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佛說大乘金剛經論》淺釋--學佛網

序 言

  以前發表的《佛說大乘金剛經論》淺釋,是根據錄音整理。經凈慧法師認證,重新核對校勘,不影響淺釋內容原義。如果前後有文字不符時,以此為準。

  敬請諸位法友同仁涵諒。

  特此說明!

  智慈愧拜

  佛歷二五五三年九月

  公曆二零零九年十月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淺釋

  凈慧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屬於大乘三藏十二部中的論部。佛滅度後,有些法師講「論」,屬於法師的論。《達摩祖師論》,《六祖壇經》,《灶王經》等,在佛教里為「雜論」,是釋解佛法的,與佛論不是一回事,要清楚這個區別。再看經名,《佛說大乘金剛經論》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區別,名稱不一樣,內容不一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須菩提長老請法;是佛說大乘佛法,不含小乘;而《佛說大乘金剛經論》,是文殊師利菩薩請法,大乘里含小乘,小乘中有大乘,是立體的。從初發心修行到聲聞,再到行菩薩道至成佛,全過程都有,不要將二者混為一談。從經名含義上看,金剛二字是般若,是智慧如金剛。金剛屬於堅固不壞,智慧是明心見性,一切可摧。通過修證,智慧開啟,得到的智慧就能無堅不摧、無魔不破,如金剛一樣堅硬無比,這就是經名法義。這部經是佛圖澄法師譯;佛圖澄法師為天竺僧人,也是晉代一位得道高僧,誦持此經應感重恩。

  經正修法師推薦,法供養諸位,這是講經緣起。這部經非常難聞、難得、難值、難遇,特別對於初發心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開示初機論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靈鷲山中。清凈台上與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圍繞聽佛說法。時有無量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佛說大法我意不通願佛方便淺處開示。令我等輩悟佛知見皆得道果。若欲請問不得近前。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知諸四眾心之所念。即作方便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願設方便開示初機。直指眾生見性成佛。乃為末世初進佛門求道眾生。得正知見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

  佛經的開始「如是我聞」,與其它外道典籍加以區別,並釋解三疑。地點在靈山清凈台上,佛經常說法的地方。聽眾有菩薩、聲聞四眾、天龍八部。現在有人見面互稱「菩薩」,這是方便說;但佛住世時,稱謂菩薩那就是菩薩。然後才是比丘、比丘尼。稱比丘、比丘尼就不是小沙彌,而是受了具足戒的。然後才是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有一念無明未破,智慧不通達。現在一些人不知世界上有一些存在,是我們肉體感知不到卻真實存在的。感知不到,就認為不存在;用科學手段探測不到的存在,就認為是荒謬的。佛法不否定科學,但是科學沒發展到那一步,探知不了未知領域,就屬於世俗世論。

  這時,法會大眾各自在想,對所知法理尚不通達,請佛方便開示。注意,方便可不是隨便說法;而是通過觀察眾生的根基,觀察眾生能聽什麼法。最好從淺處開示,讓大眾能聽聞明白,能悟佛知見,得佛知見。在佛法上,講知見。現在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知見不同,不是誰對誰錯,對錯是兩邊;知見不同是有深有淺,見得近一點、遠一點,多一點、少一點,但都是佛法。不要互相指責、爭論。證悟多一點,知就多一點;沒有證悟,知就少一點。佛的知見是無上正等正覺,理悟佛知見不是目的,行入道果、證得佛知見才是目的。一果羅漢以上道次皆為得道,出家人為得道高僧,沒有果位的人稱不上得道高僧。什麼是道?果位是道。沒有果位就無道;因為會被這個世界的無常法破壞,證得果位的人,道力什麼也破壞不了。

  法會中的大眾都想請法,但不能靠前。文殊師利菩薩知四眾心中所想,就隨順從座而起,上前禮佛後說,世尊,您大慈大悲,廣設方便,開示初修行四眾弟子,面對他們心性、根基,讓他們儘快見性成佛,證得果位,也為未來世初進佛門或者修行眾生得到正知、正見。什麼是正知、正見這裡不講,講一下什麼是「邪知、邪見」。最大的邪知邪見是相似法,因為它破壞佛法。有兩個特徵;一是打著佛的旗號,誰誰是某某佛轉世,來到這個世間度眾生,講的法和佛法有相似處可又不是佛法;二是貪求名聞利養,其目的是惑亂人心,使其失去正知正見,用世論替代佛法。其它的邪知邪見就更多了,你要吃素,他那裡說,這多虧啊。這類都屬於邪知邪見。

  有正知正見的人,就不受邪魔鬼穢等外道所迷惑。末法時代中,世俗世論破壞佛法。凡不是正常修道之事都是世俗,離開正知正見的種種說法就是世論。出家人穿衣做飯,處理僧團內部關係時,仍然要有正知正見,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世間人有追星的,修行人有追法師名相的。如「唯這位法師講法我聽,別的法師講得再好也不聽。」聽的不是哪位法師的法,聽的是佛法。是佛妙、是法妙,不是法師名相妙。不受迷惑,才能其心堅固;不受迷惑,才能積聚功德;否則,就是假功德。離開正知正見,證不了果位。證果才能出世間,不證果就是六道輪迴;這就是凡聖差別。正知正見,對修行人能否出世間至關重要。如一人出家多年,突然改主意了;見這個、見那個,腦袋一靈活,隨緣去了。該隨緣隨緣,不該隨緣就不能隨緣。萬萬不可把佛事、佛法淪為世俗、世論。

  【金剛心論第二】

  文殊師利有大方便。請問如來開示三根。及於末世初入門者。修行正路。從汝所問當為汝說。時諸大眾默然而聽。佛告文殊師利菩薩。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眾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頌讀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故名金剛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眾生。心性一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成佛者。有眾生也。

  文殊師利菩薩請法後,四眾靜聽。

  佛說,文殊師利菩薩有大方便,知大眾心想什麼,為之請法;請如來開示三根。三根,為大乘、中乘、小乘三種不同根基的四眾弟子。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眾生一見一聞就能得道。佛有密要的修行方法,名金剛心,能讓眾生得堅固不壞智慧,進而證得果位。開門見山,直接告訴大眾這部經的重要。什麼是金剛心?心,人人都有,個個不無。眾生自覺之心;不是肉團之心,而是體內的八識,都屬於心。人手一疼,心疼;財物丟了,心疼。看誰受點苦,心不好受。這個心,不是單指某個部分。思維一想,也屬於心的一部分。

  人造作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一是根塵入想而思維;二是無量劫來的習氣,習氣變成人的性格和思維方式。一件事,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想法。想法不同,是因為業力不同,所處的地位不同,最後的果報肯定不同。除了各自需要不一樣以外,就是業習不一樣。修善者,身體安樂。誰做點好事,心情挺好;善人見到有人需要幫助,若沒有幫助,心裡會過意不去。貪官都身體不好,因為貪污點錢,睡不著覺。做點惡事,總擔心仇人上門尋仇。心中時時有恐懼,能安穩嗎?這些都是思維想出來的,業惑召感,身體受報。

  佛由心成,道由心學。若心不善,不去修行,就永遠不能成佛。不要認為人人是佛,就不去修持。只能是眾生自性與佛性無二無別。義理是由人發心修道而成法,法無定法。

  德由心積,功由心修。人所做一切功德,都是修持身心,心行善事而積累;福田也是由心種得。心常善念,能生天人;心行慈悲,就是菩薩;心堅修道,就能成佛;心常俗想,就是眾生。反過來,福由心作,禍由心為。一切災禍也由心產生;起一惡念,能墮地獄;心邪成魔,魔子魔民為魔王所用。心行惡毒,就是羅剎。

  心就是一切福田的種子,能作惡,能為善。只有通過修證,把身體靜下來,才能證悟心凈;否則,悟不得真心。悟得真心的人,禪宗是開悟。悟得自己身體里還有一個神識存在,明心見性才是真我。再往前行,可以出離肉體,生天堂是它,證果也是它;如作諸惡,墮地獄是它,脫牛變馬還是它。無量劫來就是它來回換房子住,換形變態異新命,十法界里自選身。

  心是身體的真正主人;但心還不能自己做主,而被六賊牽著走。別以為腦袋裡想什麼,自己說的算,能當家作主。其實,外界一件事物就能把心牽走了。有定力的人,能自己做主;因為神識在定中,外界一切對它沒有妨礙。就像窗上有玻璃,但玻璃擋不住陽光,這就是沒有妨礙。聲聞、緣覺暫時能做主,長久還不能做主。

  做主以後,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佛住世時,按照佛說的法修行,也有律儀;佛不住世,守持戒律。戒律有兩個方面,一是依教奉行;二是奉持戒律。如果只依教奉行,不守持戒律,還是不能成就。必須在依教奉行的基礎上,守持戒律,才能成就;這才是真正的持戒修行。

  立佛行願。佛發願度眾生;我也有志修道,未來一定會有成佛那一天,去度眾生。我現在不是佛、不是菩薩;但是我有心修道,未來一定成就佛與菩薩。

  這樣行做的人,不久必定成佛。人每日的行做有漏,思維有漏。只有證得無漏的人、行菩薩道的人,如此行做,不久成佛。如果有人,不明自心。心由業牽,怎麼能成佛呢?要想成佛,就從當下開始,只管耕耘,不問收穫。一些人,以為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太難了。我告訴諸位,品位前菩薩是太難了,品位菩薩後就容易了。心能轉萬物,而不被萬物所轉。如果有人,明自心,達自性一定能成佛。這樣勝過讀誦此經三十萬遍,而且功德無量。因為佛的菩提之法是從自心流出,他人勉強不了。自心流出就是他人幫代不了、逼迫不了。如果他人能幫,佛把所有眾生都拿到極樂世界不就行了嗎!

  自心流出,沒有終結時間,能與這個宇宙同存,這才是金剛心。作惡眾生是受苦受報無窮無盡,證道人享受法喜也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是故佛與眾生性是一樣的,只有信與不信,修與不修,覺與不覺,才是佛與眾生的區別。

  【金剛經論第三】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名金剛經。世尊曰。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見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經。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恆沙功德。出生四果、四相、十聖、三寶。乃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功德皆從自己心地修成。不從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己心佛。時時說法。時時度眾生。時時現神通。時時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剛經。名得金剛不壞身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為什麼稱此經是金剛經?

  佛說,金剛比喻自性,經者比喻自心。修行人明白自己有個心,通過修行,找到自己的性。人開悟以後,一切佛法,一讀誦就通達義理。一樣的佛經,若自己沒修、沒證,容易變成理障法執。

  如果有人能明自心,見自性,這個人自己身中就有佛經。即自性是佛,法從自心流出。六根門頭(見聞覺知),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恆河沙功德。眼根不著色,清凈心不被所迷,常觀佛的法身在宇宙中無處不在。

  眼睛所見處處都是般若,一切萬物都自有規律。五行相生相剋,生出萬法,可以為眾生利用。轉有為法為無為心,這是具足眼功德。

  耳根轉貪聲帶來的境界,去掉障礙,覺自性本空,世間聲聲都是佛圓音說法。聽得明白是佛圓音說法,聽不明白就是障礙自性不空,沉淪萬劫迷不知。轉迷為覺,這是具足耳功德。

  鼻根轉貪香氣帶來的境界,香不喜,臭不煩。常聞自性功德妙香,不是外來,本自具足。轉塵入為心出,這是具足鼻功德。

  舌根轉貪眾味帶來的境界,不食眾生之肉,就是慈悲不殺眾生身命。再用舌去說誠實語、佛法語、清凈語、柔順語,讚歎三寶,恭敬父母和他人,常餐佛法之味,常放光明。轉眾味為法味,這是具足舌功德。

  身根離觸帶來的境界,晝夜處在法喜之中,生有禪昧之樂,去得寂滅之樂。轉一切諸惡行殺盜淫,為一切善行戒定慧。身心常接受諸佛慈光照觸,增長身功德。轉苦為樂,這是具足身功德。

  意根空諸法相所生境界,轉觸境攀緣、貪嗔邪見,為恆住凈戒、隨喜功德;轉一切諸惡從意根生,為一切諸善從意根生;轉諸非三業為清凈三業。轉有為法空,這是具足意功德。這樣六根具足的功德,才能生出聲聞四果,緣覺四向,菩薩十地和佛果。

  一切功德,都是從自心的心地修成,不是從外邊得到的。明心見性之人,常聞自性心佛說法度眾生,現神通,做佛事,得金剛不壞之身。為什麼要找自性觀世音,自性就是觀世音。講法要直指人心,教修行人心內求法,不要心外求法。不要眼睛專見他人過失,口專說他人是非;自己的心聲時時監督自己的行做。這樣就名義上聽懂這部經了,真懂還得去證悟。

  佛法難聞。不管年齡大小,在這個世界上,聽聞一部佛經,無量劫來有的人還是第一次,不要以為容易。就說現在這個世界,哪位法師在講法,哪位法師在講正法,有機緣親臨道場去聽聞,非常難得。親臨道場和聽錄音完全是兩回事,感應很不一樣。能臨道場來親自聽聞是無量劫來最大的善事,是無量劫種善根的人。今生能聽聞到佛法都是三生有幸,實不容易;是人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最大的事。因為解決的是生死大事,得永久的利益;所以,其它小事,都是暫時利益。一些事物,可能是今生今世的大利益;而聽聞佛法,卻是生生世世的大利益,永遠沒有享盡的那一天。今天掙多少錢可能隨時會失掉,愛也好、恨也好都是生滅法,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一忘掉。但聽聞佛法一生不忘掉,生生世世不忘掉,直至成佛那一天。成佛是從聽經聞法開始的,從當下這一念心開始的,明天的事不去想知,保持當下一念清凈。

  當下一念心能做主,長久心能不能做主?只有有證悟、有道的人能夠做主;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可以隨緣、可以不隨緣;這才是做主。否則,只在當下一念做得了主;念念就像鐘錶的秒針一樣,滴答走過,無量劫來就這麼一下下地過去,卻做不了主。所以,聽聞佛法對所有人都確實是好事,是萬幸的事。

  【四句偈論第四】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誤而致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凈。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藉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葯。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諍阿羅漢果。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此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用整個娑婆世界為七寶去供養,也不如誦持四句偈的功德。此經中說受持四句偈,其它經中也說受持四句偈,都是說受持四句偈的心行功德要勝過財物供養功德。為什麼受持四句偈的離相功德大於用滿虛空七寶供養功德呢?

  滿虛空的七寶是外物、外財,本來就不屬於自己,自己只是暫時使用它、支配它;自己不在這個世界時它又隨他人去了,又被他人所支配。它具有這個物性,是受他人支配的。對於一個餓了幾天幾夜的人,拿著黃金不能當飯吃,飯食要比黃金貴重;對於家財萬貫,不愁吃、不愁穿的人,黃金比什麼都貴重。佛法的四句偈也如此,聽聞佛法,入人的內心,使內心起變化,是柔能克剛。這柔的法無聲、無色、無言、無說、無香、無味。四句偈入到人的心田,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可以改變人的身體狀態。人都有肉體,沒證悟時,那是業報之身;有證悟、有道果的人,那是快樂之身。世人成天不是愁這個,就是憂那個,成天被煩心的事圍繞。難以忍受時,就去找寄託。小孩鬧心上網吧,然後被網路虛擬所迷惑;大人鬧心喝酒、賭博,然後就被酒局、賭局所迷惑。總而言之,心被身外境界牽著走,被這些所牽就是受邪惑,就沒受持四句偈。貪著物慾之樂,下生就是畜生;貪著賭博之樂,下生就是邪魔鬼穢;貪著飲酒之樂,下生就是魔子魔民;貪著網路遊戲之樂,下生就當蜘蛛織網去;專門見人過失、說人是非的,下生就脫生飛蛾、蝴蝶之類。生命狀態是怎樣輪迴的呢?如蛾產卵,卵變蟲、蟲成蛹、蛹變蛾,如此分段循環。業報感召如此,業因不同,業果有別。所以,四句偈指的是從內心起變化。

  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七寶塔再雄偉壯嚴,也有壞滅的那一天。靜坐一須臾,就這一須臾,永遠不失掉。今生靜坐一須臾,下生再靜坐一須臾,慢慢積累,總有成佛的那一天。造別的塔是福報,造自性的塔才是真功德。所以,用外財布施千萬億劫,所得都是人天福報;而受持佛說四句偈,是成就自性佛。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蠕動含靈。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只因迷、悟不同而升而沉。升就是生天,沉就是三惡道。為什麼是這樣呢?眾生是常迷不覺。長期處在沉迷之中,出了三惡道,又被「人」這一道的酒、色、財、氣四大魔軍牽著走。

  人生顛倒,將錢看得比命還重要,把名聞利養、酒色財氣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人說兩句壞話就放在心裡,就為這兩句壞話活著,成天想怎麼不讓他人說壞話。這麼想有用嗎?修證成佛了,還有人說壞話呢!能改變得了嗎?自己就做自己的事,別為他人活著,對得起自己良心就行,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他人的看法是他人的事。誰若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對某些人來說卻是最壞的事;反之,亦然。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是非各佔百分之五十。你說你有理,對他人也有百分之五十為非;你說你沒理,對他人也有百分之五十為是。你說那個人壞,卻有一些人追隨他、擁護他,他正得勢;你說自己好,還有一幫人整你、害你。想一想,世事皆如此,是非利弊各佔百分之五十,這是兩邊。眾生由於迷和業感召,自性不顯現。因為經常墮落三惡道,嗔恨心重、欲愛心重;所以,對佛法、對善心很難接受。這樣的人是不覺不悟的人,永遠不可能成就佛道。

