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百年車企抗衡新科技公司,除了幾百億還有什麼?

大智論道 Great minds disscuss ideas

文/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 郝倩

目前的情勢,只是初露端倪,很難量化分析。局勢的演變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有一句話我曾多次引用,也很有說服力:不可能的事情經常發生,你最好有所準備。

看到德國海軍的第一艘潛艇U1的那一刻,我對德國工業的認識再次被刷新。

德國慕尼黑,在易薩河的小島上,建成於1903年的德意志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博物館。和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德國軍事黑科技——二戰V2導彈,火箭動力戰鬥機——相比,靜靜地躺在博物館底層一個角落的U1潛艇看起來並不起眼。這一在1906年開始服役的訓練艇是德國海底狼群輝煌的起點,讓我深為震撼的是他的動力機制。

U1由燃油發動機和電動機串聯驅動螺旋槳,潛艇在水面航行時使用燃油機,帶動電動機為蓄電池充電,潛入水下時便可採用電動機驅動,噪音最小,效率最高。一戰後大部分的德國潛艇都被拆解,這個真實的展品僥倖得以倖存。軍事的硝煙散盡,留下的這個U1模型也有100多歲了,這一設計完美的「混合動力」直到現在還在運用。

德國近代工業史中有很多令人讚歎之處,從第二次工業革命迎頭趕上,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完美詮釋了工業4.0;從有軌電車的發明者到混合動力驅動機,柴油內燃機,這都使得德國眾多光彩奪目的中高端品牌在內燃機發動機領域的江湖地位難以撼動。但現在,以工程學著稱的德企所遇到最大的敵人已經不是彼此,而是如狼似虎的新科技企業。德企在工業中是否能夠繼續領先一百年,就看在這一輪與新科技的競爭中能否勝出了。

在今年慕尼黑寶馬年會召開之前,有兩件事情都與德國車企的轉型有很大關係。

首先,為了對抗污染,德國城市開始禁止一些重污染的柴油車上路。這被看做是德國禁止生產內燃機發動機的第一步。到2030年,德國有可能禁止內燃發動機。這可能顛覆德國車企以及上下產業鏈的傳統業務模式。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美國。本周一,美國亞亞利桑那州一名女性騎行過馬路時被Uber無人駕駛測試車撞倒身亡,又引發了一波討論。但無人駕駛已經是行業潮流,潮流不可逆轉,為此傳統車企和新科技企業還發生了一場惡戰。

這兩個看來毫無關聯的新聞熱點都是德國優質車企最關心的難題:電氣化,自動駕駛和數字化。為了能夠抵抗洶湧的前沿科技競賽,德企也是拼了。

數據顯示,寶馬2017財年全年營收986.78億歐元,稅前利潤首次突破100億歐元。在「營收八連跳」的光鮮數字之外,去年寶馬集團研發投入比2016年增加了18.3%,達到61.08億歐元,一年就是476億人民幣。今年這一數字還會增加。這麼一筆巨額資金,主要將投入到新車型,電動化以及自動駕駛領域。

先說電氣化。寶馬集團對自身的柴油車充滿自豪,堅信他們生產的柴油車是全球最好的柴油車之一。電動化的進程對於德國豪車代表的寶馬,保時捷,奧迪和賓士來說,一定非常痛苦,但他們別無他選,接下來只是路徑和戰略的問題。

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再三強調「我們的未來是電動化,互聯化」。寶馬集團董事,負責企業財務及中國事務的彼得博士(Nicolas Peter)也在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時表示,寶馬是全球高檔汽車廠商中最早走向電動化的,到2025年底,寶馬集團將有25款電動車型,其中12款純電車型。如果按照科魯格的說法,寶馬這一高檔車集團旗下包括勞斯萊斯在內的所有品牌都會逐漸電氣化。

寶馬2018年會董事會成員合影

再說自動駕駛。Uber自動駕駛車輛測試時發生全球第一例撞死行人事件,引發對這項新科技的質疑。對此,負責研發的寶馬集團董事傅樂希強調,自動駕駛的技術開發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就現在的發展階段而言,無論是感測器還是計算機的處理能力都有限制,無法做到絕對的無人駕駛。

到2016年底,寶馬集團在自動駕駛科技領域有大約600名員工,之後將所有的專業力量都搬到慕尼黑新的自動駕駛中心內,這就意味著有超過2000名員工對自動駕駛進行研發,從軟體開發到道路測試。一些技術人員之前都供職於新科技公司。

據悉,寶馬主要在三個國家進行自動駕駛車輛的測試工作,包括慕尼黑,加利福尼亞以及以色列。2017年寶馬完成超過1.4萬公里高度自動化駕駛實路測試,這都是自動駕駛領域的原始數據積累。

此外,目前已經有40輛寶馬七系轎車作為測試車進行相關測試,這些車輛需要在高速公路以及市區道路中進行測試,測試選點分布在美國,以色列以及慕尼黑。今年,寶馬自動駕駛測試車隊數量將翻番到80輛車左右。表面看來,這和Uber和沃爾沃計劃的2.4萬輛無人車計劃相差甚遠,可寶馬的計劃是自動駕駛車輛至少要測試2億公里以上,這是保證消費者安全的硬指標。

目前還沒有哪家企業已經達到2億公里的測試目標。

「我們需要至少2億公里的測試,很顯然現在離目標相差甚遠。重要的不是湊夠2億公里,而是全方位的測試,天氣,路況等各種不同的情況。要單純達到一個數字不難,難的是測試的質量。」彼得說。

如今,德國車企的合縱連橫貫穿了行業內外,這種車企跨行業的緊密協作是在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沒有出現過。

成為德國汽車巨頭戴姆勒集團最大股東後,吉利控股的董事長李書福發聲明說「目前沒有一家汽車廠商能夠單槍匹馬地應對外來的科技入侵者」,所以「要想佔領技術制高點,就必須有朋友,合作夥伴和盟友」。這次在慕尼黑私下與德國企業家的聊天中,很多人也很坦誠,雖然這次吉利的收購極大挑戰了德國人對民族品牌的自豪感,可應對新科技,行業內和行業外的「合縱連橫」已勢在必行。

被問到「合作」和「盟友」如何定義時,寶馬集團董事,負責企業財務及中國事務的彼得博士(Nicolas Peter)也坦然地對新浪財經說:「合作本身在我們這個行業越來越重要」。

例如,以自動駕駛為例,就在慕尼黑北部幾公里以外,寶馬與英特爾,Mobileye這些合作夥伴合作創立了一個創新中心。這是與科技企業的直接聯手;但與此同時「寶馬很快還將和FCA(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建立一個生產中心」。這又是個同行。

「我想新科技行業以及汽車行業都達成了一種共識,即他們需要彼此來共同推進自動化駕駛的進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和Intel以及Mobileye這些科技企業進行合作,以共同開發自動化駕駛的系統。我們不能說這個行業,或者那個行業,而是只有兩個行業相互融合才會以最快速度取得最佳成效。」彼得說。

他甚至用了一個潮詞:「亦敵亦友」(Friendemy)。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工作十餘年,從社會新聞到財經新聞,從上海到倫敦,從第一財經日報到新浪財經。)


推薦閱讀:

「南寧IT圈」每日推送-20180515
兒童專用手機是什麼?
18-Jason Silva:我們現在就是神
如果不運動買Apple Watch是不是浪費?
中醫的臨床無用論:FDA批准的藥品有三分之一存在安全問題

TAG:科技 | 公司 | 德國 | 科技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