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寶雞:一個村莊與兩個歷史名人的遺迹
陝西寶雞:一個村莊與兩個歷史名人的遺迹
2010-06-22
|
|
|
6月9日,雨後初霽,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清香。連著幾天的降雨雖停了,然而讓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槐芽鎮曾家寨村村民心焦的是,這場大雨讓村裡年久失修的兩個歷史名人的祠堂裂縫更大了! 這兩位名人,一個是明代開國將軍曾子賢,一個是有著「關中三李」之稱的清代文豪李柏(字雪木),他們是村裡曾姓和李姓人家的祖先。 「汛期臨近,要再不保護,現在僅存的那點遺迹可能就沒有了!」當日,村民們商量著再次向縣有關部門提交保護的申請。 兩個皇帝與一個村莊 眉縣槐芽鎮紅崖頭村一組是一個自然村,當地人都叫曾家寨,就是這個聽起來毫不起眼的村子,卻與我國歷史上兩位皇帝有著頗深的淵源。這其中一個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另一個就是清代的康熙大帝。 曾子賢與曾家寨的由來 曾家寨位於秦嶺主峰太白山腳下。車沿西寶南線一路向東,過了槐芽鎮向北走約1公里,就到了這個有著600多年不俗歷史的村子。 村子南面、東面和北面全是麥地,村西是一條公路。從外表看,曾家寨村與西府其他村子沒什麼兩樣,建築以平房和二層樓居多,最大的區別在於村子呈「田」字形分布,縱橫交織,多多少少還能看到原寨子布局的影子。 「曾家寨,那可是大有來頭。我們的先祖曾子賢是跟朱元璋一起打下江山的!」村裡65歲的退休職工曾耀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們曾姓的祖先曾子賢生於元朝末年,從小胸懷大志,喜讀詩書,聰明過人,後投筆從戎,由於他文武雙全,足智多謀,身先士卒,屢立戰功,不久便成為朱元璋的保駕大將軍,後來率領大軍征西時陣亡。為犒賞曾子賢家屬,朱元璋下詔把今眉縣槐芽鎮紅崖頭村一帶封給其家人,故名曾家寨。 村民怕記者不信,遂拿出縣誌。在其他地方,由農家保留的縣誌很少,但因曾子賢緣故,曾家寨村民中卻有不少人家或索或買,藏有歷史的見證。記者在《眉縣縣誌》上看到:「曾子賢,生卒年不詳,世居江南歙縣(今安徽歙縣)曾家營。生而穎異,膂力過人。幼讀儒書,不甘以筆墨終,時值元末,常自嘆曰:『大丈夫生當衰亂,沾沾章句,何以顯功名於人世哉!』於是,奮志武藝,以勇烈自負。明洪武年,子賢決意功名,崛起為保駕將軍,累建奇勛,後以奉命西征,輯定雍州,被封為鎮西將軍。後在戰爭中於西鄙陣亡。他有三子,名柒、捌、有亮,皆從軍,承朱元璋授田居民之命,遷居郿邑即今眉縣槐芽鎮曾家寨。三子痛父陣亡,遂雕成木像,奉祀春秋,以盡孝思。」明代建有祀廟三楹,清初將木像移於關王廟,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祠堂,今石碑、木牌位尚存。 村民告訴記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村裡一直保留著祭祖的傳統,當時祭祖活動非常隆重,常常幾天之內村裡熱鬧異常。來祭祖的不僅有本村人,還有從鳳翔豆腐村趕來的曾姓子孫。「據村裡的老人說,先祖曾子賢輯定雍州後,家眷住在鳳翔豆腐村。陣亡後,大部分曾姓人住到了封地曾家寨,但還在豆腐村留了一些人。」曾耀說。 李雪木為曾家寨再添輝煌 如果說一代武將曾子賢讓曾家寨人世代為榮,那麼,「關中三李」之一的李雪木則為曾家寨注入了浪漫的文化色彩。 「明末清初戰亂之際,李雪木遷入了曾家寨!」