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文宗 - 愛新覺羅·奕詝

  清文宗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即清文宗,通稱為咸豐帝,公元1850-1861年在位。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母親是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帝王簡介

姓名:愛新覺羅·奕詝出生地:圓明園出生日期: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初九日屬相:兔卒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享年:30歲謚號: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廟號:文宗陵寢:定陵(清東陵)父親: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母親: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初婚:16歲原配: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子女:2子,1女繼位人: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

人物簡介

咸豐帝(1850~1861在位):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帝第四子也,母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硃筆,立其為皇太子。宣宗逝世後,己未,咸豐帝即位,頒詔覃恩,以第二年為咸豐元年。在位期間,內外交困,太平天國起義如火如荼之際,又遭遇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他依靠湘軍,抑制住了太平天國起義進一步的擴張。對英法聯軍,咸豐也派兵抵抗了,但是缺乏精力,最後失敗,以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告終。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病故。在位11年。卒謚「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廟號文宗。葬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之定陵。

繼位傳說

由於咸豐皇帝繼位之後,處於滿清王朝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候,此時的滿清王朝已然千瘡百孔,無力回天。所以,咸豐帝沒有他祖先乾隆帝、康熙帝那樣有很大的作為。再加上他平時喜愛酒色,而且又有一個聰明勇敢的六弟奕訢,人們對他的繼位產生了很大的懷疑。以下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幾個繼位版本。

遮其短處,巧斗奕訢

道光帝生育過八個兒子,但論年齡、資質,能被選為皇儲的阿哥。就只有兩個,就是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 訢。由於四阿哥奕詝的母親孝全成皇后英年早逝,所以奕詝是由六阿哥奕訢的母親靜妃養育的。平時小哥倆兒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關係一直很好。道光帝也很彷徨,不知道奕詝和奕訢哪個更有才幹繼承大統,所以就準備用打獵和召見阿哥來觀察、斟酌。選出皇儲。很快,打獵的日子就到了。所有的阿哥都井然有序地來到了木蘭打獵場。打獵前,四阿哥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就對四阿哥奕詝說:「阿哥論英武,是比不上六阿哥的,阿哥到了木蘭圍場萬萬不可開弓放箭,一定要空手而歸。若是皇上問起,你就說現在正值春天,萬物復甦,生氣盎然。正是動物繁育的季節。若是在此時對他們展開殺戮,豈不是太殘忍了嗎?」奕詝很信賴杜受田,就牢牢記住了杜受田的話。而六阿哥奕訴的老師卻叫奕 儘力發揮,多打獵物。

