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凱 : 領導為什麼聽不懂話

謀士就是幫人出主意的人。

能幫別人出主意的人,當然是智力過人。但能幫別人當皇帝的,自己往往只能跪在地上求別人聽自己一回;能幫別人打勝仗的,自己往往手不能縛雞……這大約就是專業化分工的妙處。

(霍青《楚漢傳奇》飾演張良,圖為電視劇劇照,源自網路)

人們說起楚漢相爭時的著名謀士,往往首推張良、陳平。這當然是因為他們輔佐的劉邦獲得了成功,他們的謀略和功績更多為人所道吧。按謀略而言,楚漢相爭時的一流謀士,還可排出不少。范增算一個,蒯通算一個,李左車也算一個。

這些人里,張良既是一個戰略家,又是一個戰術家。在輔佐劉邦入函谷關、取得破秦第一功的過程中,張良的策略十分穩妥可靠。這證明了他的戰術謀略素養。戰略上就更不用說了,他一直隨侍劉邦身邊,高招迭出。劉邦自己親口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子房……

最能體現張良戰略素養的,莫過於他幾句話推翻酈食其的分析,這一分析是酈食其給劉邦出的關於分封六國之後的策略建議……在飯桌上剛把八條理由分析完,劉邦把正吃的東西吐出來,大罵給他出主意的酈食其,下令趕快銷毀那些準備去分封六國的印信(《史記·留侯世家》)。

陳平是個陰謀家。就其陰謀而論,也能既算一個戰略家,又算一個戰術家。其分析劉邦和項羽的長處短處,定下離間項羽與其最有才能的部下的關係的策略,並將之成功實施,確是為劉邦取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項羽的主要謀士就是范增了,因為項羽自己也有點謀略,可能是自認為文武雙全,不需要聽別人的計策,所以幾乎未見什麼他聽從別人計策的記載。韓信就是屢屢給他獻計不聽而轉去投奔劉邦的。陳平也是。

范增能算是個戰略家,他出來主動給項梁出主意時已70歲了,出的第一個主意是讓項梁找個楚王的後人立為楚懷王,此舉無疑是個高招兒,為項家在眾義軍中凝聚人心、脫穎而出起到重要作用。

范增給項羽出的另一個有名兒的招兒是在鴻門宴上殺劉邦。但他顯然不是個戰術高手,讓項莊舞劍、給項羽頻頻舉玉玦……最後還是眼睜睜看著劉邦走了,實在不是個謀略高手。

與范增相比,蒯通的謀略要高出一籌。在《史記》中,蒯通第一次出場是在陳勝起事之初。《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載:武臣自立為武信君。攻克趙國10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當他準備攻擊范陽時,范陽人蒯通跑去找秦朝任命的范陽令說:我聽說你將要死了,所以前來表示哀悼。同時恭賀你因為有了我蒯通而能獲得復生。他說:你當了10年的范陽縣令,殺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兒寡母,砍斷人家腳的,在人家臉上刺字的,數也數不清。如今天下大亂,那些慈父孝子就會把利刃插進你肚子而成就他們的名聲……你應該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面見武信君,轉禍為福就在而今了。

說通了范陽令,蒯通去見武信君說:你要聽我的,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只要發出徵召文告就能平定廣闊的土地……武臣聽從了他的計策,派蒯通賜給范陽令侯印。趙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不戰而降的有30餘座城池。

蒯通的謀略取得的另一次重大戰術勝利是幫韓信輕而易舉地打下了整個齊國。他的戰略思考,則體現在他勸說韓信背叛劉邦的一套說辭上。他對當時的齊王韓信說: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你的手裡。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制止劉、項分爭,為軍民百姓保全生命……分封諸侯。諸侯恢復之後,天下就會感恩戴德,歸服聽命於齊。

他幫韓信分析的局勢是:當初張耳、陳餘還是平民百姓時,結成了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然而到頭來,都想把對方置於死地,這是因為禍患產生於貪得無厭,而人心又難以猜測。如今你打算用忠誠、信義與劉邦結交,一定比不上張耳、陳余當時的交情更鞏固,所以你斷定漢王不會危害你是錯的。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保存下來,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功成名就之後,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以交情友誼而論,你和劉邦比不上張耳與陳余了,以忠誠信義而論又趕不上大夫文種、范蠡與越王勾踐的交情。勇敢、謀略使君主感到威脅的人,有危險;而功勛卓著冠蓋天下的人得不到賞賜。你可以說是功勞天下無二。而計謀出眾,世上少有。如今你具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如果你歸附楚國,楚國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你帶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哪裡是你可去的地方呢?身處臣子地位而有著使國君感到威脅的震動,名望高於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為你感到危險(《史記·淮陰侯列傳》)。

也就是說:蒯通完全預見了韓信的未來命運,並幫韓信設計了最有利於韓信的戰略舉措。可惜韓信沒有聽從。韓信確是一個極其優秀的將軍,但他還是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一種僥倖上。其實從規律上講,劉邦對付韓信的招式一次次都沒什麼改變,可韓信一次次中招。

