的畫面上是一抹淡淡的青色,充盈畫面的是植滿大蔥的原野,蔥葉密密麻麻。應該是暮春的景象吧,畫面上的大蔥已經結出了類似於蒲公英種子的圓球。幾句詩就壓在畫面上: 出門何所見, 春色滿平蕪。 可嘆無知己, 高陽一酒徒。 那時,我雖然不知道詩作者是誰,也不知道高陽酒徒是誰,但卻被這幾句詩所深深吸引。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這幾句詩到底為什麼讓我入迷,也許是「春色」背後的感傷,也許是「平蕪」詞義的古雅,也許是「可嘆無知己」的矯揉造作迎合了少年的淺薄青澀,也許是「高陽一酒徒」的棄世姿態打動了懵懂的不解風情……於是,我買下並珍藏了這枚書籤,鄭重其事地在上面寫下了「贈給自己」(這其中的矯情真令今天的我汗顏)。 幾天前,那枚書籤曾在不經意間從一本書中現身,依然是20年前的模樣,歷歷往事如在昨日,而我已經不再少年。春色,平蕪,知己,酒徒……已經不能讓我有些許激動,只有逝去的青春讓我扼腕慨嘆。 細細想來,我的酒徒生涯就和「高陽」有關,「高陽」是個地名,距我謀生的城市不遠。曾有半年的時間,我就被安排在那裡「鍛煉」。在那裡我見識了花樣百出的酒令,見識了懷著各種目的狂放飲酒的人們,在與人斗酒之中無意之間創造出了我自己的白酒紀錄…… 然而,兩年前,我戒了香煙,兩月前,我戒了白酒。如果說戒煙是一種自我了斷,那麼戒酒則是一種自我閹割。戒煙戒酒,讓我徹底遠離了曾經的圈子和曾經的迷夢,遠離了不可思議的幻想和不可思議的虛妄,遠離了耳熱酒酣隨意而為的佯狂,遠離了宿酒醒來令人心悸的清醒……我要求自己:戒煙戒酒,不下圍棋,做一個「完美」的人。我在全面收縮,我在努力活出「非我」。 我如果是從前的我,我會看不起現在的自己。 所以,我知道有兩個我,一個是曾經嗜酒的我,一個是今天極力讓自己平靜的我。我愛我自己嗎?我愛哪個自己?我想我不愛,哪個都不愛! 酈食其也不愛。 和那個書籤相遇之後很久很久我才知道所謂的「高陽一酒徒」指的就是酈食其。酈食其是高陽人,其身份是儒生。秦末,儒生並不是一個多麼正當的身份,因此,也就少了許多來自外界的約束和內在的收斂,所以,那時的儒生也是一群無可無不可的人,是啊,離「獨尊儒術」的時代還遙遠得很呢。酈食其是個儒生,也是個酒徒。用儒生的方式走不通的時候,他就用酒徒的方式,而用酒徒的方式走不通的時候,他就用儒生的方式。他做了一個精神分裂的儒生。 劉邦不喜歡儒生,但喜歡酒徒,酈食其的酒徒身份打動了劉邦,之後就用儒生的身份為劉邦服務。酒徒和儒生互為表裡,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劉邦的需要。 但是最後,這個酒徒兼儒生依然沒有躲過被投進油鍋的命運。 我剛才百度了一下那首詩,原來是高適的名篇。 我剛才去書架上找那個書籤,卻無果而終。 李園:兄妹同謀,篡了楚國的天下(1) 楚國人黃歇陪伴楚國太子在秦國當人質好幾年了,太子的父親楚頃襄王病重,請求秦國放回太子繼位,秦國哪裡肯放?黃歇為太子獻計,趁楚國使者即將返國的時候,讓太子換上下人的衣服,冒充使者的馬夫,混出了關外。黃歇自己守在駐秦大使館裡,深居簡出,各國大使開會或者秦王召見的時候,黃歇稱病不出。估計太子已經晝夜兼程回到了楚國,黃歇才梳妝打扮,以正式的外交禮節參見秦王,請罪說:「我已經偷偷把楚太子送回國了,罪當死,請您殺了我吧。」親王大怒,立刻就想賜黃歇自殺。應侯范雎勸說道:「黃歇捨生忘死,掩護楚國太子撤退,一旦楚國太子繼位,定會重用黃歇,咱們不如赦免黃歇,放他回楚國去,以後楚國和秦國結好,對秦國的大業也有好處。」 黃歇回國三個月後,太子繼位,是為考烈王。考烈王拜黃歇為丞相,封為春申君,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齊名於天下,號稱「戰國四公子」。 考烈王三宮六院,居然一直沒有子嗣,可見考烈王的生殖系統有毛病,不是陽痿就是早泄。