  清宮廷畫師繪《咸豐皇帝便裝像》

打獵正式開始了,奕訢是意氣風發地打起獵,並且滿載而歸。而奕詝卻是一箭不發,兩手空空。道光帝看到兩個兒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是吃驚,便問奕詝原因。奕詝就對道光帝說:「皇阿瑪,兒臣看到現在正值煙花三月,所有的動物都開始生息繁衍。如來佛就以慈悲為懷,曾割下自己的肉給鷹吃。如若這時,兒臣用冰冷的弓箭將他們一網打盡,太過殘忍了。這都是佛祖不願看到的結果。」道光對四阿哥奕詝的回答很滿意 ,認為他有帝王的仁慈,以及寬大的胸襟。慢慢開始對四阿哥奕詝產生好感。還有一次,道光認為自己時日不多了。便把兩個兒子叫到身邊來,問他們倘若自己百年之後,如何治理國家?出發前,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對奕詝說:「阿哥論口才是比不過六阿哥的,待會兒皇上問你時,你就嚎啕大哭,說皇上永遠不會死去,永遠輪不到自己當皇帝!」奕詝記住了這些話。待到道光帝詢問兩個阿哥如何治理國家之時,奕訢講得頭頭是道,口若懸河。而輪到奕詝講時,奕詝卻泣不成聲。抽噎著說:「皇阿瑪這是什麼話?皇阿瑪行善積德,得蒼天庇佑,永遠也不會死去。哪裡輪得上吾輩當上皇帝呢?」道光畢竟是一個老人,希望兒女孝順、關心自己。六阿哥奕訢滔滔不絕的回答讓反而道光不高興了。他覺得奕訢對國事這麼有研究,肯定是巴不得自己早點死,然後他早早登基。而四阿哥奕詝的回答雖然不如奕訴的回答有謀略,有方針,但是卻體現了對道光帝的愛。道光帝更加喜歡奕詝了。後來道光帝選擇了奕詝。以上這種說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但細細分析卻是站不住腳的。史書上說道光帝是道光二十六年立儲的,那麼最晚就是這年去打獵了吧。上面說奕訢滿載而歸,敢問奕訢這年有多大?這時奕訢才14歲啊。還不具備打獵的能力呢!況且滿載而歸。還有就是,道光帝問起奕詝原因時,奕詝自己沒有打到獵物已經是羞愧不已,還有什麼臉面理直氣壯地堆皇帝父親這樣說話?說要打獵不對,違背了佛祖的意思。這不是在間接地斥責道光帝舉辦打獵大會嗎?道光帝聽後肯定不會高興,更別說對奕詝好感增加了。最後一點,也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一點,那就是道光二十六年,就是打獵那年。上面說全部的皇子都參加,那時候,最小的皇子才1歲,還不會走路,怎能去打獵呢?

先立奕訢,後立奕詝

這種說法是說,道光經過對奕詝和奕訢長時間的觀察以後,發現奕訢確實是比奕詝有才華,有謀略,有武力。於是下定決心立六阿哥奕訢為皇太子。由於清朝自雍正帝選立儲君以來,就流傳著有把已選定的皇太子名字寫在一張紙上,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的習慣。於是,一天晚上,道光帝覺得自己時日不多了,便清理了大堂之內的宮女和太監。自己拿出一張紙,準備寫冊立儲君的「遺詔」了。這時,有個守門的小太監很聰明。他偷偷地看道光帝運筆的姿勢,暗自揣摩道光帝寫的是什麼字,好從中了解一些眉目。結果,他看見道光帝寫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拉了一個很長的一豎。便琢磨起哪個阿哥的名字的最後一筆的長長的一豎。結果他想到了「奕訢」。「訢」字最後一筆就是一豎。他興高采烈,連忙去通報奕訢的生母靜妃,好領點兒賞。靜妃聽後也歡天喜地,給了小太監很多賞。然後到處去和別人炫耀:「我兒子六阿哥奕訢特別有才幹,都被皇上立為皇儲了。我就要當皇太后了。」結果這話一傳十,十傳百。

  道光帝[1]

最終傳到了道光帝的耳朵里。道光帝很不高興。認為自己的秘密竟然被靜妃公之於眾,一點皇上的威嚴也沒有。便馬上改立了皇儲,把寫上奕訢名字的遺詔換下來,改寫成了奕詝。其實這個說法很荒謬,由於清代皇室是滿族人。所以他們在寫一些重要的文件的時候。都既要寫滿文,又要寫漢文。那個小太監怎麼知道道光帝寫的那一豎是滿文中的還是漢文中的。還有,就算靜妃得到了音訊,她也不會輕易說出去。因為畢竟她在宮中已經摸爬滾了二十餘年,早就揣摩透了道光帝的性格和鍛造了一顆謹慎的心。她很明白其中的利害的。

心憐皇后,冊立奕詝

身為至高無上的皇帝,道光雖有著三千佳人,但他最愛的嬪妃卻是四阿哥奕詝的親生母親孝全成皇后。這不免讓年輕的孝全成皇后心高氣傲,沒有搞好與孝和睿皇后(是指道光帝的父親嘉慶帝的皇后)的婆媳關係,很早就被孝和睿皇后毒死了,迫於皇太后的權利,更為了維護皇家的面子。道光帝一直是敢怒不敢言,不敢追究孝全成皇后的死因。但在他心裡,孝全成皇后依然有著很高的地位,

