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的惟一標準就是解決信貸
互聯網銀行發展就像一個微笑曲線,銀行與互聯網公司分處兩端,形成互聯網+銀行以及銀行+互聯網。
微笑的內涵是衝突。銀行+互聯網也好,互聯網+銀行也好,兩種模式都尋求與傳統迥異的增長故事和盈利模式,正在亮出自己的底牌。——大行依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複製能力,以工行「e-ICBC」布局為標誌,應激求變,來勢兇猛。——以首任行長曹彤離開微眾銀行為標誌,業界對於網路銀行發揮鯰魚效應的厚望,頓時多了幾分清醒。一種看法認為,銀行會逐漸細分、垂直、更加差異化,微眾銀行理想模式是利用銀行的專業優勢成為重要平台,對接資源。但在具體業務上,因為如「面簽」問題的複雜性:現場開戶確定為網路銀行獨立開戶的先決條件。網路銀行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獨立開戶的願望破滅。微眾銀行開業迄今推出的業務,中規中矩,「狼性」暫時潛伏。
如果能把互聯網及其他相關渠道做好,則全功能銀行更勝一籌,美國的富國銀行就是先例。工行準備在此大有作為,推出了「融e購」電商平台、「融e聯」即時通信平台、「融e行」直銷銀行平台以及系列互聯網金融產品,其互聯網戰略現在更升級到2.0版。銀行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尋找和搭建高頻次的場景和產品?互聯網+銀行,銀行+互聯網,各有優勢,各有挑戰,正在相互博弈中展開演化,而最終都要落實到回歸金融的本質,在平等的競技場上,拋開不符合市場的思路與操作,針對融資需求真正創造價值:要盤活存量,要解決信息不對稱,要管理風險,要拼成本。正如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在專訪中告訴財新記者的那樣,「互聯網銀行成功的惟一標準就是解決信貸。」輔文一
大行應激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張宇哲 王玲9月29日,工商銀行宣布網路融資中心成立。這是繼3月工行發布互聯網金融品牌「e-ICBC」之後,工行高調推出的又一個互聯網戰略。
「融e聯是信息流,融e購是商品流,融e行是資金流,三流合一,最後想解決的是信貸問題,這是商業銀行的根本所在。互聯網金融能否成功,我覺得就是能否在信貸方面獲得成功。」9月中旬,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形成「三個平台一個中心」,由此構建「互聯網工行」藍圖。
在好資產難覓、不良資產壓力大、利率市場化及降息壓縮利差的當下,面對互聯網金融步步緊逼如何反擊,這是銀行必須講的一個故事。縱觀各大銀行,互聯網金融戰略普遍走向「大而全」路徑:工行試圖再造一個「網上工行」;農行以縣域、「三農」市場切入;建行耕耘電商、網上銀行及手機銀行;中行提倡開放式的金融生態。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大行或高調或低調,均需面對現實的尷尬:銀行系電商、銀行系社交平台,本非銀行專業所在,如何做出特點?在經濟下行期,信貸又如何做到批量、放量?「一兩年前大家頭腦比較熱,現在看得比較清楚了,金融沒那麼簡單,隔行如隔山,最好還是各自做各自專註的事情,然後形成一種戰略協同。」一位招行高管指出,現在招行的做法是,拿出招行內部有較強互聯網屬性的、有競爭力的業務,單獨地和外部戰略資源對接,以此解決了流量問題。一位已跳槽至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前銀行高管指出,目前市場上銀行提供的互聯網產品同質化嚴重。「關鍵是怎麼用互聯網思維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能不能給客戶提供不一樣的產品和價值?」調整「所有的平台客戶目標都是億級以上,在中國要做第一、第二。」談及未來規劃,工行董事長姜建清頗為自信。截至2015年6月末,前述平台中最為成熟的「融e購」註冊客戶約2000萬,離目標尚有明顯距離。要在一年時間內將客戶數翻數倍,之所以設定這種目標,還是因為對存量客戶線上化、迅速放大規模有期待。一位銀行業資深專家提醒:「互聯網化不是簡單的人數累加,而是個有生態的場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互聯網金融從支付功能開始,是自然推進的,從衣食住行慢慢做到貸款、理財等需求;銀行的做法卻完全相反,是從金融服務往生活服務走。路徑不同,動力也不同。3月發布的「融e購」電商平台、「融e聯」即時通訊平台、「融e行」直銷銀行平台運行僅過了半年,工行的互聯網金融戰略也出現明顯調整。「融e購」不僅要做B2C的電商平台,還要做B2B和B2G(G指集團採購)。「融e行」被被賦予整合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渠道打造開放平台的使命。三個平台中,工行決定傾斜資源社交平台「融e聯」上,「明年達到億級以上規模。」而截至2015年6月末,「融e聯」用戶僅為130萬戶。