  若有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人須有善根,才能接近善知識,再經常聽聞善法,按照佛教的正常功序去做,才有機緣聽聞佛說的四句偈。不同的經典上有不同的四句偈,但是不管哪部經中的四句偈,總的概括起來就是;

  一、空身。空身是由修證得來的,不是想空的,人若一天也沒按佛法靜坐禪行密修,哪來的空身?空身不是靜坐時什麼也不想;而是當靜坐到一定程度後,先覺自身心裡有一個念佛的。這還不算,真正的空身是靜坐時,根本覺察不到身體的存在。沒有手、沒有腳、沒有頭,整個身體仿若坐在虛空,與虛空合為一體。走路時,如風擺柳,覺察不到身體的存在。

  二、空心。空心是思維空。無念是空心的前提,心裡不起一念,念一句佛號都很困難;那個境界念佛是真難。當人進入定境,想提起一句佛號來,提不動。腦里、心裡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就像一潭靜水那麼深邃平靜。波瀾不興,一念難起。這時非常關鍵,如果繼續下去,最容易起枯木禪;枯木禪空下去以後,不得證果;還容易著天魔類。這時,如同一塊石頭扔到平靜的水面能起波瀾一樣,誰扔的很重要。所以,必須念佛,佛號提不起來也得提。為什麼說一切佛法不離凈土,根源就在這裡。無論禪行、密修或其它法門,必須把這句佛號提起來,這時提起來的念是凈念,似是思維念,不是思維念,實際是心在念。提起這句佛號以後保持住,心才不是枯木禪,而是和佛的禪,和正知、正念的禪接上。有證悟功夫的人,聽到這裡一定注意;沒修到這裡的時候,知道就行。

  三、空性。當修行人得身空、心空以後,可以經常覺知自性本自清凈。修行人的神識出離肉體到各個地方遊走,它有一種渴望心;不要以為它無形無作,這時的神識是有想、有作的。它要到各個天上去觀察,要到地府去觀察,也想到其它佛國土去,不願在這個世界上待著。因為它見到這個世界完全是顛倒的,雖然有好的一面,可是它不貪著、不喜歡這個世界,想離開這個世界。那它能離開嗎?我告泝諸位,功德不具足,沒有佛菩薩接引,沒有西方三聖來接引,走不了。昨天的我已死掉,我沒死也當死了,藉此假身,修我真身,達到自性無染著。

  四、空法。對這個世界、整個宇宙當中一切萬物,一切生滅,如陽光、雨露,包括人的語言造作等等等等,都不起心、不起念、不受支配,完全是自己做主,就是空法。你說佛法,我如如不動;你說魔法,我也如如不動;你說魔王怎麼惡,我感覺都是眾生,和我都一樣,性無差別。心不被這個世界上好壞、美醜、萬事萬物所動搖,這才能談得上法空,成功了才有法空。這樣才是四句偈。

  再具體地講,什麼是身空呢?這個身體都是父母所生,九孔常流不凈之物;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幾十年後要壞掉。有智慧的人,知身是幻、不真實,沒死之前,就當它死了一般。我的身體已經死掉了,剛才講的「昨天的我已經死掉,今天的我已經新生」就是這個道理。我沒死,就當我死了,藉此假身,修我真身。我現在的肉體之身是假身,將來修到阿惟越致菩薩金剛不壞之身,直至成佛,那才是真身,這才是借假修真。依佛戒行、依法修行,證得身空。從理論上講身空,是想身空;從實相上是證得身空,方為身空;這是受持第一句偈。

  再觀自心。我的自心也不生、不滅,成佛由它,神通妙力還由它,境界生似有、境界滅又沒有;這個心就是人經常自覺的。普通人說我得對得起良心,就是不受道德譴責,這是假心;修行人講的是自性之心,知覺內里有個神識,悟到不生不滅,它才具足一切,又不顯一切。這個我是真正的我,這個我是真正的主人,常覺不昧,不隨妄想,依法修行,這時是證悟心空。今生身體里的思維心,被外緣所牽,不是心空。世事破壞佛法。世事指什麼?你不想喝酒,有人請你喝酒;不想打麻將,有人找你打麻將;心又所執。總而言之,被這些世俗之事牽著走,心被所染,就沒有心空;這是受持第二句偈。

  再觀察自性,寂然不動。它處在一種清凈的狀態中,隨著事物變化無窮,對什麼事物都能通達,不愚昧,不糊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人,明明白白修道,明明白白證果,這是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覺知靈寂,無為常為。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感應千手千眼,這是根據眾生的根基不同而說法,實際萬手萬眼也能做到,只是未現。人現在這個業報之身,自性就在肉體里住持,被六根所覆;地府里那個性識也被押著,不能自由、不得自在;最後那個性識雖然在天上留守,也受困不能動。只有證得這些,才自明自白,自覺自知。不受業召感,變化萬千,可為萬千所通,通達宇宙法則,明白世間一切,才是證悟性空;這是受持第三句偈。

  再有,菩薩境界是菩薩的性空,聲聞有聲聞的性空,大乘和小乘不一樣,佛既為小乘人說,也為大乘人說,自然為三乘人都說了。根基不同,自己去感悟,現方便引導法門,是方便說;這些法都是方便說,都是根據眾生的不同業力說。就像水洗灰塵,有病吃藥一樣,什麼病吃什麼葯,我證我得心空,然後證得法中無我,心轉萬物破法執,心轉萬法破無明。無明在心靈當中,為塵緣雜染;當性外無明被功德化掉,自性顯現出來,這時才能心轉萬法,法中無我,不受法則的約束。為什麼,性在心裡,拿不出來,做不了主。如這個身體想飛,須坐飛機,心性受身體束縛。這就是法,身體本身就是法,身體受大自然法則的約束。所以,還談不上法中無我。只有證悟心空法空,才能藥到病除;這是受持第四句偈。

  四句偈就是身空、心空、性空、法空這四空,只有證得四空的人,才能超凡入聖。只有這四空,是入道、證果的門路,證羅漢果這麼走;證菩薩果這麼走;證佛果也得這麼走。三世如來,十方菩薩都是這麼走過來的,誰也沒有例外。是入道必經之路,不能繞過。

  得初句義,依義修行,能證一果羅漢。佛法非常有義理,若聽聞了佛法後,就按佛法修行,一定證果。聽聞不是目的,關鍵在修和行上。若想證一果羅漢,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天也沒修行,進不了一果的道門。按照佛法去靜坐念佛就是修行。行就是除了靜坐念佛以外,還須持戒。日常行作不造業,行善積德,種福田,積功德,這才是行。只有這樣的人,能證一果羅漢。依二句義再往前修行,能證二果羅漢。依三句義再往前修行,能證三果羅漢。依四句義修行直至四果羅漢。此四句偈菩薩有菩薩的修持,大開諸佛道門。要是不依義修行,光依義沒修行,不入聖道;還是六道輪迴。一果羅漢已經超凡入聖,他做什麼事,別跟他模仿;他有七返生死,這七返生死肯定得了。他仍鬚生到此世界為人,小時候不懂事,也可能打過鳥,捕過魚,但不要跟他學,由於他是聖人,他所吃、所殺的這些動物,當他入道時,頃刻之間就能把這些業力化掉。要是跟他學,見他打鳥也打鳥,見他捕魚也捕魚,最後他能成聖人,發菩提心能超三界;而跟他學的人,還在這受報呢!區別就在這裡。人沒有修行,業力天天在增長,造的業有本、有息;他造的業好像也一樣,但有功德,時間不長就還上了。如他有萬貫家財,還個十元、八元,輕而易舉;而跟他學的人,本來就窮,還想賒賬,賒不到啊!所以,修行和不修行不一樣,看他人造業不要模仿,果位根基不一樣,最後受報也不一樣。有些法語,那位法師那麼說,也跟著說,一說就謬誤、就造業。要依法不依人,依法做,依佛的戒律做,不要模仿他人。若見師父怎麼做,我也怎麼做;見同修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做出來各自的業報不一樣。有道的人,可能頃刻之間化掉如須彌山那麼高的業報;而無道的人,一個小過失的業報都化不了;而且業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有道的人,消業如熱水化雪;而無道的人,業報如雪上加霜,不但沒化,還成冰山了。這就是讀誦受持四句偈,並為人演說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入佛知見。這樣的人也能得到福報,必定成佛道。所以,外財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及其百千億分之一,外財永遠趕不上內財,永遠只種福田,只得福報。

  【十種功德論第五】

  佛告文殊師利。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見性。修而成之。然則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終不成佛。何以故。為無佛功。有求佛者。一用齋戒為佛基址。二投明師。指示功程。三識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初髮根苗。五用結緣。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為。七破邪魔。遠離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為。九用精進。習佛行德。十用通達。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前佛後佛一體,皆在各人自己。過去迦葉佛、燃燈古佛、拘留孫佛等無量諸佛,與現在佛、未來佛是法脈相承,功德一體。有人說,「過去佛離我們那麼久遠,與現在修行沒什麼關係吧?」我告訴諸位,對古佛一定要尊重。為什麼?我講一句都能懂的活,有人罵你老祖宗,你願意聽不?沒有老祖宗能有今天的你嗎?過去佛就和我們的祖先一樣。若不尊重過去佛,就等於不尊重現在佛,過去佛和現在佛是一體,都要尊重。過去佛的名號離現代久遠了,但法脈與功德離我們很近,從來就未分離過。尊重現在佛,一定尊重過去佛,也必定尊重未來佛。為什麼未來佛這麼重要?未來佛就是續佛慧命,法必定是一代一代傳下去的,沒有接班人能行嗎?把接班人毀了能行嗎?挖誰祖墳誰不高興,讓誰斷子絕孫更不幹。佛讓弟子們供養、尊重未來佛,特別是菩薩行人,比供養佛都重要,比尊重佛的功德都大。將來這尊佛不住世時,未來佛把先佛的法願承載下去,而且還用過去佛的功德,教化未來的眾生都去成佛。過去佛、現在佛就這麼來理解,從法理上明白,心行上就不偏離中道。當修行人證悟時,方知善根未離開過去佛,功德也離不開未來佛;當修行人成就菩提時,方知種性未離開過去佛,慧命也離不開未來佛。在座的諸位,凡是聽聞佛法的人,都有可能成為未來佛;有成為未來佛的那一天,就有成為現在佛的那一天;有成為現在佛的那一天,也就有成為過去佛的那一天。所以,過去、現在、未來是一體,是一不是二。若能明心見性,進而修之,一定修而成之。

  不投佛修,終不成佛。投佛就是皈依佛,依法戒修。佛法住世,等於佛住世。在佛像前皈依佛,如佛住世一樣。若皈依佛修行,就能成佛。有的家供這仙兒那仙兒(鬼穢),若皈依仙行,就能成仙類。人心皈依什麼,成天就想什麼,未來就成就什麼。成天想善事,就有善行,就得善報;成天想惡事,就有惡行,就得惡報。在家人修行,詳見《優婆塞戒經》。隨佛修行就有功德,就能成佛。佛怎麼做的呢?

  一用齋戒為佛基址。齋為飲食定時,戒為制止,基址為根本。戒從衣、食、住、行中的食開始,然後一日一食。守持戒律,戒律很多,這裡就不一一細講。破戒都是不知不覺中破的,沒破重戒,就像汽車擦掉塊漆,車照樣開;若方向盤壞了,輪胎爆了可不行。重戒一破就不受戒律保護;所以,應知持戒是修行的基礎。

  二投明師,指示功程。明是具足智慧,師是善知識;指示是承傳教化,功程是修行方法和程序。末法時代,不投明師,自悟是魔;現代人無師自悟就是魔。我見過一位自以為學佛很好的人;他說,「這個世界沒有我師父,隱態師總在上空跟我說話」。我說,那是魔在跟你對話,不是佛。這個世界只有人做師父,人與人承傳佛法,佛示現人身傳法,菩薩示現人身傳法,羅漢也得示現人身傳法;如觀世音菩薩想度化人,也得示現人身度化。觀世音菩薩只能讓人感應道交,不能傳法。只有投明師,是人才能指示方向路徑,才能教授功法程序。再按步就班的走,按程序來,一步一步行來;該往西走就往西走,方向不能搞錯,南轅北輒不行。

  三識心性。心識體性,性識功德。修行一段時間以後,識得自心,識得自性。若不修行,只知人有自性,那是聽佛說的,不是自己證來的,沒有作用。一定是自己證知有個心性,清清楚楚地知覺,每時每刻都知覺。若每時每刻心都能做主,自己自然就知善行,惡事也自然不做,惡因緣也自離去。

  四用作福,助初髮根苗。即利用積福,培護初行善根幼苗。供養三寶是種福田;能幫助他人度過困難等善行,也是種福田。種福田就和種地需要有陽光、雨露、肥料和水一樣;若沒有這些條件,能有莊稼生長和收成嗎?種福田就是讓人積福;如今天能坐在這裡聽經聞法,就是往昔種福田的結果。若連飯都吃不上等,能坐得住嗎?人無量劫來積累福報,才能衣食無憂,清心坐在這裡聽聞佛法;才能根深苗壯,成就菩提種。

  五用結緣,增自善本。結法緣、結善緣,不結惡緣;就是增加自己善行德本。

  六明因果,不妄主為。明因果就是把握身口意的一念、一言、一行。不妄做、不胡為,就是不妄想、不妄為;妄想、妄為是人想幹什麼必須做到,誰也攔不住;如想得到錢,不管用什麼手段必須得到,不受戒法約束。

  七破邪魔,遠離外道。凡是有修證的人,先破自魔,後破外魔,內魔不除,外魔不破;怎麼破,遠離諸外道,慧劍破魔軍。

  八用通理,不著有為。通理就是在法理相上通達,知法體功用;修行上不著有為相、不著有為法。

  九用精進,習佛行德。精進對治懈怠,心不散亂,身不放逸;奉行善法,培功累德。在家人修行,種地的把地種好,教書的把書教好等;同時,要靜坐念佛,擠時間去修行,這是精進。習就是去做,依教奉行,圓滿自心功德。

  十用通達,法法精明。若人具足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一切事物,通達沒有理障,精確明了法法相通,圓融無礙。理障就是遇事較真兒、什麼事咬死理,就是煩惱。自認為是對的時,就己經是錯;自認為什麼都行,其實什麼都不行,自己的身體都不行。有本事讓自己的身體不生不滅,讓身體立刻虹化掉,做得到嗎?做不來。所以,功德不具足。如果具足這十種功德,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無礙,很快就能成就佛道。

  【參求明師論第六】

  複次文殊師利。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正真法訣。一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為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佛說,文殊師利菩薩,佛滅度後,末法年中,有多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即末法時代多是鈍根眾生,不是智慧具足的眾生,是心迷外物的眾生,是意志麻木的眾生。智慧的光明不起,痴戀情愛,顛顛倒倒,被情愛所牽,被外緣、外財所牽。雖然也受持齋戒、受持戒律;但是沒有智慧,愚心高傲,誰也瞧不起。見這位法師講法不合己意就說謬誤,說那位法師講法不如我等,邪見自專。拿著一把不正確的尺衡量他人,說長道短,或者固執己見,不願借鑒他人的正知正見而取長補短。見其他法師講法與己知見不同時,應該想如何能幫助他圓滿,這才如法。因為都是弘法利生,出家與在家各依因緣,各學各得,不要互相拆台、互相攻擊。一些人不肯低下頭來,以謙下心,老老實實學佛修道,只在理論上爭來辯去。佛法中存在妙有,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儒家都知此教理。聽一聽善知識怎麼講,同是修行人,雖然法門不一樣,但都是一個目標;何況是講佛法呢!各自有各自的知見,你去過北京說說北京的消息,他去過美國說說美國的事物,互通有無,相互受益。不求明心就沒有明法,這些人沒有謙下之心,貢高我慢,不參求明師得真正法訣。沒有明師哪來的法訣,佛真正的口傳心受法訣、真言咒語和修行方法等,都是師徒密密傳承,代代相傳,佛經上沒有,上哪去找!拿著表面法相做文章,只種善根。若未得遇明師,自然也得不到真法。現在不是徒弟選師父,而是師父選徒弟。

  這些眾生,一貫認為思維心所知妄想為真常;若不見性,執著經書文字亦為妄想;執著誦持名數,亦為以妄逐妄。這個世界上所有相,皆不真常;錢不真常,色不真常,包括人的自身;可這些眾生以顛倒知見,認為都是真常的。今天所講,主要針對有修為的人;所以,我只講大概不講太細。

  這些眾生是什麼樣子呢?有的執著於經書文字,專門聽好聽不好聽。看這部佛經好不好,那部佛經好不好;看完了佛經就拿這部經的文字去對照那部經的文字;這是執著於經書文字,這是文字般若。有的執著誦持名數,說念三百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百遍《地藏菩薩本願經》,三百遍《妙法蓮華經》,就成菩薩;就如何如何;念一萬聲佛號就成什麼什麼。能成就嗎?準確告訴諸位,只種善根,今世不能成就。執著於經書和誦持名數的人,是末法眾生,不可入佛道,不可證道果,佛經講得非常清楚。還有人學得一言一句便為究竟,拿著這一句話就當好的,別的都不是法;循章摘句,誰講法也不聽,就認準這一言一句。佛法三藏十二部那麼多不能聽受,就聽受這一句;這能行嗎!因為佛法是圓融無礙的,斷章取義,以這一句為究竟,佛都認為不如法;何況哪位法師講的法?前面也不看,後面也不看,就拿著一句話,就說這位法師講的謬誤,這樣很危險。如果是菩薩給這位法師設點障礙或考驗他的心態可以;如果不是菩薩,千萬別這麼做,業報不可思議。哪位法師講的法都好;除了外道邪師以佛名義講的近似法(邪教)之外。