  奕詝之母孝全成皇后

為奕 之母靜妃所不能及也。孝全成皇后逝世那年,奕詝才十歲。道光帝心痛皇后的死去,把他對孝全成皇后的愛全部傾注到了小小的奕詝身上,一直對奕詝疼愛有加。奕詝長大後,雖然才華、武功方面不如奕訢,道光也覺察到了。但是,正如康熙帝偏愛太子胤礽一樣。明知道有其他的阿哥比自己喜歡的這個阿哥能力強。但是聯想到奕詝的母親,曾經是那麼楚楚動人,曾經是那麼溫柔似水。自然就更加喜愛奕詝。道光本來就對不能為孝全成皇后追查死因,不能保護孝全成皇后而深感歉意。所以道光帝最終選擇的奕詝。這個說法合乎情理、實際。但至於是不是真假。還有待考究。

瀆職皇帝

先丟了半壁江山,後毀了萬園之園

兄弟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時為旻寧藩邸使女,生性頑劣調皮,不務正業。道光皇帝對其不問不睬。據《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記載,因出言不諱,觸怒了道光皇帝,被其一腳踢死。皇次子愛新覺羅·奕綱,順和郡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嬪,他命薄如紙,還未滿月就夭折了。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慧質郡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命運多舛,僅僅活了二十多天便匆匆離開了人世。

  恭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和碩恭親王,母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幼時聰明好學,博學多才。長大後,大刀闊斧,能文能武。咸豐帝十歲喪母,道光皇帝下旨將奕詝(即咸豐帝)交於靜皇貴妃(即孝靜成皇后)撫養。小時與咸豐帝是總角之交,情深似海。倆人還創造出刀法十八式,槍法二十八式。道光將槍法命名為「棣泰協力」刀法命名為「寶鍔宣威」。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醇賢親王,母庄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貴人。後為慈禧之妹葉赫那拉·婉貞之夫,光緒帝之生父,監國攝政載灃之生父,末代皇帝溥儀之祖父。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鍾端郡王,母庄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卒後謚「端」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穆宗即位,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同治三年,分府,仍在內廷行走,命管樂部。十一年,授內大臣,加親王銜。德宗即位,復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光緒三年二月,薨,謚「」。