有業內人士很難理解工行為何要做三個平台。「工行三個平台,流量自己被自己分散了。做三個App是容易的,但是業務的經營、產品的迭代很難,BAT(指百度、阿里及騰訊三家互聯網企業)也不敢隨便做多平台。」對此,姜建清指出,「融e聯」「融e購」「融e行」及網路融資中心是一個整體,「你在融e購買東西後,支付用融e行,用融e聯通知你交易信息,發生貸款時則通過網路融資中心。」不燒錢的電商工行「融e購」是一個以銷售商品、金融產品為主的電商平台。據工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侯本旗介紹,該電商平台從日常消費擴展到地產、旅遊、汽車、教育、集中採購,形成跨市場的綜合服務能力。比如地產方面,工行與萬科合作,一些城市萬科項目的購房者登錄「融e購」平台認購1元權益卡,即可享1元抵1萬元的房款優惠等。這種交易主要過程還是在線下,並非純網購,而是線上線下的整合客戶營銷方式。此前,萬科集團總裁郁亮透露,在一個月的試水期內,萬科已經在「融e購」平台上實現1.2億元的交易額,計劃在2015年內做到100億元。但這一目標已經提前完成。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姜建清透露,萬科在「融e購」上賣房已超100億元。2012年6月,建行上線「善融商務」,為銀行業首家電商平台。三年過後,中小銀行的電商平台大量關閉或轉型為直銷銀行,惟有大行都還在努力。據財新記者了解,工行在「融e購」上的投入不高,並非像互聯網企業不斷「燒錢」。「融e購沒收萬科一分錢,但萬科也給工行創造了價值,雙方合作更緊密。」一位工行人士說。
這種做法是有爭議的。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銀行最大的優勢是資金,如果不捨得投入,靠什麼做大?阿里、京東做了多少年電商才有了今天的格局。」姜建清則認為,通過不斷燒錢拉低商品價格,這種營銷客戶的模式並不可取。工行的做法是,對入駐商戶免收手續費,可以直接給入駐商戶貸款,積分可以直接在電商平台上使用。半年報則顯示,「融e購」的成交額達到2000億元。這一成交量僅次於7000億元規模的天貓、2600億元規模的京東。業內曾質疑是否刷單,工行人士回應稱,「內部在做核查,目前並沒有具體結論。」建行相關人士承認,做電商僅是互聯網金融版圖的一部分,「我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去跟京東、阿里比拼。」2015年半年報顯示,善融商務累計商戶5.7萬戶,會員近1200萬;上半年交易額近300億元。農行的「E農管家」累計商戶2萬戶,交易7億元。中行的「中銀易商」累計商戶1.5萬戶,註冊用戶120萬。銀行系電商難聚個人消費者的流量,但對公機構客戶或為銀行的優勢。農行選擇了縣域電商領域,面向農戶和農業生產全過程,提供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E農管家」也主要是將農村零售商與縣域批發商之間的採購活動線上化業務。中行重點發力本外幣跨境電商服務,推出一體化電子保函、跨境電子支付結算等服務。同時,中行在同業中率先提出開放平台的概念,將銀行後台交易介面開放給分行、外部合作夥伴、第三方機構等,將金融服務融入延伸到生活場景中,比如醫療服務、出國金融等。相關負責人稱之為「融入式電商」。侯本旗認為,通過電商可以發展供應鏈金融,對電商平台上的企業及其上下遊客戶提供融資,「上千億元的信貸需求就出來了」,進一步做集中採購模式,大型集團客戶搬至網上,「融e購」則成為了核心企業提供公共採購的平台。有資深銀行人士指出,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在於尋找到核心企業,而非電子商務本身。一家企業的上下游可能覆蓋全國,一旦涉及異地授信,各家分行之間就難以協調,尤其對大行而言,這或許是發展供應鏈金融更應解決的問題。突破直銷銀行困境