  這些眾生是什麼樣子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如果沒有證得一果羅漢(不識四禪幻境),自說得果位了;未成就佛道,讀誦一部大乘經法,便認為自己是佛了;不是彌勒菩薩轉世,妄說自己是彌勒菩薩轉世要開「龍華會」;說自己是宇宙最大的佛,要坐道場等;這都是大妄語,這樣的人要墮落地獄。證得果位要經法師、明師認證。修行人若證得果位,是幾地菩薩或幾果羅漢,修證到哪一步上,自有機緣遇開悟的法師(或師父)明明白白認證。要是沒經認證,就坐一坐,說自己通達這個了,自己是菩薩、是辟支佛、是羅漢等;果報不可思議,是要到拔舌地獄去的。法要從明師那得,證得果位、品位也是要經認證才準確。

  這些眾生是什麼樣子呢?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投入一分錢,想得萬元回報;投入極少,妄想產出甚多。一本經書,一句佛號,就想證得菩薩。特別有些人,一說他是菩薩,愛聽;一說他是羅漢,不愛聽。殊不知,一果羅漢還不是呢!一說「受了二十八輕戒了,我是菩薩」,便互相稱呼為菩薩。沒有那麼大功德、那麼大福田,就想得那麼大的果報,有可能嗎?這是學佛的善因,出家的善因。若不及時醒悟,求得實修實證,後果很危險。

  這些眾生是什麼樣子呢?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這些眾生愚痴無智,迷茫名相,不懂得佛法的真實義理,自己欺騙自己。雖值遇佛法是善因緣,卻因自誑而難逃惡果。惡果就是地獄,就是三惡道。不管出家、在家,依法不依人。這是佛說,誰都得依佛說,依佛說的法為準。人說的不準,為什麼?因為人這個身體不真實,知見顛倒。名義上身心皈依了,但未明心見性,妄心幻性不真實。

  這些眾生為什麼是這樣子呢?因為種子不真,難結菩提正果。妄心內里腐敗,幻性虛妄不真,生不出菩提之芽,怎能結菩提道果!善因緣在報障、業障、煩惱障的作用下,轉為發霉、腐爛成垃圾。垃圾就是造業,墮地獄、三惡道。

  這些眾生果報是什麼樣子呢?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時間太久遠,地獄一日一夜是人間兩千七百年。若造下惡因,在地獄待上一劫或幾十劫的,賢劫千佛出世都過去了。有的人造下惡業,果報是千佛不度。不是千佛不度,不是佛不慈悲,而是自己錯過了千佛出世的時間;千佛出世的這段時間,還在地獄裡,佛度不著。佛雖示現來世間,罪識卻無功德感召到這個世界來。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我怎麼沒有值遇呢?」沒那個功德。今生趕上了,能信佛、聽聞佛法也是萬幸的。這個世界上六十七億人,此時此刻能坐在道場聽法的,能有幾位?十億分之一的機緣都趕上了,已是萬幸。

  【四生果論第七】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四生。造何等業。受形稟命。種種不同。世尊曰。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種種顛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戀塵緣。從貪嗔痴。行殺盜淫。造諸罪業。無量無邊。輪迴相遇。受形非一。略說四生。顛倒業本。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貪心機謀。計較為活。故墮卵生。魚鳥之類。貪高為鳥。見人高飛。謀深為魚。逢人潛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貪戀淫慾。故墮胎生。人與畜類。本分貪淫。為人豎立。橫心貪慾。作畜橫行。三者濕生。是人先世。貪食酒肉。打鬧作樂。故墮濕生。爛蛆廁蟲。蠛蠓之類。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戀異。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墮化生。蛻殼飛行。蛾蟲之類。佛告文殊師利。六道四生。為人最貴。惟人最靈。佛從人中修成。業從人中造就。人能修福。決生天上。人能造惡。必墮地獄。有德有神。有道成聖人。五總路頭。福罪不由。近定臨命終時。隨業受報。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四生,造什麼業了,為什麼身體不一樣,命運不一樣,各自有什麼區別呢?

  佛說,四生是胎、卵、濕、化,四種產生的方式。四生是由於眾生顛倒業本,顛倒造業,受業習牽引而生。顛倒是相有想有顛倒,本是無明,根是貪、嗔、痴,程序是十二因緣。如明明是不好的習氣,卻偏執是好的。教人不要妄語、惡口,他偏要毀罵二句解恨。教人不要殺生,他能聽嗎?他不殺,吃不到好的等。所以,輪迴相遇,受形各一,它是馬、它是狗、它是貓、是細菌、是人等,形體都不一樣,又雜居在同一星球;因緣相遇是根據業報來的。

  一者卵生。卵生的眾生都是先世做人時,貪心為謀,通過不正常手段算計。把他人的錢弄到自己手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所顧忌,恣意妄為。這樣人的業變成一種習慣力,就感召卵生。貪婪的脫生為鳥類,見人高飛;陰毒的,死後脫生為蟲、魚類,逢人潛沉。

  二者胎生。做人時貪求淫慾,感召胎生。人是情一半、畜一半,各佔百分之五十,這時可以為人,人為站立。四分情,六分畜,就是畜生道,橫心貪慾,做畜橫行。人與畜類本著貪慾;特別是發菩提心的人,如果乘急戒緩,犯了淫戒就脫生龍道。動念即為貪,更何況去做啊?有的出家人到洗浴中心找小姐,被警察抓住;有些在家人更是這樣。這些事不用我講,諸位都清楚。有的出家人帶女弟子,不久便還俗和女弟子結婚了。不是我講他們的是非,是以比喻明法義;淫慾可以給人帶來暫時的快樂;菩薩行人視之為毒蛇猛獸。因為它和修行所證法喜禪樂相比,萬倍不及其一,根本無法相比;所以,心不修道,身體不得轉化,便不能改變腦中慾念。橫貪慾行就是胎生,貪慾無度的人,感召這種業報。

  三者濕生。濕生就是生長在潮濕的地方。這樣的人先世貪食酒肉,包括打鬧戲樂。飲酒有諸過失,食肉為不慈悲;俗戲俗樂使人執意飄然;故感召到濕廁蠛蠓,就像廁所的蛆和蚊子等,成為濕生。

  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變異,變異就是一會兒這麼想,一會兒又那麼想,想法多變,說話也不算數,辦事不牢靠,念念常改,不按正張出牌;兩面三刀,表裡不一;面面而非,當面說好,背後就說不好;明知故犯,嘴上說的冠冕堂皇,事實不是那麼回事;表面上是個善人,背地裡陰險惡毒等。這種人感召蛻殼轉化;飛行的蛾子、蝴蝶之類,都屬於循環化生。

  這六道眾生,唯人最貴,居於五道之首,比天人都好。雖然天人有天福天德,但是只知享五欲之樂,不能依法修行;阿修羅好鬥,成天殺斗不得修行。唯人最靈,人可思善,人可思惡,可以改惡從善,阿修羅做不到。所以,佛由人修行成就。但是有一條,業也是由人造作的;人的一生造福可以生天,發菩提心修行可以成就佛道。如果作惡事,那就墮地獄。若是有點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以成神;若是依法修行,又可以證道成聖。所以,五總路頭,福罪不由近定。五總路頭,是指五道開始,都是由人身造做;有的業報是今生造做,有的是前世造做,或多少生、多少世造做。臨命終時,隨業受報。人道不修,墮入其它道不能修,一切都來不及。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五眼論第八】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以何知見。名為五眼。世尊曰。肉眼者。光見、暗不見。見前、不見後是也。天眼者。前後內外。山岩石壁。真見無礙是也。慧眼者。能見文字義理淺深。前生後生後世。善惡因果。如掌明也。法眼者。能見三世佛法則。種種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時是也。佛眼者。圓明普照。無始劫前。無終劫後。一切因果。如對目睹。毫髮不失是也。此五眼者。乃從一切諸善功德。福感而生。唯佛能全。餘人不及。眼須分五。照空一心。見性修行。人人有分。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理解眼的五種功能與功德。

  佛說,肉眼者。光見暗不見,前見後不見。這裡是指人的眼根功能,是對色境而言;如白天藉助光明,什麼都能看見;晚上黑暗,什麼也看不清一樣。有的動物黑天能識物,白天看不清,有的明暗都見。又有見前不見後,不能前後同時俱見。肉眼功能具足,也屬善行功德。

  天眼者,前後內外都能見,山石岩壁不能為障。這裡是指天道眾生或人禪定境界而得眼功德,是對遠、廣、微、細物色的明見。天眼開的人,往內里見一片光明。過去一位修行人住山洞沒有燈時,在自己胸口窩處扎個眼,用自己胸里的光照亮來讀誦經書,白天用棉花堵上。平常人做不到;因為,平常人內觀一片黑暗,而他內觀一片光明。證天眼通人的境界是能見和合因緣所生無常物色,不能見世間諸法空性,不能見出世間諸法實相。

  慧眼者,這裡是指定觀三昧,照見空理的智慧。對佛經義理,見文字而知深淺,達空義而盡空相。講法能講到點子上,自己的前世後世的何因何果都能知緣。修行一段時間以後,自己的生身父母,包括所帶的弟子,今生從哪來的,後世什麼樣子都能觀知,一目了然。證得慧眼智慧的人,見眾生生滅不離本心,雖心無有分別,舍離我、法二執;但有智無法施,不能化度眾生。

  法眼者,能見三世諸佛法則,方便施教,量根施道,不誤眾生。這裡指定觀三昧中,照見眾生緣起差別、諸法差別,如幻如常。什麼時候度什麼人,非常清楚,根據根基因緣成熟不成熟,該不該度;如不該度,絕不相度,相度就是害人。所以,有的法師說,自己的業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證得法眼智慧的人,可以觀知眾生不同根基,不同因緣,施不同法,得不同果報;了知方便度脫之法門,依法成道。但不盡知方便度脫道門,功德尚不圓滿。

  佛眼者,圓明普照,劫前劫後,一切因果,皆悉明了。這裡指入深禪次定觀三昧,證得自性究竟智慧。唯諸佛、諸佛位菩薩,才能證得自性功德圓滿,以無量方便道門,廣度無量眾生。

  五眼就是善功德,一切功德是修善修福而來,不是想來、盼來、說來的,而是當下去修行自然證得來的。

  唯佛具足五眼,有的修行人證得天眼、慧眼,但不得法眼。五眼具足是由一心修行,見性而成。見性修行,人人有份,若不修行,就是無份。佛在這部經中處處教人修行,離開修行一切免談。有人問,天天念佛,算不算修行啊?念佛是修行的一種方法,是初而顯學。修行方法應該是一個整體、一個過程,丟掉哪個環節都不行。若不靜坐念佛、都攝六根,光念佛名,控制不住意根。天天念佛,腦中思維遇到外緣,又產生別的念頭。身體沒改變,定力不足,遇順逆二緣,念又隨緣而去。

  【清凈佛身論第九】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清凈佛身。世尊曰。自性清凈。是諸眾生本性。但見肉身。不見法身。諸佛悟後。常見法身。本來清凈。不生不滅。無壞無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聖賢地。名曰聖性。在乾坤地。名曰天性。在菩薩地。名曰佛性。在諸佛上。名曰清凈法身。若不修行。終不能悟。本來面目也。若人求悟。不求師證。認妄為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亂眾生。生遭王難。死墮惡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回。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清凈佛身?

  佛說,自性清凈,眾生本性;即是清凈佛身。自性本來清凈,是以法性狀態存在,光灼灼,赤條條,潔白通澈,沒有雜染,每個眾生肉身內都有。為什麼,眾生不一樣。人是三身,性能平均分配到法身、報身、化身上;天上、地府各有一份,人身上有一份。畜生是地獄部分佔的多,報身少;一些大動物,比如驢、馬就是自身四、地獄六;蚊、蟲之類的,自身僅有一或二。同樣有本性,雖然佔得少,僅有一點靈光,但它性能也具足。螞蟻雖小,但有靈性,人就造不出來。人造螞蟻具備螞蟻形,而沒有螞蟻的靈性功能。為什麼能小到那個程度,像細菌類那樣?因為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們的靈性(即神識)在體內非常少,觀察時靈光就弱。狗、大象等非常有靈性,能聞法思語,人可訓化,只是它們的靈性比其它小動物多一點。

  但是,眾生只見肉身,不見法身、化身;即不知自有肉身外,還有二個性身;法性於不知不覺中,以靈能狀態存在。只有諸佛,才了見佛性,才成就法身;才無上正等正覺,法身清凈,不生不滅,無壞無成。對居凡夫地的眾生而言,清凈佛身名為心性;吾心即佛,須明心見性。對證羅漢、辟支佛果位居聖賢地的眾生,清凈佛身名為聖性;吾性即佛,鬚髮菩提心。一旦證果就覺聖性,成就有為功德。對證入無色界居四不還天的眾生,清凈佛身名天性;雖無身口,以天性識體存在。對證得菩薩品位居菩薩地的眾生,清凈佛身名為佛性;菩薩將來必然成佛,須行菩薩道。

  毗盧遮那佛,是法身成就;法身成就是由報身成就而成就,化身成就也是由報身成就而成就;若離開報身成就,什麼身也成就不了。肉身要自覺心性,自度自身。報身成就以後,才能去成就自己的法身、化身。否則,報身一輪迴,天上的身也閑著,地府的身又增加黑暗。所以,要悟本修行,實修實證。若不依法持戒修行,永遠也不能悟覺佛性,不能見得本來面目,不能真正成就清凈佛身。

  修行人若求證悟,必須求得師證;否則,妄認五十種五蘊魔為聖道,後果不堪設想。有的人剛坐兩天,就說自己是羅漢、菩薩、是佛,大妄語成,沒有實證。特別是末法修行人,更要注意這個魔事。正法時代,修行人證果,不須認證,魔法隱退。從像法時代開始,魔法顯現,眾生業力加重;修行人證悟,必須求得師證。若自己沒修行幾天,沒靜坐念佛幾天,沒證得見本來面目,又未經師證,妄言證悟,時間一長,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亂眾生,生遭諸難,死墮惡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邪魔鬼穢,魑魅魍魎,這些眾生都是隨業習而生,將來都有劫數,雷打火燒等。我知在座的各位不可能未證謂證,但修行人聞知此義很重要,知造什麼業,必召什麼果;所感召的業報實在太重。

  【無餘涅槃論第十】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無餘涅槃。佛言。寂然不動心是也。三世諸佛。共一路頭。回到不動心中。齊受無樂之樂。更無有樂。過於此樂。故名無餘涅槃。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無餘涅槃?

  佛說,寂然不動,就是心常清明;諸法明了而又如如不動,佛法性身不動;報身不動,化身的心仍然不動;化身無量,化身不染著於世間。化身像油似的,油和水不溶,雖然它是液體,但它和水不一樣,不起反應,常受快樂,受無邊樂之樂。佛住世時,肉體無限禪樂;佛入涅槃,無量化身佛還那麼禪樂;法性身處在凈的狀態,報身佛時時刻刻處在喜樂的狀態,再沒有什麼能超越這種喜樂,這就是無餘涅槃。釋迦牟尼佛不住世,未來彌勒佛住世,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法性身、報身三身合一到宇宙中去,永遠去享受喜樂;還是常、樂、我、凈。度眾生的任務完成了,與宇宙同存同樂,其他人能做到嗎?如不修證道果,都做不到。

  【證果論第十一】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以何工夫修證。能超凡夫。入聖道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愛。截斷塵緣。堅持齋戒。精修十善。清凈三業。遠離六塵。力投明師。學問正法。依師開示。不雜用心流轉。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須陀洹果。復有善人。習佛威儀。清凈戒律。一心坐靜。攝心不散。身口意業。皆悉調伏。於世間心。動少靜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復有眾生。三業不萌。六塵不生。靜久功深。心性恆一。於世間心。寂然不動。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復有眾生。以自在心。習成定力。定性現前。悟明自性。本來空寂。心境兩忘。澄心不動。有此功者。得阿羅漢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聖賢。寂滅場中。同佛出世。助佛宣化。凈佛國土。自度度人。報佛恩德。直至菩提。永無顛倒。故名四果。得道聖人。複次文殊師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師教誨。不用二心。成德精嚴。威儀是足。於世財色。恩愛名利。一斷永斷。一了永了。從始至終。守道如一。雖則不能大通大達心性堅固。清凈解脫。與佛無異。故得超凡入聖位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以什麼修行方法並達到什麼程度為修證;即超越凡夫地,證入聖道果?這非常重要,即人怎麼修行能超凡入聖呢?