姐妹

皇長女:端憫固倫公主(1813—1819)。生於嘉慶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日,母為繼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后。嘉慶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瘍,時年7歲。追封為郡主,葬許家峪園寢。嘉慶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皇次女:生於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日,母為祥嬪鈕祜祿氏。七月十四日即殤,未命名,無封。皇三女:端順固倫公主(1825—1835)。生於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日,母為全妃鈕祜祿氏,即孝全成皇后。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日殤,年11歲。追封為端順固倫公主。葬陳家門園寢。皇四女:壽安固倫公主(1826一1860)。生於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日,母為孝全成皇后,時為全貴妃。道光二十一年(1841)16歲,指配德穆楚克札布,不久封為壽安固倫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豐十年(1860)閏三月初三日卒,年35歲。葬京師郊外園寢。同治元年(1862)三月德穆楚克札布請移葬藩部,不許。 額駙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賜用紫韁。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襲封奈曼部札薩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豐元年(1851)三月賜用黃韁,十月授蒙古都統。咸豐十年(1860)賜用親王補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歸藩,六月卒。晉贍親王,賜祭葬如親王例。皇五女:壽臧和碩公主(1829—1856)。生於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日,母為祥妃鈕祜祿氏。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為壽臧和碩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4歲,指配恩祟,道光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豐六年(1856)七月初九日卒,年28歲。 額駙恩崇(?一1864),初名恩醇。咸豐七年(1857)正月薦授滿洲副都統,尋兼內務府總管。咸豐十一年(1861)避穆宗載淳諱改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內務府總管職。同治二年(1863)五月署漢軍副都統。同治三年(1864)再兼署內務府總管,不久即卒。無嗣,以從子為嗣。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1830—1859)。生於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日,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持氏,時為靜妃。同治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為壽恩固倫公主。指配景壽。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豐九年(18E9)四月十三日卒,年30歲。 額駙景壽(?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書博啟圖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後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咸豐五年(1855)七月薦授蒙古都統。咸豐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咸豐十年(1860)八月扈駕熱河。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與怡親王載垣等為贊襄政務大臣之一,十月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統,三月授徹前大臣。同治三年(1864)七月仍賜紫韁,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十三年(1874) 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去世。謚端勤。皇七女(1840——1844):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日,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日殤,時年5歲。未命名,無封。 皇八女:壽禧和碩公主(1841—1866)。生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日,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咸豐五年(1855)十一月封為壽禧和碩公主,指配札拉豐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歲。 額駙扎拉豐阿(?一1898),鈕祜祿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統。扎拉豐阿初名瑞林,指婚後賜改今名,字鶴汀。初充御前侍衛,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漢軍副都統、薦官至護軍統領。光緒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遷都統,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賜朝馬,十月賜用紫韁。光緒二十年(1894)正月賜用固倫額駙補服。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皇九女:壽庄固倫公主(1842——1884)。生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日,母為庄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咸豐五年(1855)十一月封為壽庄和碩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同治四年(1865)正月德徽卒。光緒七年(1881)十月晉封為壽庄固倫公主。光緒十年(1884)二月十四日去世,年43歲。額駙德徽(?—1865),博羅持氏,父裕恆,世襲誠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卒,無子,以從子為嗣。 皇十女(1844—1845):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日,母為彤貴妃舒穆魯氏。次年正月二十日殤,無名無封。

政治生涯

  咸豐時期清朝疆域

奕詝即位時,清王朝面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咸豐帝即位之初,也有番抱負,有振作之象。甫即位,即求賢才。林則徐、江忠源、李棠階等相繼保舉,罷免了穆彰阿、琦善等人職務,文淵閣大學士耆英別降為五品頂戴。這個時期,他的生活也比較勤謹。道光死前一個月就爆發了太平天國大起義,咸豐帝即位後發展更為迅速,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與清政府分庭抗禮。咸豐帝對起義的態度很明朗,就是堅決鎮壓。但有兩個問題使他頭疼:(一)太平天國攻城略地,八旗、綠營一敗塗地。當太平軍從廣西向湖南、湖北、江西和南京迅猛進軍,清朝的經制兵,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都不是對手。領軍前去鎮壓的將領有廣西提督向榮、巡撫周天爵、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欽差大臣賽向阿、兩江總督徐廣縉等等,在太平軍面前都不堪一擊。欽差大臣陸建瀛死於太平軍刀下。欽差大臣德興阿與和春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都連遭摧毀。(二)財政困難。打仗要錢,更何況是大仗?咸豐朝財政出現危機。道光三十年國庫只有187萬兩,由於鎮壓起義和賑災原因,到咸豐三年六月,戶部存銀只有22.7萬兩,兩個月的兵餉都發不出來了。解決第一個問題,咸豐帝聽了肅順和湖廣總督吳文熔的話,依靠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漢人組織勇營來對付。咸豐二年十一月降旨曾國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辦團練,後來擴充為湘軍。四年四月,湘軍開始進攻太平軍。胡林翼遠在貴州,咸豐看了吳文熔的奏疏,知道他能吃苦耐勞,暢曉兵事,馬上同意吳的要求,令他率領黔勇於咸豐三年十二月到湖北與太平軍作戰。對於左宗棠,咸豐帝則令他自募一軍,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咸豐帝終於依靠他們的湘軍改變了形勢,抑制住並最後打敗了太平天國。對於第二個問題,咸豐帝採取了一切可以採取的措施: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足夠的軍費鎮壓農民起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咸豐六年起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鴉片戰爭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不滿足於已經獲得的侵略利益,在咸豐年間,又提出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了開放通商口岸,鴉片走私合法化,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等要求。遭到拒絕後,英法聯軍於咸豐六年(1856年)攻佔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讓愚頑不知變通的葉名琛為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事務欽差大臣,結果受了他的騙。葉名琛把英專使額爾金的最後通牒說成是求和。英軍佔領廣州時,他下令組織團練去驅逐訓練有素的英軍。他以為逮捕巴夏禮等人,夷人必亂,卻不知道這是違背國際慣例,只會導致嚴重後果。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台,進迫天津。咸豐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列強不滿足於《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咸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衝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當時清軍的防禦重點在大沽口,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進而攻佔大沽口。英法聯軍隨即攻佔天津,並向北京進犯。咸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掩護,繼續組織對北京的進攻,在通州八里橋擊敗清軍後,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咸豐帝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

