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丟了半條命都沒攻下的海邊小城
興城古城又稱寧遠古城,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位於遼寧省興城市老城區中心,遼東灣西岸,居遼西走廊中段。東南瀕臨渤海,西南依六股河與綏中縣相鄰,西北與建昌縣接壤。興城古城是是唯一一座方形衛城,城牆設有東南西北四門,城中心設有鐘鼓樓,城門外築有半圓形瓮城,城牆四角仍築有炮台,用來架設紅夷大炮。
興城縣 志載歷史上興城這個名稱最早的紀錄在遼代,遼聖宗統和八年(公元990年)設興城縣(治所桃花島郡今釣魚台街道海口),這是興城這一名稱的最早由來,那時與許多同命運的小城一樣默默無聞,直到了鳳陽出來那個朱熹皇帝的時候,開始著名的"漢墓唐塔朱打圈"大修各地城池堡台以做防禦,明宣德三年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題奏興建,割錦州、瑞州之地,於曹庄、湯地之北設寧遠衛所修築寧遠衛城,就是寧遠這個稱呼最早的來歷。(後於1915年因與湖南、山西等地寧遠重名改回稱興城。)並於同年得到批准,是年即進行施工,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成了分內外城的寧遠城,大約外城位在各內城門外一里,此當合內城周長五里外城周長九里之說,外城門四座:東為安遠,南為永清,西為迎恩,北為大定。內城門四座:東曰春和,南曰延琿,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都督焦禮,後於城內修建街道,建成鍾、鼓二樓。但這可不是督師的寧遠衛,它在百年後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二十八日內外城均毀於大地震。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8年),女真族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發動叛亂攻明,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役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天啟元年三月,瀋陽、遼陽俱被後金攻陷,後金盡有遼河以東之地,明廷震撼。
歷史建制
興城古城背倚遼西丘陵,南臨渤海,雄踞遼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遼東地區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遼聖統和八年(公元990年)始稱興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政府在此設衛建城,賜名「寧遠」,明代興城古城稱寧遠衛城,清代稱寧遠州城,民國三年(1914年)重新啟用興城之名,延用至今。
興城古城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天啟六年(1626年)和明天啟七年(1627年),明守將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兵力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史稱「寧遠大捷」。
建築格局
興城古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寧遠衛城,清代重修,改稱寧遠州城。寧遠古城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今江陵縣城)和山西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寧遠城呈正方形,城牆高8.8米,周長3200米,四城設門,城內正中有鐘鼓樓一座。寧遠古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有明代祖氏石坊和文廟等古迹。明代,寧遠古城為邊防重地,明將袁崇煥駐兵於此,屢敗清兵。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1月,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兵13萬圍攻寧遠城,身負重傷而敗退。天啟七年5月清太宗統軍再攻寧遠城,再敗城下。是五百年前留下來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經歷了570多年的風雨浸蝕和戰爭摧殘,外城現已無存,內城經歷代維修,基本保持原貌。
興城古城略呈正方形,城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門,門外有半圓形瓮城。城牆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城上各有兩層樓閣、圍廊式箭樓,分別各有坡形砌登道。以前分外城和內城,外城已倒。四角高築炮台,突出於城角,用以架設紅夷大炮。當年明清寧遠之役,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身負重傷,回盛京之後不久身亡。東南角建魁星樓一座。城內東、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鐘鼓樓,它凌空飛架,與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對應,顯得威嚴壯觀,氣勢巍峨。
古城城門有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
鐘鼓樓在中街為戰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曉更辰所用。
鼓樓樓高17.2米,分為三層。基座平面為正方形,高如城牆,下砌通向四條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磚砌成,分東、西、南、北各築拱形通道。上為兩層樓閣,第二層外部游廊懸掛歷年來興城視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外賓的圖片。內部闢為興城出土文物陳列館。展出"紅山文化"時期(約五六千年前)及春秋戰國時期的骨針、陶器、刀幣等珍貴出土文物。還架設一面巨型牛皮大鼓。大鼓直徑2.25米(整張牛皮綳制),實為全國罕見。三層為民族英雄袁崇煥將軍蠟像館。此蠟像經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人物表情豐富細膩、栩栩如生,似乎正在向人們宣布"我與此城(寧遠城)共存亡"的決心。周圍廊式,歇山卷鵬、飛檐凌空、朱廊畫棟,西北開函洞小門,有石階可上下。當登上鼓樓,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今天的遼寧省興城市,即明清兩代的寧遠州城,是我國現存古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其內城呈正方形,南北長825.5米,東西長803.7米,全高10.1米。四門,門上有城樓。門外有瓮城。城內有十字大街,正中有一座鼓樓,南大街有祖氏牌坊(祖大壽和祖大樂)。