目前,全銀行業有30多家直銷銀行,大行惟工行在做。因涉及存款分流,直銷銀行往往需要跟零售條線部門博弈。此外,銷售也較為傳統。一位網路銀行高管指出,傳統銀行做直銷銀行的獲客方式,最終往往以採取分支行層層分配任務的形式結束。經歷一番摸索,工行將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渠道整合,注入原直銷銀行「融e行」的品牌,從內部封閉的線上平台變為開放式網上銀行平台。「對於工行規模來講,單做一個直銷銀行效果不是很明顯,所以把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後台整合了。」一位工行電子銀行部人士指出,「融e行」重在開放,在技術上已經實現了對接其他金融機構的可能,明年將全部開放。最終是對同業開放,基金、保險、證券都可以通過標準介面在上面賣東西,甚至包括其他銀行。「這樣,融e行就變成了金融業的亞馬遜。」目前,這種代銷理財的業務,實踐者有螞蟻金服的招財寶、騰訊的財付通以及微眾銀行的理財平台。其中,招財寶和財付通流量優勢明顯,且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同業競爭問題較小,工行有何優勢?對此,侯本旗指出,工行擁有海量用戶。目前,工行有2億網銀用戶和1.6億戶手機銀行用戶。「用戶多了自然吸引機構,機構越多產品的競爭力越強,對客戶越有利,由此形成雙邊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工行自己也生產銷售大量的資管產品,存在產品競爭的問題。對此,侯本旗指出,要超越交易思維,變成平台思維,後者能帶來比賣工行本身產品更多的流量,更多的客戶黏性。「這筆交易沒賺錢,但有機構的入駐費、交易傭金。」但也有工行內部人士指出,入駐的產品要注意產品兌付風險,不然會形成工行的聲譽風險。「產品能不能入駐,涉及到對產品的風險審核。」代銷第三方理財產品在線下網點本身就有很多糾紛,銀行教訓很深刻,「從平台的角度可能還是想開放化,但在做的時候還是需要比較審慎。」打造社交平台工行推出「融e聯」這一即時通訊工具更令市場意外,目標則是「中國即時通訊的第二名」。姜建清指出,「融e聯」將成為工行所有金融服務的入口,開放給所有工行或者購買過「融e行」上產品的客戶;同時也是內部辦公通訊的工具,「這是我們內部的黑莓」,還是客服的載體,很多理財經理可以藉此跟與客戶溝通。
侯本旗指出,工行推出的「融e聯」即時客服平台,具有針對性的營銷推廣以及專業的金融交流圈等功能,搭建起客戶與客戶經理、在線客服之間的交互平台,使得大規模、個性化、全天候服務,將顛覆傳統客服中心被動應答的服務模式。據財新記者了解,工行有2萬左右的客戶經理,一般是服務私人銀行等高端客戶。「如果靠幾萬的客戶經理去服務幾億的客戶肯定是做不到的,這也是為什麼中低端的客戶沒有被大行服務到的原因。」一位工行相關人士說。圖景美好,實踐起來卻絕不會輕鬆。建行網路金融部人士以淘寶旺旺和來往這兩款通訊工具舉例,「淘寶旺旺內嵌在淘寶、天貓的平台上,這個流量是真實的、這個社交平台是場景化的,是基於交易行為的。但是阿里又去做來往,生造一個社交平台,就做不起來,因為沒有場景。」他認為,銀行要做社交,可以有兩種做法。第一,直接和開放平台合作,比如建行和微信合作,截至8月底,微信上的智能客服已經超過人工客服數,一年就做到了2000萬。第二,依託網銀和手機銀行,建立客服渠道。「手機銀行的渠道本來就是真實的流量,社交就內嵌在這個場景中。」再造網點對於銀行而言,網點本是最主要的獲客渠道。但互聯網的出現,尤其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蓬勃發展為甚,一般銀行的簡單功能均可以在網上直接實現,大多數銀行網銀對線下的替代率已經達到了85%以上,部分銀行的替代率甚至已經達到95%。「網點確實需要警覺,金融網點的空心化、商業網點的金融化,兩者同時在發生。很多商業機構在做金融業務變成銷售終端;而傳統網點客流量在減少。」一位銀行高管說。四大行中,農行有2.4萬個網點,工行有1.8萬個網點,建行有1.3萬個網點,中行有近1.1萬個網點。「物理網點本來是最大的優勢,現在是最大的成本。如果把網點去掉,銀行就只有劣勢了,所以不能簡單切除,而是要思考網點如何煥發出新的生態。」曾剛說。姜建清指出,將來工行大量網點將轉變功能,為周邊社區服務。不同的社區,不同的網點功能。「比如說像西單、王府井,可能重點是服務周邊的商鋪,可能客戶線下看商品,直接通過線上的支付。」