  圓明園遺址

),命恭親王奕 留京議和。1860年的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奕 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在熱河的咸豐帝陷於極度痛苦之中,意志消沉,整天「以醇酒婦人自戕」。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卒謚「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廟號文宗。葬直隸遵化清東陵之定陵。

愛好戲曲

而咸豐帝的好戲與清朝乾嘉以來,以場面浩大恢宏的宮廷演劇活動來炫耀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並將戲曲演出列入朝廷儀典定製分不開。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躲進避暑山莊。在圓明園被掠奪、焚毀,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簽訂,國家、百姓陷入空前危難之時,他卻「著昇平署三拔至熱河」先後把京城內府伶人兩百多名調到避暑山莊來給他演戲。次年七月是咸豐生命的最後時刻,從初一至十五,山莊里唱了十一天戲。據昇平署檔案,當時演齣劇目多數是由外間伶人新帶進的民間流行的二簧戲。咸豐對此興趣之濃,表現在當時宮廷按例要演的節令戲,如七夕的《仕女乞巧》、十五日中元節的《佛旨度魔》等都停置不演而換二簧戲,這些對慈禧喜好西皮二簧戲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也使她親睹了「外學、宮外藝人之盛」,雖然當時在熱河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山莊演出的三百二十餘齣戲目中,屬於亂彈的二簧戲等只佔三分之一,昆、弋兩腔劇佔三分之二。

戰爭錯誤

第一,咸豐沒有下詔決戰

他沒有作戰決心,也沒有周密部署。起初,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陸續開赴中國。咸豐皇帝沒有發布詔書,動員軍民,積極抵抗;也沒有派軍隊守住天津塘沽海口。卻在圓明園慶祝他的30壽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賀,並在同樂園連演四天慶壽大戲。咸豐和王公大臣沉醉在園內的聽戲歡樂中,英法聯軍卻加緊了軍事進攻。一個大清帝國,數以百萬計官兵,難道還不如衣索比亞的11萬軍隊嗎?而且,義大利到衣索比亞很近,不像英、法到清朝那麼遠;衣索比亞是個小國,不像清朝那麼地大、物博、人眾、兵多!

第二,咸豐沒有政治韜略

咸豐戰和不決,小勝即驕。打了敗仗,簽訂《天津條約》;略獲小勝,又撕毀《天津條約》;再打敗仗,又拒絕妥協;施展貓伶狗俐小技,使得事態不斷擴大。沒有使天津談判就地解決,而支持肅順、載垣、穆蔭一夥,將英使巴夏禮等誘擒到北京,導致事態進一步擴大。咸豐帝沒有韜略,沒有格局,耍小把戲,玩小權術,使主動局面變成被動局面,又使被動局面更加被動。

第三,咸豐沒有身守社稷

面對英法聯軍6000餘人犯八里橋,咸豐沒有動員兵民「勤王」,全力守衛京師,而是準備逃跑。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國門」,抵禦入侵。明朝的崇禎皇帝,在社稷危難之時,既不遷都逃跑,也不巡狩圍獵,而是發出「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的哀嘆,登上煤山,自縊而死。可是,咸豐皇帝在大敵侵入之時,不盡職守,不守國門,卻帶領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豐皇帝鑄成了歷史之大錯、特錯!

