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佛經】星雲大師講《金剛經》 | 莊嚴凈土分第十(下)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金剛經》
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
本期共讀:《星雲大師講<金剛經>》第十課:莊嚴凈土分第十(下)
注意事項: 《金剛經全文》共三十二品 ,每天一課,分三十二天共讀
金剛經 第10品下
莊嚴凈土分第十(下)白話文
三、發大乘心應無所住
《金剛經》重要的主旨之一,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掌握此意趣,即能獨具慧眼,照見金剛寶山中的種種寶物。
經文中「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無法可授,無人可得,令眾生知佛果性空,不應有能得的心,執求能得的法。佛果如是性空,佛土的莊嚴之相,更應不生可得之心。佛陀以佛果、嚴土為喻,向菩薩廣說「應無所住」即是清凈自心。《思益梵天所問經.分別品》第三:
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心無所住,意不貪戀,生活中的穿衣吃飯,悲歡違順諸境,於迎賓宴客中,盡露本色風光,隨緣而住,免去許多業緣的鉤牽,生死涅槃自不相干!
有一位無果禪師潛居山林,以參禪為定課,二十年來都由一對母女護持供養。由於長久來一直沒有見性,因此打算離山去尋師訪道,希冀能明了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這對護法的母女,親手縫製一件棉衣,並且包了四錠的銀子,送給禪師做為路費。
禪師接受母女兩人棉衣和錢銀的供養,是夜仍坐禪養息。到了半夜,見一青衣童子,手持幡蓋,帶領著一列的鼓吹歌絃而來,放下一朵大蓮花,殷勤請他乘坐蓮台。禪師暗忖:我是禪門中人,未修凈土善因,不應貪著此境。青衣童子又再三勸請,表示勿錯過吉時良辰。禪師隨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入蓮台上。不久,童子及諸樂人,便逐漸遠去。
清晨時,禪師正準備啟程,護法的母女匆忙趕來,手裡拿了一把引磬,滿腹狐疑問禪師道:「這是禪師遺失的東西吧!只是很奇怪,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馬夫剖腹時,卻發現禪師的引磬,只是不明白,為何這把引磬會從馬腹生出來呢?」
無果禪師聞語,不禁冷汗淋漓,於是作偈:
一襲衲衣一張皮,四錠元寶四個蹄;
若非老僧定力深,幾與汝家作馬兒。
無果禪師因不貪著勝境妙果,才得以免去入馬腹的業報。吾人心若有所住,就不免貪求顛倒,若住於渴愛中,就墮入火咽餓鬼報;若住於瞋怨仇報中,當下身受修羅爭鬥苦;若不明事理,痴闇無知,宛如陷入畜生的業識茫茫中。
佛陀知眾生心性和習氣,因此用金剛堅利的劍戟,剷除我們心地滿布的葛藤,不妄求神通妙法,於好惡美醜諸境不生住心。《金剛經》的三十二分,分分都探溯心的本源,讓我們返樸歸真,不再被世間的粉墨聲色眩惑,做一個正觀自在的逍遙人!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檢查我們這顆心猿意馬的心。面對無常的情感,能隨緣不自苦惱人?面對人我的是非,能心平氣和隨緣消業?面對名韁利索,能超越安然?面對生死一刻,能否正念分明?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妄心,就能勘破四大五蘊的牢獄,安住生活中種種的動亂!
有一個金碧峰禪師證悟後,能放下世間諸緣的貪愛,唯獨對身邊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每入定之前,一定要先把玉缽收藏妥當,然後才能安心入定。
有一天,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已盡,就差幾個小鬼去捉拿他。禪師入甚深禪定中,小鬼們上山下海也遍尋不到他的蹤跡。過了幾天,小鬼著急不已,找不到禪師,要怎麼回去向閻羅王交差?於是跑去找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辦法,讓禪師可以出定。土地公向小鬼表示,禪師是個證悟的人,對世間的許多境緣都已放下,唯獨對玉缽仍有貪愛,也許你們設法取走他的玉缽,他一動念,可能就出定了。
小鬼們依照土地公的指示,找到禪師的玉缽,頑皮的敲打玉缽,禪師心疼玉缽被小鬼們玩弄敲打,趕快出定要搶救。小鬼看到禪師現身,拍手笑道:「走吧!跟我們去見閻羅王。」禪師聞言,了知一念的貪愛要毀去他千古的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空中迴響一偈:
若人慾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人人心中有個放舍不下的「玉缽」,可能是財富、名位、愛情、權利等等,若不肯奮力粉碎擱置心頭的玉缽,如何能有一個無所住,光風霽月的心靈桃花源?