此外,銀行還想讓網點變「輕」,降低人工成本。姜建清指出,比如網點裡可能會有大量的自助設備,大量人員逐步從櫃檯里走出來做營銷。一位民生銀行智能銀行經理指出,據內部測算,全行推廣智能銀行可節約3000人以上。但也有銀行人士提出異議。建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指出,基於網點的智慧銀行雖然很新穎,但實際效果有待觀察。因為移動終端發展很快,而這類智慧銀行會受物理地點的限制。他認為,銀行只有將業務搬到移動終端中,沿著移動化方向創新和研發產品,成為客戶身邊的 「金融管家」「購車助理」「買房顧問」「旅行之友」之類的角色,才能得到客戶親睞。在這種趨勢下,銀行網點、ATM、POS,甚至包括網銀都會退居次要地位。銀行O2O涉及流程再造,如何有效融匯線上線下,仍將是未來的大課題。信貸標準化工程經濟下行風險加大,金融脫媒趨勢不可逆,未來銀行如何尋找到好的資產,成為了最重要的命題。姜建清認為,工行的信貸分成兩種,主要針對大企業、大項目的這部分繼續按照專業化的路徑做;其他的融資,則要走標準化道路。「主要就是利用大數據,申請、審批、發放都在線上操作。」後者就是工行要打造的網路融資中心。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整個行業均處於積累數據、探索模型的階段,未有一家銀行或互聯網公司的網路信用貸款放出巨量,形成可複製的規模化產品。目前銀行所謂的標準化,更多指的是在後台服務上的程序,而非利用數據建模,實現風控模型的批量化操作。就連專註做網路貸款的螞蟻小貸,貸款餘額也才500億元。「批量化線上獲客模式很難,銀行都是線下盡調,線上僅作參考。」前述大行人士指出,這是由銀行的風控文化決定的。銀行的優勢在於風控,這來自銀行數十年、幾十萬信貸員的積累,僅從線上信息來做幾乎不可能。姜建清也說,「將來審批貸款會越來越多走向標準化,沒有人為因素干擾,根據大數據的概率論來把握信貸風險,對數學模型要求比較高。但不能忽略客戶經理一線的調查。」
曾剛認為,現在的網路貸款大部分是提高放款速度。「銀行提高貸款效率,跟支付提高效率,不太一樣。」他指出,貸款最根本的還在於風控,「提高效率或許能把好客戶搶走,但萬一把壞客戶搶走,就先踏雷了。」大象跳舞「銀行做互聯網當然可以,但有沒有互聯網公司一樣的體制、拼勁、人才?」一位互聯網公司高管說。許一鳴指出,銀行組織機制理想狀態是該收的收,該放的放。「什麼該收,什麼該放?沒有統一答案,只能靠摸索積累。」以工行為例,工行的電子銀行部牽頭負責互聯網金融的三大平台,既有營銷職責,也有對互聯網營銷中心產品的牽頭職責。而對這個部門的考核,主要還是「融e購」相關的營銷指標和任務,包括客戶數、交易量等,同時還有傳統網銀、手機銀行等考核等。在流程方面,工行此前的還是條塊管理,現在已經根據互聯網金融形成了跨部門的迭代團隊,從個金、銀行卡、運營管理、科技等前後台抽調而來,工作方式相當於集成辦公,「現在大家一起在辦公室討論,會議紀要形成完達成一致後,就可以開始幹活,然後開發測試,流程大大簡化」。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銀行要做互聯網銀行,最好是獨立分拆成子公司等類型。一位銀行高管說,子公司的好處,一是得以體制上的突破,「要從激勵考核機制上改變。傳統銀行成立一個分行,基本要求當年盈利,虧損的話第二年就要換行長了。但互聯網盈利模式就是不一樣的,京東虧了多少年?」二是相對獨立於現有銀行,擁有較為中性的身份,對同業合作、打造開放式平台有好處。據財新記者了解,也有投行建議工行將互聯網業務分拆出來:「如果平台做到了億級用戶規模,任何一個的估值都能到幾百億美元,而傳統銀行的估值僅是1倍市凈率。」目前,工行暫無將平台獨立分拆出子公司的打算。
前述工行內部人士坦言,現在幾大平台還待發展,談獨立過早,又涉及到部門間如何協同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金融大大加速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這對銀行衝擊最大的是零售客戶。隨著支付場景的不斷完善,銀行零售領域將遭遇極大的挑戰。曾剛認為,雙方即使有合作,但衝突會越來越明顯。「第三方移動支付的使用頻率超過銀行,網路消費金融有非常快的銷售能力,降低了客戶對銀行賬戶的依賴程度。」一位專家指出,在過去的銀行與銀行的競爭中,銀行模式同質化很嚴重,大行往往因為客戶資源多、網點多,哪怕股份制銀行先做,但大行仍然很快就超過其他銀行了。「不改變業務架構,線下簡單複製,這個模式今天已經行不通了。」他認為。「工行有很好的條件做互聯網金融,資產、網點、利潤、客戶,但還需要找到切入點。」前述專家分析,銀行嘗試做互聯網金融是好事,但要做好,關鍵在於制度。「三流合一理論很對,互聯網上流量為王,但問題在於,怎麼形成流?」他說。輔文二
