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46)
問道人譯
【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聞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有人生值佛世,在佛法中,或墮地獄者。如提婆達、俱迦梨、訶多釋子等,三不善法覆心,故墮地獄!此中云何言:去佛如恆河沙等世界,但聞佛名,便得道耶?
(【論】問:有人生遇佛世,在佛法中,或有墮地獄的。如提婆達、俱迦梨、訶多釋子等,三不善法覆心,所以墮地獄!此中為什麼說:離佛如恆河沙等世界,但聞佛名,便得道啊?)
答曰:上已說有二種佛:一者、法性生身佛,二者、隨眾生優劣現化佛。為法性生身佛,故說乃至聞名得度;為隨眾生現身佛,故說雖共佛住,隨業因緣有墮地獄者。法性生身佛者,無事不濟,無願不滿。
(答:上面已說有二種佛:一、法性生身佛,二、隨眾生優劣現化佛。為法性生身佛,所以說乃至聞名得度;為了隨眾生現身佛,所以說雖共佛住,隨業因緣有墮地獄的。法性生身佛,無事不濟,無願不滿。)
所以者何?於無量阿僧祇劫,積集一切善本功德,一切智慧無礙具足,為眾聖主,諸天及大菩薩,希能見者。譬如如意寶珠,難見難得,若有見者,所願必果。如喜見葯,其有見者,眾患悉除。
(為什麼?在無量阿僧祇劫,積集一切善本功德,一切智慧無礙具足,為眾聖主,眾天及大菩薩,少有能見的。譬如如意寶珠,難見難得,如果有見的人,所願必果。如喜見葯,那些有見到它的人,眾患盡除。)
如轉輪聖王,人有見者,無不富足。如釋提桓因,有人見者,隨願悉得。如梵天主,眾生依附,恐怖悉除。如人念觀世音菩薩,悉脫危難。是事尚爾,何況諸佛法性生身!
(如轉輪聖王,人有見的,無不富足。如釋提桓因,有人見的,隨願都得。如梵天主,眾生依附,恐怖都除。如人念觀世音菩薩,都脫危難。這些事尚是這樣,何況一切佛法性生身!)
問曰:釋迦文佛亦是法性生身分,無有異體;何以故佛在世時,有作五逆罪人、飢餓賊盜,如是等惡?
答曰:釋迦文佛本誓:「我出惡世,欲以道法度脫眾生,不為富貴世樂故出。」若佛以力與之,則無事不能。又亦是眾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故不得隨意度脫。
又今佛但說清凈涅槃,而眾生譏論誹謗言:「何以多畜弟子,化導人民?」此亦是系縛法;但以涅槃法化,猶尚譏謗,何況雜以世樂!如提婆達,欲令足下有千輻相輪故,以鐵作模,燒而烙之,烙已足壞,身惱大號。
爾時,阿難聞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願佛哀救!」佛即伸手就摩其身,發至誠言:「我看羅睺羅與提婆達等者,彼痛當滅!」是時提婆達眾痛即除,執手觀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凈飯王子,以此醫術足自生活!」
佛告阿難:「汝觀提婆達不?用心如是,云何可度!」若好世人,則無是咎。如是眾生,若以世樂,不得度也。是事種種因緣,上已廣說。以是故說:聞佛名有得道者,有不得者。