陪同記者採訪的縣誌辦原主任、《眉縣誌》原總編楊志春解釋說,「關中三李」指的是周至縣李二曲、眉縣李柏、富平縣李因篤三人,他們都是明清之際陝西關中地區乃至全國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對關學的傳承與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對關中地區民風、民俗及人文素養影響深遠。「李雪木『道繼橫渠』,是繼張載之後關學的主要傳人之一,才驚華夏,骨格硬朗,屢違康熙皇帝聖旨,終身不仕。」 李雪木祠堂前立有一塊「皇清」的石碑,上面刻著:李雪木生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五月二十六日,死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七月二十四日,祖籍褒城(今勉縣),七世祖徙居眉縣曾家寨,以農耕為生。李柏九歲時父亡,入小學,往往出奇語驚人……李柏四十九歲時,清朝康熙皇帝賞識其才能,曾多次差人用重金厚禮聘他做官,均遭拒絕。為躲清帝的糾纏,無奈李雪木悄然隱身於太白山茫茫林海中寫詩作文,抒發情懷,著有《槲葉集》四卷。《槲葉集》中有同情人民疾苦,影射朝政腐敗苛刻的詩文,當康熙皇帝讀到這些詩文時,怒不可遏,降旨陝西巡撫,迅速將欺君罔上、無視君臣大倫的逆士李雪木,鎖拿來京從重治罪;但當他讀到李雪木寫的稱讚祖國河山壯麗、太白山風景如畫的詩篇時,又不禁連連叫好,忙又下詔嚴令陝西總督,要好好保護這位稀世才俊。朝令夕改,使總督、巡撫、知府、知縣好不為難,卻讓李雪木在太白山、湯峪、遠門一帶長期生活了下來。 「先祖李雪木的《槲葉集》,不是用墨汁寫的。而是用血寫在槲葉上的。詩文多以反映群眾疾苦為主,被朝廷列為禁書,嚴禁外傳。但是康熙皇帝卻對其詩文大加嘆服,命陝西總督搜集寫有詩文的槲葉整理,御筆親提書名《槲葉集》,作為珍藏秘本,只供皇宮閱讀。」李雪木的後人李公太介紹說。 在曾家寨採訪,始終有一個念頭縈繞在記者心頭,那就是文武自古相輕,而武將曾家後裔不僅沒有排外,收留了李雪木一家,還給這位「關中三李」之一的文豪提供了田地和寫作環境? 關於此,曾家後人推測道,一是曾子賢雖是武將,但卻是文武兼備,曾家後人也受此影響習文練武,對文人不僅不排斥,更是尊重。二是李雪木的出眾才華和寧折不彎的骨氣,令這些武將之後很是佩服。 對於這種說法,記者在李家後人那裡得到印證。現居住在湯峪鎮鍾呂坪村的李雪木的後人李哲對記者說,到明末清初時他家搬遷前,家裡在曾家寨有良田近百畝,賴以生存。 名人之後的平常生活 歲月荏苒,曾經名噪一時的曾家寨已經徹底融入了西府村落之中。 目前,曾家寨共有住戶110多戶530人。其中,曾氏一族有70多戶,300多口人,依舊是村裡的大戶,其次是李氏,還有後來遷入的張姓等。 「如果不是外遷,曾氏後人還會更多。」曾耀說:「民國18年到21年,眉縣大旱。迫於生計,一部分族人外出逃荒。前幾年,西安、咸陽等地的曾氏後人還回來尋親。」 相對於人丁興旺的曾氏家族,李雪木的後人可謂「勢單力薄」。目前,村上李氏後人8戶近80人,還有一部分後人住在該縣湯峪鎮鍾呂坪村,現有弟兄7個40多口人。 對於李氏後人外遷,曾、李兩家後人說法不一。曾氏說是逃荒,而居住在鍾呂坪村的李氏後人李哲說是土地糾紛引起的,「民國時期,我家幾十畝地被曾家佔用,為了要回地還打過官司,但沒有要回來。一氣之下,我爺爺他們離開了曾家寨,到鍾呂坪給人拉長工,後來把家安到了這裡。」 顯赫的家世和家族的糾葛,已變成歷史的塵埃,如今曾家寨的這些名門之後生活得普通、幸福、和諧。曾氏祖籍安徽歙縣,李氏又從我省小江南漢中遷來,但現在他們已是地地道道的西府人。