  佛說,若有修行人;一要便舍恩愛,斷絕塵緣。這裡佛讚歎出家,依十二因緣法修行,了斷六塵,了絕俗緣。但不是出家了就是舍恩愛,斷塵緣;而要心舍恩愛,心絕塵緣。在家夫妻雙修也可成就。示現欲愛離欲愛,不染污泥蓮花性。二要堅持齋戒,勤修十善。齋為清凈時食,持戒止漏;勤修十善業,廣積人天福。三要清凈三業,遠離六塵。身、口、意清凈,心離殺、盜、淫三業;心轉色聲香味觸法。四要力投明師,學問正法,依師開示。依止證悟人、法二空的過來人為師;師能傳承正法道門,師能開示正法眼藏。不是會說三五句法,或談論佛法時口若懸河就是明師。真正的明師不露相,多隱世修行。我見過真正的明師,外表很普通,現平常相;但那才是有法可講、有道可傳的明師。依師開示,修行人可過命若懸絲的險道;依師傳承,正法修行,能速成就。

  不雜用心流轉,只依佛法修行。有這樣功德的人,可證得須陀洹果;即一果羅漢。心專而不雜,逆流而不轉;依佛而有德,依法而有功;一定能成就道果。偈雲,眾生戀世多激情,輪轉生死浩浮盈,如是順流背本己,無明神識六道中。學佛入世逆世行,逆世離世非厭世,識破無常因緣情,自度度人大英雄。否則,不隨世轉很難。

  什麼是逆世而行?我上初中時讀過一個故事,一個石獅子掉入河中,過了上百年,有人順流在下游找,怎麼也找不到,最後問到一位有學問的人,他說應往上游找。結果找出幾百米,就發現了。原來石獅落水後,水流長時間沖刷,石獅太重,水流只能把河底泥沙衝出一個坑,這獅子就往水源方向倒了一步,又沖又倒,就這樣慢慢朝源頭方向移動。逆世而行就相當於這個道理,別看非常緩慢,但一直朝本源接近,能夠回歸本源。若不回歸本源,隨波逐流,終歸大海,永遠也回不到源頭上去。海大水低,源頭在高處。

  還有的修行人;一要習佛威儀,即清凈戒律。以戒為師,心行律儀;清而不濁,凈而不染。二要一心靜坐,攝心不散。即靜坐念佛可至一心不亂,都攝六根可至專心不散,於行住坐卧中不離佛法。我以前沒讀過這部經,但走過這條修行路。三要身、口、意業,皆悉調伏。即心明轉諸境,六根受調伏,身行、口說、意想,皆合空理、皆合中道。四要於世間心,動少靜多。即世間的閑雜心、爭鬥心、名利心等沒有了,心少動於諸法,心多靜於禪空。

  戒行法修調身心,明心轉境合中道。有這樣功德的人,可證得斯陀含果;即二果羅漢。有戒、有定、有慧,才能有證悟、有果位。

  還有的修行人;一要三業不萌,六塵不生。即心念不萌發三業,心空不生於六塵。三業清則心凈,六塵空則智生。二要靜久功深,心性恆一。即靜極則定,久定則深;心態穩固,恆一不變。自知桃子滋味,不再說桃、畫桃。三要於世間心,寂然不動。即與世間雜染心相分離,知滅苦集於道;故覺道心寂然,如如道心不為塵緣所動。

  定久功深,耐得住寂寞;心得自在,以寂凈為樂。有這樣功德的人,可證得阿那含果;即三果羅漢。今生有多大的功德去修行,就能有多大的果位可成就;若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修行。

  還有的修行人,以此自在心;一要習成定力,定性現前。即禪定已成習慣力,可隨心隨入隨出;於定中觀照自性為道,神通現前。二要悟明自性,本自空寂。即悟知智慧源於自性,本性又法空寂然;知有道可成,有眾生可度。三要心境兩忘,澄心不動。即內不覺有心,外不覺有境;心清如靜水,八風吹不動。證悟境界心不同,雙忘尚有道不同。有這樣功德的人,可證得阿羅漢果;即四果羅漢。

  為什麼有的人閉關那麼多年,還要在這個世間去行、去發菩提心、去度人?閉關修行是強斷,在世間修行是心斷。若身、口、意三業不清凈,沒斷殺、盜、淫,很難成就道果。另外,非根不度。如一棵小苗,季節不到,不可能結出果實;只能供給陽光、雨露,慢慢培植,方有果實。度人也如此,心行若夠標準,自然有人相度,不用自我求說。人不能和人比,業習不一樣。有的人多少世都修行,又多結善緣;才知法緣有遠近,根基有深淺;因此要擇根而度,非根不度,非器不傳。若人不是載法之器,親人也不教、不度。師父要把法傳給根基不夠的人,師父有責任,要承擔業報。

  證得四果羅漢的聖人,功德超越六欲凡夫和天人。若發菩提心,為大阿羅漢,佛出世時,隨佛再來化度眾生,報佛恩。四果羅漢稱為聖人,心不顛倒,有真信心,依佛教誨。其心專一於道,其行清凈不雜染。心行無漏,諸漏已盡。行住坐卧,處處威儀具足。於世間的財色、恩愛、名利等,一斷永斷,一了永了,於世間清凈解脫。直至八萬四千大劫,千佛出世,故得超凡入聖。在娑婆世界,享受天福,神通自在。雖然智慧沒有大通大達,但心性清凈,與化身佛相似。所以,這裡講的是小乘法。沒發菩提心的四果羅漢,有這個天福。但由於法性身和化身不成就,定力消失時要墮落輪迴。若發菩提心,報身成就菩薩道,才能成就法身,成就化身。

  【有無四相論第十二】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認自四大色身是我。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愛。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隨。世心流轉。不求解脫。名有眾生相。心識不忘。業種常萌。不悟無生。真空實性。常隨心境。意識流動。名有壽者相。菩薩之人。知身是幻。悟世無常。不惜身命。何況資財。但學大乘佛之教法。名無我相。等觀眾生。皆如赤子。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無人相。於世間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續。名無眾生相。明悟自己。無生實性。不隨心境。意識流動。但依方便。願力行持。名無壽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無此四相。是名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樣的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

  佛說,凡夫之人,妄認自四大色身是我;為此而貪生怕死,執著假名而有我相。相我無常放不下,性我真常不覺知;貪生有生隨業轉,怕死有死無盡期。

  心隨物轉,意逐境生,逆存憎恨,順存愛因;執意人我,緣果不均,愛河無底,怨海難平。執著假名你我他,妄分別而有人相。

  念念常隨世俗、世事、世論去轉,世心如河流不斷。世俗捆身繩鎖,世事困意牢籠,世論充塞耳目,世心被俘愁雲。不知宇宙人生真相,難求正法修自身心;不知解結綁縛真緊,難求遁脫牢籠逃身。執著假名迷心業感,妄思維而有眾生相。

  六根常偶合六塵為心識不忘,貪嗔生邪見為業種常萌,不知性我真常為不悟無生,出世間空有妙有為真空實性,妄知、妄見、妄想為常隨心境,川流業習不息為意識流動。執著假名萬歲、萬心,妄迷惘而有壽者相。

  行菩薩道人知身是幻化不真實的,知世間萬事萬物是不真常的;包括這個星球,劫滿時一道流光,便在宇宙中消失。所以,地球上的一切存在不可能是真常的。行菩薩道的人,為度眾生,不惜身命,何況資財?

  修行大乘佛法,發菩提心是以身、命、財為代價的,特別是生命。要度有緣眾生,本來不該到此處受生,還要來此受生。命運是長時間的造作,度化要承擔責任、內外財都得舍。要發護法心的菩薩是惜身命的,惜身命不是為自己,而是要用這個身命去護法度人,這些都是無我相。

  菩薩雖然不惜身命資財,但惜大乘佛法;依法修行,行菩薩道,平等看待眾生,把眾生當自己的一子想。不管是怨親,還是債主,一律平等對待。平等度人,這才是無人相。

  在世間一了永了,沒有名相相續,這就是無眾生相。名相就如人常說的,長得老了,變難看了,執著年輕狀態;這沒面子,那有面子等諸有。行菩薩道的人沒有這些想法,不執著於肉體表象,明悟自己無生實性。

  悟自性是不生不滅,不隨心境、意識流動。證得心凈,不隨意識,只以方便願力行持,去隨順方便世間的事;隨願力行持的同時別把持戒忘了,隨順世間的事物,總要有個度,隨順過程中不能犯戒,這才是無壽者相。有此四相即凡夫,無此四相即聖人。

  【五根五佛論第十三】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世尊曰。若是清凈齋戒。明心見性之人。投師口訣。得正見者。眼是佛見。耳是佛聞。鼻是佛嗅。口是佛說。心是佛知。五根常顯。五佛神通。同種善根。成佛種智。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說是人。立地成佛。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呢?五根五佛是不是種善根得來的呢?

  佛說,明心見性之人,是指有真修實證的人,是得道之人,是用自身驗證佛法的聖人。這樣的人覺知宇宙真相,明知學佛的路徑怎麼行走,怎麼能了生脫死,怎麼能成就佛道。這樣的人講法不是照本宣科,是用平常的話語講出智慧之道,能弘傳佛教正法。所以,要投明師。大學教授研究這部經、講誦那部經怎麼不是明師?因為教授講出來的是書本上的理論,是有限的知識,不是自心流出的證悟智慧。要投明師,得到口傳心授之法(傳承),依法禪行密修,於定觀三昧中才得正見,這個眼才是自性佛眼;否則,有眼不識凡聖。耳聞是自性佛法,能辨明邪法、魔法、外道法。鼻嗅是自性佛法味,能明覺邪知、邪見雜味。口說是自性佛音,能隨順世間音而說出世間音;符合佛法戒律。心知是自性佛覺,能無為而為正覺、正行。意念止,定觀生,故心知而無意知。五根(眼、耳、鼻、口、心)常顯自性五佛神通,依教奉行,這就是同種善根。這樣的人才能身把得定,心作得主,身行、口說、意想不犯戒,自己對自心負責任。這樣的人才能依佛修行,成就佛的智慧,立地成佛。

  佛不住世,是釋迦牟尼佛肉身不住這個世間;佛法住世,實有化身佛還住世間。正法沒變,佛法有效,依法修行,定能成就。什麼是立地成佛?這一念心與佛的慈悲心相通,證悟自性同於佛性;不是肉身成佛,而是心性成就。不求立地成佛,只求當下把持一念之心。

  【六波羅蜜論第十四】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修證。得六波羅密。佛言。若有眾生。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財物不貪。能舍恩愛不戀。能舍諸惡不作。能舍人我不爭。名得第一布施波羅密。復有眾生。能持佛戒。能習佛儀。能降六賊。能斷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羅密。復有眾生。能受人虧。能忍人罵。非來正對。逆來順受。都無怨恨。返加度脫。名得第三忍辱波羅密。復有眾生。能學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講說。未通務通。未證務證。名得第四精進波羅密。復有眾生。能斷殊緣。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習禪定。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名得第五禪定波羅密。復有眾生。能破無明。能空諸相。能通理法。能決是非。言言的當。字字無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羅密。若人能具六波羅密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數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修行才能證得彼岸六度?彼岸六度,可以理解為無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佛說,心能舍有為造作,才能得無為布施。無為布施為內財布施,為心法布施。一能舍酒肉不食;舍酒得清凈,舍肉得慈悲。二能舍財物不貪;舍財積福德,不貪積慧德。三能舍恩愛不戀;舍愛斷俗緣,不戀斷因緣。四能舍諸惡不作;舍惡為心善,不作為行善。五能舍人我不爭;舍我證人空,不爭證法空。

  身能持有為戒,心才得無為戒。無為戒是無戒可守,無戒可破,一切行住坐卧都如法。一能持佛戒;能持以恆,依戒為師。若心裡總有一個怕,處處怕犯戒;心裡再存有一個戒,這樣的戒律不好守,只能是守戒;若不從心念上轉變,如長在河邊走,沒有不濕鞋。二能習佛儀;依照儀軌,半月誦戒。三能降六賊;都攝六根為降,轉化六根為伏。光用一句佛號代替不了依法修行,當生老病死或八苦來臨時,捨棄不了、降伏不了。依法修行把身體轉化為禪悅為食,六賊不起,才能把自身的法寶作用發揮出來。六賊起時,自劫家財,掏空自家的財寶,無量劫來那點功德都被整沒了,然後受六道之報。四能斷邪非;身心不染,才能斷除邪曲是非。誰要是來挑刺兒,說三道四,逆緣助道;真正的善境界來了,順緣法喜。在世間不該做的不做,不該說的不說,不該想的不想,這也是持戒。

  身能忍有為辱,心能無辱可忍。無辱成就忍德,無忍成就悲德。一能受人虧;虧財不虧德,虧名不虧心。二能忍人罵;忍罵破諸相,轉罵消諸業。三能非來正對;謗毀增道業,非與正相依。四能逆來順受;心平無順逆,身受培願力。五能都無怨心;生怨為魔境,無心百障消。六能反加度脫;助道恩德重,加度為報恩。淺白點講,六七十歲人不能跟小孩兒一般見識,一笑加憐惜;這樣就心無怨恨,轉惡因緣為善境界,這也是忍辱。

  誦持大乘經,求證大乘法。身心不放逸,日夜常精進。一能學佛說十二部經;不能學六部棄六部,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二能讀誦、受持、書寫、講說;誦持為修行,寫說為弘法。三能未通務通,未證務證;未通未證未修行,務通務證務修行。雖然不能通達佛理,沒有證悟,但是天天靜坐念佛並讀誦經典,不做與佛法修行無關的事,這也是精進。

  凈行緣念止,定空三昧生。正行不貪求,禪定破蘊魔。一能斷殊緣,能止妄念;殊緣就是恩愛、怨仇;身離而心斷,靜心止妄念。二能除昏散,能習禪定;心智不昏暗,心專不散亂、心行不放逸,心常定於禪。三能定如山,魔擾不亂;如如不動,心魔不起;穩穩如山,外魔不侵,這樣才是禪定。

  三昧覺照力,心空智慧觀。般若超三界,諸法空妙有。一能破無明,能空諸相;修行人必須得定、得空,破除自心無明;自心緣諸想,無明緣諸相;定止諸想有,空破諸相有。二能通達佛理,能決是非;心通法界,性達覺明;無決是非,自決是非;否則,心存四相,知見顛倒。三能言言得當,字字無差;言言明心,得當法理;字字見性,無差法體,這樣才是般若。

  具足修行六度萬行的人,才能出離生死,到達彼岸,超三界,證十地,直至成佛。

  【大善知識論第十五】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心性柔和。戒行精專。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心行平等。意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凈。無諸過失。說法論議。皆合經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識。復有智慧出眾。福德超群。無所不善。無法不識。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樑。掌佛祖權衡。作佛門領袖。開正道門。塞邪魔路。紹隆佛種。續慧聯芳。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大機大用。大願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識。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持戒修行才能為善知識?

  佛說,善知識有二種;一是善知識;二是大善知識。

  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一能心性柔和,戒行精專;即無惡言,多善語,心裡懷柔,性情平和;辦事無惡作,多善行,戒法一體為精,戒行同一為專;一切言語造作,如法慈行,符合律儀。

  二能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即於名無貪著,於聞無妒嫉;於利無愛取,於人無戀求;是一切恩怨八情仇、名利財物,身都不貪著,心也無染著。

  三能心行平等,意無憎愛;即於順逆心無分別,行平等慈;順緣無愛,逆緣無憎。知眾生相由業轉,見眾生性一體同悲;覺諸法中空無性我。為弘法利生,什麼財物都可以捨去,又沒有大、小、高、低之分,都一樣對待;順緣人請法不多說,逆緣人請法也不少說。

  四能有大方便,自度度人;即依佛善法,依大善緣;證悟自度,方便度人;觀人施教,講法無礙;聞生歡喜,行得滿足。

  五能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即觀察根基,施教法門;把握全局,注重環節。如根器是個碗,給一碗水的量;若是個盆,給一大缸水,倒進去不都溢出來了嗎?不是載法之器,難載大法。心量夠時,一定要知佛法平等,只有根器不同。行菩薩道的人,一定要以平等心觀察根基後,再依法度人。世間有大道理小道理,這個人有這個人的道理,這個僧團有這個僧團的道理,這個國家有這個國家的道理,這是一個法則,一個順序,要遵從法理,不能妄想讓太陽從西面升出來。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大道理還要服從硬道理,硬道理還要服從天理;道理還要服從效果。總之,要能把握修行的全局,又要注重過程中的環節。

  六能好心予人,不求果報;即善財予人,善法度人;無求緣果,無求回報。若人供養一百元錢,善知識會心裡難受;還不如反供養人一千元錢,心裡會好受,這是一種心態。好也這樣,不好也這樣,以內財、外財供養他人,而無求任何回報於己。

  七能行門清凈,無諸過失;即身守清規,心凈無雜;戒無毀犯,德儀無失。過和失中間有個度,過這個度是失;過了這個度,有得即有失;得善失惡,得惡失善;善惡間雜,得失夾雜。若無諸過失,一切行作掌握在度內。

  八能說法論義,皆合經義;即一切言說皆佛法,論經法義無執著。講法不見得說得華麗,不一定照本宣科;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說出最深奧的法理,用平常的論語道出具智慧的理義,說法論道皆與佛法暗合。不論老少,文化程度高低,一聽就明白,這才是講佛法。若把佛法說的高深莫測,還覺得自己已得佛法。那不是度人去了,那是傳知識教去了,那是把佛法當學問去了;學問和佛法是兩回事。

  大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一能智慧出眾,福德超群;即證悟得智慧,世智非智慧;慧德加福德,具足超群眾。世智可以聰明研學得,智慧必須修證功德得;超凡入聖為出眾,脫俗證道為超群。