(問:釋迦文佛也是法性生身的一部分,沒有異體;為什麼佛在世時,有作五逆罪人、飢餓賊盜,象這樣等的惡?)(答:釋迦文佛本誓:「我出惡世,欲以道法度脫眾生,不為富貴世樂而出。」如果佛用力給他,則無事不能。又也是眾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所以不得隨意度脫。又今佛但說清凈涅槃,而眾生譏論誹謗說:「為什麼多畜弟子,化導人民?」此也是系縛法;但用涅槃法化,猶尚譏謗,何況雜以世樂!如提婆達,想使自己的足下有千輻相輪,用鐵作模,燒而烙腳,烙後足壞,身惱大叫。那時,阿難聽到後,涕泣告訴佛:「我的哥哥將死,願佛哀救!」佛即伸手靠近摩他的身體,發至誠說:「我看羅睺羅與提婆達等的話,他的痛當滅!」這時提婆達眾痛即除,握著佛的手觀看,知到是佛的手,便這樣說:「凈飯王子,用此醫術足自生活!」佛告訴阿難:「你觀提婆達沒有?象這樣用心,如何可度!」如果是好世的人,則就沒有這樣的過錯。像這樣的眾生,如果用世間的樂事,不得度啊。這事種種因緣,上面已廣說。所以說:聞佛名有得道的,有不得的。)
複次,佛身無量阿僧祇,種種不同:有佛為眾生說法,令得道者;有佛放無量光明,眾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以神通變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現色身而得道者;有佛遍身毛孔出眾妙香,眾生聞之而得道者;
有佛以食與眾生,令得道者;有佛,眾生但念而得道者;有佛能以一切草木之聲而作佛事,令眾生得道者;有佛,眾生聞名而得道者。為是佛故,說言:「我作佛時,其聞名者,皆令得度。」
(又,佛身無量阿僧祇數,種種不同:有的佛為眾生說法,使他們得道的;有的佛放無量光明,眾生遇光而得道的;有用神通變化,指示其心而得道的;有的佛但現色身而使眾生得道的;有的佛遍身毛孔出眾妙香,眾生聞香而得道的;有的佛用食物給眾生,使他們得道的;有的佛,眾生但念而得道的;有佛能用一切草木之聲而作佛事,使眾生得道的;有的佛,眾生聞名而得道的。為了這樣的佛,說言:「我作佛時,那些聞名的眾生,都使他們得度。」)
複次,聞名,不但以名便得道也;聞已修道,然後得度。如須達長者初聞佛名,內心驚喜;詣佛聽法而能得道。又如貰夷羅婆羅門,從雞泥耶結髮梵志所,初聞佛名,心即驚喜;直詣佛所,聞法得道。是但說聞名,聞名為得道因緣,非得道也。
問曰:此經言聞諸佛名,即時得道,不言聞名已修道乃得!
(又,聞名,不但因名便得道啊;聞後修道,然後得度。如須達長者初聞佛名,內心驚喜;到佛那裡聽法而能得道。又如貰夷羅婆羅門,從雞泥耶結髮梵志那裡,初聞佛名,心即驚喜;直到佛前,聞法得道。這裡但說聞名,聞名是得道因緣,不是得道啊。)(問:此經說聞眾佛名,即時得道,不說聞名後修道才得!)
答曰:今言即時,不言一心中,但言更無異事間之,故言即時。譬如經中說:修慈心時,即修七覺意。難者言:「慈三昧有漏,是緣眾生法,云何即時修七覺?」答者言:「從慈起已,即修七覺,更無餘法,故言即時。」
即時有二種:一者、同時;二者、雖久更無異法,即是心而得修七覺,亦名即時。
(答:現在說即時,不說一心中,但說從聽名到得道再沒有異事間隔它,所以說即時。譬如經中說:修慈心時,即修七覺意。問難的人說:「慈三昧有漏,是緣眾生的法,如何即時修七覺?」答的人說:「從慈起後,即修七覺,再有沒有其他的法,所以說即時。」即時有二種:一、同時;二、雖久再也沒有異法,即此心而得修七覺,也名即時。)
複次,有眾生福德純熟,結使心薄,應當得道;若聞佛名,即時得道。又復以佛威力故,聞即得度;譬如熟癰,若無治者,得小因緣而便自潰;
亦如熟果,若無人取,微風因緣,便自墮落。譬如新凈白氈,易為受色;為是人故說,若聞佛名,即時得道。譬如鬼神著人,聞仙人咒名,即時捨去。
(又,有眾生福德純熟,結使心薄,應當得道;如果聞佛名,即時得道。又再用佛威力,聞即得度;譬如熟癰,如果沒有治的人,得小因緣而便自潰;也如熟果,如果沒有人取,微風因緣,便自墮落。譬如新凈白氈,易為受色;為了這些人而說,如果聞佛名,即時得道。譬如鬼神著人,聞仙人咒名,即時捨去。)
問曰:過如恆河沙等世界,誰傳此名令彼得聞?
