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年

羌族的傳統節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地方的不同,又有「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還原節」等多種叫法,雖名稱不同,但內容卻完全一樣,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願為主要內容,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持續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羌族簡介

羌族,自稱爾瑪,是中國西南的一個古老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部、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現有人口約30.6萬人(2000年)。羌族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

羌族,是中國西南的一個古老民族

仰韶文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迹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鍾羌(鍾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氂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党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

羌年節時,羌民都要盡情歌舞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黑水、九寨溝、馬爾康等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甘肅南部,陝西西南,雲南部分地區。

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操這種語言的羌族居民自稱「日麥」、「麥」、「爾咩」、「爾瑪」、「瑪」,這些都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的語音變化,使用羌語的人口約有12萬。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北部方言的語法表現形式比較複雜,用形態手段來表達語法規律的情況比較多。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縣北部的赤不蘇區、較場區、中部的沙壩區、黑虎鄉、永和鄉,黑水縣的大部分地區,松潘縣的鎮江區、熱務區,以及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縣通化區、薛城區、汶川的威州區、綿篪區。南部方言地區通用羌漢兩種語言,在公路沿線,除了老年人、壯年人還能說羌語外,青少年中會講羌語的越來越少。北部方言地區和偏僻山區,羌語還在廣泛使用。

羌年慶典

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麵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要備好1隻黑公羊、1隻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斗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嘗各自的祭祀食品。

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

羌年節,羌語稱「日美吉」,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是羌民族一年一度慶豐收、話團圓的民族傳統盛會。其內涵與漢區之春節,藏區之藏曆年等民族節日相近。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壘石為室」,即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後,按照古羌太陽十月曆和羌族「釋比」的鐵板算,推算出羌歷九月初一(即農曆十月初—)為羌歷年,並以這—天作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從春種到秋收,辛勞了一年的農人進入了農閑季節,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也由此而獲得了短暫的自由,被放上了山。糧食進了倉,豬羊進了圈,這自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高興的事情,外出務工的人也紛紛趕回了家,因而人們開始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羌人實行靈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進入農業社會後的羌人,不僅把命運和土地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還把希望寄託於上天,希望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吉祥安康,因而每年羌歷年期間,要舉行「祭天還願」儀式。與此同時,羌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同耕牛結下了特殊的感情,羌人認為,糧食的豐收同樣離不開牛王爺的幫助,故在一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牛王會」習俗。 嚴格的講,「祭山會」是表達羌人美好願望的一種寄託行為(民間稱為「許願」),而羌歷年則是表達羌人美好情感的一種答謝方式(民間稱為「還願」)。因而,祭山會屬「春禱」,羌歷年屬「秋酬」。同屬農事活動,其間不僅折射出羌族古老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芒,也集中展示出羌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

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會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論是在勞動生產、婚喪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節日則是唱跳的最好時機。因此,羌年節時,羌民都要盡情歌舞。酒歌是年節時「咂酒」對唱的一種傳統的歌唱形式。唱時主客並排而坐,輪流對唱,節奏緩慢而旋律優美,聲音高吭,拖腔婉轉,具有典雅樸素的優美風格。歌詞長,多表達 吉祥,視賀與酬謝謝意或敘述家史與追憶祖先業績。節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鍋莊」,「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鍋莊」最為流行。舞蹈時,一唱一落,男女互相變換位置,造成節日熱烈 歡樂的氣氛。約半分鐘後,一闋才終二闋又起。參加的男女多至數十人,並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達旦。歌舞時伴奏的樂器主要是羌笛。這是一種古老的六聲階的雙管豎笛。此外是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胡琴、口弦等樂器。這些樂器能吹、奏、彈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樂調,使節日的人們異常歡樂。

在羌年的慶祝活動上一群羌族小伙正和一名羌族婦女做著傳統遊戲

急需保護的一項文化遺產

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通過慶祝新年,羌族的傳統、歷史積澱和文化信息得以繼承和傳播,族人的社會習性得以鞏固,羌族人民也藉以表達了對所有生靈、對祖國和對祖先的尊重與崇拜。然而,近年來,由於人們的遷徙活動日益頻繁、年輕人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衝擊,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2009年10月羌歷新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推薦閱讀:

謝賢用遺產幫兒子還情債,謝霆鋒卻10字打臉,王菲暗諷柏芝心機深
看了楊振寧遺產分割 已經美貌不在的翁帆悔的腸子都青了!
如何理解遺產的性質?
湖北隱藏這麼多絕美小島 竟然都是世界級遺產
從四句箴言看鄧小平政治遺產

TAG:文化 | 世界 | 遺產 | 物質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化遺產 | 物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