咸豐之死

先看看咸豐皇帝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做了些什麼?咸豐在熱河處理政務之餘,忙於兩件事,聽戲縱慾

  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咸豐對京劇的愛好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造詣比較深。他最願意在避暑山莊的如意洲聽戲,鑼鼓喧天,每每深夜方才散去。應該承認,在清朝皇帝當中,咸豐帝是「緋聞」最多的一個,當然這都是野史的記載,但也不可能空穴來風。作為皇帝,他嬪妃成群,據說還從民間找了一些絕色的漢族女子,甚至有年輕的寡婦,為所欲為,放蕩不羈。皇后不知勸了他多少回,但是毫無效果。國難當頭,厄運連連,咸豐帝樂不思蜀,靠戲曲婦人來麻痹自己,所以中國史學界對他有非常多的指責,認為他目光短淺,缺乏對國家的責任感,甚至有學者指斥他忘記了中華民族亘古未有的奇恥大辱,忘記了自己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第一個被逐出京城的皇帝,但我不這樣認為。我們學習研究歷史,最忌諱的是拿那些表面的歷史現象來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應該把問題看深看透,清朝皇帝對國家的責任感普遍很強,咸豐帝也不例外,他繼位以來,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污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要說他忘記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奇恥大辱,那更不可能。此時的咸豐帝連做夢都是鐵馬冰河,現在他對上無顏見列祖列宗,對下無顏見江東父老,在這種情況下,我感覺咸豐帝是豁出去了。他不打算再回北京了,也不打算再活下去了,幾十年來,一直有個無法求證的說法在流傳,咸豐帝的死是自殺!據說這個說法起源於前清皇族之口,連北京師範大學的啟功先生也說過這樣的話,啟功先生不僅是皇族後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學者,讓人不得不信。咸豐是怎麼自殺的呢?皇族後人光說他是自殺,沒有具體的解釋。我想咸豐帝如果要想自殺,服毒、上吊、投河、自刎均無可能,因為他身邊每時每刻都跟著幾十人上百人的隨從隊伍,那麼辦法只有一個,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放縱自己的慾望,透支自己的身體,加速自己的死亡,這叫「以醇酒婦人自戕」,在歷史上不乏先例。清朝學者錢詠在《履園叢話》中說「古英雄不得志,輒以醇酒婦人為結局者,不一其人。」就是說很多人不得志就是用這個辦法來自殺。史學界公認咸豐死於肺結核,史書記載他體態消瘦,面色蒼白,撕心裂肺地咳嗽,痰中帶血,這就是肺結核的癥狀。中國過去把肺結核叫癆病,在1945年鏈黴素發明之前,這是世界範圍內的不治之症,肺結核往往也是一種慢性病,調理得好可以延長壽命。咸豐帝明知道自己有病,他依然放縱聲色,不僅如此,他甚至不顧肺結核病人不能飲酒的禁忌,經常喝得大醉,喝醉了酒又哭又鬧,靠虐待下人來發泄胸中的苦痛。酒醒後又後悔萬分,不斷地給人賞賜,來彌補人家。過兩天又喝醉,又鬧這麼一出,您看他心中的壓力多大。就此來看,咸豐帝確實是自速其死。