微眾難題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成立不到一年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下稱微眾銀行),豪華高管團隊發生重大變動。9月18日,微眾銀行召開董事會,行長曹彤正式辭職,監事長李南青接任行長。
2014年底,受相關監管部門的要求和推動,微眾銀行開業,被寄予倒逼傳統金融業改革、發揮互聯網金融鯰魚效應的厚望。聚光燈下的微眾銀行,一舉一動都備受市場矚目。「我們都要被晒傷了。」一位微眾銀行員工說。遠程開戶未能實現,微眾銀行業務陷入難以拓展的尷尬境地。目前微眾銀行推出了兩款中規中矩的產品,一是借道微信、QQ渠道的消費貸款「微粒貸」,二是通過App代銷貨幣基金、保險資管等理財產品,實質與現行多家直銷銀行無異。前者尚未放量,後者在近期又陷入與招商銀行的「代扣」介面風波中。同時,據財新記者了解,另一家網路銀行——浙江網商銀行主要是整合螞蟻小貸業務,App早就做好,「阿里系」電商平台上的賣家已經可以使用,但並未向社會公眾開放。「推向公眾弊大於利,確實沒有什麼拿得出的東西。」該行一位高管坦言。當網路銀行橫空出世之際,理想模式是通過互聯網形式實現開戶,左手吸收海量低成本負債,右手通過銷售資管產品實現資產出表,由此打造一個輕資產、海量客戶的銀行。但當遠程開戶落空後,網路銀行不免落入尷尬困境。「互聯網銀行在中國產生,是市場和監管互動的結果。」一位業內高管對財新記者指出,目前微眾銀行在一個正常的階段,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變成一個平台,生成一個生態。「這個磨的過程,對任何機構都是一樣,要給微眾銀行多一點的時間。」曹彤離職背後對於曹彤的辭職,市場議論紛紛。資深市場人士吳小平認為,這折射出互聯網金融的套利空間在被壓縮。「微眾或曹彤的問題,其實是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所面臨發展窘境的一個縮影。」2014年11月,曹彤接受騰訊集團的邀請,放棄進出口銀行副行長的中管幹部身份,下海出任微眾銀行行長,重返商業銀行一線。「當初吸引我的,還是互聯網銀行這個理念。」曹彤曾坦言,他在中信銀行也做了互聯網金融的嘗試,但是效果寥寥,畢竟傳統銀行機制很難推進互聯網的激勵。但僅過了大半年,曹彤就決定離開。曹彤的新身份是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並牽頭成立廈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兩家公司均與資產證券化業務相關。據財新記者了解,微眾銀行的大股東騰訊集團也入股新公司。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也公開表示,未來會保持合作。據財新記者了解,在7月初,曹彤就已口頭向董事會提出辭職,當時他有兩個可能的去向,一是作為民生銀行行長候選,二是創業,做資產證券化相關業務。7月底,有關部門推薦工商銀行副行長鄭萬春出任民生銀行行長。「一個十幾人組成的創業團隊,有人在早期離開很正常。」一位微眾銀行高管稱,當時董事會人士也未對其多做挽留。曹彤緣何匆匆離職?市場常用傳統金融文化與互聯網文化的衝突看待此事。業內人士認為,文化衝突僅是表象,對銀行及金融業未來演化的理念存在差異,才是根本原因。「我們講互聯網金融都是講B2C,C端聚人氣,但是准入門檻非常低,因此很難有盈利模式,大部分B2C的平台都是活在一種很焦慮的狀態。B2B的互聯網金融與此截然相反。從B2C到了B2B的互聯網金融平台,也跟微眾銀行一樣需要去探索嘗試,總要有人去做這些事。」曹彤曾如此闡釋他的選擇。曹彤所做的B2B,是場外固定收益市場的資產證券化平台,他想為這個行業提供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服務建立一系列標準,包括評級、徵信、清結算,等等。為什麼不能在微眾銀行內部做?9月21日,顧敏表示,「微眾銀行定位為互聯網平台,我們希望在資產證券化的大潮里,不去做產品的製造者或組合者,而是成為產品的分銷平台,能夠協助這些做資產證券化的專業機構,把更好的產品推到消費者手上。」曹彤想要做的,則是前者——產品的加工、組合、製造者。除此理由,微眾銀行的高管需要適應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管理者角色,較為尷尬。