  二能無所不善,無法不識;一切皆利眾生,非善非惡;智通無量法門,慧達無量法相。天下事無非佛事,世間法皆是佛法;善惡緣無非因果,識自性皆是通達。

  三能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樑;即人眼明因緣,天目察善惡;載法為棟樑,自撐一片天。這是遵佛旨倒駕慈航來的住世菩薩,或者是乘願再來的菩薩,承傳佛的家業,擔當佛法後來人。所以,我講不要瞧不起身邊的人,要尊重身邊的人。一天中的一言一行,言語造作,身邊的人看得明明白白。若就看見阿彌陀佛了,其它眾生都沒瞧起,心不平等,能是行菩薩道的人嗎!菩薩慈悲,心佛眾生平等;若心性不夠,能是人天眼目嗎!這樣行菩薩道的人,能承載佛法,教化一方。

  四能替佛祖權衡,作佛門領袖;即掌握衡量世間的佛法教體,帶領並引導眾生增長福慧。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在少林寺靜坐九年,傳完法就走了;這就是佛門領袖,所講的法至今還在流傳;不是當了主持就是佛門領袖,那都是名相。而是講的法論轟動當世佛教界,讓未來世的眾生都讚歎,受教法化。這樣的人講法,色究竟天以下的天王、天民都讚歎,這才是佛門領袖。

  五能開正道門,塞邪魔路;即倡導正法住世,自己心行正法;只有這樣才能把邪魔鬼穢、歪門邪道化解掉。正法開啟正道門,正法能塞邪魔路。魔王出點難題、設點障礙;遇順逆二境不改初衷,魔考過關;魔王讚歎是個好對手,拜在手下不冤枉。若受點傷害就退回去了,魔王都不佩服,能出什麼三界呀?魔王與菩薩是朋友,是對手上的朋友;魔王該魔就魔,菩薩該承受就承受。魔是職責,不魔就失職;要是不能承受,就不是菩薩,就這麼個法理。

  六能紹隆佛種,續慧聯芳;即依佛心發無上意,廣播隆興菩提種;續佛慧命廣大願,祖祖聯芳度眾生。若受一佛之旨,等於受十方諸佛之旨,若承一菩薩願力,等於承十方諸菩薩願力。

  七能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即得法得戒,傳法授戒,傳以心印心之道。不得以心印心之法,就不得以心印心之道。若要求以心印心之法,值遇不到修以心印心之道的人能行嗎?師父選徒弟,得以心印心,才能續慧聯芳;孝順賢子,才能傳授家業;否則,萬貫家財必將散失殆盡。佛教也是這樣,善知識一定要選以心印心之人。

  八能大機大用,大願大力;即與眾生有大因緣,與佛法能堪任大用;有大願承載佛法度眾生,有大力延續佛種性不斷絕。

  【得生天堂論第十六】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修何福業。得生天堂。世尊曰。若有眾生。信佛因果。受三皈依。持五戒修十善。事二親。截斷邪淫。常行正道。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嚴佛相。護善遮惡。作大福田。是人舍壽。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諸天福。五欲妙樂。思衣衣來。思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不用人力所辦。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各具五種神通。快樂逍遙自在。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修行什麼善業積福,得生天堂呢?

  佛說,若有人信仰佛教,相信善惡有報的因果規律,皈依佛、法、僧三寶,行持五戒,勤修十善業,孝敬父母雙親,切莫邪淫,常行八正道。這裡重點講在家人,要孝慈善待雙方父母,順者為孝。現在有的人橫行邪淫,無懺無悔,以此為榮。這樣的人業報深重,有此一條的人不能生天;修行人一旦犯淫戒,要墮地獄。破戒了就是船有漏,再好的船漏水也要報廢。船壞了還能航行嗎?還能奔向彼岸嗎?

  用素食按時供養出家人,用水、花、果、香等供養佛像,用身力、財力維修或建造塔寺,莊嚴佛像;同時,讀誦大乘經,護持善心善行,諸惡莫作。這樣的人為種大福田,能生三十三天。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罷,沒有靜坐念佛,沒有修行禪定等,生不了佛國土,悲哀不?是不是可憐憫者?不管出家人、在家人,都應依佛法修行,即生超出三界,那才是目的。不然,生三十三天以後,享諸天福,受五欲妙樂,思衣來衣,思食來食;皆是幻化而成,不需勞作。忉利天一日一夜人間百年,四王天一日一夜人間五十年,天人各有五種神通。天人講神通,不講科技,人人有神通,不需要科技,個個消遙自在。

  【邪師外道論第十七】

  複次文殊師利。世間多有邪師外道。不知善惡因果。不達輪迴報應。一向狂心信邪。倒見尊命神鬼。行鬼教法。誑惑世人。廣殺豬羊牛馬。禽獸畜生身命。自貪食肉。妄稱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求福求壽。保家保身。托鬼為由。幹人財食。又有書鬼符牘。傳授世人。妄稱功力。度人生天。要人財物。活自邪命。若殺命。救得命。王侯常在世。若符牘。能度人。邪師得上天。世上迷人。信此邪見。大家相連。同入地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何以故。求福莫過齋戒布施。求壽莫過不殺放生。求慧莫過廣學多聞。求安莫過省禁是非。是故欲求正道。莫信邪師。欲出輪迴。莫犯因果。罪福報應。如影隨形。邪正道殊。苦樂各異。

  什麼是邪師外道,佛教對此有很準確的定義;並確定了存在的特點。

  佛說,特別是末法時代,世間多有邪師外道。邪師外道就是不講正知、正見,專講邪知、邪見;不知有善惡因果規律,不相信有輪迴報應;只是一貫的狂心信奉邪術,以顛倒知見,聽命於神鬼,行邪鬼教法,欺誑迷惑世人。

  其主要特點是,廣殺畜禽等眾生身命,貪食其肉;並妄稱用肉祭天地、祭鬼神,求福求壽,保佑家財旺盛,保佑人身平安等。實為托鬼神為由,騙人錢財,又畫符類,說有功力降邪,傳授世人,度人生天等,以邪命自活又惑人。

  若殺眾生命,能救自身命,豈不王侯常在世?若畫符能度人,邪師豈不自己登天?如果眾生不明真假,信此邪見,那就相造共業,同墮地獄,一失人身,萬劫不復。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求福莫過於持齋戒、修布施,求壽莫過於多慈放生、多悲不殺,求慧莫過於廣學善行、多聞佛法,求安莫過於常省己過、禁論是非;用正因去求,如君子求財,取之有道。所以,欲求正法道門,不能信邪師外道;欲滅輪迴苦集,不能破戒作業犯因果。如果不按正常途徑去求,求仙(鬼穢)保佑,能不能求到?有時能求到一點,但是屬於欠帳,在銀行欠的高利貸。今生保佑發財了,下生就得貧窮,去償還業債。若不是正得的財物,不是通過正常的方式、方法得來的財物,而是靠一些外道邪術取得,今生還不清,下生也得清算。同時,今生福過其壽時,要減少壽命。世俗一些人容易聽信邪師,供一些仙類;一是這樣人有與這道相通之因,將來必有去這一道之緣;二是求得財物有業報相隨,如影隨形。正善與邪惡是道異殊途,行善就得正報,行惡就得惡報;就是十法界里自選身,苦樂各異各自受。

  【外道六師論第十八】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外道六師。世尊曰。如來滅後。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頭被褐。稱佛弟子。相共檀越。飲食酒肉。食污漫凈地。第一外道。復有牽妻帶子。住佛伽藍。偏學瑜珈教相。自稱遺法弟子。飲食酒肉。與人修齋。不僧不俗。第二外道。復有邪人。上無師傳。下無師證。被鬼迷制。邪悟聰明。不加修功。自言成道。外托佛教。內行邪法。亂惑世人。同入邪路。滅佛知種。第三外道。復有外見。偏學有為。行符咒水。驅鬼遣神。惑亂世人。增長惡見。滅佛正見。第四外道。復有道依休咎。學問吉凶。占卜鑒形。先兆禍福。惑亂世人。滅佛正眼。第五外道。復有妝模作相。空腹高心。未證言證。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為究竟。不食油鹽茶果醬醋。執持邪戒。惑亂無智。不用看經念佛。不用作福參禪。不用出家受戒。不用投禮別師。偏指色身。與佛無二。誑惑無智。同入黑暗。斷善根苗。滅智慧種。執著痴頑。第六外道。此等六師波旬外道。於後末法。入我法中。壞佛伽藍。毀佛正法。滅佛教相。佛敕大乘願力菩薩。隨方應現。或為人王帝主。或為宰官長者。具大威德。各作一方。佛之檀越。摧滅邪道。護守正法。無令外魔。得其方便。依佛說者。是佛弟子。隨順邪者。即是波旬。相同毀謗大法。入阿鼻如箭。一失人身無有出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外道六師?這裡的外道六師與佛住世時的外道六師有別;這裡的外道六師是於正法時代後期,魔王波旬派遣魔子魔民,入住伽藍,破壞佛教正法;於末法時代中,魔法漸盛,魔子魔民於出家人和在家人中均有,破壞佛教正法,是眾生業報增重的表現。而佛住世時的外道六師是,心外求法修行的六種外道,被佛降伏,皈依佛教。

  佛說,於如來滅度後,多有魔王與魔子魔民入佛法中,打著學佛的旗號,也剃度出家,自稱佛弟子,相似論說佛法;而於暗裡飲酒食肉,以雜食污染、以濁氣瀰漫清凈之地;這是第一種外道。

  還有一些人,攜妻帶子,住於伽藍;或白天是出家人,晚上有家室還是俗人。偏學瑜珈教相功夫,不修瑜珈教體法義,不修佛法律儀;自稱是佛遺法弟子,相似與人修齋,實則飲酒食肉,不僧不俗,為第二種外道。

  還有一些邪見之人,上無師傳承法要,下無師認證境心;被鬼穢迷心控制,以鬼穢妖通的邪悟為聰明。無修無證無悟,卻自謂證聖成道;外相依託佛教,內行邪心魔法。以邪亂正,迷惑世人,同入邪路,滅佛種性;為第三種外道。這種人最可怕,還很可憐,說人間沒有我師父,我師父是隱態師,得神通、知未來,殊不知被鬼迷制心竅,受鬼穢借口傳音。佛示現人身,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法傳於人,人再量根施道,如法傳人。修行證悟,必須有明師認證;否則,是大妄語成。凡是有隱態師的,都是鬼制,潛入佛道,破壞佛法,把自己的佛種性破壞了;又斷了同學者的佛種性。定觀無隱態,自識自家心;化現非隱態,現相相是空。

  還有一些執持外道邪見之人,偏學有為法,執著有為相;不修無為法,不能空諸有為相。寫符驅鬼,咒水遣神;誤導眾生,增長惡見;混淆正邪,滅佛正見,為第四種外道。

  還有一些在寺廟休養之人,以休閑為道業;探究學問,預測吉凶;利用術物占卜,給人算卦抽籤,先說虛幻徵兆,後說福禍臨頭;等人拿錢謝福消災,再教趨吉避凶之法。以外相迷惑世人擇法眼,以心行滅佛正法眼藏;為第五種外道。

  還有一些自命清高而無實修之人,裝模作樣,空腹高心,學一些空頭理論,不是自己證悟得來的知見,就認為是自己的證悟知見,執著一言半句,就認為是究竟;執持不食油鹽茶果醬醋的邪戒。讓一些沒有智慧的眾生受到迷惑,認為修證不須誦經念佛,不須行善修福,不須靜坐禪修,不須出家修行,不須受戒持戒,不須投明師求法;執著肉身,理悟為佛,與佛無二,我即佛體。胡言惑智,亂語混真,將一些無知的人帶入黑暗,砍斷善業根苗;用愚痴頑劣習氣,代替智慧菩提種性,為第六種外道。

  特別在末法時代,此等魔王的外道六師,利用法相為名,內行魔法為實,毀佛正法為真。這就如世俗說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佛教不是弘傳於三寶地伽藍嗎?恰恰讓寺廟亂套,互相說是非,互相傳閑話,破壞僧團和合等;讓世人見出家人都這樣,還修行什麼佛法呀?更可怕的是,魔王、魔子、魔民破壞佛法道場,見哪位法師弘法,你攻擊我,我攻擊你,你爭我奪;求全責備,攻擊一點,不計其餘;搞亂法理,邪取法義,駭人聽聞。有的僧尼,到世俗居住,也供養佛像,也廣結弟子。帶一段弟子後,便和弟子結婚走了,這些事都是破壞佛法。還有的人裝成尼姑到處化緣,把錢騙到手,晚上就換成俗家衣服,什麼事都干。這些人是執行任務而來,既是自身業報深重,又是魔子魔民破壞佛法;讓沒有正知、正見的人,難辨真假,因俗論而退道。

  什麼樣的人能觀知這些事呢?佛讓有大乘願力的菩薩,隨順因緣,應現於世。只有這些人秉承佛願,心領佛旨,乘願再來,才能把這些邪魔外道六師的招數說破、戳穿。塞魔驅邪,把這些邪魔外道知見用正法滅掉,恢復正知正見。

  普通的出家人、在家人,都不能塞魔驅邪,制伏這些外道六師;一是知見不能超越,難辨真偽;二是剛一動念,這些邪魔外道全上來,魔力讓人生病、破財、遭災等。若想弘揚佛法,度脫眾生,要有定力承受魔力的破壞、魔子的毀罵、魔民的殺害等。只有依乘佛願力,秉承佛差遣,應現國王身、宰官身、長者身等,都是現在家相的居士,具大威德,各作一方領袖,各坐弘法道場。這些大菩薩,以大方便力,守護佛教正法,弘傳佛教正法;依法摧毀魔法,如法毀滅邪道,使邪魔外道不得方便。依佛說行正法的人,是佛弟子;順魔說行邪法的人,是魔王子民。毀謗大乘佛法及毀謗弘傳大乘佛法法師的人,業報與魔王相同,罪入阿鼻地獄,亦如射箭那麼快;一失人身,無有出期。跟隨什麼人學法、聽聞什麼人講法很重要,弘傳正法的法師講法,可為人積福、培德、解惑、授法、授戒,助人成道;若是聽信邪魔鬼穢講法的人,沒有定力隨之而去,他入地獄,也跟著入地獄。

  【根性遲鈍論第十九】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根性遲鈍。福德力微。雖信佛修。心不開悟。工夫不了。云何得度。佛言。根性雖鈍。但有堅固真實信心。不退齋戒。時時發願懺悔。夙殃障消。願滿慧性現前。便得開悟。見性成佛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若有思維遲鈍、根基不大、福報薄少、德力微弱的人,雖然信佛,依法修行;但是沒有定空境界,心不通達佛法,如何得度呢?

  佛說,這樣人雖然思維愚鈍,若能其心堅固,持戒修行,不退初心,經常發願,懺悔業障,宿業消除,智慧現前,便得開悟,見性成佛。這裡對自己要有信心,還要有耐心,慢工出細活,一定能成就;如果腦袋非常靈活,遇到點事就變了;心不堅、願不固,又急於求成,就不能成就。如果不依師教,不修懺悔法,業障難消滅;很難由鈍為智,由迷轉悟。

  【毀善信邪論第二十】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若有眾生。見佛不禮。聞法不信。逢僧不敬。毀謗善人。破人齋戒。不信因果。輕慢賢聖。卻信邪鬼。步步造業。不修寸善。云何得度?佛言:此等眾生。具足邪見。生前不信三寶教化。死後決墮三途。受大苦惱。求出無期。千佛出世不能救度。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若有見佛像不禮,聞佛法不信,遇出家人不敬,對善惡因果不知;而毀謗修善積福之人,專門破壞守持戒律之人,輕慢過去、現在聖賢之人;卻專門信邪師、信鬼神,意念、口說、身行時時造作惡業,不能修行寸善之人,如何得度呢?

  佛說,這樣的人心中充滿邪知邪見,生前不信三寶,不受佛法教化;死後墮三惡道,受大苦惱,求出無期,千佛出世不能救度。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那個機緣;所以,千佛出世不能救度。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這樣人轉做畜生,到現在還是畜生,連佛的名都聽聞不到,如何救度?佛法至現在才二千五百多年,在地獄的眾生一日一夜還沒過去呢!如何救度?再有,輕慢聖人最容易犯,如文化大革命時,稱孔聖人為「孔老二」,說「釋迦牟尼不也是人嗎」等。還有說四眾過失也易犯,不知誰是聖人,毀謗就有業力跟著,就有因果輪迴。我講,不證空理,不悟空相,不懂的事別說,要緘言培德。天眼沒開,慧眼不具,分辨不清是什麼人,要畏因懼果。

  【受持五戒論第二十一】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一切罪業。何業最重。佛言。一切罪中。殺生食肉。其業最重。何以故。一刀還一刀。一命償一命。千萬生中。相啖無休。是故菩薩。欲出輪迴。先學慈悲。不食不殺。二犯偷盜。破人富貴。本小息大。千萬生中。酬他宿債。何以故。若物屬他。不與自取。一文一粒。皆用填還。是故菩薩。欲求富貴。財物如意。先學布施。何況偷瞞。三犯淫慾。恩愛相纏。千萬生中。不得解脫。何以故。生死根本。淫為種子。是故菩薩。欲出生死。先斷愛欲。四犯妄語。口業相誣。千萬生中。是非相攻。何以故。冤家相報。世世相吞。是故菩薩。欲求入道。先學誠實。五犯飲酒。昏迷本性。千萬生中。智暗心昏。何以故。酒力迷心。世世暗鈍。身體臭穢。悶亂顛倒。是故菩薩。欲求定心。聰明智慧。當斷酒業。此五種孽。最大最重。若人全持。直成聖道。若人不持。永墮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人所造作一切罪業,什麼業報最重?