黃歇給他找了許多生殖力旺盛的女人也無濟於事。這時趙國人李園出場了。 李園有個親妹妹,是個艷名遠播的美人,李園想把美女妹妹獻給考烈王,作為晉身之階。可是聽說考烈王陽痿,怕妹妹生不齣兒子,時間長了失寵,自己的榮華富貴也就失去了保障。於是退而求其次,把火力對準了春申君黃歇。 李園極富心計,先通過關係做了春申君的隨從,過了一段兒時間請假回家,又故意延誤返回的日期。回來銷假時,春申君很生氣,要懲罰李園,李園辯解說:「齊王派媒人來向我妹妹求親,我陪他們喝酒商議親事的細節,所以誤了假,請您原諒。」 春申君一聽齊王都來向李園妹妹求親,不覺色心大動,抓耳撓腮地問:「下聘禮了嗎?」 李園眼見春申君一步一步進入圈套,肚裡暗暗發笑,一本正經地回答說:「還沒有呢。」 春申君趕緊問:「我能見見你妹妹嗎?」 李園回答:「當然可以了。」 李園帶著妹妹來到相府,春申君一見之下,果然是個傾城傾國的美人兒,當仁不讓地納了她為妾,而且不久就有了身孕。 曲線救國的第一步已經得逞,李園和妹妹密謀後,讓妹妹給春申君下說辭:「楚王對丞相您的寵信,連他的兄弟都比不上。您已經做了二十多年的丞相,可是楚王沒有兒子,百年後勢必會立他的兄弟為王。他的兄弟繼位後,肯定會重用他們自己的親信,則將置丞相您於何地?況且您掌握了這麼多年的朝政大權,對楚王的兄弟多有失禮得罪之處,一旦楚王的兄弟繼位,丞相您就大禍臨頭了,還談什麼保住相位和江東的封地?剛好我已經有了身孕,又沒有人知道;我嫁給您時間不長,以楚王對您的寵信,如果您把我獻給楚王,楚王也一定會寵信我。假如我天幸生了一個男孩,那麼繼承楚國王位的就是您的兒子啊。」 這一番說辭果真打動了春申君,春申君於是秘密把李園妹妹送出府外,安置到一個不為人知的住處,然後隆重向楚王推薦李園的妹妹,說得 天花亂墜。楚王當然言聽計從,納李園妹妹為妃。不多時生下一個男孩,楚王大喜之下,立為太子,立李園妹妹為王后,同時重用李園。 李園多年的謀劃終於變成了現實。 李園是個心狠手辣的陰謀家,下一步要對付的毫無疑問就是春申君了,因為害怕太子繼位之後,春申君和盤托出其中的機密,那樣的話春申君就成了太上皇,他李園說不定還會因爭權奪利被春申君殺了呢。於是李園秘密豢養了一批死士,藉機要殺春申君滅口。 有一個叫朱英的人探知了李園的陰謀,剛好這一年考烈王病重,朱英覺得事不宜遲,立刻謁見春申君,進言道:「世上有飛來橫福,也有飛來橫禍。今天是一個生死無常的時代,您侍奉的又是一個喜怒無常的國君,因此也必會有飛來之人。」 春申君一聽此話費解,就問:「何謂飛來橫福?」 朱英說:「您雖然名為相國,可是大權在握,和國君又有什麼區別?楚王病重,駕崩後太子繼位,可是太子年齡還小,您輔佐太子,就像當年的周公一樣攝政。等太子長大之後,您再把朝政大權交給太子,這不就等於您南面稱孤,親自統治楚國嗎?此之謂飛來橫福。」 春申君又問:「那麼何謂飛來橫禍?」 朱英說:「李園是太子的舅舅,將來也一定是您的仇人。如今他不理兵事卻豢養大批死士,楚王一死,他必定搶先入宮奪權,殺您滅口。此之謂飛來橫禍。」 春申君又問:「那麼何謂飛來之人呢?」 朱英說:「您把我安置到宮中郎中的位置上,楚王一死,李園必定先入宮,那時我趁機替您殺掉李園。我就是飛來之人哪!」 沒想到春申君聽完這番話,來了一句:「你就算了吧!李園不過是一個軟弱之輩,我對他向來又很好,他怎麼會反目為仇呢!」 朱英看春申君不納諫,恐怕以後災禍上身,趕緊逃亡。 十七天後,考烈王駕崩,果然不出朱英所料,李園搶先入宮,在棘門之內埋伏下死士。春申君入宮弔唁,剛一走進棘門,李園的死士衝出來刺殺春申君,砍下他的頭扔到棘門外面。李園隨即滅了春申君全家,立李園妹妹的兒子為楚王。李園全面把持了楚國大權。 【個性點評】 李園可謂深謀遠慮之徒,就像下圍棋一樣,走第一步的時候已經看到了下一步,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最終完美地全盤實現了他們兄妹的計謀。 