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痛飲酒,慢品茶

作者:文寧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稱真名士」,語出聞一多先生;「閑敲棋子慢品茗」,很難找到出處。

德國哲學家尼採區分了人的兩種精神特質: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所謂日神精神代表著理性與秩序,酒神精神則代表著狂熱與放蕩。

喝酒的好處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鬆弛神經,消除疲勞;不少人幾杯酒下肚,就會進入沉醉和亢奮狀態。如將飲酒的最高境界界定為一醉方休,並主張只有這樣,才可能將尼採的酒神精神發揚與光大,痛飲似乎就是必須的了——所謂「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

品茶則有所不同。品茶講究氣定神閑,以慢、閑、靜為要,所謂「焚香品茗閑對詩」。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到櫳翠庵飲茶,庵主妙玉發表妙論:「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巢林筆談續編》云:「爐香煙裊,引人神思欲遠,趣從靜領,自異粗浮。品茶亦然」,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我國自古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李白)。尤其是大小知識精英,似乎各個酒精依賴。只要翻開那些耳熟能詳的詩詞文章,就不難發現,酒是他們的最愛,只要有機會喝,個個都不願輕易放過。

其實,在許多時候,朝廷非但不提倡,而且還明文禁止飲酒,尤其是公職人員,因聚餐暢飲受到嚴厲處分的,不在少數。但由於古代人很少從「酗酒有害健康」方面思考問題,治標不治本,今朝有酒今朝醉,飲酒蔓延勢頭長期得不到有效遏制。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讀中國古詩詞,留下一個深刻印象:在那個時間段,無處不酒肆,無時不飲酒。

文學創作時,喝——「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

遊山玩水時,喝——「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歐陽修);

喜慶的場合,喝——「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

狂歡的場合,喝——「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

開心的場合,喝——「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

豪放的場合,喝——「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

感慨的場合,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悲壯的場合,喝——「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蒼涼的場合,喝——「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

憂傷的場合,喝——「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

古代中國文人,若論將詩酒年華登峰造極的,則非李白莫屬。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為了為自己豪飲提供正當性,他還在理論創新上作出很大貢獻,總結出「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故此,我們看到,他得意時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失意時飲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孤獨寂寞更要喝上幾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因為喜歡飲酒,李白還與釀酒的師傅紀叟結下深厚友誼:「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黃泉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哭宣城善釀紀叟》)。不得不承認,這首詩富有人情味,讀起來讓人心裡很暖,甚至落淚。

有些時候,過度飲酒可能是別有用心,如消極避世。把醉酒當做惡劣的政治生態下的一種保全之策,較為典型的例子,怕要數三國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據史料記載,他們經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

魏晉時期,權傾朝野的司馬家族篡取曹魏政權已經是分分秒秒的事,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這種情況下,借醉酒裝聾賣傻,規避風險,也算是一種政治智慧。如七賢中的阮籍,家世顯赫,名頭又大,在司馬氏想篡位的關鍵時刻,「講話就極難,只好多飲酒,少講話,而且即使講話講錯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諒」(魯迅)。

藉助酒精的力量,阮籍的表演天分得到充分發揮,也取得不錯的效果。阮籍鄰居家有個美貌少婦,在櫃檯前賣酒。阮籍曾前去買酒喝,喝醉了,就睡在美貌少婦的旁邊。司馬昭想通過聯姻拉籠阮籍,派人到阮籍家提親,要娶他的女兒為媳。阮籍很清楚司馬昭的用意,不想結這門親,但又不能得罪司馬昭,於是,他就拿出醉酒的絕招:一連60天,每天喝到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令那個奉命前來提親的人沒法開口,最終這門婚事不了了之。

七賢中的劉伶,曾留下「酒醉三年方醒」的傳說,在李白之前就獲得酒仙稱號,很大的一個原因,也在於不能接受國家更換統治者的事實,常「借杯中之醇醪,澆胸中之塊壘」。

正是由於美酒過於迷人,釀酒又需要糧食,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都頒布過禁酒令。

因治水名揚天下的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傳「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戰國策?魏策二》)。後來的實踐證明,夏禹的預見很正確。夏朝和商朝的末代君王都是因為沒有經得住美酒的誘惑,引來殺身之禍,國家也跟著滅亡了。

從史料記載及出土的大量酒器來看,夏商二代統治者飲酒的風氣十分盛行。夏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後被商湯放逐。商朝的紂王,就是創造了「酒池肉林」那位牛人,也因飲酒七天七夜不歇,最後弄到賠了性命又亡國的田地。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朝廷,禁酒令的內容各有不同,算得上五花八門,有的還留下很有趣的故事。三國時期,劉備初入蜀時,為了更多地籌措軍糧,頒布法令,嚴禁民間釀酒。據《三國志?簡雍傳》記載,劉備和簡雍路上行走,偶然發現一農戶家存有釀酒工具,劉備大怒,下令將這家人治罪。為勸諫劉備這過於嚴苛的做法,簡雍手指路邊行走的一對男女,說他們欲將成奸,主公何不治罪?劉備不解。簡雍答道,既然藏有釀酒之器必釀酒,此男女身藏成奸之器,必然會通姦。劉備大笑,將私藏釀酒工具的農戶放了。

再說品茶。「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人,成長於天地間,緊張中要有寬舒,緊迫中須得從容,需要為喧囂塵世留幾分幽靜,為繁忙的生涯謀一點悠閑。拋開解渴的情形不論,品茶的可圈可點之處在於幫助我們摒棄雜念,暫時忘記塵世的煩惱,使心靈世界變得柔軟、寧靜、從容、疏朗。

像周作人所說,「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葛兆光在《茶禪閑話》中說,故品茶又須有閑,閑則靜,靜則定,對清茗而遐思,啜茶汁而神清,於是心底漸生出一種悠然自樂的恬怡之情來。恰如宋人釋德洪《山居》詩中所云:「深谷清泉白石,空齋棐幾明窗,飯罷一甌春露,夢成風雨翻匯。」

翻看一些文獻發現,品茗的高雅超俗,使其幾乎成為士大夫的專利,遠非平民百姓所能為。

品茗的最高境界,是到古剎中與高僧一起喝,「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皎然);或將高僧叫到家裡一起喝,「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曹鄴)。

第二等境界是在月下林中,與二三賢士高人、知己知音一起喝,「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 (佚名)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錢起);「揀茶為款同心友,築室因藏善本書」(張延濟)。

第三等境界是在清幽淡雅的環境下,一人,撫琴、吟詩、品茶。「茶香高山雲霧質,水甜幽泉霜當魂」(佚名);「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白居易)。

品茗澹泊自然,故對季節、時機不大講究。

炎炎夏日,品茗可消暑,「白生一室靜如水,清坐六月涼於秋。陽羨好茶留客共,獨孤多檜賦詩否」(謝應芳);

寒冬夜晚,品茗能禦寒,「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

1926年5月,毛澤東在廣州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時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的柳亞子赴廣州出席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同毛澤東初次晤面。兩人在在粵海品茶,談詩論道,縱議天下大事。

時至1941年,柳亞子《寄毛主席延安》詩中,有「粵海難忘共品茶」,毛澤東答「飲茶粵海未能忘」——由此說來,初次見面,也不失品茶的好時機。

推薦閱讀:

春茶飄香好品茶
領略岩茶之美 — — 照見微茫
茶藝和茶道入門?
春日品茶 喝出健康
【品茶】悠然品茗

TAG:飲酒 | 品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