第一次,韓信剛剛平定了趙國,劉邦就在一個早晨自稱是劉邦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就在韓信、張耳的卧室里奪取了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

第二次,剛剛滅掉項羽,劉邦故伎重演,突然沖入齊王韓信營中,奪了印信和兵符。改任韓信為楚王,把韓信趕出了齊地。

第三次就是依陳平之計,假託巡視雲夢澤,出其不意抓了韓信,帶回去改任他為淮陰侯。最後一次抓並被殺時,也是被呂后騙進宮中。韓信若聽了蒯通的計策,事情可能是另一回事兒。

李左車則是一個極其出色的戰術家。韓信攻打趙國時,李左車向陳餘獻上奇計。要依此計,天下事是何走向就未可知了。可陳餘不聽,遂使韓信一個上午打垮了趙軍20萬人。其後李左車又給韓信出招兒,讓韓信派一個使者就降伏了燕國。後來史書上再也不見關於李左車的記載,估計命運也好不了。

多說兩句:《聊齋》491篇故事裡,唯一出現的特例——也可能是我首次發現的,是其中有兩篇題目一模一樣的故事,而且說得是同一個人的事兒。那就是兩篇《雹神》,裡面都說李左車升天成為雹神,專門管下冰雹之類的事情。估計是心裡一直鬱悶之氣難消,老天就讓他干這個工作,經常能利用工作之便消消氣。

異史氏還在後一篇故事之尾評點道:「廣武君在當年, 亦老謀壯事者流也。即司雹於東,或亦其不磨之氣,受職於天。然業已神矣,何必翹然自異哉!唐太史道義文章,天人之欽矚已久,此鬼神之所以必求信於君子也。」

若把韓信本人也算做一個謀略之士,那麼楚漢相爭之時的大謀士,當屬張良、蒯通、陳平、韓信、范增、李左車六人。六人中,張良、陳平的高明不光體現在其所出的謀略上,也體現在其對自己命運的把握上。知道跟什麼人、知道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與富貴。

張良在劉邦與呂后激烈爭奪儲君之位時,擺正了位置,站對了隊。而且天下一定,立即推掉各種富貴榮華,要最小的封地,天天閉門不出,修道辟穀,不但保自己活到自然死,而且兒子延續侯位。

陳平在劉項之爭中屢出奇計,所以劉邦給陳平封侯時就把和洛陽不相上下的好地方曲逆封給他。在之後幹掉韓信、陳豨和黥布等戰友時,他又六次獻出奇計,每次劉邦都給他增加封邑,共加封了六次。這些奇計有的相當隱秘,世上無人能知曉。

更牛的是他正幫劉邦收拾呂后的妹夫樊噲,劉邦死了。他生怕呂后聽信呂媭進讒而發怒,就乘傳車急馳,離隊先行,並一再請求能在宮中值宿守衛。這樣之後呂媭進讒才沒能行通。後來他又討好呂后,被升為右丞相,等呂后一死,又和周勃一起設謀把呂姓諸王除掉,擁立孝文皇帝。孝文帝也對陳平十分喜歡,讓他一人專任丞相。他去世後侯位還延續了三代之久。他自己說:「我出了很多詭秘的計謀,這是道家所禁忌的。」

相比之下,其他四人,其謀天下事與謀自己命運時,似乎是兩個人。尤其是韓信,謀天下事時高明地令人五體投地,謀自己命運時則像弱智一般。天下已定,他已經被劉邦從齊國挪到楚國,還不知急流勇退,還擺元帥威風,巡行所屬縣邑,進進出出都帶著武裝衛隊。這讓劉邦咋能睡得著覺啊!

從這些人的命運可以看出,一個謀略之士,要成名成事,有兩個必備條件,自己有沒有才能是第一個條件,掌握資源的人聽不聽你的謀略,按不按你說的辦,是第二個必備條件。離了哪一條都不行。

項羽若聽韓信、范增的,不會有劉邦的天下;韓信若聽蒯通的,不會有一統的漢朝江山;陳餘若聽李左車的,楚、漢不知還要斗多少年,李左車或許也會自己闖出一路事業……

誰聽、誰不聽;聽誰的、不聽誰的,歷史就在這口耳相傳之間變幻。劉邦聽了最對的,所以他成功了!項羽等人,面對那麼好的策略,連後世讀書的人都替他們著急,可他們就是不聽。

《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當年打算去投奔景駒,半道上遇見了劉邦。張良多次向劉邦獻策,劉邦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於是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就跟隨了劉邦。

由此來看,能聽懂部下的好建議是多麼重要。看來,領導者能聽懂什麼、聽不懂什麼,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質。而這種素質的修鍊又是非常奇妙的,所以張良會感慨:沛公殆天授。

(責任編輯:代金鳳)


推薦閱讀:

楊柳君:領導者的七項基本行為之二:實事求是
不會說話被領導嫌棄?給你3條有效建議!(立竿見影)
副國級領導中南海舞會上摸摸捏捏惹怒周恩來
領導喜歡啥樣的人呀
古代文人骨頭有多硬:當領導面裸奔 站門口罵街

TAG: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