明軍以少勝多,重創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後金軍
寧遠之戰是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後金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明軍總兵力不足二萬,後金軍隊號稱20萬,實際13萬,最後明軍取得勝利,後金兵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戰勝後金軍。在寧遠之戰中,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獲勝,而在分戰場—覺華島失利,但總的說來勝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據記載:
正月十四日,敵酋努爾哈赤率諸王大臣,統領13萬大軍,號稱20萬,往攻寧遠。十七日,西渡遼河。八旗軍布滿遼西平原,清官書稱其前後絡繹,首尾莫測,旌旗如潮,劍戟似林。八旗勁旅,雄偉壯觀,軍容強盛,撲向寧遠。
正月二十二日,袁崇煥守城部署剛剛就緒。他與幾個幕僚至鼓樓,同朝鮮使臣翻譯韓瑗等談古論今,鎮靜如常。他先令兵民「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靜待後金兵近城池。
二十三日,八旗軍穿過寧遠城東五里處的首山與螺峰山(窟窿山)之間隘口,兵薄寧遠城郊。努爾哈赤命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路,安營布陣,並在城北扎設統帥大營。努爾哈赤在發起攻城之前,釋放被虜漢人回寧遠城,傳汗旨,勸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嚴辭拒絕。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復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袁崇煥斷然拒絕努爾哈赤誘降之後,命家人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殲虜數百」。後金軍不敢留此駐營,將大營移到城西。努爾哈赤見袁崇煥既拒不投降,又發炮轟擊大營,命準備戰具,次日再攻城。
二十四日,後金兵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進攻,萬矢齊射城上。在城堞上,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皮。明軍憑堅城護衛,既不怕城下騎兵猛衝,又能夠躲避箭矢射擊。後金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南角。左輔領兵堅守,祖大壽率軍應援。明軍用矢石、鐵銃和西洋大炮下擊。後金兵死傷累累,又移攻南城。後金軍在城門角兩台間火力薄弱處鑿城。守城軍「則門角兩台,攢對橫擊」。明軍以城護炮,以炮衛城。都司僉書彭簪古指揮東、北二面大炮,羅立指揮西、南二面大炮,「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後金兵頂著炮火,用楯車撞城;冒著嚴寒,用大斧鑿城。明軍發矢鏃,擲礌石,飛火球,投藥罐;後金兵前仆後繼,冒死不退,前鋒挖鑿凍土城,鑿開高二丈余的大洞三四處,寧遠城受到嚴重威脅。袁崇煥在嚴重危急關頭,身先士卒,不幸負傷,「自裂戰袍,裹左傷處,戰益力;將卒愧,厲奮爭先,相翼蔽城」。在城危之時,袁崇煥命官兵用蘆花、棉被裝裹火藥,號「萬人敵」;又以「縛柴燒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並選50名健丁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燒殺挖城牆的後金兵勇士——「火星所及,無不糜爛」。據明方塘報記載:「賊遂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處,於是火毬(qiú)、火把爭亂髮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卻。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這一天,後金軍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屍積城下,幾乎陷城。
二十五日,後金兵再傾力攻城。城上施放炮火,「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後金兵懼怕利炮,畏葸(xǐ)不前,「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後金兵士一面搶走城下屍體,運到城西門外磚窯焚化;一面繼續攻城。但攻不能克,乃下令收兵。後金軍兩日攻城,共折游擊二員、備御二員、兵五百,攻具焚棄,喪失殆盡。努爾哈赤被迫停止攻城,退到西南側離城五里的龍宮寺紮營。
二十六日,後金兵繼續圍城,明兵不斷發射西洋大炮轟擊。努爾哈赤無計可施,便改變進攻策略,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進攻明軍儲存糧料基地——覺華島,並取得勝利。
袁崇煥剛擊退後金軍進攻,派景松和馬有功,將他們從城上系下,疾馳山海關,報告經略高第戰況。高第派人急馳奏報朝廷:「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
寧遠之役,後金某重要人物為明炮彈擊傷。各書記載略異:
明天啟年間購自澳門、葡萄牙製造的紅夷大炮在本次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明薊遼經略高第奏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朝鮮李星齡在《春坡堂日月錄》中載述寧遠之役,現抄錄於後:「我國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閑談而已。及賊報至,崇煥轎到敵樓,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無憂色。俄頃放一炮,聲動天地,瑗怕不能舉頭。崇煥笑曰:『賊至矣!』乃開窗,俯見賊兵,滿野而進,城中了無人聲。是夜,賊入外城,蓋崇煥預空外城,以為誘入之地矣。賊因并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時舉火,明燭天地,矢石俱下。戰方酣,自城中每於堞間,推出木柜子,甚大且長,半在堞內,半出城外,中實伏甲士,立於柜上,俯下矢石。如是層〔屢〕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棉花,堞堞無數。須臾,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mènhuì)而斃雲。」
推薦閱讀:
※他兩度降清,重傷努爾哈赤並致其死,死後墓葬被整體賣給了加拿大
※她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最後的寵妃,多爾袞的生母,最後被逼死於殉葬
※努爾哈赤之死:寧遠大戰中炮
※努爾哈赤死因之謎:炮傷還是病死(圖)
※她14歲嫁努爾哈赤,18歲生下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