答曰:佛以神力,舉身毛孔放無量光明,一一光上皆有寶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一一諸佛各說妙法以度眾生,又說諸佛名字,以是故聞。如放光品中說。
複次,諸大菩薩,以本願欲至無佛法處,稱揚佛名,如此品中說者,是故得聞。復有大功德人,從虛空中聞佛名號,如薩陀波侖菩薩;又有從諸天聞,或從樹木音聲中聞,或從夢中聞。
複次,諸佛有不可思議力,或自往語,或以聲告。又如菩薩作願,誓度一切眾生。以是故說:我成佛時,過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聞我名皆得成佛。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上欲得諸功德及諸所願,是諸事皆是眾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是經名般若波羅蜜,佛欲解說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贊般若波羅蜜。
(問:過如恆河沙等世界,誰傳此名使他們得聞?)(答:佛用神力,舉身毛孔放無量光明,一一光上都有寶華,一一華上都有坐佛,一一佛各說妙法以度眾生,又說眾佛的名字,所以聽聞。如放光品中說的。)(又,各位大菩薩,因為本願想到沒有佛法的地方,稱揚佛名,如此品中說的,所以得聞。又有大功德的人,從虛空中聽到佛的名號,如薩陀波侖菩薩;又有從眾天聽聞的,或從樹木音聲中聽聞的,或從夢中聽聞的。)(又,眾佛有不可思議的力,或自往語,或用聲告訴。又如菩薩作願,誓度一切眾生。所以說:我成佛時,過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聽到我的名都得成佛。想得這些的,當學般若波羅蜜。)(問:上面欲得各種功德及各種所願,這些事都是眾行和合所成,為什麼說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此經名般若波羅蜜,佛欲解說其事,所以品品中都贊般若波羅蜜。)
複次,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三昧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觀諸法實相;
(又,般若波羅蜜,是眾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所以佛將般若稱為母,般舟三昧稱為父。三昧能攝持亂心,使智慧得成,而不能觀一切法實相;)
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為母。以是故,行者雖行六波羅蜜,及種種功德和合,能具眾願,而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能遍觀一切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因為功德大,稱它為母。所以,修行的人雖行六波羅蜜,及種種功德和合,能滿足眾願,而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
複次,如般若後品中說:若無般若波羅蜜,餘五事不名波羅蜜;雖普修眾行,亦不能滿具諸願。如種種畫彩,若無膠者,亦不中用。眾生從無始世界中來,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受世間果報已而復還盡。
(又,如般若後品中說: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剩下的五事不名波羅蜜雖普修眾行,也不能具滿眾願。如種種畫彩,如果沒有膠,也不中用。眾生從無始世界中來,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受世間果報後還會滅盡。)
所以者何?離般若波羅蜜故。今以佛恩,以般若波羅蜜修行六事,故得名波羅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續而無窮盡。
(為什麼?因為離開了般若波羅蜜。現在因為佛恩,用般若波羅蜜修行六事,所以得名波羅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續而無窮盡。)
複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普觀諸法皆空,空亦復空;滅諸觀,得無礙般若波羅蜜。以大悲方便力,還起諸功德業;此清凈業因緣故,無願不得。余功德離般若波羅蜜,無有無礙智慧,云何言欲得諸願,當學檀波羅蜜等!
(又,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普觀一切法都空,空也又空;滅一切觀,得無礙般若波羅蜜。因大悲方便力,還起各種功德業;因為此清凈業因緣,無願不得。其餘的功德離般若波羅蜜,沒有無礙智慧,為何說想得各種願,當學布施羅蜜等!)
複次,又以五波羅蜜離般若,不得波羅蜜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五波羅蜜如壞瓶盛水,般若波羅蜜如成熟瓶;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之鳥。
(又,又因為五波羅蜜離般若,不得波羅蜜的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五波羅蜜如壞瓶盛水,般若波羅蜜如成熟瓶;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的鳥。)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般若波羅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諸功德及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因為象這樣等種種因緣,般若波羅蜜能成大事。所以說:想得各種功德及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推薦閱讀: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六)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1)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4)
※金剛般若蜜多經白話述義王驤陸居士著
※佛說十二因緣法(白話版)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