臨終託孤

  恭親王奕 

咸豐帝僅有一子,懿貴妃所生的大阿哥載淳。自己死後,江山必將由載淳來繼承,但載淳年紀太小,今年不過六歲,剛剛開始上學讀書,一旦登基,十年八年之內不能親理國政。由誰來輔佐兒子,代行皇權呢?憑血緣關係,憑才略,首屈一指的人物是恭親王奕訢。但此時,咸豐帝跟恭親王奕訢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惡化了。雖然奕訢的血緣關係最近,是載淳的叔叔,又才略非凡,但在咸豐看來,威脅也最大。奕訢不可靠,能不能向肅順託孤呢?肅順是自己的親信,忠心耿耿,但咸豐這對肅順也不能說一點戒心都沒有。咸豐知道,肅順作為一個遠支宗室,他不可能篡權奪位,但肅順這個人飛揚跋扈,權力欲極強,很可能欺負皇帝年幼,大權獨攬,成為「鰲拜第二」,這也是咸豐帝不願意看到的。如果奕訢、肅順都不可靠,不用說了,惟一的人選就是懿貴妃了。懿貴妃是載淳的生母,按清朝制度,載淳一旦登基,懿貴妃就將升格為太后,兒子年幼,自然聽媽媽的,懿貴妃母以子貴,到時候大權獨攬,發號施令,順理成章。咸豐知道懿貴妃那可不是一個安分守已的人,她已經表現出了對朝政過分的熱衷。咸豐帝又擔心清朝出現一個呂后甚至武則天,怎麼辦?

  「御賞」和「同道堂」章

經過幾個月的苦思冥想,咸豐帝終於在臨終前確立了他身後的權力格局和行政運行體制。咸豐帝把太子交給肅順,然後由其他七位大臣替小皇帝處理國政,當然咸豐帝對肅順也不是沒有防範,他還交給即將成為太后的皇后和懿貴妃一人一個圖章,給皇后的圖章印文是「御賞」,給懿貴妃的圖章印文是「同道堂」。從此以後,肅順等人擬好了小皇帝的上諭,然後把這個上諭拿到兩位太后那裡蓋章,「御賞」章蓋在上面或者叫前面,「同道堂」蓋在下面或者叫後面。兩位太后蓋完章之後,上諭生效,頒發執行。咸豐帝這個安排的用意是拿肅順來壓制奕訢,然後用懿貴妃牽制肅順,那麼誰來制衡懿貴妃呢?這由皇后來完成。因為咸豐帝規定,將來下發的上諭,必須兩位太后同時蓋章才能生效。咸豐皇帝臨終前確立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託孤體制,這個體制出於咸豐皇帝對權力制衡的考慮,卻由此掀起了統治階層的巨大波瀾,肅順、慈禧、奕 三方糾結,明爭暗鬥。生命垂危的咸豐皇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自以為周全的考慮卻引發了一場政變,不僅使國家的權力運行機制發生逆轉,更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命運。年僅二十六歲的慈禧經過政變,掌握了清王朝的權力並持續長達四十七年之久,其間,清朝內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強凌辱,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逐漸衰落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評價

總評

從一個帝王的角度來說,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繼位以後,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污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與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樣,在一生中有敗筆也有功勞,但是他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對於世界大勢缺乏了解,最終沒能挽救清朝的衰落,作為《北京條約》的直接簽訂責任人,他被刻在了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從個人際遇來說,在歷代帝王之中,咸豐帝的命運差不多是最慘的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他駕馭的又是一條已經航行了二百年的千瘡百孔的破船。他無處迴避,責無旁貸又無力回天,為此痛心疾首,抱終身之恨。咸豐帝在位期間清朝積累了二百多年的矛盾來了個總爆發,咸豐帝一個人把大清朝列祖列宗的苦難都承受了,一生短暫,備嘗艱辛,自打繼位開始,太平天國運動就深深地困擾著他,傾全國之力,依然未見勝利的曙光,又遭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打擊,咸豐帝終於崩潰了,以三十一歲的年齡命喪熱河。但是,當清王朝終於挺過這一系列的打擊之後,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中國逐漸融入到世界的洪流中去,跟過去的閉關鎖國時代相比,天地寬了,機遇多了,大清朝終於度過了乾隆晚年以來的統治危機,迎來了一場枯木逢春的「同光中興」,這真是中國王朝沒落史上的一個奇蹟。然而,咸豐帝卻沒有等到這一天,可見咸豐帝真是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是一位「苦命」的皇帝。從政治角度來看,他雖說是嘔心瀝血,用力改革,可還是沒有挽回敗局;再加上他下了很多錯誤的抉擇,所以清朝還是那樣千瘡百孔。他的大變革沒有取太大的作用。政治腐敗,國庫空虧,民生凋敝,兵將腐朽一個也沒解決。他的疏忽太多了,他的最大的疏忽竟然可以滅亡一個國家——他沒有阻止慈禧篡政,還加速了慈禧的篡政。他也要為清朝的滅亡負責。