四、法身無相不可丈量
佛陀用須彌山王微妙身相為喻,顯示無相的法身是不可丈量的。因為須彌山王身雖大,還是有大小稱量和形色的比較,但是法身之相非世間的大小、形色所能涵括得了。所以,經文說:「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個「非身」是無相之身,有別於須彌山王的有相之身,也就是法身。
佛陀囑付行者,不住授記,不住嚴土,不住得果。證得佛果者即得此「非身」的無相法身,此無相法身,也不可住著執取。《首楞嚴經》卷二: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毛端和須彌的大小之相,可以含攝融通,所謂一毛端現十方國土,一滴水見宇宙萬象。
有一位信徒向無德禪師請教:「同樣一顆心,為什麼說心量有大小的分別呢?」
禪師並未直接回答,向信徒說道:「請你把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信徒依言默造了一座城垣。
「請你再默造一根鵝毛。」
信徒再次閉目默想。
「當你造城垣和鵝毛的時候,是借用別人的心,還是自己的心去構造的?你造城垣和鵝毛,既然是用同一顆心去造作的,可見心是能大能小呀!」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大,什麼動作最敏捷?不是須彌山最大,也不是電光最快速,而是我們的心念,攝受三千法界和剎塵,毫釐大小不過是世俗諦的假名分別。佛陀於第十分抽絲剝繭為我們拆去授記相、嚴土相、佛果相的種種障礙。「應無所住」不是不積莊嚴剎土的福慧資糧,更不是執取無授記無佛果的斷滅知見,而是要我們肯定自性本具足七重樓閣寶樹的佛土,莊嚴自性的無相法身。
學佛人,不舍一善法供養,外在的供養固然有益眾生,但身心圓明靈徹,無一玷染,才是最好的供養。物質有限,情意無量。真心四供養,能自他莊嚴。
一、一爐清香,不如一瓣馨香。
二、一束鮮花,不如一臉微笑。
三、一杯凈水,不如一念清明。
四、一句佛號,不如一聲讚歎。
佛的身相高大殊勝,是從不輕慢一切有情,慈愍一切含識而來。再名貴的沉香,比不上馨香恆久的芬芳;再清醇的水隨物而染,比不上一念不動的清明;千叢萬束的鮮花終有謝盡,哪裡比得上微笑的溫暖;萬億佛號的力量,更比不上一句讚歎,令眾生增上善根的功德。
本章通過解構佛本身的莊嚴,闡明佛法的真諦是「莊嚴凈土」。標目是「莊嚴凈土」,佛與須菩提通過對話,說明真正的莊嚴凈土就是無所執著,連佛在燃燈佛處得到了佛法沒有,菩薩的功德使佛地更莊嚴了沒有這些念頭,也不要執著。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佛法的「大身」——就是「非身」。前人評點說:「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蓋此心清凈,便是莊嚴佛土,悉以外飾為哉?七寶宮殿,五彩棟宇,皆外飾也,此凡夫所謂莊嚴,非菩薩之所謂莊嚴。欲知菩薩莊嚴,當於非莊嚴中求之。
好好學習,天天精進!各位師兄,大家好!今天的共讀就到這裡了, 我們下期再會!
推薦閱讀: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太虛)
※顧偉康《在電腦上讀金剛經》「四句偈」何所指
※金剛經詳解十二
※金剛經研究(吳汝鈞)
※受持楞嚴神咒,感得金剛藏王菩薩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