網路銀行的運營機制與組織架構,與傳統銀行截然不同,這就對高管分工和管理提出了挑戰。傳統銀行有具體的部門條線制,架構明顯為「豎」;微眾銀行的業務都按產品線走,跨部門聯動非常緊密,架構更多呈現為「橫」,「一個App出來,從基礎IT搭建到運營,有橫有豎,整個銀行幾乎所有人都在跟著動。」「走進一家傳統銀行,你一定會看到很明確的部門條線,這地盤是我的,你們誰都不能動。如果去經營一家互聯網銀行,很難做出真正的互聯網產品。」一位接近微眾銀行的高管表示,「傳統銀行都按模塊分,這個模塊該配你就配你;微眾銀行是按照產品線,產品線所涉及的東西你可能都可以做,也可能都不能做,所以你的產品能不能夠上是非常關鍵的。」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年僅41歲的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富有激情,勤奮活躍,對於各大項目也很關注,幾乎事必躬親。具體分工方面,顧敏負責審計、科技和戰略;曹彤負責具體業務,及風險、運營、財務、人事和辦公室。分析人士指出,這樣的架構分工在傳統銀行很常見,但對於一家更像互聯網企業的銀行而言,較難發揮作用。「傳統銀行每個部門都有一些大型決定、戰略要做,要考核達標,微眾銀行戰略已經很明確了;高管們要跳進來做項目經理、做細節,但又不可能沉得那麼深。」一位接近微眾銀行高管人士也指出,微眾銀行內部的平行溝通較少,由於是產品線的工作流程,很多事情也無需向行長彙報。在他看來,接近退休年齡的繼任行長李南青,系一種過渡性安排,「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人。行長不需要管事情,甚至未來微眾銀行可能也不需要行長。」另一位知情人士也總結稱,「從本質上來說,網路銀行的高管跟傳統銀行的高管角色是顛覆的。應該具備的認識是:無論董事長、行長,你的角色是服務於你的組織的,你不能指揮你的組織。」據財新記者了解,微眾銀行高管工資豐厚,有的年薪高達千萬元,知情人士稱之為「富二代創業」。一位業內高管指出,創業團隊高管都是豪華配置,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除顧敏及曹彤外,微眾銀行其他高管來自的「平安系」居多;同時,三位副行長梁瑤蘭、黃黎明、鄭新林,在業內都相當資深,能夠獨當一面。「創新的產品一般都是草根創造出來的,再引入一位有經驗的高管來領銜,帶領產品做大即可。這些都是很有想法的能人,如何協調?」業務推進目前,微眾銀行業務僅有網路消費貸款及代銷理財。8月底,微眾銀行首席戰略官陳峭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微眾銀行形成了三條清晰的業務條線:消費貸款、財富管理、平台金融。9月21日,「微粒貸」嵌入了微信的場景,仍然跟在QQ上一樣,為白名單制主動授信。根據風控模型對客戶有一個預授信額度,最早20萬元;無抵押擔保,按日計息,一般日息萬五。據財新記者了解,目前「微粒貸」還未放量,僅有十幾億元規模,其中4億元左右是騰訊集團內部員工;客戶僅10萬左右,運行穩定後將向用戶進一步開放,真正實現批量獲客。騰訊2014年財報披露,已經綁定銀行賬戶的微信支付和QQ錢包的賬戶數量已經超過1億。微信支付的後台是財付通,「微粒貸」與財付通進行一定的分成。「這就夠做好幾年了。」多位業內高管也認為,消費金融是片藍海,空間很大,「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分期本身就是銀行的專業業務,微眾銀行適合做。」財富管理方面,8月中旬,微眾銀行上線獨立App,銷售理財產品「活期+」「定期+」。前者為貨幣基金,後者為代銷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如保險資管計劃等。微眾銀行副行長鄭新林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指出,財富管理的目標是,能夠在微眾銀行的平台上,實現各種資產的靈活配置,「一個產品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策略,目前我們的策略是高收益和吸引客戶,在產品銷售上了一定量後,我們會增加資產配置,屆時客戶在微眾銀行就能實現一站式遷移。」微眾銀行在財富管理的優勢,是作為分銷平台能吸引海量用戶的可能:「我們整個架構跟傳統銀行大不一樣,傳統銀行一筆業務要過好幾個部門,假設每個部門收千五的手續費,2%的收益就沒了。