住的是和周圍其他村子一樣的房子,種的是小麥,吃的是麵條,說的話也是一口西府方言……看不出一絲江南的痕迹和「大戶人家」的影子。 曾耀說,聽老人講,清代以前寨子里還保持著習武的傳統,他的爺爺輩還出過文舉人和武舉人。後來習武漸少,現在已沒人習武了,「曾家拳」也失傳。但尚文仍沒有變,這幾年村裡出了十多個大學生,都在外面幹事。 而周圍村子人說,曾將軍後人雖然不練武了,但力氣特別大,幹活一個頂幾個。村裡的農民愛學習,務的獼猴桃比其他地方的都要好。 「文武」村莊古迹的遺失 一個村莊,盛開一文一武兩朵奇葩,文治武功,使得小小的曾家寨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更為村子留有不少文物古迹。然而,由於自然的風化、經費、歷史等原因,村裡先祖留下的遺迹在逐年減少…… 散落的文物和將傾的祠堂 在曾家寨的北面,由東向西並排建有關帝廟、曾子賢的祠堂和李雪木祠堂。 曾氏祠堂建得最早。曾子賢陣亡後,三子曾有亮最有出息,他和兩個兄長為父親在寨子外面修了祀廟,木雕了人像,後又在清代乾隆8年擴建成有前中後三殿祠堂。而文豪李雪木的祠堂修建,明顯帶著官方的印記。雖說李雪木屢違聖意,終身不仕,但康熙不愧為一代大帝,不僅將李雪木的詩文整理成冊,還御口親封李雪木為「太白山神」,御筆碑文今存在該縣太白廟中。然而,昔日的輝煌僅留在了那一塊塊帶有「皇清」字樣的石碑和村民的傳說里。 歲月更迭,使得兩位名人留在村裡的文物古迹越來越少。 建於清代的曾氏祠堂大門於去年秋季一場大雨一半倒塌了。當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右側殘存的牆上用磚刻有半副對聯,上寫著:「先祖報國維念創業為難」,橫批是「祖德昭佑」,而另一半聯的內容,卻無從知曉。 眼下,曾氏祠堂只剩一間,而門前僅剩的一塊碑子,也好像在講述著曾氏先祖的功勛和村子的由來,而不遠處歪著一塊沒有碑身的基座。而李雪木的祠堂還有兩間房,兩房之間立有四塊石碑。後殿是正殿,門楣上木刻有「道繼橫渠」四個大字。門鎖著,從門縫望進去,屋子中間放著一塊李雪木的牌位。 兩祠堂自清代維修後,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已破敗不堪,牆上從頂往下有多處裂紋,屋頂漏雨。 在村口,記者看見兩塊石碑被當作過路石壓在水渠上,一塊已殘,上寫有「始祖曾公暨歷代祖……」另一塊面朝下,看不到上面的字,據村民講,上面寫有「九品誥命夫人」,可能是明代的碑,封給曾氏家族的。 分隔在兩個鄉鎮的李雪木祠、墓 雖然李雪木成名比曾子賢要晚幾百年,但文以載道,李雪木在文學上的成就使其威望比「莊主」曾子賢要響亮得多。這一點,從目前殘留的遺迹上可以看出。 曾子賢戰死疆場,村子裡沒有陵墓,只有祠堂。而李雪木不僅有祠堂、陵園,並且曾家寨還被當時的朝廷封為「李雪木故里」,到現在「特授郿縣知縣山左惠民後學張會一立石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仲秋之月下浣榖旦」的石碑還豎在祠堂前面的麥地里。 李雪木的墓在湯峪鎮屯庄村,墓堆還在,墓碑在文革時被拉去修水庫,幸虧在一領導的干預下拉回原處,但運輸途中碑子斷裂,如今好多字已模糊不清。 李雪木的祠堂、陵墓緣何分在兩個鄉鎮?「原先都屬於槐芽鎮,到了上個世紀才分開的!」楊志春說:「由於李雪木後人分住在兩處,祠堂、陵墓又分隔在兩個鄉鎮,這給保護工作帶來了難度。」 艱難的守候和期冀 面對兩位名人遺迹的現狀,作為後裔的感情很複雜,也很無奈。 「我們一代代人是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的。受先人恩惠,我們村民風淳樸、勤勞善良,打架生事者很少。」曾耀充滿感情地說。 