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腹部術後早期腸梗阻46例

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腹部術後早期腸梗阻46例

我院外科2002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老年腹部術後腸梗阻46例,經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46例中男30例,女16例;年齡60~85歲,平均66.5歲;消化道腫瘤手術6例,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12例,急性闌尾炎手術18例,急性膽囊炎並發膽石症8例,急性機械性腸梗阻1例,嵌頓疝1例;病程2~14天,平均7天。

診斷標準:46例均有腹部手術史,術後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腹部壓痛、反跳痛存在,腸鳴音減弱。部分病例有腸型,2例發熱達38℃左右。X線檢查可見多個大小不等液平面,腹部 CT可見腸壁有水腫增厚,腸腔積氣積液,11例患者腸間隙有少量積液。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常規禁食,胃腸減壓,吸氧,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鹼平衡。營養支持治療,如輸血、白蛋白、復方氨基酸及脂肪乳等。適當應用有效抗生素預防感染,可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促進腸功能恢復,一般應用2~3天。生長抑素如思他寧、善得寧等,根據病情應用5~7天。

中醫中藥治療:以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為基本法則。用復方大承氣湯加減:厚朴30g,炒萊菔子30g,枳殼10g,赤芍10g,桃仁10g,生大黃15g,芒硝10g,玄參12g,生地黃12g,麥門冬12g。水煎2次,共取汁500ml,取200m1分2次自胃管注入,每次注入後夾管2~3h。取300ml灌腸,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手術治療:本組5例患者,經中西藥聯合應用,腹痛、腹脹等癥狀無緩解,腹部膨隆且不對稱,出現腹膜炎體征,腸鳴音減弱或消失。x線檢查腹部液氣平增多,考慮轉變為絞窄性腸梗阻,即給予手術,3例行腸粘連松解、腸排列術,2例腸扭轉複位。

治療結果

本組46例非手術治癒41例,佔89.13%,後手術5例,佔10.87%,其中有3例切口感染延期癒合,4例因存在低蛋白症切口部分裂開,經工期減張縫合、營養支除治療痊癒,本組無死亡病例。

討論

腸梗阻屬中醫「腹痛」、「腸結」範疇。本病是由於術後腸腑瘀血阻滯,滯塞不通,痰飲水停,加之脾胃虛弱,氣虛陰虛,升降失調致腸道功能失常。運用中藥清熱解毒,通里攻下散結,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玄參、麥門冬、生地黃增液滋陰、益氣,尤其適用於老年患者;大黃瀉熱祛瘀、通便;芒硝軟堅潤燥;枳殼、厚朴、萊菔子行氣導滯、消痞除滿;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小劑量分次胃管注入加灌腸,有利於腸道功能恢復,灌腸液直接作用於結腸,能顯著提高結腸平滑肌細胞的興奮性,增加慢波和峰電位頻率,從而促進其收縮運動。

本組46例患者,平均年齡66.5歲,屬老齡群體。老年人胃腸功能較差,特別是腹部手術後,腹腔臟器受到創傷刺激及炎性介質作用,加之老年人術後往往營養差且合併有低蛋白血症,使膠體滲透壓降低,出現組織滲出、水腫,腸壁水腫等現象,使腸蠕動減慢,更容易形成早期腸梗阻。本組22例由胃十二指腸穿孔及化膿性闌尾炎導致繼發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術後發生,發生時間在術後4-7天,若處理不當易出現繼發腹腔感染、嚴重腸粘連等併發症。

非手術治療為首選治療方法,特別是老年患者,一旦出現早期梗阻癥狀,應及時處理,除一般的腸梗阻常規治療外,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及營養支持治療,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症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促進腸道炎症水腫消退,增強腸蠕動。生長抑素可降低消化液的分泌量,利於腸道血液循環的恢復,從而減輕腸道負荷,減少腸道分泌,有利於炎症水腫的消退。

總之,老年腹部手術後並發腸梗阻,往往早期癥狀不明顯,需早期診斷與治療,本組病例採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簡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推薦閱讀:

糖尿病的早期癥狀
中共早期領導人李維漢
郭碧婷的早期經歷有那些?
胡可早期的演藝經歷有哪些?
《李易峰》的早期經歷?

TAG:腹部 | 西醫 | 治療 | 中西醫結合 | 老年 | 早期 |