我們一站式全部搞定,成本很低。」鄭新林說。與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相比,平台金融的進展較為緩慢。2015年初,副行長梁瑤蘭率領的信用卡團隊分拆到小微和個人金融部門,且小微部門分為十幾個項目團隊,還在不斷尋找場景平台。據財新記者了解,目前微眾銀行在跟大眾點評網談合作,商戶端有現金管理、理財、貸款、支付需求;消費者端有支付、貸款、理財等需求。「理財的需求在任何時間點都有,只要你的產品收益率夠高,就會有吸引力,完全可以把點評看做分銷理財產品的渠道。」「場景是有的,但要看場景能不能用,植入進去如果還要按照傳統調查審查,就違背了網路銀行的本意。」一位從事網路信貸的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大量的平台,可貸款的客戶就那麼幾十家。大眾點評上的每一個平台都不一樣,旅遊公司、婚紗攝影、電影城等,還要線下看是否真假,做不出批量化、可複製的模型。」「微眾銀行的進展很正常。第一年做三件事:系統、產品和監管。」一位微眾銀行高管說,自主開發的核心分散式系統按時間點推進;產品也差不多完備,信貸、理財均推出;除了「面簽」制度未能突破,其他該拿到的資質都拿到了,包括銀行間市場、外匯市場、基金代銷、清算結算等。「這大半年,除了最重要的監管政策突破,該乾的事情都幹完了。這三件事都做到了,甚至超了進度。」落空的遠程開戶央行不再專門對遠程開戶制定政策,通過全功能賬戶與受限功能賬戶的設置,使無物理網點的網路銀行的賬戶功能,回到了與第三方支付機構一致的起跑線。「網路銀行是全新的,幾乎每一個監管政策都要根據網路銀行做出一定的調整,要麼網路銀行適應線下的現有政策,要麼監管給網路銀行制定新的政策,這是個互動的過程。」一位網路銀行高管指出,遠程開戶對於銀行賬戶而言,可謂是一個顛覆,「監管部門怎麼來解決都是對的。」「我們也可以選擇設立一個物理網點,讓人們來開戶存錢,但是這樣的銀行已經結構性、區域性地過剩了,之所以要做網路銀行,是一種自我追求。現在跟直銷銀行沒區別就沒區別,總會探索出一個方向的。」這位高管說。央行指出,沒有物理網點櫃檯的網上銀行,需自己想辦法解決開戶問題,可以委託其他有物理網點的銀行代理實名認證,以實現現場開戶。對此,另一位網路銀行高管表示這並不實際,並不會採用代理櫃檯的方式實現開戶。「代理開戶這種模式,不管是放在微眾銀行還是網商銀行,都是不現實的。」前述高管認為,出於客戶競爭壓力,銀行首先就不願意幫網路銀行開戶;其次,沒有一家銀行能夠支撐這兩家銀行的潛在客戶量。「開戶是一件耗時較長的事情,一個網點被多塞進去100個人,網點怎麼服務得過來?」再者,假設銀行可以代理開戶,但是微眾銀行無法控制開戶時的客戶體驗。「假設客戶到某家銀行去排隊,一旦對方銀行的服務態度不好,我的客戶就回來投訴我。但是,那家銀行的櫃員為什麼要在幫我開戶的時候態度好?」他還指出,即使兩家銀行能夠分享客戶,雙方分成,但是也不現實,因為代理開戶的成本實在太高。至於VTM(遠程視頻櫃員機),也不現實,VTM還是需要借用現有銀行的網點服務。「我們說想做普惠金融,就是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做,代理的邏輯實際上是增加了我的成本。」前述高管說,如果一個客戶已經到了其他銀行網點,為什麼不直接開那家銀行的戶,非要開網路銀行的賬戶呢?「這相當於監管硬塞了一條路給你走。」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從業者認為,「如何建立行業標準?可能標準先於實踐嗎?」這缺乏一個基礎設施的建設。現在微眾銀行的App,綁定第二張銀行卡時需要應用人臉識別技術,但這只是一個風險補充手段。因為綁定第一張卡,受限功能賬戶要求錢只能回到這張卡;但一個人綁定了兩張卡,存在極端情況下把錢拿走的可能。「問題要分為兩步:要不要有賬戶?沒有銀行賬戶的話,是不是活不下去了?」一位微眾銀行高管說,微眾銀行當然想要全功能賬戶,享有所有的支付功能。「代銷理財有個麻煩,僅靠支付賬戶實際上很難走下去,因為交易成本會很大,錢的每筆轉入轉出,合作銀行就要收一道手續費。」但在目前,肯定不會把全部身家賭在銀行賬戶的成功與否,而是賭在人臉識別是否被認可上面。鄭新林也對財新記者表示,將來肯定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實現真正的全功能賬戶,只是現在還沒有去突破而已。「我們已開展了刷臉識別應用,也是為了將來賬戶能實現支付和消費功能提前做準備。無論未來政策如何變,我們都會積極應對。」