遺迹年久失修,保護、修繕就擺在了後裔和村民面前。2008年6月,退休教師張維華曾向縣上有關部門打了一份《關於開發李柏雪木祠報告》。李雪木的後裔李哲這些年也一直做著這方面的努力,他一直聯繫客商,企圖通過商業化運營對先祖李雪木遺迹進行開發和保護。但地域性名人與正規意義上的文物保護及旅遊開發是兩個概念,特別是在當下旅遊從文化文物游向自然休閒遊過渡中,開發則更難。 而曾氏後人對於先祖遺迹被遺失侵蝕,也是憂心忡忡。如果說李氏後裔向有關部門申請或商業運作,有其文化依據,但是曾家祠堂的修繕、保護則沒有這方面的憑藉,曾氏後人保護修繕的責任則重些。雖然村上現在曾氏後人不少,但大多數都在務農,各自在忙著自己的小日子,遇到的難題不僅僅是經費這一道! 儘管如此,他們還在艱難守候著。每逢節日,後裔們去祠堂燒個香,打掃打掃衛生,告慰先靈。在他們內心的深處,都盼著祖先的遺址傳承下去,不願毀在他們這一代人手裡。雖然所做的努力有限,但他們內心仍期盼先祖遺址能得到保護。 遺迹保護還須創新思路 目前,曾氏、李氏後人和村民或默默守候著,或多方奔走。 作為一名老縣誌工作者,楊志春老人的心情跟村民一樣,甚至更甚,「在國內,李家村、張家村、劉家堡等這樣的自然村十分普遍,但像曾家寨這樣有『文治武功』背景、傳承脈絡清晰的則較少。村子本身就是一部歷史,保護不僅僅是精神的寄託,更是文化的傳承。尤其是在現在價值多元化的情況下,尤為重要!」 關於此,眉縣文化館館長李倩說,曾家寨出了曾子賢和李雪木兩位歷史名人,是非常罕見的,這兩位歷史名人歷經百年風雨遺存下來的古迹和文物理應受到保護,其實,縣上對李雪木的保護也很重視,已經列入縣社會發展規劃,但由於資金等方面的原因,落實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作為曾氏和李氏後裔,保護遺迹責無旁貸,比如把扣在水渠上的碑子立在祠堂前、對祠堂小修小補,不能眼看著遺迹損壞。 就在記者采寫這篇稿子時,千陽縣一位村幹部在跟記者閑聊時得知了曾家寨的情況,十分羨慕!他說,他們村為沒有什麼歷史、文化挖掘而頭疼,只能在文化牆上刷一些「三字經」、「百孝經」等共性的東西。 另外,我市知名策劃人郭鑒明說,民間古迹的保護本身要受到國家文物政策和當地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制約,在經費、規劃還未到位和時機還未成熟的情況下,將其納入新農村建設不失為一條保護的途徑。目前,在新農村建設中,房屋、村容村貌等硬實力普遍不錯,但村級文化建設軟實力卻相對滯後。國家在新農村建設中明確提出「要挖掘、保護和合理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繁榮農村文化,增強農村凝聚力。」曾家寨的歷史和遺迹,非常符合新農村建設特色文化發展的要求,同時也具備「歷史文化名村」的一些特徵。因此,他建議曾家寨村兩位名人的後裔,不要一味地向文物保護方面靠,而是儘快將遺迹保護納入到當地的新農村建設中去,爭取新農村建設「兩館一院一站一室」建設工程的扶持,在提升村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使面臨損毀的古迹得到保護。《寶雞日報》 |
推薦閱讀:
※80後復旦女神教師又火了,每一個人都能從她說的這10點日汲取力量!
※怎麼看待「錢鍾書與楊絳」 、「王小波與李銀河」這兩對情侶的愛情?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秋元明?
※【女性世界】中外名人論女人
※烏丹星:對2018中國養老產業十五大方向性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