  佛說,第一是殺生食肉,其業報最重。有的人想聽聞佛法,似乎是由於這事那事來不了道場,殊不知就是這一條,曾犯殺業。有養、有殺、有食這一條,聽聞佛法的功德就不具足。因為一刀還一刀,一命抵一命,欠帳就要還,千萬生中相還不息。今天你吃他,明天他吃你。到閻王爺那打官司,殺的和吃的一樣罪,劃等號;你不吃他能殺嗎!所以,要想出輪迴,就得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慈悲要從不殺不食做起,不殺不食這是最重要的善業。

  第二是偷盜。偷盜財物,破人富貴,本小息大,不勞而獲,這樣的人業報是千萬生中酬他宿債。這樣的人若轉為畜生,骨堆成山也出不去。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有規律,因果律不饒人。如賣物品少找錢,這都為盜,因緣和合時,都得還。再如多找錢了,不退還,將來這錢一定會通過其它方式、渠道償還。不要以為專門偷盜才是偷盜,投機取巧、占他人便宜,這都為偷盜;行菩薩道的人動念貪求他人的供養,這都為偷盜。所以,要理解到貪念為偷、為盜這一層。行菩薩道的人應是一物不予不取,一文一粒,動了要還;要想得富貴,就如法去取、去求,先行布施,從布施中積福,得正財、正報。

  第三是淫慾,恩愛相纏,千萬生中不得解脫。世俗說甘蔗沒有兩頭甜,若想出離三界,必須要舍一頭。開始是舍一頭淫樂,到後期是得禪樂;真正的禪樂是通過修證,從體內發出來的。欲樂是暫時、無常的,與禪樂相比相差千萬倍。淫慾是生育根本、生死之根,是業力的種子。為生兒育女、家產富貴等,利用不同手段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行菩薩道的人,欲出生死,先斷愛河。這個斷是自斷而不是強斷,初出家時是強斷,閉關也是強斷,修行功德多了,從心裡自然斷。在家人夫妻雙修,是自然斷。不雙修的夫妻很難成功,愛河無底浪滔滔,愛河不幹不會出離,這是業習之根。

  第四是妄語。除未證謂證外,妄語是互相攻擊的不實言辭。你誣陷我,我回敬你,互不相讓;你說我過,我舉你失;互相不服,互相爭鬥;由是非相攻變成怨怨相報。今天你整我,明天我就報復你。總而言之,你當面整我,我就背後害你,世世相妄相誣,有的引發互相殺害。行菩薩道的人,要想出離三界,證入佛道,要先學誠實,老老實實做人,以誠待人,免開是非之口。若是誰苛責幾句,說「我知有過失了,阿彌陀佛,謝謝。」苛責有誤是他人關心,苛責無誤則心生歡喜。

  第五是飲酒。酒令人神智昏迷,顛倒妄為,身體氣息臭穢,業報世世暗鈍。酒放在瓶里是水,喝到肚裡鬧鬼,能讓人破戒。人未飲酒之前,能管得住自己,知道禮佛,互相尊重;飲完酒之後,比誰都大,比師父大、比父母大、比佛大,誰都管教不了,什麼戒律都丟一邊去了。所以,酒力最破壞佛法。如果飲完酒讀誦經典或者酒肉供佛前,下生瘋癲。為什麼見瘋癲之人要舍錢,因為他前生可能是信佛人,只是不如法,犯了失意罪,得此業報。另外,酒是介體,是色中媒。有一位出家人飲完酒,見鄰居有小雞,抓來殺了食肉,鄰居女人找小雞,又把女人強姦了,殺盜淫全犯。若不飲酒,不至於如此。行菩薩道的人,要想修行得定空心,開啟智慧,必須斷酒。

  此五種作業最大,果報最重;若人全舍,永遠不失人身,直成聖道。如果是這五條犯一條或二條,那就要墮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受餓鬼報論第二十二】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造何等業。受餓鬼報。世尊曰。一切眾生。慳吝財物。貪戀衣食。偷瞞公眾。私己受用。有人乞化。不濟一文。反加嗔罵。只圖自己飽暖。不惜他人餓凍。壽終決墮餓鬼道中。長飢嘆欷噓。咽細如針。吞食不下。肚大如鼓。頭大如山。倘逢飲食。自然化作熔銅熱鐵。餓的口吐猛火。鼻出青煙。裸形黑瘦。業滿力消。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人造作什麼罪業,墮餓鬼道受報呢?

  佛說,餓鬼是什麼樣子?裸體形丑,色黑瘦弱,頭大如山,肚大如鼓,咽細如針,口吐猛火,鼻出青煙。

  業報是什麼?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想吃吃不得。見人吐口痰、扔點膿血腥物時,吃到嘴裡,立刻變成火焰。餓鬼壽命相當長,慳吝是餓鬼的一種習氣。餓鬼屬化生,無有主人;若有人為其作功德,易於度脫此道。

  人造作什麼罪業才感召餓鬼報呢?為人貪吝財物,貪戀衣食;他人送我一切財物都行,我的財物送予他人不行;矇騙眾人,佔盡便宜;公用財物,據為己有;見人乞食,說三道四,不理不睬等,不濟一文,不積一善;見人困苦,只圖自己飽暖、幸福,不管他人饑寒受凍,有難不幫,不舍一力;不孝父母,自己領著妻子兒女享福,老人在那受凍挨飢,晚景凄慘,不盡一心。這樣人死後墮餓鬼道,慳吝與布施是相反的,受報各不相同。人心不善良,把錢看的太重,把本不屬自己的財物也視為己有,罪重的要墮地獄;罪輕的要墮畜生道,如狗給人看家護院。不是能守財嗎?這回守吧。人修布施,就是滅三惡道。

  【墮畜生報論第二十三】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造何等業。墮畜牲中。世尊曰。一切眾生。貪酒食肉。宰殺禽獸。鋪設筵席。取歡作樂。果報為牲。酬前命債。又有借人財物。未足酬還。或有偷騙他人。奪人受用。果報為畜。還人錢債。直至業盡。方出輪迴。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人造作什麼罪業,墮畜生道受報呢?

  佛說,貪食酒肉,宰殺畜禽;這裡特別是鋪設筵席,尋歡作樂。如過生日、紅白喜事、大擺慶筵等;將來的業報第一條,先作畜生,酬還命債。這個業報誰去領受,若為小孩過生日,小孩領七;這個事為誰而辦,誰就去領大頭兒;主辦人領三,同作業因;這樣人業報墮畜生道。另外,借錢不還,偷騙人財,奪人福報,果必為畜,償還錢債。可怕的是,本小息高,本一息萬,業滿方出。

  【一體三寶論第二十四】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是一體三寶。佛言。性是佛寶。如如不動是也。心是法寶。明決公正是也。身是僧寶。清凈齋戒是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一體三寶呢?

  佛說,自性是佛寶,如如不動;自心是法寶,明決正邪;自身是僧寶,清凈齋戒。一體三寶就是人身自法心性,一體具足。如出家人,仍須見性,方為佛寶;自心得法,方為法寶;自身得戒,方為僧寶。

  在家人能否得一體三寶呢?可以。性如不動,心修法事,身行戒儀。性與佛同為佛寶;慈悲心、喜舍心與佛心相通,心正嚴明,心行正法,又承載佛法於心為法寶;雖是在家相,但行出家行,受具足菩薩戒,得戒於體,持戒於身,沒現僧相,仍是僧性,即為僧寶。

  這裡的一體三寶,未分出家人與在家人;在家修行人中,也有乘願再來的菩薩。

  【三種凈戒論第二十五】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佛。如何是三凈戒。佛言。第一噁心去盡。第二善心滿學。第三度盡眾生。是名菩薩三種凈戒。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三凈戒呢?

  佛說,菩薩持凈戒,凈戒是身口意無一絲雜染。一是噁心去盡;就是把惡念之根從心田裡去除乾淨,證人法二空;為心源戒。二是善心學滿;就是慈悲心生起,不著四相;為功用戒。三是度盡眾生;就是願力弘深,自利利他,真正的報佛恩,莊嚴佛凈土;為利他戒。這就是菩薩用心去行菩薩道,不是用口空說菩薩道。這就是菩薩用身、命、財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菩提果。

  【長得男子論第二十六】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修何福業。長得男子。世尊曰。恭敬三寶。孝養二親。常行十善。受持五戒。心行公道。志慕賢良。修此善根。常得男子。三劫不修。便墮女身。五百年中。為人一次。或有轉身換身。忘卻前因。遇惡因緣。同造不善。便失人身。萬劫難轉。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修善積福,得生男相呢?

  佛說,正常男人身,是在佛法僧三寶前種善根,是行孝道奉養雙親,是常修行十善業,是身心受持五戒,是身口意行八正道,是敬仰賢德良善之人,修此善業中得。在三劫之內,不繼續修善,便失男身。說「劫」諸位多不在意,不知害怕。在地球上近六十億年的時間裡,佛三轉法華才幾萬年,其它時間為無佛期。

  修善之人,最快也需五百世才轉生人一次;多是轉生人身,有入胎之迷;少有換生人身,有五蘊之迷,七魄相隔;都忘卻前世因緣,有極少數換身之人,能記知前一世因緣。

  如不修善,遇惡因緣,便失人身。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嚇唬人的,是人生實相;自己可以計算一下,地球上的時間,佛和佛法住世的時間。這裡多說一點,有願力以女人身修行者,或弘法者等,不在此正常之列。在這裡我負責任地提醒諸位,萬不可生一念輕慢女眾之心。

  【男子七寶論第二十七】

  複次文殊師利。男身具七寶。女身有五漏。何名七寶。一有志氣之寶。到處遊行無畏。二有主為之寶。行事善掌權衡。三有成家之寶。善能生財立業。四有安生之寶。善能輔君養親。五有聖智之寶。善能決斷是非。六有安邦之寶。舉理上下皆從。七有定性之寶。善能親賢襲聖。是名男子七寶。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男人身具七寶,女人身有五漏;如何理解七寶與五漏呢?

  佛說,男人身有七寶;一有志氣之寶;遊行到哪裡都不知害怕;勇氣十足,有一種無形威猛力。二有主為之寶;行事果斷,敢主權勢,善掌謀略,勇於擔當。三有成家之寶;能以恆心立業,善以信心理財,然於獨撐門戶,形成一脈傳統。四有安生之寶;胸懷才氣報效國家,心存志氣成就事業,身行正氣養親護族,自養浩氣利樂群生。五有聖賢之寶;修心成仁為聖德,修身成智為賢達,修意成才為棟樑,修技成巧為能善。六有安邦之寶;習文明理眾皆從,行武威攝國安定,交友互助力量大,聯誼外邦得尊重。七有定性之寶;知聖能親之,知賢能敬之,知德能從之,知才能習之。

  男人七寶不足者,為身心有虧損,為德才有減失;才有身心殘缺,才有諸多惡行。

  男人身為什麼這麼尊貴?可以修頭陀行,統理七寶為一體三寶;心懷豁達,減少身障,勇猛精進,易於成道。

  【女人五漏論第二十八】

  女身何名五漏。一漏不能為身主。二漏不能為家主。三漏不能為人主。四漏不能為物主。五漏不能為聖主。是名女人五漏之體。

  女人身有五漏;一漏不能為身主,膽小怕事,多愁善感,曲意逢迎,身多怖畏。二漏不能為家主;易遭人輕慢,易遭人猜忌,易遭人強霸,易遭人毀侵。三漏不能為人主;一少力氣;二少志氣;三少豪氣;四少霸氣。自古以來一代女皇武則天,最後立了一塊無字碑,一生功過是非,死後無法評論。呂后、慈禧雖然各執大權一段時間,卻留下千古罵名,貶多褒少。中國的習俗是這樣,在印度和其它國家也是這樣。四漏不能為物主;既有物憂,又有人懼;既有內擾難平,又有外患強侵。五漏不能為聖主;易被輕辱,易被戲論,易被褻瀆,易被誣毀。

  這裡並不是佛教輕視女性,而是女人相對比男人習氣重;所以,才有區別。但是,要提醒男人要珍惜男身去修善;同時,女人更要多修善,棄轉女身的一些習氣。

  【到老修論行第二十九】

  文殊菩薩問佛。少年造業。到老修行。得成佛否。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若人回心。發願修行。舍非從是。改惡向善。長齋戒酒。參投明師。得正見者。不拘老少。皆成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有的人年輕時造作惡業,到年老時修行能不能成就呢?

  佛說,生死苦海無有邊際,只有回頭向善才能登上解脫彼岸;若能回心發願,皈佛依法修行,改惡造作為善造作,懺悔業障,嚴持戒律;同時,參投明師得正知見,不論年歲老少,都能成就佛道。

  明師難尋,有的當著明師面錯過機緣,東西南北走了一圈上哪兒找明師呢?主要是明師不認。必須自己好好積功累德,功德具足了,不用找明師,明師自然找。為什麼明師不露身份?現在人攀緣心太重,如知誰是明師,誰就無法修行,就會被世人所包圍,一些佛教事業就無法去做。為什麼參投明師能修行成就?明師太重要了,有正法藏,有正律儀。明師是明心見性之人,是按佛的所行之路,修證出來的聖人,能講出佛教實相之法,能教人怎麼依正法、得心戒修行,能往生佛凈土。只要能按眀師的指引,實修就有實證。現在就有一例,六十多歲以後才開始依法修行,現在近八十歲了,已證得羅漢果位。

  【破齋犯戒論第三十】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善男子。善女人。一生齋戒種諸善根。老來顛倒。破齋犯戒。得何福報。世尊曰。此等眾生。雖有善根。無大願力。無正知見。遠離明師。漏失前功。六賊返轉。劫自功德。心生顛倒。不成佛道。其中或有食肉。必落神道。上品鬼王。中品夜叉。下品羅剎。受人祭拜。福盡氣消。隨業轉回。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其中或有單犯飲酒。必落鬼道。上品有財鬼。中品風月鬼。下品消散鬼。福盡氣滅。隨業轉回。一失人生。萬劫不復。其中或有單犯淫慾。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福盡氣消。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其中或有單犯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空腹高心。必成妖類。上品魑魅。中品魍魎。下品倚草附木。妖氣散盡。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其中或有多嗔怒者。雖有福德。必落修羅惡道。上品阿修羅王。中品阿修羅眾。下品阿修羅女。常好鬥爭。受勞不息。福氣消盡。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所以者何。食肉修行。欲圖成道。如認冤家。當己子想。欲求相親。無有是處。飲酒修行。欲圖成道。如飲毒藥。欲求長生。無有是處。偷盜修行。欲圖成道。如灌漏卮。欲求平滿。無有是處。淫慾修行。欲圖成道。如蒸沙石。欲求成飯。無有是處。不斷妄言。以虛言實。欲圖成道。如彼凡夫。自稱國王。欲求富貴。無有是處。心多嗔怒。性好爭勝。缺平等慈。而圖成道。如渡漏船。欲過大海。終須沉溺。是人自墮。非佛不渡。若欲成就菩提妙果。當持如來清凈齋戒。寧捨身命。終不毀犯。佛許此人。立地成佛。佛告文殊師利。佛從發心齋戒清凈得。佛從久久不退真實得。佛從廣發大願。原出世間得。佛從平等。不擇冤親得。佛從下心,參求明師得。佛從慈悲。忍辱得。佛從精進。解脫得。佛從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學能學得。乃至佛從一切種。一切智得。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有的人一生齋戒,種諸善根,可是年老時顛倒,破齋犯戒;能得什麼樣的福報呢?

