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能幫助日本經濟振興嗎
日首相:做好東日本毀滅打算2011-03-21 第 1599 期今日話題 「破窗理論」錯在何處「破窗理論」在災後重建中經常出現所有將災難視為一個增長機會的看法,其實都是來自「破窗理論」。這一理論最早出現在法國19世紀著名經濟學家巴斯夏的書里,他假設一個人砸碎了理髮店玻璃窗,這一行為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但是理髮師的不幸卻是社會的福音,它將為玻璃生產商製造出商機,生產商拿到錢後又去購買其他生產商的產品。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他給社會造成的損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給社會帶來的機會卻是連鎖性的。結論是:打碎一塊玻璃,提供了無數金錢和就業機會,得大於失。在災後重建中,這一理論被經常引述,比如有人認為08年南方雪災有利於拉動內需,「9·11事件」也有助於美國的經濟重新復甦,尤其是08年汶川地震,雖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是也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城市需要重建,居民的生活用品需要重新購買,重建和生產這些物品又將帶動上游產業。…[詳細]「補窗」佔用的資源本來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但巴斯夏在提出破窗理論之後又清晰的駁斥了這種理論,理由很簡單,那些因為打碎玻璃而使用的資源,不是和打碎玻璃一起產生的,如果不用資源來實現製造和安裝玻璃這個「看得見的」增長,這些資源本來可以用來實現別的目前暫時「看不見的」增長。此外,安裝玻璃顯然是有成本的,我們打碎一平方米的玻璃看起來為一個裝修工創造了一個下午的就業,但如果我們打碎的是一億平方公里的玻璃,我們就發現如果要修補它的話,整個社會都沒有人能幹別的事情了。…[詳細]提高GDP不等於經濟增長,更不等於物質進步打碎玻璃的行為看起來能夠帶動經濟的增長,如果玻璃沒有打碎,這個玻璃工人在家休息,肯定不如它修玻璃更能創造GDP,玻璃廠多生產一塊玻璃,肯定比少生產一塊玻璃更能創造GDP,這也是「破窗理論」受歡迎的真正原因,因為它確實增進了GDP增長。不過GDP的增長其實並不等於經濟水平的增長,日本大地震之後的重建,甚至救災行為本身,都能帶來很大的GDP增長,但對於災民來說,這個GDP增長對他們沒有實際益處,他們只不過經歷了一場痛苦,然後回到(甚至還沒有回到)過去的生活質量,而他們用於災後重建的這些錢,本來可以用於其他的消費,雖然帶來的GDP沒有災後重建多,但是他們的生活質量卻可以實際提高。…[詳細]日本「補窗」成本高昂日本政府已經不堪重負日本政府是發達國家中最窮的,日本政府目前的債務總額已經達到973萬億日元,超過國家GDP的2倍以上。2011年日本國債到期兌現款為22萬億日元,老年人的年金約為21萬億日元,兩筆相加,就是43萬億日元。而2011年度國家預算中,財政收入部分滿打滿算只有41萬億日元,收入還沒有支出大。而之前內閣通過的2011財政年度的國家預算案中,2011年的日本國家預算為92.4萬元,由於收入只有41萬億日元,51萬億日元的缺口只有靠繼續發行國債來補,也就是向國民和向海外投資機構借錢過日子。前面我們已經說到,「補窗」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玻璃打破得太多,總會出現補不了的情況,而3.11地震據瑞士信貸估算,經濟損失可能高達14至15萬億日元,這對於「貧困」的日本政府來說,就是一個很難補得起的「窗」。…[詳細]發鈔「補窗」面臨極大風險和損失沒有錢又必須「補窗」,就只能進一步發行國債,例如一些人就主張,日本政府應該在災後重建中發行貨幣稅,也就是大量印刷新貨幣。而據最近的消息稱,日本政府也已經表現出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決心。震後,日本政府已經採取了緊急應對措施。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流動性注入和資產購買計劃。日本央行連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也就是向市場投入新的貨幣。截至3月17日,總規模已達51.8萬億日元。所謂財政赤字貨幣化,即政府發行國債,由央行直接購買,相當於央行直接向政府注資,而這一舉動將讓政府進一步債台高築。而必須考慮的風險是,政府的債台高築可能會讓日本民眾對其償還能力失去信心,其結果就是不再願意購買國債。另外,目前日本年輕人由於擔心政府破產,等自己老了以後領不到養老金,已經有35%左右不願再繳納養老金,而政府如果失去這35%的養老金收入,那麼現在發放養老金就更加吃緊。…[詳細]為重建擴大赤字,可能進一步加劇蕭條財政赤字的實質就是國進民退財政赤字也就是政府支出超過收入的數字,其實它的另一個含義就是,政府在財政收入之外,額外多用掉的錢。貨幣的實質是購買力,雖然政府使用的這些錢可能是借來的也可能是直接印刷的,但是可以用貨幣去購買的資源始終是有限的,當政府多用錢的時候,它就可以使用比以前更多的資源,而老百姓即使手上的錢沒有減少,可供使用的資源也減少了。如果政府的錢是對內發行國債得來,這可以理解為了獲取較高回報,老百姓把自己的一部分購買力暫時轉讓給國家;而如果是財政赤字貨幣化,則等於政府不經老百姓同意直接「借來」購買力,等到政府償還國債的時候才意味著對這些借來的購買力的償還。資源是有限的,國家多用,民間就少用因此,財政赤字也好,所謂經濟刺激政策也好,政府的任何大筆用錢計劃,其實都仍然是民間在為其埋單,因為即使政府的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可是它用錢買走的東西卻是民間本來可以買到的。政府越活躍,其實就越是擠占民間的經濟空間。日本是在這個方面有深刻教訓的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所謂「失去的十年」中,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國家投資興建了無數大型項目,從1992年財政年度開始,日本政府四年總共支出54.6萬億日元,結果卻越刺激,越萎靡,凡是國家扶持的產業,普遍產能過剩,國家不扶持的產業,則一片蕭條。例如,政府修建大橋看起來解決了就業,但實際上,當企業需要水泥和建築工人的時候,卻發現水泥和工人都在修建大橋的工地上,那麼企業不得不開花更高的價格購買水泥,用更高的工資吸引工人,同時,在投資一定的情況下,由於成本升高,它只能減小自己的生產規模。…[詳細]「刺激政策」其實都是破窗理論今天在日本,經常可以看到九十年代「刺激政策」的遺產:宏偉高大的大橋卻少有車輛通過,超前設計的公路和高架橋從現在的使用上來看仍然規劃得太過超前。這也是日本九十年代下大手筆提振經濟,然而GDP增長反而變成負數的根本原因:它和破窗理論意義,實現了「看得見」的增長,卻讓應有的「看不見的」增長失去了可能。從「破窗理論」來看災後重建的事實,是人們將本來可以用於改善生活的資源,拿來投入到不該投入(當然也是不得不投入)的地方,儘管這確實能夠帶來增長GDP的成績,但卻不會有人想要這種GDP。災後重建,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而非經濟刺激的機會。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災後重建大概有可能提高GDP,但要指望多難來「興邦」,就像燒自己的房子來致富一樣荒唐。
推薦閱讀:
※一封來自日本的信-2018年日本社會和生活水平現狀
※日本經濟真的嚴重依賴中國嗎? 三
※日本經濟真的嚴重依賴中國嗎?
※東芝崩潰,夏普賣身,除了馬桶蓋,日本電器還值得我們買嗎?
※日本經濟嚴重依賴中國?若打經濟戰日將損失慘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