司馬遷對春申君的評語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是忠厚長者,怎麼斗得過心思細密、心狠手辣的李園?君子碰見小人和陰謀家,只有束手就擒。這就是為什麼總是壞人當政的原因。 劉敬:犧牲一代女人的胸脯征服匈奴(1) 「亂世出英雄」,這幾乎是一個真理,因為亂世是一個缺乏秩序的時代,缺乏了秩序,就為各色人等的脫穎而出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此,每一次亂世都會造就大量英雄。秦末當然是亂世,許多英雄應運而生,不足為奇,到了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居然還有人能抓住亂世的尾巴,奮力成為英雄,終至封侯,就不能不讓人嘆服了。 此人就是婁敬。 婁敬是齊國人,漢高帝五年,他被徵發到隴西戍守邊塞,途徑洛陽之時,聽說高祖劉邦正住在那裡,心裡一激靈,決定碰碰運氣。當時他穿著破破爛爛的羊皮短襖,身份是戍卒車夫。進城之後,作為車夫的他突然扔掉拉車子用的橫木,大聲喊道:「我要求晉見皇帝!我要求晉見皇帝!」有人好心地送給他一身漂亮的衣服,好意地勸他,總不能這麼衣衫襤褸見皇帝吧。婁敬昂然答道:「我穿著絲綢衣服來,就穿著絲綢衣服去拜見;穿著粗布短衣來,就穿著粗布短衣去拜見。我向皇帝貢獻的是思想不是形象,我為什麼要從外表上修飾自己呢?」我們知道,劉邦向來作風民主,並且對有個性的人青睞有加,當他聽說從山東來了個神經病,馬上撥冗接見。看這個神經病一副窮酸樣子,劉邦還破例賞了他一頓飯吃。 看婁敬吃飽喝足,開始切入正題。他一開口就向劉邦發問:「聽說陛下要建都洛陽,難道是為了跟偉大的周朝比試嗎?」皇帝心中暗暗稱奇,因為這個人一開口就抓住了他的心,當時劉邦正為建都之事徵求文臣武將的意見,因為他的大臣大都來自東部,他們強烈建議劉邦定都洛陽。他們引經據典地說,周朝建都洛陽稱王天下幾百年,秦朝建都在關內只傳了二世迅速滅亡,因此,洛陽應該是首選。他為此正猶疑不決,所以很想聽聽這個剛吃飽了飯的神經病會有怎樣的高見。 婁敬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就滔滔不絕,他分析了周朝的先祖取得天下的原因、途徑和經過,論證了周天子治理天下的手段、方法和特點,然後對比了劉邦取得天下和周朝取得天下的不同之處,最後詳細論證了建都關內的重要意義。婁敬眉飛色舞,口若懸河,發揮奇佳,讓劉邦聽得一愣一愣的。婁敬的這些觀點不僅和留侯張良的觀點接近,也和劉邦的觀點不謀而合。劉邦不再猶豫,當日就乘車西行到關中建都。 建都地點確定之後,劉邦對婁敬說:「你有功於建都,因此,我決定賜你國姓,從此之後,你就姓劉了。」婁敬變成了劉敬,並且留在了劉邦身邊。 建都問題上,劉敬露了一小手,但更多的機會還在後面。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韓王信與匈奴勾結,準備聯手進攻漢朝。皇帝震怒,為了摸清虛實,就派使臣出使匈奴。為了迷惑漢朝的使者,匈奴故意隱匿壯士肥馬,只把老弱病殘拿出來展示。派去的使臣有十餘批,回來都說可以出擊匈奴。出於對劉敬水平的賞識,劉邦決定派劉敬出使匈奴,打探匈奴的底細。劉敬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回來之後他這樣對劉邦分析:「兩國交兵,正常的情況下,應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以此來威懾對方。可是,匈奴卻不這樣,其中一定有詐,估計他們準備出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此時攻打匈奴凶多吉少。」 