  佛說,這樣人往昔雖種善根,但無有大的願力;沒有得到明師指點,沒有證得正知、正見,沒有自己的功德;被自己的六賊牽著走,心裡發生顛倒,自劫家財,漏失前功,不成佛道。我就見過這樣人,年輕時一個人獨居生活,念佛吃素,受持齋戒,到六十多歲開始飲酒食肉,還非找小老伴不可。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有靜坐的功夫,身體沒有轉化,難發大願力,難生堅固心。

  這樣人若單犯食肉戒律,必墮落神道;上品鬼王,如山神(神屬三十六種鬼類中的一種)、土地類等;中品夜叉,如疾捷鬼類等;下品羅剎,如兇惡鬼類等;雖然受人禮拜,福盡氣消,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這樣人若單犯飲酒戒律,必墮落鬼道;上品有財鬼,如十方財神類等;中品風月鬼,如月老(主管男女婚姻)神類等;下品消散鬼,如噉精氣鬼類等;利損世人,福盡氣消,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這樣人若單犯淫慾戒律,必墮落魔道;上品魔王,如波旬等;中品魔民,如魔子類;下品魔女,如天魔類;擾害修行人,迷惑世人;福盡氣消,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這樣人若單犯妄語戒律,必墮落妖類;犯妄語戒的重點是,空腹高心,著相求成;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上品魑魅,如樹神類;中品魍魎,如花神類;下品依草附木,如山精樹怪類。雖然有些靈氣,但都屬精靈妖類;如有修證功夫的人,從樹邊一過就覺知有這類存在;再如農村走夜路,前面有黑影,擋著走路;俗稱「鬼打牆」,在一個地方怎麼走也出不去,天亮才能走出去。雖然有神通,不得正報;常受魔王差遣,擾害修行人,迷惑世人;妖氣散盡,隨業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於犯戒中,若再有多嗔怒的人,必墮落阿修羅道;上品阿修羅王,中品阿修羅眾,下品阿修羅女;這裡主要說天道阿修羅,有天福而無天德;專門好鬥爭、好打仗,終生爭戰不息。各道都有阿修羅,人道中易怒好鬥,畜生道中橫踢亂咬等;人有什麼習氣、性格,下生就感召什麼地方來平衡。不是好爭鬥嗎?有地方糾正;好占他人便宜的,好算計人的,好飲酒食肉的等,不用與這樣人計較,有地方幫助改正,不想改正,也得改正。有人問,「為什麼地球上又出現很多新的物種呢?」都是由眾生起種種心念作業而感召化現。所以,人若有過失趕緊懺悔改正,不要等三惡道幫助改正。若有人給修行者設置障礙,不要與其計較,都夠可憐的了,何必再落井下石呢?為什麼是可憐憫者?業報太重。業報是什麼?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若有人食肉修行,想成就道業;就等於拿怨家當自己兒子想,欲親相仇;因為有業債未還,修行時必來障道;所以,食肉修行,不能成就。

  若有人飲酒修行,想成就道業;就等於飲毒藥想治病,欲求健康;因為心智迷亂,易生邪見;所以,飲酒修行,不能成就。

  若有人偷盜修行,想成就道業;就等於往漏斗里倒水,欲求平滿;因為有多少功德,漏多少功德;所以,偷盜修行,不能成就。

  若有人淫慾修行,想成就道業;就等於拿沙子當飯想,欲求飽食;因為身心未轉化,沙非飯本;所以,淫慾修行,不能成就。

  若有人妄語修行,想成就道業;就等於平民自稱國王,欲求富貴;因為身心未證悟,福慧不真;所以,妄語修行,不能成就。

  若有人嗔怒修行,想成就道業;就等於乘漏船過大海,欲求平安;因為身心好爭強喜勝,缺乏平等慈悲;所以,嗔怒修行,不能成就。

  這樣人名為修行,實則自墮,最後易沉落輪迴;不是佛不慈悲救度,而是自業難脫因果規律。修行人若想成就道業,證得菩提妙果;就應持佛清凈戒律,寧捨身命,終不毀犯,才能戒法一體,快速成就。

  佛果從身心持清凈戒得,從恆常不退修證道心得,從心發身行廣大願力得,從證悟出世間福慧得,從平等慈悲怨親眾生得,從謙下心參求明師得,從修行六度乃至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學能學得,從通達一切眾生種智、一切法性智得。

  修行人必須得到佛法傳承,依法持戒修行,才能快速成就。佛住世時沒有經典,怎麼讓弟子成就阿羅漢果的呢?是光念阿彌陀佛成就的嗎?不可能。我就給一些出家人、在家人講,那時就有真言、咒語、口訣等修行法門。弟子傳承哪個法門的法,就依法門的修行方法修行。這些傳承法門中,有的不是公開的,誰也說不出來。達摩祖師問他的弟子,有所得嗎?弟子叩頭,就是不吭聲。凡是得到這些傳承法門的人,都聽師教化。教化是什麼?它有程序,有功、有法,功法同傳,戒法同授。功法雙得能速成就;若傳功不傳法,如盲人騎瞎馬;若傳法不傳功;如教人白費工。光念六字洪名,不去靜坐,很難成就。靜坐是功夫,功和法相輔相成,身心才能轉化。哪位法師都不是亂講法,如有謬誤,負不起因果。若無證悟,能講出來境界嗎?所以,弟子須信師、受師法化。根基不具足時,先回去好好靜坐念佛;若己是四兩,暫莫求半斤;別著急,慢慢來,功到自然有人接引。若心裡著急,又靜坐不好,欲速則不達,反累其身,反求不到。若心裡再急,與師的緣分就急斷線了。不管男女老少,得見真明師,修行得正法,必定得成佛。為什麼古有八十歲的大迦葉長者即身成就?為什麼今有八十歲的老人也能即身成就?雖有成就道果不同,但都能超凡入聖。因為依師傳承佛法修行,得法體,得戒體,身心清凈,道果自然。若八十歲人能潛心靜坐、禪行、密修等,身體有病可轉無病,業報減輕。如一位修行人有心臟病,大夫都說不行了;現在又能幹活,又能靜坐念佛。只要能潛心修行,沒有年齡限制,沒壽給壽。達摩祖師活到一百五十歲,佛尚有四大弟子住世。因為修行能夠轉化身心;否則,能有本事住世嗎?有人修行幾年時間,就能證得果位;他人怎麼修行,自己統統不知,同樣靜坐念佛,卻有天壤之別。因此,修行人能得正法,能持正戒,要比自己的身命還重要。佛法不以身求,不以命求,不以財求,要以心求。佛法不度空腹高心之人,是無緣相度;一切從當下實在心得,長遠從當下開始心得。

  【薦拔亡親論第三十一】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凡人在生不能齋戒。修諸佛慧。死後有孝順男女。請僧轉誦大乘。修設水陸。無遮大齋。資度亡者。未審亡者。實得度否。佛言。凡人在生。自無善功。死後子孫。修功報薦。十分功德。只得其三。何以故。修功作福。無過財力。是故生人。出己財力。眾同分中。得福勝前。過於亡者。其中或飲酒食肉。不凈人等。誦經修薦。善神不降。聖賢不赴。反累亡魂。加增罪業。若有真正。孝順男女。父母亡歿。七七之內。三年之中。合家齋戒。出清凈財。命有德者。誦讀大乘。修設水陸。無礙大齋。燒香散花。鋪設莊嚴。如法供養。一心虔誠。代為亡者。釋罪請福。如此拔薦。亡者生天。生人有福。存亡兩泰。人喜神歡。方為人子。孝順者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果人活著時不能信仰佛教,不能齋戒修行;死後若有孝順兒女,為其請出家人讀誦大乘經典,舉辦水陸放生法會,自素食並供養大眾,修此功德迴向;這樣人能得度脫嗎?

  佛說,這樣人生前未發心修善,自無功德;死後靠子女修諸功德迴向,十分功德,只得三分;不能度脫,只能資福往生善道。因為,一切修功作福,只是財力所為;不屬於自福自慧。

  如果子女修功作福,使用這樣人自己的資財,能多得幾分功德。如果子女修功作福時,飲酒食肉等,有諸不凈行;再有請未持清凈戒的人讀誦經典,善神不臨,聖賢不赴。這樣修功作福,不但無有功德,反而連累亡魂,增加罪業果報。

  如果子女修功作福,真正孝順父母,應於四十九日或三年之內,以誠懇心,全家奉持齋戒,使用清凈資財,恭請持清凈戒的有德之人,讀誦大乘經典,舉辦水陸放生法會,素食供養大眾,燒香、散花、凈水等如法供養,莊嚴道場;並代替父母懺悔業障,請福資助;亡者才能生人天善道,子女積福。請什麼人讀誦大乘經典很重要,同樣經典,不一樣人讀誦,所得效果不同。有人讀誦一遍《地藏菩薩本願經》超度亡者,地藏王菩薩親自來道場加持。為什麼?功德不同。超度亡者作諸法事,必須使用清凈資財,貪來、騙來的不是清凈資財。總之,如法修功,依戒作福,人喜神歡,孝者所為。

  【明師口訣論第三十二】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明師口訣。佛言。如來滅後。敕諸菩薩。傳佛心印。續佛慧命。各化一方。開示未悟。有緣眾生。正因正果。正見正修。降伏外魔。破除邪見。修正功行。始終清凈。非根不度。非器不傳。若有清信。善男信女。智慧高明。力求道者。數數親近。久久供養。下心參求。體性相和。方得以心印心。以道傳道。心心相印。祖祖聯芳。流傳不絕是名天機口訣。有緣遇者。根無大小。皆成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明師口訣呢?

  佛說,佛不住世時,佛敕諸菩薩傳佛法心印法門,接引有大根基者續佛慧命,成就菩薩道,使正法藏代代相傳。並教化一方有緣未悟眾生,使之得聞正法因,得修正法緣,得正法知見,降伏諸外道,破除諸邪見。心印法門不但有口訣,還有功、有法,缺一不可。行菩薩道的人,心受佛旨,才有功德承傳。人應該想;自己不夠功德,就要好好修行,積聚功德,才有希望得入印心法門。如果怨這個、怨那個,就不怨自己,永遠也不能得入。

  得入印心法門的人,身心清凈,功行正法;等於得到了回家的船票。但是,傳承印心法門的人,要依佛旨觀察因緣;非根不度,非器不傳。人若不是那個根器,親兒子也不度傳;前世有仇,今生有恨,不記仇怨,是根器者,平等度傳。修行人若沒有聖人的師父,能自成聖人嗎?這位明師相度,十方諸佛菩薩都相度。若有智慧的修行人,在持清凈戒的前提下,堅信佛法教誨,力求有道明師,經常親近,久孝供養,下心禮求,心性相和,才有大因緣得入印心法門。

  得入印心法門的人,是以得道心而承道法,與十方諸佛心心相印,與諸菩薩祖師聯芳;法脈相傳不絕,天機相承不泄。明師口訣是天機密要,魔王與子民時時破壞,如有輕傳、泄露、盜取等,業報將受天譴!若有幸得遇明師者,有大因緣得入印心法門的人,不論年齡老少,功德大小,十人修行,十人成就。

  【輕師慢法論第三十三】

  文殊菩薩問佛。或有男女。親師聞法。帶信不信。以皈不皈。身雖禮拜。心多疑悔。自心不悟。反言責師。不肯開度。此等男女。如何度脫。世尊曰。此等薄福少慧眾生。不悟無為。取相執著邪見。自慢障礙本心。不得正見。何以故。重師者。便重其法。輕師者。便輕其法。重師者。法便行。輕師者。法不行。輕師慢法。是憎慢上人。雖然與師同行。如隔千由旬外。身命終時。入大阿鼻。千佛出世。莫能救度。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果有人既想親師聞法,又帶信不信,又似皈不皈,又心多疑悔;不肯真心修行,自心迷而不悟;不能自懺回心,反責師不開度;這樣人如何度脫呢?

  佛說,這樣人福薄慧少德輕,眼高手低根鈍;不能苦行定空,證悟無為境界;執著法相人相,心存邪知邪見;自慢高如須彌,自障深如巨海;心源本地不真,菩提正見不起。這是什麼緣故呢?能尊師重師的人,才能尊法重教;才能身修戒行,才能心法一體;才能增法益戒益,才能證悟無為。否則,輕師如慢法,戒法益自損;名為佛弟子,實為增上慢;雖在師身邊,如隔千山外;身命終了時,墮入阿鼻獄;千佛出於世,無人能救度;自作小聰明,反誤自菩提。這樣人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這樣人因小主意,而誤大道;因小聰明,而誤大智。有人當初發心時非常真誠,但求道心切;修行一段時間,不見什麼效果,對佛法起了疑惑心,就把修行道門斷了。對師輕慢一點,不是輕慢師,而是輕慢佛法,是輕慢自已。在善人跟前,是福也是禍;能出離三界是福,能隨時造惡也是禍。起一念心懷疑,起邪念心輕慢,如不及時懺悔,必墮阿鼻地獄。為什麼有的人不得救度?他說,「我聽這位法師講法,和聽那位法師講法不一樣;那位法師講的理論非常好、圓滑;這位法師講的非常樸實,但是講的非常土氣。」差別心一起,著相生邪見;明師自遠離,今生空往來。無人相度,自阻善緣,自斷善根。

  【七寶布施論第三十四】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一身七寶布施。佛言。不貪布施。所謂眼不貪色相奇物。是色寶布施。耳不貪好聲音樂。是聲寶布施。鼻不貪好上妙香。是香寶布施。舌不貪好上美味。是味寶布施。身不貪好妙衣服。是觸寶布施。意不貪名利恩愛。是法寶布施。性不貪世間欲樂。是佛寶布施。若人能悟自身中七寶布施。所得福德。勝如世間。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珊瑚琥珀。七寶布施之福。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一身七寶布施呢?

  佛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貪著六塵,是色寶、聲寶、香寶、味寶、觸寶、法寶布施;心性不貪世間欲樂,是佛寶布施;六根一心性不貪著偶立有為,是一身七寶布施。

  如果有人能證悟自己身心,有七寶可以布施的境界;定知福慧合為一體,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為出世間無為功德。世間一切財寶布施,無法與之相比。佛說布施,人就應說供養。若把這內七寶供養眾生,是心不著有為法相。內寶供養,要比外寶供養功德大的多。外寶供養,一是無常;二是有限;三是方便。內寶供養則不同,一是清凈,二是無量,三是莊嚴。外寶供養種福田,得人天果報。內寶供養種悲田,得真功德;即法供養是憐憫眾生,慈悲是救度眾生。

  【王舍城論第三十五】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王舍城。世尊曰。心喻舍。性喻王。清凈齋戒喻城牆。六根喻六部宰輔。六塵喻六賊強梁。六識喻六門出入。五欲喻五道井坑。見聞覺知。喻住國四相。同佐性王。一體家邦。性王一出。坐於心舍。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國政。若性王有道。不順私情。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體天行道。死者無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牆堅固。六門警慎。六賊不起。在內六臣清政。四相體公。不敢作弊。內外如一。性王大平。若性王無道。聽讒納佞。背公向私。賞罰不平。上下相乖。在內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門不關。六賊亂起。攻破戒牆。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盡法無。身心落泊。便受沉淪。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交內外一如。上下無失。君臣道合。心性圓明。體用一致。性王君民。同樂太平。故名王舍城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王舍城呢?

  佛說,用王舍城作比喻,要從人身說起。修行人要向內求,不向外求,把持住六根門頭清凈。怎麼把持住?這裡,王舍城是身,心是舍,性是國王,六根是大臣(眼、耳、鼻、舌、身、意),見、聞、覺、知是四宰相,清凈齋戒是四面城牆;六塵是強盜(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常出入六根四門,若強盜來時,把持不住,便為六賊出入,貪著五欲,墮愛見坑。見、聞、覺、知四個宰相,與六根大臣,共理國政,輔佐性王。性王坐在心舍里,性是心之主,統理國政。若見性為心王有道,懲罰強盜為身體不徇私情,轉化六根為有功則賞,正知、正見為依法處理生、老、病、死,清凈無貪為守持戒律,清正廉明為體內六賊不起,四門宰相不敢作弊為身心相安,身心戒行如法為國盛王安。否則,不見性為性王無道,破佛戒律為六賊作亂,貪著諸相有為身心不和,邪知邪見生起為四相作弊,五欲之門大開為身體遭殃,輪迴之報為上下相乖,愛河沉沒為身心落泊,家賊自劫家財為福盡法無。

  學佛修道要是沒有志心、恆心,程序就亂;今天想干這個,明天想干那個;最後,一事無成。所以,修行人要身心一體,功用一致,禮佛修道;要心性一體,禪悅為食,道合圓明,就是王舍城。

  【自己佛法論第三十六】

  文殊師利問佛。云何是自己佛法。世尊曰。悟明自己本來真性。即自佛也。於世間法。及出世間法。通達無礙。即自己法也。心要理養。佛要法扶。是故財食養身命。道理養慧命。悟道兼通。即成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清法說,什麼是自性佛法呢?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情元空,性本自具;但以久墮,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而未修證,佛本而未成就。誰出世間,是自心性出世間,身出不了世間;身心只能是守持戒律,依戒而行時,功德具足而證心性出世間。所以,修行人一定應知,向內求則心不貪,才能一身七寶布施,才能遇事找自己的過失;否則,成天心向外求,永不成道。

  佛說,悟明本來真性即佛,通達世間與出世間法後,才知佛法是自性法。人的心要有道來支撐,人的自性佛需要法來扶持,財、食、身、命都是法。要用無常的身命去修真常的慧命,證悟佛法道義。

  【千眼千手論第三十七】

  文殊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世尊曰。眼表見性。手錶妙用。若人澈悟明心見性。亦同千佛。見性一般。故名千眼。同放光明。又體自性。發生妙用。亦同千佛。妙用無二。故名千手。同作用也。方成體用兩顯。圓通教主。觀世音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觀世音菩薩如何能具足千手千眼呢?

  佛說,千眼表示智慧光明,是自性具足慧德;千手表示識體妙有,是自性具足福德。如果修行人,能證悟心清澈無染,覺了明見自性福慧;亦同諸佛無異。

  眾生有千種煩惱,觀世音菩薩就具足一切通達無礙的智慧,滿足眾生的有求必應;具足一體千種妙用的功德力,解決眾生的千種痛苦和需求。所以,稱圓通教主觀世音菩薩。

  修行人必須清醒地認知,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由心轉;心若轉明,性識自見。自性也具足千手千眼的功用,只是沒有發生妙用。有化身成就的人,才會千江有水千江月,隨緣現鏡台。體用和妙用相依時,才能找到自性觀世音。

  【三毒論第三十八】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是三毒。世尊曰。愚痴邪見。是一毒。貪心不足。是二毒。嗔怒嫉女石。是三毒。此三毒。是三惡道之種子。若人具足。決墮三途。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三毒呢?

  佛說,一毒是人愚痴無智,我慢十足,自執邪見;二毒是貪得無厭,爭名逐利,自著相有;三毒是嗔怒恨怨,嫉妒他人,自迷諸想。

  世間人多而信佛者少。為什麼不信?因為在紅塵迷局裡轉迷糊了,找不到出離的方向、途徑,心不平等。對迷局裡的財、色、名、食、睡,不擇手段地貪著,求得一時滿足。在爭鬥中,為爭大、小、多、少,你死我活。這些是眾生必然墮落三惡道的種子,即貪、嗔、痴。

  【四大論第三十九】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四大論。世尊曰。地有堅性。水有通性。火有炎性。風有動性。在人身上。四大和合。方成一體。所有皮肉筋骨。膠成一身。名地大。津涎尿血。滋潤一身。名水大。暖氣均融。溫和一身。名火大。動轉施為。運用一身。名風大。四大調和。一身安樂。四大不和。便生病苦。故曰四大。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四大論呢?