「代扣」風波9月中旬,當用戶通過微眾銀行App綁定招商銀行卡時,已經無法成功。這是由於招行單方面關閉了對微眾銀行的核身介面。這意味著,新增的微眾銀行客戶不再能來自招行。核身介面是代扣介面的前置。招行的官方回應稱,因代扣介面的濫用對客戶資金、信息安全帶來很大威脅,近期在逐步進行清理和整治代扣介面。據財新記者了解,問題出現後,招行與微眾的相關高管也碰面過幾次商議對策,但並無更新進展。一位大行相關高管指出,未來央行的小額支付系統有開放可能,作為以卡開卡的基礎設施來做,目前還在徵求意見之中。招行表示,若支付機構沒有正常和銀行建立有效法律關係,隨意將代扣介面應用於其他大額交易場景,將對客戶的資金及賬戶信息安全帶來較大的隱患。但多位業內人士都指出,代扣業務比較正常,銀行跟第三方支付機構都有代扣合作。「兩家銀行都在深圳,微眾銀行新增客戶中,來自招行的客戶可能多一點。」一位接近招行的高管表示。前述大行高管則指出,核身介面是以卡開卡的前提,「客戶的敏感信息如姓名、賬號、手機號、身份證號等,都要送到這個介面進行校驗,招行關閉核身介面的目的,就是不想讓客戶流失給微眾。」據財新記者了解,工農中建四大行從一開始就沒有開放給微眾銀行的核身介面。「大行和這類機構角色是不相容的,彼此就是搶生意,搶的是資金、客戶。中小銀行缺少渠道,可以跟微眾銀行團結起來縱橫聯合。」另一家大行相關業務負責人說,「銀行的生命是客戶,只有小銀行能跟他們合作。」「同業合作是很難。」一位微眾銀行高管坦言,該行三分之二的業務都跟合作平台有關,依賴於同業合作。惟一無關的是微眾銀行App,但這也受制於幾方,一方是提供產品的製造端,要看金融機構的產品本身如何;一方是產品的消費端,要看用戶規模如何,體驗如何。「可以說我在控制它們兩端,但也可以說它們都在控制我。」前景如何據財新記者了解,微眾銀行最初三年都不計劃盈利。對於高管們的考核,也是按照互聯網企業的辦法,比如看流量、看用戶規模等。一位微眾銀行的股東說,「今年計劃是虧損四五個億,微眾銀行的高科技投入大,獲客成本大,跟傳統銀行完全不一樣,我們也做好了虧損的準備。」「微眾銀行是為創新而生的,不是為傳統而生的。」一位接近微眾銀行高管人士說,「董事會對我們的要求就是:你要大膽地嘗試。反而是我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據財新記者了解,內部可能希望用戶數在今年達到百萬級別,但目前尚存距離。「根源還在賬戶。開賬戶這關過不去,銀行價值就非常低了。」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賬戶不突破,微眾銀行很難有起色。同時,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去存款化、存款理財化已是現實,銀行牌照能夠吸收存款,但是否還有必要吸存攬儲?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不要把微眾銀行當成銀行,要當做互聯網企業來看。「把微眾銀行當做新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跟騰訊整合起來,就有發展潛力。騰訊金融的潛力在微信。」另一位股份制銀行行長也持同樣意見。「騰訊如果想清楚的話,把微信做起來,要比單獨做一個金融機構好。要做流量,微信自己做金融就行了;想把價值變現,就跟外部銀行合作。」但現在騰訊僅持股30%微眾銀行股份,如何理順微眾銀行與財付通的關係?對此,陳峭認為,不需要特別去理清兩者關係,「大家都在發展,資產管理市場還在萌芽階段,這個市場夠大,騰訊對在同一領域有不同的布局也不奇怪。」另一位高管也持同樣意見,「這是一個階段性的重疊。一旦微眾銀行賬戶問題解決,跟財付通自然分開。沒必要這麼糾結,把騰訊作為投資方來看,就覺得有類似的業務很正常。」「我為微眾銀行點贊。」已經辭職的曹彤,在9月21日新公司成立後的晚宴上,被問及「怎麼看微眾銀行」時,他思考了一下,用了一個網路用語總結。曹彤指出,沒有哪家銀行使用賬戶在對方銀行、業務在自己銀行里的模式,微眾銀行從業務流程層面,還有很多技術難點去突破,這些經驗都變成了行業的經驗。微眾銀行對於監管也有極大的價值。過去所有的監管都針對線下銀行,有了互聯網銀行後,幾乎每一個政策都要做出一定的調整,「這是互動的過程,拉長歷史來看,微眾銀行在一個正常的階段。」推薦閱讀:
※他把路邊的石頭賣給人當寵物養,半年賺了600萬美元!神忽悠
※python實現qq截圖
※台劇網經典台劇有哪些?
※小米是互聯網公司?簡述雷軍的互聯網情節
※悟空問答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