劉邦喜歡罵人,一言不合,他的髒話就會噴涌而出:。皇帝聽了劉敬的話非常惱怒,罵劉敬道:「你這齊國雜種!憑著兩片臭嘴撈得官做你就翹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你知不知道,我的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征!」於是,劉邦先拘禁劉敬,然後御駕親征,他要用輝煌的勝利來搧劉敬的臉。 誰承想,劉邦剛到平城,就被匈奴的奇兵圍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後才得以脫身。回來之後,他馬上釋放劉敬,同時賞賜給他食邑二千戶,並封他做建信侯。 雖然解了圍,但匈奴的戰鬥力卻讓劉邦感到後怕,夜不能寐,就召來劉敬詢問對策。劉敬賣起了關子:「我有長久之計,可以讓匈奴的子孫後代臣服漢朝,只是怕陛下不願去做。」劉邦被劉敬說得抓耳撓腮,急不可耐:「果真可行的話,為什麼不能辦!只是該怎麼辦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做妻子,給他送上豐厚的禮物,他知道是漢帝皇后生的女兒又送來豐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愛慕而把大公主做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將來接替君位。為什麼要這樣辦?因為匈奴貪圖漢朝的豐厚財禮。陛下拿一年四季漢朝多餘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多次撫問贈送,順便派能言善辯的的人用禮節來開導啟發他。冒頓在位,當然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他的太子,漢朝的外孫自然就是君主。哪曾聽說外孫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事情呢?這豈不是不用出兵便從根本上解構匈奴的絕佳辦法嗎?」高帝聽後,派著大腿說:「高啊,真他媽的高啊!」劉邦向來對自己的孩子就沒有多少感情,曾有遺棄子女的不良記錄,如今聽說女兒還有這樣的用場,喜不自勝,立馬就要送公主去配匈奴。只是最後被頭髮長見識短的呂后給攪黃了,劉邦終究沒能派出大公主,最好只好找了個宮女冒充公主的名義,嫁給了冒頓君主做妻子。同時,派遣劉敬前往與匈奴訂立議和聯姻盟約。 【個性點評】 能崛起於戍卒之中,劉敬當然有其過人之處。沒有一寸戰功,卻創造了別人難以企及的紀錄,最後封妻蔭子,位列王侯。要知道,「封侯」可是後世的李廣用盡了畢生精力也沒能實現的一個夢想。 劉敬是個奇人,奇人總有奇計,「和親」就是劉敬的創造性發明。犧牲一代女人的胸脯,換取當代的繁榮和後代的幸福,無論如何都稱得上是奇計,是那些用屁股思考問題的文臣武將一輩子也想不出來的奇計。至於「和親」是否真的有效,那是另外一個問題,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 劉敬更是一滴水,折射出了劉邦的偉大,折射出了時代的寬容,不論「和親」的目的達沒達到,至少那些女人沒有被拉回來遊街,劉敬也沒有被人罵作皮條客。 如果有人告訴我漢朝是個大時代,我一定願意相信!推薦閱讀:
※打開塵封歷史記憶 回望五十年前婚禮
※八字格局專旺,犯之必應災!(案例) – 楊易德算命史記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史記.天官書-白話正史天文志- 天文知識 - 牧夫天文論壇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