  佛說,地有堅固性;人有皮肉筋骨一體性,故稱地大。水有流動性;人有津涎尿血一潤性,故稱水大。火有炎熱性;人有體溫氣曖一融性,故稱火大。風有吹動性;人有呼吸代謝一轉性,故稱風大。四大調和,身健神定;四大不和,病痛心苦。

  如果從人修行而論,地大骨肉不好轉,水大血液不好轉,火大體溫也不好轉;唯有從風大開始。靜坐就是調息,調息是用風動調動水動,就是改變身體血液循環狀態;通過水動,調動地動,就是身體皮肉、筋骨、神經都變化;通過地動,調動火動,就是身體脈絡通暢。地、水、火、風一起運轉,修行一段時間就有四加行,身體內外發暖、清涼,也是冷暖自知。所以,才四大調合,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時,沒有貪著,才能諸戒不犯;否則,很難做到。

  【孝順論第四十】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孝順。世尊曰。孝者慈也。順者不逆正理也。有孝慈者。不傷生而自活。不取私而背公。尊重三寶。敬順二親。不醉不亂。無愛無憎。勸令合家。同修福慧。內和外睦。上恭下敬。現在父母。心安體樂。過去父母。離苦升天。是名世間孝順男女。若是日殺三牲。奉親祀祖。皆與父母。加增罪業。是大不孝。生前同造。死後同墮。父母冤親。相牽相連。成群作隊。同入輪迴。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孝順呢?

  佛說,人具有慈悲心為孝,不逆天理人道為順。能行孝道的人,不殺、不傷眾生身命,不食其肉而自活命;不違背天理公德損害自然與他人,不謀求私利而自享富貴;尊重、供養、皈依三寶,敬奉、順意、供養雙親;不迷醉淫亂於酒色,無憎愛於恩怨情仇;勸教全家善修福慧,內外上下和睦相親;現世六親快樂心安,過世雙親離苦生天。與其相反,大逆不孝;業習牽連,同作同墮。

  順者為孝,順還要以尊敬為先;然後勸雙親積德行善,信奉三寶;這是會孝,是真孝。忤逆父母,這是不會孝;為父母吃好而殺生食肉,表面是孝,實則不是真孝,生前同造業,死後同入惡道。在寺廟,要把師父做父母想,去孝順。人行孝字人人敬,佛行孝字眾生同。若連父母都不知報恩,能知報師恩嗎?報恩是以身、命、財為代價,是實際行動,不是空口一說。菩薩行人把眾生做父母想,去行孝道報恩。

  【方便論第四十一】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方便。世尊曰。方便二字。略說有一十五種。第一方便。不養不殺。第二方便。不食酒肉。第三方便。不造酒漿。第四方便。不相侵害。第五方便。莫錯指路。第六方便。不可燒山。第七方便。莫怨天地。第八方便。急難相救。第九方便。莫慢神明。第十方便。莫出濁言。十一方便。積仁布德。十二方便。勤儉知足。十三方便。敬老憐貧。十四方便。修因種果。十五方便。冤親平等。相濟度也。若人行得十五方便。便得十五種清凈福報。常生人天。受諸快樂。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方便呢?

  佛說,略說方便有十五種;一是不養不殺;在家人不養、不買賣寵物畜生,不作、不從殺業。二是不食酒肉;飲酒多過失,食肉間接殺。三是不造酒漿;不生產、不買賣酒類。四是不相侵害;不侵毀、不損害他人、鄰居、群體、國家利益。五是莫錯指路;知一說一,不假話騙人;修行人若有意錯指路徑,有業報相隨,下生做失目人。六是不可燒山;燒山毀林,破壞環境;又等於間接殺業,無量眾生被燒死。七是莫怨天地;諸事不順都不怨他人,不怨天地,都是自己沒積福報,是自業感召。八是急難相救;突遇突發急難,盡心儘力相救;或誰有難事,互相幫一把。九是莫慢神明;神明也是善人做,只是修行功德不圓滿;或有願力護法,一定要知尊重。十是不說濁言;莫出言不遜,莫說污言穢語;說話要平和,助人要善巧。十一是積仁布德;在家人要廣行供養,廣布仁心,廣施德財;出家人布施難,出家人的錢是十方供養,如遇同行人有難,或哪方受災,出家人應帶頭捐獻。十二是勤儉知足;勤儉是美德,知足是少欲;若人不知惜福,亂丟衣物,或這不好吃、那不好吃等;業報不可思議,將來感召到業報時,大糞可能是食糧,離開就不能活;所以,衣、食、住、行等方面,要隨宜而安,別太挑剔。十三是敬老憐貧;見到年歲大的人要尊敬,見到貧窮的人要憐憫。十四是修因種果;得善果的種子是早種善因。十五是怨親平等;有難自然憐憫相救濟,乞法自然慈悲相救度。

  這些方便隨順的善行,是常生人天得福報的根本。就講法而言,方便不是隨便,是觀察根基而隨緣說法;方便不是亂來,是依戒律儀軌而有隨順開遮。

  【好心論第四十二】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好心。佛言。好心兩字。無人行得。若是好心。利益他人。不求他報。給事他人。不求果報。供養他人。不求福報。濟利他人。不求恩報。及至下心。滿人心原。難捨能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救能救。不擇冤親。平等濟度。真實能行。非但口說。愚人口說好心。心無慈善。賢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濟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若是舍寸而求尺。種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好心呢?

  佛說,好心二字,人人能說得,無人能行得。好心的標準,一是捨身命財利益他人,無求任何酬報;捨身命財做事他人,無求任何果報;捨身命財供養他人,無求任何福報;捨身命財救濟他人,無求任何恩報。二是以謙下心,有求必應,滿足他人心愿;做到難捨能舍無吝,難忍能忍無嗔,難行能行無怨,難救能救無畏。三是以平等心,慈悲一切眾生,怨親平等救度;真正實際行動,不是空口虛說。四是愚人口說好心,心無慈悲不能實行;賢人常行好心,心慈悲而口無言;好心於人無求名望,好心於法無求名聞。

  世俗的好心,舍寸而求尺,以少而望多;而且定義不準,若人做惡,幫助就是噁心;表面上是友情好心,實際又推了一把,牽連惡行成已,這是偽善顛倒心。真正的好心是無為心,不著相生心一切施,不圖回報是功德。行好心的人,報恩的方式不一樣;怎麼報恩,好好靜坐念佛,修有證悟迴向法界是真報恩,其它報恩都是有為法。賢人可常行好心,不圖名、不圖利,默默的奉獻。若有求心施捨,施錢舍物,是種福田,不得無為功德。這也是賢、愚境界不同,路徑不同,到達的目的地不同。

  【智愚迷悟論第四十三】

  文殊菩薩問佛。如何是智。如何是愚。如何是迷。如何是悟。願佛慈悲。廣為我說。佛言。智者知也。智人知有佛道可修。知有聖教可學。知有明師可求。知有福可作。知有罪可懺。乃至知有世出世間輪迴因果。如天有日。如暗有燈。能知能見。善惡報應。一知見後。便能舍惡從善。改邪就正。非理不說。非事不為。非道不行。非物不取。念念中正。步步真實。積德成名。流傳後世。是名智人。愚者暗也。愚人心暗。不識高低。不知有天堂地獄。不信有罪福輪迴。一向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中。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借下百千萬億性命債。輪迴相遇。遞相食口敢。無有了期。何以故。一切牛馬豬羊畜生之類。皆是屢世冤親。善惡眷屬墮入輪迴。改頭換面。來作畜生。愚人殺食。即殺自己眷屬身。即食自己眷屬肉。此遭彼殺。彼遭此殺。輪迴路上。親疏不知。相殺相食。無有休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迷戀顛倒無數。但念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度。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迴。萬劫不復。悟者覺也。悟人覺知自己是佛。慕道修行。三業無虧。六根清凈。有方有便。無我無人。自度度他。同成佛道。雖住世間。世法不染。坐塵勞內。轉大法輪。化娑婆界。為極樂邦。變地獄為天堂。指迷徒見佛性。作諸佛事。度脫有情。不舍慈悲。誓相救拔。若有眾生。得供養者。所得福德。如供養三世諸佛功德。等正無二。何以故。自覺覺人。名為正覺。說法利生。妙用神通。與佛無二。能開眾生。佛之知見。能指眾生。悟佛知見。能引眾生。入佛知見。能究眾生,成佛知見。所以者何。大悟之人。得名菩薩。得秘密真正口訣。若有男女得見得聞。信他法化。皆是正因。皆是正果。是故少年修行。得其正法。即成佛道。二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三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四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五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六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七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八十歲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男子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女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富貴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貧賤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帝王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宰官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乃至人與非人。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有男女等。得見真明師。修行得正法。無一不成佛。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愚痴?什麼是迷頑?什麼是心悟?請佛慈悲,滿足眾願。

  佛說,智慧就是明知竟知。有智慧者,是修行證悟世與出世間諸法實相、諸法空性的人。一能明知竟知,有佛法可修行,有佛道可成就,有佛教義可求學,有明師住世可拜尋,有善福德可行作,有諸惡業可懺悔。二能明知竟知,有世與出世間法不同,有因果輪迴宇宙人生實相;即見善惡報應,如晴天見日,如黑夜見燈,真實不爽。三能明知竟知,有惡可舍,有善可從,有邪可改,有正可覺;有非法理不論,有非道義不思,有非正事不為,有非正財不取。四能明知竟知,有念離中正為邪惡,有行中道定空真實,有善德可教化世人,有善法留傳醒世。

  有人一聽,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被語言、理論所障。不知這世間有住世的菩薩,有明師,有證果的聖人。總覺得我比誰都強,我為人師,人不能為我師,這樣人可成就道業嗎?就認為自己富貴,揮霍無度,不知行善,造無量業,報應即到。

  愚痴就是神智昏鈍,心昧黑暗。有愚痴者,是被業習牽引、煩惱無盡、著相胡為的人。一是昏鈍黑暗,不識聖德高而凡心低,不知天堂地獄有別,不信善惡因果終報。二是昏鈍黑暗,貪戀酒色財氣,殺害無量眾生身命,欠下無邊業債。三是昏鈍黑暗,不明因果輪迴,不知親人眷屬相殺相食;即一切動物畜生,都是宿世怨親,異形換態;殺眷屬身、食眷屬肉而不知。

  古有一位開悟的法師,見一家結婚慶典;他說,「敲的姨皮鼓,吃的父親肉,啃的叔伯蹄。」當世人說,這是一個瘋和尚,說瘋話。現世也有明明白白得見之人,親友都在惡道而相殺相食,太可怕了;但世俗紅塵滾滾,世間人照殺照食。在家人念佛修道,自己家養的雞狗等畜禽都與其有緣;得道後都得救度。所以,和善人結緣沒有白結的。真正的行人明白因緣後,從善待自身與身邊的人做起。

  迷頑就是迷戀顛倒,頑固不化。有迷頑者,是迷戀塵世、貪酒、使奸、耍詐、貪著今生快樂而不知身後遭殃的人。一是顛倒不化,只顧眼前幸福享用,貪著口福與不義財,不顧後世災殃報應,迷不識真而執著妄想。二是顛倒不化,背離正知見覺,根塵偶合於邪知見而不覺,誣聖謗賢而永失真性,沉淪苦海而不求救度。三是顛倒不化,對真相不信,對虛妄追逐;見聖賢不尊反輕慢,見佛法不敬反生謗;不知法有方有便,人有賢有愚。

  心悟就是覺性,覺知自性佛。有覺性者,是乘願再來的人。一是明心見性,身口意三業清凈,轉六根不偶六塵,有大方便而不著諸相,人法二空而法中無我,自利利他而共成佛道。二是明心見性,雖身住世間而不染世間法,入塵世而轉正法輪,化娑婆五濁為極樂凈土,轉地獄苦受為天堂妙樂,引領愚徒超凡入聖。三是明心見性,作諸佛事而度脫有情,慈悲喜舍而救度眾生,供養覺性者功德如供養諸佛。四是明心見性,講法利生而自覺覺人,神通妙用而開化眾生,引導眾生而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成佛知見。五是明心見性,得佛法傳承心印法門,法化眾生皆是正因、正法、正果;即大悟之人是隱世菩薩,受法化之人不分年齡、男女、貴賤、官民,亦成道果。若有男女等人,有幸得遇明師者;依正法而修行,定能成就佛道。

  若是凡夫,能把他人帶成聖人嗎?一定不能。自度一定要依明師修行,成就聲聞、緣覺、菩薩道業後,才能度他人成就佛道。人的身體沒自度時是娑婆,自度以後是極樂。雖同是肉身,可凡夫這難受、那難受,還鬧心;而聖人如同極樂世界阿惟越致的菩薩,無煩無惱,享受快樂。佛法是人修行,人又能弘傳佛法;若依明師修行,隨時隨地可得救度。

  【修道正果論第四十四】

  於是文殊菩薩曰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何不修。不得成佛。世尊曰。非是不得成佛。只是業債廣多。何以故。一切眾生。迷頑顛倒。從無始以來。不種善根。只造惡業。冤冤相系。業業相纏。你不放他。他不放你。結成業網。彌滿世界。是故出入三途。往來六道。相逢相遇。相害相吞。遞相報應。無有了期。假如債滿。生人道中。又無善根。不逢正法。假若得逢。諸根暗鈍。重重魔障。不能進功。所以不成佛道正果。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不知修而成就佛道呢?

  佛說,無始劫來眾生業債廣多,無明充滿,難得成就佛道。因為一切眾生,神智迷頑,知見顛倒,不修善業,造作惡業;相互怨業纏縛,結習濁惡瀰漫,來六道入三途,相遇、相害、相報。所以,人無善根,雖生善道,難逢善法;愚痴心昧,魔障其身,難遇明師。

  修行人一定從當下開始,把債務鏈解開;否則,還是業相纏、心相系,眼睛睜開就見他人過失,求其長短;這就是沒從當下開始,還是求出無期。末法時代眾生業重,往生佛國土的人少,生天堂的人也不多。

  修行人的魔障有十種;一是宿業障,周圍的是與非;二是外惑障,不信因果的人和世論;三是煩惱障,自己生出事故,見什麼染什麼,愛什麼迷什麼,得不到就生嗔;四是所知障(理障),自己對他人的話聽不進去,也稱法執;五是邪見障,歪理邪說,自為正說;六是妄想自障(思維障),憑空想像,想成天下第一,不是修行第一;七是口業障,自他狂魔,散心亂意,信口胡言,是非長短,不知緘言培德;八是病魔障,既是業,又是不講衛生;九是昏沉障,意求安樂放逸;十是天魔障,破壞的是將要成就之人。修行人不破此十種魔障,難成佛道。

  【不持五戒論第四十五】

  佛告文殊師利。不持殺生食肉戒。斷絕慈悲種子。不持不予不取戒。斷絕富貴種子。不持邪非淫慾戒。斷絕清凈種子。不持妄言綺語戒。斷絕誠實種子。不持醉酒昏迷戒。斷絕聰明智慧種子。是故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五戒堅持。三惡道絕。善惡由人。自造自受。所以者何。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回修回得。不修不得。你若修得功。別人分不得。你若造得罪。別人替不得。是故欲免地獄。當除噁心。欲免餓鬼。先斷慳貪。欲免畜生。莫吃他肉。欲得人身。先學孝慈。欲生天上。當持五戒。欲成佛道。先用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疑。文殊菩薩嘆言。善哉善哉。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知識難逢。人身難得。今已得逢。頭頭具足。種種現成。若不發心。佛也難救。爾時會中。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量天龍八部。皆悟自己本來佛性。一切功德。不出自心。成就慧身不壞。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殺生食肉,心斷慈悲種性;偷盜財物,自斷富貴之路;邪淫貪慾,身斷清凈菩提;妄言綺語,人斷誠實美德;醉酒昏迷,意斷聰明智慧。人若不能守持五戒,自絕人天善報之門;人若能守持五戒齋;自斷三途惡報之路。造善作惡,全在人心一念間;果報如影隨形,自作自受,無人能替。在修善積福上,誰修誰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無人能分。所以,去除噁心當自免地獄,去除慳貪當自免餓鬼,去除酒肉當自免畜生;修學慈孝,守持五戒,當自生人天。若修行明心,不昧因果,證悟見性,自成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土難生今已生;正法難遇今已遇,善師難逢今已逢;人若自不發心修行,值佛住世也難救度。守戒心要本份,持戒要去噁心。智人要尋善知識、尋正法,自修、自救,造善業,生善道,結善果。一切功德從自心流出,成就慧命也是自身而成,不是他人代替。所以,開悟也好、證得五眼六通也好,都是從自性開始的。我們共同去信、受、奉、行,一定會成就佛道。

  這時,法會中四眾弟子,無量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悟自有佛性,功德來自自心,若能持戒修行,自成就慧命身。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往昔我們結過善緣,才有今天共同聽經聞法。由於事先沒讀誦過這部佛經,連講法提綱都來不及準備,請諸位擇法而行。感謝諸位光臨道場。

  迴向

  天仙不墜,國主清寧。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圓成,同證佛境。

  講於佛歷二五五二年正月 西曆二零零八年二月


推薦閱讀:

慧律法師開示錄(二)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七十八集)-凈空老法師
佛說八大人覺經 慧律法師講解
凈業三福的時代意義——大安法師主講

TAG:金剛經 | 學佛 | 法師 | 金剛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