史書評價

《清史稿》:文宗遭陽九之運,躬明夷之會。外強要盟,內孽競作,奄忽一紀,遂無一日之安。而能任賢擢材,洞觀肆應。賦民首杜煩苛,治軍慎持馭索。輔弼充位,悉出廟算。鄉使假年御宇,安有後來之伏患哉?[2]?

后妃子女

皇后

孝德顯皇后孝德顯皇后(1831年—1850年),

  孝德顯皇后

薩克達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咸豐帝為皇子時的嫡福晉,道光二十七年,道光帝冊封薩克達氏為奕詝的嫡福晉。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乙亥(1850年1月24日)逝世,無子女。咸豐帝即位後,追冊謚曰「孝德皇后」。權攢田村,同治初,移靜安庄,旋葬清東陵定陵,上謚。光緒、宣統屢加謚,最終謚號為:孝德溫惠誠順慈庄恪慎徽懿恭天贊聖顯皇后。孝貞顯皇后孝貞顯皇后(1837年—1881年),

  孝貞顯皇后

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比咸豐帝小6歲,是咸豐帝為皇子時的側福晉。咸豐二年(1852年)封貞嬪,五月晉貞貴妃,六月奉旨立為皇后,時年16歲,無子女。咸豐帝崩逝後,尊為母后皇太后,又稱東太后,後與慈禧、恭親王奕訢聯手發動辛酉政變,誅除八大臣。同治帝登基後,上徽號曰慈安皇太后,訓政二十年,兩度垂簾。光緒七年(1881年)崩逝,死因成謎,葬於定東陵,上謚。宣統加謚,最終謚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孝欽顯皇后孝欽顯皇后(1835年—1908年),

  孝欽顯皇后

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滿洲鑲藍旗人(後抬入鑲黃旗),咸豐二年(1852年)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後冊封懿嬪。咸豐六年(1856年)生皇長子載淳(即同治帝),詔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懿貴妃。咸豐帝崩逝後,尊為聖母皇太后,又稱西太后,後發動辛酉政變,誅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後,上徽號曰慈禧皇太后,訓政四十七年,三度垂簾。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光緒帝崩逝後,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於定東陵,上謚。最終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

皇貴妃

庄靜皇貴妃他他拉氏端恪皇貴妃佟佳氏

貴妃

玫貴妃徐佳氏婉貴妃索綽絡氏

璷妃那拉氏禧妃察哈拉氏吉妃王氏 慶妃索綽羅氏

雲嬪武佳氏容嬪葉赫伊爾根覺羅氏璹嬪那拉氏

常在

瑃常在名氏未知鑫常在名氏未知玶常在伊爾根覺羅氏

子女

長女 榮安固倫公主(庄靜皇貴妃出)長子 愛新覺羅·載淳(孝欽顯皇后出)次子 憫郡王(玫貴妃出)
推薦閱讀:

清仁宗(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愛新覺羅氏,原名永琰)
愛新覺羅與台灣鄭氏恩仇錄
愛新覺羅?玄燁

TAG:愛新覺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